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思想感情古代的诗歌可以分成那几个类型大家知道吗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古诗的歌感情分类,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古诗的歌感情分类(一)
山水田园诗
(1)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3)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
如,《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如,《过香枳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诗的歌感情分类(二)
边塞军旅诗
(1)建功立业和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保 卫边陲的奉献精神。
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戍边将士乡思和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4)描摹塞上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反映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表达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
如,“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6)对不义战争的控诉,控诉战争的灾难。
如,“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多少士兵牺牲了宝贵的生命,多少家庭因此妻离子散,换来的结果只是赢得了葡萄能种在中原!)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个将军的功成名就是站在无数他的士兵的尸骨上的。成就一个伟大的将领,需要无数战士的流血牺牲。)
(7)展现矛盾心情,如慷慨从戎与久戍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 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咏物言志诗
理解咏物言志诗的情感的方法分析咏物言志诗的思想感情,既要理解所写之“物”的特征,又要知人论世,认真分析诗人流露的人生态度,寄寓的理想,隐含的生活哲理。
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古诗的歌感情分类 (三)
咏物言志诗
理解咏物言志诗的情感的方法分析咏物言志诗的思想感情,既要理解所写之“物”的特征,又要知人论世,认真分析诗人流露的人生态度,寄寓的理想,隐含的生活哲理。
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诗词鉴赏# 导语诗歌的表达技巧,又称诗歌的艺术手法。它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或手法。一般包括五方面: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行文结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表达方式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描写、抒情将在下文讲解)
二、表现手法
1、渲染。诗歌中的渲染就是加浓形象,即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渲染属于正面描写,往往是一两句话可以了结的,诗人却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通过渲染,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面前。
2、烘托。即烘云托月,在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实现人物形象的写法。通常是以物(客观自然环境)烘托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征。
李白有《听蜀僧睿弹琴》一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听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此诗末两句写由于专心听琴,不知不觉间,碧山已为暮色笼罩,秋云也重重地暗下来。它从一个侧面烘托出蜀僧睿琴声的美妙和琴艺的不凡。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侧面描写方法中,除了用旁观者的反应进行烘托之外,用彼物来衬托此物(即通常所说的衬托)也是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时也被称为烘托。衬托有两种:
①正衬:用相同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之类。
②反衬:以相反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丑衬美,以美衬丑等等。
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对比。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5、象征。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6、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相对,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7、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前者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后者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好处是,①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②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③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④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8、用典。有引用前人诗句和用事两种。前者即“引用、化用”,可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后者指是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好处是,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5个典故。
9、联想和想象。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0、托物言志、感物抒怀。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特点是,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似在咏物,实为表志;物耶人耶,融为一体;一般兼用了“象征”手法。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两首,分别用“梅花”“杏花”象征着不随俗,出类拔萃、性格坚强的人,是诗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照。
11、借古讽今。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方面的借鉴。借古是为了讽今,观今鉴古,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
如李商隐的《隋宫》 :“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逸。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
另外常见的表现手法:类比、悬念、设问、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抑扬结合、画龙点睛、跌宕起伏、委婉含蓄、卒章显志、开门见山、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远近高低相结合等。
三、行文结构
诗歌中常见常考的行文结构主要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景结情、无理而妙、翻因为果等。
1、开门见山。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一二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与“客行”的悲伤,统领全篇,概括性很强。
2、卒章显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两句,写出梦慨叹:蔑视权贵。揭示全诗主旨。又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3、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又如王昌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4、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又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5、无理而妙。“无理而妙”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评论时概括出来的。其云:“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令》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
古诗中的“无理而妙”包括两种:一是事理上的“无理而妙”。 指违反一般生活情况及思维逻辑,以“无理”的描写和叙述,更深刻地表现事物特征或个人感情。二是语词上的“无理而妙” 指描写事物时用词不合常意,却颇有意蕴。李益的诗《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6、翻因为果。翻因为果,简单地说,就是颠倒因果。一般来说因果倒置是错误的,但古诗里的翻因为果,是为了增添一种意趣,所以有其合理性和艺术价值。翻因为果的技巧,可使诗歌环环相扣,句句相承,极尽曲折之妙,增添了诗的意趣。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加了诗的意趣。
四、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常考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对比、衬托、用典、对偶、反问、比兴、借代、双关、通感、互文、列锦。(详情见语文基础手册)
五、抒情方式
(一) 抒情手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
1、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是属于间接抒情的一种。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例如李商隐的《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借景抒情又分为: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移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欲扬先抑)。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例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涵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诗人的高度自信。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悲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此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例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5、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或知音难觅、孤独寂寞、前途渺茫,或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或向往大自然、渴望归隐田园,等等。抒情含蓄而自然,又充分表达情感。
6、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的事件来讽喻当朝。例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生活,与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二)情与景
在古典诗歌中,情和景的交融有以下几种形式:
1、情随景生,也叫触景生情,古人也称“无我之境”,诗人写作之前没有什么情思意念,只是偶然遇到某种景物,忽有所悟。于是某种情思油然而生,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诗人孤身远客在这明月如霜的秋夜,产生了思乡之情,可以说这愁思是因窗外的月色而引起,并与月下景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意境,这正是情随景生。
2、缘情写景,也称移情入景,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指的是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景物,并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用清代学者王国维所说就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杜甫《春望》中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诗中的花、鸟就带着诗人鲜明的主观情感。
3、寓情于景。有些诗,全篇不露丝毫情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全附着于景。乍看起来句句写景,而实际上“一切景语皆情语”,且看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柳湖松岛莲花寺, 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淡荡摇空碧, 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 蓬莱宫在海中央。”全诗都是写景,诗人的思想感情始终含而不露。但诗人给我们展现的一幕幕湖光山色的图画,处处点染着诗人的喜悦之情。波光涟漪的柳湖,垂柳掩映的孤山,檐牙错落的建筑,加上夕阳晚照,红砖绿瓦,金光明灭,诗人离开朝廷,远避“牛李党争”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跃然纸上。
4、景略情浓。这与寓情于景恰好相反,全篇都是作者直抒胸怀,看起来好象是有情而无景,不具有诗的意境,实际上在浓郁的直接抒情中,景虽然略了,但意境却很完美,如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高远眺,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叹自己生不逢时,而怆然流泪。读这首诗,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读者深深为之感染。
5、情景分列。在一首诗中,情与景的界线有时分得很清楚,先情后景或先景后情。表面上看来情与景的结合似乎不够缜密融洽。实际上,情与景互相衬托,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形似分开实则一致,如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难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词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爽人耳目,沁人心脾。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诗人灵感顿发,于是下阕中迸发出诗人感奋的议论: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在这里,“情”“景”相为表里,融为一体。
总之,在诗歌创作中,情与景关系十分密切,情语缘景语而厚,景语因情语而活,情景交融,意与境浑,这是古今诗歌作者刻意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样也就成了我们鉴赏诗歌所必须抓好的一把钥匙。
六、描写手法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其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4、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5、烘托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6、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7、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8、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9、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用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10、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如柳永的《雨霖铃》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11、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后两句就把诗人复杂的心理形象的表现了出来。
12、色彩的渲染 诗歌中诗人有时为了表现某一情感,特地选择一些色彩性的词语或暗含色彩的词语,从而表达特定的情感。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3、视角、感觉的变化 诗人写景往往有一定的顺序,或先上后下,或由下及上,或先远后近,或由近及远,或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的交换变化。
折柳--送别,离情 梅花--坚贞,高尚 杨柳——(代表)惜别 菊花——傲视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古迹——怀旧 下面是我找的,你看看不知道有没有用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 “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 “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 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5、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娇》) 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文天祥《金陵驿》) 6、鹧鸪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7、燕子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文天祥《金色陵驿》) 8、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10、船 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11、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宋•林逋《长相思》) 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12、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A、 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所以,王维独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B、 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品格吟风日盛。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以后的咏梅诗,都只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13、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楚•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14、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A、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 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B、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其他有关“莲花”的诗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古辞《江南》)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15、竹子 A、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B、 此外有表现竹子高风亮节的。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刘兼《新竹》)。 C、 有表现顽强生命力的。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D、 有表现忠诚的。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等等。 16、青松 青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因此常常被看做有刚正节操的象征。 “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国•刘桢《赠从弟》),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17、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其他如: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宋•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感。 18、柳 A、柳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B、普普通通的杨柳易勾起人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与联想。诗中**“不知愁”登楼赏景,触“柳色”而生离愁别绪:“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C、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19、另外,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骏马”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以“青草”喻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降唇》);以“乌鸦”表现凄凉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还有“青苔”、“长江”、“青鸟”、“红尘”、“青云”等等。
王禹偁: 北宋初期的第一个作家。< br> 1 、分析“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诗的意象: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不仅对仗工整, 而且意象新颖, 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 这并不违反事实, 作是作者着一‘立’字, 把自然拟人化, 山峰顿时有形有思, 有了生命, 于是, 此时的‘无语’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 而此刻忽然无语。于是, 山峰不再是山峰, 我们从这独特的意象中, 看到的是诗人独立寒秋, 悄立斜阳的孤独形象。< br>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写的六个意象分别是: 雨、雪、鼓琴、咏诗、围棋、投壶。< br> 《天仙子》是首“嗟老叹春, 揽镜自伤”的情绪。张先: 世称张三影或三影郎中。后期: 约定 落红: 青春< br> 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论) :< br> 这句词词少意多, 一语三折,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 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 云破而有月来, 月来而有花影, 花影引出弄字, 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 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 从天上写到地下, 云横皓月, 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虽从《暗别离》化出, 但这样的画面则是得力于“破、弄”两个动词的生动传神。明月着意穿云, 春花有心弄影,这就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 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 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故王国维在《人间辞话》中曰: “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br>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有《范文正公集》边塞诗典故: 燕然未勒归无计 — 燕然未勒: 未能在东然山刻石记功, 即未建边功。燕然: 山名, 在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之杭爱山。《后汉书。窦宪传》载, 窦宪为车骑将军, 。大败匈奴, 遂登燕然山, 云塞三千余里, 刻古籍勒功, 纪汉威德。归无计: 即无计归, 没有理由回去。< br> 《岳阳楼记》文体特点: 骈散相间, 韵白夹杂 ‘古仁人之心’指: 进亦忧, 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br> 《浣溪沙》晏殊: 有《珠玉词》传世< br> 3 、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的意蕴: 两句写春花落去, 春燕归来,伤逝而达观的复杂情思。其中‘花落’、‘燕归’是客观的景物, 而‘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作者的主观感情。春残花落, 韶光将逝,人是无能为力的, 所以说‘无可奈何’, 此乃“自其变者而观之”; 春燕重归, 似旧实新, 所以说‘似曾相识’, 此乃“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这就是晏殊对于自然、人生通达的看法, 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澄明圆融的关照。< br> 欧阳修: 字永叔, 号醉翁, 晚号六一居士, 庐陵人, 是宋学的奠基人, 也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 唐宋八大家之一。< br> 《踏莎行》中暗用的典故有: 侯馆梅残「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 br> 草薰、风暖「是从江淹《别赋》‘闺中风暖, 陌上草薰’两句而来。」< br>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是化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和寇准《江南春》的诗意。」< br> 《朝中措。平山堂》平山堂在今天扬州。词中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确良手法, 突出了当年之盛衬托了今日之衰。< br> 《秋声赋》这篇赋体现了古代的五行思想( 夫秋, 刑官也, 于是为阴, 又兵象也, 于行用金, 故其在乐也, 商声主西方之音, 夷则为七月之律) 。秋天: 商——伤, 杀——戮。< br> 解释: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黝然黑者为星星”: 少壮红润的容颜很快就衰老是很自然的, 黑头发变成白色」渥然—润泽的样子, 丹—红色, 渥然丹者—, 形容面容红润, 比喻年轻,槁木—枯木, 比喻衰老。黝然—黑的样子, 星星—白发,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 生于鬓垂, 谢灵运《游南亭》诗: 戚戚感物叹, 星星白发垂。< br> 4 、《秋声赋》是怎样描绘“秋声”形象的 作者先用风雨、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 再从色、容、气、意四个角度进行描摹, 把无形的秋声写得有声有色, 有意有形, 从而描绘了一个独特的“秋声”形象, 虽令人感觉到悚然, 感到悲凉, 但它却又是何等地不同凡响。它个性鲜明, 感情丰富, 它文静时, 凄凄切切, 淅沥而萧飒, 暴怒时, 呼号愤发, 奔腾而澎湃, 这秋声的形象既悲且美, 可谓描绘秋声的千古绝唱。< br> 《朋党论》这是篇驳论文。“道、利”是这篇文章立论的核心。< br> 5 、《朋党论》是怎样驳诉朋党之说的 朋党之说, 作者不回避, 不辩解, 而是明确地承认朋党之有, 这样, 便夺取了政敌手中的武器, 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开头一句, 作者就是这样理直气壮地提示了全文的主旨。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朋党之说‘自古有之’; 一是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 一是人君要善于辩别。下面的文章便是围绕着这三点分展开论述。作者先从道理上论述君子与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 继而引用六件史实, 以事实证明了朋党的‘自古有之’;最后通过对前引史实的进一步分析, 论证了人君用小人之朋, 则国家乱亡, 用君子之朋, 则国家兴盛。文章写得不枝不蔓, 中心突出, 有理有据,剖析透辟, 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br> 《雨霖铃》柳永: 原名三变, 有《乐章集》传世。兰舟: 船< br> 6 、分析《雨霖铃》点染、铺叙的特点: 此词善用点染、铺叙, 景深情长, 上片的‘念去去’是点, 点明这次分别是去而又去, 远而又远, 接着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种景物加以渲染, 衬托出‘去去’的水远山遥和离情的深沉凝重。‘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 点明离别的时间和气氛, 然后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来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 借以烘托伤秋伤别的情感。这里, 点染, 铺叙交织使用,从而化虚为实, 把一首深情款款, 哀凄感人的叙事曲, 写得自然晓畅, 情事俱显。< br> 《八声甘州》是首写羁族漂泊的词作。此词的突出特点是善用领字引调带笔。有: 对、渐、叹、望。典故: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误几回—多少回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自己盼望的归舟。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 天际识归舟, 去中辩江树。温庭筠《望江南》词: 过尽千帆皆不是。< br> 《望海潮》此词为赠献之作。< br> 《六国》苏洵: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br>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说明秦的贪心和割地事秦的危险) 。< br> 导致六国灭亡的四个理由: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br>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讽刺宋朝廷的外交政策) 。< br> 7、分析《六国伦》谋篇布局的特点: 先是开门见山, 点明主旨‘弊在赂秦’四字, 片言居要, 为一篇之警策。然后针对六国不同情形,分别从‘赂秦而力亏’、‘不赂秦以赂者丧’两方面加以论证, 继而为六国谋划, 提出了封谋臣, 礼奇才, 并力向西的强国之策, 最后向宋朝廷发出语重心长的告诫, 与开头呼应, 表明了文章主旨所在。< br> 《明妃曲》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是首咏史诗。明妃, 即王昭君< br> 8 、分析《明妃曲》以议论入诗的特点: 一是从总体上作翻案文章, 意态由来画不成, 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是由意象式而为议论式, ‘意态由来画不成’不仅诗意翻新, 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画理命题,‘人生失意无南北’, 不仅感叹历史人物, 同时也是现实人生的写照。这种议论式笔法既使作品曲笔转折, 纵横跳跃, 又使作品深含理趣。< br> 《北陂杏花》咏物诗( 表面上看是咏物诗, 实际上是托物言志) ,借杏花写自己的纯洁心态。写作特点: 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r> 《桂枝香。金陵怀古》名句: “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br> 9 、结合背景, 谈谈《桂枝香》( 金陵怀古) 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词的上片写景, 热情地赞美了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 酒旗飘扬的繁荣景象, 下片怀古, 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深的慨叹, 词人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 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上社会弊端有深刻的了解, 对北宋王朝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br> 《答司马谏议书》文体: 书信体政论文, 司马: 司马光。司马光在信中指出王安石‘以致天下怨谤也’的四件事是: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br> 《读孟尝君传》孟尝君传: 即《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 《史记》中四公子之一。翻案观点: 指出孟尝君所得皆鸡鸣狗盗之徒, 不能算得士。这种与众不同之论, 确为作者读史的新见解。< br> 《鹧鸪天》晏几道。“今宵剩把银釭gang照, 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二句 杜甫《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此用其意。把: 更把。银釭gang: 银灯。名句: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 br> 10、分析晏几道《鹧鸪天》的构思特点: 词人采用逆入顺写的手法, 明明是重逢时的惊疑, 却从‘当年’相逢时的欢乐写起, 再写别后的梦中相逢, 煞尾才落笔到久别重逢, ‘犹恐相逢是梦中’的情态, 层次分明而有对照, 转折。< br> 《游金山寺》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诗主题是: 思归。金山: 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写此诗时, 苏轼在杭州做通判。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北宋名家。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我家江水初发源, 宦游直送江入海”概括了万里之行程, 半生之经历。“羁愁畏晚寻归楫”( 双关意句: 思乡、回杭州) 。< br> 《荔枝叹》晚年被贬广东时所作。‘宫中美人一破颜’宫中美人: 指杨贵妃,一破颜: 开颜一笑, 句意与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同。诗中所写的四个人物: 伯游( 荔枝) 、丁谓( 茶) 、蔡襄( 茶) 、钱惟演( 牡丹) 。< br> 《和子由渑池怀旧》全诗通过怀渑池、感离别的描写和议论, 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动荡无常的感慨, 其中也蕴涵着诗人独有的乐观洒脱的精神。< br> 《江城子》悼亡之作,将悼亡内容写入词中, 苏轼为首创。< br> 11、分析《江城子》的艺术表现特点: 此词想象丰满, 结构往复曲折。作者在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中驰骋想象, 并把过去与未来, 梦境与现实, 生者与死者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全词组织严密, 一气呵成, 但又回环往复, 曲折有致, 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真挚深婉的情感历程。< br>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此文写于宋神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名句:“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句典出: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 隔千里兮共明月“此用其意。而感情不流于颓丧, 愁苦。婵娟: 颜色美好貌, 此指月色, 孟郊《婵娟》”明婵娟, 真可怜“。< br> 12、分析《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的思想内涵: 当时作者在政治上的处境既不得意, 和胞弟子由也已七年没有团聚。词中抒幻想而留恋人世, 伤离别而处以达观, 表现了作者由超脱尘世的思想转化为向往人间美好生活的过程。‘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是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有的态度, 充分显示出诗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和阔大。作者从个人的感情之中超脱出来, 把一己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 放在时、空、人生这一大的范畴中进行思考, 并从‘人’具有精神生活这一特征上来形象地予以回答, 从而使作品获得了一种哲理的意味。< br> 《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伤感之情比较多。< br> 13、分析《念奴娇》( 赤壁怀古) 的艺术表现特点: (论) 此词的整体艺术表现主要是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一种恢弘峥嵘的意境。先是由‘大江东去’建立起博大、开阔的空间意象, 再从‘千古风流人物’带出时间的长远, 空间的长江水变成了时间的洪流, 冲刷着‘故垒西边’的历史, 拍打着‘乱石穿空’的岩岸,映现出‘雄姿英发’的身影, 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全词笔力雄健,一气如注, 一洗婉约词愁山恨水之景、游子思乡之情与低徊婉转之调, 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 因而被誉为“古今绝唱”。< br>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此词格调清空, 意境高远。< br> 《赤壁赋》这是一篇文赋。‘托遗响于悲风’中的‘悲’指的是: “哀吾生之须臾‘即生命的短促。’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这几句话是作者希望、幻想自己可以长生不老。’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要知足,要知道自己的位置, 不要贪婪。”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出自于《论语。子罕》< br> 14、分析《赤壁赋》所表现的哲理意义: 苏轼当时被贬在黄岗, 在这种心情下游赤壁, 当有无限苦闷, 诸多感慨, 然作者不仅能‘入乎其内’敏锐地感受到人类无法逃避的忧患意识, 同时也能‘出乎其外’深刻地领悟到“物与我皆无尽”、“造物者无尽藏”的宇宙人生哲理。苏轼用二元的‘变与不变’之我, 战胜了一昧‘人生如寄’之我, 这虽然有浓厚的老庄色彩, 但这种在贬谪逆境中的旷达精神还是积极健康的。< br> 《留修论》这是苏轼早期的史论文章。论述了“忍则胜, 不忍则败”的道理。留侯: 张良。 《登快阁》黄庭坚: 江西诗派宗师, 他在诗歌理论上的重要手段乃在于“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br> 典故: 1 、“澄江一道月分明”这名是双关语, 即说的是快阁所临之江名, 又是形容其清澈之状, 谢朓《晚望三山还望京邑》有‘澄江静如练’之句。 2 、“朱弦已为佳人绝” 引的是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谓世无知己, 不再弹琴, 含有怀才不遇之感慨。佳人: 美人, 引申为知己所倾心的人。< br> 3 、“青眼聊因美酒横”青眼: 《晋书。阮籍传》载阮籍能为‘青白眼’故后人常用青眼表示喜悦目光, 用白眼表轻蔑眼光,此谓唯美酒才能赢得我青眼相看。< br> 15、分析《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br> 两句无一动词, 全靠场景的跳跃转来生发感情, 亦无一奇语, 全靠诗人的巧妙剪接来创造意境。‘桃李’、‘春风’、‘一杯酒’的组合, 是说在春风桃李下饮酒吟诗 还是说当年之情景美好如桃李春风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而‘江湖’、‘夜雨’与‘十年灯’, 更是造语新奇。‘江湖’二字, 让人透过朦胧的灯光看到诗人辗转飘泊, 羁旅客乡的身影, ‘夜雨’二字, 则在诗人那静谧的灯光下, 流出了一种‘夜雨敲窗玻璃声’的感觉。从前后两句之间的关系看, 诗人选用对立的意象, ‘一杯酒’与‘十年灯’是少与多的对照, 相聚何其短促, 飘泊何其漫长! ‘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则是乐景与哀景的反衬, 从而起到了‘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踏莎行》秦观。典故: “驿寄梅花”: 说的是陆机与范晔的故事, 陆曾托人自江南寄梅花与范, 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 聊寄一枝春’, 后人常以寄梅花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鱼传尺素”: 古乐府<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尺素: 即书信, 鱼传尺素, 古人常将书信结成鱼形, 这句和上句皆指朋友的寄赠安慰。< br> 16、分析贺铸的《青玉案》末句写愁的比兴手法: 作者通过巧妙的比喻,把‘闲愁’转化为一系列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一川烟草’比喻闲愁迷迷蒙蒙, 无处不在, ‘满城风絮’喻闲愁漫天飞舞, 杂乱纷繁, ‘梅子黄时雨’喻闲愁连绵不断, 难以穷尽。兴中有比, 意味更长。< br> 《苏幕遮》周邦彦: 被称为北宋文人词之集大成者, 有《片玉词》( 又名《清真集》) 传世。< br> 《兰陵王。柳》京华倦客: 倦于客居京城的人, 指作者自己。从风格上讲, 它属于典型的婉约风格。< br> 17、解释《如梦令》“绿肥红瘦”: 文章通过词人与侍女的对话, 曲折地表现出词人对百花的怜惜, 对春光的珍惜, 对美好事物的热爱,风雨葬花, 如葬美人, 如葬芳春, 凡一切美的事物年华, 都在词人此一痛惜情怀之内。< br> 分析《醉花阴》‘莫道不消魂, 帘巻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艺术特色: 把帘外之菊与帘内之人打成一片, 把外界之景与内心之情打成一片。< br> 《永遇乐。元宵》此词为李清照晚年流寓临安所作。有《漱玉词》传世。< br> 18、分析《永遇乐。元宵》的对比艺术特点: 此词对比描写, 倍增哀乐。上片着重写今, 下片着重写昔。全篇以中州盛日的‘三五’与眼前的‘元宵佳节’对比, 表现词人对个人身世沉浮与历史兴衰变化的独特感受。下片又分两层对比, 先写昔, 后写今。以昔日的欢乐幸福对比今日的寂寞悲苦,以乐景与衰情, 使其衰情更显深沉, 浓重; 还有乘坐香车宝马的酒朋诗侣与帘儿低下, 听人笑语的憔悴、孤寂的词人作比, 既写词人生活之凄楚,也写词人性格之孤高。全词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 抒发词人今昔盛衰,人生哀乐的无限感慨。< br> 19、分析《声声慢》善用叠字的艺术表现特点: 起笔连用十四叠字, 不仞由外到内, 由浅到深, 层次鲜明地写出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心理过程, 而且在音侓上形成一种急促、急促、跳动、铿锵的节奏和旋律, 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感受。< br> 《金石录后序》( 阅读理解134-135) 这个序也就成了一篇精彩的自传体散文。( 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六州歌头》张孝祥, 曾中进士第一, 有《于湖词》。‘区脱’: 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的土堡为区脱, 土室。‘冠盖使’: 冠服和车盖, 借指使者。< br> 《初入淮河绝句》杨万里: 字延秀, 号诚斋。为诗初学江西诗派, 后学王安石及晚唐, 最后无所依傍, 自成一家, 号诚斋体。有《诚斋集》传世。‘何必桑干方是远, 中流以北即天涯’用极轻松的语调, 表现作者极沉痛的心情。这是杨万里诗歌幽默诙谐特色的具体表现。< br> 20、分析《闲居初夏午睡起》结句诗的意味: 结句“闲看儿童捉柳花”明写闲字, 最有意味。一看一捉, 一静一动, 它不仅写出初夏鲜活之画面, 更写出诗人通脱之胸襟。从而使平凡的日常生活具有诗的意味, 使山水田园诗具有了新的意境。< br> 《游山西村》陆游:有《谓南文集》《剑南诗稿》。< br> 21、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的艺术特色: 此联不仅以明丽的色彩,流走生动的句式, 展现了浙东一带丘峦起伏, 河汊纵横, 道路曲折, 花柳交映的迷人景色, 反映了诗人行走在山阴道上, 面对目不遐接的美景时那种又惊又喜的心情, 而且还用形象化的语言, 道出了一种理趣, 引领人们去参悟人生的哲理, 体现了宋诗的特色。< br> 21、分析《金错刀行》的构思特点: 全诗虽然只有十二句, 但四句一节, 境界阔大, 感情激越,富于跳跃性。第一节感慨自己壮志未酬, 第二节与同志共勉誓死报国, 第三节写从军南郑, 抒发自己灭敌复国, 气吞万里的雄心壮志。尤其是最后一句‘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 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豪迈之语, 感情极为强烈, 很好地体现了陆游爱国诗重抒情而不重叙事的特点。< br> 《书愤》陆游: 书愤—抒发了诗人与国家休威与共的豪情壮志和报国无门的深沉愤慨。< br> 22、分析“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的艺术特点: 诗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高超的语言技巧,用三组名词对称排列, 将那些最值得诗人珍忆的场景给以蒙太奇式的组合,成为一组具有高度概括力的具象, 从而达到意象迭出的审美效果。< br>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出自于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br> 23、分析《钗头凤》如何以景衬人: 上片写美好的回忆, 以‘满城春色宫墙柳’的美好景色来衬托‘红酥手’的娇美形象。下片写邂逅的感伤, 则以‘桃花落, 闲池阁’的荒凉景色来衬托‘人空瘦’的形象。诗人强烈的今昔之感就在这人景相衬的对比描写中表现出来。< br> 《卜算子。咏梅》是首咏物词, 特点是: 比兴寄托,体物传神。< br> 南宋四大家: 范成大、龙袤、杨万里、陆游, 范成大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集》传世。< br> 《四时田园杂兴》是一组田园诗, 共60首。< br> 《水龙吟》辛弃疾, 有《稼轩词》传世。此诗中引用的典故如下: 吴钩: 宝剑名, 李贺《南园》诗‘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洲’此处化用其意, 想有翻作为。< br> 季鹰:说的是张翰, 他是个自由自在的人, 作者引此典, 表示自己不愿学张翰忘怀世事。< br> 求田问舍: 是说刘备手下的谋士想请求回到乡下去做个富翁, 不想追随刘备打天下了, 作者引此典是表示自己不愿求田问舍,做富家翁。< br> 树犹如此: 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是作者自叹自惜年华在国势飘摇中逝去。< br> 24、分析《钗头凤》词中的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意义: 此词将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层次分明地结合起来, 并通过用典层层深入地提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而塑造了有血有肉, 鲜明生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主人公望中之秋水, 是‘水随天去秋无际’水天一色, 秋色凄清, 望中之青山,是‘献愁供恨, 玉簪螺鬓’一愁一恨, 移情于物, 而‘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尽管‘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也‘无人会’其‘登临意’。多么悲凉的孤独, 多么复杂的心情! 把抒情主人公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br> 分析《摸鱼儿》比兴手法的运用: 25、分析辛弃疾《破阵子》的结构特点: 此词打破了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的定格, 将上下片融为一体, 前九句极写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与抱负, 每句赋一件壮事, 慷慨激昂, 豪气如注, 最后一句抒情, “可怜白发生”一以当九, 从昔日的英姿陡转为今日的悲凉, 包含着作者的万千感慨, 此结构从寡之悬殊, 恰好表现感情跌宕之巨大。< br> 《西江月。遣兴》我‘以手推松曰, 去’更活画出诗人醉而不醉的兀傲与疏狂。< br> 26、分析《永遇乐》用典的艺术: 词中用典很多, 而且多是历实, 全词由典故和对方历史的评论组成,而所用典故和所写史实圴与眼前的江山、本朝的时事结为一体, 化为统一的意境, 并于历史和现实的映照中评论古今, 纵横驰说, 很好的抒发诗人借古讽今与吊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br> 《扬州慢》姜夔的自度曲。典故: 竹西佳处: 引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 指环境清幽。< br> 过春风十里: 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知”此反用其诗意, 极写扬州之荒凉。< br>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