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产生了如下的交响乐。
一、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是十九世纪初期诞生的维也纳古典音乐学派之后的一种新的音乐流派。而在这一阶段,音乐家在创作上体现了对主观情感的推崇、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在艺术表达上,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产生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思想和风格。
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情绪与个性,每一位作曲家的创作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作品突出了国家意识,作曲家的创作往往扎根于本土的文化土壤,特别是后期的浪漫主义。
二、产生的作品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是继《蓝色的多瑙河》后,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一本巨著。1868年完工,于同年6月19日首次在维也纳上演,这是作者本人的作品。奥地利的维也纳郊外,坐落着一大片茂密的树林。这里也是维也纳众多著名作曲家的聚集地,那里的美丽景色常常会给他们带来灵感。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由一个引子和五首圆舞曲组成,后来又有人改编成管弦乐曲和混声合唱。
2、《幻想交响曲》
法国的柏辽兹是《幻想交响曲》的代表,他是浪漫主题交响乐的创始人。《幻想交响曲》是一本具有文学标题、浪漫主义和自我传记的著作,其副标题为“一位艺术家的人生片段”,五个章节的故事主线通过比较详细的文字标题提供给听众。
3、《田园交响曲》
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田园交响曲》,这首曲子于1808年完成,是他为数不多的几个乐章都有名字的乐章,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当时贝多芬的耳朵已经聋了,但他的作品却是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眷恋,是一部充满了记忆的作品。
艾利斯
贝克
认知理论
ABC理论
主张以认知为研究对象;
强调理性、认知的作用;
强调“情从理生”、“以理驭情”。
1、把认知矫正摆在最突出的位置;
2、帮助来访者认知重组:认清并去掉不合理的信念,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和思维方式。
1、恢复了人的意识、内心活动的地位,把人看作理性的人;
2、关注人的认知、信念;
3、对情、理关系的见解与处理。
1、不太重视咨访关系的作用;
2、具有价值干预的倾向。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古典主义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文艺思潮。由于它是继古罗马贺拉斯的古典主义之后的一千七百年,再次标榜以希腊古典艺术为典范的,所以也称“新古典主义”。它在十七世纪的法国发展的最为充分,提出了较系统的文艺美学主张,对当时的欧洲文艺发生了重大影响。
十六世纪末,欧洲封建制开始解体,欧洲大陆上唯理主义哲学兴起。它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用以同封建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分庭抗礼的思想武器。唯理主义反对盲目崇拜,主张理性高于信仰,反对封建神学的反理性、反自然,推崇人的理性的价值及意义。以法国的布瓦洛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理论家们,就是以唯理主义哲学作为其文艺美学理论基础的。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文艺主张,主要认为文艺以表现理性为最高原则和标准,艺术美的来源就是理性。古典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虽也有矛盾性、复杂性,但综观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宣扬个人服从封建国家的戒律规范,有时又能对封建专制和宗教信条有所批判,崇尚资产阶级的理性和自然人性论,在思想体系上显露出一定的内在矛盾。
其次,把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性的意义,把理性作为处理题材、情节的准绳,强调以理性准则衡量文章的价值,所以作品中多表现理性与情感的矛盾,并提炼以理性克制感情的主题,作品中极力塑造理想的英雄,导致了人物性格多流于类型化。
另外,在艺术上,运用典雅的民族规范语言,模仿古希腊典范,强调模式规范,重视格律,要求依循古代艺术法则,运用大量古代题材,恪守古希腊戏剧的“三一律”,即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也就是故事情节单一,并在同一天、同一地点完成。
由于古典主义轻视个性特征与感情、想象等,所以,虽然古典主义文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面貌,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倾向,但它脱离历史去标榜与模仿古典艺术,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艺术创作上的观念化、形式主义、教条化、概念化等倾向是很明显的。它作为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过程中的一种文艺思潮,有其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较严重的弱点和局限性,后来终于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思潮所取代。该思潮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布瓦罗、高乃伊、拉辛、莫里哀、普桑、安格尔等,英国的蒲柏、约翰生,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杰尔查文等。
一、情调
情调是人情感体验的方式,是人情感活动表现出来的基本倾向。没有情调的人,或许也能写出文章,但是很难写出有情调的文章,因为他(她)要么少了深入的情感体验,要么情感体验不够深入,进一步来说,没有表现出基本的特点与方向。
据说,冰心写作的案头,常年插一朵鲜艳的红玫瑰,为什么呢?或许是为了保持一种玫瑰般火热的激情或者永远年轻的心态,也是保持一种写作的积极情调。所以冰心散文总爱颂扬“母爱、童真与自然”,始终充满着对爱与美的礼赞、追求与思考。
情调表现在文章中就成为那些美的人、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事所营构的文学世界中蕴含的情感特质。如温软平和就是冰心散文体现出来的“爱”的主情调。
文学中的情调是多样的,可以是自然,可以是浪漫,可以是伤感……不同地域,不同国土,养育着文学家不同的情调,如东方情调、西方情调;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情感表现手段,可以有不同的情调,如明清杂剧的幽默情调,又如三十年代前后左翼叙事文学的颓废情调,再如乡土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挽歌情调。
情调有高有低,但不可简单否定,因为一种情调意味着一种时代、一个地域、一个流派、一个作家情感倾向、情感特质、情感意义。
二、情趣
文章并非都是有意义(有意义的文章也往往有理趣)的,除了意义,还可以是有意思,从一这角度来,就涉及到情趣。
于人来说,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文章也是如此。
写作之人,应该努力向名家学习,让所写诗文富有高雅情趣。
这里我们来学习一位名家,他是梁实秋先生。梁实秋因其“雅舍小品”,被推崇为华语世界散文的一代宗师。梁先生写自己曾经居住的“雅舍”,一方面极言其“孤另另”“单薄”“不能蔽风雨”,一方面表现其“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的“个性”,颇有意味,幽默高雅,显得妙趣横生。
情趣,“情”是基础,“趣”是“情”的外化。梁先生的情趣不仅得力于他的散文表现技朽,还在于他生活的豁达平和。由此可见,情趣表现于文章,源自于我们的内心,源于我们对生活、生命、人生的态度。
宋人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仿一下这句话,文章若“读之未见情趣,必不喜阅”。清代梁实秋先生曾说:“趣味丧掉,生活便无意义”,若仿这句话,文章“趣味丧掉,文学便无色彩与韵味”。
体现文章情趣当为写作者分内之事。情趣源于哪,一是生活感悟,一是经典阅读滋润,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味美,提高思想认识和审美感知力。
三、情怀
情怀是文章表现出的胸襟与境界。
作家三盅说,“凡书大悲悯写大情怀者,无不于唱尽沧桑声嘶处,摘一朵野花自珍。”
诗文要表现出大情怀是极不容易的事。不过从古至今,还是有不少的名家名作让我们感受到大情怀的存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出的大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来的大情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表现出的大情怀……
情怀有大有小,都出自于内心,文章都可表现。面对一花一草,我们可表现自然情怀;面对人间不幸,我们可以表现悲天悯人的情怀;面对家乡,我们可抒发思家情怀;面对祖面,我们可表达爱国情怀……可以说人世间的人事景物,都可让我们一抒情怀。
情调、情趣、情怀都与情感相关联,伸向于文章格调、趣味、境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向学生讲这三种写作情态,还需要引导学生不断追寻,努力表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