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怀古

金陵怀古,第1张

南朝终结之后,不久就在文学史上出现了新的一种文学题材,即真正揭开中国文学史上的金陵怀古题材。

第一,要提到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他留下的诸多诗篇之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特征、现象,就是他对金陵特有的钟情情结。李白《金陵三首》其二。

李白在这里通过对金陵这个城市的描写,将六朝的回忆纳入诗中。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将时间置换为空间,六朝置换为金陵。表达了自己对六朝精神风流的一种追忆。这种程序似乎成了李白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旋律。

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歌中,同时也表达了这种对六朝风流的一种追忆。

李白这首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引发一段公案。他的诗歌与前代的诗人崔颢的《黄鹤楼》相抗衡。李白到黄鹤楼看到黄鹤楼所在的位置,内心诗性大发,已准备好好为黄鹤楼写一首诗歌。但是,当他登上黄鹤楼的时候,看到崔颢的那首《黄鹤楼》之后,于是不能下笔再写黄鹤楼,只能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的《黄鹤楼》在后代成为七言诗的压轴之作。但是李白不甘心,顺江东下来到了南京(金陵)。他仍然不能忘怀这件事情,于是就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诗歌。在这首诗歌中,通过对金陵山水的描写,又一次表达了对东吴、东晋也就是南朝的一种追忆。说"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又一次表达了对六朝逝去的一种感叹之情。

李白的另外一首诗歌叫《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这首诗让我们会进一步的了解到,为什么李白在自己的诗歌中歌咏金陵?歌咏金陵的意义是什么?诗中,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在这里提到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谢眺(字玄晖),谢眺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推动了山水诗的创作走向进一步的成熟。它的代表。南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这是他最有名的诗。李白说,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两句诗的妙处的话。李白的歌颂实际上就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文化创作而歌颂。

李白特别推崇山水诗歌,他自己也留下了许多山水诗篇。从源头来说就要追溯到东晋乌衣巷中那个谢家。无论是谢灵运,还是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都是谢家创造了中国的山水诗,又将山水画推向了成熟。李白一生,沉浸在美好的山川自然的游历之中。在自己的诗中写到,等到"五月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对金陵的歌咏主要就是对六朝时候山水诗的推崇。

李白的另外一首《金陵酒肆留别》中,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首诗歌表达了李白对钟情金陵的另外一种内涵。吴姬压酒唤客尝,看到金陵中普通百姓的普通市民的一种纯朴的人情。尤其是下面可以看出李白对南京的朋友纯厚的友情。所以当李白来到南京,准备离开南京的时候,金陵年轻的朋友在一个小酒店中准备为李白送行。酒酣三巡以后,毕竟还要分离。对金陵的咏叹,主要是对六朝风流的一种追忆。"金陵怀古"这个题材是后代诸多的怀古体裁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它的基本情感就有李白的一系列的《金陵怀古诗歌》奠定下来了。后代的诗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演绎,表达了自己对魏晋风流的一种追忆之情。

第二,李白同时代的另外一位大诗人杜甫。他的诗歌中也表达了对金陵的向往和留恋之情。比如说,流传极广的杜甫的代表作品《绝句》,文人们耳熟能详。

这首诗通篇对仗超出了一般绝句诗的一个要求。再这样一首微小的小诗里面,它包含了宏大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可谓是咫尺之千里之事。"东吴万里船",为什么写到东吴这个地方?实际上,在杜甫的心中,早就埋下了对东吴以及对南朝的那种深远的记忆,追忆。

杜甫在《解闷十二首》这首诗中,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盛兴欲东游。

诗中的扬州、淮南。扬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今天所说的扬州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南北朝时期,扬州指的是南京。老夫乘兴欲东游,指的是杜甫想在有一天,乘兴要到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去过的金陵进行游历,重温他曾经年轻的时候在金陵留下的美好时光。

杜甫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江陵进行游历,在江陵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最后是说在送别江陵的一个姓许的朋友后来到长安去做官,有了一点成就,后来回到江陵。

杜甫不仅对诗歌情有独钟,同时对绘画也非常感兴趣。想到绘画,他不由得想到东晋的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东晋时期哦,顾恺之曾经在秦淮河边的瓦棺寺里,画过一个维摩诘的肖像。这个画像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据说顾恺之画了这幅画之后,最后点上了维摩诘的眼睛。维摩诘的眼睛里放出了光芒。使得整个瓦棺寺一下子通明了起来。杜甫作为一个绘画的爱好者,他特别想到金陵的瓦罐市去看看顾恺之曾经留下来的维摩诘的遗迹。所以在诗中写道,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但是,当杜甫来到金陵瓦棺寺的时候,可惜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时间的洗礼,顾恺之曾经画过的维摩诘的肖像已经渺无踪迹了。所以杜甫非常失望。他到金陵城里去寻访,好在金陵城里有一些人家曾经留下过维摩诘的一些摹本。其中书生许某就留下了维摩诘的模板。但是许家看到了这个模板,虽然不是顾恺之的真迹,也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虎头"指的是顾恺之的名字,"金粟"指的是维摩诘影,指的是他的肖像。就是这个维摩诘的肖像画,杜甫看了以后也终身难忘。

门泊东吴万里船,也暗含着杜甫要重新游历金陵这样的意愿。

<三>中唐时期,刘禹锡

刘禹锡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多次表达了对金陵特有的兴趣。最有代表性的是《金陵五题》中的《乌衣巷》、《石头城》。

《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的地理位置和中山市齐名的。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形式有这样的说法。石头城像一只老虎,蹲坐在这座城市的西边。但是这个城市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所创造的文化成就,已经变成了历史的陈迹。所以刘禹锡在此,非常含蓄地透露出了六朝成为历史陈迹的感叹。

在《乌衣巷》这首诗中,情感表达比较明显。王谢桓庾,魏晋南北朝,尤其是东晋时代的政治上的代表,同时也是文学艺术上的代表。

王家也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谢家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尤其是在山水画的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刘禹锡在这首《乌衣巷》之中也透露出来了感伤之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燕子的变迁,他实际上写到的是过去那种以王谢为代表的魏晋风流,也归入了历史的沉寂。"王谢堂前燕"构成了后代金陵怀古诗的典型的意象。尤其是在宋代以后的金陵怀古体裁诗歌的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晚唐时期的杜牧。

杜牧在自己的诗篇之中多次写道,金陵周围的山川之美。同时也表达了金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创作的文化观归于历史陈迹的一种感伤之情。《江南春》、《泊秦淮》这两首绝句。《江南春》为代表表现了杜牧以金陵为山水的那种赞美之情。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主要凸显了以金陵为中心的江南的山川自然之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出了在南朝的时候,金陵的佛教佛学的辉煌成就。

在《泊秦淮》这首诗中,他留下的是南朝消逝的一种感伤之情。"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对自己生活时代的一种反思。说自己生活的时代跟陈后主所生活的南朝似乎很相似。说自己的朝代,那些统治者不理朝政,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不去治理天下,不管天下百姓的黎民疾苦。烟笼寒水月笼沙,是对秦淮河畔的典型环境的描述。

杜牧最有名的《润州》这首诗歌。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尹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李白对金陵诗的推崇主要是推崇南北时期朝代对山水诗的推崇;杜甫对金陵诗的留恋主要是他少年时代对顾恺之维摩诘肖像的模本,给他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在杜牧的《润州诗》中,杜牧推崇的是魏晋风流的典型代表,就是诗的最后一联中所写到的。月明更想桓伊在。桓伊做过很高的官职。他特别喜欢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有一种说法,他给我们留下来一首名曲《梅花三弄》。淮阴的音乐创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晚唐时期还有一位诗人韦庄。他的《台城》、《菩萨蛮》两首诗中也有对金陵的怀念之情。

"江雨霏霏"好像最能表达后人对魏晋风流的一种消逝的一种感伤之情。主要是对六朝的一种追忆。

唐代以后到了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乃至一直到现当代。在中国的文学创作中,还不断有金陵怀古体裁的作品的出现。

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可以说是宋代词作之中的金陵怀古诗的压轴之作。王安石的的《桂枝香》中说,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分为上下两片,上阕主要是对金陵的地理形式和山水自然的一种描绘,下却又回到了金陵怀古这样一个老的题材。

宋著名词人姜夔,他的《杏花天影》。写姜夔在大年初二,乘着小船从汉口顺江东下,来到金陵附近,没有到金陵城中,只是停在金陵城边的江边之上,在这儿就想到了金陵城中六朝时期的风流故事。

想桃叶,当时唤渡。这是东晋时期王献之的爱情故事,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记录了王献之的爱情故事。记录了王献之和当时秦淮河边的桃叶、桃根姊妹二人的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特别引起了姜夔的关注,姜夔写《杏花天影》这首词的时候,与这样一种爱情也是息息相关的。实际上他还是运用这样一个爱情典故写东晋那些士大夫的故事。

到了元代少数民族作家萨都刺,也写过一首词牌叫《满江红金陵怀古》的词作。

这首词是也同样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诗句,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同样表达了对六朝的一种追忆,这种追忆之情不断地生发影响。影响后代人的创作。

王士禛的《秦淮杂诗其一》,十里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本来春天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在王士禛的眼眶中,美好的春光怎么那么像凋零的秋天呢?表达了诗人王士禛来到金陵城的感伤之情。秦淮河畔,令人感伤的一种风情。水木清华,这是南朝诗人谢家的笔下的名句。用水木清华来形容金陵的自然山水,比较恰当的。以王谢为代表的魏晋的名士,都归为了历史的陈迹,更不要说南朝时候的江总,他是当时的一个文人。更不要说去寻访宋朝时候段月芝的家了,段叶芝与王安石当时是宋代的名人。宋代段月芝的宅子也归为历史的陈迹。所以这首诗中透露出来的是无奈和感伤之情。

最后可以用清代朱彝尊的《卖花声》这首词来做一个小结。

以《雨花台》为代表来写金陵。它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诗中的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首先是大明王朝的消亡,再一次给南京的文化带来了重创,但是想到南京的文化,它的底色仍然是六朝。一凭栏,然后又一次看到了刘禹锡笔下的那个情景,旧时王谢堂前燕……

历代文人感伤的主要的痕迹就是历代的魏晋风流。历代文人对金陵的歌咏,不知不觉绘成了这样一个主要的意象,六朝烟雨(六朝烟水气)来概括。在前面的这些诗中,还有晚唐的李商隐、徐珲、萨都刺、吴伟业、朱彝尊,郑板桥。人人汇成了一条若隐若现的文脉。我们把它称作为六朝烟雨(六朝烟水气)。用六朝烟水气可能更恰当一些,这是中国的著名的数学家吴京芝在《儒林外史》中笔下的一个名士的形象说出来。

杜慎卿他有一次跟朋友聊到金陵的城外雨花台来游玩,看到这样一副情景,让他感慨万千。他看到了两个小贩子到金陵去,在街上卖菜。卖完的菜卖货,货卖完了,非常辛苦。卖完了货又要准备第二天的活计。

吴敬梓借《儒林外史》中杜慎卿之口来倒出六朝烟水气。这也是对六朝魏晋风风流的一种追忆。所以烟水气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意象。

金陵怀古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x0d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x0d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x0d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x0d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

词题作“怀古”,上阕开篇却先以写景铺垫。首先,这首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目力所及,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一派故国晚秋气象,天气也是肃杀的。“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两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极有想象力,也为后面写眼前所见作了很好的背景。在这个背景衬托下,征帆、残阳、西风、酒旗,都是那么鲜明,又都含有一些忧郁之气。彩舟融入云际,白鹭随着星河飞起。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具有诗情画意。最后以“画图难足”总收,结论用力饱满。 下阕过片直提“念往昔”转入怀古。想到六朝的奢靡豪华,但流水一样的朝代更迭,多少辛酸多少哀叹!而现在,诗人想到这些,对于人生的荣辱沉浮,还有什么可在意的呢!是啊,六朝都已流水一样的远去,留下的只是寒烟衰草。对于六朝更迭灭亡的历史教训,又有谁在意呢?至今的商女,不是还时时唱着那后庭遗曲吗?

《金陵怀古》 金 陵 怀 古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金陵从三国吴起,先后为六朝国都,是历代诗人咏史的重要题材。司空曙的这首《金陵怀古》,选材典型,用事精工,别具匠心。

  前两句写实。作者就眼前所见,选择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着墨不多,而能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很具体,很鲜明。辇路即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想当年,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应是无比威风。此时这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道旁那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长得又高又大,遮天蔽日,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透露出此刻作者心情的沉重。是通感,又是双关,画龙点睛。

沿着这条路走去,就可看到残存的一些六朝宫苑建筑了。“台城六代竞豪华”,昔日的宫庭,珠光宝气,金碧辉煌,一派显赫繁华,更不用说到了飞红点翠、莺歌燕舞的春天。现在这里却一片凄清冷落,只有那野草到处滋生,长得蓬蓬勃勃,好像整个宫庭都成了它们的世界。“野草春”,这“春”字既点时令,又着意表示,点缀春光的唯有这萋萋野草而已。这两句对偶整齐,辇路、宫庭与江枫、野草形成强烈对照,启发读者将它的现状与历史作比较,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

  接下去,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出心裁地用典故抒发情怀。典故用得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先说自然。庾开府即庾信,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和父亲庾肩吾一起,深受梁武帝赏识,所谓“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诗人从辇路、宫庭着笔来怀古,当然很容易联想到庾信,它与作者的眼前情景相接相合,所以是自然的。

  再说恰当。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他经历了北朝几次政权的交替,又目睹南朝最后两个王朝的覆灭,其身世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动乱变化的。再说他长期羁旅北地,常常想念故国和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著名的《哀江南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人的身世和庾信有某些相似之处。他经历过“安史之乱”,亲眼看到大唐帝国从繁荣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安史乱时,他曾远离家乡,避难南方,乱平后一时还未能回到长安,思乡之情甚切。所以,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在内,确是贴切工稳,含蕴丰富。“伤心”二字,下得沉重,值得玩味。庾信曾作《伤心赋》一篇,伤子死,悼国亡,哀婉动人,自云:“既伤即事,追悼前亡,惟觉伤心……”以“伤心”冠其名上,自然贴切,而这不仅概括了庾信的生平遭际,也寄托了作者对这位前辈诗人的深厚同情,更是他此时此地悲凉心情的自白。

  这首诗寥寥二十字,包蕴丰富,感慨深沉,情与景、古与今、物与我浑然一体,不失为咏史诗的佳作。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导读:本篇为歌咏金陵古迹、感伤历史兴亡的词。全词隐括唐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和《乌衣巷》两首诗的诗意,铸成画面壮美、情感深沉的咏古新篇。自出机杼,浑化无迹。

西河金陵怀古①

周邦彦

佳丽地②,南朝盛事谁记③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④。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⑤。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⑦。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释]

①西河:唐教坊曲。

②佳丽地:指江南。

③南朝盛事:南朝宋、齐、染、陈四朝建都于金陵。

④髻鬟对起:以女子髻鬟喻在长江边相对而屹立的山。

⑤莫愁相传为金陵善歌之女。

⑥女墙:城墙上的矮墙。

⑦燕子不知何世: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故都胜地的繁荣景象,如今还有谁曾记忆青山依旧绕着故都,江边美人发鬓般的髻鬟还束着。怒涛无人问津,只好拍打着孤城,风樯船帆正在驶向遥远的地方。枯藤老树还倒挂在悬崖边。过去莫愁女的游艇,如今还有谁在手中看着此地空留以前的旧迹,苍苍郁郁,半壁古营垒淹没在浓雾里。夜深时月光照过矮樯,望着东流的淮水,我感伤不已。当年热闹繁盛的酒楼戏馆,如今又在何处表演今天那些冷清的里巷,曾经是那些王公贵族的豪宅。燕子飞进寻常百姓的家里,在夕阳之下,叙说今昔。

译文二

金陵啊,多么绮丽的胜地,南朝的繁华谁还曾记古城为山包围又下绕沧江,对起的青山有如美女头髻。怒涛寂寞地拍打着孤城,风帆片片驰向遥遥天际。

老树倒倚在悬崖石壁上,莫愁的小船也曾在岸树拴系,郁郁苍苍树林空留旧迹,沉沉浓雾遮盖残垣败垒。深夜明月越过城上小墙,伤心地东望秦淮河水。

当年的酒楼戏馆今在何处想来仿佛王谢家族的邻里。燕子哪知世事的变化,它们飞进了普通人家,相对呢喃像说兴亡事,斜阳西下大地静寂。

评点

本篇为歌咏金陵古迹、感伤历史兴亡的词。全词隐括唐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和《乌衣巷》两首诗的诗意,铸成画面壮美、情感深沉的咏古新篇。自出机杼,浑化无迹。

上片开始非常突兀,点明金陵是个“佳丽地”,描写了金陵周边的景色。光阴似箭,岁月冉冉,金陵显得沉寂古老。

中片承接上片而来,勾勒了一幅沧桑的图景,深切感人。斜倒在石壁上的老树,不见旧迹的茂密的树林,被浓浓白雾笼罩的残垣败垒,见之伤心。接着,词人化用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境,伤心地回想往事。当时乐声阵阵,人声鼎沸,街道上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而现在呢热闹不再,只剩凄凉。

下片以一个问句开始,然后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的意境,用燕子的喃喃来表现自己仍然记得当年的盛况,表达对盛世的怀念。

本词词意一波三折,若断若续,不直接写历史事件,也没有议论,纯粹写景,寓情于景,更为感人。在描写景物时,词人角度多变,笔法细腻。本词与王安石的《桂枝香》堪称双璧,为怀古词中的佳作。

[赏析]

此词系咏史之作。全词化用刘禹锡咏金陵之《石头城》和《乌衣巷》两首诗,但又浑然天成。此词三阕结构:上阕起调至“风樯遥度天际”,写金陵胜境;中阕由“断崖树”至“伤心东望淮水”,写金陵古迹并发出凭吊;下阕由“酒旗戏鼓甚至处市”至末,写目前景物及千古兴亡之思。此作苍凉悲壮,平易爽畅,笔力遒劲。

此词系隐括刘禹锡《石头城》和《乌衣巷》二诗而成。词中咏史情古,抒情寄慨,以铺写景物抒发人事代谢古今沧桑的感慨。作者在词中化用前人诗句为己所用,以己笔写己情,把刘禹锡原诗中生动具体的形象——山川、草木、风潮、月、燕等,融入自己的感触。用“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体,从容不迫地一一道来,使人更觉真实可感。

上片一开始就突兀横空而出,点明六代故都金陵是一个“佳丽地”,这一句是从谢朓《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中来,既切金陵,又令人浑然不觉。结尾却又言简意赅的描写燕子的呢喃话旧,时间、地点是在“斜阳里”的故都。以繁华始,以萧瑟终,全词情景的基调就这样显示了。经过词人运用了峰回路转、若断若续的手法,金陵的一幅沧桑图景刻画得深切感人。陈廷焯评周邦彦有云:“美成词有前后若不相蒙者,正是顿挫之妙。”(《白雨斋词话》卷一)顿挫的特色,在这篇怀古词中最为明显。作者在怀古,着眼点是六朝旧事,历史兴亡之感总括于“南朝感事谁记”一句中。下面分别作点染。“山围”四句化用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诗意。“莫愁艇子曾系”从古乐府《莫愁乐》“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句中化出,也切合金陵之地。曾经系过曾愁佳丽的游艇,断崖倒树,触目荒凉,“空余旧迹”。接着,词人化用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境,伤心东望,淮水苍茫,不禁回想起昔时盛事,如酒帘飘飘,乐鼓咚咚,当时长街的一片喧闹景象,如今“酒旗戏鼓甚处市”这正是续而又断。最后,词人化用了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的'诗境,借燕子的诉说兴亡,表现了“盛事”也许仍然可记,“旧迹”也许仍然可凭。这便是断而再续。

词的第二部分以密为主,在前面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勾勒:从前面围绕“故国”的山峰,引出了后面的“断崖树”,以至想象中的“莫愁艇子”;从前面的“清江”,引出后面的“淮水””再从前面的孤城”,引出后面的雾中“半垒”和月下“女嫱”。镜头渐次拉近,到了第三部分,画面突出的就只是特写镜头:一对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正在相对呢喃。小小飞禽的的对话,可以说刻画入微,密而又密。“相对”,是指燕子与燕子相对,尽管它们的呢喃本无深意,然而在词人听来看来,却为它们的“不知何世”而倍增兴亡之感。

此词与王安石《桂枝香》堪称双璧,为怀古词中的佳作。全词不直写历史事件,不加些许议论,纯以景写情。作者写景时疏密相间,既有乌瞰,又有特写;既有远景、中景,又有近景,整首词疏朗而又细密,艺术效果极佳。

南齐谢朓《鼓吹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诗:“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金陵,六朝金粉之地,历来为骚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而以词咏金陵的,当首推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周邦彦这首《西河金陵怀古》,写法别致,寄慨良深,也是名篇。

词作上片写金陵的地理形势。开首即以赞美的口吻“佳丽地”,用谢朓诗句,点出金陵。“南朝胜事”,点出怀古,扣题。起二句为总括。“南朝”,指从公元四二○年刘裕代晋到五八○年陈亡,建都建康(金陵)的宋、齐、梁、陈等朝代。以“谁记”提起,加以强调:“南朝盛事”已随流水逝去,人们早已将它遗忘了。“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可是,金陵的山川形胜却依然如故。金陵当年是在石城置邑的,因山为城,因江为池,形势险固。这两句主要写山、水为陪衬,描绘出金陵独特的地理形势──群山环抱,耸起的山峰,隔江对峙;且以美人头上的“髻鬟”形容山峦,以“清”字形容江水,不仅形象,而且显示出金陵山清水秀的美好景色。至于旧时王朝的都城,却“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当年“豪华竞逐”的金陵,目前是座“孤城”,潮水的拍击声正反衬出环境的阒寂冷寞,天际的风帆给人一种空旷落寞之感。词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极力渲染这些历史遗迹遭遇着冷落,正在被遗忘,与上文“谁记”相应,抒发了深沉的怀古之情。

词作中片写金陵的古迹。开首以景出,“断崖树,犹倒倚”,着一“犹”字,强调景色依然,使眼前实景,带上历史色彩。下面又追一句“莫愁艇子曾系”。莫愁本不在金陵,但宋时已有莫愁在金陵的传说,所以本词也说倚在断崖下倒挂的老树曾系过莫愁的小船。这里化用了古乐府《莫愁乐》:“莫愁在何处住在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点出古迹。接下继续写景,“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郁苍苍”,谓云雾很浓,望去一片苍青色,埋没了半边城的营垒。《大清一统志江苏江宁府》:“韩擒虎垒在上元县西四里”。“贺若弼垒在上元县北二十里。”上元县,即金陵。结末二句,“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女墙”,城墙上带有垛口或射孔的蔽身小墙,俗称城墙垛。“赏心”,指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淮水”,指秦淮河,该河横贯金陵城中,为南朝时都人士女游宴之所。这两句点明时间是“夜深”,地点在“赏心亭”,即夜深时分,词人仍站在赏心亭上,观览莫愁湖和秦淮河的景色,不禁发出景物依然而人事已非的叹喟。这两句起到束上启下的作用,即上面所描绘的景色,皆是由此观览到的,又引出下片怀古的感慨。

词作下片,写眼前景物。“酒旗戏鼓甚处市”,这是词人眼前见到的景色:酒楼、戏馆,一派热闹景色,不禁发出“甚处市”问语,这是何处的繁华市面呢前面两片所写多是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这里则写连景物也变了。当然,酒楼、戏馆非纯自然景色,而包含人事在内。这情况引起词人的猜想:“想依稀、王谢邻里。”“王谢”,指东晋时王姓、谢姓两大望族,他们都住在乌衣巷。这里是说这些酒楼戏馆所在地,仿佛是当年王、谢两家比邻而居的乌衣巷。这也就是说,当年贵族住的乌衣巷现在换了主人。至此,词人不禁产生人世沧桑之感,于是结末发出“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的兴亡之叹。燕子是不知人事变迁的,依然飞进往年栖息过的高门大宅,而今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房中,然而词人看到夕阳余辉中成对的燕子,却认为它们有知,且正在议论兴亡大事哩!当然这是词人内心的兴亡之感赋予了燕子而已。这片从眼前景物引起对金陵古都朝代更替的无限兴亡之感,从而表达出咏史的题意。

这是首怀古词,而周邦彦的怀古之作多有所寄托,这首词对北宋时旧党之遭贬窜,或有所暗讽。在艺术手法上,本词体现了周词的主要特点之一,正如张炎所评:“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事其所长”(《词源》卷下),共隐括古乐府及唐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等诗而成。上片用《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孤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片主要用古乐府《莫愁乐》,下片将《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入词。通过这些诗意,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极为熨贴,而不露痕迹。本词结构严整,上片写金陵地势险固,中片写金陵古迹,下片写眼前景物,布局井然。从时间上说,是断续交织,从空间上说,是疏密相间。上片写的是远景,以疏为主;中片写的是近景和远景,以密为主;下片为特写镜头,密而又密。此外,本词句法参差不齐,音调抑扬顿挫,词句美丽,境界清旷,风格沉郁悲壮,使壮美与优美融为一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28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