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在课堂上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师怎样在课堂上控制自己的情绪,第1张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处理个人情绪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很多人认为,「理性」是教育过程中对个人情绪最好的掩蔽方式。但是,这真的是完美无瑕的解决方案吗?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一个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是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多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有研究发现,教师的积极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此相反的是,消极情绪则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这样一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个人情绪,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教师本人的形象。因此,表现良好的教师总是试图保持冷静,以确保教学过程的质量。

然而,这种做法在某些方面也存在问题。首先,表现出冷静并不一定代表着教师内心的真实情感。在长时间的扮演冷静的角色后,教师可能会出现情绪偏差,这可能会对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教师试图掩盖自己的情绪可能会使学生误解教师的意图,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敬意。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应对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个人情绪呢?答案是肯定的。个人情绪的表达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具体来说,教师如果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合理、适度的情感状态,那么这种情感表达可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情感,而不是完全压抑自己的情感,或不顾自己的情感。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处理课堂上的个人情绪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教师需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个人情绪。对于一些情感冲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求情感出口,避免在课堂上爆发。教师还可以通过自我冥想、运动、阅读等方式来平衡自己的情感,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

其次,教师应该学会自我调节情感。如果出现了消极情绪,教师可以暂停教学,让自己冷静下来。如果出现了过度激动的情绪,教师可以使用微笑、轻松的语言来缓解气氛,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

最后,教师应该学会在表达情感时讲求适度。一方面,教师需要展示自己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人性;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保持表达情感的适度,以确保不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处理好个人情绪,以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应该完全压抑自己的情感,也不应该让自己的情感失控。正确地表达情感,可能会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也可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敬意。

教师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职业,为了不影响教学质量和自身的职业形象,教师确实需要尽可能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带有个人情绪。但人类天生情感化的动物,对于普通人,要做到完全感性地对待事物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也不例外。

首先,教师不同于机器人,也不是无私无情的机器人程序。他们也有自己的感情和情绪,也有可能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生病、家庭问题、工作压力等,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到他的情绪和神经状态。此时,教师也可能难以保持平静的心态,或许在一些言语或举止中,带着一些情感色彩。

其次,教师的职业特点注定了多次与学生和家长接触所需维持的职业形象,这一方面会带给教师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情绪、行为和态度,例如情绪稳定性较差,容易失去耐心管教甚至对学生失去信心,这往往让教师们陷入比普通人更加快速、严峻的情感困境。

那么,如何做到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呢?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1、保持清晰的思维和情感控制。心理专家认为,在处理情绪、判断行为时,人应该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思路,避免情绪的干扰。教师应该从职业角度出发,摆脱一些与职业无关的私人情感。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减轻个人情感带来的压力。

2、多交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校领导也应当注意到教师的情感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帮助教师调节情感,避免他对学生或家长产生过度的情感反应。同时,教师本身也应该与学生、家长多交流沟通,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丰富个人认知和经验,使自己的情感状态保持良好。

3、保持专业态度和修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范和师德准则,以专业态度和修养来保证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和标准,避免个人情感带来的过度决策等问题。

总之,教师可以在保持自我情感掌控的同时,加强职业专业能力,提高自己在职业上的理性意识和处事能力。从而以优秀的教学成果证明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和学生评价。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活动,促进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情感,主要包括塑造性格、品质、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下面,结合我多年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经历谈谈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当前中学生的情感现状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需要以获得快乐为主,同时需要倾诉安慰、摆脱孤独与消除紧张、寻求理解、获得尊重。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这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多数中学生处于紧张、担忧、焦虑和压力等情绪状态之中,他们需要朋友,需要有人理解,同时也渴望向人倾诉。但中学生的成人感又使他们极力想摆脱成年人对他们的影响。于是他们就把被理解的需要转移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上。寻求快乐、渴望得到理解、摆脱紧张感和孤独感就成为中学生强烈的情感需求。

  二、中学生情感能力发展不良的原因

  在各种情感的影响中,来自家庭的因素所占比重较大。一方面由于中学生面对激烈的中考、高考竞争,常常感受到来自父母方面期望值较高的压力。压力过大,不但不能促进情感的正常发展,反而会出现过多的负性情感,比如失败感、挫折感、焦虑感等。第二个方面是单亲家庭导致学生性格缺陷。现在社会的离婚率较高,中学生的每个班几乎都有不少学生是单亲子女,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永远没有完美的事物,也没有别人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发生了扭曲,得不到别人的关注,往往就以故意违纪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共同的特点是成绩波动较大,直接的原因是思想的不稳定及情感世界的低落与空虚,因此他们往往不易根据时间、地点、场合支配、克制自己的情感,如果一时冲动,可能就会做出极端的事情。三是留守学生情感缺失。“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他们生理和心理都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而父母一般都愿意给孩子很多的钱来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愧疚,但这容易造成孩子生活中的奢侈、浪费、不知勤俭的不良行为习惯,有的青少年自律行为较弱,在没有家长的管理和正确引导下,容易成为问题少年而流入社会。

  学校忽视导致学生情感饥渴,也是不容忽视的。情感饥渴对中学生而言主要表现为应有的情感关怀和情感交流缺乏,渴望得到却无法获得而产生的一种情感障碍,多见于孤儿、单亲家庭子女和学困生。孤儿和单亲家庭子女在家庭中缺乏必要的情感关爱和交流,若在学校里仍不能获得,就会出现情感饥渴。产生情感饥渴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对他人敬而远之,想接近别人又怕受到拒绝和嘲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表现为对集体和他人漠不关心,对得比自己好的人嫉妒和仇视等。有的甚至发生情感偏离性转移,即把受挫的情感转移到不正常的甚至是不健康的情感体验上去。例如,现在就有不少的中学生在学习上多次受挫后,把兴趣转移到低级庸俗的活动上去,如沉迷于网络或者到游戏机室长时间玩游戏等;有的中学生在渴望获得同学的友谊和关爱后受挫,转向与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交朋友,称兄道弟,以获取尊严和愉快等。

  三、中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  1教师应重视自身情感修养。师生之间关系的好坏无时不在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成效。和谐、友好、信任的心理环境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条件。有的教师由于自身心理品质等方面的不健全,教育能力较差,不善于正面积极引导孩子,教育手段背离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甚至对学生惩罚或变相惩罚等。因此学生可能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育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风就显得尤为重要,表现为富有自制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强烈的情感传递效应。  2帮助中学生正确认知自身情绪。当一个人处于负性情绪状态时,他往往急于寻求摆脱这种情绪的方法,所以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内心的感受上,这样的内心世界更难以使人理性地思考、理性地行动,易让情感压倒理智。这种消极情绪的冲动比消极情绪本身更可怕。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每一种情绪,如高兴、气愤甚至焦虑、嫉妒等。使学生认识情绪本身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获得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情绪,以及表达与这些情绪有关的需要的能力,并且能够区分情绪表达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正确的引导他们去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

  3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在情感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乐观精神等正意识的引导。乐观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归因,如将失败的原因归于那些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改变的因素,而不是人力不及的原因,并树立学生的信心。另一方面,当无法用理智的思考消除消极情绪时,就要想办法进行控制和调节,而不要压抑和否认。常用的方法有:转移——愤怒时,就做些需要体能的运动,比如跑步、登山等,将能量释放出来;倾诉——把不愉快的事情和自己的想法向朋友诉说;宣泄——伤心的时候如果想哭就放声哭一场。

  4指导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移情。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又叫移情。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帮助他们养成一种换位思维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宽容,使他们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使他们能和身边的亲人朋友和谐相处;指导学生学会关心,培养学生乐于了解他人,乐于帮助他人,使学生在助人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获得自我肯定后的自信感和乐趣。

  总之,情感在德育工作中的效应是全方位的。我们在抓学生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不可忽略中学生的情感能力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的较高要求。

肯定有用的。

有一点非常清楚,就是现在人基本都是亚健康,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问题,不过是严重不严重的问题。而且心理咨询师会随着教育系统的完善,而逐步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学校之中,收入也是十分可观的。像平时的情感关系的维护,怎么正确和孩子沟通引导孩子成长,职场的人际沟通高情商,情绪不好压力大的时候怎么去处理缓解,这些都是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的,也可以运用在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助人助己。

就算以后此证不能够帮助你就业,他也可以帮忙处理你的人际关系或者家庭关系。心理学最大的福祉在于他帮一个人把心理状态,调节到恰如其分的状态。一个人在外表现不如意,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能力不够,根源往往都在心理上。

这也是一个越大越吃香的行业,现在社会中心理有压力的人大有人在,不光是成年人,学生都有很大的压力,心理疾病也开始被重视起来。可以说只要人类不灭绝,心理问题就不会终止,心理行业则一直被群众需要着。

所以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证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有想考的可以考虑考虑哦!

考教师资格证的福利来了,虽然2021年的教资考试已经告一段落,但是觉得自己发挥不好的小伙伴也不用心灰意冷,从2022年开始,山西教资考试一年两次,这算不算一波福利呢!小伙伴们还需整装待发,做好下次考试的准备。我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方面比较重要的考点——韦纳的归因理论,大家一起瞧瞧吧!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他把事件的原因归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韦纳在海德归因理论与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除了内部和外部维度外,他还提出一个新的维度,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总共划分为三个维度:

控制点:指的是成败的原因受内部控制,还是外在环境的控制;

稳定性:指个体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可控性:指个体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或者他人意愿所决定。

韦纳把人的成败原因分析为六个因素:能力(指个人评估自己能否胜任工作)、努力(个体在工作中是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身心状态(工作中个体当时的身体及心情是否影响工作效率)、外界环境。

这六个因素都可以用三个维度来分析,以下是三维度六因素表格:

韦纳认为,归因会影响到学生的情感状态。如果学生把成功原因归因为内部动机时会产生较强的情感反应,成功时感到满意自豪,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归因于外部因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出现太强的情感反应。因此,当一个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即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比如生活中常见的“听天由命”、“破罐子破摔”等现象。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较强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归因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努力程度,对于努力而能力低的学生给予更多奖励,对于能力高而不努力的学生给予最低评价。

学习小技巧:如何识记六因素的三个维度,我总结了一个小口诀,即一心二力属内部,难能可贵最稳定,唯有努力才可控。你学会了么我们一起做几道题吧。

1小勇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这属于( )。

A内部、稳定归因 B外部、稳定归因

C内部、不稳定归因 D外部、不稳定归因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韦纳归因理论。根据以上表述,可知小勇把原因解释为“自己不够聪明”,可对应到能力因素上,而能力是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选项A正确。

选项B,外部、稳定因素是工作难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C,内部、不稳定因素是努力和身心状态,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D,外部、不稳定因素是运气好坏和外界环境,不符合题意,排除。

综上所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2在学习成败归因影响学习动机的诸因素中,激励作用最大的是( )。

A运气好坏 B能力高低 C任务难度 D努力程度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韦纳归因理论。韦纳把成败归因于六个因素,只有努力是唯一可以控制的因素,对个人影响较大。当个体把成败原因归因于努力时,成功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自信,随后学习中会更加努力;一旦失败,个体会感到羞愧,因此转化为学习动力,为了下一次成功而努力。选项D正确。

选项A,运气好坏属于外部因素,对个体影响较小,排除。

选项B,能力属于内部因素,如果长期把失败原因归于能力低会使个体产生习得性无助,失去学习动机。排除。

选项C,任务难度属于外部因素,对个体影响小,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项。

 

社会型人指的是那些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较为积极、主动和善于交际的人。他们通常具有以下情绪和情感特点:

外向:社会型人通常具有较高的外向性,他们热情、友好,喜欢与他人互动,容易融入团体。

乐观:社会型人往往具有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能够保持乐观,从而更容易克服困境。

同理心:社会型人通常具有较强的同理心,能够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这有助于他们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

适应力:由于社交能力较强,社会型人更容易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从而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情感富有表现力:社会型人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有助于减轻压力,增强心理健康。

然而,社会型人也可能面临一些情感挑战,例如:

过度关注他人:社会型人可能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从而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甚至引发焦虑和压力。

人际依赖:过度依赖他人的支持和关心可能让社会型人在面对独自应对困难时感到无助和恐慌。

难以拒绝他人:社会型人可能难以对他人说“不”,这有时会让他们在平衡个人需求与他人期望之间陷入困境。

总的来说,社会型人在情感方面具有较高的适应力和积极性,但也需要注意平衡自己与他人的需求,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12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