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有哪些比较出名的书(比如《洗澡》《我们仨》之类的)

杨绛有哪些比较出名的书(比如《洗澡》《我们仨》之类的),第1张

杨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19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19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19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小说代表作《洗澡》(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

作为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写过多篇评析西班牙和英国文学名著的理论作品,如评论《堂吉诃德》、《小癞子》(Lazarillo del Tormes)和《塞莱斯蒂娜》(La Celestina)等的文章,以及论英国作家菲尔丁等。

作为翻译家,杨绛先生的文学翻译成就卓著,除《堂吉诃德》外,她还翻译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文学名著《吉尔·布拉斯》(Alain Rene Le Sage: <Histoire de Gil Blas de Sanyillane>)以及古希腊散文柏拉图(plato)的“对话录”《斐多》(Phaedo)等。

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先生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 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2014年,103岁杨绛新书《洗澡之后》8月出版,这是杨绛先生在98岁后为其小说《洗澡》所写的续作。包括《洗澡之后》在内,数篇未发表的杨绛先生作品收入在2014年8月出版的9卷本《杨绛全集》中,《全集》共270多万字。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杨绛的父母,无疑便是她最好的启蒙良师了。

杨氏家族是书香世家,父亲杨荫杭,母亲唐须荌都是无锡本地人。

杨绛从小喜欢文学,如果她对什么书感兴趣,父亲就把那本书放在她的桌子上,但如果杨绛长期不读,那本书就会不见了。这等同与谴责。

父亲就这样顺其自然的教育方法,把杨绛培养成了兴趣广泛和深厚的素养才女。后来杨绛在东吴大学念书,面对分科时的选择有些犹豫不定。为此她向父亲求教。

“我该学什么?”她问父亲

父亲则回答:“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父亲开导他,喜欢就是自己性之所近,就是最相宜的。有了父亲的这番话,杨绛内心释然,也让杨绛在以后的求学路上深深埋下了文学的种子。

从此也造就了文学史上的传奇女子。

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的遇见,他们在最美的时间里,遇上了最合适的人,对于彼此而言,都是此生莫大的幸运。钱钟书这样形容初见时的杨绛:

赞她宛如蔷薇,清丽脱俗。而钱钟书留给杨绛的印象则是“蔚然而深秀”。

在第二次见面时,钱钟书第一句话说的就是:“我没有订婚。”因为当时清华疯传他在老家已经订婚,一向不屑争辩的他,这一次为了杨绛主动澄清。

而杨绛对他的回复则是:我也没有男朋友。

从此两人情窦初开,爱意萌动。更有了对彼此的深深的好感。两人开始鸿雁传书,信越写越勤,直到有一天,杨绛发现自己真的陷入爱河了,而她心甘情愿的乐在其中。

两人结婚后,在那段不负光阴不负卿的流金岁月,他们把生活过成了诗,读读写写,悠然自得,把人生的智慧,流泻于指尖,跃然于纸上。他们的爱情经得起风花雪月,耐得住柴米油盐。

两个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便是对爱最好的诠释吧。

如果说钱钟书是杨绛一生的爱人,而文学绝对称的是杨绛一生的“恋人”,她的每一部作品都不尽相同。

《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洗澡》《干校六记》《将饮茶》《走到人生边上》……

或喜、或悲、或讽刺、或平淡……

她文笔清淡,文哀而不伤,倾注了对那个时代人和事的情感,给人无限慰藉和对生命的希望。

最让人动容的应该是《我们仨》了,女儿钱媛与丈夫钱钟书的相继离去,让杨绛悲痛万分。

一家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这样的话说得令人痛心至极。

在杨绛晚年的生活中,她一如既往的读书,写作,直至生命的终点,终于去寻找与女儿、丈夫相聚的归途了。

她走后,世间再无女子可称先生的传奇了。

她的优雅、才情依旧在这尘世轮回中,静静流淌,不曾相忘。她静的像一副画,身处乱世,却能做到“心远地偏无喧嚣”,她像画中人,淡然看人间。更像是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暖如初。

花开花落总是尽力绽放到最后一刻,不因花期的长短而有所懈怠。世间的温暖在于不辜负,过好这尘世的每一天。

人生来去太匆匆,我们能留下的,也只有永远的岁月回忆。生命只有一次,每一寸光阴都是限量版,有梦就去追,去做想做的事,去成为想成为的自己。日益努力,而后风生水起,纵然人生实苦,也绝不低头认输。

在有限的人生中努力奋斗吧!至少待我白发苍苍时,扪心自问,而我不曾后悔!

杨绛的哪些书比较好看

杨绛,能称先生的女人,只有她一个。大家对她并不陌生,她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作家、戏剧家,作为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已经跨越两个世纪的人生起伏,并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先生”。

作为翻译家,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作为作家、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作为戏剧家,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随君而去,“我们仨”天堂团聚,在此,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先生的经典。

内容简介|

《将饮茶》介绍了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推荐理由|

《将饮茶》是最早于1987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出版后深受知识界和广大读者喜爱,成为散文经典之作。

2

干校六记

豆瓣评分:86 2221人评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有关杨绛、钱锺书夫妇在“文革”其间被下放到干校的六篇随记,从不同侧面记述了夫妇俩在两年多的干校生活中的若干际遇和心迹。

推荐理由|

《干校六记》延续了杨绛先生一贯沉淀简明的语言风格,仿佛无风雨也无晴,记几件寻常往事罢了。但阅读过程一点也不乏味,读那些看似平凡质朴的文字就像把一粒粒扁圆的小石子丢入溪涧,读罢通篇方才激起层层涟漪,一个圈纹一个圈纹地缩小或放大久久不能平息。

3

我们仨

豆瓣评分:86 60188人评

内容推荐|

《我们仨》是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推荐理由|

《我们仨》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是杨绛在92岁时所著,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这部长篇散文含有浓郁的古典意味,一是淡泊功利的人格精神,表现在我们仨对家的相聚相守以及酷爱读书勤奋治学,这三者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推动他们走向高远超凡的境界。二是平和朴素的语言风格,平和即和谐、中和,杨绛最善于把各种对立的因素和谐的统一起来,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三是和哀而不伤的抒情笔调,通过情景交融古典手法,分载过于深重的死别的悲情,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寓于景中,通过意象比喻、象征、暗示、尽显古典文化的韵味。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生老病死,说到底只是人之常情而已。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人的一生起落便似那草的一岁枯荣,随风而动,不作停留。只是生而为人往往是不能洒脱地置身事外的,尤其是当生离死别降临到自己身边时,身边人渐行渐远的背影,总是在提醒我们当初错过的点点滴滴。

其实愁绪涌起,无论当初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人心里总是会抱憾着:如果再好一点,再多珍惜一些云云。

杨绛说: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她提笔记下自己的失去,并以此来劝告世人: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梦醒尚有余温

"钟书大概是记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梦中的杨绛凄凄惶惶找不到钱钟书,大声呼喊而无所回应;梦中的告别,悄无声息,不留给人一点追逐的余地。而梦醒之后,她庆幸身边人还在。只是告别却已无可阻止地拉开了序幕。

有杨绛这个温婉端庄、博学多识的夫人;钱钟书这个博学睿智、敦厚可靠的丈夫以及钱媛这个活泼聪颖、机敏可爱的女儿所组成的三口之家,并没有泼天富贵,却将生活过得安定祥和,又不乏趣味。

自来美人薄命,在世人眼中是天妒红颜。那么,杨绛的丈夫和女儿双双重病,大约是天妒美满吧。这薄情善妒的天,最是见不得美好。

家中有人长期生着重病是最考验人心智的时候,有多少家庭因家中人的一场重病而闹得家财散尽、妻离子散的下场?这就是患难见真情,如杨绛所说:"我们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

往往福无双至最多让人遗憾连连,可祸不单行,却让人胆战心惊。依《我们仨》中的描述,在女儿和丈夫重病期间,一家人相濡以沫的日子使人感慨又忧伤。钱钟书、钱媛,杨绛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竟然都没能逃过缠绵病榻的厄运。

这场迟迟不休的病,也许就是钱钟书给杨绛的最后的告别了吧,担心突然的离去使她惶惶不安,就送她这个"长达万里的梦"。

杨绛也是这样想的,她说:

"他现在故意慢慢的走,让我一程一程的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句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面对这样深情又无奈的告别,虽然不舍,却也无计可施。只是,既是送别,千里送君,终须一别。留不得,也留不住。所幸这场"梦"宽限了告别的时间。

可世事无常,对很多人来说,有些离别却是不会给人一丝机会说再见的。这世间聚散的许多人,只如夜幕上的点点繁星,我们不过打个盹,一睁眼,霞光万丈,星辰全无,再无归期。因此,珍惜当下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生离抑或死别?

钱媛长期身在病中的期间,杨绛试图尽量抓住相处的点点滴滴,生怕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错过了彼此的相处印记。于是,她想到了出书,她也的确这样做了。这书也就是后来的《我们仨》。

原本的计划是三个人中每一个人都写与另外两个人的之间的故事。奈何此时钱媛已是重病在身,她亲手写下书名《我们仨》,也记录下了一些往事,却没有留下完整的内容,只是在写作中途的一次顿笔,便成永远。看到此处,我潸然泪下。

时间是那么慷慨,给还能安然在世的人,许多机会去追悔和反思;它又是那么吝啬,将死之人,想多留一分一秒,也不能如愿。

人的一生要去做许多件事,有很多计划,但却不是每一个,都能完美的走完过程,并且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许多事情都是中途戛然而止。于是便积累了许多的遗憾。并且而这一停止,便永远不得再回头。

钱媛离世时,杨绛夫妇白发人送黑发人。她说: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道怎么样才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劝慰,我就狠命忍住。"

即使钱钟书也有不亚于杨绛的悲伤,却还能分出心神来宽慰她,可见伉俪情深。只是不久后,这个总是能在她低谷给予她安慰和温暖的怀抱的丈夫也没有。他终究没能敌过病魔的侵扰,抱憾离世。

"1997年春8月阿媛去世。1998年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那么轻易的失散了。"

此时的杨绛才真正体会到了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地里的孤凄与寂寞。一家三口这样的分别,既是生离又是死别。

寻寻觅觅

李清照与杨绛的晚年何其相似,二者都因失去挚爱而孤独地存活于世间。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如同杨绛的"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的看着,那个以前被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没有了亲人之间的嘘寒问暖,也没有了一起消磨时光时的吵吵闹闹,甚至没有了亲人,没有了挚爱,这样的家,又算什么家呢?

心之所向,才是归宿。《我们仨》中提到:"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一起过日子"。简单一句话就勾勒出执笔者的哀怨忧伤。

失去了挚爱的杨绛,心仿佛无根的浮萍。只能在生活中,揪住往昔的点滴回忆。

即使是钱钟书,是杨绛,是这样幸福美满的家庭,也要经历这让人肝肠寸断的生离死别。可见这辣手摧花的时光,并不愿留给人半份体面。也只有立足于每一个今天,才能省去很多遗憾。

《我们仨》的记叙笔调,总是平和温情又略带凄婉的,这也正是杨绛文笔风格的特点:缓急有致,悲喜相济。书中既有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之家的和睦温馨,又有丈夫和女儿去世之后,只留下她一个人的悲苦凄清,还有解放后的政治运动带给知识分子家庭的压抑和苦闷。各种情感交叉相融,使情节跌宕起伏。

文中的情节似梦似真,虚实相生。既有梦境也有现实,交相辉映,各得其所。看着杨绛幸福美满的生活渐渐从她的生活之中剥离,疾病将一个完整的家败坏得支离破碎,读者心中也同悲起来。

世事无常,可见一斑。"千里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人生中有许多值得珍惜的,首先就是健康与身边人。

《忆钟书》:

与君结发为夫妻,坎坷劳生相提携。

何意忽忽暂相聚,岂已缘尽永别离。

为问何时再相见,有谁能识此天机。

家中独我一人矣,形影相吊心悲凄。

在2010年,中秋过后,又值钱钟书诞辰100周年之际,杨绛把对爱人钱钟书的思念与爱,写进了这首诗里。

《杨绛传》由罗银胜著,书里全面的介绍了杨绛的一生,分为人生的几个阶段:小的时候,故里家世;大学时代,与钱钟书初见;一起深造,夫妻生活;艰难时刻,流年沉浮;抵抗不幸,人生百年;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在这本书里,可以感受到世间的情感是多么地美好。人生浮沉和环境起落,都没有打败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真心。每个他们在一起的时刻,都让人欣喜,让人动容。

真挚的情感,踏实的生活,从初见的那一刻起。

1、 人生的初见是一种缘分,也是月老的牵线。

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却彼此难忘。

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传书,谈起了恋爱。

第二年便订婚了。在钱钟书中年追忆他们见第一面的时候写下了这样的一首小诗:

颉眼容光忆初见,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记得初见杨绛时面色白洁红润,脸如春花,清雅脱俗,犹如蔷薇新瓣浸醍醐,有带有丝丝腼腆。

初见如沐浴春风,记忆如春水荡起的涟漪。

杨绛的母亲曾取笑地说:“阿季脚上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上清华。”

2、幸福很简单却也不容易

婚后的两人把琐事变成了趣事,而我们一些人却把琐事变成痛苦,从喜欢一个人变成了伤害一个人。

钱钟书这个连自己都不会照顾的人,结婚后学会了做很多饭菜。杨绛更是洗手作羹汤,打点着两人的一切。

杨绛第一次炖牛肉,大火,加水,煮沸,横竖都炖不烂。后来才知道需要文火慢炖。第一次做红烧肉用红酒当黄酒使用。后来两人直接站在炉灶旁,涮菜,涮肉吃。

钱钟书依然吃得快活,杨绛看着心喜。

饭菜好不好吃,没有人嫌弃,味道好不好,一样吃得津津有味。因为充满爱的饭菜,永远是最好吃的。

杨绛产后,为了在第一时间看到醒来的妻子,钱钟书在一天的时间里,大汗淋漓地跑了四个来回,来来回回地走了7趟。

女儿的出生,为两个人带来了另一种欢乐。每逢女儿的生日,钱钟书必会说一句话,“这是母难之日。”

有的时候,其实两人一起搭伴过日子,怎么才能过得有滋有味呢?就是心里有对方,看得见对方的付出。

3、钱钟书说:“我又做了坏事”  杨绛说:“没关系,我会修。”

令人捧腹的是,每次探望,钱钟书都会苦着脸向杨绛汇报:“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下一次,他又“做了坏事”说:“我不小心砸碎了台灯。”

杨绛问明情况又说:“不要紧,我会修。”

钱钟书再一次苦着脸说:“我把门轴弄坏了一头。”

杨绛笑眯眯地说:“不要紧,我会修。”

还有一次,钱钟书额骨上生了一个疔,杨绛安慰钱钟书说:“不要紧,我会治。”然后就按照医生嘱咐,天天每隔几个小时就认认真真地给他做热敷。就这样连根拔去,也没有留下疤痕。

他在感激之余,便是深信不疑相信杨绛所说的“不要紧”。

回家后,他为她炖了鸡汤、剥了蚕豆,她也把一切损坏的东西恢复了原样。他们的爱情之花在生活的琐碎中,继续绽放着。

喜欢重复的读这段话:“不要紧,我会修。”读起来会很开心,有时是会笑出声来。

读到了爱情的味道,婚姻的美好。来自相互体贴,相互信任。爱,才能慢慢地延续。

4、他们用最平凡的语言,说着世界上最动听的情话,而这句情话一直伴随着他们。

回国后,杨绛带着女儿圆圆,跟着老父寄居在亲戚家。钱钟书则前往西南联大在昆明的学校执教,后又转往湘西蓝田师院任英文系主任。两年后,钱钟书回沪探亲,由于种种原因,没再动身,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上海这座孤岛开始沉没。

他对杨绛也说出了最动听的情话:“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1998年11月20日,钱钟书在北京医院过了他最后的一个生日。他已经在医院里住了四年,每天杨绛带着自己的饭食到医院来探望。这时的杨绛也已经80多岁了,女儿在1997年也离开他们去了天堂。

他两一起时会说无锡话,讲英文。杨绛真诚的祈祷着她的爱人能够战胜病魔。但是在1个月后,钱钟书依然离开了。

在钱钟书离开这个世界前,望着妻子哀痛欲绝的面容,不希望她萌生与自己天堂相见的想法。用最后的气力,虚弱的声音说出“好好活”。

钱钟书的呼吸停止了,杨绛亲吻着他的额头,久久的贴着他的脸颊。

钱钟书的一些画面不禁出现在眼前:

钱钟书用双手护住杨绛给他织的毛衣说:“这是‘慈母手中线’。”

钱钟书说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钱钟书说杨绛:“绝无仅有结合了各不相融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5、你是我不期而遇的温暖,我是你生生不息的希望。

杨绛亲手扎制的插有紫色勿忘我和白玫瑰的花篮摆放在钱钟书的身旁。

当遗体送进火化间,杨绛把白布掀开,仔仔细细地凝视着钱钟书,帮他摘下眼镜后,目视遗体被推进了火化间,当火化间的门关上了,旁人劝她离开,她说:不,我要再站两分钟。”

“我要再站两分钟”再美的山盟海誓也抵不过这两分钟的天荒地老。

还记得吗?钱钟书写《围城》的时候,写完总是让杨绛先看,她笑了,他就可以定稿了,或为了让钱钟书创造《围城》,杨绛甘为“灶下婢”,杨绛用理解,支持,成全了钱钟书,来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

世界上真爱之一,叫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每件事里都有爱的血液在流动,每件事情都有爱的互相陪伴与搀扶。

这是一种真实的、温暖的人间情感。

互相扶持,互相依偎。“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两情相悦如此生动,他们却把这句话演绎的活灵活现。

有人先婚后爱,有人先爱后婚,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份: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

然后有些人在这条爱情与婚姻的长河里,不停地尝试,不停地奔跑。

在文章结尾时,献上杨绛先生的一段话:“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之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的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读懂你的内心,听懂你说的话,与你见识同步,配得上你的好,互相给与慰籍,理解和力量。

愿每个人都珍惜眼前那个你挚爱的人。

一、  选读缘由

我渴望从这本书中了解一位走到人生边上的长者的精神世界,也更渴望走近一位优雅温暖的美丽女性——杨绛先生。我站在二十岁的年华里,好奇着人生边上的风景,通过杨绛先生的文字我看到了一抹独特的风景,人生边上的瑰丽美好一点也不逊色于二十岁年华的。这使我对未来的一切都充满期待,无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每个人可能都恐惧于走到人生边上,边上代表着尽头和结束,因此很多人还没有走到边上就已经丧失了期望与勇气。所以我希望这部作品的文字能够给予我更多的力量,也无比期待自己能够成为像杨绛先生一样的女性,永远从容优雅的面对一切。

二、   对于自我

在这本书中杨绛先生写下了许多她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问题的思考,给予了我许多关于人生、人性的思考和感悟。结合这些思考和我自己以往的很多观点,我对人生等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

“自欺不是故意,只是自知之明不足,没有看透自己。认识自己,岂是容易?”

“人在当时处境中,像漩涡中的一片落叶或枯草,身不由已。”

“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

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的,二十岁的我其实有时候活得有些拧巴、别扭。因为什么呢?很多原因,因为不知所措,因为迷茫焦虑,因为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犯错的自己,因为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自己以外的所有人,以及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这个距离我太近的社会……所以我总是对自己充满怀疑,总是犹豫徘徊,总是想要逃避。并且我有时候觉得自己的世界有点过于苍白,以往的所有教育都只用对与错当作评判标准,可是越来越长大的我发现,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仅用对与错就可以描述的,可能有时候对的也可能成为错的,有时候错了也无法修正变成对的,有时候明明知道错误的事情却无法避免,有时候对的事情也无法做到周详。我也知道我的人生旅程太短了,所以不可避免这种苍白,很多事情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但是我渴望自己能通过更多不一样的文字感知更多的内容,理解更多的情感,遇见更多的世界。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后,我觉得或许这种二十岁的拧巴和别扭就是在人世锻炼的过程中必会经历的。

“个性是天生的,到老不变。”

以前我总是认为自己的个性太过于锋芒毕露,伤害了很多人,特别希望自己能够改变,我的母亲也时常会提点我改变自己的个性。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小心翼翼地与人相处,因为我伤害到过别人,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喜欢自己那样的个性,所以回想整个青春期,我觉得自己都在和自己的个性较劲,在否定和肯定中较劲,非常别扭。直到读到杨绛先生的这段文字后,我有一种释然的感觉,我明白了原来不是我为改变个性做出的努力还不够多,而是个性是天生的,到老不变。我也突然明白个性不是用好与坏、对与错来评判的,因为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同,所以可能存在不可避免的伤害。

“因为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

一般来说,我们总是会认为逃避是不对的,但是又无法做到不逃避,因为面对需要太多的勇气和力量,或者认为面对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如逃避。从先生的文字中,我有些理解为什么需要逃避,逃避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这不是仅用对与错就能描述的。逃避或许也是一种面对的方式,逃避不代表着我们从未感知过这件事情,或许逃避是一种借助时间,暂时获得宁静的面对方式。

“我觉得在艰难忧虑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人们常常会以不同的标准定义女性的美丽与魅力,而我最欣赏的是杨绛先生身上所散发出的女性的美丽与魅力,这种美丽与魅力是超乎外在皮囊的,是超乎时间与年龄的,是优雅,是温柔。也正如杨绛先生所言的,在艰难困苦中所练就的肯吃苦的品质,这种肯吃苦更是在艰难困苦中保持优雅和温柔。如果说二十岁的女孩希望成为怎样的女性,我所欣赏和期待的样子,就是杨绛先生的美好模样。

三、  对于婚姻

“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认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在书后的笔谈部分,我有幸收获到了一些杨绛先生有关婚姻的看法,我觉得受益良多。我周围的哥哥姐姐基本都没有结婚,我每年春节都会旁听各种各样的催婚大会,我对婚姻很好奇。婚姻无论是对于女性还是男性而言,都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婚姻不是只代表着与一位选择的异性相携走过人生的一大段旅程,还蕴藏着一个人在与异性生活的过程中的成长,是以情感为联结、物质为基础的产物。婚姻是人类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稳定关系的保护壳,由婚姻组建家庭,更加有利于人类繁衍后代。

在婚姻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彼此情感的联结,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延续方式,但是时代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模糊对于美好爱情和婚姻的理解。正如杨绛先生所言,真正的爱情和婚姻是两个人的感情,两个人彼此理解,心意相通,这提醒我们对于情感要真诚,要回归本真,关注情感最原始的内容,我认为这在当今社会是极为难得的。

四、  结语

我非常欣赏杨绛先生这样的女性,她就是我心目中女性最美的模样。在她的文字中,我深入了解了这位女性,感受到了女性独有的优雅和温柔。我希望自己在走到人生边上时也能够成为一个这样的女性,竭尽一生追求这样的美丽与魅力,将自己淬砺得更加强大,能够在人生的任何时刻都保持优雅。谢谢杨绛先生,谢谢您的文字给予我的力量。

最近读到杨绛的《风》,这几句话就萦绕在耳边,正如杨先生说的,风就和人的情感一样,甚至我们可以把人比作风。

也许是我惆怅了吧,感觉风再猛烈,也被拘束在天地之间,人再神通广大,也挡不过生命的终结,无论是怎样的自由终有约束,窗外,寒风凄厉。

《风》

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硬的东西把它挡住,软的东西把它牵绕住。不管它怎样猛烈的吹;吹过遮天的山峰,洒脱缭绕的树林,扫过辽阔的海洋,终逃不到天地以外去。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平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也许最平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果然纹风不动,不是平静,却是酝酿风暴了。蒸闷的暑天,风重重地把天压低了一半,树梢头的小叶子都沉沉垂着,风一丝不动,可是何曾平静呢风的力量,已经可以预先觉到,好像蹲伏的猛兽,不在睡觉,正要纵身远跳。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没有东西去阻挠它:树叶儿由它撩拨,杨柳顺着它弯腰,花儿草儿都随它俯仰,门里窗里任它出进,轻云附着它浮动,水面被它偎着,也柔和地让它搓揉。随着早晚的温凉、四季的寒暖,一阵微风,像那悠远轻淡的情感,使天地浮现出忧喜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一阵风是这般轻快,这般高兴,顽皮似的一路拍打拨弄。有时候淡淡的带些清愁,有时候润润的带些温柔;有时候亢爽,有时候凄凉。谁说天地无情它只微微的笑,轻轻的叹息,只许抑制着的风拂拂吹动。因为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

假如一股流水,嫌两岸缚束太紧,它只要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没了边界,便自由了。风呢,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它。放松些,让它吹重些吧;树枝儿便拦住不放,脚下一块石子一棵小草都横着身子伸着臂膀来阻挡。窗嫌小,门嫌狭,都挤不过去。墙把它遮住,房于把它罩住。但是风顾得这些么沙石不妨带着走,树叶儿可以卷个光,墙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掀翻。再吹重些,树木可以拔掉,山石可以吹塌,可以卷起大浪,把大块土地吞没,可以把房屋城堡一股脑几扫个干净。听它狂嗥狞笑怒吼哀号一般,愈是阻挡它,愈是发狂一般推撞过去。谁还能管它么地下的泥沙吹在半天,天上的云压近了地,太阳没了光辉,地上没了颜色,直要把天地捣毁,恢复那不分天地的混沌。

不过风究竟不能掀翻一角青天,撞将出去。不管怎样猛烈,毕竟闷在小小一个天地中间。吹吧,只能像海底起伏鼓动着的那股力量,掀起一浪,又被压伏下去。风就是这般压在天底下,吹着吹着,只把地面吹起成一片凌乱,自己照旧是不得自由。未了,像盛怒到极点,不能再怒,化成恹恹的烦闷懊恼;像悲哀到极点,转成绵绵幽恨;狂欢到极点,变为凄凉;失望到极点,成了淡漠。风尽情闹到极点,也乏了。不论是严冷的风,蒸热的风,不论是衷号的风,怒叫的风,到末来,渐渐儿微弱下去,剩几声悠长的叹气,便没了声音,好像风都吹完了。

但是风哪里就吹完了呢。只要听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的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风究竟还不肯驯伏。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417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