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豪书房对联
导读书室楹联是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具体的文化表现。这些对联或抒发情感、或戏弄人生、或针砭时事、或表达雅兴。从这些对联中可以探讨出学者的心情和嗜好。哪一句是你最欣赏的呢?
一、陆 游: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自题“书巢”联。以“巢”名书斋,足见耽书之甚。万卷伴终生,是放翁的真实写照。放翁嗜书,老而弥笃。有“读书有味身忘老”之名句传世。晴窗万卷,耽书如年,是真名土!
二、左光斗: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题书斋联。武能叱咤风云,持剑啸天。文则花鸟怡性,嗜书晓理。非光斗不能为之。
三、邓子龙:
月斜诗梦瘦
风散墨花香
自题书房联。此联以意境取胜,上联通过视觉描绘梦境,下联以嗅觉传达书香。充满诗情画意的书房,乃主人的理想世界。
四、袁枚(四则)
<一>
放鹤去寻三岛客
任人来看四时花
自署“随园”联。集晚唐诗句为联以署其园。随园主人好客,骚人墨客,窈窕淑女,云集于此,放酒豪歌,及时享乐。此联清空潇洒,且有“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之概。
<二>
此地有丛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自题“随园”联。据传曾有友人想寻他开心,故意向他借阅这坟、典、索、丘四部书,他只好收起这幅对联,因为这是失传了的书,他只是自吹而已。
<三>
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
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
题“所好轩”联。有魏晋遗风,“懒“是愤世嫉俗的缘故,意为淡薄官场生活。这是明清时代退隐政台、独善其身的文人士大夫人生态度的生动写照。此公平生好味、好色、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古玩字画,尤好书籍。其书斋故名为“所好轩”。
<四>
朱藤花压读书堂
分得桐阴半亩凉
自题书斋逃避现实,与世无争,企图营造一个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半耕半读,自娱自乐,是“性灵派”诗人理想生浩的真实反映。
(原摘)中国古代大文豪书房对联锦集 - 白云深处小村 - 白云深处小村
五、郑板桥(四则)
<一>
富于笔墨穷于命
老在须眉壮在心
自题书斋联。号称“三绝诗书画”,自然“富于笔墨”,老夫子到是不谦虚。官仅七品,是穷于时而非穷于命。下联扬起,老当益壮,杜甫诗云:白头虽老赤心存。使人于安贫乐道之时,仍存奋进之志。
<二>
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
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
自题书屋联。好一幅“月夜读书”图。此联对仗工稳,词语别致。撑、锁二字足见怪人笔下之功夫。
<三>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自题书屋联。此联是为别峰书屋所题写的木刻联。书屋位于镇江焦山别峰庵中,门头上有“郑板桥读书处”横额,门楹上存有郑氏手书此联。联语言简意深,看似一幅写景联,实则包含着一定的哲理在内,耐人寻味。
<四>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自题画室联。联意谓画三秋树宜简洁,画二月花宜奇异。虽是“扬州八怪“自言其画,实亦蕴含为诗为文之道。
(原摘)中国古代大文豪书房对联锦集 - 白云深处小村 - 白云深处小村
六、梁同书(三则)
<一>
万卷编成群玉府
一生修到大罗天
题北京“阅微草堂”联。阅微草堂乃清代纪昀书斋。此联明题草堂,实写草堂主人。“群玉府”即帝王藏书之处;“大罗天”道家所言最高之天。极言纪氏著作等身。
<二>
无事此静坐
有情且赋诗
自题书斋联。此联朴素淡雅,像是随口吟和而成。君子之交淡如水,这里没有美洒佳肴,有空来坐坐,喝杯清茶,兴致高了咱们就赋诗唱和。反映了旧时士大夫的日常活动。
<三>
至乐无声唯孝弟
太羹有味是读书
题“三味书屋”联。书屋所以名为“三味”是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书读得这样有味,这或些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
七、纪晓岚(二则)
<一>
书似青山常乱叠
灯如红豆最相思
题书斋联。读书读出颜如玉,非风流人物不能为之。疏慵平淡,蕴藉风流。读此联可以想见其斋其人之风貌。
<二>
小筑当水石间,直以云霞为伴侣
大名在欧苏上,尽收文藻助江山
贺法式善梧门书屋落成联。上联盛赞书屋构筑之美,下联称颂主人才能之高。这是典型的阿谀逢迎之作。
八、李石贞
彼何人,予何人,都是穿衣吃饭
穷亦命,达亦命,不如闭户读书
题书室联。文句通俗易懂,读来郎郎上口。联语表达了一种宿命观念,这或些是当时封建士大夫的奇特心态。
九、邓石如(二则)
<一>
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
竹书千万字,灌花酿洒,可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
自题画室联。室贫又如何、贱又如何。自耕自乐,有洒有花有书,与世无争。如此清淡恬适的生活,谁不想过?
<二>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自题“碧山书屋”联。上联写景,天下奇观,历历在目。下联论文,古今奇书,皆藏我胸。此联用词精到,玉缀珠联,浑然一体,不着一丝堆砌痕迹,气势磅礴,蔚然大观。确是传世之佳联。
(原摘)中国古代大文豪书房对联锦集 - 白云深处小村 - 白云深处小村十一、林则徐(二)
<一>
坐卧一楼间,困病得闲,如此散才天或恕
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
自题书房联。此乃告老还乡后所作,壮志未酬人已老,渐感倦于时事。欲借林泉一隅,读书以终老。读此联有英雄无奈于时之感。
<二>
家少楼台无地起
案余灯火有天知
题少时书室联。儿时贫寒,无地筑屋。秉烛夜读,以求富达。联语暗隐抱负。日后确也功成名就。有“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意。
十一、佚 名 :
鸟吟花笑有余乐
月白风清无尽藏
此为北京中南海长春书屋联。联语有声有色,声色俱佳,有动有静,动静有致。
十二、乾 隆(三则)
<一>
烟霞并入新诗卷
云树常开旧画图
题“荫榆书屋”联。“烟霞”入诗,“云树”成画,是舞文弄墨者之常情。乾隆爷也附庸风雅。此联并无新意,只因是皇帝老儿所作,而得以传世。
<二>
诏绪仰斯文,识小识大
趋庭传至教,学礼学诗
题孔尚任读书处。读书处位于孔庙承圣门内故宫井前,斋名“诗礼堂”,孔尚任曾在此堂为康熙讲过经书。乾隆到此留下这幅御联。
<三>
深心托豪素
怀抱观古今
题三希堂联。乾隆帝喜收藏碑帖书画于书斋中,其中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皆希世珍宝,故名书斋为三希堂。上联意谓潜心于纸墨笔划。下联则谓要用宽旷的襟怀鉴赏古今贤人。
十三、许文恪 :
但有余闲惟学帖
即逢佳客莫谈天
自题书室联。语朴实无华,告诫我们不要虚度时光。有朋自远方来,咱们就谈书论文,莫闲聊。
十四、何绍基(二则)
<一>
明月同行如故客
异书难得比高官
题书斋联。“异书难得”与“高官”难求,在作者心目中孰轻孰重,看此联便一目了然。此种思想境界确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二>
江上此台高,问坡颍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
蜀中游迹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载酒我重来
题东坡读书楼。此楼位于四川乐山市凌云山栖鸾峰上,相传苏轼曾在此读书。读此联便能感知这里确是个读书的好去处,站在滚滚东去的大江边,引昴高歌“大江东去,………”。何等潇酒。
十五、佚名 :
屋小如舟
人淡似菊
三味书屋旧联。联语清新淡雅,尤如在大热天喝到一杯凉水。屋虽小如扁舟,但它却孕育出一代文豪---鲁迅。此联久已散失。
十六、曾国荃:
瓶花落砚香归字
风竹敲窗韵入书
题书斋联。读书写字有如此雅致,可见其人不俗。字含花香,书有竹韵。闲情逸致,跃然纸上。
十七、黄庭坚 :
诗罢春风荣草木
书成快剑斩蛟龙
自撰书斋联。上联言吟诗之味,好象春风荣草木;下联指书法笔见功力,犹如快剑斩蛟龙。语出不凡,足以惊人。
十八、徐 渭(三则)
<一>
雨醒诗梦来蕉叶
风载书声出藕花
自题书舍联。读此联仿佛在眼前出现一幅韵味别致的写意画,我们能从“雨”声“风”响中,清晰地看到“蕉叶”之碧绿,“藕花”之艳红。联中“醒”、“载”二字新颖奇丽,别具匠心。
<二>
未必玄关别名教
须知书户孕江山
题“青藤书屋”联。此联刻在青藤书屋的石柱上。书能孕育出大千世界,非读书人能有此奇想。他取名自已的书楼也叫“孕山舫”。
<三>
水隔笙簧,白日鸟啼花竹里
庭园锦绣,青春人在画图中
题“张氏书室”联。本联以绘声绘色的笔调,描绘了张氏书室的优美环境,水鸣鸟啼、花艳竹翠,尽收眼底。下联由景及人,缘景入情。大自然使生命重焕青春。
十九、王咨臣:
环壁列奇书,有史有文堪探讨
小楼多佳日,宜风宜雨足安居
题书屋联。王咨臣著名藏书家,家藏文、史、医、农、历法等一万五千余册。上联言明藏书之多,下联叙述书屋之佳。读此联能感受到大藏书家的风采。
(原摘)中国古代大文豪书房对联锦集 - 白云深处小村 - 白云深处小村
二十、史可法:
斗洒纵观廿四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题书屋联。看史要有豪情,斗洒壮胆,纵横于历史长河。读经须练静功,一柱清香,万念俱灭。联语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看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心态,用平常心观史,以激昴心念经,那么看到的将是一团解不开的迷。
二十一、石涛:
耽文艺如嗜欲
以古人为朋曹
题书室联。食色,性也,人之常欲。大画家石涛的欲望已超越于此。精艺通文成为他的本能欲望,非常人是不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二十二、刘熙载
东壁图书西园翰墨
南华秋水北苑春山
环壁皆书籍字画,饶屋是山水美景。联语连用方位词东、西、南、北四字,攘括了文化人理想的生活环境。有书有画,有山有水,在这种充满艺术气氛的书室内玩弄笔墨,有多少文人能不向往。
二十三、黄铖 :
旧书细谈犹多味
佳客能来不费招
中国旧式文人有这样一个传统观念,大丈夫应云游四海,寻觅知音,多交益友。如遇知音,则放酒豪歌,谈诗论文,彻夜不眠。文坛祖师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联传达的正是这种思想观念。
二十四、张廷济:
拣茶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书
此联写得比较平淡通俗,自平淡中见真情,拣茶为友,筑室为书,反映了读书人的奇特心态。
二十五、李璧瑜:
伤心夜雨,蕉窗点半盏寒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
回首秋风,桂院剩一枝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
自题书屋联。此乃清代一名不经传的学官,自书的一幅对联。联语生动地刻划出社会下层学吏凄冷清寒的生活境况。所有词语如“伤心”“寒灯”“秋风”“秃笔”等,都含有一股悲凉的气息,写者悲凉,读者更悲凉。
二十六、俞 樾(二则)
<一>
仙到应迷,有帘幕几重,阑干几曲
客来不速,看落叶满屋,奇书满床
题红叶读书楼。此楼为孙叔莲读书处。上联极写书楼之盛之美,连神仙都要为之迷到。下联点明主题,与楼名关合,落叶满屋,奇书满床,乃红叶读书楼之特色。
<二>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斯楼传矣
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自题俞楼联。此联描述俞楼的壮观,不免有点自吹自擂,五百年后又有谁在此作诗为文。
二十七、吕留良 :
囊无半卷书,惟有虞廷十六字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自题居室联。先生是晚明抗清志士,作此联以明已志。上言“虞廷十六字”,系指<书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语;下云“目空天下士”者,乃不耻屈节者所为之谓也。口气虽大,气节却高。
二十八、张 载:
夜眠人静后
早起鸟啼先
此联勉励自已抓紧时间,刻苦读书。早起晚睡,实不利于身心健康。合理按排时间是现代读书人应当时刻注意的,不可仿古。联语虽写得通俗流畅,但用字绝对符合楹联规则,“夜对“早”,“眠”对“起”,“人”对“鸟”,“静”对“啼”,“后”对“先”,字字对应,无一遗漏。可见平谈中藏有奇诡。
二十九、徐霞客:
春随香草千年艳
人与梅花一样清
自题小香山梅花堂。梅的特性深受中国文化人的宠爱,梅的清高、脱俗、孤赏、冰清,是中国多少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上联的“千年艳”点出梅花的悠久历史,暗喻本家族爱梅风尚代代相传。下联的“一样清”道出了自已志洁行高的情怀和不随俗流的人格。
1 有什么悲伤的古文句子形容爱情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无题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2 文言文中表达“爱情深奥”的语句有什么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望夫石 (唐古代经典爱情诗)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相思怨 (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卜算子 答施 (宋)乐婉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采桑子(宋古代经典爱情诗)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李清照《一翦梅》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宋)张先《千秋岁》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朱淑真《生查子》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元好问《摸鱼儿》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唐)李白《三五七言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信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水深!白居易《长相思》
夜长酒阑灯花长,灯花落地复落床:似我别泪三四行,滴群君满坐之衣裳。 与君别后泪痕在,年年著衣心莫改。(唐)元稹《离思》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泪还惜别,为君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唐)张籍《节妇吟》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唐)温庭筠《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上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断肠白苹洲!温庭筠《望江南》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唐)李商隐《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五代)李煜《更漏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宋)欧阳修《玉楼春》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持子之手,与子偕老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3 优美的 文言文, 写心情和感情的都可以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沁园春·长沙》)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 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卫风·氓》)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8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9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孔雀东南飞》) 10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1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 1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1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1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16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 1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8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19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20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21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
(白居易《琵琶行》) 2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2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2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2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28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2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3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31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 32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3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刘禹锡《锦瑟》) 3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刘禹锡《锦瑟》) 35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36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37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38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9矮低斜行闲作草,睛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4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4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4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4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6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8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4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50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5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52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5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5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55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姜夔《扬州慢》) 56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 57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8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 5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6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61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62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6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 64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 6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6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67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68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沙行》) 69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沙行》) 70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 7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7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7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 7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7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7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须臾。羡。
4 文言文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关于文言文伤感的说说例句如下:
1、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2、长歌当哭,为那些无法兑现的诺言,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终散作云烟。
3、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4、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5、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6、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7、红尘初妆,山河无疆。最初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8、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空。
9、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10、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作者 韩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一谈到唐宋散文,多数人都会立即想到「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革新六朝以来骈俪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建立崭新的文风为号召,在文坛上蔚为一股风潮。宋代的欧、曾、王、苏等文家,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更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因此可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著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目前高中国文各家版本所选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颇多,综计有二十七篇,其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且篇篇皆具特色,值得细心赏读。以下即分别择要说明八大家的散文风格,并一一举例,以略明其梗概。
一、韩愈
韩愈为唐代古文运动健将,毕生以发扬儒家学说,排拒佛、老思想为己任,主张文道并重的散文。他的散文气势雄奇,语言精鍊,笔力遒劲,条理明畅。如为了阐述从师问学及尊师重道之理而作的〈师说〉,文中反覆议论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独特的见解,其结构谨严、脉络通贯,句型骈散兼用,笔法亦错综而变化多端,是论说文中的典范。另〈原毁〉也是韩愈极有名的论说体散文,旨在探究毁谤恶习的根源。文章以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修养作对比,从而析出今之君子的「怠」与「忌」,实为「毁」的根源。全篇逐层阐析,说理透彻,富於逻辑,遣词用字虽平浅,却颇有古劲之风。
〈送董邵南序〉是一篇为朋友送行而写的「赠序」,但韩愈意在言外,旨在劝阻朋友远行,因不便直说,故含蓄委婉地於文章中旁敲侧击,或以「古」「今」对比,或从「有合」之意转折至「不合」。文虽不长,却富於情理,极尽曲折跌宕之能事,可见得韩愈高奇的文才及风格。
〈张中丞传后叙〉则是为了阐发和补充李翰所作的《张巡传》而写的史传文章。韩愈以侧面方式描写,透过遗闻轶事,表达出张巡、许远及南霁云等人的爱国形象与坚强性格。全篇於叙中带议,议论处理直气壮,记叙处生动逼真,充分掌握了人物的精神,使原本琐碎的材料能杂而不乱,读来也能一气呵成,是韩愈传记文的力作。
韩愈除了擅长於立意说理的议论文之外,写起感怀悼亡的抒情文章,也同样哀恻动人。如〈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了自己情同手足的侄子韩老成遽逝而写的悼亡之作。文中写幼时孤苦相依的情景、聚少离多的感慨、生死无常的哀痛,皆属真情至性之语,从肺腑中自然流出。全篇造语恳挚,不假雕饰而有无限凄怆的情韵。又如〈柳子厚墓志铭〉则是为好友柳宗元所写的墓志铭。文章从柳宗元一生遭遇、为人、文章成就和两人间的深厚感情著笔,对於柳宗元的坎坷命运寄予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当时的世态人情,也流露出激情的感慨。全篇立意深切,情挚语真,文笔简鍊,其中亦可见韩愈为文犀利奔放的风格。
二、柳宗元
柳宗元和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文坛常以「韩柳」并称,都是杰出的散文作家。柳宗元文章风格雄深雅健,峻洁精奇,为文勇於创新,尤擅长於山水游记、寓言、传记及议论体文章的写作。在柳宗元的手中,「古文」写作的技巧手法更为提高,表现艺术也更显成熟。
首先,在游记方面,以贬居永州时期所写的〈永州八记〉为最著。这八篇游记散文,各自成篇,但又互相连续,就像一卷精美的山水画长轴,把秀丽的奇山异水,描绘地形神毕肖。由於柳宗元此时身处怀才不遇的郁闷中,故寻幽访胜之际,每能获得游心物外的理趣。如八篇之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写柳宗元登临游赏西山的过程中,所得到前所未有的心灵感悟,而之前因长期贬谪的郁闷心情也一扫而空。作者将自己的心情与西山奇丽的山水风光结合,在情景交融的状写中,展露了自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旷远心境。全篇字琢句鍊,笔调明快,而情思亦隽永遥深,读来尤能令人回味无穷。又第三篇〈钴鉧潭西小丘记〉,则写钴鉧潭西小丘景色的奇异,和它为人遗弃的遭遇,并从而寄托作者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小丘的被弃,正像是作者自己在宦途上的挫折,其境遇相似。但在买丘、赏丘的过程中,也意外得到豁然开朗的喜悦。这两篇山水游记,在清丽的叙事笔触中,也寄托了作者的感怀,情景交融间,更有千般余韵隐含其中。「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所穷」,予人广阔无际的浩瀚情怀;「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则透显出凄幽的情调。将丰富的感情与奇丽的景观融为一体,使得文章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格和意境,这也正是柳宗元山水游记能独步千古的原因吧!
其次,在寓言方面,柳宗元关心时政,为文常以「寓言」方式来揭露世态人情的流弊与病态,从而发挥讽谕或鉴戒的功能。篇幅虽多属简短,但含意却深长。如〈三戒〉即为公认的名篇。〈三戒〉是以「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则组成,皆以动物作为故事的主角。主旨是要讽刺那些「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的人物,寓言中麋、驴、鼠三种动物都是作者刻意创造出来的,其构思巧妙、形象鲜明,文笔犀利,极具警世意义。另如〈蝜蝂传〉则是一篇借用传记方式来寄托讽意的寓言。蝜蝂善负、好上高、至死不变的行为,正像一些世人贪得无餍、至死不悟的贪婪本性。这也是一则短小精警、意味深长、耐人寻思的故事。至於〈种树郭橐驮传〉则属於一篇寓言性质的传记文章。文藉郭橐驮所述种树之理,申说施政治民之道。虽是传记,但人物、情节似实亦虚,在问答之中揭明植木之理,并继而引申出为官之道。文章构思奇崛,立意深刻,蕴含浓厚的理趣。
再者,在议论文方面,柳宗元以睿智的眼光,立新题,寓新意,故常能发人之所未发。如〈捕蛇者说〉是透过捕蛇人之口,揭露赋敛之毒更甚於蛇的社会现实,对於当时民生的苦况,寄予无限的关怀与同情。捕蛇人对自家悲惨遭遇的伤心自述,是全文的重心,表现了人民百姓无奈的控诉。本文在写作上与《礼记‧檀弓》「苛政猛於虎」立意相近,但规讽之意旨则更为深刻,文章波澜也更显得起伏多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另外,〈送薛存义序〉一文中,柳宗元藉为薛存义送行的机会,於文中抒发为官之理,并以本文相赠,是一篇前议后叙的赠序文章。文中以为官吏应为人民公仆,应服务人民,而不能役使人民,否则可加以责罚、罢免。如此先进的见解,可作为研究柳宗元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其立意精警、义旨显豁,是理长而味永的名篇。清代刘熙载曾将本文和韩愈的〈送董邵南序〉相提并论,以为〈送董邵南序〉「可谓变化之至」,而本文则「可谓精能之至」,指出本文内容精深独到,语言精洁隽永的写作风格。
三、欧阳修
欧阳修在北宋文坛倡导诗文革新,是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出明道致用的文学主张。他不仅是古文家,在诗、词、赋的创作上也极有特色和成就。欧阳修的散文平易流畅,清新自然,具有婉约含蓄之风貌。如其最有名的〈醉翁亭记〉,写於贬知滁州之时,欧阳修寄情山水,从而领会到山水之乐、游宴之乐及与民同乐之乐。文章以「乐」字为主线贯串全篇,脉络清晰,形成往复回环的韵律,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自己以顺处逆的怡然心境。全篇笔致清丽细腻,文词练达,韵致无穷,是山水游记的千古佳篇。
至於〈纵囚论〉则是欧阳修翻案文章中的名篇,旨在对唐太宗纵囚史事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既是翻案,文章势必有破有立。文中除了驳斥唐太宗纵囚将致「上下交相贼」,其目的不过在於施恩求名,因此认为圣王治国应「本於人情,不立意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以建立常法。全篇剖事析理,缜密周到,透辟深刻,其逐层论辩,极能令人信服,如「刀斫斧截,快利无双」(《古文观止》吴楚材之评语),是一篇发挥雄辩之才的力作。
欧阳修除了是文学家,也是杰出的史学家。他所奉诏修撰的《新唐书》,及独力撰述的《新五代史》,都是别具文学特色的史学名著。如〈五代史记一行传叙〉是为了表彰在乱世中特立独行、有益风俗教化人士所撰〈一行传〉的序文。文中感叹五代之世伦常败坏、廉耻不复之际,其间能洁身自负之士鲜见於世。欧阳修撰史为扬善彰名,於残阙史料中搜罗,而略可叙录者仅得四、五人而已,从中可见欧阳修仿《春秋》笔法褒善贬恶、端正人心的批判精神。全篇文笔简鍊明净,很能发挥序文钩稽作意的功用。
四、曾巩
曾巩的文章醇厚,颇有平和之气,风格和欧阳修相近,古来并称「欧曾」。曾巩长於议论,为文讲究布局章法,故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如〈墨池记〉是藉王羲之墨池学书之事,来揭明「勉学」的主旨。文虽以「记」为名,但实际上是一篇议论文,勉励学者应勤学苦练,深造道德。全篇即事说理,托物言志,在诘问转折的语气中,可得纡徐委婉的韵致,而其文字简鍊朴实,寄意渊雅深邃,读来尤能发人省思。
五、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所作文章多关於政令教化、经世致用。其学术根柢渊博,故为文文笔遒劲,思虑缜密,风格则刚峻峭拔。如〈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议论说理取胜的山水游记。王安石借游褒禅山为题,抒发游山探洞的感想与心得。全文先叙后议,结构谨严,从中寄寓了积极进取的襟怀和贯彻志向理想的精神,并勉学者应「深思慎取」,是一篇借题发挥的游记散文。就如同〈墨池记〉,本文由景生情,因事见理,全篇融情、景、事、理於一体,表现出宋代散文长於议论、结合叙议的风格特色。又如〈伤仲永〉也是一则叙议结合的短文。文章透过一个神童因失学而终沦为常人的故事,说明天赋并不足恃之理,并强调受教学习的重要性。文章或叙或议,皆有条不紊,深入浅出,尤其在精简、朴质无华的文辞中,却仍能富含警惕世人的深意。
另外,〈读孟尝君传〉则是王安石在阅读《史记‧孟尝君列传》之后所写的一篇翻案文章。文从孟尝君重用鸡鸣狗盗之徒而使有志之士不至,因此无法得到真正贤才之理,驳斥孟尝君能得士任贤的传统说法。全文篇幅极短,但气势劲健,雄辩有力,可见王安石读书能不拘於定见,并勇於提出独特观点的识力。
在政论文方面,〈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就新法答覆谏官司马光的书信。文中针对司马光所指「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逐一提出剖析辨驳,并重申变法的决心。文章理足气盛,在委婉和易的语势中,却充满劲悍刚锐之气,其推行新法的坚定决心,昭然可见,不但充分显现了王安石的人格与风格,也证明了文章风格与作家个性人格两者间的密切联系。
除了展现刚正性格的文章外,如〈祭欧阳文忠公文〉则是一篇较为柔婉,深具情致的祭奠散文。王安石和欧阳修在政治理念上的歧异,并未影响两人之间的深厚交谊。在文中,对欧公的文章、气节、功业、品德,皆推崇备至,并申一己向慕瞻依之情。语语发自心坎,一吟三叹,极尽哀伤沉郁的情思。
六、苏洵
苏洵为文得力於《战国策》、《史记》,故所为文简直老练,颇有先秦古劲之风。由於长於史论、策论一类的议论文章,故文章之论点鲜明,说理透辟,如他著名的史论名篇—〈六国论〉,是藉战国时六国因赂秦而自取灭亡的事例,以讽北宋当时对契丹、西夏纳币求和的屈辱政策,其主旨的言外之意,实在於鉴古讽今也。苏洵以为六国灭亡之因主要在於「赂秦」,且「不赂者以赂者丧」,全文便以此为中心论点,各段紧扣此论点,从正反面多方逐层展开申论,其条理清晰,语言犀利明快,精鍊准确,气势亦跌宕雄奇。就布局结构上,或就修辞手法上来说,本文都可谓为论说文的上乘之作。
七、苏轼
苏轼一生的宦途虽坎坷,但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却是享誉千古的。他继欧阳修之后,完成北宋的诗文革新,为文坛领袖,与其父洵、弟辙,并称「三苏」。苏轼的思想气度恢宏,才气纵横,诗、文、词、赋、书、画皆所擅长。其文章汪洋恣肆,清新自然,「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但常行於所当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说〉),尤长於说理,举凡论辨策议,皆有佳篇。如〈留侯论〉是苏轼著名的史论,全篇以「忍」字贯串,评价张良的一生,并列举史实,摆脱世俗陈见,翻出新意,指出张良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其关键在其「能忍」。文章围绕「忍」字,展开层层论证,文势往复曲折,立意奇颖,论点集中,颇能引人入胜,正表现出苏轼为文气势恢宏的一面。取与同是翻案文章的〈纵囚论〉并观,则欧、苏这两大文豪援古事以证辩的学养,勇於推陈出新的才识,皆使论文之中寓含理趣,尤其文章信笔挥洒,收放自如,更能展现两人纵横古今的深湛才学。再如〈教战守策〉,为苏轼策议类文章的名篇,充分显现了苏轼谋议时政的高远识见与尽忠之忱。他在文中主张国家在承平时也应懔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让民众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战阵的攻防技能。苏轼在权衡北宋的国策与国势后,而提出这般建言,实是有为而发。尤其全篇陈言剀切,观点鲜明,析理透辟,深中时弊,文中有喻有证,在明快斩截的逐层论析中,语语精警,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至於〈方山子传〉一文,则是苏轼文章中别具面貌的传记作品。这是他为一位隐逸的友人陈慥所写的一篇小传,旨在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人品,也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愤。本文篇幅虽不长,但言简意丰,有叙有议,在取材、写作笔法及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皆可见其传神之处。文末以「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作结,寄慨於叹,更蕴生余波荡漾、含蓄不露的奇气。
八、苏辙
苏辙的个性沉静敦厚,在其父兄的薰陶下,所作文章立意平稳,汪洋澹泊,语言朴实淡雅,如其为人。文学成就则以散文较高,尤其策论更是著称於世。在记游方面的作品则以〈黄州快哉亭记〉最具代表性。苏辙作此其记,在阐发其兄苏轼为亭命名「快哉」的深意,也藉慰解张梦得之余,抒发自己坦然自适、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全文七处点出「快」字,围绕「快哉」二字著墨,把叙事、写景、抒情与议论鎔为一炉。其文笔秀杰洒脱,风趣悠远酣畅,足见苏辙汪洋澹泊,纡徐条畅的风格,翫味之余,令人有超然物外之思
古诗词中有哪些丰富的情感
一、忧国忧民。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4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
5反应战乱离散的痛苦。
6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痛苦。
7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建功报国。
1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2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决心。
3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伤。
4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慨叹。
5贬官谪居的失意。
三、思乡怀人。
1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2漂泊的孤独寂寞,以及天涯羁旅的愁思。
3闺中怨妇的怀人之情。
4久戍边关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其他。
1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的勉励。
2表达恬淡闲适之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3寄情山水的悠闲。
4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5怀古伤今,对昔胜今衰,世事变迁的感慨。
6表达自己高洁的志趣,不愿与人同流合污。
7青春易逝,时不我与的慨叹。
8对爱情的追求,对恋人的挚爱之情。
9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古诗词中的情感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情感有哪些?一般怎样表达?古代人都比较含蓄,没有现代人开放,呵呵,所以一般都是借用各种周围的景物啊等等花啊,草啊,数啊,鸟啊之类的表达感情
常见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一组(按诗体分类)]
(一)咏史诗
思想情感
示例
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
刘禹锡《石头城》《鸟衣巷》、姜夔《扬州慢》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
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
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杜甫《蜀相》
(二)边塞诗
思想情感 ’:
示例
1.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
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气魄沉雄、慷慨悲凉。
王昌龄《从军行》
2.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杜甫《兵车行》、范仲淹《渔家傲》
(三)山水田园诗
思想情感
示例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
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
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
杜牧《山行》
2.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
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
陶渊明《归因田居》、王维《山居秋暝》
(四)离别诗
思想情感
示例
1.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李煜《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
舍之情。
李白《赠汪伦》,柳永《雨霖铃》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
4.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
孟浩然《宿建德江》
[第二组(按诗歌情感分类)]
(一)忧国伤时
分类
示例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官绝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旗剪婆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二)建功报国
分类
示例
1.建功立业的漫望。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
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
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的窘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心情。
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
分类
示例
1.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四)生活杂感
分类
示例
1.寄情山水、田园的
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永遏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五)送别之情
分类
示例
1.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丰富的g古诗词呀庭燎
先秦:佚名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旗。
诗中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小寒食舟中作》这首七律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有哪些情感丰富的歌姬曲忘了你忘了痛,潘倩倩 日久见人心,梁静茹 被爱伤害的男人,吕品 爱就坚持到最后,吕品 我最亲爱的,名字不知道怎么打。 明年今日,陈奕迅 一路上有你,张学友 有一点心动,张信哲 曲终人散,张宇 对不起,谢谢,陈奕迅 LZ一般基本上都听过的
古诗词中的情侣名有哪些?蒹葭,白露。
春如旧,桃花落。
比翼鸟,连理枝。
淑女,君子。
纤云,飞星。
出处
1《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钗头凤·红酥手》
宋代: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3《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4《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5《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谐音在古诗词中有哪些呵呵是人们在网络上经常使用的词语,但是人们很少在日常生活说它。
呵呵像是表达自己的笑容,却给人以莫测高深的感觉。有时会让人不明白是喜,是悲,是怒,还是乐,而让人近乎崩溃。呵呵也有时表示没有话可说,或者对对方的话表示不置可否的时候使用呵呵表示自己在应和。
这种笑声更多的是给人一种嘲弄感,具有表达出对对方不屑,笑而不语的态度。
这还代表这女孩子可爱的笑声,更能体现出女孩子的可爱。
呵呵的意义如今已多种多样,有时仅仅表示同意,甚至可以是没有意义。呵呵如今更多的是带有冷笑,嘲讽的味道,抑或是炫耀,放松的心情。总之,是互联网上的一个比较万能的词汇。
呵呵这一词语已成为网络,短信,邮件,贺卡等媒介中非常常用的词语。
呵呵在网络聊天时 有些人对对方表示不满或者不知道该说什么,就用“呵呵”两个字应应急。
而如今在网络上使用最频繁的是“女神的呵呵”这样一说。女神用呵呵表达自己对屌丝的不屑与不理会的态度。
其实,呵呵在很多时候,是表示一种无奈,对对方所说的、所做的事,明明知道他是骗你或隐瞒你的,你想摊牌却不能摊牌的无奈。
浅谈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 词大略可分婉约与豪放。然而这两大派别如何形成,各自有什么特点?讨论一下也很有必要。我很孤陋,不知当代学界对此有没有专题的研究,我只根据我的理解“自定方圆”,讲错了请大家包涵并批评。 一、词的形成及豪放与婉约的分流 中国的诗,最初都是歌。《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足以说明诗和歌的关系。《诗经》都是用来演唱的,汉有乐府,唐有教坊。总之,诗与歌,密不可分。 词从什么时候形成?有人说远在梁朝就有了,但不可确证。应该是起源于唐正确。唐教坊的乐师感到过于规整的五言七言的诗句难以尽情表达情感,于是,就在原诗的基础上予以增减字数,就形成了最初的长短句。我见过一首据说是唐人改编的王维的《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进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如果此词确是唐教坊乐师改编,那么就可以推断,词就是这样产生的。不必拘泥于词来源于民间的陈说。 1899年,敦煌石室发现了一大批唐代珍宝,其中就有著名的《敦煌曲子词》,其年代作者皆不可确考,手法也还有些稚嫩,大多是民间的作品。可见,唐时,词这种文学形式在民间已经很流行了。 真正有年代可考并可信的,是唐代的张志和《渔歌子》,韦应物《调笑令》,白居易《忆江南》《长相思》,刘禹锡《忆江南》《潇湘神》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美的真正的小词。(传说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不予采信。) 词的成熟,是晚唐五代时的事。五代人编了两本词集:一本是《尊前集》,我没见过原书,没有发言权,从略。一本是《花间集》,这是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其作者以蜀人为主(18个作者有14个与蜀有关),词有500余首,主要是供士大夫宴会间演唱的,故名《花间集》。不管内容如何,单看艺术水平,已经是相当高的了。 和《花间集》同时的南唐,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词作家。最著名的是李煜和冯延巳。他们不仅可以和《花间集》抗衡,甚至到李煜北掳以后,成就远远超过了《花间》,直到现在,仍令我们觉得高不可及。 这个现象非常有趣。可以说,婉约与豪放在这时已经出现分流的端倪。〈花间〉诸人除偶有山川羁旅之作外,皆流连光景,词风柔婉,为词奠定了婉约的基调。南唐以李煜为代表,国破前亦多靡靡之音,国破后则杂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渐有金石之音。注意我以上所用的三个概念(家国之恨、身世之感、金石之音),这其实就是豪放派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李煜北掳后的一些作品,已开豪放派之先河。王国维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我说,李煜的某些词,已的确让我们听到了豪放的声音。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浪淘沙〉“往事只堪哀”,等等。 进入北宋后,柔婉之词风占主流。晏、欧、秦、柳诸人,可作为婉约一派的代表。而大文豪带有大英雄气的苏轼,自然不甘受此柔靡之风约束。他不仅拓宽了词的领域,扩展了词的体裁,也改变了词的风格。于是,他就成为北宋乃至后来豪放词派的杰出的代表。 到了南宋,由于国破家亡的社会背景,许多词人以笔为刀枪、以词为号角,尽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词人把豪放词风推到了极致。当然,也有一大批词人仍在走婉约的老路,如范成大、吴文英、史达祖、姜白石等等。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豪放词与婉约词中间存在着差异。苏轼有件轶事颇能说明这个问题:有一次他问一个幕僚:“我词何如柳七?”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豪放词和婉约词味道大不相同。 最早对豪放与婉约的问题提出思考的是李清照。她在〈论词〉一文中简述了词的发展史,批评了苏轼等人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第一次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但是,她只对平仄、四声做作了强调。至于究竟怎样才“别是一家”,她没有说得很分明。 到了元初,宋的遗民张炎写了一篇〈词源〉,他说:“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这个“豪气词”,已和“豪放词”的含义差不多了。 第一次明确提出豪放与婉约概念的是一个叫做张世文的人(此人我不甚了了),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他不仅提出概念,也给它们分别下了定义:婉约,词情蕴藉;豪放,气象恢弘。这个定义下的还是比较准确的。 二、豪放词与婉约词之区别 那么,豪放词与婉约词区别在何处呢?下面,我就真的来个“自定方圆”了。 1、两派词人个性不同,关注的对象也不同 豪放派词人大多是有着一种英雄情结的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有着比较远大的抱负。他们也往往是一些情绪化的人,当理想和现实出现落差,就容易愤激。他们多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众疾苦,敢于抨击时政。如韩愈言:“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他们大多是这样的一些敢怒敢恨的怒目金刚。 还是举例以说明之吧:第一个豪放大家苏轼,是一个自小就“奋厉有当世之志”的人。仁宗帝读他和其弟的策论,高兴地说“为儿孙得两宰相”。他对治国,治吏,用兵等,都有一整套的见解。若真能得用,未必不为贤宰相。象这样的一个慷慨激昂的人物,你让他去拿腔捏调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他怎么会甘心?还有辛弃疾,这个孔文孔武的英雄,其文,有其词作证,勿庸赘言。其武,亦冠绝一世:二十起兵,只身擒贼,率众归国,镇抚百姓真可谓辅弼之臣也。这样的人,登高北望,必作收复之想,发而为词,必作金铁之鸣! 婉约派词人则多性格冲淡平和。他们大多安于现状,对政治不很敏感。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这类词人往往“风云气少,儿女情多”。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是他们笔下经常性的题材。 也来举几个例子:晏殊,贵为宰相,其为词虽“不作妇人语”,但也没见有与其身份相称的佳作。欧阳修地位也很高,但平时也喜艳词,甚至为此遭人诬陷。还有南宋的范成大,他面对和陆游辛弃疾同样的时局,而地位也比他们高得远,但是,他除了出使金国写了一组很有现实感的纪程诗外,他的词就没有多少可读的了。这个官阶最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国家高级干部,其词基本不涉军国之事。一本《石湖词》十之八九皆游赏宴饮赠答之作。 我无意评价这两类人物的优劣,只重在说明,这两类人因性格的不同,其所关注的事情也不同。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区别。 2、表达方式不同 豪放派词人表达情感多喜欢直截了当,直抒胸臆。有人说苏轼写诗词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去”,这话很形象地点明了豪放派词人表达情感的特点。 以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上片写景,大刀阔斧,气象雄浑,能激起人建功立业之渴望。下片,人我对照,怀古伤今,感慨苍凉!其表达方式也是直截了当的,我们很容易触摸到他跳动的脉搏,甚至在远隔900余年的今天,我们似乎仍能听到他粗壮的呼吸。 到了南宋诸人那里,直抒胸臆的特点就更为鲜明了。辛弃疾“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傻子也晓得他在骂谁。他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传宋孝宗读此“颇不悦”。也就是说,即使他也用了典故,也用了隐喻,但表达还是比较简单,比较直接。至于刘克庄“两河萧瑟唯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这哪里是在写词,简直就是在怒骂! 与之相反,婉约派词人在表达上就细腻得多。打个同样的比喻,就象女性出门,要反复想穿什么服装,褂子和裤子颜色怎么搭配,描描眉,搽搽粉等。总之是复杂一些。说得具体一点吧,就是,婉约词人多注重技巧,多用隐喻暗示,表达含蓄蕴藉。基于这一点,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就是他们常用的手法。 兹以姜夔的名作《齐天乐。蟋蟀》为例: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首以庾信起兴,庾漂泊异国,写过《愁赋》,这里引以自况,算是为此词定了个由听蟋蟀而生愁的基调。接着回忆在“铜铺”“石井”这些地方听蟋蟀的往事;接着又用“思妇无眠”来衬托听蟋蟀的悲凉心境。下片,接着写蟋蟀在雨中悲鸣,让离家的人(“侯馆”“离宫”)听来“伤心无数”。接着暗引《诗经》“七月在野。。。。。”,又想起儿时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最后回到现实,耳听蟋蟀“一声声更苦”。主题倒还明白,就是一个:“苦”。反复的联想,反复的陈述,说来说去,就这个意思。他的更为有名的《暗香》《疏影》,和这都是同一机杼。这首词意思还是明确的。《暗香》的意思,已经颇费猜测。《疏影》的主题几乎不好把握。 总结一下以姜白石为代表的词家的这类咏物作品,其特点“数言以蔽之”:华丽的文藻,朦胧的主题,跳跃的思维,丰富的联想,剪接的镜头,飘忽的情感。——就这些吧。反正在我读来,是颇为吃力的。——这和“大江东去”真是截然不同的风味。 当然,早期的婉约词也比较明朗。他们的明朗也和豪放词不同。他们主要表现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十分细致,在表达上往往争一字之巧,竞一句之奇。什么“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什么“三影郎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多是这一路人搞的把戏。 3、给读者的感觉不同 有人评稼轩词曰:“大声镗鎝,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可能是我生性粗豪的缘故,我就比较喜欢读豪放词。读豪放词,我的感觉就象与二三同道,登山临水,举目四望,把酒临风,抵掌快谈。给人以阳刚之美。 读婉约词,则如和爱人相对,花前月下,耳鬓廝磨,别有一种阴柔的况味。(当然,我们还可以创设很多情景,来想象读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感觉。) 以上是我对豪放词与婉约词之区别的理解。说明两点:一、都是我自己的感觉,自己的理解,我以为对,你可能认为不对,这个正常;二、我只说了三点,肯定是不全面的,大家静下来还可以继续找出很多的不同点来。 三、豪放与婉约词的一些其它问题 1、豪放词人也写婉约的东西,婉约词人也会写豪放的作品 社会科学的原理和自然科学的公式不一样。自然科学可以以此类推,一理可以代入无穷。而社会科学只能是大致判分,常有特例。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其婉约处,恐怕秦少游、柳永未必能过之。有人说:“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最早提出者,应该是婉约的代表吧?但是,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我看也够豪的,且不说她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 我们说豪放与婉约,从词风来说,是对的,具体到某个个人,就不那么绝对化了。辛弃疾亦可婉,姜白石亦有豪。所谓才人伎俩,深不可测。也说明人的性格是多元的,复杂的。不过各有其主流而已。 2、豪放派与婉约派,只有风格的不同,没有高下的区别。 沈去矜说:“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不论豪放婉约,只是一种词风,写的好,能打动人,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好词。 3、两派均须守持其度,允执厥中 凡事过犹不及,必须守持其度。 豪放词以气、以刚胜。若不能守度,易犯粗疏叫嚣之病,筋爪毕露,面目可憎。 另外,学豪放词犹难。王国维还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我深然其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我那句老话:读书、养气! 婉约词以巧、以柔胜。若不能守度,则柔如无骨,格调卑下,如寒虫之号于西风。 写婉约词,尤要戒之的是:千万莫堕入轻薄之恶道!婉约词多写儿女情长,最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点到而止,莫要放纵。莫叫那些不好的东西玷污了神圣的诗词。 我非学者,平时亦不多读理论的书。因杏花兄将军,叫我也讲一课,临时抱佛脚,就想起讲讲这个题目来。一家之言,多无依傍。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大文豪曹丕有哪些名句?
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作家。即使作为皇帝,也不影响曹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反,曹丕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结交了一大批文人。
三曹雕像
曹丕很小的时候,为了培养他,找了几个很有文采的孩子跟曹丕学习。后来他慢慢地请了一些在文学领域造诣很高的老师来教曹丕。在成长的过程中,曹丕结交的也是当时一些著名的文人,比如世界上最著名的何仁。
曹丕才华横溢,再加上在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不断熏陶,所以曹丕后来成为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超过了他那个时代的许多名人。后人把曹丕、曹丕的弟弟和曹丕的父亲曹并称为三曹,以纪念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曹丕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涉及面很广。他的作品既表达了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也描写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他既能站在国家的高度,以一个学者的视角写作,也能以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年轻人的视角写作。他不仅开创了文学的新领域,而且在传统的文学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他的作品中,涌现出一大批名句:文章,经世大业,不朽大事;自古文人相轻;山高崖险,树中有枝愁,无人知。
曹丕的儿子有几个?
帝王子孙众多,曹丕也不例外。他一生有九个儿子:一草、曹燮、曹干、曹鉴、曹林、曹礼、曹勇、曹公、曹琰。
曹丕剧照
“龙胜有九个不同的儿子”。在他的众多儿子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曹。曹操年轻时聪明绝顶,对法律特别感兴趣,深受祖父曹操的怜悯。十五岁被封为武德侯,二十三岁在洛阳继位。在他执政的十二年间,有很多有才能的人辅佐他,如、和、等。所以他在统治初期,多次击退吴国和蜀国的战功,平定鲜卑,相当成功。但在统治后期,他逐渐沉迷于修筑土木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当时的农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除了魏明帝曹索,史书对曹丕其他儿子的记载都相当罕见。与他大多数儿子的早逝是分不开的:曹燮,二儿子,出生两个月就夭折了;王瓒曹燮也死得早,留下一个儿子曹勋,后来因为曹勋没有儿子封国而被废;阳郡王曹操,后改称北海王,死于233年。两年前曹鉴登基,被封为东舞阳王。同年死,东武阳因无子而废。清河哀王曹公、广平哀王曹琰于223年死;公元229年,元悼王曹礼、汉怀王曹勇相继去世;寿命最长的,脾气暴躁,生了两个儿子,曹琦死于嘉平元年。
曹丕的九个儿子早死,早亡,早夭。所以除了曹操,很难有政绩。曹燮虽然在文学成就上不如其祖父曹操、其父曹丕,但在治国理政、内外媾和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理论和见解,可谓功过参半。
曹丕趁乱取甄是怎么回事?
三国政治家曹丕,擅长骑马射箭,诗词歌赋,可谓文武全才。八岁时,我能够开始写作了。但是,英雄难过美人关。
甄姬剧照
官渡之战失利后,我心灰意冷,失去了志向。偏偏他的三个儿子总喜欢勾心斗角,却没有把本职工作做好。袁绍更加痛苦,不到几年就死了。
当时,曹军已经攻破邺城。祸不单行。袁绍的次子袁,有一个真正美丽的妻子甄氏,她失去了生命,闭上了眼睛,羞于赏花。她迷人的微笑是全世界的耻辱。这时候,曹丕冲进邺城宫,只见甄士隐趴在案角哭泣。曹丕顿时如触电一般,心想所谓的窈窕淑女就是君子啊!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那个女人的哭声,如黄鹂的歌声,她的笑容是那么的动人。就这样,接受她就好。
曹丕走了过去,想去接她。甄士隐吓得连连后退,让曹丕眉头紧锁。你害怕我吗?甄氏,我只是个弱女子。我希望你不要杀我。曹丕了然一笑,别怕,我怎么会伤害你,你跟我回皇宫吧,我保证没有人敢伤害你!甄氏抬起美丽的眼睛,直视着曹丕。我已经是妻子了,但我还是你敌人的妻子。不怕被大家嘲笑吗?曹丕哈哈大笑,哈哈哈,谁敢嘲笑我,我就砍了他!说着抱起甄氏出了邺城宫,封她为妾。
曹丕是前代枭雄,但也拜倒在甄氏脚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