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秦可卿》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红楼梦《秦可卿》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第1张

红楼梦诗词鉴赏《红楼梦鉴赏辞典 人物形象鉴赏 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正册 秦可卿》

宁府贾蓉之妻。贾蓉因其父贾珍袭了宁国府的官职,所以虽是荣国府贾母的侄孙,却在家族中居长,因而秦可卿就成为贾母身边最得宠的重孙媳妇。

秦可卿于小说第五回出场,一开始她的情节就混合于同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中。宝玉因为午后倦怠欲睡中觉,“贾母命人好生哄着,歇一回再来”,而担当哄宝玉之任的,正是被贾母认为“极妥当的人”,也是“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的秦可卿,所以贾母“见她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殊不料正是这位秦氏,其卧房中富有 氛围的陈设将宝玉引入了一场春梦,梦中警幻仙子又将其妹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者”许配给他,并“秘授以云雨之事”,于是两人“柔情缱绻,软语温存”,“难解难分”,“未免有儿女之事”。可见小说确明显地暗示宝玉与秦氏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

有论者据此立论,认为是秦氏勾引了宝玉,并联系焦大醉骂中的“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一语,认为后者即是指秦氏和宝玉之间的关系。其实不对,因为宝玉和秦氏是叔叔和侄儿媳妇的关系,不是叔嫂关系,而所谓“养小叔子”则是指叔嫂之间的不正当关系,所以“养小叔子”当另有所指。此处描写实事求是地分析,与其说是秦氏勾引了宝玉,不如说是少年宝玉见了秦氏之后,尤其是感染了秦氏卧房的 氛围之后所萌发的一种性意识的觉醒。因为梦是现实的一种幻化的反映,是人的白天意识在心理积淀后的外射。宝玉作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在他熟识了秦氏这样一位妩媚风流的 ,并感受了她卧房温馨香艳的 氛围之后,自然会有一种对异性 的朦胧感知和萌动,于是就产生了第五回这场幽梦。在这场幽梦中,警幻仙子是少年宝玉的性启蒙老师,而可卿(在此回中身份是警幻之妹)则扮演了一个实践者的角色。这场幽梦从一个侧面昭示了秦氏性感美的特殊魅力。

作为一位女性,秦可卿不仅貌美:“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是一个兼具两种女性之美的人物,故而乳名兼美;而且“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尤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有着一般女子所没有的见识,于梦中托付凤姐一件未了之“心愿”。小说第十三回写凤姐睡梦中见秦氏走来告别,说起家族的未来:“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又道:“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今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以为日后败落之退步。而所言具体之“世业”,就是“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一备祭祀之费,二供家塾之用,“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此语使凤姐顿生“敬畏”。这里,秦氏开出的“药方”虽无太多新意,无非是“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但在家族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时能思虑到这一层,贾府里没有第二个。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外貌既美、性格又好、识见又高的女性,却同时有着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风情”。也许正是因为她性格的“温柔和平”,使她不能抵御诱惑,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作为一个女人,她同贾府男性主子之间微妙而暧昧的关系历来为读者所注意。除了宝玉和她梦中那段迷离扑朔的“柔情缱绻”外,她起码还和贾府两位男性有着暧昧关系:一位是她的公公贾珍,这就是第七回焦大醉骂中“爬灰的爬灰”一语之暗示,证之于判词、画页、《好事终》曲、小说正文和脂批的诸多“不写之写”,包括合家得知秦氏死讯时“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贾珍更“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丧礼要“尽我所有”等等所谓“刺心笔”,应该说这层暧昧关系是比较清楚的。

另一位根据笔者之见,应是贾蓉之堂弟贾蔷,与秦氏正是叔嫂关系。小说第九回写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着贾珍过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他弟兄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什么小人诟谇谣诼之词。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令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其间暗示,正可作为焦大醉骂中“养小叔子”一语的注脚。

面对着秦可卿这样一位女性,作者曹雪芹显然有点彷徨不知所措: 一方面,他未能冲破正统礼教的桎梏,在理智上似乎想把她写成一个尤物和祸水,所谓“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所谓“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对秦可卿采取了比较严峻的批判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秦可卿这个名字可以读作“情可轻”、“情可倾”。但另一方面,作者为深层的情感所驱使,内心深处实在又非常喜欢和同情这个人物,因而作为艺术形象的她,又是这样的貌美、温柔和颇具识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似乎又可以把她的名字读作“情可亲”、“情可钦”。也许正是这样一种矛盾复杂的心理,使作者最早结束了她的生命,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从一定意义上说,秦可卿,这是一个少男的梦,女人的谜。

在金陵十二钗中,秦可卿是最先死去的一个。从作者对其丧事的风光场面的大力渲染来看,它一方面是作为贾府盛时光景的点染,同时又顺应地引导出下一节元春省亲的更大场面,从而为贾府的盛极而衰作了重要的铺垫。但最为神奇的是秦可卿这个着墨不多的人物,却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和难解之谜,这一典型的成功塑造,是曹雪芹作为艺术大师的标志之一。

 

稍懂红楼梦的人,可能都会了解一些贾珍和秦可卿的丑闻,当时焦大的一声醉骂,不知吓坏了多少人,在书中脂砚斋的批语在一定程度上算是还原了曹公删去的情节,尽管秦可卿与贾珍的事情被曹雪芹大致删了,可现行本的红楼梦却还是遗留了一些线索。

打个比方,秦可卿死后,脂砚斋批语中描述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之事是不写之写,以及贾珍另设一坛在天香楼上,批语是未删之笔,秦可卿两大丫鬟之一的瑞珠,见主子已死,自己也选择触柱而亡,脂批是补上天香楼未删之文。

贾珍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哭的是伤痛欲绝,更无形中暴露了他和秦氏的丑事,也难怪柳湘莲说宁国府只有门口的石狮子才算干净,曹雪芹对秦可卿不吝赞美之词,说她是极为妥当的人,生的是袅娜纤巧,贾母对她的评价也相当高。

秦可卿本身是很有才华的,她可与黛玉、宝钗相媲美,可为何这个非同一般的女子,却选择和自己公公做下这等丑事?她为何不坚决反抗呢?曹雪芹用一个字道出了答案,那就是"情"。

或许大家难以理解,为何才貌无双的秦氏会对这一身缺点的贾珍产生感情,但据判词显示,这一段被世人所诟病的不伦之恋是存在的,而且这也提示了读者,贾珍只对秦可卿付出了真心,曹雪芹甚至提到贾珍恨不得代替秦氏去死,这和他对待尤三姐的态度就有这天壤之别的差距,对于尤三姐的死,他只是选择伤心了片刻,就让人在城郊草草的掩埋了她,这足可见贾珍只对秦可卿对了真情。

贾珍和秦可卿的丑事,违背了传统的人伦和道德底线,当焦大的罪骂说出口后,贾珍可能觉得没有大碍,但秦可卿却是羞愧万分,她为此落下心病,最后直接是自尽而死,结束了短暂且悲惨的一生。

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秦可卿叨陪末座,但以姿色和智慧论,只怕其他金钗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凡说起红楼梦里的美人,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金陵十二钗同列榜首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但也因为此二钗美得迥异,以至两百多年来引发无数笔墨官司。

可是秦可卿却兼具了二人之美,林黛玉的风流袅娜和薛宝钗的妩媚鲜妍,一切美得恰到好处,无可挑剔。

正因此,贾府的人在看到漂亮女孩子时,第一时间就想起秦可卿,做起对比。周瑞家的第一次看到香菱时,就说她:

“倒好个模样,竟有些像咱们东府小蓉奶奶的品格。”

这香菱是什么模样?一个原本酷爱男风,厌恶女子的冯渊,在看到她后就被掰直了,打定主意好生过日子。

由此可知香菱之美,更说明了秦可卿的绝美容颜。

而相对于秦可卿的美貌,她的智慧更不为旁人轻易发现。

秦可卿的处世智慧

虽然出身薄宦之家,但在宁府生活几年下来,秦可卿做到了在贾府有口皆碑。无人不愿意亲近她。连一向挑剔的贾母,都视其为“重孙媳妇中第一人”。

秦可卿怎么做到的?我们细细看秦可卿素日处世为人。

对于长辈,绝对的孝敬。

贾母带贾宝玉去宁府赏花,贾宝玉期间困倦时,她第一时间站出来替贾母分忧,妥善安排贾宝玉午歇。

秦可卿生病时,尤氏异常心焦,和贾璜媳妇说起时,称:

“我叫他‘你不必拘礼,早晚不必照例上来,你竟养养儿罢”。

可知秦可卿每日恪守妇德,跟公婆晨昏定省,即便病中都不肯落了礼数。

此外,凡有客人到来,秦可卿都会随时听候尤氏差遣,为婆婆分忧。就连繁杂的家务,秦可卿都尽最大能力去做到完美。

正因此,秦可卿一卧病,贾母、尤氏等长辈都心急不已,尤氏是各种嘘寒问暖,大开方便之门,贾母则屡屡打发凤姐来瞧:

“你细细瞧瞧他那光景,若是好些,回来告诉我,我也喜欢喜欢。”

对于朋友,绝对的真诚

旧时的豪门高墙之中,极少有真诚的情感,但秦可卿和王熙凤,却惺惺相惜,感情深厚。这从秦可卿卧病,王熙凤探视时两人的悄悄话可知。

可所有人都知道,王熙凤为人飞扬跋扈,性格要强,不仅奴才们都怕她,连同辈的妯娌们都不大跟她合得来,王熙凤也瞧不上这些人。可为何独独与秦可卿要好?除了两人性情相似,都是极聪明极高傲的人。更因为秦可卿处处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真诚待人,才得王熙凤另眼相待。

活成行走的人民币,人见人爱,对于一个出身微寒而嫁入高门大户的女子而言,实在不敢想象,可秦可卿却做到了。

当然,秦可卿的智慧不仅于此。

理财智慧

金陵十二钗中,有那么几位金钗,是略有些理财手段的。

最为大众所知的便是王熙凤,延迟发放所有人的月钱,用来放高利贷,每年少说也翻出一千多两银子。这种理财方式风险极高,需要王熙凤运筹谋划。

还有三姑娘探春,在理家期间兴利除弊,实施包产到户,激发员工积极性,实现集体富有,这是一种创新,颇具战略眼光。

而相对于秦可卿,她们的格局就显得低多了。

贾府自宁荣二公起家之后,煊赫了近百年,人人都知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可贾家的人一直沉浸在“富贵永流传”中,没人意识到贾家在式微,更没人想着要运筹谋划挽救家族。

可这种情况,只有两人看在了眼里。一个是冷眼旁观者冷子兴,另一个则是秦可卿。

在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后,当夜托梦王熙凤。先是点出了“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的道理,提醒贾家已经煊赫近百载,将来难免面对这种局面,而且是无法通过人力扭转的。

而如果想要在家族长远,不至于将来子孙流散,“树倒猢狲散”,就只能趁现在还算繁荣时,谋划将来的世业。

纵观全书,无论男女老少,还真没有一个具备秦可卿这种远见卓识、如炬目光。

如何谋划将来的世业呢?

秦可卿点出了贾家现在存在的弊端:

一,祖茔的祭祀没有固定的钱粮;

二,家塾没有固定的供给。

将来贾家要是败了,不仅子孙后代无法再靠科举翻身,就连祖茔祭祀都是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秦可卿给出了方案:

“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於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竞争,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根据清朝制度,祭祀的产业是可以不入官的。清初人谈迁的《枣林杂俎》中的“国初抄札法”有云:

“犯人家产,天地外,内有坟茔,不在抄札之限。”

一场谈话下来,涉及了局势分析和预测、资产配置和实施方案,兼备了子女教育规划、遗产规划、投资规划及现金流规划等。这水平,怕如今的私人理财顾问都无法望其项背。

所以,金陵十二钗中,秦可卿的容貌和智慧都足以碾压众人。

  关于秦可卿,在第七回还有一个细节,您千万别忘,就是香菱被薛家强买以后,又被带到京城,住到贾家。当时周瑞家的看见了香菱,周瑞家的说她长得像谁啊?周瑞家的跟金钏说:“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家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金钏就立即表示她也有同感。曹雪芹写这一笔是乱写的吗?随便写的吗?他都是有寓意的。香菱是个什么人呢?第一回你还记得吗?甄士隐正抱着香菱玩,来了一僧一道,这两人当时怎么说的?他们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秦可卿就是一个有命无运的累及

  爹娘的一个生命。她自己很清楚,她生在最不应该出生的时刻,给爹娘带来很大的麻烦。后来她虽然被隐秘地寄养在了宁国府,爹娘牵挂她,但她的被藏匿又随时可能给爹娘招惹麻烦;而她的生死存亡,完全取决于她的家族能否在政治权力的搏斗中获得胜利。她虽然是一个生命,却无法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所以后来她焦虑到极点,得了抑郁症。她自己说,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她那有命无运的悲惨程度,甚至超过了香菱。

  在《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曹雪芹一连写了很多首册页诗,这些诗是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此外,又有《红楼梦》十二支曲;每一首诗每一支曲,都暗示着书中人物后来的命运。虽然《红楼梦》是部残缺不全的作品,但是通过这些词曲中的暗示,读者能了解到这些人物的命运轨迹和最终结局,也能了解到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态度和评价。在“金陵十二钗正册”最后一页的判词中,以及关于秦可卿的那支曲《好事终》中,曹雪芹概括了秦可卿的命运并对之有所评价。

  金陵十二钗正册最后一页上,画着高楼大厦,那应该画的是天香楼,画上有一美人在高楼里悬梁自尽。这画面很明确地告诉你,秦可卿不是病死在床上,她是上吊自尽的。配合这幅图画的判词一共四句:“情天情海幻情身”,意味着秦可卿的家族背景是天和海。“情既相逢必主*”,这当然是说秦可卿跟贾珍相逢,双方都有情欲,你爱我我也爱你,必然就会有*乱的事情发生。曹雪芹他是用“秦”来谐“情”的,吴音里qin和qing是不分的,“秦可卿”谐“情可轻”,意思就是这种感情本来是应该轻视的,不必那么看重的,但事实上却发生了——“秦可卿”又谐“情可倾”——过分倾注情感的事情。我以为,曹雪芹这样谐音,他的含义不是单一的,不光是说贾珍跟秦可卿的感情,他也是在说贾家和“义”字派的感情,和“双悬日月”的那个“月”的感情,太过深厚了,结果就做出了藏匿秦可卿的事情;如此看重政治结盟的感情,也是并不可取的,“情可轻不可倾”,这是事后悟出的,很沉痛的教训。下两句是“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这就说到秦可卿与贾府陨灭的因果关系了。如果秦可卿的问题只不过是跟贾珍有不正当的关系,没有别的因素在内,那么她的生死存亡,跟荣、宁二府的兴衰安危能有多大关系呢?这两句实际上就跟我们点明了,不要以为后来贾家断送了前辈创下的家业,问题都出在荣国府,那祸根,实实在在地是在宁国府这边;那滔天大罪,就是宁国府藏匿了秦可卿,又不是谨谨慎慎小心翼翼地藏匿,贾珍又跟秦可卿发生了恋情,把事情弄复杂了,因此,最后贾府的倾覆,首要的罪责,在宁国府。

  《红楼梦》十二支曲,实际上加上引子和收尾,一共是十四支,那第十二支,曲名叫《好事终》,说的是秦可卿。“画梁春尽落香尘”,这是对秦可卿在天香楼悬梁自尽的诗化描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是说秦可卿不安分,她不该在藏匿期间跟贾珍*乱。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秉月貌”的措辞,月貌当然是花容月貌的意思,就是说秦可卿她非常之美丽,但是我上几讲已经告诉你了,在《红楼梦》的文本里,月喻太子,因此这样措辞,我以为也是在点明秦可卿跟“月亮”的亲缘关系。下面的句子,跟那判词一样,也说到秦可卿跟贾家败落的关系,“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家事消亡首罪宁”跟“造衅开端实在宁”意思一样,好懂。不好懂的是“箕裘颓堕皆从敬”,“箕裘”就是指家族的正经事,“箕裘颓堕”就是家族的正经事因为不去负责,都乱套了,颠倒了,但是这怎么能说是贾敬的问题呢?有的红迷朋友就跟我讨论,说贾敬跟秦可卿有什么关系呀,他根本就不在宁国府里待着,他跑到都城外的道观里跟道士胡羼,炼丹,打算升天当神仙,怎么这支说秦可卿的曲子里,竟会责备起他来了呢?应该说“箕裘颓堕皆从珍”才是啊。贾珍一味享乐,把宁国府都翻了过来,也没人敢管他;他又跟秦可卿乱来,他有责任嘛!怎么会这里不去说他,反倒去说贾敬呢?

前文言犹未尽,继续究底 。欲断秦可卿的非常情,先必须理清秦可卿的病因和死因。

一、再说庸众的*丧之说

受脂批、经学家、红学流言家、文化风俗诸因素引导和诱惑,秦可卿的*丧之说已深入俗众之心。

但《 红楼梦 》是写实大作,除了情爱细节的描述之外,任何粗俗的言语和荤事都有,何止于让曹雪芹偏偏对秦可卿的所谓情事,表现得如此委婉含蓄?何止于让他为一个所谓的扒灰故事,竟费尽心机隐藏遮掩?

倘若曹雪芹开始果真塑造了一个*妇秦可卿形象,就绝不是什么 辱及大局 之罪;又何止于让脂硕斋替自己担心,最终删了又改、改了又删呢?

因为这种故事,在帝王将相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并不算新闻;仅先秦时代的史料中就有许多活例:最酷的是名闻青史的卫国皇后 宣姜 美眉;汉唐时代更多:最有名的,是盛唐杨贵妃和唐明皇的风流故事,白居易和洪升等人早已写过;曹雪芹用得着为此类故事,婉转害羞吗? 极是不通。

受脂批引导 , 多数红评家和红迷认为 :

秦可卿于贾府某次祭祀活动之前在天香楼更衣时与贾珍不期相遇而发生风流故事,继而勾搭成奸。

后来,宁府一次中秋祭祀活动前后约八月半到九月初期间,两人的一次偷情,不巧被丫头瑞珠撞见;秦可卿慌乱之中遗簪于贾珍身上,稍后被尤氏窥查到二人奸情。

从此,秦可卿因害羞恐慌、忧虑过度一病不起,直到自尽了事。期间,两人的某次约会不慎被老奴才焦大有所察觉。

以上猜测式判断就把焦大醉骂、瑞珠之死、宝珠尽孝、奢侈的丧事、贾珍夫妇奇怪的态度等等情节,都能套进去讲圆。所以,更使读者对秦可卿的*丧之说,深信不疑。

回顾87版电视连续剧和北影系列**集,对这个情节都这样处理。可见当时参与影视制作还在喘气的文学顾问和红学家均持此种观点。

但这个貌似铜墙铁壁的结论,却根本经不起推敲反问: 不就是个扒灰故事么,老奴才焦大早就喊明了;后来的情节中,柳湘莲和贾宝玉;凤姐和平儿;贾蓉和二姐三姐等人,都曾不至一次谈及类似问题;并且,就连当事人贾蓉,对此类情事根本不以为然。

那么,曹雪芹何必要绕得如此费力?又是不通。

啰嗦这么多的意思是: *丧之说,看似热闹非凡实则毫无意义,曹雪芹如果真要塑造此类*荡女子的形象,并不需要绕来绕去。

脂批的所谓*丧信息 ,应是作者障眼法和 批书人 故意摆下的迷魂阵;目的在于刺激读者思考,秦可卿身世背后隐藏的真事。或者说,翁媳乱情,仅仅只是小小的命意之一;作者的终极之味,应该并不在此。

二、病因:严重的复合性抑郁症

以 某之琴学 确定的时代背景及书中相关情节观照,秦可卿之所以从中秋至九月半开始好端端的忽然病倒,应该是因为这段时期,南明各朝传来了最坏的消息。

特注: 我从不因读了红楼梦才做史学考证,也并非专业史家。还请有兴趣的史家考证,南明某朝与初建政的清廷之间定在某年的中秋到九月半期间有一场重大事件。

前文提起: 秦可卿的病,是严重的 复合型抑郁症 。所谓复合型,即 兴奋 和 郁闷 两种相反情绪的表现均有。 就是说: 秦可卿长时期生活在时而兴奋、时而郁闷的反差情绪当中并受到精神折磨。

她患病的证据很多,尤其在第十回 。并且据 张太医 诊断说:秦可卿很早已经患病;而并非仅仅是从中秋到九月半开始(尤氏语)。从张太医为秦可卿开具的药方来判断,她所患之症,就是严重复合型抑郁症所导致的气血不畅和经络不通。

最初,秦可卿的病症属于 兴奋型抑郁症 。

患此类病症的女性表现为:情绪活跃、待人热情、言行无忌、经期延长。而秦可卿的经期,比此类一般病症的妇女更长;第十回张友士为她诊脉之后断言:当在十日左右;并被秦可卿的贴身婆子立即证实。

此类病人平时的具体症状少显病态,貌似 过度热情 ;比如她引宝玉到自己卧房午休就是无禁忌表现,当时就被宁府一个老婆子指出;这个行为如今都有一定禁忌。

秦可卿平常情绪活跃、待人亲切,讨得上下喜欢;同时又容易遭到是非口舌。宁府下人对她和贾珍的非议口舌虽无实据但并非空穴来风;属于似是而非之事。

之所以如此,皆因她平时的情绪过度兴奋而起。 也就是说: 这段时期,南明各朝传来的好消息居多,她的内心深处,也可能寄予某种期望。

后来,秦可卿的病情又转化为严重的 郁闷型抑郁症 。

患有郁闷型抑郁症的病人,女性多表现为困乏闭经、纳差慵懒、担心多疑、恐惧无望之症状。后期严重之时,很容易导致自杀行为。其中困乏、闭经、纳差、慵懒等症状,又与孕初妇女症状相似,往往会被医术乏精的医生误诊为 喜脉 。

秦可卿所患病症对经潮影响极大即如性冷淡之症,很容易影响夫妻生活;所以,她与贾蓉之间就不见得亲热,只是我敬他他敬我。其实,张友士诊断后就此巧妙询问贾蓉;而贾蓉是个聪明人就没有多说。

以上所言,第十回都有具体详细的交待。并且,服侍秦可卿的贴身婆子丫头无不大叹高明;对张太医的神断赞不绝口。

据张友士的诊断结果及上述推断结果,综合判断:

秦可卿患病之因,是因为受到极大的情绪折磨和精神打击。除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之外应该还有情感因素。

无论秦可卿的身份是废太子公主、还是南明贵族遗孤,当她明白自己身世后,她与贾珍的秘密接触会比贾蓉更多;毕竟贾珍是家长族长,他才是此类大事的决策者。秦可卿与贾珍之间的所谓情事就这么传开。

但从秦可卿生病了之后,贾珍比较自然的情绪和态度、以及两府其他主要人物对秦可卿之死的态度来看,根本就不能确定秦可卿之死是因扒灰所致。起码宝玉和凤姐就没有对贾珍表现出任何 反感情绪 。

假设 ,秦可卿之死,真是不伦之恋所致;那么,以曹雪芹细腻周道的笔力,宝玉和凤姐,对贾珍的态度对此事应该有所反映。而究竟能不能看到宝玉、凤姐还有贾母、贾政、贾赦、贾琏、贾蓉、贾蔷等人对贾珍有过此类不良反应呢?

没有; 丝毫没有,从来没有 。

只是贾琏与尤二姐的秘事暴露之后凤姐似乎就此乱骂一通;但明显是气头上“以舌当剑”。

总之,秦可卿之死,并非庸众的*丧之说,实际应该是 因病而死 ;她很早就患有严重的 复合型抑郁症 ,加之严重的失落情绪和绝望情绪的双重折磨,最终导致自杀身亡。

三、病根:秦可卿的精神气节

太医张友士诊断之后反复念叨 :秦可卿心性高强、聪明忒过;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从前行经的日子断不是常缩,必是常长。

张太医的诊断结果,被秦可卿的贴身婆子立即证实。张太医为秦可卿开的药方叫: 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以药方的君臣搭配观照,意图先以补气醒脾和肝提起食欲、再来打通经络以治疗抑郁之症。

以 某之琴学 确定的南明时代背景为纲, 从秦氏离奇模糊的身世推断 :她应该是南明某朝的贵族遗孤,后被前朝一个有良知的降官秦邦业抱养。或者说,他们两家和贾府原本 素有瓜葛 。

再从秦可卿的身世推断 :她的身上应该具有浓厚的民族气节;这种所谓的民族气节,正是她患上严重抑郁症的根本之因。

据秦邦业重视教育生活又十分寒酸的境况判断,秦可卿自幼一定生活在有关她身世的故事当中,使她应该具备某种非常情。不然,父亲同是在朝为宦的高级官员、又同是贾氏侯府的嫡系大奶奶,秦可卿怎么不像李纨一样槁木死灰呢?

简而言之 ,秦可卿所具有的 民族气节 ,最初应该是一种 复仇精神 。

开始, 南明各朝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不断传来,使她的情绪十分兴奋高昂,并在心中寄予很大希望。

后来,却因祖国方面传来接二连三的坏消息,甚至败局已定;先使她患上严重 郁闷型抑郁症 ;接着导致她在绝望中选择死亡。如果要充分理解秦可卿的民族气节,必须分层探究。

首先,要对中国传文化的忠君、忠孝、忠义等概念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如果秦可卿像李纨之流,只是一个普通当家婆、只操心自己的利益爵禄,或像刑夫人终日昏昏噩噩;她就绝不会患上此类精神疾病,更不会寻死。

并且,还在病后和死前给另一个脂粉英雄凤姐托梦嘱咐,提出自己的治家理念。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她是心性高强、聪明忒过的优秀女子。

秦可卿的民族气节 ,表现在家事治理上,即类似于中国史上文化精英如柳宗元、李商隐、范仲淹等人的 忧患意识 。

现实生活中,忧患型精英往往因所谋不遂、所盼不来的失望加之生活烦恼和身体病痛一并袭来,就使其很快绝望而决然走向彼岸。

这种民族气节无疑可歌可泣具有其积极意义。但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够忧患到根本和本质的问题?还是留给各位在心中盘算推敲。

其次,从 红楼梦的基调 ,探究曹雪芹对民族气节的态度和倾向。很不幸,红楼故事以轮回式的悲惨结局见证:曹雪芹对中国历史上大众化认知的民族气节或曰民族精神,均持以 批判和否定态度 。

但这种境界,并不是曹雪芹的消极堕落或狭隘鄙仄;而是他站在一个更高的文明进化角度来考量生活、生存和生命的意义及归宿。

在曹雪芹看来,所谓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同样是从传统文化等级观念衍生出来并附着在忠君、忠孝、忠义这些毒瘤之上貌似良性的赘物,上面不过多了几束道德、大义、天下的光环。

故而,这种所谓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在圣人和经书的教导之下往往却被当作生命大义歌颂倡导;往往不被善良正直的人们重视正视,使他们不能辨识其中的危害和毒害;从而前赴后继、慷慨献身。

书中描述秦可卿丧事,得到王公级别的 国祭 ,就是此类观念的证据。

秦可卿,正是在这种传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教化感召之下,诞生的一个可爱可敬、可悲可怜的牺牲品。

显然,这种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与曹雪芹所倡导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故事体现的朦胧民主意识相违。此即曹雪芹塑造秦可卿形象的非常情。

四、秦可卿之非常情

情,可情,非常情 ;表面之意是:不能以通常的情来理解体会秦可卿的情;否则它就不是非常情。体会秦可卿身上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和她的非常情,必须先要从她的 身世 谈起。

前文已断: 从红楼梦的成书背景、从描述秦可卿关联的各种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推断,她应该是南明某朝或大明前朝的贵族遗孤。

特注: 这个结论不是史学考证,而是文学形象的推断与甄别;从中国历史上无数变迁、更替及变革时代观照,类似的实例和形象,应当很多很多。

再要特别说明 :一旦提及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再结合 某之琴学 确定的时代背景,便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红楼之旨的另一说,即反清复明的 排满使命 。或有人误以为,秦可卿将成为一个梦想复国不遂的民族女英雄形象,不得已壮烈殉国。

这种观点貌似大气却荒唐之极,因为曹雪芹对史上的民族英雄,同样持以批判甚至嘲笑的态度。

与曹雪芹倡导倾向的自由平等观念和人本意识相较,史上的民族英雄骨子里的忠君、忠孝、忠义观念,与贾瑞独自发情之时的一相情愿并无二致,只能是愚蠢的自我满足和无谓的自我牺牲。

孔尚任《桃花扇》中,秦淮美女李香君对爱国情人的最终失望,就是同时代女性的可悲铁证;所以,曹雪芹借晴雯之手撕碎它。此说的论证,已在论贾瑞、论晴雯、论黛玉之时详之,不再展开。

更要强调: 曹雪芹并未否定真正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中国女子身上真正意义的民族气节,其实是一种 抗争精神 ,比如《 陌上桑 》中的罗敷一样不畏强权、不甘欺辱的刚强气节;或像红楼故事中因凤姐弄权而殉情的张金歌一对情人、以及拒婚铁心赴死的鸳鸯一样,为自主婚姻不惧死亡的反抗精神;或者还有像金钏儿、司棋对自主婚姻无望之后、以命相搏的牺牲精神。

上述的 红楼巾帼 ,她们不惜以生命争取 爱情自由、 争取 婚姻自主 的个性才真正值得讴歌。

而如果把秦可卿想象成那种忠君、忠孝、忠义式、试图反清复明无望而以死殉国的民族英雄;则又如同妙玉般的可怜金玉质,又陷进专制皇权的泥潭之中。

最初之时, 秦可卿可能具有类似的复仇思想;但后来她未必如此;之所以决然走向彼岸,就是因为看透了 悲剧轮回的根源 :

即便她亲身父亲的战友们复国成功,自己的家,不过还是一个堕落的宁府。给凤姐托梦的内容,可以见证她对幼稚的民族精神有所超越。

从相关情节断定: 秦可卿应该具有真正的民族气节和抗争精神。正是开始很可能具备的复仇思想和后来具备的抗争精神共同作用,才使她患上大病,最终又使她失望而选择死亡。

秦可卿择死的主要原因,不仅有对复仇复国之梦的彻底绝望,也缘于对贾府当家人堕落行为的彻底失望;因为她从自己不幸身世及贾府现状,认清了悲剧轮回的根源;临死前,她只把自己的真言托付给另一位脂粉英雄王熙凤,并给她托梦再三叮嘱 治理 要义。

一介弱女秦可卿 ,做为前朝贵族遗孤,在新政之下,只有以死对抗残酷现实和无情病患的双重打击。

遵循上述思路,重新解释贾珍大办秦可卿丧事的各种态度就会比较自然:新政当局,可能要进行一次政治大清洗,秦可卿心中的希望早已破灭,更担心自己的身世会连累贾府,于是她选择 自我了断 。

从这个思路向外延伸 ,也可解释贾府暗中支使元春告密立功邀宠、以求暂时安宁的 绝秘政治投资计划 的可能性。如此以来,超常的 国祭 般的秦可卿丧事,便从各个角度能够自圆。

但秦可卿病因及死因的根源,却并非完全如此解释 。

从某种角度说,秦可卿的抗争之法与死亡之路,也是史上许多颇具气节和精神的 民族精英 于失败绝望之后的抉择。这种貌似感人的英雄故事,在中国社会不断轮回,活生生整出一部 二十五史 。

唐都浪子《浪说红楼》之:再论秦可卿

秦可卿悲剧命运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第一大悲剧式人物,那么造成秦可卿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秦可卿多疑、自尊心要强的性格导致她走向悲惨路途。秦可卿虽然是蓉大奶奶,但是她在府中的地位远远不及琏二奶奶。

秦可卿剧照

为了稳固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秦可卿不得不委曲求全,和贾府上上下下处好关系。秦可卿的婆婆尤氏曾说,秦可卿有着七巧玲珑心,别人说笑时,她要思虑一番,他人悄悄说话说,也会引起秦可卿的猜疑。为了做一个决定,秦可卿几乎要思忖三到五天。其次,导致秦可卿悲剧命运的原因还在于秦可卿所处的环境。贾府如同社会的缩影,贾珍、贾琏、贾蓉表面上为人处事一派君子之风,实际上,他们各怀鬼胎。秦可卿为了保住自己大少奶奶之位,为人处世如履薄冰,但是秦可卿没有逃掉公公贾珍的魔爪。秦可卿以为自己可以依靠贾珍来稳固自己的位置,于是长期和贾珍保持着暧昧的关系。最后,秦可卿丑事被焦大戳穿后,她觉得自己没有脸面面对亲人和朋友,随后便结束了生命。

第三,秦可卿悲惨命运最终原因是受社会时代背景所致。秦可卿只是封建制度下女性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纵观贾府中女性角色,只要有着个性鲜明特色的女性,她们的下场都很凄惨。比如晴雯,比如林黛玉,又或者说秦可卿。秦可卿长期生活在不幸福的婚姻枷锁之下,手无缚鸡之力的她根本无法撼动可怕的制度。久而久之,秦可卿郁郁而终。

秦可卿死因

电视剧《红楼梦》中,讲述了秦可卿死因为病逝。但是很多红楼梦迷不认同这一说法。有人说,秦可卿死因为自缢,或者是病逝。大家为什么对秦可卿如此感兴趣呢?原因在于,《红楼梦》中并没有详细介绍秦可卿的出身背景,所以读者对秦可卿的背景众说纷纭。

秦可卿剧照

其次,秦可卿出场不多便去世了,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如今,关于秦可卿死因也有多种说法,综合一些列的未解之谜,世人便给秦可卿打上了神秘标签。

有人说,秦可卿是自杀身亡,为何会有这一说法呢?原因在于,秦可卿和公公贾珍的不伦恋情被婆婆尤氏发现了,秦可卿觉得自己没有脸面在留在世上了,便自缢身亡。

大多人较为认同秦可卿死因是因病而死。秦可卿应该得了一种慢性病,当她身体不舒服告诉尤氏时,尤氏找来大夫把脉,认定秦可卿并没有怀孕。但是,秦可卿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来月经,这让尤氏十分担心。不久后,贾珍请来了宫中御医为秦可卿诊治,几位御医共同为秦可卿诊治,但是都没得出秦可卿得了什么病,该喝什么药。《红楼梦》中写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虽然这句话是写给王熙凤的,用在秦可卿身上也不为过。秦可卿趁贾蓉不在家时,和贾珍发生了不伦之恋。秦可卿深知自己做法错误,但是只能越陷越深。也有一说是,焦大大骂秦可卿爬灰和养小叔子,这一事件 了秦可卿。所以,秦可卿最终死于心病和妇科病。

秦可卿

《红楼梦》家喻户晓的一部作品,其中贾宝玉与金陵十二钗的故事非常耐人寻味。秦可卿身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她的故事和结局,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秦可卿出场次数虽然不多,但是她特殊的身份和去世之谜,成为红学会讨论的热点话题。

秦可卿画像

正是因为秦可卿具备很多神秘感,所以秦可卿的故事常被搬上荧屏之上。扮演秦可卿演员很多,所以秦可卿也大不相同。

1987年播出的电视剧《红楼梦》中,由张蕾和夏丽蓉饰演秦可卿一角。从俩人饰演的秦可卿来看,着重突出了秦可卿的媚态和娇媚。87版《红楼梦》是最为经典的一部电视作品,演员都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红楼人物。从秦可卿剧照来看,张蕾和夏丽蓉经常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将秦可卿的肤色衬托的尤为光彩。后来,秦可卿生病时,张蕾也演绎出了秦可卿的病态美。

《红楼人物志》中,根据曹雪芹对秦可卿外貌描述,设计出了秦可卿。中的秦可卿清秀美丽,她的肤色偏白,脸型为鹅蛋脸。从秦可卿可看出,秦可卿不是一位瘦美人,她的体重和身材比例适中。秦可卿穿着淡粉色的衣裙,头部呈向旁边看的状态。这张秦可卿应该体现了秦可卿早年间在贾府的生活场景。此时的秦可卿年华正好,头上粉色的头饰衬托出秦可卿柔美的面庞。一阵微风吹来,秦可卿裙上的衣带飘飘,显出秦可卿袅袅的走姿。

红楼梦秦可卿

秦可卿是曹雪芹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也是金陵十二钗之一。秦可卿出生后,便被亲生父母抛弃了,后来被养生堂所收养。秦业因自己没有生育能力,便收养了秦可卿,并给她改名为可儿。秦可卿长大后,成为一名亭亭玉立的女子。

秦可卿画像

因父亲秦业和贾府交好,便将秦可卿嫁给了贾珍儿子贾蓉为妻。秦可卿嫁给贾蓉后,被称为蓉大奶奶。秦可卿身材婀娜,性格风流,为人处世平稳得体,贾母对秦可卿非常认可。秦可卿在贾府中收到了美名与德望,尤氏和贾母都很照顾秦可卿,凤姐也与秦可卿十分交好。后来,贾宝玉在秦可卿房间午睡时,梦中进入了太虚幻境。梦境中,宝玉和秦可卿正行云雨之事,随后宝玉惊醒,大声呼喊“可卿救我!”这让屋外的秦可卿十分纳闷。慢慢地,秦可卿和公公贾珍发生可不伦之恋,秦可卿在身体和心理双重折磨下,生了一场大病。一年中秋节时,秦可卿还和贾母等人玩耍至半夜,几天后,秦可卿身体日益消弱。两个月之后,秦可卿经期一直没有来,估计患了抑郁症和妇科病。随后,贾府请来了御医为秦可卿诊治,太医们不敢用药,由此耽误了秦可卿的病情。冬至时候,秦可卿病情愈发严重,腊月初二时,秦可卿与深夜香消玉殒。

秦可卿去世后,贾府上下非常难过。贾母特地让凤姐操办秦可卿的丧事,在贾珍示意下,贾府给秦可卿办了一场最为豪华盛大的丧事。

秦可卿与贾宝玉

说到秦可卿与贾宝玉的关系,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他俩可能有点非同寻常的关系,因为秦可卿与贾宝玉本来是叔叔与侄媳妇的关系,这是因为贾宝玉虽然年龄比他们都小,可是他的悲愤却比他们都大,秦可卿的老公是贾宝玉的侄子,自然秦可卿与贾宝玉就是叔叔与侄媳妇的关系了。

《红楼梦》秦可卿剧照

在红楼梦中介绍秦可卿与贾宝玉在一起的情节不是很多,其中最耳熟能详的就是贾宝玉去秦可卿的房间睡觉,一听到这句话,我们可能就会想到他俩是不是搞私情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准确的说是贾宝玉对秦可卿的欣赏,因为秦可卿是贾宝玉在青春期遇到的第一个打心底里喜欢的人,秦可卿长得十分漂亮,而且还很有气质。所以贾宝玉即使当时年龄很小,却把秦可卿印在了自己的心里。因为秦可卿此时已经结婚了,贾宝玉只能把爱慕留在心中了。秦可卿与贾宝玉的关系从细节上就可以看出来,在贾宝玉到了秦可卿的房间后,就对秦可卿的房间大加赞赏。

可以说明的是贾宝玉对她的喜爱。正因为秦可卿与贾宝玉的这种关系,所以才会发生在秦可卿死后贾宝玉竟然伤心到咳血,就是因为贾宝玉第一位暗恋的女子去世了,这种悲痛也不是常人能体会到的。故事说到这里,我们心中的对秦可卿与贾宝玉的那种暧昧关系应该已经消除了,只是贾宝玉对秦可卿一方面的欣赏。

秦可卿原型是雍正宠后

最近看了一个话题,即“秦可卿原型是雍正宠后?”看完这个问题后,觉得有必要重新看一次《红楼梦》,以便从中发现作者曹雪芹在书中的暗示之意。那么,秦可卿原型是雍正宠后,这说法是如何分析得出的呢?《红楼梦》第五回中,对秦可卿闺房物件摆设做了很简短的描述。

秦可卿剧照

书中写到,秦可卿桌上摆着的是武则天曾用过的宝镜,而赵飞燕跳舞曾用的金盘也摆放在一旁,金盘中放着安禄山丢过的木瓜。秦可卿的床榻是寿昌公主曾用过的塌,床上的珠帘帐是同昌公主曾用过的。宝玉看后,连连称赞秦可卿闺房的典雅与别致。通过介绍秦可卿家中布置,共提到了三名历史人物,分别是武则天、赵飞燕与杨玉环。非常好奇的是,以上提及的宝镜、木瓜、床榻与珠帘帐都是宫中的物品,为何都会出现在秦可卿的住处?贾府虽然权势盛大,但是他们也不敢将宫中宝物都藏在贾府,秦可卿作为贾府儿媳妇,更不可能享受这么多的古玩珍宝。曹雪芹对秦可卿房间进行一番描写,不过是为了突出秦可卿的身份特征。影射出秦可卿的原型是皇宫中地位显赫的宠妃,曹雪芹塑造红楼梦人物时,恰好是雍正年间。后来在《红楼解梦》一书中,证明了秦可卿房间恰好是雍正皇帝所居住的房间,随后根据秦可卿的外貌、行为、品德推测出,秦可卿的原型是雍正宠妃竺香玉皇后。

红楼梦中秦可卿出场不久就过世,其故事情节很少,主要有一个情节是《*丧天香楼》,详情如下:

秦可卿嫁给贾蓉不久,就与公公贾珍有了首尾,且二人常在天香楼约会,二人自为众人不知,殊不知宁府下人早看接触端倪,只是慑于贾珍族长的身份,皆不敢声张。

就连贾蓉也知道自己媳妇与自己父亲的肮脏之事,但这是家丑,不可外扬,只能忍气吞声,装作不知。但有三个人一直被蒙在鼓里,即秦可卿的两个丫鬟瑞珠和宝珠,以及她的婆婆尤氏。

直到有一天晚上,秦可卿和贾珍通过暗号传递或到了约定的日期,公媳再次私会于天香楼上,但恰好被前来找少奶奶的两个丫鬟撞见了贾珍和秦可卿的“好事”。

贾珍匆忙间更衣逃走,秦可卿也慌忙更衣下楼,一不小心遗下了自己常戴的一根簪子在贾珍处。第二天,这根簪子被尤氏从贾珍换下的衣服中获得,因此产生了怀疑,遂唤秦可卿的两个丫鬟来问。

两个丫鬟在尤氏的威逼利诱下,大哭着说出真相,此事被秦可卿贾珍得知,秦氏觉得自己再无脸面苟活,于是在一个晚上选择于天香楼自缢。

扩展资料:

秦可卿虽然在《红楼梦》中出场不多,而且还早早去世,但却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一个,排第十二位。 秦可卿的判词是: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谩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判词的大概意思是说:虚幻的风月情就像天那么高、像海那么深,一旦让滥情人相处在一起,就必然导致男女双方荒唐的*乱与放纵。

虽然都说不肖的子孙全部都出自荣国府,但其实开始造成祸患的却是宁国府的人。判词明白无误地告诉了读者这么两个问题:一、秦可卿确实是一个擅风情的*妇;

二、贾府最终败落的根由完全是宁国府的人(即贾珍与秦可卿)造成。可见,秦可卿对贾府的最终败落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另外,在秦可卿判词的前面还画有一幅画图,图中有一座楼。

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在这画图与判词的傍边,脂砚斋这样批点道:“判中终是秦可卿真正死法,真正实事。书中掩却真面,却从此处透逗。”

这就是说,判词和图是在向人们暗示:秦可卿的死是悬梁自尽的。据说有些版本在这一回的回目曾这样写:秦可卿魂丧天香楼。作家刘心武先生通过研究亦认为,秦可卿是在天香楼上上吊而死的。

秦可卿的《红楼梦》曲:“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曲的大意是说:(秦可卿)是在画梁上结束了她自己的青春的,那吊脖子的绳套儿曾抖落下几点灰尘,多么凄惨悲凉。擅长风月情,具有花容貌,这就是她败家的本源。

祖业衰败开始在贾敬(因为贾敬不理家务事,跑到城外的寺庙里去炼金丹以求长生不老,致使家里乱得一团糟),家族消亡的首罪便是宁国府的人。这都是前生所造下的孽债,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情”事所贻害。 

以上的判词和曲,确实在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即秦可卿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女子,她的私生活比较放纵,她的死亡是一种不正常的死亡,她应该为贾府的衰败负有责任。

-秦可卿*丧天香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07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