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人物命运?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人物命运?,第1张

1、林黛玉

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命运:父母去世后在外祖母家生活,与表兄相爱但不得终,最后郁郁而终。

2、薛宝钗

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命运:本想入宫为妃,因为哥哥的原因转而选择与贾宝玉成亲。贾宝玉心中放不下林黛玉,家族没落宝玉又出家当和尚,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3、贾元春

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命运:入宫为妃后为贾家带来了荣光,但是因为政治原因突然薨逝,不久贾府也开始败落。

4、贾探春

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命运:为人志向高远,精明能干,因妾生身份不得重视,后被王妃认为义女远嫁,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5、史湘云

判词: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命运:父母双亡后在亲属家生活,性格开朗,襟怀坦荡,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剧中成为花船陪酒女。

6、妙玉

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命运:官宦人家女儿,在贾府静修,有才情,性孤傲,贾府败落后,被贼人掳走不知下落。

7、贾迎春

判词: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命运:老实无能,懦弱怕事,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8、贾惜春

判词: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命运:性格孤僻冷漠,心冷嘴冷,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贾府败落后,入栊翠庵为尼。

9、王熙凤

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命运: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书中说被贾琏休后回了金陵,剧中病死草席裹身丢入乱葬岗。

10、贾巧姐

判词: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命运:王熙凤的女儿,书中描述不多,贾府败落后被送去舅舅处,却又被转手卖到妓院,多亏刘姥姥救回带到农村。

11、李纨

判词: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命运:贾珠的妻子,贾兰的母亲,早年守寡,抚养自己的儿子长大并且看到儿子高中。书中没有表明李纨的结局,看判词应该在最风光的时候去世,只留下个好听的名声。

12、秦可卿

判词: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命运:贾蓉之妻,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如下:

1、正册判词之钗黛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析: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作者将她俩在一首诗中并提,除了因为她们在小说中的地位相当外,至少还可以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钗黛的命运遭遇虽则不同,其结果却都是一场悲剧。

2、正册判词之元春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解析:写元春显贵所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护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

3、正册判词之迎春

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解析:贾府的二**迎春和同为庶出却精明能干的探春相反,老实无能,懦弱怕事。如此怯懦之人,最后终不免悲惨的结局,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实在是有其必然性的。

4、正册判词之探春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解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

5、正册判词之惜春

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解析:贾惜春“勘破三春”,披缁为尼,这并不表明她在大观园的姊妹中,见识最高,最能悟彻人生的真谛。恰恰相反,作者在小说中,非常深刻地对惜春作了解剖,让我们看到她所以选择这条生活道路的主客观原因。

钗黛的判词是对宝钗(隐皇太极)和黛玉(隐崇祯帝)人物命运的写照,即黛玉为上吊而亡,宝钗为在北方冰天雪地里死亡,至死也未夺取大明江山。同时钗黛判词也是对作者方以智及石头记命运的描述,即作者从小读圣贤之书,具备不世之材,写就石头记这部旷世巨著,也不知石头记(玉带、金簪代)是被高高挂起束之高阁(林中挂为禁,林禁以示人),或是被埋没篡改(雪里埋喻满清予以销毁篡改)。

1、林黛玉、薛宝钗

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析:黛玉有才华,薛宝钗有德行(贤淑等,符合当时的标准),因为当时的封建礼教等原因,最后黛玉含恨而终,宝钗与贾宝玉完婚后家族败落,宝玉出家,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2、贾元春

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解析: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位份直至贤德贵妃,三个妹妹都没有元春享受的荣华富贵多,后来宫中遭遇事变, 元春突然薨逝,贾家也开始败落。

3、贾探春

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解析:探春是姨娘所生,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但是因为身份原因不能充分发挥才能。有超前意识,考虑到贾府的危机,最后被认作义女,远嫁他乡。

4、史湘云

判词: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解析: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但是幼年就没有父母的照顾,一直是自己面对生活的苦难,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

5、妙玉

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解析:妙玉想要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命运将把她安排到最不洁净的地方去。她本是读书仕宦之家,样样出众,最后贾府败落,她被强人用迷魂香闷倒奸污,劫持而去。

6、贾迎春

判词: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解析:“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和迎春的苦难。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贾家衰败后,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7、贾惜春

判词: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解析: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遭际悲苦,惜春从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后来四大家族没落,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8、王熙凤

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解析:凤姐聪明能干,生于末世是她的不幸。风光时丈夫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落魄后丈夫对她渐渐冷淡,开始对她发号施令甚至将她休弃,凤姐最后只能哭着回娘家。电视剧中凤姐草席裹尸,扔到了乱葬岗。

9、贾巧姐

判词: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解析:权势已经衰败,没有了过去的富贵。家业凋零,至亲的舅舅把她卖到了妓院。只因母亲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最后才逃出虎口,长在农家,成了村姑。

10、李纨

判词: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解析:李纨年轻守寡,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但是她的儿子贾兰有出息,考取了功名,只是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这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

11、秦可卿

判词: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解析: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之间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被人发现后秦可卿心中郁结,剧中说是病死,实际上另有他因。但是她死后的风光大葬,也是家族中奢华生活的一种体现。

其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二四句是说黛玉。两株枯木是林字,悬着玉带,分明是林黛玉。林黛玉有咏絮之才。咏絮才,用的是晋代才女谢道韫的典故。谢安雪天吟诗:白雪纷纷何所拟。其侄女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至此便有了咏絮才一说。判词的意思是说林黛玉即使文才结果又如何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分别如下:

一、正册判词之钗黛。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两首诗词都是讲的宝玉、宝钗和黛玉三者的爱情悲剧。“停机德”指的是宝钗,“停机德”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咏絮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典故。谢安雪天吟诗: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郎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其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暗示虽然最终宝玉会和宝钗成婚,但心却永远留在了黛玉那里,而宝钗则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其中“金玉良姻”“晶莹雪”“齐眉举案”指的都是宝钗,而“木石前盟”和“寂寞林”指的是黛玉。

二、正册判词之元春。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被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两首诗写的是元春。元春在《红楼梦》中出场不多,但却是一股可以在背后操纵贾府命运的力量。判词前面“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弓字谐“宫”字,表明和宫廷有关;橼,一种叫佛手柑的植物,音yuán,谐“元”字音)。元春是贾家的大**,贾政的长女。

她以“贤孝才德”被选进宫里做了女史(女官名),后来又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是荣府女性中地位最高的一位。贾家煊赫的势力,除靠祖宗功名基业外,还靠着家里出了“皇娘”这层重要关系。“二十年”,大约是说元春懂事以来的年龄。

她从贵族之家到宫廷,政治上的是非兴衰见的多了。石榴花开在宫廷里,喻元春的荣耀。为了她归家省亲,竟然修造一座规模宏丽的皇家式的大观园,再看她元宵节归省时烈烈轰轰的盛大场面,简直无与伦比了。

第三句是说,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的命运无法与元春相比,可是元春的结局也不妙,第四句就说她在寅(虎)卯(兔)年之交就要一命呜呼!前三句极力渲染元春的荣耀,突然一句跌落下来,让你出一身冷汗。元春一死,靠山倒了,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

元春虽然在书中出现的机会很少,但她的存在与否与这个大家族的兴衰紧紧联系着。后一首《恨无常》,含义与前面那首诗相似,其中加入了元春(或者说作者自己)的评论和劝戒。

三、正册判词之迎春。

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

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喜冤家: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如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 一载荡悠悠。

这两首是写迎春,暗示了迎春最终的命运是“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而逼死迎春的这个是谁呢?诗中称其为“中山狼”,按后四十回续书所写,是孙绍祖逼死了迎春。首句“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

《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是比喻迎春的丈夫的险恶狠毒。“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

又“在兵部侯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贾家衰败后,孙绍祖向它逼债,任意践踏迎春。后面一首词含义与前面相同,更多的是以迎春的口吻对孙绍祖的控诉。迎春是荣府大老爷贾赦的妾所生的女儿。她长得很美,虽然没有才华,但心地纯洁善良。

因性格懦弱,又排行老二,人称“二木头”。迎春嫁过去之后,受尽种种虐待,一年之内就被折磨死了。

四、正册判词之探春。

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这两首诗词写的是探春。探春是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生的。在贾家四姊妹中她排行老三,是最聪明、最有才干的一个。“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回,写她代凤姐管理一段大观园,把那么纷繁的事务,一宗一件管理得井井有条,表现出不一般的才干,其精明几乎在不凤姐之下。

她在封建观念影响下,以自己是“庶出”为耻;加上赵姨娘为人卑琐,她就干脆不认她作娘。她同姐姐迎春懦弱的性格截然相反,人称“玫瑰花”,又鲜艳又有刺。在“抄检大观园”一回,她居然敢打那个老太太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一个大嘴巴!多么令人痛快!

凤姐随意作践赵姨娘,可是对其生的这个出众的女儿却丝毫不敢小看,还要“畏她五分”,独表敬重。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随着家族末落,命运也一样令人悲哀,年轻轻的就远嫁异乡,路远山遥,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

判词前的画面里历着两人放风筝,可能还有一个女孩儿同她一起嫁走,因曹雪芹没写完全书,不知是谁了。“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贾府即将走向衰落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

“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控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在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五、正册判词之惜春。

画:一所古庙,画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

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乡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虚花悟:将那三春勘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这两首是写惜春的判词。暗示意味很明显,是说惜春最后的结局是出家。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她是贾家四位千金中最小的一个,从小就厌恶世俗,向往当尼姑,当时爱和馒头庵的小尼姑智能玩,后来又和妙玉成了朋友。

惜春眼看着当了娘娘的大姐元春短命矢亡,二姐迎春出嫁不久被折磨死,三姐探春远嫁异国他乡音信渺茫,都没有好遭遇,所以才“看破红尘”毅然出家的。据脂砚斋的批语说,她将来要有“绍衣乞食”的经历,也就要靠沿门托钵乞讨生活,真够可怜了。

判词首句“勘破三春景不长”中“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所以说景不长。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所以说“景不长”。第二句“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

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第三、四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具体指出贾府**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

当然,这里的“乞食”并不一定就指像乞丐一样讨饭,但生活艰难,颠沛流离的命运是难以逃脱的。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是清代作家高鹗所补。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

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林黛玉判词: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仙界来历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天天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当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投胎之时,绛珠仙子一道下凡,转世投胎成贾府血亲的林黛玉,愿以一生所有的眼泪替往日露水还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004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