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不是在生气?谈情绪投射

我的孩子是不是在生气?谈情绪投射,第1张

有位认识多年的朋友,我们成为妈妈的时间非常地接近,她只比我晚了两个月生小孩。而在某个深夜里,她打来向我哭诉。

有位认识多年的朋友,我们成为妈妈的时间非常地接近,她只比我晚了两个月生小孩。而在某个深夜里,她打来向我哭诉。

「我小孩都不喝我的奶了,他是不是在生气,发现我起心动念,想要停止亲喂了?」在手机的另一端,她的声音非常地崩溃。

「欸,你小孩才满月耶!要生这么曲折的气,这是需要有相当高的认知功能,才有可能做得到的事情好吗?」

我们都这样有过这样类似的经验,孩子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你敏感的神经。他眉眼一弯,那就是笑了,代表宝宝喜欢妈妈;而他小嘴一嘟,就是现在有所不满。

但是你知道吗?在这件事情当中,其实牵扯到了两个部分:一是 孩子本身的意识 ,二是 爸妈自己的解读 。而爸妈自己的解读当中,除了有客观资讯的判读以外,其实还受到爸妈自己 情感层面的影响 。

孩子的意识

我们先来谈谈孩子的意识吧。所谓的意识,我们又称它叫「认知」。一般而言, 婴幼儿在4个月以前,他们的反应大多是源自于原始的需求,特别是在目前的生存状态出现危机时 。比如说,肚子饿了但是奶没来、困了可是外面好吵睡不着、太热了、太冷了、身体有地方不舒服、想要被搔痒痒⋯⋯。

有好多好多的状况都有可能,只要这些状况没有被排除,婴儿唯一的反应就是哭闹。因为他们需要透过哭闹引起注意,找人来解决这些事情。所以,你可以预备一些哭闹检查清单,这样下次面对哭闹时,就不会手忙脚乱、心烦意乱了。

我拿仲鸡哥的检查清单来举例吧:

看 吃奶 的记录时间,是不是饿了。 摸摸 尿布 ,是不是尿布湿了,或是臭臭了。 摸摸手脚跟颈后,检查 温度 是否舒适。 检查孩子 躺的地方 ,是否因为他自己的扭动,而有不舒适的地方 抱孩子的「 手势 」不对,宝宝不喜欢。 身体有不舒服 的地方。像是胀气等等 ……其他你家专属的小眉角。可能是他喜欢的奶嘴掉了,可能是他喜欢的玩具不见了。这些都要靠平常的观察喔!

接着我们要来谈谈「 解读 」这件事情。其实当我们在「解读」的时候,在对客观的事实的判读之外,我们常常都还会 加上自己主观的意思 ,这个状况不只是妈妈,我们所有人在判读解释情境的时候,都会这样子做。

只是,一般情况虽然较复杂,但是也会依照不同的情况及作法,而得到多样化的回应,并且还有语言可以辅助。但宝宝的状况就不同了,虽然相对比较单纯,可是得到的反应却变得过于单一:只剩哭哭跟安稳,还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协助。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比较容易误判宝宝的实际状况。因此,就有很多空间夹杂入爸妈自己的主观情绪,也会让爸妈自己的心理负担变得更重了。

而这种夹杂入自己主观情绪的状态,我们称为「 投射 」。

心里防御机制:投射

所谓的投射,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御的机制,它会在潜意识中发生。人很容易在无意识当中,为了让自己的心理状态好过一些,就不自觉地否认自己无法接受的想法、思绪和情绪等等。那这些否认掉的东西要怎么办呢?潜意识就会把这些东西「投射」出去,也就是丢到自己以外的事物上面。

而在这些外界事物当中,最常见的对象就是「人」,也就是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很有自信地说,那些负面的、不喜欢的、甚至是厌恶的东西,都不是从自己的身上而来。而我呢,就还是那个美好的我自己。

比如在一开始时的例子中,这位朋友因为想要停喂母乳,却又不自觉地有了一些负面情绪。所以他在解读孩子的状况时,就把自己的负面情绪投射出去,开始认为孩子有感受到他的想法,孩子因此生气了。这个状况,就是个很明显的投射的例子。

这位妈妈的负面情绪当中,除了罪恶感以外,其实还包含了对自己的愤怒,所以才觉得孩子对自己生气。那么,这些愤怒的来源是什么呢?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也许是 哺喂母乳时,遭遇到的挫折感 。在她内心的深处,可能是这么想的:「可是哺喂母乳是天职,我怎么会觉得好痛好害怕,难道我不适合当妈妈?」 或许是 面对照顾新生儿时的疲惫 。在她内心的深处,可能是这么想的:「网路上都说,在看到孩子笑的时候,所有的疲惫都会一扫而空。但我怎么还是觉得好累,觉得不想动?难道我不够爱孩子吗?」 又或者是, 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被剥夺,因此产生的愤怒 。在她内心的深处,可能是这么想的:「我这么有能力的工作女强人,怎么现在变得要放下事业,来照顾这个完全看不出我有多聪明、多有能力的小生物?」

面对新生儿已经够辛苦了,如果自己的内心还指责自己,批评自己有多少缺失,那不是太痛苦了吗? 因此,这位妈妈就不自觉地把这些愤怒投射出去,投射在婴儿的哭声与动作上了。

当我们了解这个思绪的脉络之后,就可以开始慢慢练习。 透过先反思自己,来学习去分辨现在眼前的状况,到底是我们作为爸妈的情绪,还是孩子真实的表达 。这样子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能够更快觉察自己的状态,就能用稳定的情绪来陪伴孩子,正确地处理自己与孩子的情况,也带出情绪稳定的孩子。

《本文为合作之严选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因此,导致了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方法。

扩展资料:

投射现象表现形式:

1、相同投射

与陌生人交往时,由于彼此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很容易发生,通常在不知不觉中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自己感到热,以为客人也闷热难耐,不问客人的意愿就大放冷气空调。这种投射的发生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意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而是混为一谈。

2、愿望投射

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的投射现象。比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希望并相信老师对他的作业一定会给以好评,结果他就把老师一般性的评语理解成赞赏的评价。

3、情感投射

一般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以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于是人们过度地吹捧、赞扬自己喜爱之人,严厉指责、肆意诽谤自己厌恶之人。

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这种现象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投射效应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程。

投射是指把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动机或个体,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

投射是一种个人用以对自己某些真实的存在--------若承认它就会引起焦虑的事情进行压抑以及把他们转嫁给他人的机制。例如,“我想同他睡觉”也许是句真话,但他会引起焦虑,所以变换成“他想和我睡觉”,同样,这句话“我考试失败是因为我笨”虽然也许是真的,但它被转换成“我们的教科书太遭了”,“她是我所见到的最糟糕的老师”,或者“试卷中有许多怪题”等等表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184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