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瞿塘峡时引用了白帝城托孤等典故,有什么作用

描写瞿塘峡时引用了白帝城托孤等典故,有什么作用,第1张

  突出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增加三峡景物的文化内涵,使之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

  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前面无路,后面也无路。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齐,那么险峻。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起一两丈高的浪堆。

  巫山的云,这一次因为天气晴爽,没有看到。据一位老先生说,看巫山的云,要在迷蒙细雨

  的天气。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这一次因为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天上连云影也没有,几个极高的峰巅,我们可以望得清清楚楚。最可爱的,就是在那悬崖绝壁的上面,倒悬着一些极小的红花,映着古

  褐苍苍的石岩,另有一种情趣。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此峡最短,不过十五六里。山势较巫峡稍低平,水势仍险急,因有夔门滟堆阻在江中,水不得平流之故。过瞿塘峡,北岸有一峰突起,树木青葱,玲珑可爱,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城。那一段古城刘皇叔托孤的悲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山顶上有一古刹,为孙夫人庙。颜色为瓦白色的墙,隐约地从树林中呈现出来。我们走过的时候,正是下午六点光景,一道斜阳,照在庙前的松树上,那颜色很苍冷。远远地朝北望去,可以隐约地望见八阵图的遗迹。庙里的钟声,同夔府那边山上传来的角声,断断续续地唱和着,那情调颇有些凄凉。所谓英雄落泪游子思乡的情感,大概就在这种境界里产生的。

托孤等于真正的把诸葛亮绑在了蜀国的战车上。如果说《隆中对》时诸葛亮还有"乐躬耕于陇亩兮"的退意和退路时,此时的诸葛亮则完全被断掉了后路,只能背着阿斗这个包袱和蜀国共进退了。这是刘备的聪明之处,他知道蜀国失去诸葛亮之后意味着什么。诸葛亮才华惊艳,是治世之贤臣,给诸葛亮定下一个“相父”的名分用情感笼络住诸葛亮,使其不能不忍离开。为蜀国留下了基石,当时蜀国里有人要诸葛亮自立为王的说法,(出处我忘记了,不好意思)也断掉了诸葛亮取阿斗代之的后路。从诸葛亮后来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看,既笼络了人心有稳定了蜀国的统治。

章武三年,昭烈帝刘玄德走向了人生的尽头,二月,丞相诸葛孔明自成都赶往永安,这是这对君臣自章武元年七月分别之后的首次会面——不是重逢,却是诀别。

四月,刘玄德病甚,不得不属后事以孔明,也正是这番他在病榻之上说出的临终遗言,在历史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家的矛盾均集中于“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其中以孙盛之言最值得考量:

夫杖道挟义,体存信顺,然后能匡主济功,终定大业。语曰弈者举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而二三其节,何以摧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备之命亮,乱孰甚焉!世或有谓备欲以固委付之诚,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途。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谓之为权,不亦惑哉。

“刘玄德对于诸葛孔明的临终托言,实在悖乱至极!如果你所托的确是忠贞之士,那么大可不必要。如果所托非人,便是深种下祸乱的种子。所以回顾历史当中那些君臣临别之语,不外乎是一些官方的通告,如果用虚情假意来套路他人则失去了托孤的本愿。所幸后主刘禅本性愚昧懦弱,没有多疑阴险的性情。而孔明的声名威望与谋略又足以镇得住国内的质疑,维稳局势。否则的话,嫌隙一起祸端一开,再想有所作为,只会使国家陷入更深的祸患。”

孙盛说:世间大多数人都认定刘玄德的托孤之言只是一种策略,“是刘玄德欲以坚定不变的心,诚心嘱托孔明。并用以凝聚蜀人的意志。”(采自网友cspc的翻译),但他却不然,因为按常理推断,这遗嘱立得很不合时宜,甚至是令人尴尬:

如果孔明无篡立之心,则没有必要。

如果孔明有篡立之心,正好就势可以废除幼主。

这句贸贸然在大臣面前说出的遗言还会直接触发日后本不该存在的君臣矛盾,引起幼主对顾命之间的猜忌,造成国内局势进一步混乱。

因此孙盛认为备之命亮,乱孰甚焉!。

既然道理上说不通,而刘玄德为人非但不昏聩,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因由惨败悟通了许多事——意识到孙刘联盟的重要性,与刘巴刘子初交心,以及告诫孔明马谡之不可重用。那就只能从个人情感上解释——临终托孤的确是刘玄德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不是桥段,没有套路,是他基于二十年来对孔明才能的了解肯定,以及对自己亲手所创基业的珍爱。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果断的抛却了所有身份上的桎梏,和一切囿于此的计算揣度,选择以知己的身份,平等的面对孔明。在他的眼中,孔明和自己一样,都是这个王国的奠基人,既然缘于宗法继承的那个人能力不到,从眼下季汉所面临的形、势来看,孔明是不二的人选。

作为君主,他自然希望自己的血脉能够雄踞王座,但作为王国的奠定者,他更清楚,一个不合格的主人会给这个国家、会给他们辛苦建立的梦想一个怎样的重创。他有义务要为自己的成果抉择一个光明的未来,从这点来看,与其说刘禅是刘玄德的延续,倒不如说季汉才是他一生呕心沥血、竭力打造的后继。前者与他血脉相连,后者则是他一生理想的实现。季汉,不管以后以何种面貌承续下去,他刘玄德的英灵都会贯诸其中,成为引领所有人走出川蜀、一统大业的旗帜。

刘玄德与孔明无疑都是希望以己之力终结乱世,这是他们理想里共同的部分,余下的则相互交映,彼此成就。他们一心想缔造的,一直就是属于自己的大汉。而孔明不懈想要完成、不惜抱病出征也绝不退让半步的,是刘玄德兴复汉室的抱负。只是这个蓝图,一早就没有了汉献帝的容身之所。

赏析

诗句用典故的时候,重在简约,不能长篇大论地说历史,而要点到为止、一笔带过。这里杜甫用了两个量词来概括诸葛亮的功绩:“三顾”、“两朝”,同样的说法还 有“七擒孟获”、“三打白骨精”等等,用一个量词将这个人的主要功绩都说尽了,不仅全面,还 有体现了作者提炼语言的能力。我们在提到历史故事的时候,为了简约起见,也可以用这种总结方式。

从“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诗来看,杜甫是不喜欢善于歌唱的黄鹂的,因为他心中衡量好坏的标准不在于能说会道,而是看是否有真才实学。像诸葛亮这样的神机妙算之人,又忠心于君主,才是值得尊敬的人。孔子说“巧言令色鲜以仁”,我们可不能做黄鹂这样的花言巧语之辈,要赢得别人的尊敬,还需身体力行地践行那些嘴上说来的美德。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白话释义: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参考资料:

蜀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460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