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情感障碍症是什么病?什么原因导致的

双向情感障碍症是什么病?什么原因导致的,第1张

双相情感障碍也称狂躁抑郁症,简称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顾名思义患者躁狂和抑郁常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抑郁发作时表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思考问题费力,兴趣活动减少,悲观厌世,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饮食差,睡眠差。躁狂时,病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行为增强。无诱因的出现兴奋话多,食欲增加,睡眠减少,不知疲倦,情感高涨。以上两种情况交替发作,每次持续时间超过半个月,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因此,双相情感障碍具有隐蔽性,有时和正常人无异,但兴奋之余还隐藏着自杀倾向,必须引起家庭高度重视。

其预警是,在躁狂发作之前会有一次或数次抑郁发作,这是可以掌握的。对于这样的患者要做到五点:

1,鼓励患者应接受科学合理的治疗

2,配合饮食、锻炼,提高抵抗力。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适当的锻炼,保证正常睡眠。

3,保持轻松的心态。使患者心情放松,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学习或生活方面,积极接受治疗,这样不但好的快,而且预后不易复发。

4,给患者创造发泄的环境。医生要关心、富有同情心、安静地倾听,使患者清楚他的痛苦已被社会所接受了;

5,家人、朋友的精神支持,可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意思?什么原因导致的

一般认为双向情感障碍不存在单一的原因。相反,有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出现疾病或使风险上升。

大脑结构和功能:一些研究证明了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大脑与健康人群或者其他心理疾病患者的大脑存在的差异。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差异以及来自基因研究的全新信息,科学家就能更好地了解双向情感障碍,并预测哪些治疗可以实现最大疗效。

基因:研究显示,有某些基因的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患双向情感障碍

但是,基因并非双向情感障碍的唯一风险。对同卵双生双胞胎的研究显示,虽然同卵双生双胞胎的所有基因都相同,但即使其中一个存在双向情感障碍,另一个也不一定就会患这种疾病。

家族史:双向情感障碍往往会在家族中遗传。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患双向情感障碍,那么儿童患这种病的可能性较高。但务必要注意到,大部分存在双向情感障碍家族史的人都不会患这种疾病。

发生双向情感障碍病的原因是什么

双相情感障碍又名双相障碍,是指患者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

与其他心理情绪疾病一样,医学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病的发病原因。

双相障碍临床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抑郁发作;二是相反的状态就是躁狂发作;三是抑郁躁狂混合发作。

抑郁发作即心境低落,甚至可有自残自杀倾向;躁狂发作时精神激动兴奋且难以抑制;混合发作兼有两种表现,临床少见。

双相障碍可能无法自愈,至少目前尚无先例。虽然疾病以反复发作为特点,发作后大多数患者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如不进行正规治疗,疾病发作间歇期会逐渐缩短,严重程度逐渐加重。因此,出现双相障碍,必须到精神科就诊,进行正规治疗。

揭开“双相情感障碍”的神秘面纱

网络作家南派三叔在微博自曝出轨,引起网友热议。南派三叔自称自己十年的婚姻即将走到尽头,责任全在自己。此外,南派三叔还自称是个“人渣”,对不起爱自己的朋友。南派三叔的妻子发文说,和南派三叔并没有离婚,他是备受“双相情感障碍”折磨而出轨。接着,三叔多次更新微博斥事件为“闹剧”,表示事件应该早点收场。后来,三叔更新微博:“好了,闹剧该收场了,继续生活。”该事件令三叔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公布于众。

2013年6月20日,据《洛杉矶时报》报道,洛杉矶尸检部门公布,加拿大华裔女生蓝可儿死于“意外溺亡”,另外她还患有“双相情感障碍”。

同年8月9日,媒体报导,刚刚结束巡回演唱会的陈奕迅,在短短两个月内唱了25场。在第11场时,陈奕迅透露自己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在终场演出时对粉丝暴走发怒,明显精神状况不佳。

近年,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双相情感障碍的生活总体结局中,自杀78%,呈现慢性化159%,反复发作27%,不完全缓解78%,缓解255%,康复16%。

可以说,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难以解决的精神健康问题。患者的病程中至少有一半时间存在症状。即使在没有症状的时期,也可能出现损害社会功能的表现。

另外,由于对双相情感障碍缺乏了解,也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属寻求帮助的模式。

我国在一些国际性大规模研究证实,60%有双相情感障碍症状的患者在初次发作的6个月内未得到治疗。35%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首发症状后的10年内都未寻求治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双相情感障碍”的神秘的面纱!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钟摆病),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值得关注的是,双相抑郁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抑郁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affectivedisorder),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发病以后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

一、症状特点

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二、临床表现

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人口学特征

①性别:单相抑郁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但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性别差异不明显;

②年龄:双相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单相抑郁症为40岁,前者明显早于后者,尤其是25岁以前起病的首发抑郁是双相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

③家族史: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已经证实双相障碍的家族聚集性,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I型)患者的家系传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2)抑郁发作的特征

①特点: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较频繁;

②症状特征:双相抑郁区别于单相抑郁的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品等)。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蜂引蝶。

(4)躯体症状: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体重下降;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性欲亢进,性生活无节制。

(5)其他症状: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伴有冲动行为;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6)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三、检验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由躯体疾病或物质依赖所致的双相障碍。部分双相障碍患者(尤以女性)可能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因此应做甲状腺功能测定。对过度兴奋及进食不好者应注意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的了解。心理学测试、神经生化、神经电生理和脑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果可供参考。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药物血浓度测定,以保证疗效、监测毒副反应及治疗依从性。

四、发病因素

1,生物学因素

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

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

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多巴胺(DA)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

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

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2,遗传学因素

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相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相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3,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总体来说,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较为突出。

五、发病年龄

据统计,约有一半的躁郁症患者发病于青少年阶段,提早发现,才能对病情做最佳控制。

若父母双方都有病史,孩子罹患的比率是50%,父母单方有病史,罹患比率则约15%到20%,有家族史者须特别警惕。

一般而言,躁病的发病年龄约在二十岁与二十五岁之间,郁病的发病年龄则大约在三十至三十五岁左右。躁病与郁病发作持续时间也不尽相同,通常若不加以治疗,躁病的症状可能持续三至六个月,郁病症状,可能长达六至九个月。

六、诊断标准

A,躁狂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到需住院或过去有肯定符合标准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

3至少有下列症状中四项(若情绪仅为易激惹;则需具有五项):

a,言语比平时增多,或滔滔不绝;

b,意念飘忽,思维奔逸;

c,注意力不集中,随境转移;

d,自负,自我评价过高;

e,自我感觉良好:感到头脑灵活、身体特别强壮或精力充沛;

f,对睡眠的需要减少;

g,活动增多(包括工作、日常活动、社交及性行为方面);

h,轻率任性,不顾后果。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a,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b,社会能力(指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务能力)明显受损;

c,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d,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排除标准

1.当情绪症状消退后,下列症状继续存在:

a,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和幻觉。

b,怪异行为。

c,“一级症状”。

d,紧张症状群。

2情绪症状系附加于精神分裂等其他疾病者。

3情绪症状系药物、中毒或其他器质性原因所引起。

B,抑郁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心境抑郁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但在一日内可有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需立即治疗或住院者,或过去有肯定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

3至少具有下列症状的四项:

a,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性欲减退。

b,精力明显减弱,无原因的疲倦,软弱无力。

c,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d,自责或内疚感。

e,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减退。

f,精神运动迟钝或激越。

g,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h,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a,社会能力明显受损;

b,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c,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排除标准

同躁狂发作标准中的第(三)项。

(四)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两项中的一项:

a,过去有躁狂发作,本次表现为抑郁发作者;

b,过去有抑郁发作,本次表现为躁狂发作者。

七、病症鉴别

躁郁症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等。

(一)精神分裂症

1、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发作与躁狂发作相鉴别,前者也在青年期起病,表现兴奋、话多、活动多。但主要特征是言语凌乱,行为怪异、杂乱、愚蠢、幼稚等怪异表现,思维、情感和行为不协调,为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发作是在情感高涨基础上出现的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情绪愉快、高涨,有感染力。

2、精神分裂症病程中可出现抑郁症状,而躁郁症可伴随精神病性症状,应注意鉴别。躁郁症是以情感障碍表现为主导症状并贯穿于整个病程,情感高涨或低落,伴随思维和行为改变,发作间歇期正常。而精神分裂症表现是以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等为主要表现,与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不协调,发作间歇期多残留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损。

(二)继发性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可由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某些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冰毒等)引起,二者鉴别点如下:

继发性情感障碍应有明确的脑器质性疾病史、躯体疾病史,有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有相应的改变,可出现意识、记忆、智能问题;情感症状随原发疾病病情好转而好转,随原发疾病病情的加重而加重。

(三)单双相抑郁鉴别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因治疗原则不一样,应加以鉴别。双相抑郁具有以下特点:发病年龄早,病前性格具有情感旺盛气质和循环气质,情绪变化与季节相关,既往抗抑郁药疗效差,或治疗后心境快速变化及诱发躁狂和轻躁狂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睡眠增加、体重增加,进食增加,一天中病情变化规律明显,早上重、下午和晚上渐减轻。

(四)人格障碍

情绪变化是人格问题还是疾病,注意人格是一个人一贯的情绪和行为模式,而躁郁症有明显的起病时间,病理性情绪需持续一定的时间。

八、治疗措施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周期复发性疾病,尚不能治愈,但通过早期诊断和长期治疗,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复发、避免恶化。

(一)药物治疗原则

1、首先使用最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心境稳定剂为主。

2、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联合用药,药物联用的方式有两种心境稳定剂联用,心境稳定剂加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心境稳定剂加抗抑郁药。在联合用药时,要了解药物对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3、定期监测血药浓度,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由于锂盐的治疗指数低,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应对血锂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卡马西平或丙戊酸盐治疗躁狂也应达到抗癫痫的血药浓度水平。取血时间应在末次服药后12小时(如次日晨),以测定谷血药浓度为标准。

4、一种药物疗效不好,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药物,要判断一种心境稳定剂无效,应排除依从性差和血药浓度过低等因素,且用药时间应大于3周。如排除以上因素仍无效,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心境稳定剂。

(二)治疗药物

1、常用的心境稳定剂:(1)碳酸锂;(2)丙戊酸盐;(3)卡马西平。

2、候选的心境稳定剂:(1)拉莫三嗪;(2)托吡酯;(3)加巴喷丁;(4)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与奎硫平。

3、苯二氮卓类药物:氯羟西泮

4、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对具有兴奋、激惹、攻击或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者,伴有精神症性症状的抑郁以作者也可在治疗早期阶段短期联用心境稳定剂与第一代抗精神症药。

5、增效剂的应用与药物的联合治疗对于难治性双相障碍患者,特别是难治性快速循环发作患者,候选的心境稳定剂、钙通道拮抗剂(异博定80-120mg/d,2/d、尼莫地平40-90mg/d,2-3/d)甲状腺激素(T325-50ug/d、T480-200ug/d用4-6周)、5-HT1A受体拮抗剂(如丁螺环酮、心得静)可考虑做为增效剂与经典心境稳定剂联合试用。

6、抗抑郁剂在双相障碍中的使用用问题在双相障碍的治疗中,应用抗抑郁剂可能诱发转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或使循环频率增加,或促发快速循环发作而使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应慎用抗抑郁剂。如抑郁症状十分严重、且持续时间超过4周以上,既往发作以抑郁为主要临床相,则可以在充分使用心境稳定剂的前提下,合用抗抑郁剂。一般可首选几无转躁作用的丁胺苯丙酮,其次选用5-HT再摄取抑制剂,尽量不选转躁作用强的TCAs。

(三)心理治疗

在实施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进行心理治疗。在此过程中,医生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安抚患者的情绪,让患者放松心情,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回到宁静平和的情绪当中。

九、病人护理

(一)尊重、理解、接纳、关心、支持、帮助患者;

(二)正确认识疾病,支持患者积极治疗、尽早治疗,反复发作者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定期门诊复查,与医生沟通,监测病情和药物副反应,维持病情稳定,防复发;

(三)病情不稳定时,注意防止自伤自杀,冲动伤人,及早就诊治疗,做好心理疏导。抑郁时让患者看到希望,感受到关心支持,处于激越及严重躁狂状态时避免冲突,避免激惹患者;

(四)学习疾病知识和治疗知识,帮助患者观察病情,及时应对病情变化,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五)平日注意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性格,矫正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

(六)促使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性活动,以期减少或防止发生残疾。在此过程中,对患者多给予鼓励、肯定,根据患者的能力,与患者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能操之过急。

丁俊贵

2018年6月18日

学起来|躁郁相伴,双面人生    

[“我在16岁开始出症状。早期先是抑郁发作,思维迟缓,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之后又出现轻躁狂症状,由于数学成绩较好,一度自我感觉十分良好,非常的飘。现在回想起来是躁狂期,喜欢暴走,对朋友投入过多热情和精力,持续了一年左右。高考时因躁狂过于自信,而实际能力不足没能考入喜欢的学校,转抑郁,一蹶不振,陷入深深地自我怀疑。病情反复。有一次上街溜达,希望发生车祸或者高空抛物把我弄si。”]

像以上自述中这样时而抑郁、时而躁狂,交替出现且反复发作的情况,是典型的双相障碍表现。

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是抑郁相与躁狂相交替出现,或表现为轻度躁狂。抑郁相与躁狂相单独或同时存在。

深入了解“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早期临床称作躁郁症,是一类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常见精神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有三种亚型:

Ⅰ型双相障碍:个体有过一次躁狂发作和一次抑郁发作,且症状表现强烈。一般需要住院治疗。

Ⅱ型双相障碍:个体有过一次轻躁狂发作和一次抑郁发作。环性心境障碍:个体多次表现出轻躁狂症状和轻度抑郁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往往较短。

双相情感障碍亚型的其体诊断取决于躁狂症状的具体表现。诊断需要由专业人员完成,出现问题勿自行诊断。

所谓“躁狂”,是一种“巅峰”状态,处于这个状态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激昂、精力充沛、思维奔逸、语速极快、易怒冲动,极端条件下还可能出现暴力行为。

而“轻躁狂”较之躁狂,症状表现更加温和一些。但也会出现情绪高涨,身体活动增加,思维奔逸等症状。只不过由于不会出现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日常生活等方面影响 不大,故而常常被忽略。

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已有研究显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发病过程中作用显著,其中遗传因素占主要地位。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都经历着什么

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会经历两种类型的情绪循环

快速循环:

轻躁狂一抑郁或躁狂一抑郁循环,每年出现四次以上。

超快速循环:

患者每周甚至每几个小时就经历一次循环。

在这些循环中,患者也可能同时经历躁狂和抑郁或轻躁狂和抑郁,称为混合状态。处于此状态的患者可能会感到极度悲伤绝望,但同时又精力充沛。

双相情感障碍若不加以治疗,十分容易复发,会导致患者性格的改变,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如何判断是否是双相情感障碍

生活中,如果同时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引起警惕,建议及时寻求帮助:

·情绪、脾气、言语、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与一贯状态明显异常的改变比如情感高涨、易激惹、情感低落等以及与情绪一致的言语和行为变化 (如忽然开始情绪激动胡言乱语或乱摔乱砸东西)。

·持续时间较长,短至数日长至数周,甚至因为情绪影响出现幻听、妄想或明显冲动攻击自s性言语/行为,导致个人和家庭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明显受损。

双相情感障碍包含两种表现,一种是躁狂,另一种是抑郁,一种疾病的两种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这两种情绪交替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要仔细分别和应对。

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的核心表现被总结为三高一大,包括情绪高、思维能力高、活动频次高以及自我夸大。

情绪高涨,有一些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会觉得自己很快乐,不论见到谁都很高兴,实际上可能没有特定的事情会让他开心。也有个别的患者,情绪异常表现为发脾气,容易愤怒,但是总的来说,双相情感障碍会让患者情绪亢奋。

争渡心理咨询预约表,提供免费心理评估分析,付费心理咨询。

思维活动能力高,无论是思考问题的量,还是大脑反应速度都很高。比较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交流起来滔滔不绝。躁狂发作的时候,很多患者都会觉得自己变成了天才,好像身体机能已经完全被开发出来,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基础上出现了自我夸大。

活动行为频次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除了滔滔不绝意外,还会出现好管闲事,好打抱不平,容易和别人发生冲突等行为上的异常。在躁狂的时候患者会制定很多不切实际的计划,比如想要成为美国总统,计划在一天之内赚够几个亿,事实上患者并没有足够的能力。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实施一部分行动,但是任何一个事情都不能够静下心来做好,可能只因为瞬间的一个念头,就马上去付诸行动,热度维持几分钟就会觉得没意思。总是让自己不闲着,整体的活动行为是偏多的。

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的时候,核心的表现是情绪的变化,患者情绪很低落,不开心,感觉到不快乐,同时还会伴有其他的症状。与跟躁狂发作正好相反,抑郁发作的时候表现总结为“三低”,情绪低,思维能力低、行为活动频次低。

情绪低指的患者情绪低落,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即使是自己原本很喜欢做的事情,现在也没有兴致参与。第二个是思维能力变低,大脑反应速度慢。在抑郁发作的时候说话语速会很慢,声音很低,回答问题感觉非常吃力。第三个低是患者行为活动减少。在抑郁发作的时候,患者不想出门,不想说话,不想吃饭,不想工作,甚至是连个人的基础卫生都不想做,喜欢整天独自待在一个地方,自我封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012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