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盛况可谓有目共睹。据统计,目前我国网络文学网民用户约为274亿,占网民总人数的47%;以各种形式在网络上发表过作品的人数有2000多万,注册网络写手200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单就创作数量而言,网络文学毫无疑问正进入一个井喷时期。
然而,繁华背后的批评声音也不绝于耳,其中最主要的意见集中在网络文学的作品质量方面。由于迎合市场需要和追求商业利益,当前网络文学创作中的跟风写作、雷同创作、注水长篇、趣味低俗等问题日益突出,不少作品缺乏文学基本的审美质素,情况令人担忧。
笔者认为,这种创作数量与质量的反差,其实质是网络文学的“网络性”和“文学性”之间发生了某种深刻的断裂。网络性和文学性是网络文学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方面,网络性绝不仅仅意味着写作和传播平台相较传统文学作品发生了变化,它还带来了创作群体、创作方式、传播方式、读者反馈机制的变化,乃至作品市场运营模式的变化,意味着作品言说方式、叙事文体和语体的变化,意味着审美趣味的更新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另一方面,在关于网络文学的讨论中,已有不少论者反对以传统的“文学性”标准来衡量网络作品,但在文学的多元价值视野中,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应当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审美自由创作,以及由这种创作所唤起的情感共鸣、想象力的激发、新奇多元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等。
应该说,网络文学在发生之初,其“网络性”与“文学性”的双重属性曾密切结合,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网络文学的网络性意味着自由的写作、发表与传播,作者也尚未以网络写作作为谋生方式;同时,不同于传统文学作者的创作身份和言说方式,让他们较少受到以往的束缚,其作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带给读者崭新的阅读体验。反过来,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学性质素及其审美感染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促进了网络写作的发展,强化了网络文学的网络性特征。
然而,随着资本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文学的创作由原生状态进入资本运作时代,网络文学普遍采取付费阅读、点击率、利润分成等经济模式,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不再意味着自由的写作和传播,而是更多地与粉丝数量、点击率高低、刷票率高低、排行榜名次等网站运营模式挂钩。不少作者为了适应当前网络小说的发布与阅读机制,必须调整自己的创作状态,高度迎合市场趣味和读者爱好,选择符合大众口味且相对定型的小说模式写作,不敢冒险创新;同时,字数与稿酬的直接关系也驱使很多网络写手极力增加作品长度。于是,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不断弱化,而资本经济、市场驱动和商业化运营模式成为网络文学“网络性”的主要特征,并日益成为束缚文学自由创作的遏制性因素。至此,网络文学的“网络性”和“文学性”之间已发生了深刻的断裂和悖反。
网络性与文学性的断裂,还表现为网络文学实践活动(包括写作、阅读、文学网站运营等)和网络文学理论研究之间的断裂与脱节。由于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网络文学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研究者的声音究竟有多少抵达了网络作者和读者那里呢?一方面,部分研究者无视网络文学的网络特性,仍以传统的文学理论框架和评价标准对网络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这样的批评显然存在着理论方法与研究对象的错位。另一方面,不少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了网络的资本属性对网络文学的深刻影响并试图对其进行理论把握,也认识到了文学性匮乏对网络文学长远发展的潜在危害,但是,从目前的现状看,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和途径,让这部分研究成果和观点传达给网络作者、读者和网站运营者,并产生较大影响力,更没有形成各方相互之间的对话和沟通。于是,一边是深受网络资本增殖特性影响的网络写手、读者和文学网站,一边是强调作品文学性的研究者,双方仍然各说各话、各行其是,形成了网络文学生态格局中的断裂和脱节。因此,如何使“网络性”与“文学性”之间的断裂得到有效的弥合和沟通,使网络文学真正拥有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未来,仍将长期是网络作者、网站运营者和网络文学研究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近几十年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港台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起,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造就了不少金庸迷。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阅历,对武侠精神的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掌握,精彩的叙事与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确有许多过人之处。《射雕英雄传》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如南宋时宋与金、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均有历史史实依据,而丘处机等历史人物也确有其人,将真实与虚构有机结合,同时又兼有北派武侠小说社会、言情、技击、神怪四大派之长,同时又完全不同于这四大派,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香港是新派武侠小说发源地,50年代初期,出现第一部现代武侠:《虎鹤双形》。
50年代属于梁羽生,代表作《七剑下天山》系列。至《萍踪侠影》、《云海玉弓缘》达到个人创作不可逾越的高峰。后期作品虽有革变,然而影响不是很大。 梁开创了一个时代,其古典文学素养很扎实,小说中诗词随处可见。但尚没有完全脱离近代武侠的窠臼。古文功底好的读者可以看看,文字和历史的描写还是很有水准。
50年代中后期金庸的出现。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学技巧及**手法予以捏合,在当时港台政治压抑的年代,让武侠小说变成畅销书。并把武侠小说上升到了文学艺术的高度。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这副对联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在1969年《鹿鼎记》中达到其创作顶峰,然后激流勇退。
金庸的作品整体上看,前期到后期是越写越好。从文字到结构,包括情节的张力莫不如此。但在其部分作品中有时间错乱的硬伤!可能与其作品在《明报》连载有关。只有一个简单的情节,天马行空的进行。到后来造成无法更改的错误,例如:《射雕》中黄蓉出生后,梅、陈二人偷《九阴真经》叛变出桃花岛。曲灵风被断腿后在牛家村作贼时,郭靖与杨康的爹还不认识。那岂不是黄蓉和郭靖早就在流行姐弟恋,还喊什么靖哥哥,装年轻吗?后来金在修订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主要作品时,也承认这一硬伤,除此之外上再无大错。
与金庸同时代香港另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人从事武侠小说创作。但是,金庸这座山太高,与他同时代的武侠小说作家是不幸的。其同辈及后起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多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70年代初,金庸封笔后,香港武侠小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台湾武侠与香港有所区别,在金、梁同时代有司马翎、卧龙生、独孤红、陈青云、萧逸等数十位武侠专业作家。根据武侠评论名家叶洪生先生的粗略统计,在武侠小说兴盛时期,台湾至少有过三百位武侠作家赖此维生,出版了至少上万种以上的武侠小说。结集成书则自数部至数十部不等。其中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并称“台湾三剑客”。
司马翎在当时影响力最大。博学多才,擅长写情写欲、斗智斗力。特别是描写男女在情欲焚身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奇正互变、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而其早年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已近乎“道”——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而犹有过之。同辈名家受其影响、启迪者颇多,如古龙、上官鼎、易容、萧瑟等皆是。可惜司马翎未能持盈保泰;其创作后期虽有《剑海鹰扬》这部超卓巨著为武侠小说大放异彩,但此后即逐渐走下坡,其晚年改以“天心月”笔名所撰《强人》系列作品。当时诸绿叶代表作有卧龙生《仙鹤神针》、诸葛青云《紫电青霜》、司马翎《剑气千幻录》、独抱楼主《璧玉弓》、曹若冰《玉扇神剑》、萧逸《七禽掌》、云中岳《古剑歼情记》、丁剑霞《神箫剑客传》、柳残阳《玉面修罗》、独孤红《雍乾飞龙传》;还有“鬼派”——书名、内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杀,动辄就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代表者有陈青云《血魔劫》、田歌《血河魔灯》等。尚可一观。
真正让台湾武侠走向世界华人圈的人是古龙。一个可以在台湾武侠小说界大书特书的名字。是台湾武侠小说界唯一可以与金、梁比肩的人。古龙于60年代初期开始写武侠小说,但业绩平平,其间为名家(如卧龙生、诸葛青云)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潜力。在1964年完成早期代表作《浣花洗剑录》后,让人耳目一新。但风格尚未形成,未引起太多波澜。在1965-1967年间古龙完成了他创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名著,开始走红。特别是1967年所撰的《铁血传奇》(即我们常说的《侠盗楚留香》或香帅传奇),内杂武侠、文艺及现代心理分析,特别是西方推理小说的架构。读之如读东方版的福尔摩斯探案。后来古龙坦言其深受西方和日本推理小说的影响。由此起,古龙武侠小说即脱胎换骨,迈入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殿堂。但古龙之变并非到此为止,而是一路狂奔,让人目不暇接后,恍然猛醒。原来武侠小说可以这样写,也可以这样看。其后他陆续完成《多情剑客无情剑》(即小李飞刀)、《铁胆大侠魂》二部曲,堪称神完气足,兼有传统与现代“矛盾统一”之美。
70年代初开始,古龙首写《萧十一郎》(由于是先有剧本、后来才有小说)的启发,减少废话和不必要的描述。加强肢体语言和场景烘托。从此古龙的变成了一种似诗、类俳句、非散文的怪异文体。可能古大侠觉得此种方式最能表达他的思想,同时又能最大化的挣到稿费。如《流星·蝴蝶·剑》、《欢乐英雄》、《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系列(仅有六种)以及《边城浪子》、《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等,无一不是用**分镜、换景的手法来写小说。这种简单直接、动漫化的妄举,对于中国文字是一种伤害。但尽管如此,在一九六五至七五年间的古龙小说却“一枝独秀”,以至于他成为同辈名家及新进作者模仿的对象。 但同时他也害死了这些没有他那般天纵其才的跟风作家。火红了十年后,古龙1975年以后的作品每况愈下,也许是被称为每部作品后都有一个现实中的女主人公和无数瓶XO消耗了他太多的激情。在看过《护花铃》等他的半部作品后,深深地理解在后期他江郎才尽后酗酒的痛苦。从一个构思或几千字的开头就可以换来巨额的金钱和合同,到后期读者逐渐冷落、出版商追稿时的无情。英年早逝也许是他自己最渴望的结局。1985年古龙在肝硬化的剧痛中走完了他绚烂的一生。
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温瑞安在一九七〇年以“温凉玉”笔名在香港《武侠春秋》发表处女作《追杀》(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时年仅十六岁;虽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象丰富,已见潜力。其早期作品颇受古龙影响,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均可见古的痕迹。自一九八二年推出《布衣神相》起,又加上了若干还珠小说的奇妙素材,故神魔虚幻色彩甚浓;而《碎梦刀》、《侠少》、《杀楚》等书,更有许多“诗歌化”的语言文字,耐人寻味。但由一九八七年开始,温瑞安却以“现代派”自居。如《杀了你,好吗?》、《请·请请·请请请》、《力拔山河气盖世·牛肉面》、等等中短篇,有一部《乳房》更是不知所云。且内容横七竖八排列,以示其“现代”,以此突出视觉效果。正如他在书中后记中说:“武侠小说必须突变!……成与败,得与失,我不管,但这样写法使我觉得很好玩。”于是中国文字之美,就在温瑞安的“突变”下,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而“新派”武侠小说,也在他的“好玩”下,被彻底“异化”掉了。
从此武侠小说的创作进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黄易从《大剑师》开始创作武侠小说,或者说科幻小说,其间有明显的田中芳树的痕迹。到《寻秦记》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开创了玄幻武侠小说时代。影响了大批的武侠小说作者,开始转入玄幻武侠的创作。而黄又变,反而回到正统武侠的路子或者说“异侠”更妥当。其后陆续推出的《破碎虚空》、《翻云覆雨》均引起强烈反响。《大唐双龙传》更是因为互联网而广为传播,让黄易的名字传遍华人社会。目前国内多家网站正在连载其新作《边荒传说》。黄易深受司马翎的影响,首重气势,如果说早期,梁、金的作品中,成人后大多数人的武功已成定势,丘处机奈何不了梅超风,那他永远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只能打成平手。一场华山论剑后,敌我双方的争斗就变成算术题般简单了。我的排名高手和小弟多,你就等着挨扁吧!人的潜力一无所知,而中华武术重视精气神的完美结合。当黄易在其中加入了时间、体力、精神状态等元素。大大提高了武侠小说可信度。
2000年后出现大批网络作家从事武侠创作,是好事也是坏事,好是大大丰富和繁荣了读者的可看种类和数量。但由于网络小说多数是连载,必须按时交稿,以及网络作家的不可见和随意性,导致大量太监作品出现。另有部分作家因为网站倒闭等原因导致作品连载出现中断。短短的几年时间,武侠小说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大陆和港台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很多,具备与梁、金、古、黄比肩潜力的也就仅仅几位。其他如老猪的《紫川》(军事历史小说)(确切的说,紫川是部大杂烩,并非严格意义的架空历史),贾羽的《入世龙蛇》,真髓的《真髓》也非常不错。具有潜力。其他很多作家也不错,但很多人都走上了玄幻之路,不再是在人力的范围内进行的斗争。那应该划入另一个讨论的课题。现代武侠小说是纸上武侠的新阶段,理想和言情色彩淡化。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2629htmfr=aladdin
黄碧云,香港著名女作家。1961年生于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毕业,亦为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犯罪学硕士。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法律专业文凭。曾任新闻记者,为合格执业律师。生活经验丰富,曾任香港英文虎报记者、议员助理、开过服饰店等。屡获港台两地各大文学奖,文字风格强烈,极力描写人性阴暗面,令读者触目惊心。2014年凭借《烈佬传》获得红楼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香港作家。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黄碧云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香港 出生日期 :1961年 职业 :记者 执业律师 编剧 舞者 作家 毕业院校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 主要成就 :第一届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新秀奖第三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
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
2001年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2003年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2014年红楼梦奖 代表作品 :温柔与暴烈、我们如此很好、烈女图、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 人物介绍,个人经历,奖项荣誉,主要作品,作品集,小说,散文,最新作品,经典片段,经典语录, 人物介绍 黄碧云演讲 黄碧云,一九六一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犯罪学硕士,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法律专业文凭。曾任新闻记者,为合格执业律师。她的小说创作深具特色与惊叹,「写与舞」她生活的全部。长久以来重量级的温柔文字触动读者,教人愿意追索与守候其作品。这些年她在西班牙和香港两地奔波,在西班牙的生活很简单,每天上午喝咖啡下午去跳舞,非常规律。如果在香港,生活里的骚扰就会来得多。如果说有什么和西班牙不太相称的地方,那就是一到西班牙,她经常会被问,为什么身上没有颜色。 一九八七年于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演出单人表演《一个女子的论述》。二OOO年于香港艺术中心演出读书小剧场《媚行者》。二OO四年于香港牛池湾文娱中心演出读书小剧场《沉默‧暗哑》。 台北大田出版:《七宗罪》、《突然我记起你的脸》、《烈女图》(获1999年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媚行者》、《无爱纪》、《血卡门》、《后殖民志》(获2003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个人经历 7岁时就失去母亲的黄碧云,对死亡体会得比大多数人要早。50岁的她还清楚记得40多年前的场景,有一天家里很吵,从外面回家的她却觉得很开心,因为原有的安静被打破。她进到家门,有人告诉她,你妈妈死了。“我不了解死是什么意思,我的家人叫我亲吻妈妈,我觉得她的脸很冷。” 母亲的缺席对黄碧云的成长影响很大,黄碧云说她很早熟,同时也有自由和空间。但是就像她作品里常常表现出的自毁性,这也曾经是她生命某阶段的真实写照。大约20来岁时,她常常想到自杀,想如果死了就好了,她也仔细想过死亡的方法。这或许也是她说的人生艰难阶段的一部分。 如今的黄碧云在努力寻求内心平静,死亡她已经面对得更多,身边死去的人也越来越多。她说死亡是个文学命题,她要好好面对。因为了解时间有限,所以宁愿抛开不重要的事情。“我现在就好像马一样,只看向前方,不侧目。”说这话的时候,她把头略略低下,双手挡住自己的眼睛两侧,直视前方。“死亡是没有办法的东西,我现在想的就是怎么去珍惜生命,希望生活没有太多要担忧的东西。”她说希望自己死时温柔而有尊严。 奖项荣誉 ·第一届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新秀奖 ·1994 《温柔与暴烈》获第三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 小说奖 ·1996 《我们如此很好》 获第四届 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 散文奖 ·1999 《烈女图》获选为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中文创作类) ·2000 小说 <桃花红> (收录在《无爱纪》) 获 花踪文学奖 第一届世界华文小说首奖 ·2000 《烈女图》获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 ·2001 《无爱纪》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文学类) ·2003 《后殖民志》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文学类) 2014年《烈佬传》获得红楼梦奖 主要作品 《一个流落巴黎的中国女子》 作品集 《碧云天,黄叶地》 黄碧云讲座 杂文集《后殖民志》 随想《沉默·暗哑·微小》 《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大陆出版) 《双世女子维洛烈嘉》 小说 ·小城无故事 (合集,1990年,香港创建文库) ·其后 (1991年,香港天地) ·温柔与暴烈 (1994年,香港天地) ·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其后》的台湾版,1994年10月,台湾麦田出版) 黄碧云 ·七种静默(1997年10月,香港天地) ·七宗罪(1997年11月,台湾大田出版) ·突然我记起你的脸 (1998年3月,台湾大田出版) ·烈女图 (1999年01月,香港天地) ·媚行者 (2000年01月,香港天地;2000年06月,台湾大田出版) ·十二女色 (2000年09月,台湾麦田出版) ·无爱纪 (2001年04月,台湾大田出版) ·血卡门 (2002年01月,大田出版;2002年04月,明窗出版社) ·沉默.暗哑.微小 (2004年05月,香港天地;2004年08月,台湾大田出版) ·末日酒店(2011年4月,《大方》创刊号) ·烈佬传(2012年8月,香港天地;2012年12月,台湾大田出版) 散文 ·扬眉女子 (1987年,香港博益) ·我们如此很好 (1996年,香港青文书屋) ·又喊又笑——阿婆口述历史(合写,1998年,香港新妇女协进会) ·后殖民志 (2003年09月,台湾大田出版;2004年03月,香港天地) ·薄荷,玫瑰,冠兰,西红柿(2009,鲤暧昧) 最新作品 黄碧云的最新小说《沉默。暗哑。微小》收录三个中篇,分别题目为〈沉默咒诅〉、〈暗哑事物〉、〈微小姿势〉。长久以来小说家黄碧云希望以文字写出「慢和静」,诚然本书是绝对的珍贵之作。 三个故事纵横经纬以「黑暗房间」为生活的隐喻,在〈沉默咒诅〉里当职业律师面对专业的操守,当说了一辈子言语的普通女子,在〈暗哑事物〉当低层,当弱势,当赖皮逃避生活催逼,当癫狂在名利钱财落得一身空,在〈微小姿势〉里当优秀精英分子面对艰难决定,每一个人看似堕落放弃自绝于无可奈何时,生活就成了一段漫长重复的节奏,「沉默,暗哑,微小」便是自身的「黑暗房间」。在「黑暗房间」里,可以安静聆听,可以沉默不语,可以打开自己的暴烈和温柔。但同样的「黑暗房间」也是另一扇「亮光和爱」的救赎之屋。 透过小说家精湛的笔触,以及长久保有的书写风格,让我们再一次读到作者更深遂的意识。睽违了两年的时间,黄碧云再一次以焚烧的心情,写出小说阅读真正的魅力和景深,本书是读者之福,更是她个人写作的丰富印记。 经典片段 我不介意被离弃,本来吧不是你离弃人便是人离弃你,不是那么复杂的一回事。 愤怒很短暂,蜷伏的姿势,我何其熟悉。 我只想很微小的,纵使也是微微放任的,但我又不会骚扰任何人的生活着,没有人要逼害我,也没有人要孤立我,我不那么重要,但就这样莫名其妙无法以我愿意的生活方式生存下来。 要么离开,要么改变我自己。 就这样,生活那么大,可以挤掉任何言语,任何任何伟大而虚假的事物。 我只是觉得倦,以为睡着了便没事。 命运的意思是,是处境选择你而不是其他。 我对生命要求很简朴。 从此我掩目,罢了,我自此便盲掉,从今不得见光。 事事都是身外物。 请为我的灵魂点一支蜡烛。 我很想,有光。 最后我看到了我要的手。 明亮,黑暗。 找到了一个并不是说再见的手势,也无关爱,或灯光的遥远。 垂落至脚前的所有重量,那么轻,这样我必然可以,在一个忘记时间的目光所及的无窗的位置。 无身升起。 在疲乏之中,慢慢沉没。 不要跟我谈话,请不要,理解我,不要靠近。 如同在裂空之下,我遇到了你。无所依傍:此生无所依傍。 你将逝亡,我亦摇摇欲坠。 但我还是缓慢而小心地接近你,一定因为相互怜惜。 经典语录 1、一定会有那么一天。记忆与想念,不会比我们的生命更长;但我与那一天之间,到底要隔多长的时候,多远的空间,有几多他人的、我的、你的事情,开了几多班列车,有几多人离开又有几多人回来。那一天是否就掺在众多事情、人、时刻、距离之间,无法记认?那一天来了我都不会知道?我不会说,譬如一九七六年四月五日在天安门广场,我忘记了你。当时我想起你但我已无法记得事情的感觉。所以说忘记也没有意思,正如用言语去说静默。 2、我却要花一生的精力去忘记,去与想念与希望斗争;事情从来都不公平,我在玩一场必输的赌局,赔上一生的情动。 3、如果追寻的结果就是,死亡,宗教,疯狂,遗忘,长久的哀伤,永远不睡,放逐——但请相信我,我很想,活下去,并且安稳,宁静,温柔——一手创造自己的命运,又用生命去对抗这自己一手创造的命运——自然也是,意志的悲剧。 4、如同在裂空之下,我遇到了你。无所依傍:此生无所依傍。你将逝亡,我亦摇摇欲坠。但我还是缓慢而小心地接近你,一定因为相互怜惜。 5、但你不会忘记我。你不需要忘记我。我对于你来说是那么轻,你可以将我当做星期日下午的棉花糖一样不时吃一下,调调生活的味儿。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会想念我,想念我对你的执恋,想:我遇到过一个热烈的女子。 6、生命是:你期待莲花,长出的却是肥大而香气扑鼻的芒果。 7、如果我们的人生一无所获,那是因为我们以为的爱将我们虚耗殆尽。 8、在夜尽之前曾有圆舞、密语、低眉、浅笑、静默、秋凉直至地尽将我们风干……人潮卷没谁也不曾埋葬谁……无所谓杀……然而我们隔土静听犹记得细弱之身有所承诺有所欠缺。 9、你在我生命留下的痕迹,你看不到,我也看不到。但我知道,紫色蝉大,在某一个宁静时刻倒影就会浮现,从血里生长是我生命中的毒,并与此肉身同腐。那时如果有人纪念,就会说:这里埋葬了一个女子和她紫黑色的隐痕。 10、之行,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之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得丰盛。 11、我只是一个安份的女人,想与一个人,发展一段单纯的感情关系。何以世皆不容我。 12、太阳仍然爬上,夜幕一样垂,夜央三时,一样有人熟睡有人清醒。 13、传说宝石与爱情及眼泪相关,不知是否如此。 14、我们需要信心、希望、爱。世上种种却无法给我们这些。所以我总可以在教堂安身立命的,无论俗世有多聪明多复杂。 15、人人都说年轻好,大概是因为年轻无知,容易受骗。而且怪不得谁,幻象是自己一手炮制的。 16、只有在黑暗里才可以感觉空间。我以为世界有多大,总想一直的走下去;但原来一个人的脚步只有脚步那么大;无论我走得有多远,我带着的还是我自己的脚步。 17、还没有认清楚日的隐约,夜就盛大的来临,其间一刻,明与暗,爱与不爱,希望与绝望,一念之间,就是黄昏。 18、有时我想,爱不过是小恩小惠。我以为我可以独自过一生,我还是被打动了。 19、最后我看到了我要的手。明亮,黑暗。找到了一个并不是说再见的手势,也无关爱,或灯光的遥远。 20、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之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得丰盛。
台湾文学历经日治时期新文学、反共文学与西化现代主义文学的发轫萃炼过程后,1970年代之后的怀乡、乡土、政治、女性文学于2000年代仍以崭新型态呈现,且占台湾文学一定重要性。除此之外,畅销的励志文学、新兴的网络文学和同志文学也在这波多元化的并存发展中,竞相在新媒介接口或写作技巧上,重整台湾的新世纪文学图像。而也就是如此,台湾文学虽在影像媒体夹击中面临着严峻挑战,依旧试图以更创新的面貌继续蓬勃再生。谢谢
金庸 梁羽生 古龙
如今一旦提起武侠小说,似乎都以金庸为泰山北斗。而在我心中,中国新兴的新派武侠小说派系中,应该至少是金庸、梁羽生和古龙三足鼎立。
80年代,在很多中学同学都在为金庸武侠小说痴迷,我还是比较清高,由于小学时就看了四大名著、三言二拍等中国经典,对于武侠题材,一直兴趣不太大。曾经出于好奇,看过《三侠五义》等古典武侠,其实更喜欢里面的包公故事,到了《小五义》就再看不下去了。更不用提什么新概念武侠,九阴白骨爪啊,九阴真经什么的。
一次偶然机会,上海“新民晚报”开始连载一部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一天百无聊赖之际,没事看了一两篇后,居然被里面的情节给吸引住了。因此每天就等新民晚报来,从此也就记住了梁羽生这个名字。
七剑下天山里,人物众多,前后线索繁杂,故事情节很丰富,也很有历史感,虽然是杜撰,但娱乐性很强,几代人物交错的经历,颇有令人唏嘘之处。后来禁不住,就拿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了几本梁羽生的小说。又去借了同学的其他武侠小说看,慢慢的才看了一些金庸、古龙的经典作品。
新派武侠故事情节方面,一般也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参入江湖对秘籍的追杀。从社会动荡、对秘籍和武林盟主地位的争夺、,体现出人性的善恶。这也基本上成为很多新派小说的骨架子
在这这位作者中,金庸的小说风格,比较阳刚,除了“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属于非常另类之外,其他角色,无论正邪,都有一股子很刚强的气质。女性角色虽然写得色彩斑斓,个性丰富,但一般处于陪村的地位。笔锋上,金庸有明写,有暗藏。绝对不把人物心理写透,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去想,是比较典型的东方小说的笔法。金庸的小说结构宏伟,大气磅礴,挥洒自如。人物、历史、武功、情节交错有致,人物情节之中,融合了很多中国古代儒、道、释的思想,武打场面精彩纷呈、瑰丽无比,因此逐步被看成新派武打的掌门人。不少小说也被一次次拍成了电视系列剧。当年梁羽生比较自己和金庸,说金庸是“洋才子”,其实从金庸小说来看,他的中国风还是占了主导地位,思想上,金庸小说人物中,不少最后以出家了结冤孽,这是非常典型中国士子的心态。金庸的一些西风写法不占主要地位。其实他的一些西派文字风格,只是为了更加迎合当代读者的口味。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鼻祖。笔法上是比金庸更为纯中国式的风格。梁羽生文笔功底好,常常会在小说中穿插诗词。小说结构,很有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特点。梁羽生的风格和金庸相反,比较阴柔些。男性主人公,往往潇洒俊逸,如“萍踪侠影”的张丹枫,简直就是一副中国经典的美男士子。即便是一些比较愤世的人物如金世遗,也带着一丝愤怒寂寞中的多情和潇洒。笔锋阴柔的梁羽生所书写的最成功的角色,还是那些令人难忘的女侠。其中,尤以“白发魔女”这个人物,写得令人难忘,成为中国新时代武侠小说中流传最广的女性武侠人物。梁羽生对女性角色偏爱相当明显,不少他的小说,都以女性侠客为名字,如《白发魔女传》、《冰川天女赚》、《江湖三女侠》等。除了江湖上的打打杀杀、历史上前朝后世的纠葛,写人物之间的情感,是梁羽生武侠故事的真正核心。对于任何人物,除了各自所附的历史责任之外,最令小说人物无法忘怀的,是那些过去爱情的回忆、现在感情的纠葛、和对未来浪漫的憧憬。即便是男性阳刚代表的七剑之一的凌未飞,在感情漩涡中不能自拔。梁羽生是继往开来的新武侠作家,也就不奇怪在他文字中,有着很浓重的中国古典小说风格。
和金庸、梁羽生的中国风武侠不同的,古龙的小说最有西方小说的味道,小说语言古文的色彩已经很淡,句子结构、描述语言,都很现代。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描绘,入木三分。恶人之恶思恶行,简直恶到了骨子里,聪明人的聪明绝顶,简直登峰造极。古龙对于武打的描写不多,往往更多通过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波动、对于周围或寂寞、或诡异、或炫丽的气氛的渲染、以及对情节扑朔迷离的处理,把读者的胃口吊得很厉害。对于人性的善恶,是古龙一向的主题。小李飞刀,虽然不是排名第一的大侠,却总能是把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击倒,总结的时候,小李会说,不是我能打过对方,而是对方一直想看看我的飞刀是否厉害,结果这个心态要了他的命。楚留香很多时候武功也非敌方对手,于是利用自己的智慧甚至外表和调情,来寻找机会将对手击倒在地。失败的一方,往往不是因为武功差,而是自己个性的弱点成为了致命的原因。对于人性善恶贪婪的描述,是古龙小说的一大特色。古龙的小说另外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人物学会接受自己和生活的不完美,要珍惜自己生活中的一切。萧十一郎结尾女主人公才感到,原来萧十一郎并不爱她,于是她终于和一直默默爱着自己的另外一位大侠走到一起。“绝代双骄”、“楚留香”、“多情剑客无情剑”、“萧十一郎”等等,都是他的代表之作。他的一些作品即便是结尾,也不让读者安心,楚留香、萧十一郎的那种“似终还有”余音缭绕的结尾,令人回味无穷而又充满遐想。
三位作者的个性,也和他们的小说风格很一致。金庸大家风范,做人很高调。写作之后,为了改善香港报纸的一片八卦风气,自己办了著名的“明报”,为香港的文学和出版界作出贡献。后来年事已高,便退出明报,就任浙江大学的文学院院长,继续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余热。可谓是三位新武侠作家中的儒生大家,士子风范。
梁羽生为人很低调。犹如三人中的隐士。即便是他的小说如日中天之际,他也仅仅通过笔墨和读者交流。和高调入世的金庸完全不同。梁羽生对于自己的名头似乎从来也不在意。看到新武侠小说逐渐露出颓势,便封笔不出,飘然而去,移居海外,潜心研究历史。在他身上,更有中国传统道家的潇洒飘逸。
古龙的文笔可以说最为诡异绮丽,写东西常常令人惊讶不已,是新派武侠小说作家中的奇才,文风也最为独特。我常常觉得,他的武侠小说,如果要翻译成西方语言,估计很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古龙天赋极高,为人豪迈,酗酒度日。听说他常常还没有动笔开始写小说,已经把出版社给他预付的稿费给喝光了。千金散去换佳酿的古龙虽然目下无尘,却常常混迹于娱乐界,享尽名利、美酒和佳人。酒色迷离的生活和他天才的文学作品,让他功成名就,但是否满足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文学梦,这个答案,我们不可能知道。酒精最终让古龙英年早逝,不到50岁,名利场中的一位奇才狂士,便撒手人间。
虽然我也曾看过其他一些新派武侠小说,相比较,这三位的代表性最鲜明。梁羽生当年开创新武侠风格,一个原因,就是要把武侠的文学性提升上来。而不是仅仅为了奇兵异宝秘籍而打个没完,或者仅仅是简单的好人斗坏人的套路。在梁羽生、金庸、古龙三位笔下,武侠终于有了突破,侠义的核心依然,在华丽的武打和扑朔迷离的江湖恩怨中,新武侠小说里,有着更多人性两面的变化莫测,历史长河的无尽感慨,儒家士子风范的坚韧不屈,两情欢悦凄美的唏嘘,看破红尘后的深层忏悔,和对人生宇宙真理不断的探寻。
他们三位的新武侠文学成就,应该说各有千秋,各有所长,风格独特。到了今天,他们的作品依然风靡大众,是众多**、电视局、甚至网络游戏的灵感所在。在华人世界文学中,也许武侠文学还是处于“二流”地位,但在近几十年来中华文学普遍低迷的发展中,武侠文学中的新武侠派别,地的确确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
赖和:《斗闹热》、《一杆秤仔》、《觉悟下的牺牲》
杨云萍:《光临》、《黄昏的蔗园》、《桔子开花》、
张我军:《买**》、《无情的雨》、《乱都之恋》
吕赫若:《牛车》
张文环:《阉鸡》
龙瑛宗:《植有木瓜的小镇》
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
陈纪滢:《荻村传》
姜贵:《旋风》、《重阳》
王蓝:《蓝与黑》
钟理和:《笠山农场》
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的儿女们》
司马中原:《荒原》
张秀压:《三色堇》
林海音:《城南旧事》
谢冰莹:《爱晚亭》
余光中:《舟子的悲歌》
唐文标:《诗的没落》、《僵死的现代诗》
杨华:《小诗》
虚谷:《卖花》
陈若曦:《钦之舅舅》、《灰眼黑猫》、《尹县长》、《突围》、《远见》
欧阳子:《花瓶》、《墙》、《觉醒》、《魔女》
王文兴:《家变》
陈映真:《面摊》、《第一件差事》、《将军族》、《夜行货车》、
《陈映真选集》、《山路》、《知识人的偏执》、《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
《唐倩的喜剧》、《华盛顿大楼》
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我爱玛丽》、《锣》、《莎哟娜那再见》、《小寡妇》
王拓:《金水婶》、《望君早归》
王帧和:《嫁妆一牛车》、《寂寞红》、《小林来台北》、《美人图》、《玫瑰玫瑰我爱你》
白先勇:《谪仙记》、《台北人》、《寂寞十七岁》、《孽子》、《蓦然回首》、
《明星咖啡屋》、《第六只手指》、《游园惊梦二十年》、《玉卿嫂》、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青春的念想》、《姹紫嫣红》、《牡丹亭》
侣伦:《睡狮子》、《试》、《红茶》
刘以鬯:《酒徒》、《陶瓷》、《岛与半岛》、《对倒》、《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
《天堂与地狱》、《寺内》、《一九九七》、《春雨》、《白色里的黑色,黑色里的白色》
琼瑶:《烟雨蒙蒙》、《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我是一片云》、《庭院深深》
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
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背影》、
《梦里花落知多少》、《清泉故事》、《万水千山都走遍》
席慕容:《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成长的痕迹》、《有一首歌》
廖辉英:《油麻菜籽》、《不归路》、《盲点》、《窗口的女人》
张曼娟:《海水正蓝》
郎红浣:《古瑟哀弦》
卧龙生:《飞燕惊龙》
司马翎:《关洛风云录》
诸葛青云:《墨剑双英》
古龙:《苍穹神剑》
高阳:《慈禧全传》、《胡雪岩》
梁羽生:《龙虎斗京华》、《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
杰克(黄天石):《合欢草》、《奇缘》
金东方:《赛金花》、《逐鹿记》
卫斯理:《妖火》、《卫斯理科幻小说全集》
金庸:《兰花花》、《午夜琴声》、《书剑恩仇录》、《绝代佳人》、《越女剑》、
《金庸作品集》、《碧血剑》、《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
《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射雕英雄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