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九竹枝词表达了儿童怎样的感情?

燕九竹枝词表达了儿童怎样的感情?,第1张

亲亲您好,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连山,水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峡中尤多礁石险滩,峡口有“滟滪堆”,就是一巨大石滩。“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塘峡的这种险阻形势。“嘈嘈”,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其险绝情况也就可以想见了。

  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岂不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长恨,显示出长期埋在诗人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无耻之徒的'无比忿恨。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主语是诗人自己,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这首诗是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燕九节”盛况的小片段,当时孔尚任和朋友群游京城白云观,各作竹枝词十首,这是其中之一。“燕九”,是纪念长春真人丘处机的诞辰。从元到清,“燕九节”都很隆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纵情宴玩,以为盛节”。在僧、道、俗同庆狂欢日子里,孔尚任瞥见这充满童趣一幕,并留为白纸黑字,至今令人莞尔。

风筝也曾是青年男女爱情的见证。元朝大戏剧家关汉卿的《绯衣梦》里,书生李庆安和未婚妻王闰香因风筝而相遇。为了帮助家道中落的情郎,王闰香拿出自己的细软珠宝请丫鬟送给李庆安,给他作聘礼娶自己。虽然引出了一场人命官司,但因为有清官理案,最后真相大白,真凶捉拿归案,才子佳人也喜结良缘。清代李渔的轻喜剧《风筝误》,讲的就是两对男女,因风筝而纠缠在一起,热闹有趣,令人眼花缭乱。这部剧至今还在舞台上演出。

明朝奇人徐渭以诗文书画闻名后世,《明史》称其“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他晚年贫病交加,以卖字画潦倒度日,风筝就是其重要的绘画题材。他画了大量的《风鸢图》,并有题诗,有一首是这样的:“春风语燕泼堤翻,晚笛归牛稳背眠。此际不偷慈母线,明朝辜负放鸢天。”傍晚时分,春风浩荡,燕子鸣叫着在堤上翻飞。放牛的孩儿稳稳地躺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回家,心里盘算着:“得想法子从老母亲那里偷点线头,否则,明天怎么和小伙伴们愉快地放风筝?”小心思刻画得惟妙惟肖。

很难想象这是出自身世坎坷的徐渭之手。徐渭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大家族,出生百日,父亲过世,十岁时,生母被逐出家门,骨肉分离,对其刺激颇深。十四岁时,嫡母过世,他随长兄徐淮生活。徐渭天资聪颖,“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但徐渭的科举之路非常不顺,考了八次,始终未能中举。亲情缺失,仕途受阻,徐渭豪宕狂放又敏感脆弱,孤芳自赏又郁郁寡欢。

徐渭早年赖以谋生的是出色的国防军事才能,他做了名将胡宗宪的幕僚,为胡宗宪创作了《进白鹿表》,令明世宗朱厚熜非常高兴。他还为胡宗宪出谋划策,助其擒获倭寇首领徐海、招抚海盗汪直。后来胡宗宪因政治斗争被捕自杀于狱中,不少幕僚同事受到牵连,徐渭忧惧交加,狂狷偏激的个性逐渐走向崩溃,最终发狂:他自写墓志铭;拿斧头敲破头骨,血流被面;又以锥碎肾囊,也未能死;后怀疑妻子不贞,在癫狂之中将其误杀,入狱七年,被取消秀才资格。 这次入狱,直到五十四岁才被同乡兼至交好友张元汴斡旋救出。张元汴是徐渭的救命恩人,徐渭真心感激,但他古怪孤傲的性格丝毫不减。徐渭很恼火张元汴的道德礼仪:“吾杀人当死,颈一茹刃耳,今乃碎磔吾肉!”言下之意,当年杀妻,大不了一刀砍头,现在被礼法约束,就好像要把我剁成肉末。俩人交恶后,徐渭离开北京,回到绍兴老家。人生最后十年,徐渭没有离开过绍兴,有人造访,他不愿意见,顶着门不让人进,大声说:“徐渭不在!”张元汴死后,他“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徐渭的《风鸢图诗》存世不少,有时候是写孩童,有时候是写自己,有不少饶有趣味的描写,也寄托了深深的惆怅和沧桑:“风吹鸢线搅成团,挂在梨花带燕还。此日儿郎浑已尽,记来嘉靖八年间。”这是徐渭的童年往事: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去放风筝,风有点大,线搅在了一起,风筝挂在梨花枝头,只好扫兴回家去。当时深觉遗憾之事,已过去多年,当日深觉遗憾之人,差不多已不在人间。白首之时,徐渭回顾坎坷跌宕的一生,关于风筝的记忆碎片泛起涟漪,真可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与徐渭相比较,对风筝的热爱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当数曹雪芹。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署名“曹沾”的《废艺斋集稿》出现于世,其中有一册是关于风筝的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里面详细记录着各种风筝图谱、制作方法,还有通俗易懂的工艺口诀。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北京有名的曹氏风筝流派。

很偶然地看到书目里推荐的《北鸢》,清冷悠远的书名下作者“葛亮”闯进视野。视力不好,看成了“诸葛亮”!一惊之下,马上查找出来,搬上了书架。

作者当然不是孔明先生,是位很年轻的当代作家:葛亮。

葛亮何许人也?

来头也不小。

他的太舅公是陈独秀,表叔公是邓稼先。民国年间,祖父葛康俞受聘为中央大学教授,举家迁入南京。

他祖籍安徽安庆,其族与皖南陈、邓、方等世家缔有姻亲。

累世的文脉,汇于葛亮一身。他生于197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后赴港大深造。长篇小说《北鸢》发行超30万册。

在这部小说中,葛亮首次追溯祖辈身世,将家族故事置于乱世流离、风云际会的大时代中,映射出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

《北鸢》全书叙事宏大,笔触隽永。入选2016中国好书、荣获第二届书店文学奖年度书籍等荣誉。

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是风云迭起的民国时期。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动荡时代,众多的人物轮番登场,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演绎家族的兴衰,再现新旧文化的冲突。资本与政治,军阀势力与江湖草莽,令人眼花缭乱又不忍错过。

知书达礼的孟昭如是亚圣孟轲的后人,嫁给了儒商卢家睦,虽然她是续弦,比家睦小很多,但是二人性情相投,有着共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典范。

卢文笙是昭如的养子,在堪称中国典范的父母培养下,长成了中正谦和的君子。

深得中国古文化精髓的文笙,踏实内敛,不卑不亢,并不迂腐和守旧。经历了大时代背景下的变迁和动荡,感受着新文化新思想的冲击和渗透,瞒着家里,弃学从戎,成为一名抗日战争中勇敢的战士。几年后,才被忠义的老仆人找到并用计带回到母亲跟前。

昭如文笙母子,在乱世中的言行处事,无不凸显着民族的风骨和气节:刚柔相济 ,不卑不亢,不屈不挠。

人生很多的相遇相见,得之珍惜,失之憾然。

动荡时代下的人物,人生更多跌宕,经历更加丰富,更能彰显人的本色性情,也更多家国情怀的冲突。

许多的爱情友情,就在这些冲突与抉择中,失之交臂。失去虽然抱憾,但其中的一些无奈与悱恻,却令人动容动情。

青年画家毛克瑜与爱国青年吴思阅,一个清冽淡雅,一个赤诚热情。在乱世中相悦相爱,却没能相依相守。在国家安危于民族大义的时刻,儿女情长与之相比,早就微不足道。

孤傲果敢的仁钰遇见特立独行的范老师,因彼此欣赏而惺惺相惜;因志趣相同而情深谊厚。在共同的信仰与追求中,一个决绝地献出生命,另一个已将这份懂得深深刻入骨髓。

戏曲名伶言秋凰,与冯家四爷明焕同样为戏痴迷,因戏结缘,却没能成就一段佳话。在动荡的局势与错综复杂的身份、情感、舆论的纠葛中,始终没能修成正果。然而,作为戏子,言秋凰的气节和大义,在她甘愿被众人误会,决绝地接受任务,最终成功杀死和田润一并自杀的过程中,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对知己虽然失之交臂,这样的结局却无疑是彼情彼景下最无奈却完美的结局。

精明油滑又玩世不恭,在生意场八面玲珑的永安,也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当初在辉煌时和舞女秀芬相好,本只是逢场作戏却动了真情,而欢场女子秀芬也有不慕富贵慕真情的一面。然而富贵惯了的永安在生意失败后还是选择了自杀,让这段情缘失之交臂。

个人在大时代的裹挟中只能随波逐流,根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当土匪、英国人、意国人、日本人接踵而至,孟家、卢家、冯家各大家族在家事与国事的纠结中起伏动荡。

资本和政治互相纠葛,军阀势力(石玉璞、柳珍年)轮番登场,江湖草莽雄起于乱世,国外各界人士(罗宾逊医生、夏目医生、和田润一、叶伊莎、识时务的叶雅各)各行其事,爱国抗日人士(行踪不定的范逸美)为民族的命运奔波抗争。

在大时代的变迁中,个人的小家也风雨飘摇。甚至同一家族内也出现了派别分歧:如仇日的盛浔大女婿居然为了利益投靠日本人。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再强大的个人,在国家民族风雨飘摇之际,连自己的命运亦无法掌握。

如书中所说“政客、军阀、文人、商人、伶人,皆在时光的罅隙中渐渐认清自己。”

乱世当前,岂止富贵荣辱不由人,人的生命也如蝼蚁一般轻微脆弱。

逃难过程中的饥饿伤痛,残暴日军的滥杀无辜,战争中的枪弹无常,更有土匪劫道抢劫时的心狠手辣,让人怵目惊心。

昭如一家逃难途中,在破庙躲避。因为开枪射杀毒蛇而引来土匪,危难之际,本以为早就疯癫的大姐昭德冷静果断,以惊人敏捷的身手和镇定救一家于危难之时。自己和一众土匪同归于尽。

“人的起落,却是朝夕间事。这其中,有许多的枝蔓,藏在岁月的肌理之中,裂痕一般。”

作为名家之后的葛亮,经历和见识不同凡响。

被称为向《红楼梦》致敬的大背景小说,宏大的场景,众多的人物,不同的文化风情,被作者以简洁明丽的语言娓娓道来。将近2000页的电子书,读来却不舍得快点读完。

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乱世中的表演个个生动,情节的推进扣人心弦,又不疾不徐。还有贯穿于书中情节的茶艺画道,特色小吃,戏曲经典,真是令人大呼过瘾。

好看的书籍总让人痴迷留连,《北鸢》这本书无疑是非常好看的一本。

再现民国时代的风云变幻,各色人物在变迁中的本色出演,华夏儿女在动荡中凸显的民族风骨,中华文化的风情万种。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叹:

“这就是大时代,总有一方可容纳华美而落拓的碎裂。现时的人,总应该感恩,对这包容,对这包容中铿锵之后的默然。”

这一回的内容很多,,细细看来有七八个。

1 首先,把尤二姐的事作了一个彻底了结。贾母不许将尤二姐灵柩送往家庙铁槛寺,贾琏只好将她与尤三姐埋在一处。

2 处理已经到了婚配年龄的小厮和丫头,客观上反映了那个社会,大贵族家庭依然保留了奴隶制度。龙生龙、凤生凤,奴才只能生奴才。验证了赖嬷嬷说的“你那里知道奴才两字是怎么写的!”无奈的叹息。也包涵了作者家世的多少悲酸。

3 近来大观园悲事多。宝玉心情不好“弄得情色若痴,言语常乱,似染怔忡之疾。”丫鬟晴雯、麝月、芳官抓痒玩闹,袭人故意叫宝玉去看看,目的是为了宝玉高兴。

4 林黛玉写了一首《桃花行》的诗,引来了湘云、宝琴、宝玉、李纨等人的兴趣,便改海棠社为桃花社,黛玉为社主。《桃花行》主要写花与人、人与花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诗句中明显写出来,如“人与桃花隔不远”“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若将人涙比桃花”等等。以花代情,以花自喻,抒发了林黛玉内心深处的情感。“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是她自我哭诉与写照。难怪宝玉一看就知道是黛玉写的。《桃花行》与《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这首仿初唐体的诗,隐示了大观园姑娘们的红颜命薄的命运,又是一首悲情绝唱的诗歌。

5 王子腾的夫人来贾府,王子腾之女许与保宁候之子为妻,因即日要过门,宝玉、探春、林黛玉、宝钗等人参加了活动。此段穿插,描述不多。说明豪门之间来往和婚配十分重要。

6 贾政来信六七月回京,回来之后必查宝玉的功课。 “书是第一件,字是第二件” 宝玉平常学习不认真,于是临时抱佛脚,临帖写字凑数。又恐急生病,探春、宝钗出主意。众姐妹都来帮忙,林黛玉早有准备送来足足一卷。黛玉暗暗代写,却不求人知,真是会用心人(王伯沆红楼梦批语汇录)可见黛玉对宝玉的真心,正当宝玉开始“用功”时,贾政要推迟到冬底回来,宝玉喜出望外,“仍是照旧游荡”。如此作假应付检查,诚然得到大家的支持。现代的应试教育,想必也是这种结果。

7 为了应付贾政的检查,黛玉的桃花社也未开展活动。湘云“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建议黛玉起社填词,黛玉欣然同意,当即派人去请各位姑娘。这是黛玉担任社主后的一次诗社活动,也是大观园最后一次诗社活动。以柳絮为题,限定几个调,采用拈阄方法,姑娘们就开始填词。宝钗的《临江仙》另僻新意赞柳絮获第一,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突出了宝钗的梦想。黛玉的《唐多令》缠绵悲怆获第二,“漂泊亦如人命薄”暗示黛玉早亡。湘云的《如梦令》情致妩媚获第三,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既是湘云的希望,也预示了她的美满婚姻好景不长。宝琴、探春落第,宝玉只补了探春的半阙。柳絮词与海棠诗、菊花咏一样,都有着精美的艺术技巧,缠绵、悱恻的抒情方式,在刻画人物性格和表达感情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王士超《红楼梦诗词鉴赏》)

说起咏柳絮,古今咏者不少。唯一曾在《红楼梦》电视剧中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14岁时写了一首现代柳絮诗,令人兴叹。凭着小诗她走进了《红楼梦》,给世人留下了难于忘怀林黛玉形象。小诗的后一段 :“我是一朵柳絮, 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 ,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 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 含有希望,也有悲情。陈晓旭英年早逝,像一朵柳絮一样“漂泊亦如人命薄”。读了《红楼梦》的《柳絮词》,人们自然的怀念永远的林妹妹。

8放风筝虽然是一个传统风俗游艺活动,《红楼梦》却把它写成隐喻人物和这个贵族家庭的败落。“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特别是最后两段话黛玉说:“我的风筝也放去了,我也乏了,我也要歇歇去了”。宝钗说:“且等我们放了去,大家好散”一语双关。这个故事虽如风俗画,实寓漂泊离散之意令人深思,令人心惊!(冯其庸评)小说中把放风筝写得有声有色,并含有很多“专业名词”如“送饭”“响鞭” 、“籰子”、“顶线”“像来绞的样儿”,不是内行,根本无法写出。据红学家吴恩裕考证,曹雪芹的遗稿《废艺斋集稿》中《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了风筝的制作方法,说明作者非常熟悉风筝。尽管至今未能见到真本。从此回放飞风筝的描写和京城放风筝的习俗以及《南鹞北鸢考工志》内容分析,有些红学家认为是很有可能的出自作者之手。

《北鸢》读到中期,民国的各种画面全面铺开,各种人物情节纷纷登场。日本人、军人、医生、戏子、神父、风筝匠人等等人物,逃难、屠杀、慰安、救援、地下斗争等等事件。林林总总各色人物事件中的生与死、爱与恨、聚与分比和平年代更为频繁,且不由自主。

然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三个似乎较为平淡的细节:

一是昭如带着文笙逃难的过程中,全家人被匪人堵在一座破庙中,最后由已疯的昭德(昭如的姐姐)引动手雷将所有匪人全部炸死。一家人由一个疯了的人解救。生与死来得那么快,死者突然清醒且毅然决然地选择死亡,生者的悲伤在抹过眼泪后还得匆匆离去。一切就是那么匆忙,来不及去过多地描述悲伤,但是悲伤已经从纸面浸入读者的眼中,然后潸然泪下……

二是两位主角的第一次相逢。少年冯仁桢放学回家,突然站住不动,因为她看到城头悠悠地飘起一只风筝。作者重点描述了风筝的姿态:飞得并不顺畅,升起一会,便又遽然落下。然后,又慢慢地升起,一顿一顿的,是有人在拉扯。然后仁桢朝着风筝的放下跑去,直到城墙上遇到了卢文笙。因风筝而识,却又似乎早已认识。前文讲到昭如带着文笙拍照的时候,正是冯仁桢出生,照相师给冯家拍照而然昭如和文笙等了两个多小时。而在仁桢和父亲看戏的时候也看到了初长成的文笙。

有些宿命的感觉,也许这就是缘分,不需要过多地描述,就是这么自然地遇见了。平淡的描述中两位少年的天地中似乎只有风筝。护送仁桢回家的小顺用作者的话说突然窝在城墙下打了个小盹,而卢家的下人也不在了。细细思考觉得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但是作者就是这么任性地让两位主人公不期而遇了,文字中居然还读出了电视画面那种长镜头慢慢聚焦到两位身上的感觉。这种感觉真不错。

第三个细节最让人回味和动容。也与风筝有关。前文讲男主的父亲卢家睦在文笙幼年(两三岁时)找人做了一个虎头风筝,因为文笙是虎年出生。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家睦带着文笙在天津的广场上放起了风筝,画面实在温馨,可惜当年家睦就离开了人世。

本以为第一章结束后,死去的家睦不会再出现在作品之中。但是在文笙第一个本命年之时,突然写到那次家睦与文笙放风筝之后每年生辰之时,都有人送一个虎头风筝给卢家,给文笙。而在本命年当年,文笙更是被邀请到风筝匠人处,由匠人龙师傅当面亲手制作了一个竹架的虎头风筝,送给文笙。原来在第一次家睦找到龙师傅时,两位之间就已经有了这样的约定:每年龙师傅都会制作一个风筝送与文笙。当时龙师傅的风筝店已经快要倒闭,因为他既没有手艺,生意也不好余钱也不多。为此家睦给龙师傅买下了风筝店的门面,还送给龙师傅一本《南鹞北鸢考工志》。用龙师傅的话说:既授予鱼还授予渔。为的就是以后的每一年文笙都会得到一个虎头风筝。

三个细节都与情有关。浓厚地家族亲情、懵懂的爱情和深沉的父子情。

在动乱的战争年代,很多时候不能很细地去品味感情,因为不论家国还是个人一直在被推着往前走。但是这些感情在那个年代又是那么干净、深沉且珍贵。

那些情感故事在作者的笔下淡淡地述说,阅读的人儿心中却是跟随着起起伏伏。也许就是那份珍贵不分年代,才能轻易触动人心。

讲述过去的事,感动如今的人。文字的力量在《北鸢》这本书中无处不在。

三月三赛纸鸢、放风筝民俗,起源于民间“断鹞放灾”信仰。初时,人们将所有的灾病写在纸鸢上,待风筝高飞之际,剪断风筝线,当纸鸢随风飘逝之时,也象征着所有的灾病都随风筝消逝。

藏族老人放风筝,至今还在风筝和线的接头处,插上一柱香,风筝飞到一定高度时,香火将线烧断,风筝便随风飘去,飘得越远,说明自己越健康长寿。另一方面,农家更希望那些在田亩上空的纸鹞能驱走畦间的恶鸟、害虫,以祈得一年五谷丰登。

扩展资料

风筝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两千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故称为“纸鸢”。

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放风筝

一个乱世飘零的故事,一个时代变革下四大家庭兴衰的故事。我在这部小说中嗅出那个没落年代的一丝苍凉,也看见新生的希望。那个动荡不安、政局不定的年代,竟还有些温暖,这些温暖来自四大家庭之间的人情和流落中人们相互关怀,还有特殊时代产生的文化的温度。

小说取名《北鸢》,它隐含的意义在书中就已经给出:命悬一线和一线生机。在动荡不安、流离失所的年代,谁不是命悬一线?恰恰在不安的年代,又有为争取安定而斗争的力量,也就有了那么一线生机。小说开头与结尾都描写了放风筝的情景,开头一幕处是老年的卢文笙和冯仁桢在去四声坊归来途中,为祭祀死去的娘放的风筝;那截断线的风筝,飘摇了一下,忽又提神,往高处稳稳地走了。这里的风筝不再飘零,反而向更高处飞去,也象征着曾经经历的动荡年代已经过去,他们的生活已经稳定。文章尾声处是年轻的他们抱着领养的婴儿,“望见一只风筝孤零零地飘在建筑上空,在肃杀的秋风里头,忽上忽下”;这里风筝放飞的环境—-肃杀的秋风,容易让人联想到凄苦的境遇,而忽上忽下的风筝也象征着他们沉浮不定的生活状况仍旧持续……

《北鸢》就是写乱世中的故事,小说中有两个人物是值得分析的:毛克俞和卢文笙。毛克俞作为画家的身份出现,他确实本着一颗画家的心融入乱世中。也许因为叔父“一身硬骨头”给家里带来接连不断的麻烦让自己感到害怕,他不能置家庭于不顾,像叔父那样以一身硬气愤然地投入革命事业中。他只是以画家的姿态周旋,冷漠而有力地倾吐心中的愤怒。一幅中日亲善图,表面上中日友好,琴瑟和同,画一转便显露出日本人狰狞的面孔,还有他脚下无数愤怒的拳头,以此表达他心中的愤懑及愿望。他仍旧关心家国命运,心系着家国存亡,只是身为万千普通民众中的一员,亦有无奈。

卢文笙作为小说人物线索,他性格木讷、少言,仿佛是对一个时代的沉默。他无悲亦无喜,没有强烈的思想情感。不像冯仁钰,仁钰作为冯家二女儿,在仍保留着旧习气、旧思想的传统家庭,她敢于冲破封建礼节,那股敢说敢做的劲儿,那些有见地的思想却是时代需要。小说中范逸美也有着强烈的革命目标,一切为着组织奋斗。可独独卢文笙没有强烈的思想情感,只是顺时代而行,当新式教育来时便接受新式教育;在一群人中听完课要求从军时,便跟着一起从军了,当被母亲强迫回家经商便经商了,一切不过顺势而为,又好似在这个时代匍匐而行。他就像从这个时代走过,这些走过的痕迹见证着这段历史,他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而这部小说也正是这段历史社会与生活百态的记实。

小说中还有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戏子言秋凰让人怜惜,言秋凰敢于与日本军官周旋,能够设局直取日本军官的性命,足见一个女子的智慧与果敢,但也逃不过戏子悲哀的命运,也许民国时期的戏子大多悲哀且身不由己,既然身为戏子,那么不管戏唱得多么惊觉动人,终究只是个戏子,身份卑微低贱。言秋凰最让我怜惜,作为母亲她对女儿冯仁钰的爱是深沉的,最终接受范逸美要求刺杀日本军官的任务,甚至不惜搭上性命,也不过是为完成女儿的愿景。最后仍不被世人理解,落得遭人唾骂的下场,戏子的命终究是太轻了。

不管那个时代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它所凝聚成的文化却让人感觉温暖的,不说亚孟后代孟昭如仁厚宽容的性格,还是左家女儿不仅具有满腹诗书、识大体的礼节,还具有男子独当一面的飒爽性情,还是卢家逃亡途中遇见本家的倾力相助,都让人感到人情的温暖。那个时代人物所具备的性格也正是那个时代文化的体现,它恰如一泓温暖的泉水,温暖着人的心。

这也和现代人冷漠的人情形成对比,现在的我们生活得舒适,未曾有过战乱流离失所的经历,便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漠然视之,或者对遭遇不幸的人避而远之,而这样冷漠的心是否在自己同样遭遇不幸、有过相同体验之后变得柔软,还是因为不幸而更加冷漠不得而知,但能够知道的是现在的我们太需要那个时代温暖的文化。

而终其人的一生,谁的命运不似风筝一样飘零不定?只是北鸢,北方的那只风筝,是民国时期人民命运、国家命运的飘零罢。

北鸢的意思是风筝,在蔚蓝的天空中飞舞飘逸。

类似网名推荐:

1、北音、断弦、凉兮。

2、纸鸢、孤巷、青衣。

3、谣谲、若风、沉默。

4、揪住、森鸠、凉生。

5、木槿、冷眸、孤影。

6、眸光、忙音、凌芹。

7、浅念、停留、情书。

网名的取名原则:

1、符合形象定位要求

网名是你自己形象综合的,直接传达,自己不喜欢的网名,怎算得上是好网名呢?网名首先要为你塑造一个你想要的形象。

2、要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人,天生想要成为众人视线的焦点。网名要取得容易记,含义动人,用字不俗,才能算是好网名。

3、正确地使用网名

取一个愉悦自己吸引大众的网名实在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是在网络活动中我们应当树立起自己的道德法律观念,不得恶搞、伤害他人(历史人物)情感,以免引来口水与法律的惩罚。

4、网名长度要合法

QQ网名的最大限制是24个字节,即12个汉字或者24个字符或者数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64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