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节的经典诗句(71条)

关于教师节的经典诗句(71条),第1张

一、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二、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三、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

四、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六、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

七、为国为家为民,风吹日晒雨淋。碧海蓝天白云,日月星辰,相伴一生追寻。

八、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九、萤火虫的可贵,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专照别人;您的可敬,则在于总是给别人提供方便。

十、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十一、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

十二、为人堂堂正正,做事磊落光明。汇集四方英雄,师出有名,天下任我纵横。

十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十四、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

十五、笑我闲三径,思君赋七哀。流觞与红叶,酒不胜杯。

十六、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十七、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十八、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

十九、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二十、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二十一、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二十二、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二十三、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二十四、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寄望后来者,成功报师尊。

二十五、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

二十六、您讲课的语言,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

二十七、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二十八、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二十九、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三十、敢说敢作敢为,无怨无恨无悔。狂风暴雨惊雷,吐气扬眉,天下舍我其谁?

三十一、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

三十二、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三十三、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

三十四、教子教女,辛勤半辈。满头白发,甘乳一生。

三十五、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

三十六、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三十七、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三十八、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三十九、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

四十、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四十一、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四十二、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四十三、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

四十四、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四十五、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四十六、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四十七、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四十八、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

四十九、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

五十、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五十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五十二、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

五十三、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五十四、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五十五、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挥洒旷世奇才,重上瑶台,天地为之惊骇。

五十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十七、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

五十八、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五十九、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六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十一、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

六十二、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六十三、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

六十四、一似梦瑶台,心知玉女来。笙歌人杳渺,花影月徘徊。

六十五、欲求贤才栋梁,天空陆地海洋。半世东奔西忙,今又远航,路遥山高水长。

六十七、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六十八、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

六十九、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七十、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

七十一、德高鸿儒博学,望重英雄豪杰。天时地利人和,用笔如魔,令人拍案叫绝。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与诗句

关于送别的经典诗句(71条)

一、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二、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三、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四、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六、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七、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九、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十、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十一、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韩翃《同题仙游观》

十二、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十三、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邓剡《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

十四、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十五、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十六、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十七、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十八、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十九、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二十、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高适《别董大二首》

二十一、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二十二、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二十三、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二十四、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二十五、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二十六、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二十七、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二十八、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吕本中《连州阳山归路》

二十九、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三十、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三十一、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三十二、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李颀《送陈章甫》

三十三、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三十四、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三十五、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三十六、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徐再思《阳春曲·闺怨》

三十七、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欧阳修《别滁》

三十八、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三十九、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十、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四十一、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四十二、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四十三、水浸碧天何处断,翠色冷光相射。——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四十四、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十五、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四十六、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四十七、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四十八、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四十九、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钱起《送僧归日本》

五十、杜鹃声里长门暮。——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五十一、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五十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

五十三、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张惠言《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五十四、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五十五、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五十六、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五十七、万里江山知何处。——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五十八、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五十九、却倚缓弦歌别绪。——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六十、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六十一、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六十二、四月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女冠子·四月

六十三、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六十四、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六十五、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邓剡《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

六十六、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六十七、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六十八、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阿鲁威《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

六十九、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七十、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七十一、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关于教师节的经典名句

1、如果老师是树,我就是一片树荫。如果老师是一盏灯,我就是舍不得燃烧的灯芯。如果老师是星光,我就是星光心中的明星。愿您平安健康,节日快乐!

2、每一天,每一时,每一秒,你不慕虚荣,把心儿操。这一天,这一时,这一秒,我充满感恩,送祝福到。教师节,老师,您辛苦了!

3、在这个属于您的日子里,借这条短信寄上我温馨的祝福?带去我真诚的问候,愿我的一句祝福洗去您工作的劳累?一声问候带走您身边的烦恼,老师,节日快乐哦!

4、有人说您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我希望您是一颗不灭的恒星,只有永远地保持明亮,才能照亮更多的人!因此,您要好好保重身体哦,教师节快乐!

5、老师,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永远记住你的情,你的话,你的爱,记住我曾经是你的一朵花,而现在我就是你的果实!

6、传一肚知识,授满身智慧,播无限希望,种万家幸福。老师,您就是这样伟大而无私,我崇拜您,敬仰您,感谢您!

7、是您,给了种子太阳般的温暖,是您,用汗水把幼苗浇灌,还是您,细心呵护着花儿开放,我拿什么感谢你?我亲爱的老师!

8、如今,天空已经成为我们的领地,而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是您给了我们飞翔的信念和力量。老师!向您致十二万分的敬意!

9、我要用最温馨的爱,报答老师的传业之恩,用最深情的关切,祝福老师笑口常开,用最感激的行动,让老师事事顺心愉快。教师节,送上我最真诚的祝福!

10、平凡了一生也伟大了一生,操心了一声也快乐了一生。功不可没却从未争功,劳有所得却从不计较得失。这就是老师,蜡炬成灰泪始干!

11、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12、曾经的一切又在脑海记起,好恨自己次次失之交臂,今天的天地作了铁证,因为您的生日,老师,我爱您,生日快乐!

13、教师节,送给老师的花可选剑兰花康乃馨太阳花百合花菊花满天星。插成花蓝或花束,以示尊敬祝福之意。

14、只为你,写一首感激的诗歌,奏一曲礼赞的乐章,跳一支祝福的舞蹈,今天就是为你的专场——教师节快乐!请允许我在今天向你真诚地表白:我爱你!请允许我在此刻说出久藏的情感:谢谢你!我敬爱的老师,节日快乐!

15、几年的情感都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您对我的好,您的语重心长的话,一天的时间,表达不完我对你的感激之情,谢谢您!

16、当我踏进校门的那一天,你给了我无尽的关怀,当我踏出校门的那一天,你已经付出了你的全部。老师你幸苦了!

17、老师,你像山峰为我遮风挡雨,你像像大海对我宽容有爱,你像扁担给我挑起重任。你默默无闻地奉献对我的爱。教师节,祝您身体健康,岁岁不老!

18、岁月流逝,我们都已长大可您的两鬓却已斑白。我们只能对您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师,教师节快乐!

19、您是一把伞,为我们撑出一片天;您是一盏灯,为我们照亮人生路;您是智慧的源泉,您是进步的灵魂!教师节来临之际,祝您身体健康,幸福无疆!

20、当我们采摘丰收果实的时候,您留给自己的却是被粉笔灰染白的两鬓白发。向您致敬,敬爱的老师,节日快乐!

21、祝福是真诚的浪漫的温馨的,老师是敬爱的亲爱的心爱的,落款有学生的情人的亲人的,内容可长可短但心愿是统一的:教师节到了,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22、轻轻一声问候,不想惊扰您,只想真切知道您一切是否安好。身体安康是学生们最大的安慰。谢谢您付出的一切!

23、今天的节日让我又想起了你,不在身边往事总是一次次提起,我们的故事注定成为了永远的回忆,你我已不再孩提,已不再任性,人生路上,良师益友,朋友,我们共同欢畅,只为你我,只为教师节。

24、是您,传授给我知识;是您,教我读懂人生;是您,为我指明方向!如今,我用您教会我的一笔一划,编织一条充满祝福的短信:老师,节日快乐!

25、老师,您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划过我空白的心田,是您,让我耕耘着一个绿色的梦,并给我勇气去实现!

《藤野先生》是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正是通过它,我们知道了仙台,知道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知道了那个不修边幅却又极其认真地为鲁迅修改讲义笔记的藤野先生。

仙台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正门(高士华提供)

仙台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对于很多的中国人来说,是通过鲁迅的《藤野先生》,知道仙台的吧!

这篇情文并茂、感人至深的回忆散文,被收入中学教科书,使得藤野严九郎这个热诚、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普普通通的日本人,走进了亿万中国读者的心里。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这位日本老师的崇敬、感激与深沉的怀念,“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虽然藤野只是日本一个普通的姓氏,但藤野先生一词却有了特定的含义,成了认真、善良日本人的代名词。

鲁迅1902年2月来到日本,到1904年8月,他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9月鲁迅来到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1906年3月,鲁迅突然决定退学离开仙台,返回东京。他在仙台只呆了一年半的时间,但却给他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在这里,他遇上了藤野先生;在这里,他受到了歧视;在这里,他通过幻灯,看到了中国人麻木的灵魂,决定弃医从文,以拯救这个苦难深重、饱受欺凌的民族。

有人说,绍兴是周树人的故乡,而仙台却是鲁迅的故乡了。确实如此,仙台的种种经历,促成了作家鲁迅的诞生。

被称为日本“三景”之一的松岛(高士华提供)

仙台是宫城县的首府,距东京350公里,人口100万,是日本整个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里四季分明,清澈的广濑川从市区流过,市区中心的街道、公园绿树成荫,被称为“森林之都”,郊外有多处使人流连忘返的温泉胜地,海边名胜松岛其实是一个岛群,260多个小岛,点缀在海滨,岛上长满了松树。碧海、绿树,在明净的天空映衬之下,格外美丽,被公认是日本最美的“三景”之一。

鲁迅也一直对松岛留有记忆,“我先前寓居日本时,春天看看上野的樱花,冬天曾往松岛去看过松树和雪”。他的一同在日本留学的好友许寿裳也说,“他在仙台时,曾和同学游过一次松岛,有很多张海上小岛的松林雪景给我看”。

仙台的名字是也从中国来的。她本来叫“千代”,在日语里和“仙台”同音。有一天,有人读到了唐代诗人韩的《同题仙游观》,诗中“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的诗句,很是让他倾倒,于是在他提议之下,取海外仙山、天上楼台之意,“千代”改成了“仙台”。

仙台虽然位于日本东北,但因地处海边,夏天不闷热,冬天也不很冷,平均气温为12℃。最热的8月平均气温24℃,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15℃。

但鲁迅在《藤野先生》里,对仙台的记忆却不太好,主要是太冷。“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当时的仙台,确实不大,人口不到十万,在日本排第十一位。

《藤野先生》里还提到,“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深冬就更冷了吧?

也许,鲁迅生长在中国南方,到日本一开始也是在东京生活,刚来到总是比东京气温低三四度的仙台,不习惯吧?

其实,翻查当年的气象记录,可以发现过去仙台的冬天也没有那么冷。但是,很不巧,鲁迅来留学的1904年到1906年前后,寒潮连续袭击这个地带,冬天变得气温很低,也造成了农业生产的欠收。特别是1906年初,仙台下了一场60年不遇的大雪,那时鲁迅还没有离开仙台,更让他对仙台的寒冷印象深刻了吧!

当时,在千叶和金泽都设立有医学专门学校。但是,鲁迅不愿意与东京那些乌烟瘴气环境里的留学生为伍,就选择了由于路远天冷,还没有中国留学生的仙台。

当时仙台确实显得远,坐火车要花12个小时,现在从东京乘坐新干线不用两个小时就到了。

日本的鲁迅著作翻译者、友人增田涉曾经问他,如果能再去日本,希望去什么地方看看?鲁迅回答,他希望去东京的丸善书店去看看。丸善是专门出售西方书刊的书店,在东京的时候,他经常去,从那里吸收了世界的文学和美术的知识,鲁迅直到晚年还从丸善邮购书刊。

他还说,也希望到仙台去看看。增田涉推测,“仙台是先生青年时代做学生学习过的地方,尽管只呆了一年半多一点的时间,但我想年轻时代的印象仍然永远铭刻在他的心上。”

也许,那些五味杂陈的记忆,更让鲁迅难以忘却,才使他在20年之后,把这段经历行诸文字,留给世人吧!

学校

很多人大概都好奇,文豪留学过的学校——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个什么性质的学校?什么水平?虽然大家都清楚,学生的学识并不一定都和学校的水平有关。

日本一般把这类学校称为旧制专门学校,因为它和现在的专门学校没有任何关系。现在的专门学校是高中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专门教育,而旧制专门学校,则是教授初中毕业生高等的学术、技艺,学制三年以上。

日本的教育体制变化很大,特别是二战前后有很大的不同,很难套用中国的教育体制概念来解释。

按战前的教育体制,小学4年,到1907年延长为6年;中学5年,到1941年改为4年。中学毕业可以进入高等学校(相当于大学预科,毕业后可进入帝国大学,为数很少)、高等师范学校和专门学校。1945年战争结束时,日本有309所专门学校,高等学校只有33所。1949年新制大学设立的同时,也结束了高等学校、专门学校的历史。高等学校成了新制大学的教养部或者文理学部,专门学校差不多都升格为大学。官立专门学校,成了地方国立大学的主要构成部分,私立专门学校就直接成了大学。当然,这些专门学校的升格,不是简单的名字改变,而是在相当长时间的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经验积累基础之上实现的。也即是说,这些旧制专门学校要高于目前中国的中专水平。

医学专门学校的情况,就更特殊。在当时,除了帝国大学外,还没有批准一般大学设立医学系,所以二战前的旧医科大学都是从医学专门学校发展起来的,很多医学专门学校都升格为大学的医学部或者医科大学。而帝国大学,当时只有东京(1877年) 和京都 (1897年)这两所。

鲁迅上过课的阶梯教室(高士华提供)

鲁迅到日本进的是东京的弘文学院。这是一所私立的专门为中国留学生设立的学习日语和基础课的预备学校,期限为两年,主要教授日语和一般的中学课程,毕业之后只能升考各专门学校。如果要进帝国大学,还得另入高等学校学习三年,加上大学四年需要七年的时间。如果学医,也不能选择一般大学,因为那里还没有医学系。由于鲁迅是官费,也需要考虑年限问题。所以,鲁迅只能选择医学专门学校。

1887年8月,仙台的第二高等学校设置了医学部,其毕业生不用考试就可以取得医生开业执照。1901年,医学部独立,改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属于官立,仍然和第二高等学校在同一个院子里,共用礼堂、运动场。它主要是为了培养临床医生,分医学和药学两个专业,医学4年,药学3年。鲁迅进的是医学专业。

继东京和京都之后,1907年6月22日,在仙台也设立了东北帝国大学。1912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成为它的医学专门部,18名教师也全部成为医学专门部的教师。这是一个过渡阶段。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正式改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医科大学是帝国大学内的分科大学,相当于后来的学部,也就是中国的系。这次最后只有4名原医学专门学校的教师成为新的医学部的教师,其他人基本上是“依愿免职”,就是根据本人意愿免去其教职。这个选择恐怕是不得已的吧,因为这些人都是没有受到过高等医学教育的人,其中就包括藤野先生。而新招聘的教师不是有留学经历,就是毕业于东京或京都帝大,有着博士头衔的人。

藤野先生离开仙台到东京的慈善医院工作,并学习耳、鼻科,1919年回到家乡福井县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逝世,享年72岁。

师生

藤野先生1874年7月1日出生于福井县芦原町的一个医生世家,1896年毕业于名古屋爱知医学专门学校,曾到东京帝国大学进修解剖学,1901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04年升任解剖学教授。鲁迅进仙台医专时,他对鲁迅十分热情、关心,给予了很多的帮助。藤野先生经常给鲁迅改正讲义。鲁迅说:“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由于鲁迅的刻苦,也由于藤野先生的帮助,他第一学年的成绩在142名同学中位居68名,算是中游吧。鲁迅的成绩,引起了一部分对中国人持有偏见的日本学生的嫉妒,曾惹起部分学生鼓噪、寄匿名信,诬蔑说藤野先生在讲义上给鲁迅泄漏了解剖学的试题,所以鲁迅能有这样的成绩。鲁迅感到深深的耻辱,“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但鲁迅在一年级时的解剖学成绩平均593分,没有及格,这说明藤野先生没有照顾他。

藤野先生“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叫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其实,这些笔记后来失而复得,1951年在绍兴被找到,共6本,954页,即《脉管学》、《有机化学》、《五官学》、《组织学》、《病变学》、《解剖学》。藤野先生批改得最为详细的是他所亲自讲授的《脉管学》,甚至连他不担任的课堂笔记也做了批改。现在这6本笔记珍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

看到这些笔记的复印件,我非常着震惊,藤野先生不厌其烦,用红笔密密麻麻做了很多纠正,由于当时教科书和参考书少且贵,课堂笔记非常重要。可能是藤野先生担心鲁迅毕业回国用错误的笔记教书,会误人子弟吧,所以他做了非常认真仔细的纠正。鲁迅觉得,“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确是不错。

这些无微不至的关心,使鲁迅非常感动,后来他把藤野先生的相片,挂在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1934年,日本岩波书店准备出版增田涉、佐藤春夫合译的《鲁迅选集》,译者请鲁迅对所选篇目提出意见,鲁迅回信说:“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只有《藤野先生 》一文,请译出补进去。”

同年在给日本友人的信里,他也提到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大约三十年前,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教授,是真名实姓。该校现在已成为大学了。三四年前曾托友人去打听过 ,他已不在那里了。是否在世,也不得而知。倘若健在,已七十左右了。”

1935年6月,日译本《鲁迅选集》出版,《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也第一次和日本读者见面。

1936年夏天,增田涉从东京赶到上海,看望病中的鲁迅。鲁迅先生十分关切地询问有没有藤野先生的消息。当增田涉回答他调查仍没有结果时,他很悲伤,叹息道:“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

1935年,藤野先生的长子藤野恒弥,从他在福井初级中学时的国语和汉语教师菅好春那里看到了日译本《 鲁迅选集》,并听菅先生说《藤野先生》一文写的可能是他父亲的事,由此藤野先生才知道曾经是留学生的周树人,已经成了作家鲁迅,并把在仙台的事情写进了散文里。当时菅先生还拜访了藤野先生,听他谈了在仙台时的情况。可惜菅先生很快去世了,这次拜访的情况没有公开发表,鲁迅先生到去世也不知道藤野先生还活着。

鲁迅去世后的1937年,日本的《文学向导》刊登了藤野先生怀念鲁迅的文章。藤野先生写道:“他大概曾到我家来辞过别,最后的会面是什么时候,却忘记了,一直到死还把我的照片挂在房里,真是让人欣慰的事,上面这样的情形,这照片照得什么样子,并在什么时候送给他的,也记不起了。若是毕业生,也会一道照纪念相片的,但我却一次也没有和周君摄过。我的照片他是怎样拿到手的呢,也许是妻子交给他的吧。这样一说,我倒也希望见见那时候自己的样子。把我敬仰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奇妙。先前说过,我仅仅给他看过笔记”。

至于他为什么那样对待鲁迅,他也做了解释,“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野坂先生教过汉文,一方面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所以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罢。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朋友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要是早读到这些该多好呀。而至死周君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有音信,我会怎样的喜欢呢?遗憾的是,到如今是怎样也不成了。蛰居在这样的乡间,外边的事尤其对于文学我更是门外汉,所以什么也不知道。”

从藤野先生的话里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觉得对鲁迅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这很可能是藤野先生的谦虚,老师对学生的关怀,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越来越看不起、歧视中国的历史背景之下,日本老师对中国留学生的这种关怀就显得非比寻常、弥足珍贵了。所以,在时隔二十年后所写下的《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印象依然是那么深情、崇敬,充满感激。

有的人认为《藤野先生》“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激越诗篇”,还有的人认为它“歌颂了中日人民的传统友谊”,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关系,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留学生,对一个令人尊敬的普通日本教师的深情怀念罢了。而藤野先生的反应也很正常,好像对鲁迅没有很深刻的印象。这可能是他已经高龄,三十年前的事情好多已经记忆模糊了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可能觉得这些都是一个教师的责任吧?他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毕业的日本学生回忆说,“因为他彻头彻尾地认真而又严谨,所以学生往往敬而远之。”

而鲁迅对日本人的这种认真非常敬佩,“中国把日本全部排斥都行,可是只有那认真却几乎排斥不得。无论有什么事,那一点是非学习不可的。”鲁迅的苦口良药,到今天我们也是需要的吧!

2007年9月25日上午,从藤野先生故乡运来的他的铜像被安放在了北京鲁迅博物馆。藤野先生终于踏上了有千千万万爱戴者的国度。希望运来的不只是他的铜像,他的认真精神也能运来,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

鲁迅说过,虽然藤野先生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但在他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现在,藤野先生虽然已经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他依然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一个高尚的灵魂

导语:离别诗是伤感型、豪迈型的一种书面情感表达,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有关送别的古诗有哪些呢?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送别的古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出自于: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2、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出自于: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于: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4、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出自于: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5、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出自于: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6、江上数株桑枣树,自从离乱更荒凉。——出自于:王建《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7、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出自于: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8、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出自于:杜甫《石壕吏》

9、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出自于: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10、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出自于: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11、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出自于: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12、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出自于:钱起《送僧归日本》

13、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出自于: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14、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出自于: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15、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出自于: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16、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出自于:韦应物《送杨氏女》

17、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出自于: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18、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出自于:李白《送友人》

19、一曲危弦断客肠。——出自于:严仁《鹧鸪天·惜别》

20、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出自于:王安石《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21、酒醒人静奈愁浓。——出自于: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22、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出自于:韩翃《同题仙游观》

23、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出自于: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24、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出自于:薛道衡《人日思归》

25、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出自于:李白《独不见》

26、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出自于:游次公《卜算子·风雨送人来》

27、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出自于:杜甫《赠卫八处士》

28、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出自于:李颀《送陈章甫》

29、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出自于:高适《送郑侍御谪闽中》

30、万叶千声皆是恨。——出自于: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31、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出自于: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32、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出自于: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33、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出自于: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34、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出自于:陆龟蒙《别离》

35、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出自于: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36、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出自于: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37、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出自于: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38、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出自于: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39、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出自于: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

40、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出自于:李白《赤壁歌送别》

41、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出自于: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42、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出自于: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43、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出自于: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4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出自于:刘长卿《送方外上人》

45、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出自于: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46、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出自于: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47、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出自于: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48、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出自于:王昌龄《送柴侍御》

49、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出自于: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50、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出自于: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人物生平

韩(hán)( hóng)(生卒年不详)登天宝十三载进士第,官至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在大历十才子里,韩和李益也许是最著名的两个。这并非是由于他们的文学造诣,而因为他俩都是传奇里的有名角色。见《太平广记》卷肆捌伍许尧佐《柳氏传》。

韩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韩诗集里十之八九是送行赠别或者唱和吟咏的诗歌。这类作品在唐代其他名家诗集里所占的比例似乎都没有像他的诗集里那么大。韩善于轻巧而具体地预祝旅途顺利,说得古代舟车仿佛具有现代交通工具的速度。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相继辟幕府。建中初,以诗受知德宗,得到德宗的赏识,被授予驾部郎中、知制诰等官爵,最后官至中书舍人。韩与钱起、卢纶等人号称大历十才子。他作诗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野珍之。

唐朝天宝年间,诗人韩(一作翊)羁滞长安,与李生相友善。李之爱姬柳氏,"艳绝一时,喜谈谑,善讴咏",慕之才,甚属意焉。李生遂慷慨将柳氏赠,并解囊资助三十万玉成二人婚事。翌年,得登第,遂归昌黎省亲,暂将柳留长安。适逢安史之乱,两京沦陷。为避兵祸,柳剪发毁形,寄居法灵寺。时已被淄州节度使侯希逸辟为书记。及肃宗收复长安,便遣使密访柳,携去一囊碎金并写了这首《章台柳》赠之。柳捧金呜咽,答赠了这首《杨柳枝》。但不久柳又遭番将沙吒利劫以归第,宠之专房。及随希逸入觐京师乃知其事,肃宗乃下诏断柳归 ,夫妻终得破镜重圆。(事载孟ぁ侗臼率· 情感一》及《太平广记·柳氏传》)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韩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柳氏《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这一段,仍是天宝年间旧事了,韩羁滞长安,与李王孙交好。歌宴之间李王孙的爱姬柳氏看中的韩,韩大概也看中了她,因为这个柳氏也不是一般的女子,虽无张红拂的眼力可以看中身在风尘中的李靖,慷慨与之私奔,倒也不差,首先要容貌不差,据孟ぁ侗臼率· 情感一》及《太平广记·柳氏传》) 称:“艳绝一时。”这个“一时”赞得就很重了,起码是几年间,可见柳氏容色甚是可观。其次是才情趣味不差,“喜谈谑,善讴咏”,可见是个能说会道,还能来几句诗的解语花。

柳氏为人歌姬却不是妾室。“姬”和“妓”就像“倡”和“娼”一样有根本的区别。基本上可以看做两种职业,两种社会人员。古代达观贵人多养家姬,并以姬容色美好,举止有礼为喜,交往之时,这就是显示自己门第修养的方法之一。简单来说,姬好比家里名贵的器物摆设,可以与客人拿来品评观赏。妓就不同,白居易蓄姬,却不是蓄妓,没有人会在家里养 ,而 一旦被人收纳,就叫做“从良”了,不能说是“妓”。

或许柳氏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认识了韩,他和他推杯换盏,她出来歌舞助兴。酒宴是催情的重要场合,三杯两盏下肚,无情的也能逢场作戏一把,有情的就更是锦上添花。柳氏纵然比不得红拂胆大,却也是个胆子不小的,眼见得才子当前,情难自禁。眉目之间,公然对别的男人动情,显然动静还不小,被李王孙看出来。

李王孙也是个豪侠似的男子,宽宏大量,不以柳氏“移情”为忤。反而对两人都很负责,回头问清韩对柳氏也有意思,开元盛世的尾声,似春光返照之时。人行事性情还是有着盛世的开朗疏豪,李生不但将柳氏赠于韩,更慷慨解囊拿出三十万玉成二人婚事。由此可更以断定柳氏绝非李生的妾室,甚至跟他没有一点实质关系。如果柳氏为人小星,即便柳氏眼波欲横,韩为了名声也要退避三舍,彼时他正是要入闱的士子,不会傻到因一时爱恋坏了名声。

两人成婚后的第二年,韩新科及第,按礼要回老家省亲,他就回昌黎省亲,将柳氏留在长安,一开始看上去,柳氏是属于那种好命的,遇到个开明大方的男主人,又得了个一个风流俊逸少年有成的才子做老公。不料安史之乱起,两京沦陷。这一番兵连祸劫,身历其中的诗人们无不痛苦不堪,老杜的《三吏》、《三别》只是撷取了战乱当中小小事件就足以让人哀叹不止,可见黎民受苦之深。

被留在长安的柳氏呢,虽然她在后来的诗文中丝毫没有提及到自己的辛苦忧惧,但一个柔弱的女子碰上战乱,说怎样担惊受怕都是不为过的,可以依靠的人不在身边,身边又兵荒马乱时时有人死去……说实在的,我很佩服这个女子,在危难时刻,她不像她的外貌那样娇嫩柔弱,而更像空谷幽兰,如何寂寞艰难抓住生机坚持不放弃。她很冷静地剪去长发,穿上缁衣,寄居法灵寺。那种开放,已不是当年在席宴之间的灼然盛开。而是静静地,积聚养分,如昙花那般连根茎里都汁液饱满的等待。

诚然。但她的幸免于难,确有天意的成分在,如果当时突然来一伙贼兵洗劫了寺院,一阵切菜瓜似的砍翻在地,她就是再谨言慎行也没用。

战乱中,韩流落青州成为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府书记,与柳氏天各一方。我在想上苍是有旨意降临的。冥冥中,它让很多人失散了。冥冥中它又在牵引着很多人的相聚。人与人之间的相见,就像山和山,水和水之间。很可能蜿蜒就至,也可能终生不至。

等到唐肃宗收复长安,韩便遣人到长安四处密访柳氏,并给她送去一囊碎金和一首《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章台柳”三字后人用滥,仿佛只要提笔眼角眉梢就会浮现心领神会暧昧不清的笑容。其实它自韩笔下萌生之初还是一身纯净,只是一个男人对妻子的思念而已,只是用来暗喻身在长安的柳氏。而“章台”亦不是娼家聚居之所,它本是战国时所建宫殿,以宫内有章台而得名。秦王曾在此宫接见蔺相如,相如献和氏璧,壮烈之态,千秋仍鲜亮,与*秽放荡没有一点关系。章台下有街名章台街,旧时常常用来代指长安。而后来,渐渐竟演变成了花街柳巷的代名词。

柳氏捧诗呜咽,深明男人对自己的爱意和怀疑试探。他既担心她的生死安危,又担心她红颜凋零不堪相看,更恐值此兵荒马乱之秋,她己为他人所劫夺占有。他的心肠九曲她都看的明白。爱,是不断怀疑,不断肯定的过程。肯定了韩对自己仍有爱意牵念的柳氏心潮起伏,再难像以前那样心如止水地待在寺庙里渡过余生。她开始蓄发等待和韩的团聚,但不久即遭番将沙吒利劫持。这次他是真真实实为人小星宠之专房。

如果不遇见。如果韩不随侯希逸入觐京师,那么,长安的街市上就不会有那么凄凉的重逢和再见。

他在长安的街市上心意阑珊地行走,这曾经繁盛的城市如受伤过重的动物,奄奄一息,静默的舔着自己的伤口。到处离乱萧条,劫后余生的气息过于强烈让人绝望窒息。他的柳氏就在这样的失落里坐着马车轻轻过来。

清风吹动了她车上的帘幔,他们互相得以望见。一别经年,恍若两生。那一瞬韩张口结舌失落到无语,如果柳氏流离市井落魄不堪,也许他只有心疼而不会失落。但是他看见华衣美服的柳氏消瘦失意的样子,见她离了自己活的也不差。他会想到我的女人落在了别人的手里,这个人他的权势地位不下于我,可是,我的女人她不快乐。我看出她的不快乐了。——他要证明这个女人仍是需要自己的。

柳氏也看见了他,她于是狠狠地落泪,心里怨恨着造化弄人。擦身而过的瞬间,她给他丢下一个装了口脂的小金盒,包着金盒的锦帕上写有给他的答赠诗《杨柳枝》: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在观望同一件事的角度和用心上,男人和女人迥然不同。韩的《章台柳》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他对她相思不忘又疑窦丛生。而柳氏答词自比为“杨柳枝”词意凄凉,她对他一样情深意浓念念不忘,却无半点怀疑拷问韩的意思,她只是在痛悔,还深深自弃。自己失身藩将,哭泣着告白。此身已适他人。芳华已谢,纵使君来已不堪折了,仿佛,这一切是她的过错。

《杨柳枝》本汉乐府中横吹曲辞,作《折杨柳》至隋始为宫词后因白居易之妓樊素善唱《杨柳枝》,时人遂以曲名之,皆为七言四句,与柳氏的《杨柳枝》并非同调此二首词纯以起句为题,因句法,格律基本相同,故清人万树编《词律》将两词归入同一调《章台柳》之下。韩得诗后心意彷徨,手捧香脂痛苦不堪又一筹莫展。他那时还不是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不是红人。未敢轻易得罪藩将,后来得到有侠义心肠的人帮助,对肃宗禀明此事。这一场官司打到皇帝驾前才有个了结,肃宗下诏断柳氏归韩,离散多年的两人终于破镜重圆。

相信柳氏回到韩身边会得到善待。这个男人他的诗里透出妩媚的气息,不是那种强悍霸道斤斤计较的男人。唐朝也不像以后那么死讲贞节观念。前面说了,后来韩的仕途也不错,肃宗朝没有什么大作为,德宗朝却颇受恩宠。至于柳氏是妻是妾都不用计较这点名分了,尽管我一直忍不住在琢磨这个。

重要的是,她与他之间失而复得的情感经历无人可取代。谁丢失了谁,都是损失。

(《陌上花开缓缓归》)

个人作品

《送齐山人归长白山》

《寄裴郓州》

《梁城赠一二同幕》

《河上寄故人》

《寄柳氏》

《同题仙游观》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寒食》

《宿石邑山中》

野史逸闻

韩年轻时很有才华,很有名气。侯希逸镇守青淄时,韩在他手下当从事。后来被罢官,在家闲居十年。李勉去镇守夷门时,被启用为幕僚,当时韩已经到了晚年,和他一起任职的都是些年轻人,对他不了解,看不起他写的诗。韩很不得意,多称病在家。唯有一个职务不高的韦巡官,他也是一个知名人士,和韩相处的很好。一天半夜时,韦巡官扣门声很急,韩出来见他,他祝贺说:\"你升任驾部郎中了,让你主持制诰(起于皇帝所下文告和命令)。\"韩很吃惊说:\"不可能有这种事,一定是错了。\"韦巡官坐下后说,皇帝的文告、命令,缺少起草的人,中书省两次提名,皇帝没批。又请示,德宗批示:用韩。当时还有一个同韩同名同姓的人,任江淮刺史。又把他两人上报皇帝,皇帝批示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用写这首诗的韩。韦巡官又祝贺说:\"这不是你写的诗吗?\"韩说是。他才知道没有错。天亮时,李勉和同僚们都来祝贺。这时正是唐德宗建中初年。

1 藤野先生

作者:芈芈LOVE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本文的叙述线索。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二)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文中写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关注“我”,并主动问“我”上课的“讲义”能否抄下来,要“我”拿出所抄的讲义给他看,而且,“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对“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这些事情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2.为“我”改正解剖图。“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里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在藤野先生亲切和蔼的谈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他既尊重学生——“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也尊重科学——“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3.关心解剖实习。“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除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外,作者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问题研究

(一)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二)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别藤野离开仙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文章开头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表达了对这一环境的厌恶之情。作者在东京的见闻是怎样的呢?作者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看到的是一群“清国”留学生,他们以盘结辫子为荣,整天浑浑噩噩;本来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有几本书可买,“有时还值得去转一转”,然而就连这么一席之地也被他们搅得一团糟!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忿怼心情和强烈的报国热望,使他百感交集,远大的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所以,作者在文中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作者从东京来到仙台,受到教职员们的优待,尤其还遇到了给他以无私的关爱和热情的鼓励的藤野先生。按理说,作者正可以从这里卒业回国,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但是,为什么又毅然决然告别恩师、弃医从文呢?本文主要写了两个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又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去了。

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等等。

(三)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来解释呢?

作者到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练习说明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宜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1.第一,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现”,“增加勇气”,继续战斗。第二,《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道:“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后一句所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

3.这是从另一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宽广一些,是对上面两种观点的折衷。

编者的观点倾向于第1种。除上述理由外,补充如下:第一,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来到上海,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时藤野先生还健在),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第三,本文确实饱含着爱国主义感情,正是这种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主义感情是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说“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错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聚焦对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设置本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拓展题,第1小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第2小题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学会比较。

教学建议

一、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且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密切,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或者与历史老师联系,结合历史教学,介绍20世纪初中国落后挨打的社会状况。

二、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很有特点,可先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暗线。

三、本文有几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应给予适当的提示。

(一)“中国是弱国,……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一段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其中“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也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第二件是看**事件。作者在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刺激。影片上的中国人因愚昧而被杀,因愚昧和麻木而做围观的看客,实在可悲之至。“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正当此时又听到日本学生拍掌欢呼,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呜呼,无法可想”,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这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二)课文最后一段“他所改正的讲义,……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对主题的作用。本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结尾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有关资料

一、鲁迅对藤野的思念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摘自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二、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摘自《心随东棹忆华年》,1976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三、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摘自《中国现代文学手册》)

四、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方法(颜雄)

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近年来在教学和研究中论争颇为热烈。有说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变为线索,爱国主义好比一条红线贯穿全篇,主题不在写藤野先生;有说主题思想即是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要的;有的将此二者等同一律,认为主题思想既是歌颂藤野,又是记叙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历程的。

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和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寓于一定的题材之中的。《藤野先生》的题材,总起来说,就是作者留学仙台期间的生活片断,包括:初到仙台的生活状况;与藤野先生相识和先生帮助自己修改讲义的情形;学习期间两件难忘的事:试卷风波和“**”事件,还有“惜别”等等。结论得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中引出来。且让我们沿着作者的思路,看看文章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吧。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熳的上野公园里,看到的是一群胸无救国之志、反以标志着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辫子”为荣、浑浑噩噩的“大清”牌纨绔子弟的丑恶表演,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本来值得去买几本书的,却也被他们弄得一团糟!鲁迅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渡海而来,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那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厌恶、忿怼和急切地要求学到本领以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种种萃于一身的复杂心绪,都包容在这感触良多的一句话里面了。远大的抱负与灰色的环境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得不离此他去了。所以,“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跟令人生厌的东京告别,一到仙台,颇受了“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还有教职员为食宿操心;当然,更使他高兴的,是从此“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了。就在这时,鲁迅认识了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先生。

以上,写的是与藤野相识之前,自己的生活环境与思想状况。接着,便转入记叙的重点:直接写藤野了。

作者通过初见时藤野的相貌、穿着、声调,尤其是为“我”添改笔记、修正血管画图和鼓励“我”大胆解剖尸体等真切感人的细节描写,正面赞颂了藤野先生朴实厚道、待人以诚、忠于学术、潜心研究等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藤野对“我”的关怀,表现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和循循善诱的教师的特点,与前面所写的以“物以希为贵”为出发点的职员们,形成一种对照。这之后,具体地叙写了仙台经历中两件终生难忘的事件:试卷的风波和**的教训。这两件事可以说是“穿插”的;但绝非与写藤野“无关”。这里用受了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广阔的品德,通过对比,藤野的形象显得更高大了。时事影片事件的侮辱和刺激,从此“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毅然决然弃医从文,这样自然只好与藤野先生“惜别”了。“惜别”这个细节,写得格外婉切动人,学生的“慰安他的谎话”和先生的凄然的叹息,以及接受邀约,赠送相片与临别叮嘱等等,有限的文辞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情!离开仙台之后,仍然没有离开写藤野先生,不过改变了角度:写先生对“我”的影响,写“我”对先生的眷念,写“我”从先生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汲取的“勇气”和力量。——总之,写了埋藏在“我”心中的“永久的纪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112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