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第1张

第一类望文生义

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第二类对象误用

⑴‘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⑵‘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⑶‘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⑷‘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⑸‘置若罔闻‘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⑹‘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⑺‘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

⑻‘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⑼‘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

⑽‘络绎不绝‘用于人、马、车、船。

(11)‘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12)‘豁然开朗‘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13)‘不可磨灭‘与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搭配,若与情感、友谊搭配则错。

(14)‘人老珠黄‘只用于妇女。

(15)‘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

(16)‘循序渐进‘只用于学习、工作。

(17)‘如履薄冰‘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环境。

资料补充

1.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2.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众多。

3.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4.破镜重圆:比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

5.琴瑟之好:比喻夫妇感情非常好。

6.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7.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8.置若罔闻:指不予理睬,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

9.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10.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11.耳提面命:形容长辈对晚辈教导热心恳切。

12.三申五令: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

13.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14.挥洒自如:形容举止潇洒,从容不迫。也形容写字或写文章,画画儿运笔不拘束。

15.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敞亮。

16.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7.人老珠黄:指妇女因为老了被轻视,就像珠子年代久了会变黄,不如新珠子值钱一样。

18.巧夺天工:形容技艺极其巧妙。

19.循序渐近: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20.如履薄冰:指做事极为小心,多用于的心绪。

第三类褒贬颠倒

褒词误用贬义

1.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2.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3.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4.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5.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6.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7.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8.别出心杼: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另辟新路。

9.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10.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11.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贬词误用褒义:

1.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2.形形色色:形容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3.无独有偶: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

4.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5.长此以往:长期如此这样下去。

6.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7.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8.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9.绞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10.大言不惭: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11.明目张胆: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12.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13.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14.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5.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6.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17.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18.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

19.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20.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21.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22.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靠人的企图。

23.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

24.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25.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26.人模人样:或指小儿有成人相(亲昵语),或指人态度举止俨然与身份不相称(讽刺语)。

27.神气活现:表现出自鸣得意或傲慢的神态。

28.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29.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30.呜呼哀哉:指死亡或完蛋。

31.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32.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33.一团和气: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34.改头换面:表面上改一下,实质上和原来的还是一样。

近义成语的辨析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对近义成语要把握两点:一是 常见,二要典型。在高考复习中,下列 20 组成语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1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2 一挥而就:一挥笔就完成了。形容诗文、书画很快就写好画好了。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3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 字唤醒糊涂的人。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4 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 一般。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褒义词。

5 事半功倍 :形容花费的劳力小,收到的成效大。 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

6耳闻目睹:指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7凤毛麒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一鳞半爪 :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也说东鳞西爪。

8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胫:小腿。 不翼而飞:没有翅膀却能飞。①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②形容消息、 言论等传布迅速。

9 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10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 一文不值:形容毫无价值或地位极其低下。

11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侧重于“情” 。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12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13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也作未可 厚非。

14无微不至: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褒义词。 无所不至:指凡所能做的都做到了(多用于坏事) 。

15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16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清规戒律: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

17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侧重于“行动 一致” 。 不谋而合: 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侧重于 “见解一致” 。

18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19望其项背: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 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多 用于否定式) 。 望尘莫及: 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赶不上。 比喻远远落后。

20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青不迫。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缘文生义:yuánwénshēngyì,文:文字,指字面。只根据字面理解内容,牵强附会,不求甚解。亦作“望文生义”。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妄生穿凿:wàngshēngchuānzáo,妄:胡乱地。指胡乱地去穿凿附会。作谓语、宾语;指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指的是不了解某一句的确切含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不出确切的解释,含有贬义。出自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空谈臆说,望文生义,即或有理,亦所谓郢书燕说耳。”而“顾名思义”指的是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昶传》:“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望文生义造句:

1、他常爱望文生义地理解经典文章。

2、学习生词生字一定不能望文生义。

3、翻译古文,切不可望文生义,而是要逐字逐句推敲每个字的含义。

4、读书需老老实实,不可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5、最严重的懒惰是望文生义,强作解人。

顾名思义造句:

1、金点子,顾名思义也就是好的主意。

2、太阳花顾名思义是花朵长得象太阳。

3、体罚,顾名思义,是指对人身上的惩罚。

4、持续性倾销顾名思义,就是无限期地持续地进行倾销。

5、潜意识,顾名思义,就你自己不想要意识到的东西。

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强弱,不仅决定其生存和生活质量,而且决定其事业上的成败。语文能力强的人,鉴赏力强,兴趣广泛,富有生活激情,时时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活得轻松、愉快;语文能力强的人,识别和判断能力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解决问题思路开阔,富有创意,具有超人的做事能力;语文能力强的人,感情丰富,心地善良,与人为善,与世无争,颇有君子之风。古往今来,为人们留下美谈和佳话的多为文人。屈原的忧国忧民、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一多宁可饿死都不食美国面粉的气节,无一不是文学净化灵魂的结果。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能力强的人,思想自然就丰富。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这些思想大家,无一不是语言运用的大家。也许,他们是因为先有了扎实的语言功底,然后才有了博大的思想。

文学作品是感情的载体,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与营养剂,它可以使人的灵魂更加地纯洁和高尚,使人的胸怀更加地博大和宽广,使人具有一种宠辱不惊的气质。

文学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文学作品可以引发人的想象与联想,使人的思维更加地敏捷,使人的视野更加地开阔,大大增强人的创造性;文学可以大开人的人生之路,使人活得更加地充实。语文能力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呢

一、老师们都错了吗

从小学到大学,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同学们一直在学语文,可是绝大部分同学的语文能力还是没有培养起来:拿到文章读不懂,提起笔写不出来,有时候硬“挤”一些出来,也是前言不搭后语,让人不知所云。

学了十几年都没有学好,是不是语文很难学呢不是。语文不仅是学校里所有课程中最好学、最有趣,学起来最轻松的课程,而且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能有所提高的一门课程。既然这样,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语文课,结果还是学得一塌糊涂呢学习方法不对。方法错了,路子偏了,自然就学无所获了。这就好比学长跑,一天到晚看运动生理学,想方设法地加强营养,跑鞋买了几十双,可就是没有坚持不懈地去进行实际训练,这样长跑能力能形成吗

当学生问老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能力时,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这样来回答:多读。于是学生就按照老师指点的方法去做。结果怎么样呢花费了不少的时间,读了不少书,语文能力还是没什么提高。难道老师们指点的方法错了吗没错,但也不完全对。

读是语文学习的法宝,这没有错,关键是怎样一个读法的问题。这里的“读”指的是诵读、研读、品读和心读,而不是泛读,更不是现在一些人所热衷的速读。诵读、研读、品读和心读可以统称之为“精读”,其与泛读与速读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精读不但是获取知识、接受感情的熏陶和思想的濡养的途径和方法,而且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手段。速读则不然,它是已经形成的阅读能力的单纯应用。

换一个角度讲,读了一百篇文章而没有一篇读深读透,实际等于没读。语文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一个“透”字,文章读透了,才能受到其思想的感染和感情的熏陶,化文章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才能体会到其表现手法运用的妙处,才能形成语文能力。

绝大多数同学语文学不好的原因出在读的方法不当上面。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泛泛而读,读无所获,缺乏思想积淀。

很多同学读书,都是囫囵吞枣地读,不求甚解。这样读书,语文能力自然无法提高。为什么呢阅读理解能力实际上是对文章思想的消化、吸收能力,自己的思想很浅薄,怎么能消化和包融文章的思想呢这个道理正如大海与细流。大海因为它的博大深广而能容进天下细流,而细流因其浅薄而难纳海之一瓢。只有当我们的思想十分的丰富时,我们消化、吸收文章思想的能力才强,也就是说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增强。每读一篇文章,将其读深读透,化其思想为我们自己的思想,这样日积月累,我们的思想就会变得博大精深,理解和消化别人思想的能力就大大增强,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与此同时,思想积淀深厚了,自己的处世思想和人生观也就形成了,对待生活中人和事的看法也就多了,表明自己态度的欲望也就强烈了,表达能力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十分可惜的是,我们同学读书绝大多数都是浮光掠影地读,只猎其表层上的新奇怪异与荒诞离奇,没有深入到书中去,读的书虽多,吸收的思想营养极少。尤其是现在的网络小说、鬼怪故事和武侠作品,看起来热热闹闹,抓得人心里痒痒地舒坦,可就是缺少思想营养。青年人读这样的作品如同吸食精神毒品一样,易上瘾,不仅会荒废学业,而且会荒废心田。这样的书读得再多,语文能力也培养不起来。

(二)诵读不够,语感较差。

阅读理解能力也好,写作表达能力也罢,其中一个核心性的构成因素是语言的感受力。语感强,断句能力就强,捕捉词句意思的能力就强,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就强;语感强,写出句子来就语气贯通,语意贴切,文从字顺。现在,绝大多数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提不起笔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感太差,写出来的东西语气不贯通,词语搭配不当,语病随处可见。造成语言感受力差的原因有二:一是诵读不够,二是外语学习对母语学习的干扰。

诵读是眼、耳、心、口多器官并用的一种感知活动,可以多途径、反复而又强烈地刺激人的神经中枢,使人的大脑对所诵读的对象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诵读不仅可以增强大脑对所读内容的记忆力,而且使词与词的搭配关系、句子构成的语序、句间关系以及句式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被有效地感知和储存,这些信息一旦在大脑中生成牢固的根基,作为一个潜规则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就可以用来反观最新感知的语句是否合乎其规范。因而,诵读得多了,大脑中语言要素的潜规则就形成了,语言的感受力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培养语言感受力一定要“正确”。也就是说用于诵读的文章语言必须规范,这样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语言潜规则,即形成正确的语言感受力。只有大脑中形成的语言潜规则是规范的、正确的,才有可能正确理解语句的意思,也才能把文章写得文从字顺。这就是我反复强调鬼怪故事、武侠小说这类东西青少年不能读的原因,因为这些东西读多了,就会破坏同学们已经形成的语感,降低同学们语言感受的正确率。外语学习对母语应用能力形成较大冲击的道理与此相同。

(三)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缺乏语言要素的积累。

现在的中学生和大学生,绝大部分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具体表现在读书时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很少有人能翻开字典或词典来查一查,学一学,把它掌握了,积累下来。只有极个别的人在这时候还问一问老师或同学,绝大部分人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都是跳过去。这样以来,不认识的字以后再遇到仍然是不认识,不理解的词永远都不理解,其结果是字词的积累量很少,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怎么能培养起来呢

要学好语文课,身边随时都得带上字典和词典,有不认识的字或词,及时地查一查,学一学,日积月累,词汇丰富了,理解能力自然就强了。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不但绝大部分人从不带字典和词典,有些人读到大学了还不会查字典和词典。

(四)读书不看注释,望文生义。

课文中关于词句的注释中含有极其丰富的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句和文章的意思,而且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然而,很多同学读书从来不看注释,望文生义,曲解、错解文章的主旨,这样不仅不能获得正确的思想濡养,而且不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如此读书,读的书可能很多,但收获微乎其微。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讲,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能力是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的。一天掌握一个字、一个词,这都是不小的进步。因为人只要掌握两三千个常用的汉字一生就够用了;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伴随着词语的不断积累、知识的不断增加、思想的不断丰富而不知不觉地在提高。这就好象青少年的身体每一天都在增高而却感觉不到一样。语言学习本来就这么简单。

从更高一点的层面上讲,语文基础知识是渗透在一篇篇的文章中的,从这一课的注释中学一点语法知识,从那一课的注释中学一点修辞知识,逐渐累积起来,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就形成了。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有了基础。

正是因为绝大部分同学在读书时存在着以上几个问题,因而他们的语文能力迟迟培养不起来,给人们造成了语文能力很难培养和提高的错觉。当然,学生学习方法的错误,与老师和教科书的错误引导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几乎是所有的老师和教科书都在强调精读与泛读、速读的结合,从其造成的结果来看,这确实是一种误导。其实,泛读与速读对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几乎没有作用。

精读是语文学习的法宝,其包括的诵读、研读、品读和心读四种方法处在不同的层面上,具有各自的独特作用,要全面兼顾,不可偏废。

诵读是强化语感、增加知识积累、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它十分简单,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常常被广大同学所忽视。道家有一句话:“大道至简”。这句话用来概括诵读这一方法的巨大作用是再恰当不过的。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好的方法,诵读就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当然,它的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发掘出来的。如同练武的人蹲马步桩一样,不知不觉中功夫就练成了。

研读是将文章读深读透的精读方法,其要点是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深透理解,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接受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的儒养。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知识积累,二是丰富思想。

品读是从艺术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和鉴赏,是对文章进行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其目的是从文章中获得美感体验的同时,学习和借鉴文章所使用的一切艺术手法,并将其化为自己的应用能力。品读文章的道理与品茶相似,再好的茶大口大口地喝都喝不出兴致来,因为茶的清香是淡淡的,必须细细地品味才感受得到。

心读是精读的最高层次,是在对所读文章深透理解的基础上,读者的思想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相互撞击,作者的感情与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相互交融的一种阅读境界。这是将作品的思想化为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感情融铸进作品的一个过程,具有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增强读者情感包融性的巨大作用。

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想象和联想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石。想象和联想能力差,就很难“披文以入情”,即很难进入文章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如此,就很难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为什么呢因为写作过程与阅读过程都是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具体的生活情景与艺术形象。一部作品的诞生过程实际上是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通过大脑的形象思维活动被压缩进语言符号的过程;阅读实际上是通过想象与联想活动将创作过程中压缩进语言符号的人、事、物、景等释放出来,让其浮现在大脑中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由于已往绝大部分同学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因而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十分缓慢。

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做起来十分简单。因为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都能触发人的想象与联想,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最容易被身外的事物牵出思绪来。比如说,看见路上开过来一辆宝马车,就可能会进入一种幻想:想着自己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掌握了一手绝活,许多单位都争相聘请,开出的年薪一家比一家高,有一家很有实力的公司还答应给配一辆宝马车;看见一对青年男女在公园里散步,就联想到再过几年自己也领着女朋友到此来踏春赏景、湖心泛舟。人总是有思想的,人的思想时时在受着外界事物的影响,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出想象与联想来,这为我们想象、联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了基础。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阅读和鉴赏诗歌是培养和提高想象与联想能力的重要途径。诗歌是想象与联想的产物。写进诗歌中的人、事、物、景等形象中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极易与读者的内心发生碰撞,引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与此同时,诗歌形象与意境的审美特质可以诱导着读者对形象思维的乐此不彼,强化和提高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对艺术形象的形象思维再造没有严格的对错概念,这就为读者充分地展开想象与联想,自由大胆地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得以迅速地发展。比如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扁舟子”是个什么人,谁也不能给他以确定的结论。正是因为他身份的不确定性,所以你想他是什么人他就是什么人,只要赋予他以相思的情感就没有偏离诗歌形象塑造的本色;再比如说,《诗经·采薇》一诗中有几个士兵形象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这首诗是写“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述了军队生活的艰难困苦”;我以为其中至少有两个士兵形象,这两个士兵一边干活,一边发牢骚,这样想象再造可以使诗歌显得更加地生动和有趣,也更加地接近于生活的真实。

(三)多读作品赏析类的文章

现在有很多同学拿到文章后不知道如何分析。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二是不清楚应该分析些什么,三是不会分析。要解决这些问题都不难——多看一些作品赏析类的文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阅读、分析、理解和消化吸收力自然会大大增强。比如说,认真地将本书中每一首诗歌后面的赏析文字读一读,同学们就能感悟出诗歌阅读分析的要点,明确诗歌分析的切入点,学会诗歌欣赏的方法。

应当注意的是,阅读赏析类的文章,常常打上了鉴赏者的思想和感情烙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在读这类文章时我们要持以批判分析的态度,取其可取之处,摒其偏颇之点,千万不可一股脑儿地吸收过来。否则,我们的思想就会被作者所奴化,感情被其异化,就会失去我们自己的主见,表现在分析、鉴赏活动中就很难再有我们的真知灼见。

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分析各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对此,我们都应该品评、体味一番,一是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大开我们的思路,二是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从而大大增强我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四)读一些哲学著作与伦理学著作

文章是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化文章中的思想到自己的大脑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化文章中所寄寓的情感入自己的内心以扩大自己的情感的包容性的过程。这就要求鉴赏者自己有比较丰富的思想,有博大的胸襟。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自己的思想是博大的、深邃的,才具有吸收和消融文章思想的能力,只有自己的感情是纯洁而高尚的,才能包容文章中所寄寓的情感。

要丰富和博大自己的思想和提高自己情感的包容性并不难,多读一些哲学著作和伦理学著作就是丰富自己的思想、扩大自己情感包容性最有效的一个途径。比如说,读透了《老子》和《庄子》,我们的思想就变得博大了,读透了《论语》和《孟子》,我们的灵魂就可能纯洁和高尚了。

海因为有博大的胸怀而能成其大,人因有思想的博大与深邃才能消化、吸收和化用一切思想,最终成为大家。多读一些哲学与伦理学著作使我们的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使我们的胸怀显得博大起来,这样对文章思想和感情的消融力就会大大增强,我们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就会迅速地得以强化和提高。

(五)多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现在绝大多数同学的语文能力很差,与基础知识的贫乏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说,你不知道诗歌比、兴手法是怎么回事,就体会不到《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的妙处;你不清楚排比这一手法的作用,就很难体味到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艺术魅力。不仅如此,知识的贫乏,还可能导致对词句含义与文章思想的错误理解。比如说,乐府民歌中的《上邪》一诗:“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上下文意思来看,这里的“雨”只起了一个音节搭配的作用,与“雪”构成了一个偏义复词,而很多书上将此处的“雨”解释成了“动词,下的意思”,这样的解释错误便是由知识的贫乏导致的;又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从诗句对仗的角度看,“雨雪”与“杨柳” 相对,这就决定了“雨”在此只能是一个名词,不能是一个动词,它和“雪”构成了一个偏义复词,只起了一个音节搭配的作用。十分可惜的是,长时间以来,很多大、中学教科书都将其解释为“动词,下的意思”。就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也采用了这一以讹传讹的解法:“雨(yù)下雨。《诗经·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见该书1925页)

要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应做哪些知识储备呢知识的积累与储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因此,我们首先应做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其中包括: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有了这些起码的知识,我们的阅读活动就可以顺利地开展起来,进而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充实和完善,最终达到博学而致用。

总起来讲,现在绝大多数同学的语文能力很差,是学不得法造成的。只要我们走出快速阅读的误区,坚持诵读、研读、品读和心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能力,读一些哲学和伦理学著作,多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同学们的语文能力就能够迅速地培养起来。

[ wàng wén shēng yì ]

文:文字,词句。义:意义。指阅读时不了解确切的含义,只根据字面意思而作牵强附会的解释。也作“望文生训”。

出 处

清·张之洞《X轩转语》:“不然;空谈臆说;望文生义;即或有理;亦所谓郢书燕说耳。”

例 句

学习古文,切不可~,而要逐字逐句推敲每个字的确切含义,才能把古文学好。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妄生穿凿 不求甚解 断章取义 望文生训 顾名思义

反义词

字斟句酌 精益求精 贯通融会 融会贯通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万象更新、抱头鼠窜、鸡鸣狗盗、千军万马、亡羊补牢、杯弓蛇影、鹤立鸡群、对牛弹琴、如鱼得水、

鸟语花香、为虎作伥、黔驴技穷、画龙点睛、抱头鼠窜、虎背熊腰、守株待兔、鹤发童颜、狗急跳墙、

鼠目寸光、盲人摸象、画蛇添足

含有两个动物名称的成语

鹤立鸡群、鸡鸣狗盗、鹬蚌相争、蚕食鲸吞、蛛丝马迹、龙争虎斗、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腾虎跃、

龙骧虎步、龙潭虎穴、龙跃凤鸣、车水马龙、指鹿为马、兔死狐悲、鸡犬不宁、心猿意马、狼吞虎咽

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

眼高手低、目瞪口呆、胸无点墨、头重脚轻、手足轻深、口是心非、手疾眼快、耳闻目睹、头破血流、

眉清目秀、袖手傍观、口出不逊、

手无缚鸡之力

含有昆虫名称的成语

飞蛾扑火、金蝉脱壳、积蚊成雷、蟾宫折挂、蚕食鲸吞、蜻蜓点水、螳臂挡车、蛛丝马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含有一组近义词的成语

见多识广、察言观色、高瞻远瞩 、左顾右盼 、调兵遣将 、粉身碎骨

狂风暴雨、旁敲侧击、千辛万苦、 眼疾手快、 生龙活虎 、惊天动地

七拼八凑 、胡言乱语 、改朝换代、 道听途说

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

前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同甘共苦 半信半疑 大材小用 先人后己 有口无心 天经地义 弄假成真

举足轻重 南腔北调 声东击西 转危为安 东倒西歪 反败为胜 以少胜多 由此及彼

多字格成语

九牛二虎之力、 手无缚鸡之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不可貌相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天时地利人和、习惯成自然 、一年之计在于春

久旱逢甘露、 一言以蔽之、解铃还须系铃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急来抱佛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宁为鸡首,无为牛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化干戈为玉帛

描写情况紧急的成语

千钧一发 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十万火急 火烧眉毛 燃眉之急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心旷神怡 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 呆若木鸡 眉开眼笑 愁眉苦脸

愁眉紧锁 目瞪口呆 垂头丧气 嬉皮笑脸

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大智大勇 力挽狂澜

急中生智 仰不愧天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描写春天美好的成语

春光明媚 万紫千红 春雨如油 生机勃勃 春色满圆 春意盎然 鸟语花香

春暖花开 百花齐放 和风细雨

“想”的成语

苦苦地想(苦思冥想)静静地想(静思默想)想得周全(深思熟虑)

想得混乱( 胡思乱想)想得厉害(浮想联翩)想得很多(左思右想)

想得荒唐(痴心妄想) 想得离奇(异想天开)想了又想(朝思暮想)

“多”的成语

观众多(座无虚席)贵宾多(高朋满座)人很多(摩肩接踵)

人才多(人才济济) 兵马多(千军万马)事物多(林林总总)

色彩多(五彩缤纷)类别多(千差万别) 困难多(千辛万苦)

话儿多(滔滔不绝)读书多(博览群书)见识多(见多识广)

变化多(千变万化)走得多(走南闯北)颜色多(五颜六色)

花样多(五花八门)

带有“看”的近义词的成语

见多识广 望而生畏 察言观色 一视同仁 一览无余 高瞻远瞩 坐井观天

举世瞩目 管中窥豹 左顾右盼

带有“龙”字的成语

生龙活虎 龙争虎斗、龙马精神 龙飞凤舞 龙腾虎跃 龙骧虎步 画龙点睛

龙潭虎穴 龙跃凤鸣 车水马龙

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鹬蚌相争 刻舟求剑 鹏程万里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惊弓之鸟

杯弓蛇影 抱薪救火

源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安步当车 暗渡陈仓 按图索骥 程门立雪 班门弄斧 兵不厌诈 三顾茅庐

首尾同字的成语

微乎其微 神乎其神天外有天 痛定思痛 数不胜数 举不胜举 人外有人

防不胜防 忍无可忍 闻所未闻

带有鸟类名称的成语

欢呼雀跃 鸦雀无声 鹏程万里 一箭双雕 风声鹤唳 鹤发鸡皮

鹤发童颜 鹤立鸡群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成语接龙(“不”字开头)

不耻下问 问道于盲、盲人瞎马 马到成功 功败垂成 成人之美 美不胜收

收回成命 命中注定 定时炸弹弹尽粮绝 绝无仅有 有机可乘 乘机而入

入木三分 分秒必争 争权夺利 利欲熏心心安理得 得意洋洋

根据书籍名称说出有关词语

《三国演义》草船借箭 、过五关,斩六将、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赔了夫人又折兵 、舌战群儒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圆、 林黛玉葬花

《西游记》西天取经 猪八戒大闹高老庄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水浒》 逼上梁山林冲棒打洪教头 劫取生辰纲 武松打虎 武大郎卖烧饼 三碗不过景阳岗

三字俗语类

1、(变色龙)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2、(笑面虎)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

3、(地头蛇)强横无赖,称霸一方的人。 4、(铁公鸡)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5、(哈巴狗)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 6、(替罪羊)代人受过,替人挨揍的人。

7、(井底蛙)孤陋寡闻、知识不广的人。 8、(孺子牛)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

9、(千里马)得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 10、(纸老虎)比喻外强中干的人。

给动物安家

猪圈 鸟巢蛇洞 龙潭虎穴 兔窝 牛棚 鸡笼 马厩 蚁巢 狗窝

数字成语

一唱一和 一呼百应 一干二净 一举两得 一落千丈 一模一样 一暴十寒 一日千里 一五一十 一心一意

两面三刀 三长两短 三番五次 三三两两 三头六臂 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 四分五裂 四面八方 四通八达

四平八稳 五光十色 五湖四海 五花八门 五颜六色 六神无主 七颠八倒 七零八落 七拼八凑 七上八下

七手八脚 七嘴八舌 八面玲珑 九死一生 九牛一毛 十马九稳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百孔千疮 百战百胜

百依百顺 千变万化 千差万别 千军万马 千山万水 千丝万缕 千辛万苦 千言万语 千真万确 千锤百炼

千方百计 千奇百怪 千姿百态 千钧一发 千虑一得 千虑一失 千篇一律 万水千山 万无一失 万众一心

万紫千红 万死一生

描写友情的成语

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情同手足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

同甘共苦 关怀备注 心心相印 海誓山盟 拔刀相助 亲密无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94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