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皮格马利翁效应概述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来源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 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于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案例 海伦在这家外贸公司工作已经3年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她在公司的业绩表现一直平平。原因是她以前的上司胡悦是个非常傲慢和刻薄的女人,她对海伦的所有工作都不加以赞赏,反而时常泼些冷水。一次,海伦主动搜集了一些国外对公司出口的纺织品类别实行新的环保标准的信息,但是上司知道了,不但不赞赏她的主动工作,反而批评她不专心本职工作,后来海伦再也不敢关注自己的业务范围之外的工作了。海伦觉得,胡悦之所以不欣赏她,是因为她不像其他同事一样奉承她,但是她自问自己不是能溜须拍马的人,所以不可能得到胡悦的青睐,她也就自然地在公司沉默寡言了。 直到后来,公司新调来主管进出口工作的Sam,新上司新作风,从美国回来的Sam性格开朗,对同事经常赞赏有加,特别提倡大家畅所欲言,不拘泥于部门和职责限制。在他的带动下,海伦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了。由于Sam的积极鼓励,海伦工作的热情空前高涨,她也不断学会新东西,起草合同、参与谈判、跟外商周旋……海伦非常惊讶,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的潜能可以发掘,想不到以前那个沉默害羞的女孩,今天能够跟外国客商为报价争论得面红耳赤。 点评:其实,海伦的变化,就是我们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起了作用。在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人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做比较低的评价。而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随着心态的改变,行动也越来越积极,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到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其实,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呢?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种决定和判断就是“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我们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表面上看,有些积极暗示似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实,积极暗示对于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画龙点睛”。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那块材料,再多的暗示也无济于事。 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 暗示也有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这种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 所以,皮格马利翁效应虽然会对你的生活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完全被它所左右。因为外界的鼓励或是批评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总是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话,那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记得采纳啊
心理预期,一个对自己的期望值决定她的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
关于作者
朱瑟琳·乔塞尔森,女性心理学家,是国际公认的精神医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她是著名团体治疗专家,曾在哈佛大学任教,现在担任欧文·亚隆心理治疗学院的执行院长,出版过《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等很多心理学著作。她用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人们的心路历程,有着40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用心理学知识来解释如何构建人与人关系的书。这本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很强的可读性。作为一名女性心理学家,作者对关系故事中人们情感的剖析极为细腻,对人们心理的把握也很专业,对人性的洞察中透着哲思。阅读这本书,就好像在读一本小说,随着一个专业心理学家的敏锐心灵,走完了几个人近乎一生的心路历程。不管是对心理学研究者、心理咨询师,还是对人际关系感兴趣的普通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错的心理学读物。
核心观点
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创造着别人,然后用自己构建出来的方式去感受别人,别人也在创造我们,人与人的关系是彼此协商共同创造的。
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用来指代人们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就是你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对一些人赋予了强烈的期待,那这些人就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所以有时人们也称它为期待效应。
一、 创造幻想
1 婴儿用幻想安慰自己;
2 人们成年后用幻想猜测别人的心理;
3 幻想的方向取决于你的需要。
案例
美国一部老牌喜剧**《热情如火》中,有一段对幻想的辛辣嘲讽。老富翁奥斯古德迷上了达芙妮,一定要娶她,其实这个达芙妮是男人假扮的,只是想骗那老头的钱。最后,达芙妮发现事情没办法收场了,决定坦白一切。他说我们不能结婚,我骗了你,其实我抽烟。奥斯古德说我不在乎,达芙妮接着说我过去很不堪,我跟一个男人同居了三年,奥斯古德说,我原谅你。达芙妮说我不能生孩子,奥斯古德说,我们可以领养孩子。最后达芙妮实在没办法,扔掉假发吼道,我是个男的!奥斯古德始终是一副自信满满的表情,面带微笑地说,亲爱的,没有人是完美的。
二、 创造别人
1 投射认同:指的是人们会无意识地诱导别人,让这个人产生一种特定的行为。
四种投射方式:
(1)引导别人做一些你接受不了的行为,然后再惩罚他人;
(2)把优秀的特质寄托在别人身上,通过把它投射在别人身上,让这种特质继续保存下来;
(3)用你身上具有的某种品质,召唤出其他人身上跟我们相似的东西;
(4)安排另一个人去体验你自己不想承受的痛苦。
三、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1 他符合你剧本的角色定位;
2 在你的鼓励下,对方会越来越表现得符合你的预期。
案例
20岁时,上大三的汤姆遇到了大一新生凯茜,在这个女孩身上,他几乎能找到理想中女友应该具有的全部素质,他感到这个女孩淳朴,不矫揉造作,值得信赖。另一方面,汤姆也让凯茜觉得安心,他一有空就会陪着她,细心照顾她的生活,常带她去别具一格的餐厅吃饭,连约会都是准时准点。用凯茜的话说,他就像一张温暖的毯子,把她从社交恐惧中拯救出来,这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凯茜对陪伴的需要。汤姆和凯茜都觉得他们在对方身上找到了最想要的安全感,他们接受了彼此的邀约,走进对方的舞台。
四、关系中的问题
引拒值:它指的是一个人可以被创造的程度。一个人后天会形成一些特质,与他人的相处中,人们根据你身上的这些特质会给你贴上标签。我们每个人都有标签,这些标签会强化人们对待你的方式,让你更容易被选中扮演固定的角色。用引拒值的概念解释就是,你对这个角色的引拒值很强。
1 这个人除了扮演你需要的角色,他还会在其他人的舞台中扮演其他角色;
2 你会只看到他的行为而忽略了他的感受;
3 对方也在时刻变化着。
案例
迷茫时的凯茜遇到了一件事,彻底打破了她对汤姆构建的幻想。这件事发生在汤姆工作的医院里,凯茜因为弄伤了眼睛需要紧急动手术,但凯茜不太相信为她诊治的医生,所以想要征求汤姆的意见,汤姆很不情愿地直往后退,跟她说要自己做决定。直到这时,凯茜终于明白,汤姆并不真的担心她的眼睛有没有事,而是担心会不会驳了同事的面子。她其实并不能指望汤姆为她打点一切,从此汤姆作为凯茜的保护者的角色彻底破灭了,所以她决定离开他,转而投向可以带给她刺激的保罗的怀抱。
因为人们会创造幻想,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幻想他人的形象,所以当人们处于一段关系中,别人对我们的幻想作出反应,我们也成为别人的幻想,对他们的诱导作出反应。每个人就像是剧场里的导演,以往的经验、现在的需求和对未来的期待,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剧本,人们把自己期待的角色投射到了别人身上,然后挑选合适的人出演自己剧中的角色,也接受别人的邀请扮演他们需要的角色。我们在跟人的相互作用中创造自己,也创造彼此的关系。就像心理学中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待什么,人们就会成为什么。如果你想要让关系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倾听对方的内心,避免误解,尝试更新剧本,不断调整双方的角色定位。
金句
1 任何一段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双方都应该负有责任,没有一段关系是完全顺应一个人的需要发展的,它一定是你们共同协商产生的。明智的做法是更加锐利地剖析出在关系中折射出来的真实需求,这是一个发现自己内心世界和他人世界的通道。不断审视内心需求,能够让你保持更清醒的意识,在相互创造的过程中,引导关系朝着让双方的感受都匹配的方向发展。
2 每个人就像是剧场里的导演,以往的经验、现在的需求和对未来的期待,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剧本,人们把自己期待的角色投射到了别人身上,然后挑选合适的人出演自己剧中的角色,也接受别人的邀请扮演他们需要的角色。
3 我们在跟人的相互作用中创造自己,也创造彼此的关系。就像心理学中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待什么,人们就会成为什么。
4 如果你想要让关系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倾听对方的内心,避免误解,尝试更新剧本,不断调整双方的角色定位。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读后感1传说,古代塞浦路斯岛上有一位名叫皮格马利翁的王子,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含情脉脉地迷恋她、欣赏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有一天,他的“少女”竟奇迹般地活起来了。自然,这只是个传说而已,但这则传说却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教育公平作为推进社会公平的基础与核心前提,一直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一个普遍原则。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总是倾向按学生的学业表现、家庭状况对学生分门别类。因此,教师期待效应对学生的影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教师期待会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信心、学习成绩、师生关系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平等关爱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潜能、降低期待的负面作用,并建立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从而达到师生的和谐发展。
本书作者罗森塔尔,将教师比喻为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形象说明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的巨大潜能,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教师期望效应是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教学是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教师期望可促使“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两性的心理互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自已的期望和期望值的高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到应有的尊重和充分的发展。具体应该做到:
首先,教师应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学生。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实, 大多数儿童都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可能性, 他们只要通过接受合适的教育和自身的主观努力, 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有思考力、有觉察力和有创造力的成功者。教师应在对学生确立这一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对每个学生均抱以积极期望, 决不因为个人感情的好恶或学生的种族、性别、相貌、社会地位以及学业、智力、品格等而有所歧视。如果教师能真正做到这一点,那么,通过这种积极期望导致的行为倾向对学生的影响,会足以促使所有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使期望效应得到大面积实现。
其次,教师应对学生形成合适的期望。按照马斯洛“ 需要层次论” 的观点人的需要不仅有高低之分,而且它们的激励作用也有所不同。低级需要容易满足, 满足了就失去了它的激励作用。高级需要不容易满足,一旦得到满足,便可以长时间起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置期待目标。
一个期望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大拇指,一次肯定的点头,一句真诚的赞许……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一颦一笑之间都流露、传递着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教师要多创造“真实的谎言”,时时处处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做学生的“皮格马利翁”。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读后感2今年暑假县教育局举行了师生读书活动,要求教师读的是《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整本书的主体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教育期望及涵义。作为教师一般来说只需了解“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足够了。
在假期中,通过认真阅读罗森塔尔的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了“皮格马利翁效应”。今后在的教学时,一定要将这一原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都具有巨大的潜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们孔庄小学是沛城镇“生态课堂”教学的试点学校,由于是“小班化”教学,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全面素养得到了提升,学校面貌发生了彻底的改观,办学质量大大的提高,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吸引了不少不属于施教区或者外地的孩子来我校上学,因此生源还算乐观。在好多老师的潜意识中,认为这些学生的智力不好,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我校的没法比,把学习不好的责任推到学生身上。“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皮格马利翁效应就体现了这一点:暗示的力量,这一点
在本人身上也有深刻的体会。
如:我班从外地转来一名叫魏煊的学生 ,这孩子还算聪明,但字写得一点不好,字体小不说,又轻又草,更别说写字要领或技巧了,连握笔姿势也不正确。刚开始我一点点地给他讲解,必要时手把手地教他,可我坚持一个多星期,也没见他有多大改进,就有些不耐烦了。“哎,从外地转来的学生基本功就是差,老师使出浑身的解数也没用!”有时我也对他说:“你的字就这样了,怎么写也写不好了。”可这孩子不声不响的,一直在那儿默默地写。看着他这种执着的劲头,我深深地被他感染了 ,不由得鼓励他:你只要这样坚持,你会写一手好字的,结果半学期不到他写字的进步星是全班最多的,而且基本上做到了:正确、规范、匀称、书写流畅。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之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那么,应该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呢?以下的方法对我很有所启发,现摘抄如下:
1、用爱心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2、、注意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精心去培养,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3、如果学生有了缺点,要耐心帮助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克服纠正。
4、不把学生的错误公开。
5、过激的批评后,要适时的降温。
6、多表扬、鼓励,少指责、批评。
7、多给学生留面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训斥、指责学生。
8、强调学生的优点比批评优点更有效。
9、多花时间与学生谈心。
10、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成败体验。
11、每天规定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分享。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读后感3徐州市九里中学杨磊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于1960年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学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学生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
我们来看一下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亦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等。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所谓“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阅读《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便更进一步了解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将这一原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将教师比喻为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形象地说明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本人所在学校是江苏省三星级高中,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生源质量不容乐观。学生不可避免地感觉到物理难学,因而成绩不理想。在潜意识当中,我认为这些学生的智力不够,把学不好物理的责任推到学生身上。“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了暗示的力量,在本人身上,教训颇为深刻。“皮格马利翁效应”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醒我们:自尊心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那么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呢?以下的做法对我有所启示:
1.不故意为难学生,以免让学生感到难堪。
2.不把学生的错误公开。
3.过激的批评后要适时地降温。
4.用爱心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5.多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
6.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耐心去培养,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7.如果学生有了缺点,要耐心帮助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克服纠正。
8.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说成败体验。
9.多给学生留面子,不要当着别人训斥、指责学生。
10.每天划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分享。
11.强调学生的优点比批评缺点更有效。
12.让学生负些责任,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3.多花时间与学生谈心、交流。
14.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读后感作文1100字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
皮革马利翁效应体现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比马龙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教育意义
对于皮格马利翁现象及其机制的了解是有很现实的教育意义的。它提醒我们,作为教育者,无论是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对于受教育者充满信心,相信他们能发展得更好是很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受教育者,特别是孩子对自己的了解往往首先是从教育者那里得到的。
在他们生活中居重要地位的人物对于他们的看法和态度,就像镜子一样折射着他们的形象。如果他们感到教育者认为他们有能力,信任他们,那他们也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值得信任的,他们就能建立起应有的自尊,使自己有热情为做得更好而努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心理学上的名词之一,这个效应常常会被用在教学中。在这个心理学术语背后,还有一个发生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正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那皮格马利翁效应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心理学名词又是谁提出来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罗森塔尔效应,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来的。他在智利实验中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那些被老师寄予了很大期望的学生,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比其他学生有很明显的改变和提升。
举个例子,老师觉得一个学生很聪明,对这个学生寄予很高期待,那即便这个学生本来没有那么聪明,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智力也会得到很快的发展和提高。而那些没有被老师寄予很高期望的学生,进步就不是很明显。因为这种效应和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故事很像,所以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国王,很喜欢雕刻。皮格马利翁总觉得凡间女子姿色平平,他对她们都产生不了兴趣。于是他用自己出神入化的雕刻技术,雕出来一个美丽的少女。他爱上了自己的作品,每天都会在这个雕塑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把满腔热情和炽热的爱恋都给了这个雕塑,俨然已经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妻子,他天天都在向神祈祷,希望能够让雕塑活过来。
终于,皮格马利翁的诚心打动了爱神,爱神给了雕像生命,从此,雕像真的成了皮格马利翁的妻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对某件事有很高的期待和执着的追求,就能够创造奇迹。
如何让一个男人长久爱你
1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年轻的国王,同时他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家。有一次他为雕刻一座美女石像倾注了全部心血,最终把石像雕刻得栩栩如生,甚至他自己都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为此茶不思饭不想,夜不能寐,最后感动了天神宙斯,帮他把石像变成了活生生的美女,满足了皮格马利翁的愿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就是,当人对一件事怀有很强的信念和期望,这件事往往就会朝着人相信的方向发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女人经历了两段婚姻,每段婚姻都是以被家暴收尾,她很不解也很痛苦,为什么刚结婚时温柔的男人最后都会变得暴躁。
最后咨询师通过深入挖掘发现,因为她儿时有一个酗酒、家暴母亲的父亲,让她从小就认定了“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成年结婚后,每次和另一边爆发争吵,她都会大喊:你是不是想打我你来啊,不敢你就不是个男人!结果就是几次三番下来,男人不可控制地动了手。
研究表明:
那些相信自己的另一半是好男人/好女人的,婚姻往往幸福、长久、专一,而那些相信自己另一半以后会出轨的人,另一半最后真的出轨了。
在感情中,如何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正向力,让他长久爱你很多时候不是男人不想爱你,而是他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
好男人都是被教出来的,你要学会引导他,用你想要的方式去爱你。
比如,你希望他做什么。
方式:
我希望+我的感受
举例:
1)老公,我希望遛弯的时候你牵着我的手,这样我就感觉很有安全感而且很浪漫。
2)亲爱的,我希望你能抱抱我,这样我就没那么难过了。
心法:明确向男人表达你的需求,让他知道你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他就真的很乐意朝你想要的方向发展。
2、坚信自己值得被爱
很多女人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追逐男人的认可,认为只有他认可自己,自己才是值得被爱的。
比如:
男人说:没有男人会喜欢物质的女人,而且一个好女人的前提一定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
坚信自己值得被爱的人,第一反应就是:
我管你喜欢什么。
但追逐男人认可的女人,就想要证明自己一定是个好妻子、好妈妈、不物质。
所以你一定要建立好自己的情感信念。
1)我都值得被爱,如果你不爱我说明你没眼光;
2)我不需要追逐男人的认可,因为我自己本来就很好。
3)感情需要相互尊重,我不会和不尊重我的人在一起。
心法:
他有多爱你,不取决于你如何付出,而取决于你的个人价值有多吸引他。
你对自己的价值越笃定,他越爱你不可自拔。
3朝你想要的方向夸奖他
你希望他对这个家有责任心,那就多夸他负责。比如他主动做家务的时候,夸奖他:
老公,你真的太有责任心啦,我闺蜜都羡慕我有这么好的老公。
你希望他对事业更上进,那就多夸他有上进心,比如告诉他:
老公,你认真工作的时候简直帅爆了,看着你越来越有上进心,我真开心,我也要向你学习,咱俩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家越来越好!
心法:
每个男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骄傲的小男孩,当他的行为得到肯定的时候,就会强化他的这个行为,让他以后经常按照这个行为去做。
慢慢的行成一种习惯,在他看来,只要他这样做,你就会很开心,他也会很幸福。
4不要相互束缚
婚姻中的猜疑和不信任会互相伤害。
只有给彼此一点空间和自由,我们才能和谐共处,婚姻才能长久。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诚实且独立。
5不要相互指责、抱怨
在一段普通的婚姻中,生活中无数琐碎偶尔会引发对彼此的抱怨,而这些抱怨会慢慢累积成怨恨和敌意。
少些指责、少些抱怨,家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一个相互支持和分担责任的地方。
6不要随便发脾气
夫妻既是恋人,也是亲人,不要随便发脾气。
两个人都在为生活努力,如果在这个时候都能做到体贴、理解、安慰对方,那么整个家庭都将是一种亲切、温馨的氛围。
7不要觉得夫妻生活重复且枯燥
余生仍有漫长且重复的日子在等着我们,琐碎的事情会逐渐磨灭往日的激情。
但我们可以不停寻找共同的兴趣和话题,生活中的小变化,让我们一起每一个期待明天。
所谓新鲜,就是和爱人一起体验未知的生活。
8不要嫉妒他人
并非所有的婚姻都是完美的,最重要的是抓住属于你的那一份,幸福不需要比较。
我们应该在婚姻中生活得最好,如果你管理好自己,经营好彼此,那么你的婚姻就会走得更远。
这是一本解释人与人关系如何构建的书。皮格马利翁是一个希腊神话中的国王,他对凡间的女子都不感兴趣,却爱上了自己精心创造的少女雕像,没想到女神维纳斯被他的执着感动后,赋予了这座雕像生命,皮格马利翁美梦终于成真,娶了这位美女为妻。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指代人们自我实现的预言。即你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对一些人赋予了强烈的期待,那这些人就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在人际关系中,也存在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本书的精髓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创造着别人,然后用自己构建出来的方式去感受别人,别人也在创造我们,人与人关系是彼此协商共同创造的。
一、人们怎么创造幻想
婴儿刚出生时,对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概念,在理解外在的东西时,产生了幻想,比如幻想着泰迪熊是像母亲一样的存在,他会把它当成母亲的乳房,可以缓解母亲无法喂奶时的焦虑。
这种幻想技能在人们成年后,会无意识地用到人际关系中。因为感情的传递很多依靠非语言的方式,所以人们对关系的理解经常是靠猜的,你在读取别人的意图,判断你们关系的远近,然后决定下一步怎么对他。人们就是在不断幻想着别人的心理,在幻想中搭建这个人的形象。
幻想的方向就取决于你的需要,只会看到对方身上对你有意义的信息,把过去的经验、现在的需要和对未来的期望都融合在一起,加工成看人的滤镜。每个人的滤镜都是不同的,造成了同一个人身上的表现,会被解读成不同的特质。幻想一旦建立,就很难改变了。
二、投射认同可以改变他人
投射认同指人们会无意识地诱导别人,让他产生一种特定的行为。人的行为之所以会被别人改变,是因为人天生就有表现多种特质的潜能,后天的经历会固化其中某些品质,然后抑制其他品质,但被抑制的品质能够被别人唤起,重新构建自己,可能会完全变了一个人。
投射有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你可能引导别人做一些你接受不了的行为,然后再惩罚别人。这个小恶魔可能来源于儿时没有满足的需求,放在别人身上就可以惩罚别人而不用惩罚自己。
第二种刚好相反,你还可能把优秀的特质寄托在别人身上,这个特质是你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具备但还没有具备的。也许你在童年时丧失了这部分特质,通过把它投射在别人身上可以保存下来。
第三种是你用你身上具有的某种品质,召唤出其他人身上跟我们相似的东西,为了增加亲近感和熟悉感。
第四种是你可能会安排另一个人去体验你自己不想承受的痛苦,比如引诱别人替你担心。
三、关系是协商创造出来的
例如,未婚男女在交往初期,如果接受了对方邀请,就会释放友好信号,他们会互相留意对方符合自己的幻想和需要的行为,回应对方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只回应喜欢的行为,对不符合需要的行为不做反应。一方在对方的鼓励下,会越来越表现得符合对方的预期,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也会放大对方角色需要的性格,削掉不适合对方角色的性格。
这样,一段关系就被双方协商着创造出来了。只有相互匹配,相互认可,各自在对方的舞台上才都有了意义,关系才能维持下去。所以,幻想和创造他人,是一个循环论证的过程。
四、在关系中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是片面的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引拒值,指的是一个可以被创造的程序。一个人后天会形成一些特质,他人会根据你身上的这些特质给你贴上标签,这些标签会强化人们对待你的方式,让你更容易被选中扮演固定的角色。用引拒值的概念来解释就是,你对这个角色的引拒值很强。但这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一个人身上可能同时存在对很多角色的引拒值。
人们会创造幻想,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幻想他人的形象,每个人就像剧场里的导演,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剧本,把自己期待的角色投射到别人身上,然后挑选合适的人出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也接受别人的邀请扮演他们需要的角色。当人们处于一段关系中时,会改变他人或被他人改变,如果想让关系长久,就要倾听对方的内心,避免误解,尝试更新剧本,不断调整双方的角色定位。既然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双方都负有责任,是共同协商产生的,就要更加锐利地剖析在关系折射出来的真实需求,不断审视内心需求,从而引导关系朝着让双方的感受都匹配的方向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