梁祝故事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能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种文化

梁祝故事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能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种文化,第1张

梁祝的传说主要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它是民间文化的积淀,代表了民间文学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诸城的梁祝传说之所以久传不衰,多具魅力,其原因不仅因为梁祝是诸城人,更因为它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我们通过祝英台女扮男装并且主动向梁山伯示爱的故事情结,能更深一步地体会古代社会中女性大胆追求真爱、 渴望美好爱情的个人情感。梁祝的爱情悲剧,使人们认真思考包办婚姻制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为改善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体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千百年来,这种力量一直鼓舞着人们向一切为了私利而破坏世间的美好的顽固邪恶势力作斗争。

祝家庄在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绍兴求学。途中,邂逅了求学的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尼山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城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于忘情坡。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要求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英台悲痛伤心咬破手指在墓碑上写上“祝英台”,最好的遗言;我俩生不同时,但却死而同穴,这里便是我葬身之地。在英台悲痛叫嚷山伯带她走时,在雷电交加情况下梁山伯的墓裂开了,英台看见是山伯的魂魄,带着激动而喜极而泣的心情纵然爬起身向坟中跑去跃跳入坟中,英台一跃墓中瞬间墓合拢,不一会儿墓碑上一道光彩就飞出两只蝴蝶,飞着围着墓一圈便飞上了天空,一道彩虹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便在上天团聚。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情撼天动地,玉帝感念两人情义节烈,赐封天官结为永世夫妻,于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缠绵悱恻,动人心弦的情史流传千古。

《柳浪闻莺》聚焦了越剧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整部**共有20多分钟的越剧唱段。即使你不想看这部**,也可以去影院听一听这些粤剧,能够带给你一场听觉上的盛宴,让你喜欢上越剧。在这部**中,有一段演出《梁祝》的唱段。两个女演员只是演员,并不是唱越剧的,但为了演好这部**,也开始了对口型。并且后期还有越剧大师进行配音,所以梁祝演的还是非常好的。这个片段也反复的出现,以此来诠释两位女主角的心境与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

如何评价影片中的《梁祝》片段呢?

是非常好的,如果没有这一个唱段,整部**就会显得比较的平白乏味,没有一些出色的地方。但正是融入了越剧,才让整部**更加的真实,更有韵味,让观众愿意二刷甚至三刷。特别是在影院这个地方,屏幕是很大的,并且有着立体的音响,听着越剧更加舒服。而这个片段的反复出现,也是为了衬托女主二人的心境,可以让两个人的情感更加的细腻。通过你们的唱词,来直抒胸臆,既委婉又直接,展现了一种年代般的温柔。

该部**融入了很多越剧选段。

从大方向来讲,这部**的删减是很多的,最终的上映片与当时的路演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才会有人说男主角的人设很单薄,这是因为剪掉了很多的镜头。而女主角垂髫也是比较的不出彩,最出彩的反而是银心。我们要知道越剧是不可以速成的,演员在这方面也是学不来的,只能依靠后期的配戏。再加上两个演员的台布有一点不准确,所以给观众一种出入感。但如果不戴眼镜去看,只带着耳朵去听,还是很好的。

总结

这部**的故事设定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主角的命运沉浮,也展示了戏曲在大环境中的没落,是有着以小见大的。

  从历史的意义来认识梁祝悲剧

  朱苏力教授在耶鲁大学的讲演(节选)

  梁祝的故事表明,制度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如何变革恰恰是在人们违反制度的行动中

  展现出来甚或实现的。如果没有梁祝的悲剧,人们就不会认识到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的

  弱点和局限,就无法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没有许多青年男女由于偶然相识或长期交

  往而自我产生的不符合当时社会婚姻制度的爱情,传统的婚姻制度就将继续保持原样。

  在这个意义上,梁祝的悲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充分反映了悲剧的特征,即“历史的必

  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我今天讲的是一部在当代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

  事至少在唐朝就有记载,此后在民间广泛流传,到了元代、明代,梁祝的故事已经大量

  进入戏剧,不仅作为单独的一个剧,而且在当时其他戏剧中也为剧中人物提起,由此可

  见其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一种民间经典或大众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改革,特

  别是50年代的婚姻制度的变革,使得这一戏剧在中国获得了新的社会意义。在当代中国

  社会中,就其流传的广泛程度而言,恐怕《红楼梦》也难以与之媲美。

  我利用的版本是明代戏剧《同窗记》。我试图从该剧中透视这种婚姻制度在当时社

  会存在的根据及其“优点”和“缺点”。更进一步,与此剧相结合,我还试图在抽象层

  面上简单讨论制度的特点。我希望通过对法律制度与作为在制度中行动的行动者个体之

  间的冲突来展示人类的注定了的悲剧性境遇,进而给我们以某种警醒。

  梁祝悲剧何在

  梁祝的故事不仅感动了一代代少男少女,而且也令许多多情的成年人伤感。人们如

  今已经习惯将这个故事界定为“悲剧”,称其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这个悲

  剧究竟悲在何处?每个读者都必定是而且也只能从自己的经验感受和角度理解戏剧。但

  是,如果仔细想一想,这种事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无论是青年还是中年,甚

  至是老人,都有不少人由于种种原因相爱不成,私奔,甚至一起自杀。我们一般并不把

  这种事件称之为悲剧。有时一些人甚至会对这种痴情者表示轻蔑,认为其不负责任,即

  使死者之间的爱情与梁祝的爱情同样真诚。数年前,北京八达岭长城上,就曾有一对各

  有家室的成年男女殉情自杀,人们甚至对此表示了一种鄙视。因此,仅仅因为男女之间

  的感情,以及感情无法在现有的社会婚姻制度中得到满足,即使导致双双死亡,并不足

  以构成一个悲剧。

  有人(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各种改编本,例如,即使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

  也都有一段音乐表现“抗婚”)更强调这一事件中“阶级斗争”和“阶级压迫”的因素

  ,因为祝英台许配的马家是当地的一个富庶人家(财主),似乎祝员外是因为贪财,不

  惜牺牲女儿的幸福。但是,如果仔细看一看这个戏剧的原本,这一点其实并不存在。不

  仅祝家与马家同为员外之家(因此两家仅仅是“门当户对”而已,并无高攀之嫌),而

  且当梁山伯千里期约来求亲时祝员外也没有势利地阻碍两人相见。尽管剧作中没有告知

  梁山伯的家庭成分,但我们没有理由推定其出身为贫下中农,相反,如果一定要推论的

  话,也许更有理由是某个员外的公子。如果不是梁山伯误解了祝英台的暗示,因此未能

  如期赴约,至少从故事的前后背景来看,祝家未必会拒绝梁山伯的提亲,未必会仅仅为

  了马家的富贵而违背了女儿的心意。他们曾允许好强的女儿孤身远赴杭州求学,如果以

  当时的社会标准来看,祝员外父母实际上是相当开明,非常迁就女儿的,他们并不接受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而且,至少原来的剧本中并没有任何地方表现出马家仗势

  欺人。相反,仅就迎娶途中允许祝英台祭奠梁山伯这一点,在我以及许多人看来,马家

  也还是相当“仁义”的,并不是那么不讲道理———设想一下,今天谁或谁家会在结婚

  这一天同意这种行为。是的,马家富庶,也许是个地主,但是,我们也不能仅仅因为马

  家富庶,就不允许马家娶亲,就应让马家断子绝孙了吧!马家至少有权利选择祝英台。

  因此,阶级斗争和阶级压迫也并不是构成此剧为悲剧的主要因素。

  也许,悲剧在于包办婚姻。我想仅仅这一点也并不必然构成悲剧。我将在后面分析

  ,其实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人类历史上,在近代以前的主要婚姻制度形式都是包

  办婚姻。而并非包办婚姻都将导致梁祝之类的悲剧,否则,悲剧就太多了。

  从全剧来看,更重要的是,祝英台和梁山伯的言行始终在肯定着传统的以媒妁之言

  和父母包办为主要特征的结婚制度。例如,尽管祝英台已经爱上了梁山伯,她还是要将

  这种感情掩盖起来。他们俩曾“同床而睡,结脚而眠”,如果真的是反对包办,主张婚

  姻自由,他/她们完全可以“把生米做成熟饭”,而且假定梁祝两人是主张婚姻自由的理

  想化身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两人会拒绝做熟饭,因为他们是两情相悦,而不是单

  相思。但是,祝英台一定要回家,一定要等着梁山伯来提亲。而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

  身并已许嫁马家之后,他也仅仅是表示深深的遗憾,还是准备求娶他们分别时祝英台虚

  构出来的妹妹;只是当发现这一希望也落空时,梁山伯才“罢休不成”,表示要“前去

  寻一个月老冰人,定要把赤绳绾定,定要把赤绳绾定”。同时责备“一来恨贤妹言而无

  信(这是可以理解的过激之词),二来恨卑人薄命,三来恨月老注得不均平”。甚至到

  了这时候,祝英台还是称“今生料不能够了。我劝你休想也罢了”,坚持尊重传统的婚

  姻程序和制度;进而,祝英台以酒做媒证,许愿“今生不和你谐凤侣,来生定要和你结

  姻亲”;最后,俩人伤感而别。全剧中完全没有显示出祝员外或马员外对祝英台施加什

  么压力和强迫。

  因此,如果就剧本本身反映的情况而言,无论祝英台和梁山伯都不反对包办婚姻和

  媒妁之言的程序或制度。事实上,他们俩都力求以这种包办婚姻和媒妁之言的程序来实

  现自己的梦想,他们希望经过这种“程序正义”的认可。他们在这个意义上是自觉的遵

  纪守法者。他/她们不喜欢的仅仅是由于这种程序或制度以及其他因素所造成的这种对于

  他们非常残酷的特定结果。即使这时,他们最终还是准备接受这种结果,也没有打算挑

  战这种制度。仅仅是由于梁山伯的意外病逝,祝英台才悲感交加,发现了自己的感情之

  所据,并决意殉情。因此,所谓梁祝本人要求婚姻自由的说法实际是在近代社会变迁的

  背景下,现代中下层自由派知识分子对梁祝故事的重新解读。

  梁祝两人的年龄

  要理解此剧对于古人的悲剧性质,首先要理解戏剧故事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同时

  还要理解此剧写作和演出时所针对的观众的社会和认知参照系,而这个参照系总是由观

  众的日常直接生活经验构成的。就《梁祝》而言,我首先讨论的是该剧两位主人翁的年

  龄。

  在《梁祝》的较早版本的故事和戏剧中没有提及梁祝的年龄。因此在舞台上出现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年龄实际是由不同时代的观众根据他们的直接生活经验填补的。在现

  代观众眼中,由于外出求学、恋爱、结婚这些事基本上都是同20岁左右的年龄相联系的

  事,因此,梁、祝两人大致相当于两位离乡在外求学多年回乡的“大学生”或至少是“

  高中生”。而且,由于近现代因社会变迁而引发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今天的这些观

  众已经基本接受了婚姻自由的观念,因此,当现代观众理解此剧时,尽管不是明确的,

  却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主人翁的年龄忽略了,或者是用一个现代大学生的年龄来对梁祝的

  婚姻作出判断。

  但是,对于古代观众或读者来说,梁祝的年龄会小得多。因为无论是从古代的婚龄

  推论还是从戏剧故事本身的细节来推算,梁祝悲剧发生时,他们两人最多也只是青少年

  ,大约14-16岁之间,甚至可能更为年轻。在中国古代,就法律规定的婚龄而言,大致

  在男20岁,女15岁,甚至更早。同样是婚龄,古代与现代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古代一

  旦规定婚龄,往往都是(特别是在早期)强制性的,即到这个年龄必须结婚;而如今规

  定的婚龄是授权性的,即只有这个年龄,才能结婚或婚姻才得到法律的保护。从剧本来

  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时的年龄大约应在11-12岁上下,殉情时大约在15-16岁上下

  。因为,首先,即使是古代,人们一般也不会等到16、17岁再上学读书,他们更不是如

  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那样,是20岁左右的大学校园内的姑娘小伙。

  其次,一般说来,男女青少年到13-15岁后,就会逐渐对异性敏感起来。而梁祝“

  同窗三载”,朝夕相处,甚至两人曾“你当初与我同床而睡,结脚而眠”,而梁山伯完

  全没有察觉到祝英台是个女孩子。这种现象,如果从祝英台方面来看,这就意味着祝英

  台尚未发育,至少尚未完全发育,否则,无论其体形、动作和说话声音都会发生巨大变

  化,就很难在同异性非常亲近的交往中完全掩饰过去。如果从梁山伯一方来看,梁山伯

  则可能更不成熟,甚至可能还没有开始发育,未进入青春期,因此,梁山伯才没有表现

  出在青年男子身上通常表现得最为强烈的、对于异性的敏感和好奇。

  尽管剧本不是历史,角色不是实际人物,因此,我们无法且没有必要细致考证梁山

  伯和祝英台的准确年龄,但是我认为,这个关于梁祝年龄的推断大体是站得住脚的。而

  这个年龄问题对于梁祝爱情的悲剧具有重要意义。

  早婚与包办婚姻

  一旦确定了梁山伯祝英台的年龄,我们就会发现,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他们之间的

  感情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早恋”(这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初中生谈恋爱)。但是,使用“

  早恋”这个词,也许不很恰当,因为今天人们已经赋予了该词某种贬义,似乎这种现象

  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但如果历史地看,在人类历史上,今天我们所谓的“早恋”一直被

  人们视为正常现象,甚至可能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须。

  悲剧因素之一:自然与社会

  梁祝的故事以及历史上的许多关于爱情的悲剧故事为我们理解社会和制度提供了一

  系列启示。

  首先是关于婚姻的社会性质。当代许多知识分子都强调个人自由,在性与婚姻上,

  表现为强调婚姻爱情的自由,强调性爱的自然属性,强调所谓的自然法则。作为一种政

  治追求,这些努力和宣传在今天显然是不错的,并且是必要的。但是仅仅有这种理解,

  其实很可能为这些语词迷住了眼,在语词的丛林中迷路。任何个体都必须在群体中生活

  ,才可能生活下来,发展起来。包括人的许多本能都需要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制度才能满足。其实自然本身并不像我们许多知识分子所说的那样是美好的,自然就其

  本身许多时候并不能满足我们的本能的需要。在自然界的狂风暴雨、雷鸣电闪中,我们

  会感到恐惧,也许只有许多人的聚居才能减轻这种恐惧。在大自然的灾难中,我们会惊

  魂落魄,只有人的相互

  关爱才能使我们略有宽慰。甚至性爱,仅仅凭着自然也不能得到满足;在一个生产

  水平极为低下,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地区,我们甚至难得找到配偶,或者干脆无法繁

  衍后代。如果没有社会文化的发展,我们就无法感受性爱的美感,我们就没有“窈窕淑

  女、君子好逑”,就没有“昨夜星辰昨夜风”,没有“相见时难别亦难”,没有“相见

  无语,惟有泪千行”。

  是的,在热恋中,当我们花前柳下,海誓山盟,我们感到自然的美丽;但是这一切

  并不是自然的全部,而且这也是因为有一个现存的社会生活支持之下的自然、一个人文

  化了的自然。当我们的恋爱受到种种压抑时,我们甚至想回归自然。但是我们能够吗?

  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这一切是不可能退回去的。即使可能,我们又真的愿意吗?除了

  在那虚幻的、不加反思的浪漫的一刻。其实,即使在那一刻,我们也未必愿意回到古代

  ,我们真的愿意只能“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吗?我们真的愿意在车水马龙、摩肩

  接踵的人流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吗?事实上,只要看看古人的爱情诗

  歌中,大多只是花前柳下,明月清风,最多也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是“所

  谓伊人,在水一方”;但请注意即使是今天人们根本不当回事的“汉水”,已经引发了

  古人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的哀怨。古诗词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在许多当代人的爱情

  中经常作为背景出现的高山林野、海浪沙滩(他们怎么去呢———要披荆斩棘、跋涉百

  里?即使去了,他们晚上回得来吗?)古人的浪漫几乎注定只能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浅吟低唱,而不可能是“站成了两个世界”的“白天不懂夜的黑”。这本身就说明

  了事实上现代人恋爱活动的自然环境的扩展。现代社会的交通以及其他条件都使得我们

  的自然更开阔了,在某些方面或某些时候与大自然更亲近了,而不是如同某些现代学者

  认为的那样更遥远了,更狭小了。甚至,由于现代的避孕技术的发展,我们事实上可能

  比古人更多享受了性爱,少了很多由于对怀孕、养育之担忧而带来的性爱之压抑和拒绝

  。事实上,就总体而言,现代性至少在许多方面使得我们的爱情更为美丽。社会和文化

  并不只是压迫我们,而是支持、培育了我们的需求和感受。

  不只是,却还是有的。正是在强调人类的社会型之际,强调人类的本能就总体而言

  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因此,许多个体的本能在某些情况下也就不得不适

  应社会生活的需求,甚至性爱的本能会成为一种被人不断使用的一种生物本能。例如,

  用性获取各种资源,维系自己的以及家庭的生活。甚至性会被制度化,这就是家庭,无

  论是一夫一妻制,还是多配偶制。但是,无论何种形式,一旦形成了制度,都必然在满

  足人们的本能的同时又压抑了这种或其他的人的本能。

  但这就是悲剧吗?对于一个个生命有限的个体来说,这也许就是悲剧;但是对于人

  类来说,从制度的角度来看,也许我们能感叹的仅仅是“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

  悲剧因素之二:常规与例外

  承认一个制度的语境化合理性,并不应由此承认其永恒的合理性,其实,任何社会

  实践一旦成为制度,都会有弱点,因为制度回答的都是一个稳定社会中的某一类常规问

  题。因此,制度化就完全可能显示出两方面的弱点。一、建立制度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条

  件大致稳定,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该社会中的这一类问题将呈现出常态,只有这

  时,该制度才是有效的和有用的;二、一旦社会条件发生了剧烈、根本,甚或是重大变

  化,该社会的某一类问题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使这一制度的有用性大打折扣,甚至完全

  无用。

  例如,在婚姻制度上,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条

  件的变化:交通通讯的改善,人员的大幅度流动,医疗保健的发展,人类预期寿命的延

  长,交往对象的流变等。这些变化就使得包办婚姻所针对的问题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

  这样的条件下,早婚早育已经不利于这个社会的需求,传统社会中形成的早婚早育习惯

  反而成为这个转变了的社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才可

  以看到“早恋”何以从人类的一个自然生理属性成为各个现代社会普遍要以各种方式解

  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同样,随着这种社会的转变,包办婚姻和媒妁之言作为婚姻制度的

  主要机制也失去了正当性。

  梁祝的悲剧与制度的这一弱点基本上还没有关系;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在于制度化的

  第二个弱点,这就是,任何制度针对的都是常规问题,有常规就有例外,而制度恰恰无

  法处理那些常规之外的问题。

  这一分析是从个案来看的。是不是对制度就应当完全采取一种机会主义的态度呢?

  强调包办婚姻的制度神圣性也许并不是一点价值都没有,就当时而言,对于当时的婚姻

  制度之稳定,也许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因为人们不应当对一个制度总是采取机会主义的

  态度,总是采取机会主义的态度最终必定导致不仅是婚姻制度而且可能包括其他制度的

  虚无。

  但是,这样说,只有假定制度本身已经完美、永远不可改变,才能成立。问题在于

  确立制度的最终目的恰恰是要能满足人类的福利;如果尊重一个制度仅仅因为其是制度

  ,完全不考虑这一制度是否满足了社会的福利,那么这个制度最终必定会失去其作为制

  度的正当性和活力,并且会压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产生的新的制度需求。因此,从

  这一点上看,像梁祝的情况,只要不走极端(不完全否定当时的一般的婚姻制度),社

  会和人们就应当允许他/她们作为特例,即允许他/她们自由恋爱和结婚,尽管这种允许

  未必能保证他们今后的一生中都能情投意合,白头偕老。

  悲剧因素之三:制度何时变化

  我在上面分析了早婚早育、父母包办和媒妁之言制度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必须注

  意两点:第一,这种制度的合理性是在历史中展开的,是历史性的,而不是如同我在上

  面的文字中展现的那么简单。我在文字上构建的该制度的合理性是一种马后炮,是当我

  们同历史拉开距离之后对历史的反观。这种马后炮有助于理解历史,却往往无助于生活

  。我们既无法在理解了历史之后才开始按部就班地生活,也无法通过理解历史来比较精

  确地把握未来。

  第二,尽管我们在上面分析了梁祝爱情的合理性,但是也仍然是在今天的条件下。

  根据我们今天的信息,才确认了这种合理性,而梁祝两人以及当时的其他人都没有可能

  认识。

  人类永远是要在一种对现有和未来境况无法具有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作出影响甚至是

  决定自己未来的决定。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一定意义上,总是不断同这类问题

  相遇,并作出各种选择。我们会提出种种理由,会用各种历史事实和各个学科的现有知

  识来支持自己的要求,但是,我们其实未必真正了解满足这些要求可能带来什么后果,

  特别是我们不希望的后果。

  梁祝的故事表明,制度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如何变革恰恰是在人们违反制度的行动中

  展现出来甚或实现的。如果没有梁祝的悲剧,人们就不会认识到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的

  弱点和局限,就无法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没有许多青年男女由于偶然相识或长期交

  往而自我产生的不符合当时社会婚姻制度的爱情,传统的婚姻制度就将继续保持原样。

  在这个意义上,梁祝的悲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充分反映了悲剧的特征,即“历史的必

  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如果不是发生在梁山伯

  祝英台身上,就可能发生在祝山伯梁英台身上。社会必须支付这个代价之后,才能使人

  们逐步有所体悟,这也是人类的悲剧。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梁祝的悲剧的意义至

  少对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人来说就在于它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了制度作为规则与现实世界中

  特殊问题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法理学上的一个永恒的问题。梁祝一剧的动人之处,

  如果从我的、法学的眼光看来,就在于它强烈体现了这个至少到目前还没有解、也许永

  远不可能有解的法理学问题。

爱情对于人类来说是个永恒的主题,人们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渴望与自己心爱的人能相濡以沫恩爱一生。但是美好的爱情是来之不易的,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爱情的彩虹必然也要经受风雨的洗礼,方能呈现出那道绚丽的色彩。多少年来,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故事和传说很多,如“牛郎织女”、“美人鱼和王子”、“罗密欧与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更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不爱江山爱美人”等的千古佳话。但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黎民百姓,他们都用自己最纯真的情感甚至不惜用生命来诠释了爱情的含义。爱情是神圣的,所以人们除了用最美丽的文字来描述她,更是对那些用生命来追求自己爱情的人加以永远的怀念。于是意大利一个浪漫的城市——维罗纳的朱丽叶故居,成了全世界青年男女心中永恒的爱情之城。于是东海之滨一个美丽的城市——宁波的梁祝公园,成了中国第一座大型的爱情主题公园和爱情圣殿。

在《宁波府志》和《鄞县志》等地方史志记载中,都十分明确地记述了梁山伯为东晋会稽人(今绍兴),还任过鄞县(现宁波市的鄞州区)县令,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当时辖内高桥镇的姚江并不太平,常常洪水泛滥灾情频发,两岸百姓受尽其害。于是梁山伯和百姓一起筑堤坝治水患,终于使百姓们摆脱了洪水的危害过上了太平的生活。由于日夜劳累加上公务繁杂,梁山伯最终英年去世。百姓们含着眼泪,将他们的父母官埋在了曾经治水过的“九龙嘘”旁。祝英台出嫁马氏,“舟经墓所,风涛不能前”,问得此有山伯墓,“乃临冢汪拜,墓裂……遂同葬。”生死不渝的爱情感动了父老乡亲。于是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建庙塑像,并供奉四时香火,这庙就叫“梁圣君庙”。也是如今“梁祝公园”的前身。梁祝的故事到底源自何处,可谓是众说纷纭,光国内就有许多处遗迹,但从保存的资料和遗迹来看宁波无疑是最为完整的。不过,至于哪里才是他们真正出处这不是最紧要,反正说的都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关于爱情的美丽传说。最近有媒体报道,“梁祝”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愿这样的好事不要节外生枝,再出现什么“端午节”是韩国江陵道文化遗产的遗憾了。

 生活水平及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让钢琴学习在中国不断升温,对于多数家庭而言钢琴这个“乐器之王”不再可望而不可及。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钢琴比赛活动主持人串词,仅供参考。

钢琴比赛活动主持人串词篇一

 女:敬爱的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金风送爽,又添喜庆,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六十四岁华诞。

 女:丹桂飘香,奏响旋律,我们晋华小学的师生祝福祖国生日快乐。

 男:亲爱的祖国,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女:伟大的祖国,你养育了英雄的民族。

 男:我深深爱恋着我的祖国母亲

 女:我深深依恋着我的祖国妈妈

 男:你是昂首高唱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女: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男: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女: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男:我自豪你的悠久,五千年华夏文明如珍珠灿烂夺目

 女:我自豪你的坚强,一次次抵挡内忧外患曾苦难深重

 男:我自豪你的光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

 男:我自豪你的精神,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男:我们要弹奏优美的旋律,送给你伟大的祖国

 女:我们要弹奏深情的钢琴曲,献给你亲爱的妈妈

 合:祝福母亲生日快乐!祝福祖国繁荣富强!

 男:晋华小学“喜迎国庆钢琴比赛”现在开始!首先,有请三(1)班同学演奏《》!

 男:六十四年奋斗不息,六十四年灿烂辉煌。六十四年的非凡成就振奋的是一颗颗华夏儿女的赤子之心!请听班的同学为我们带来钢琴曲:《》

 女:六十四年前的十月,祖国获得了新生;六十四年的风雨路程,祖国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没有理由不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男:请听班同学为我们演奏:《》

 女:请听班同学为我们演奏:《》

 男:接下来请听班的同学为我们演奏:《》

 男:最难忘的,是一九四九年的那个秋天,天安门广场上,欢乐的人群联成了红彤彤的一片;最难忘的,是开国大典的那个夜晚,满天的礼花中,依稀可见无数先烈们欣慰的笑颜!

 女:请听班同学为我们演奏:《》

 男:接下来请听班的同学为我们演奏:《》

 女:请听班同学为我们演奏《》

 女: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红红火火的金秋十月,我们应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愿我们的祖国永远的伟大富强,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女:请听班同学为我们演奏《》

 男:今天,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明天,将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请听班同学为我们演奏:《》

 女:攀爬过岁月的脊梁,沧桑印证着我们求索的脚步。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六十多载的峥嵘岁月,光荣着子孙们心中的梦想。穿越那五千年悠悠岁月和六十多载的缤纷花季,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永远有一个美丽的中国梦!

 男:请听年级班同学为我们演奏:《》

 男:祖国日渐强大,人民日渐幸福,中国在***的领导下焕发出勃勃生机,看吧,田野里谷浪翻腾,城市里高楼林立,校园里书声朗朗,道路上车水马龙!太平盛世,一片欢腾!请听年级班同学为我们带来钢琴曲:《》

 男: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女:接下来请听年级班同学为我们演奏:《》

 结束语:

 男:伙伴们,我们要聆听老师的教导

 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女:同学们,我们要牢记老师的嘱托

 合:锻炼本领,增长才干。

 男:祖国在花海中前行,我们吹起号角敲响锣鼓

 女:祖国在春风中前行,我们攀登高峰掌握科技

 男:用我们的双肩托起祖国明天的希望

 女: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祖国未来的辉煌

 合:让伟大的祖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男:晋华小学“喜迎国庆钢琴比赛”到此结束!

钢琴比赛活动主持人串词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下午好)!

 欢迎各位光临由中国国际贸易经济促进会深圳分会、深圳市音乐协会 、深圳侨报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七届“Ettore Pozzoli”(埃托雷波佐利)少儿国际钢琴大赛中国赛区新闻发布会现场。我是主持人:XXX

 应邀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企业有:

 应邀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同志与嘉宾有:

 深圳市——(政府领导),主办方——(领导)。

 应邀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深圳侨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深圳商报、晶报、市民周报、南方都市报、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深圳新闻网、深圳之窗等新闻单位。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本次大赛组委会,并谨以大赛执委会的名义,对各位领导、嘉宾、媒体记者、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本次大赛由深圳市桥灿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星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圳市格澜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单位。向给予此次大赛大力支持企业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Ettore Pozzoli”(埃托雷波佐利)国际钢琴大赛是一个世界闻名,难度程度仅次于英国“利兹”、美国“克莱本”、波兰“肖邦”的顶级赛事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959 年意大利钢琴大师Ettore Pozzoli 的遗孀 Gina Gambini 女士,在为了纪念亡夫,并提供让世界各地实力派音乐家有尽显才华的机会,创立了Ettore Pozzoli国际钢琴竞赛。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以向伟大的钢琴老师和作曲家Ettore Pozzoli先生(1873-1957,生于Seregno)致敬。参与大赛的候选人不受性别和国籍的限制,是一项旨在推动钢琴艺术发展的国际大赛。

 下面请各位领导和嘉宾欣赏大赛的宣传视频

 (视频播放:3——5分钟)

 首先,有请深圳市市委宣传部部长——致辞,掌声有请

 感谢——先生的热情洋溢的讲话,现在有请深圳市文体局领导——先生致辞,掌声欢迎。

 现在以我们热烈的掌声有请深圳市音乐家协会领导——先生致辞,掌声有请。

 现在以我们热烈的掌声有请中国国际贸易经济促进委员会深圳分会领导——致辞,掌声有请。

 下面,有请——领导致辞,掌声有请!

 

 感谢——部长的热情指导和鼓励,这场钢琴大赛筹备N个多月以来,得到了深圳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的指导和关爱,也得到了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与帮助,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好,下面有请本次大赛的表演嘉宾:XXX

 主持人:请问XXX几岁开始练习钢琴的

 那时候的你钢琴演奏水平达到什么样的地步呢

 嗯,大家一定很难体会到XXX小时候的钢琴演奏水平, 但是今天我们却能为大家创造一次这样的机会。请看大屏幕!

 (特邀嘉宾视频播放:3-5分钟)

 嘉宾现场表演:3-5分钟

 谢谢XXX的精彩表演!下面有请——领导,为本次大赛的评委颁发聘书!有请各位评委上台!

 好,下面的议程进入媒体采访环节,我们的话题交给现场的新闻界朋友,请大家自由提问。

 记者提问时间

 好,由于时间有限,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各位记者如果还有什么问题需要采访,请会后到嘉宾室,我们安排了专门的采访时间。现在请各位领导到大厅合影留念,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送领导和嘉宾退场。

钢琴比赛活动主持人串词篇三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参加本次钢琴邀请赛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泰州一百第二届“金色童年杯”钢琴邀请赛即将拉开帷幕,首先非常感谢金色童年儿童专业摄影、牧野琴行、泰无聊网站以及“快乐星猫”泰州一百直营店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次活动的评委,他们是: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 现为牧野琴行校长的田勇先生

 毕业于巴黎高等音乐学院现为牧野琴行钢琴教研室主任的孙斌先生

 毕业于盐城师范大学音乐系现为牧野琴行钢琴教研室副主任的王娟女士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琴键击打出华美的篇章

 如孩童的梦想,伴着蝴蝶翩翩起舞。

 如浮云的自由,清风伴侣,梦若神仙。

 如滴水的壮阔,滴透顽石……

 沙滩上,我们用脚丫描画着清爽海风美好

 白纸上,我们用蜡笔描绘太阳小山的艳丽与青峻

 钢琴上,我们用指腹击打着历史的沉着

 也许我们没有贝多芬的卓越,没有朗朗的激昂,没有肖邦的震撼。但是怀着梦想的我们无所畏惧,因为音乐是我们的友伴。是我们的小小多啦A梦,带着我们撑着竹蜻蜓,飞到未来的未来。

 本次活动经过激烈地初选,有十六名选手顺利地进入了今天的决赛。在活动开始之前,我先来宣布一下本次决赛的规则:首先是十六进六,然后六名选手再进行最后的角逐,决出本次比赛的一、二、三等奖。本次比赛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胜奖十名。

 下面我宣布泰州一百第二届“金色童年杯”钢琴邀请赛正式开始。

 请1号选手张婧琳上台表演,她表演的节目是《圆舞曲》请2号选手徐文琦做准备

 请2号选手上台表演,他表演的节目是《梁祝》请3号选手王梓做好准备

 请3号选手王梓上台表演,他表演的节目是《绣金匾》请4号选手彭芃做好准备

 请4号选手彭芃上台表演,他表演的节目是《牧童短笛》请5号选手沈雨桐做好准备

 请5号选手沈雨桐上台表演,他表演的节目是《赋格》请6号选手黄子安做好准备

 请6号选手黄子安上台表演,他表演的节目是《彩云追月》请第7位选手李思涵做好准备

 请7号选手李思涵上台表演,他表演的节目是《快板练习曲》请8号选手宗瑞做好准备

 请8号选手宗瑞上台表演,他表演的节目是《捉迷藏》请9号选手张珺做好准备

 请9号选手张珺上台表演,他表演的节目是《《奏鸣曲》第一乐章》请10号选手

 吴惠群做好准备

 请10号选手吴惠群上台表演,他表演的节目是《土耳其进行曲》请11号选手肖芷玥做好准备

 请11号选手肖芷玥上台表演,他表演的节目是《849》请第12号选手吴婧、周芷晗做好准备

 请12号选手吴婧周芷晗上台表演,他表演的节目是《活泼的小快板 》请13号选手吴芷婧做好准备

 请13号选手吴芷婧上台表演,他表演的节目是《夜曲》请14号选手刘祉灿做好准备

 请14号选手刘祉灿上台表演,他表演的节目是《绣金匾》请15号选手刘逸栋做好准备

 请15号选手刘逸栋上台表演,他表演的节目是《旱天雷》请16号选手苗诗瑶做好准备

 请16号选手苗诗瑶上台表演,他表演的节目是《叙事曲》

 非常感谢16名小选手们的精彩表演!他们给我们带来了超凡的艺术享受,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再次献给他们!在即将揭晓进入决赛阶段的六名选手之前,还是请大家和我们的小选手们一起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欣赏一段由我们泰州一百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童装秀

 …………

 童装秀到此结束!(王莹播读品牌介绍)

 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在我国也是广为流传,极具相当的影响力。钢琴音乐作为高雅艺术,无论是从儿童的智力启蒙、开发,还是业余爱好,一技之长的培养、发展一直到高层次的艺术修养,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举办本次钢琴邀请赛的目的,也正是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一个展示、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平台,藉此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人们对高雅艺术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同时也希望给广大少年儿童带来一场高品位的艺术享受,度过一个别样的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接下来,我宣布进入决赛的小选手名单,他们是:

 …………

 让我们向他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我们将从这六位选手中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最终花落谁家,请大家继续欣赏

 (按表演得分的高低排)

 下面有请号选手闪亮登场,他演奏的曲目是:

 ……

 ……

 在最终结果出来之前,请耐心等待,请欣赏

 由牧野琴行优秀古筝老师崔娟为我们带来的古筝表演。

 谢谢崔娟老师的精彩演出。

 谢谢各位参赛选手的倾情表演,下面由我来隆重地宣布获得本届邀请赛三等奖的获奖选手名单,他们是:、、

 获得二等奖的选手是:、

 获得一等奖的选手是: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恭喜他们!

 优胜奖获得者将获得价值50元的快乐星猫文具大礼包+金色童年礼品一份(世博笑脸纪念证书一张+个性7寸靓丽水晶一幅),由于时间关系,请十位优胜奖选手在活动结束后领取奖品。

 下面我们首先颁发三等奖。

 有请牧野琴行校长田勇先生为获得本届邀请赛三等奖的获奖选手颁奖,奖品是:奖价值280元世博旅游套票一份(一人组)+价值200元金色童年儿童摄影礼包一份a 世博珍藏纪念册一套;b 精美10寸水晶一幅c 个性韩式相框一幅;d 精美PVC闪2张+免费体验牧野音乐钢琴大师班课程指导老师:1校长:田勇(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2俄罗斯钢琴演奏家(教授):布斯拉夫斯卡亚 柳德米拉(原苏联国家大剧院钢琴首席演奏家);3钢琴教研室主任:孙斌(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钢琴专业),请获得三等奖的、、上台领奖(同时音乐起、礼仪**上);

 ……

 请金色童年儿童专业摄影城总经理徐东先生为获得本届邀请赛二等奖的获奖选手颁奖,奖品是:奖价值560元世博旅游套票一份(两人组)+价值300元金色童年儿童摄影礼包一份a精美7寸时尚喜洋洋皮相册一套(入册10张);b靓丽8寸水晶一幅;c放大26寸精美照片一张(35x60cm);d 世博笑脸纪念证书一张+免费体验牧野音乐钢琴大师班课程指导老师:1校长:田勇(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2俄罗斯钢琴演奏家(教授):布斯拉夫斯卡亚 柳德米拉(原苏联国家大剧院钢琴首席演奏家);3钢琴教研室主任:孙斌(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钢琴专业);请获得二等奖的、上台领奖(同时音乐起、礼仪**上);

 ……

 最后,我们请泰州一百董事长兼总经理张萍女士(待定)为获得本届邀请赛一等奖的选手颁奖,奖品是:一等奖:奖价值840元世博旅游套票一份(三人组)+价值400元金色童年儿童摄影礼包一份a精致方6寸珍藏单面水晶册一套(入册12张);b 精美10寸水晶一幅;c 放大35寸靓丽照片一张(45x85cm);d 世博笑脸纪念证书一张+免费体验牧野音乐钢琴大师班课程指导老师:1校长:田勇(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2俄罗斯钢琴演奏家(教授):布斯拉夫斯卡亚 柳德米拉(原苏联国家大剧院钢琴首席演奏家);3钢琴教研室主任:孙斌(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钢琴专业);请获得一等奖的上台领奖(同时音乐起、礼仪**上)。

 ……

 在比赛行将结束时,我们再颁发最后一个奖项,那就是人气奖。我们这次参赛的十七名选手在泰无聊网站精彩亮相后,受到众多网民的关注和支持!点击率直线飚升,截至6月1日下午四时三十分,获得最佳人气奖的选手是……

 我们向他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下面请泰无聊网站的陈辰经理颁奖奖:奖品是由泰无聊网站提供的……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我们相信各位同学只要继续沿着音乐和生活旋律相和谐的节奏不断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坚信这颗颗小星一定会冉冉升起,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朋友们,泰州一百“金色童年杯”少儿钢琴邀请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同时音乐起)!

梁祝故事:男同志的情感哀歌

梁祝故事的前因后果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足可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莉叶故事媲美。有人声称,它是中国古典悲剧的颠峰,最完美地表达了东方男女的纯洁忠贞的情感。这个立场就是数百年以来梁祝故事阐释的主流。

梁祝传奇始见于唐代的《十道志》和《宣室志》等,尽管文字比较简略,但五官眉目都已成型。而更为详尽地叙述其细枝末节的,当推清代俞樾《茶香室四钞》援引的《祝英台小传》,它这样告诉我们说,东晋时代有个女子祝英台,小名九娘,出身于浙江上虞富家,“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想要为她择偶,她却推辞说,女儿应当出外游学,去寻找真正的贤士。于是就改扮男妆,自称“九官”,云游江湖,路上遇到会稽(今绍兴)人氏梁山伯,惺惺相惜,于是一同到江苏宜兴善权山的碧藓岩下搭建书房,刻苦读书,同居同睡长达三年之久,而梁竟不知道祝是个女子。分手时,祝英台嘱咐梁山伯,要他务必在指定日子里来家里赴约,他会告知父母,把自己的妹妹“九娘”嫁他,这其实就是以身相许的秘密承诺。

但梁山伯却因家贫自卑,不敢前往,拖过了约定的日期。于是祝英台父母就跟富豪马家订下女儿的婚事。后来梁山伯当了鄞县的县长,赴任时途经祝家,查询“九官”这个人,家僮回答说,家里只有“九娘”,并没有“九官”这个人。梁山伯这才惊悟,便以同学友情为由,恳求相见。英台以罗扇遮面,出来作了一揖,仅此而已。梁山伯追悔莫及,思念成疾,竟然不久就病死在任上。

《小传》进而描述说,第二年英台出嫁马家,下令水手绕道前往梁山伯的墓地凭吊。抵达时风涛大作。英台在山伯墓前失声痛哭,大地忽然裂开,英台坠入墓穴,外面仅留下她的衣裙,却也化作蝴蝶飞散而去。宰相谢安听说了这个故事,上奏朝廷,皇帝感念英台的忠贞情爱,封她为“义妇”。如今山上杜鹃花盛开的时候,常有大碟双飞不去,相传是两人的灵魂所化,所以世人称这种大蝶为祝英台。明代陈仁锡的《潜确类书》称,南齐建元二年,当地人在当年读书的老宅上建了“碧藓庵”,刻有“祝英台读书处”字样,来纪念这个不同凡响的女性。至此,梁祝悲剧变得情节曲折,委婉动人,已大致完成了其叙事结构的发育过程。

同性恋语法下的梁祝传奇

然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情感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并不是寻常的 “男欢女爱”。尽管祝英台爱上梁山伯,确乎是女人对男人的传统爱慕,无须大惊小怪,但梁山伯对祝英台的感情,却是大有蹊跷,很值得我们细加玩味。十五年前我就曾撰文,指认它是经过伪饰的同性恋范例,显示了中国同性恋文化和美学的基本特征,但这一长期流传于吴越乃至长江流域的悲剧,同时也是话语误读(或掩蔽)的一个范例。从被言说和传播起,直到在越剧中扩充与定型,“梁祝”一直遭到异性恋话语的阐释,以致它的真实语义被长期歪曲,并且以后还将被继续歪曲下去。

梁祝故事之所以遭到误读,乃是由于其主要角色是一对男女。消除这一语误的方式,就是运用同性恋语法对文本展开重读。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在“梁祝”文本的入口,伫立着梁山伯的英俊身影,他正形单影只地行走于访学的道路,这时,另一个出门访学的婀娜“男子”(由祝英台假扮)出现在他孤寂的视界里。这个陌路相逢的“男子”用“他”的秀丽、娇羞和温柔,点燃了梁山伯的情火,促使他以“友谊”的名义与之同行乃至结庐共居。他们同宿一室,朝夕相处,感情日益深厚,而梁则在等待一个感情出击的适当时机。

祝英台化妆成男子后究竟是怎样的形象,这点可以从越剧《梁祝》中获得启示。由女演员扮演的祝英台,尽管一身文士装束,却依旧是眉黛含春,从骨头里散发出女人的妩媚。但不同寻常迹象在于,这种“娘娘腔”不但没有触发梁山伯的反感,反而令他对前者产生了一段非凡的“友情”。

祝英台并未意识到梁的“友情”中所隐含的特殊意味。她私下爱慕着梁,以为只要她还原为女妆,梁一定会加倍欣喜和娶她为妻。在分别之际,她含蓄地向梁山伯发出了隆重邀请,希望他能准时到家里迎聘她的妹妹(她本人的一个代码) “九娘”。这是一个旧时代女子向男人所发出的暧昧而动人的呼吁。

然而,梁山伯并并未如期赴约。他事后对人辩解说,因为家境贫寒,无钱置办聘礼和婚仪。这显然是一种推脱之辞。而更符合逻辑的推断是:他对娶一个女人没有任何兴趣。他仅仅喜爱哥哥“九官”而已。为避免“娶亲”造成的“麻烦”,他压抑下了与祝英台重逢的强烈渴望。他的计划是先拖过下聘礼的约期,使婚姻成为不可能,然后再登门造访,以了却对祝英台的无限思念。但这一举动严重打击了祝英台。她的父母不容许女儿继续为一个贫穷弟子耗费青春,决定将其许配给富豪马家。祝英台找不到任何理由推诿,只能应允这种父母之命。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双双“觉醒”

此后的事件发展变得越来越富于戏剧性。当梁山伯在赴宁波当官途中专门前往探视祝英台时,家童声称府上只有“九娘”而没有“九官”,这使梁猛然意识到他犯了一生中最严重的错误——爱上了一个真正的女子。震惊之余,他要求亲眼见一下祝,以证实家僮的说法。祝英台用罗扇遮着脸腮,出来向他袅袅作了一揖。梁又惊又怒,以为受了莫大的欺骗——这个女人,竟然伪装成男子欺骗他,把他置为感情的掌上玩物!这再度证实了世上女人的险恶。然而,祝的妩媚形象却继续纠缠和折磨着梁,使之无法从往事的甜蜜追忆和残酷现实中摆脱出来。尽管担任县令符合他大济苍生的理想,但致命的精神楚痛,最终竟把他推向了病魔、伤痛和死亡。

惊悉梁山伯病逝的噩耗,祝英台最初的反应是难以言喻的悲伤和悔恨。她把梁见到她“真身”时又惊又怒的情形,当作梁热恋和追悔的证据。她后悔当初未能及时揭破自己的性别,以致对他心灵造成了无可挽救的致命打击。但这时一些有关梁山伯同性恋的风闻可能已经断续传来。她半信半疑,亦悲亦恼,心情复杂地踏上了出嫁的道路。

为证实民间的传言,她下令船夫专门绕道清道山,并以风浪太大为由停船靠岸,然后只身前去祭扫梁墓。从这时到她“自杀”为止,其间一定发生了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情,使她最终了解到梁山伯对她的感情的真正实质。她意识到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欺骗和羞辱:她对梁山泊的爱情,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游戏而已。

在梁祝事件的结尾,祝英台肯定是以“失踪”方式离开我们的。她绝望地留下自己的“绣裙”,并再度改换男装,向一个我们无法知晓的地点逃亡,从此隐名埋姓,下落不明。

为了对祝英台的失踪找到一种合理解释,作为地方富豪的马家可谓费尽了心思。他们编造大地(墓室)裂开,祝台跌入殉葬的情节,以瞒天过海,欺骗世人。就连国家官员和皇帝都对此深信不疑。在真假奇迹相混的东晋时代,人们可以轻信一切奇怪的事情。我不想对此有所物议。我所惊讶只是,尽管这宗案件破绽百出,但经过近千年的探询和阐释,却至今都没有人对此提出必要的异议。

“蝶恋花”还是“蝶恋蝶”

在梁祝悲剧的结尾,出现了双飞不散的大蝶。据冯梦龙《情史》记载,祝英台死后,她的家人在墓前焚毁她遗留的衣物,那些衣服竟在火焰里化成了蝴蝶。当地人称黄蝶为梁山伯,黑蝶为祝英台。这再度向我们显示了“梁祝”故事的同性恋语义。

《岭南异物志》记载说,南海有一种巨型蝴蝶,形状大如船帆,除去翅膀和脚足,还有八十斤重,味道极其鲜美。这种超级肉蝶如今早已销声匿迹,而人们所看见的蝴蝶,只是纤弱而美丽的鳞翅目昆虫而已,它象征着人类的自由与欢乐,以及对美丽事物的贪恋。它同时也是男性爱情的奇异代码。此外,蝴蝶和花(“蝶恋花”)还是男女爱情的对偶象征。

对于蝴蝶的哲思,最早出现在庄周的寓言里。正是道家大师第一次揭示了这种昆虫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他们可以在梦的无意识状态中互相转化。庄周的蝴蝶梦表达了物体间界限的消解。《搜神记》(《太平寰宇记》所引之版本)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宗化蝶奇案,发生在战国时代的齐国。当时的昏君宋康王,霸占了手下官员韩凭的妻子何氏,韩凭含愤自杀,而他的妻子也从青陵台(今山东郓城)上跃下自尽,宋康王的侍卫急忙去拉她的衣裙,不料那些碎片随之化成了美丽的蝴蝶。

梁祝故事似乎是何氏悲剧的某种延展,但其语义却大相径庭。我们发现,蝴蝶的蛹变过程是意味深长的,它从圆筒形或纺锤形的蛹里羽化而出,暗示着“女人”(幼虫期的毛虫)蜕变成了“男人”。祝英台的蝶化(男化),无疑就是针对梁山伯的情感承诺,即在经过性取向的转变之后,祝最终实现了他对于梁的非凡爱情。这是男同性恋者所期待的伟大时刻。蝴蝶在那个短瞬的时刻里脱颖而出,身上布满彩虹般的图案,在花丛里翩然起舞,变得仪态万方,光华照人。在生命形态的最终阶段,它向我们展示了其最灿烂的容貌。

蝴蝶与花的关系,暗喻着男人对女人的爱情,但一对蝴蝶间的关系却是截然不同的,它要演绎的只能是两个男子间的爱情。这种情感无疑是难以启齿的。尽管东晋的宫廷和士大夫社群中流行“男同志”之风,但在一个儒学日益昌盛的时代,要完成对它的叙事,仍然必须借助转喻、双关和借代等修辞技巧。它的语义被含蓄地书写在比翼双飞的蝴蝶里,变成一个秘不可宣的哑谜,留待聪明的世人以解读。

这就是“化蝶”在整个梁祝叙事中的核心价值。我不知道这个完美的结局究竟是什么人的杰作,但它无疑是整个传说的画龙点睛之笔,它躲藏在故事尾部,向我们揭示了整个悲剧的真正本质。

越剧的“女同志美学”

在结构和元素没有受到任何毁坏的前提下,仅仅变换了一种密码,我们就获得了有关梁祝故事的全新版本。这与其说是一次标新立异的阐释行为,不如说是对梁祝故事的语义还原。正是这样的民间话语为近代戏曲提供了不朽的源泉,使它充满着某种迷离的异常情调,并且让那些寻常的情感文本黯然失色。

尽管有过京剧(《英台抗婚》)、川剧(《柳荫记》)等各种梨园样式,但置身于江南民间同性恋的家园,越剧才是讲述梁祝悲剧的最佳曲种。1945年,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以后又重新整理上演,在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演员一等奖等,倍得殊荣。1953年,该剧又被拍成首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此完全确立了越剧阐释梁祝的威权地位。

梁祝故事与越剧与的这种亲缘,还因为其演员都由女性担纲。从“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到“化蝶双飞”,一群美丽女子演出着男女众生的痴情故事,圆润婉转的舞蹈、软侬香甜的唱白、低回悠扬的丝竹,把被水乡环绕的戏台转换成了纯粹的女儿国度。“文革”企图改造越剧,强迫其纳入男性演员,但其结果竟然完全一样――所有男角都散发出女性的妩媚光辉。甚至连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都不可阻挡地洋溢着女性般纤细柔软的情调。

越剧的“功绩”就是从一个隐秘的角度改造了梁祝故事,把这一“男同志”的哀歌,悄然置换成“女同志”的情感圣剧。梁山伯看起来不是一个男性,而更像是“女同志”中扮演主动角色的T角,“他”逾越了男权文化的界限,书写着民族同性恋美学的瑰丽篇章。在前总理周恩来的全力支持下,经过《红楼梦》、《西厢记》、《白蛇传》、《情探》、《追鱼》和《碧玉簪》的不倦打造,越剧已经逼近这种美学的核心。

然而,真正重要的事物也许并不在戏台之上,而是在戏台的四周。一方面是戏曲演员的言说影响了观众的言说(倾听)方式,一方面是观众对戏曲话语的强有力的设定,这场围绕舞台所展开的对话是没有边界和终结的,但支配戏曲语法的终级之手肯定不是表演者,而是那些脸庞隐没在黑暗中的民众,他们的趣味支配了戏曲。在民众的指引下,越剧沿着同性恋的方向胜利前进,达到了它们在上世纪中叶的高潮。(作者:朱大可,原载《南方都市报》)

(附识:本文始作于1991年,曾在各种媒体上刊发,有若干不同的版本,本文在原先基础上作了调整和增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948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