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能让自己感觉真正“活着”的火焰,而这团火焰,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理需求”。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不知道这团火焰具体是什么,总是忍不住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到底在追求些什么?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本测评从16种心理需求出发,找出你内心深处最想要的需求,挖掘你深层的需求。
综合来看,你的需求指数偏高,想要的东西有很多,拥有一定的“野心”和向上生长的生命力。但哪个才是你真正渴望的呢?
翻看下文,或许你可以找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最真实的渴望。
一、你的核心心理需求
自主需求
你有着很高的自主需求,具有随心所欲的天性。你渴望独立与自由,崇尚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不喜欢被约束或束缚。对于自己的事情,你要保有绝对的自主权利。因此,你会尽量避免遵从他人的意见,避开某些关系,以免需要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和任务。
在生活中:独立、自立自主
你向往独立,喜欢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能让你获得心灵上的满足。由此,你对人对事会特别注意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很多时候都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和交友,不轻易受别人影响。对于别人的干涉或者安排,你会表现出抗拒的一面。
在人际交往中,你会明确自己的边界,拒绝他人影响自己的生活,表现得很刚硬。你不会把别人的意见和眼光,视为包袱,相反,你会把外界的声音都抵挡在外,推动自己朝着目标前行。但有时候太过于有主见会让人感觉到有压力。
在挑战和困难面前,你会尽量不依赖他人的帮助,而是独立做出判断并应对。你习惯于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每次向别人求助的时候,你可能都会觉得心里不太舒服,觉得需求得不到满足。你的表现常常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着强大的自主能力。
在工作中:有主见、坚定
追求独立自由的你在职场中有着鲜明的个性,你会弄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而后坚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和领导或同事们的意见不一致,你也会坚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想法,而不是屈从权威或人云亦云。有时候,你甚至会挑战权威,说话做事听从自己的声音。
你不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会勇敢地坚持自己内心的目标和原则,做出内心想要的决定。为了更好地满足内在的自主需求,你会尽量避免听从领导或同事的安排,凡事都会自己思考一番再做出决定。
这样的你,配上强大的工作能力,能够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备受他人赏识。但倘若能力不足,则容易自以为是,限制了格局。
在感情中:保持自我、自我满足
对你来说,在感情中保持独立的自我才会有极大的满足感。所以即使是在热恋期,你也不会依附、依赖对方,而是鼓励有自己的空间,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你会有意识地留出一点空位,而不是为了爱把自己完全交付给对方。
在和你的关系中,恋人可以感受到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感。但你的自主性也给感情带来不小的挑战。首先,很多事情你会习惯性地自己做决定,有时候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其次,什么事情你都会想自己去面对,去解决,对方难以感受到一种被需要感和存在感。
结果就是,对“自我”的执念会把对方推开,在本来亲密的关系中制造距离。此刻距离产生的不是美,而是渐行渐远。
在择偶方面,应着重挑选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另一半。但不喜欢被管束的你不会轻易走进婚姻。当你遇到想要携手共度一生的人,你需要与Ta讲清楚你的原则和底线,彼此保持有独立的空间,不随意干涉彼此。
无论跟谁在一起,爱情都是一场自我的修行。学会在爱中不断成长,跟爱的人一起去看天大地大,而不是抱在一起相互取暖。
二、你的深层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默里表示,每一个核心心理需求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深层心理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来说,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但这样的次序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层级可以并列,也可以跳跃。很多时候,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例如,消防员救火,牺牲了安全需求,而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并不是说需求层级越高,你的人生状态就越好。它只是指出了你内心深处最渴望的那部分。
有着高自主需求的你,内心可能隐藏着控制感的深层渴望。这归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的需求,意味着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渴求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期望展现出强大的掌控力,以获得安全感。
在喜欢独立自主背后,包含了这样一层含义:我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的人生走向是有掌控力的。这种掌控力,让你获得一种力量感和控制感。你知道在事情发生时,你有能力作出选择,有能力取得成就,事情是在你的掌控之中的。由此,你产生一种能够把握当下情况的信心。这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自主性越强,越能展现积极有力的自我形象。你会试图从混乱的状态中为自身找到一个清晰的途径,为自己理清一条充满价值感的人生脉络。在这过程中,对自己人生的掌控让你获得一种安全感——你感到未来对自己而言是可以预知的。这种由控制带来的安全感,会成为你对抗未知与不确定性的重要武器之一。
也许你没有意识到,这可能侧面反映了你的内在资源不足——缺乏足够的自我认同感或安全感。在痛苦、压力或冲突面前,你可能容易感觉到不安、焦虑,感觉自我被撕裂,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做建设性的行动,从而陷入沮丧之中。而通过独立自主,你可以证实自己能够对自己人生做主,从而肯定自己,维护自己内心的安全感。
独立自主,意味着你有着自主的权利。但过于滥用这个权利,容易掉入一些陷阱,影响人际关系或工作。
陷阱一:依赖无能
在强调独立时,可能会不自觉的矫枉过正:我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等。对你来说,自主是第一位。任何会影响你,让你感觉没有自由的事情和关系,你都会有些厌烦。你讨厌别人来干扰自己。
所以很多时候,你不会去依赖别人,也不太希望别人来依靠自己。长期以往,在很多事情上,你都会选择自己一个人扛,如果要依靠别人的帮助,你就会感觉到强烈的羞耻感和无能感。在人际交往中,这样的你可能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刻的联结和长久的关系。
陷阱二:情感隔离
回避与他人建立联结;和所有人保持距离;否认家庭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性等,通过刻意疏离以逃避与人的链接,从而达到一种“完全独立”(伪独立)状态。你害怕在与他人的联结中自我被吞噬,隔离他人能让你感到安全。
在工作中,这样的你难以和小伙伴进行有效的沟通。你总会忽视或避开与他人真实的情感接触,长期以往,容易成为职场中无情无义的反派。
三、满足需求的正确姿势
1选择合适的职业和团队,满足核心需求
自主需求高的你可能会更适合那些自由度大、可以自主安排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你的自主需求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但你需要明白,工作没有绝对的自由。
v 你可以从事类似心理咨询师、自由职业者、陶艺师等可以自由安排的工作。尽量不要加入任何规则性强的组织,例如国企、事业单位、银行等。
v 在工作范围内自主安排工作。不管是什么工作,都有根据需要自主安排工作内容的部分,充分享受不被干涉的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v 如果你已经积累了相关的工作经验,有相当不错的能力,也有底气承担,你可以选择当项目或团队的负责人,或者是自己开店、创业,不需要受到别人的管束。
2 人格独立自主,满足核心需求
第一步,脱离家庭。在自己的生活和父母(养育者)的生活之间建立起清晰的边界,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父母的,以及各自的权责。例如,父母争吵要你评理,你不应该掺和,要他们自己处理。不过你可以作为第三方,以成年人的角度给予一些客观的建议。值得一提的是,脱离家庭不是割裂,离开,冷战,跟父母争吵,或对他们的否定而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相互尊重的成熟关系。
第二步,自我认知。面对真实的自己,学会接纳并相信自己,诚实地面对内心的障碍和阻力。拿出纸笔,写下对自己的描述,越详细越好。可以试着从“我是"、“让我感觉自豪的是我”等类似的句式开始。每个句式都要写出对应8至12种回答。
其次,回想生命中重要的瞬间,尤其要注意这些故事体现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最后,悦纳自己的失败。抛弃所有接口,如,如果你习惯拖延,不要辩解说反正工作都是会完成的,所以早点和晚点一点影响都没有。相反,坦白承认自己就是拖延症吧!
第三步,自我控制。主导自己的情绪,掌控自己内心冲突和负面情绪。你可以建立一套情绪处理机制。首先是情绪命名。当我们因一个事件导致从平静的情绪状态波动到另一个情绪中,试着为它命名——我是愤怒、悲伤等。接着,情绪应对。回想并写下你平时是如何应对的,然后思考是否可以换另一种更好的方式。下一次再意识到这种情绪时,使用更好的那种方式。
最后,情绪接纳。想像如果一个孩子和你身陷同样的情绪中,而你需要帮助对方,那么你会怎样安慰对方,给对方什么样的建议呢?你不会鄙视、无视或责怪那个孩子,你会认真倾听,耐心开导。然后你需要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经受负面情绪的自己。
第四步,独立承担。确保财务状况独立,有着一份工作,能够用自己的钱去支付。其次,无论如何抉择,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能够承担起自己的人生。
3 找到最佳的自主水平,满足核心需求
在有自己想法的同时,适当听取他人意见。例如,在表达完自己的想法之后,主动询问他人意见。也可以适当地把他人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融合起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想法。还可以尝试让别人安排自己做一些事情。在这过程中,识别不舒服的信号。当你感觉不舒服时,开始对自己的不舒服进行打分,1-10分,7分以上表示不太能忍受。这时的7分,就是你的最佳自主水平,表明你可以忍受别人影响你的程度。
4 获得安全感,满足深层需求
第一步,自我觉知:倾听自己内在的喜悦和噪音。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自己,感受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在脑海中浮现自己的样子:你的发型是什么?眼睛大不大?嘴巴怎么样?身体各部分的知觉如何?是温暖的,还是寒冷的?是沉重的,还是轻飘飘的?当下的感受如何?开心的?还是难过的?……
第二步,清醒催眠:获得正向的反馈。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恋人或朋友,或者是互助小组的成员,让对方给予你正向的反馈,鼓励你,表扬你,安抚你,给你拥抱。你也可以尝试给予他人正向反馈,如夸赞对方的优点,做得好的地方,能量的输出也会让你更有力量。
第三步,断裂修复:第二次出生。试着写回顾日记,记录过去这段时间(一个月)完成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境,你是如何解决的。再一项项写下想要完成什么事,一个月过去之后再翻开,在已完成的事情上打勾,没完成的顺延至下个月。在这过程中,你会感受到自己对生活的把控。
此时,冥想对你会有帮助。冥想指南:每天给自己留一段冥想的时间,找个安静的环境坐下来,闭上眼睛跟随你的呼吸。想象你都控制住了那些事情,再回到呼吸上,呼气,吸气,呼气,吸气……。需要的话,你也可以听着舒缓的音乐开始。
5 爱自己,获得自我认同感
第一步,耐心呵护自己。请想象,你的心就像一块荒芜的园地,你撒下一些种子,种下喜悦和成功的小树,阳光将照耀著这块园地,你浇水施肥,用爱和关怀照料著它,那将会多么美好!所以,从现在开始,多做一些能让你开心的事情,多赞美自己。
第二步,善待自己的心灵。每天花10-15分钟默想,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可以随意想象那些美好的、清晰的场景,在恰当的时候,轻轻对自己说:我爱你,爱你的一切。如果出现一些消极的想法,没有关系,在想象中放下这个想法,然后轻轻对自己说:我爱你,一切都会好的。
第三步,自我对话。每天早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对著镜子里的自己说:我爱你,今天我要为你做点什么呢?听听心里的声音,按你听到的声音去做。如果今天有什么不如意的事,请走到镜子面前说:无论发生什么,我仍然爱你。让自己知道,你对自己的爱不会变。
如果遇到了什么好事,请走到镜子面前说声谢谢,让自己知道,你为自己创造了美好的经历。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可以对镜子里的自己说,要注意的是,最后都要表达对自己的爱和接纳。
推荐阅读: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接受自己会被讨厌的可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防止掉入陷阱,以下是一些可能会有帮助的小Tips:
1、明确束缚与自由的界限
你需要明白绝对的独立和自由是不存在的。你需要承担一些责任和义务,比如赡养和孝顺父母,尊重和支持伴侣,维护和回报组织。这些责任和义务让你没有办法完全自由。而当你逃避这些束缚时,你的逃避可能会带来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你逃避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那么你可能会失去了经济支持,使你不能自在地消费。所以,在束缚中做自由的自己,如在承担责任义务的基础上,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2、依赖练习
当你看到这里时,也许你会意识到一些潜在的问题。你可以试着从小事开始练习,比如在感冒生病时,请求别人帮你倒一杯水,买一盒感冒药。其次,试着让别人帮你做一次决定。例如,例如选择空余的一天,让朋友或恋人全程安排你的行程,带你飞,你只要配合就好。在这过程中,不允许对他人的决定表示不满,而是感受跟随他人带来的便利。当你想要自己做决定时,手握拳头,深呼吸,让自己什么都不要做。
3、警惕“伪独立”的状态
明白独立并非孤立,你需要把握好“自主”与“关联”的关系,依恋与独立的平衡。你可以试着主动和亲近的人联系。你不用想为什么要联系对方,也不用想对方是不是有空,你只是需要去做这件事就好了。至于理由,它可以简单到“我今天就是想起你了”。其次,感情需要一些仪式感。节假日的问候语邀约,生日礼物的赠送,旅游给对方带手信……这些穿插在日常生活中的、变成习惯的小小仪式,都能加强彼此的联结感。
战争、袭击、性骚扰、虐待、意外事故、侵入性医疗手段、自然灾难、亲人丧失。
有机体面对上述震感事件能够改变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平衡性。使得对这类特殊事件的记忆占统治地位,破坏对其他经历的记忆,也破坏对当下时刻的感知和感受。过去的暴行产生的结果是干扰了人们对新的或熟悉情景的注意力。
我们的主观体验中总是包含躯体感受的部分,就是躯体体验包含着心灵感受的部分。
大脑程序由内心体验所编制,内心体验由躯体表现出来。例如愤怒时我们握拳、咬牙切齿;恐惧时呼吸变浅、肌肉紧绷。
人的思维和情感总会随肌肉紧张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改变习惯的模式,必须改变身体的循环,这种循环联结着感觉、思想、记忆和行为。
心理创伤的痕迹不是被储存为过去发生的坏事情的描述,而是被体验为直接威胁生命安全的身体感觉,这种威胁会被感知为发生在此时此刻。
一创伤和记忆
11、记忆概述
亚里士多德:我们都是一系列记忆烙下的产物。用我的话说:人是记忆的连续体。
记忆形成了自我认同的基础,帮助我们定义什么对于人类是有意义的。记忆就像指南针指引我们走过新的旅程,在新的体验来临时,记忆提供一个背景环境。例如学习新的舞蹈,和陌生人建立关系,学习一个新的技能时,我们一方面利用过往记忆中的经验,一方面组织新的信息。
记忆最显著特点是,会被身体感觉和情绪所渲染。记 忆中的情绪冲击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开始和增强的动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模式,情感、行为、知觉的输入,以及从过往经验中建构、满足当前需要的记忆痕迹。
补充:三位一体脑的概念
简而言之:记忆把握的未来受到我们过去历史的影响。乡村歌手基尔曾这样唱到:“没有不存在于过去的未来”
111记忆的概念
神经学家这样来描述记忆的神经机制:细胞串联在一起,缠绕在一起,每一个记忆都起源于脑细胞之间联结的变化。
记忆传递是通过神经元的突触之间的化学递质将电信号传递给下一个临近神经元的树突(接收器)。
112记忆的分类
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前者是意识中,后者在无意识中,但意识到潜意识这个区分,也不是截然一分为二的,它是个连续轴。
111外显记忆
1陈述性记忆
我们脑海中详细信息的分类目录。让我们有意识的记住事物,概念。让我们有条理的回顾一个有开端、有过程和结果的故事。
总体作用是和他人交流互不关联的信息流。可以说是一种语义符号学上的交流,这样的语义的记忆是客观的,没有感受和情绪掺杂其中。
例如:火车、电脑、自行车这些概念。没有陈述性记忆,我们就无法掌握火的使用方法。技能也就无法传播。
陈述性记忆是相对有序且整齐的,主要由大脑皮层负责,是陈述性记忆的操作系统,是载体。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说利用陈述性记忆最多。但以深层次探索为目的的心理动力学来说,就意义很小。
陈述性记忆也可以说是冰冷的。
2情境记忆 (自传体记忆)
可以说是温暖,触摸起来有温度的。因为情境记忆通常会融入情绪基调和活力。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它将理性(外显/陈述性记忆)和非理性(内隐/情绪记忆)动态的联结起来。这种联结促成了条理清晰的个人故事。
原始的情绪,微妙的感受、事实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对从创伤转化为一种建立在新的体验,信息和可能性上开放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情境记忆不是主动唤起的,某种程度上它是自发出现的,就像生活中的小插曲。一般它会传递一些模糊的情感基调,朦胧如梦幻。
情境记忆比陈述性记忆更加自动化,更引人注目和让人愉快。
例如有一天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突然有人拍了你的肩膀一样,你转头一看,第一眼你觉得你不认识,然后你再一看,是你多年之前的某个朋友。 也许在那一刻过去的经历很多浮现在你的脑海里。 也许你无法回忆起某个时期的全部内容,但是你和这位老友之间的一些轶事你感觉历历在目的感觉。
情境记忆帮助我们定位时间和空间。从过去经历中挑选突出而有利的结果进入到未来。动物中也有很多表现。例如老马识途,采蜂蜜的工蜂,能记得花在哪里,能采取最近的路线。
人们普遍相信我们最早的情境记忆可以追溯到3岁左右。此时人类的海马体开始发挥作用。
112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热烈的,是难以抗拒的。这种记忆无法有意识的唤起,无法像梦境一般地回放。
它是由一系列的感觉、情绪、行为拼接起来的。它总是偷偷出现又消失,很难被我们意识到。可能是一种程序,或者叫行为模式,即身体自动产生的行为。
情绪和程序性记忆很多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尽管情绪记忆对我们的行为有很大影响,但程序性记忆对我们的生活轨迹有更深层的影响
1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的功能是为一些重要的经历贴上标签,进行编码,从而为日后能够立刻和有效的提取提供线索。就像书签一样,情绪就是一个信号,帮我们选择和提取某种书本之外的记忆。
当然情绪会和程序性记忆(身体记忆)进行交流,情绪会提供与生存和社会交往相关的信息,帮助我们在特定情境中能够做出恰当的反应。
情绪记忆通常由当下的情境特征引发,在这个情境中有相似的情绪类型和感受强度。这些情绪在过去曾经由程序性记忆引发。
例如猛冲过来的汽车,我们会紧张,然后跳开。这无疑是为了生存的恰当的行为反应。但一旦创伤事件来临时,反应可能失败。
有研究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共享的积极情绪有很重要的意义。
基于社会基础的情绪发挥着两个首要功能:A)向他人传递信号,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感受B)向自我传递信号,让自己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这两个功能让两个人互相参与到彼此的感受中,亲密的分享内在世界被称为“主体间性”。情绪让我们分享彼此的感受,感知对方的需要,指导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例如宝宝哭,你就去抱起TA,给TA喂奶。
情绪是一种精确的关系交换,社会情绪的核心作用促进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成为相互合作和传递社会规范的方式。
情绪还可以将我们自我深处的部分连接起来,它作为一种内在线索的一部分。连接了我们的内在感知,以及内在的声音和直觉的一部分,连接着真实的自我。
令人最为烦恼的是一种心理困扰 述情障碍 情感隔离。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无法对自己的情绪命名,无法用情绪进行交流。这类情况常和心理创伤有关。
2程序性记忆身体记忆
心中已经遗忘的事情,身体从未忘记。---弗洛伊德
如果情绪记忆比喻为旗帜,身体记忆就是冲动和身体内部感觉,它能告诉我们如何做出各种动作和完成各项技能,例如冲锋还是躲藏。
程序性记忆分为3个大类
A)习得的动作
骑自行车,性交、通过练习这些行为模式被大脑的高级区域不断修正。
这些技能的学习经历了大量的尝试和犯错。它不需要我们掌握物理和数学的外显知识。很多**总是上演失忆后仍能用刀或开枪等桥段。
B)与强大的应激反应相关
当我们在面对威胁时唤醒基本的生存本能,例如 战斗、逃跑、僵直 ;收缩退缩,以及设立和维护自己的领土边界。
这些强烈的本能反应在创伤记忆的形成和解决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趋近和回避
吸引和排斥,我们可能趋近促进我们成长的东西,回避带来伤害的东西。
趋近机制包括:伸展、靠近;这个模式包括靠近与我们亲密的人获得生命中想要得到的东西
回避机制包括僵硬、退缩。也是一种排斥,包括避免品尝不对劲食物,回避对我们情绪上有敌意的人。
趋近和回避的行为模式形成了我们生命中基本的原始动力,它是生命有机体的行动蓝图。是指导我们生活的指南针。它的功能就像红绿灯。
很简单的例子,有时我们遇到一个陌生人,我们自然身体有时会产生一个反应,或者是恐惧,或者是恐慌。或者我们遇到某一个领导,我们会紧张。如果是一个童年时期的熟人,也许你想不起来对方是谁,但一开始你可能也有明显的反应,能够分辨出对方是敌是友。直到你能回忆起一些过去,这部分程序性记忆转为情境记忆,进而你能描述,转为外显陈述性记忆。
著名的神经病学顾问安东尼奥设计了一个实验---“好警察、坏警察”。
几组护工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一个叫大卫的人, 例如一组是友好的,乐于助人的。 一组是不友好的,第三组是中立的,不冷不热的
注:大卫是一个大脑边缘系统受损的人,日常行为都正常,认知能力也是正常的。但当事情涉及情绪和体验时,大卫就出现一些反应,例如遇到不友好的人,身体开始发抖,甚至僵直。
然后大卫被邀请做一个指认活动。观看4组照片。 分别是上面三组人 加了一组从未出现的人。
结果:大卫身体趋向和选择动作都靠近友好的人-认做好警察,回避不友好的人-当做坏警察。这个实验让我们明白对过去遇到的人,我们有很好的程序性记忆。
大脑颞叶严重损伤的一个结果就是大卫失去了我们记录情感和关系的部分。这部分对应的大脑部位是杏仁核和海马体。这部分涉及情绪、短时记忆和学习技能。但大卫能作出趋近或回避的行为,这说明这部分能力未受损,这部分推理发生在脑干中,包括丘脑、小脑、非自主椎体外动力系统。
从内隐记忆转化为外显记忆的能力,从较少的觉知到更多的觉察能力,是整合创伤经历的一个重大议题。
12、内隐记忆和创伤的结构
121内隐记忆
在所有的记忆子系统中,内隐记忆,尤其是其中的程序性记忆,本能的生存反应是最深层次,无法阻挡的。在面对威胁和压力时,它会先于其他内隐和外显记忆作出反应。
例子1:
当我们在学骑自行车过程中如果不幸压到石头而跌倒,可能我们的平衡受到干扰,下次也许我们会恐惧。如果我们基于本能反应去回避,不在练习,或者作出过度反应。这都不是最好的。 这也是程序性记忆带来的糟糕状况的例子, 我学开车都延迟了很多年,因为我小时候学开摩托差点出事。拖延症很多时候是这样的创伤记忆。
持续存在的非适应性程序和情绪记忆是所有创伤形成的核心机制,也是许多社会和关系问题的形成原因。
例子2:
安娜童年时遭到继父性侵,在她成年后当丈夫爱抚她时,她感觉到身体是僵硬的,退缩的,并最终在恐惧和厌恶中奔溃了。对自己丧失了信心。
由于本能带来的偏差会把表面的相似性看做是危险的象征。
情绪某种程度上发挥着信号的作用,会提醒我们危险的来临。情绪并不都是坏的。但当极高的激活水平和强烈的情绪接管了大脑,他们就会扭开开关。将我们的模式调整到程序性的生存模式下。战斗或逃跑模式启动,或者让我们陷入羞耻、恐慌、绝望的深渊里。
程序性记忆是保护我们生存,在危险来临的时候作出迅速的反应。但是有时候可能也会出现偏差。例如狼来了的故事。同时还会出现漏报,
就是事实上是有危险,但我们当做没事发生。可能也会让我们遭遇致命的危险,甚至死亡。不过在危险来临的时候,从进化优势的角度看,第一时间自动化的假定是致命威胁依然是更好的。
所以需要我们主动的将自己的情绪状态调整到放松而警觉的流动状态中。如果我们能够后退一步,观察并减轻这些情绪的紧张度,我们就存在选择和修正生存反应本身的可能性。
没有现在和未来,只有过去,一遍又一遍上演。---尤金-奥尼尔
创伤记忆是固定和静止的,这些深刻的记忆痕迹镌刻在受害者的大脑、身体和心灵上。
通过研究发现 普通记忆和创伤记忆之间的差异是负责建立"自传体记忆"的大脑系统损坏的结果 。
我们需要明白记忆以多种形式存在,不同的记忆系统必须共同合作才能产生有效的功能运转。
通过大脑扫描,我们 从躯体自我部分观察到单独的神经束:PTSD患者在负责自我觉知(内侧前额叶)和身体觉知(脑岛)的大脑区域会出现面积缩减--身心灵学会自我关闭,这种关闭承担巨大代价,传递痛苦和焦虑的大脑区域同时也负责传递快乐、意志力的感受和相关的情绪联结。
创伤记忆是一种内隐的,由身体和大脑共同运载的,感觉、情绪和行为的混合物。不像故事记忆,而是像躯体自动化运行那样,一种心理自动化的机制。
创伤记忆常以片段式的记忆碎片形式出现,例如难以整合的感觉、情绪、影像、气味、味道、想法等。例如一次重大事故幸存者,在加油站闻到汽油味道时,心跳加速和恐慌感包围。
创伤记忆可能会表现为无意识的行为,例如反复经历意外事故,无意识的让自己暴露于危险的境地。
很多童年期受过性侵的儿童,成年后做了妓女。一些战争老兵退役后,立刻申请加入反恐队,他们沉溺于兴奋与危险中
人与人之间都可能受彼此内隐的情绪性记忆影响而神奇的吸引或排斥。这些程序性记忆可能来自和早期的父母依恋关系,肯能来自童年或青少年期的发展性创伤的烙印或痕迹。治疗师总是能在临床上观察到这种移情混乱。 我们每个人都携带了我们由过去经历组成的人生脚本,我们可能选择和父母很像的人做伴侣。
有时候因为我们缺乏自我认识,我们从他人的反映中寻找自我认同,就像过去我们从父母那里寻求认同一样。我们带着渴望,带着锯齿状的伤口,沉溺于安全的港湾和臂弯,而对方可能也在我们身上寻求同样的安慰。这种向他人投射不是一个适应的策略,最终可能在失望和互相指责中分崩离析。我们应该学会看到对方本来的样子。
122、创伤结构
1)引起注意并有所戒备 与好奇心有关
2)变的紧张并定位方向,与聚焦注意力、产生兴趣和准备状态有关
3)评估,与强烈的兴趣、冲动有关。我们基因里的记忆库和个人经历为评估提供信息
4)趋近或回避,与愉快和不愉快的感觉有关,在更强烈的刺激下,出现不可阻挡的情绪状态,如愤怒、恐惧,进而爆发出全部力量的反应,僵直或崩溃。
5)战斗或逃跑 害怕的体验。肾上腺素会激发能量去应对紧急情况。
6)僵直,当上一个反应带给我们挫败感时,就呆住了,与恐惧的感受有关
7)蜷缩和情绪崩溃 ,与令人惊恐的无助感和绝望感有关。这时我们的躯体和心灵彻底崩溃,新陈代谢停止。这种停止状态会通过原始的(无髓鞘的)副交感神经经过迷走神经传达。这种状态下,油门和刹车同时踩了下去。我们处在过度唤起和无法唤起状态中,不知所措,处于爆发阶段时,就陷入了创伤的深渊里。
如果治疗师没有很好的掌握创伤记忆的多维结构,就像它存储在大脑中也发生在躯体内,治疗师就容易陷入模糊和不确定的沼泽中挣扎。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即使在那些被精心照料的儿童那里,也会留下心灵的创伤。
每个人都有创伤,每个人多要面临伤痛,所以国际著名两性和婚姻关系治疗师, 莎兰•汉考克 在一次工作坊中提出 的问题:当你感觉到伤痛时,你怎样保护自己?
你可以花点时间思考一下。
第一种方式:好人模式。
有的人会把“好”当成是自己的保护方式。因为自己都那么“好”了,所以当有问题发生时,都会自动认为是别人有问题,而别人在和他相处时,也很容易变成“坏人”。
例如我的一个女性朋友,给老公和孩子都是买品牌商品,而自己就是在淘宝上随便买点廉价货,家务活自己全包,对待公婆比自己爸妈都尽心,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女人”,却被老公说和她在一起生活太累了,任何时候都觉得对不住她。
他老公讲了一件事情,本来他老婆已经发现了他和一个女人在微信里搞暧昧,然而他老婆的反应竟然是黯然神伤之后变本加厉的对他好,这位男士讲,他宁可他老婆破口大骂或者对他拳打脚踢。
长时间用“好人模式”来做自己的保护层,会让一个人积压很多的委屈或者愤怒,最终让这种伤害等级加重。
第二种方式: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是我们最常采用过的方式,日常表现为面临伤痛时的麻木感。当一个人太痛苦而又不能逃离或者反抗,就会选择麻木,试着将情感与事件隔离开来,当事件继续发生时,自己就没有了情绪反应。
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是将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开来的个体应对焦虑和痛苦的一种方式。
例如有个学员讲到,他的爸爸常有家暴,而妈妈冷漠又控制,而他在成长过程中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这种关系模式,例如读小学五年级时,班主任基本上天天都会体罚他。
在这种情况下,他发展出了一个策略——麻木。他让自己变得很麻木,这样好像有一道墙挡在中间,天天挨打就变得可以承受了。
情感隔离可能具有许多实际价值:外科医生如果时刻挂念患者的痛苦,或在手术中产生厌恶、怜悯的情绪,就无法有效抑制冰环;将军如果瞻前顾后,就难以制定决胜的策略;警察如果不能杜绝情绪化,也很难将暴徒绳之以法。对于适应极端环境,隔离更为有效。
然而如果个体把隔离作为基本防御,生活中注重思维而忽视感受,那么很可能具有强迫性人格。
第三种方式:他人的帮助
有的人遇到一些问题时,会通过寻求他人的帮助来帮助自己化解,这种帮助或许是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是一本书上的一个观点。
例如有个学员讲到,她在初中时很痛苦,那时特别喜欢做哲学思考,有时会进入状态,觉得整个世界只有自己一人,独自面对地球和星空。那时,就会觉得自己一个人像一粒尘埃那样渺小,而自己的痛苦就更微不足道了,于是有了一种解脱感。
如果总是持有“他人的帮助”这样的保护方式,其实有时候是“我没有价值”这样的想法美化版,一个人如果长期人为“我没有价值”,那么成长之后的心理自卑倾向就会越多。
第四种方式:指责别人
这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很是常见,也是很多人采用的自我保护方式。指责别人是通过把责任转移给对方,从而减少自己内心的伤痛。
例如有个学员说有一次,她的男朋友给她电话问:“吃饭了吗?”听到这句话,她竟然被激怒了,回应道:“你怎么这么笨啊,都晚上十点了,你还问我吃饭了吗?”
指责别人,是为了保护自己什么呢?这个学员反思说,她很渴望亲密,而“你吃饭了吗?”这样的问候,应该是普通人之间用来寒暄的,但恋人之间使用,就好像在说我和你很疏远,我们是蒲绒人,再加上是晚上十点就更像是在传递这种信息,这刺伤了她,于是她使用了指责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使用指责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会让身边的人越来越不知道你真正在想些什么,他们也会很受伤,有可能就会选择离开。
第五种方式:展示更好的自己
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有的人干脆就用“展示更好的自己”来保护自己。这时候那个“更好的自己”其实不是自己,而是伪装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把别人压倒,从而避免自己受伤。
例如在上次培训时就遇到一个学员,当有小组讨论是,他都是“抽离”在外,几乎不发表任何意见,然而每当他试图进入时,很容易会讲一些“更好的道理”去展示自己,而其他人感觉到被贬低了。
一个人长期持有“展示更好的自己”不但会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而且会让周围的人感觉到巨大的压力。
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保护方式,当有这些保护方式在时,你会发现谈话不容易深入,很难尽兴,因为这些保护方式都隔离了感受,切断了链接。
但保护方式是极为重要的,在我们幼小或者无力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保护方式减轻痛感,从而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莎兰•汉考克曾说,我们的心有三层:保护层、感受层和真我。 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接下来是感受层,而最深处是真我。感受层也可以说是伤痛层,因为“即使在那些被精心照料的儿童那里,也会留下心灵的创伤。”
因为有伤痛,所以有保护层,但是,因为有保护层组成的墙,所以真我深藏着,令我们自己碰触不到自己的真我,别人也触碰不到。
我们都渴望组建和拥有亲密关系,而真正的亲密关系是真我与真我之间的链接感,但是因为保护层和伤痛组成的墙太厚,两个人的真我就不可能相遇了。
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关系,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
亲~在老公看来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说明他把一切都物质化了。在他目中,您犹如一件商品是可以交易的,可以兑换,退换货的。而人却是无价之宝,是有感情的,有精神世界的,他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老公这是一种情感隔离,或者说缺乏爱心的表现。也许和他的性格特点,童年经历,成长过程,生存环境有关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