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号手与小红果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小号手与小红果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第1张

儿童间友谊的真挚和美好。小号手与小红果》是一首经典的童谣,它以孩子们喜欢吃小红果这一片段为背景,描绘了两个小男孩通过小号和小红果这两种不同的元素,在朋友间传递真挚的感情也会让孩子们体验到友谊的美好和温暖。

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关心孩子,并让孩子吃最好、穿最好、用最好的,遇到困难支持他,做得好表扬他。还有得父母未雨绸缪,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孩子未来做了很多考虑。

这些真是爱吗?

我们更多地看到、听到父母为了孩子学习,弄到双方互相敌对,甚至水火不相容的地点,网上也有很多段子,大家可以脑补。

这时的亲子关系会是怎样的呢?

心理学家比昂有一个非常有穿透力的表达:关系的实质是看谁在传递焦虑,谁在承担焦虑。传递焦虑是关系中的问题制造者,而承接焦虑的是在承受问题制造者的痛苦。

一些父母出于自己的焦虑,逼迫孩子学习的时候,这种父母就是问题制造者。正常情况,孩子是焦虑的传递的一方,而父母应是承接并且化解焦虑的一方。例如像是孩子的饼干碎了,他们嚎啕大哭,好像整个世界都碎了一样,这时,就需要父母去安抚孩子,化解他们的焦虑。如果父母做不到这些,而只是对着孩子一通吼叫,通过施加压力的方式让孩子安静下来,这时候,父母谈不上爱,而是将更多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那什么是爱呢?

爱就是是转换、容纳、看见与连接。

1、转换

比昂还有一个观点,它们包含:β(贝塔)元素、α(阿尔法)元素和α功能。它的内容是:一个人忍受不了的情绪就是β元素,α元素就是能够忍受的情感。而把β元素变成α元素的功能就是α功能。

转换(去毒化)就是α功能。孩子心中攒了太多的无助和恨,这就是毒。毒多了,孩子就承受不了,成了为β元素,他们就会把这些毒投射给父母,父母经过自己的处理,减轻甚至转换了其中的毒,再把它们还给孩子,于是之前不能承受的心理素材,成了可以承受得的了,甚至还成了滋养性的心灵养料。 这就是爱的一种。

2、容纳

普通人是如何实现对孩子的爱?比昂又有一对词汇:容器和被容物。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也说:好父母的重要特点是能成为孩子好的容器。

一个人不能容忍情绪是β元素,能够忍受的情绪是α元素。β元素就是被容物,经过容器的容纳,β元素就变成了α元素,容器就有α功能。

最初的β元素是就婴儿的全能感的关于死亡与毁灭的各种恐怖感知,比如当婴儿被包围在粪便、尿液、饥饿及寒冷等等各种不舒服的环境时,婴儿就会有自恋性暴怒,再加上全能感,婴儿会担心自己会毁灭世界,也就是毁灭妈妈和自己,并且婴儿也通过尿液、排便、抓、咬等等方式表达他的愤怒,而这时,他会被我在毁灭世界,我的做法太可怕了这些感知给吓坏了,也会被我实际上什么都做不了这种极端无助感折磨,所以这些感受就是不可忍受原始β的元素。这时如果妈妈能够忍受他的攻击,同时比较好的照料他,那就意味着他的β元素被容纳了,这些元素再被婴儿吸纳到自己心灵中,就成了α元素。 这就是妈妈的容纳,将孩子不可容忍的情绪变成了可忍受的情绪,这也是爱。

3、看见

文字是巨大的容器,当人们的心灵知识可以被文字表达时,就意味着心灵知识被文字容纳了。

当父母帮助孩子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情绪情感,或父母将他们感受到孩子的情绪表达出来的时候,这就是看见。这种用语言文字的表达就是将孩子放在一个巨大的容器里了,这样,孩子就被容纳了,这也是爱。

当孩子付出了与平常不同的努力时,父母不仅看到最终的结果,更重要是看到或猜测出孩子的特别付出,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孩子这时感到的就是父母对他们的爱。

4、联接

一个故事,一个妈妈正在与家人说话的时候,她女儿很多次在自己的房间里喊:吵死了。一开始她觉得被女儿伤到了,但那天她心情还不错,先忍受了孩子扔来的情绪,呆了一会,她想,女儿正在做作业,应该是处在严重的焦虑中,于是理解了女儿的情绪,然后,她针对女儿有了一丝愧疚,于是就过去对女儿说:对不起啊,妈妈吵到你了。这个道歉迅速让女儿的情绪平息了下来,而女儿呆了一会儿后,冲出来找妈妈了。这位妈妈的感觉是当女儿表达不满,而她也生气的时候,那一刻母女俩之间的情感联接被切断了,而当她理解了女儿,并且道歉以后,她感觉那份联接又重新恢复了。如果说什么是爱,让联接恢复就是爱。

所以,对人性的转换、容纳、看见和让情感恢复并增强联接的做法就是爱。

总结

1、一个人忍受不了的情感是β元素,能够忍受的情感是α元素,把β元素变成α元素的功能就是α功能

2、在比昂看来婴儿最原始的心灵素材也就是β元素,是不能被忍受,也不能被言说的,经过妈妈的忍受,就会变成α元素

3、当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的时候,这被称为心智化,这就是爱

4、对人性的容纳、看见和让情感恢复并增强联接的做法就是爱。

亲爱的父母们,孩子们体会到你们的爱了吧?

任何一门课程都该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到愉悦——这是教育的至高境界。沿袭着康德、什克洛夫斯基、王国维、蔡元培等大师的脚步,我们在美育的路上蹒跚前行。

这一次远程培训的思维碰撞,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是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学习有技巧,却没有定法。在阅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任苇老师《如何运用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影响少年儿童》的材料过程中,任老师指出艺术是直入人心的,它对人的影响直接深入潜意识,是人卸去意识的主动防御渐渐演变为内化的行为,少先队活动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艺术时尚情感将大大提高活动的影响力。

审美是生活中不必要、不必须的。但是,审美是摒弃功利,心灵的愉悦。只有学生把学习真正当作一种审美,他才会有真、善的需要。就如书中第43条建议中提到的:“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这就是真、善、美,是教育所要追求的归宿。

有了对美的需要,孩子就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迎接知识。现在的孩子,不爱看书,爱看电视、“二手货”。有人说,这是科技发展,社会快节奏的大势所趋。这太可怕了,这不仅是在吞噬原汁原味的文化瑰宝,还在吞噬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试想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的未来……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与还是孩子缺乏对美的渴望。当然,这里我所指的美是包括人性美、艺术美和自然美。小学教育不就应该是培养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一个向往美、善、真的人吗?下面,我就来谈谈我读这本书的一些粗浅之见。

阅读——促进孩子可持续发展。

书中就有我们渴望的各种美,一种力求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实现自我的美。阅读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交流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掌握、积累和运用。这种交流对语文学习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实际上它还关系到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和他今后的发展。例如:解决数学应用题,这就是对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思维的一种考察、锻炼。

因而,在小学阶段,我们要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这里,我对“阅读习惯”的理解有两层:首先,是学生有阅读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一种习惯。谈到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我觉得教科书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当然课本本身文本的识字、阅读、写作、综合实践对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课内学法,课外用法。课本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很好途径。课外知识能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智力、知识背景。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就有两则名著导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逊漂流记》。这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截取几个精彩片断,引发学生兴趣,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通读全书的欲望。我觉得在小学各个阶段,教师都应该依学生的特点,选取几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导读的形式引导、推荐孩子去阅读。这样既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也对书籍进行的把关。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熏陶和引导。同时,一个热爱读书的老师会是一个博学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是学生们崇拜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就已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孩子们心中不知不觉地播撒了知识的种子,它会孕育出美丽的花朵,用那迷人的芬芳吸引着孩子走向知识花园。写到这,我想到了书中的一则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中感悟到:我们的空余时间不是靠压缩课堂时间、放任学生得来的,应该是靠自身的素质、技能高效地谋得学生发展为目的得来的。这是一种真本事,这是要靠我们平时一点一滴,从书中,从生活中,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积累的。一节高效的课不是花一个月就能准备出来的,它综合了你前面的所有努力。

同时,没有阅读能力是造成学生没有阅读欲望的重要原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任重道远。边读边想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习惯。它能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增添阅读的乐趣。读书,不就是一种再创造与交流吗?而交流就能将这些知识活化。它包括学生(原有知识体系+情感)与文本、作者、他人的思维碰撞。这种能力的训练,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听、读、写、思考的训练。如在教学《桥》时,把一个个描写洪水凶猛的词在读准的基础上,读出画面、读出感情,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反复地读中积累素材、活跃思维、提升语文的运用能力。当死的文字有了情感,它就是有生命的、鲜活的。当学生对文字有了敏锐的感受力,这就进化成一种语感,一种本能,一种语言运用的至高境界。带有人独特情感体验的这种认识是积极、牢固的识记。学习中应该重视这种识记:一种直观、带有情绪色彩的积极活动。数学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书中提到很不错的一个点子:做较复杂的应用题,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每个学生学生用自己的草稿纸代替黑板记录自己的思考痕迹,适时可以点拨学生,让学生试着画一画简单的图示来解题。

此外,谈谈我对思考的浅见。我认为思考=观察+理解+质疑+感受(情感体验)。当然这种能力不可能在阅读中就能得到,它需要实践来证明,活动来演绎。就如做模型可以发展孩子的立体空间思维和各个部件间的因果关系。教育就是要培养有思考能力,有思想的人。

爱生知生——帮助每个学生进一步发展。

爱源于内心。爱孩子就该发自内心地帮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成功的乐趣,发自内心地给他美好的理想和信念,让他坚信:我感到快乐!我可以更棒!它可以是一个肯定的眼神,可以是一个温柔的微笑,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真心可以被感受。

爱始于尊重。爱孩子就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让他意识到:我是被尊重的。我应该做得让别人尊重。说到“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我脑海中浮现了三个字“后进生”。这类学生的教育的确是令人头痛的问题。我想说的就是对于后进生中那类智力(大部分是注意力)有明显缺陷的孩子,我们不是硬要把他们拉上教学进度。这样不仅得不偿失,还会损伤他们的智力发展,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恐惧感。五个手指都各有长短,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量“力”(学生的能力)而行。而那些态度上不端正,或是不懂事的孩子,那就要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智慧去感化他。他们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对老师有一种依赖感,一种获得他人肯定(尤其是老师)和实现自我的需要。为此,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能让师生的心灵亲近起来,使学生心灵中最隐秘的角落都展现在教育者的面前。如果你不会任何乐器,那么在你手上和心理就应当有另有中对人的心灵施加影响的强有力手段——文艺。根据你所面对的儿童的年龄情况,每年买几十本文艺书,他们能帮你会找到你通往学生心灵的通道。”孩子们都是很敏感而聪明的,我们要抱着这种情感去感知这些文艺作品,去亲近孩子的心灵。因为信任、喜爱、崇拜都会促使孩子靠近你,向着好的方向去发展。

我想自己也应该是一样,学会尊重自己。不苟同,根据自己的各方面情况,形成自己特色。因为只有个性,没有共性的人是可悲的;而没有个性,只有共性的人是失败的。

爱归于发展。爱是为了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因而我们对孩子的评定,应该是公平、合理而有指导性的。评定时我们要做到的次数不要多,但意义要明确;评定的目的不是甄别是查漏补缺;评定没有不及格,要让孩子看到希望,看到期望。

有时,我认为自己太感性。但也或许就是这份感性,让我执迷不悟于美。童心是美的,教育也该是美的。因为美是发自内心,不由自主的痴迷……学习是否也该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是否也在寻找这片桃花源呢?顺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足迹,在教学中往前摸索。

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具备一颗敏感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留意生活,铭记生活中的感动与感触,然后通过手中的笔来呈现出来。母亲,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而源远流长的。母亲对你的细心呵护,母亲的善良宽容,都可能影响你的一生,甚至左右你的写作风格。所以,母亲的爱,是你的坚持下去的动力,母亲的点点滴滴是你写作的源泉,给你带来灵感,而情感,应该来源于你对母爱的感恩与体会吧。

说起阿斯伯格综合征,很多人联想到“天才病”一词。有研究表明,很多世界名家如牛顿、爱因斯坦、梵高等均可能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但当家长和社会误认为孩子拥有独特天赋时,会耽误早期的培养和引导。

阿斯伯格症具有与孤独症同样的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活动方式。但又不同于孤独症,没有明显的语言和智能障碍。

阿斯伯格症显现的症状是多样性的,此前可能会经历过很多五花八门的诊断。很容易被误认为多动、学习障碍或智能不足等,由于社交技巧不好、判断力较差,也时常有阿斯伯格症儿童在校园被欺负的事件发生,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自信。AS儿童需及早关注识别,越早干预越利于AS儿童的正常发展。

大部分AS儿童能够进入幼儿园、小学或大学。但一般会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如果干预不及时,可能会有学习方面的困难,特别是语文或者数学的应用题方面。今后患得抑郁症、焦虑症等症状的几率也会有所增加。

家长在生活中要积极调动孩子的情绪情感,注意生活中与孩子情绪情感的互动。只要得到适当专业的指导,加上家长的了解、帮助,就能走出困境,发挥儿童的特质与潜力。

深刻的理解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为了能够满足阿斯伯格症孩子的心理需求,就必须对他们的特殊性有深刻的理解。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但我们时常难以解释他们的心理信号。和正常发展的孩子不一样,阿斯伯格症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之间有时并不吻合。

比如一个重复提问的孩子,表面看起来只不过是持续地想得到答案。但是他的伴随行为或许会说明:孩子此刻感到一种强烈的焦虑,而无法用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和敏锐地倾听,才有可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阿斯伯格儿童心理健康的几个重要方面,家长们请留意这些情感需求,你是不是都关注到了呢

01情感依恋

我们通常希望阿斯伯格症孩子可以在很多不同的场景下,和不同的成人一起游戏或者做事情,这一点其实对于正常发展的孩子也勉为其难。我们需要仔细考虑在孩子的生活中要引入多少人和场景,以及这些对孩子的舒适水平有多大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需要时间。

02一致性

对生活内容一致性的要求,是所有孩子健康心理发展的一个核心元素。阿斯伯格症孩子在他们的物质世界里希望寻求更高程度的一致性,以补偿他们感受到的社会交往困惑。让环境清晰化、组织化,有助于形成生活中的一致性。

03爱

有很多种方式向孩子表达爱,可如抚摸、唱歌或者微笑等。阿斯伯格症孩子对别人的爱,有时候会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回应。一个孩子可能在前一分钟想要别人拥抱他,而下一分钟却把人推开。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喜欢的社会交往反馈类型。如果孩子的个人喜好和他表达感情的方式能够一致起来,就有助于提高他的社交关系。

04尊重

可以通过仔细的观察、敏锐的倾听和灵活应对的方式表达尊重。要接纳孩子所有的社交努力,包括那些不恰当的行为。在任何可能的时候,都要给孩子多提供一些可选项,以尊重他们的要求。

某些社会情境对孩子来说比较难以应付,我们就要适当地调整情境,以此来尊重孩子。在一天的活动中,要在能够树立孩子自尊的活动和那些比较难的活动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要认识到在某些日子里,给孩子过多的干预并不见得就好。

05换位思考

我们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们,关注他们的努力,给他们设定比较现实的目标,理解他们困惑和不适的根源。

我们在对孩子进行行为分析的时候,要把孩子的心理需求考虑进去,同时也要让同龄伙伴能够对孩子予以关注。我们也要了解,孩子在此刻已经尽他的能力做到了最好。这些,都是我们换位思考的表现。

06舒适

只有孩子感到舒适的时候,他才能学习。如果干预过程能够降低周围混乱的程度,就能使孩子平静下来。当他们的情感被他人接纳和理解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轻松。另外,私人的放松空间也有助于他们轻松愉悦。

07妥协

想象一下阿斯伯格症孩子的生活,想象一下他们感受到的困惑和无法承受的恐惧,想象一下他们无法理解控制着生活的成人们的想法,想象一下他们无法理解如何让成人们停下来,只需要想上一分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应该推进多少、什么时候应该用他人的需求,来调节孩子的需求,何时应该把期望值适当折中一点:如果用一种出于对儿童能够共情的角度来进行干预,就能做到适当的妥协和折中。

08安全感

安全感给了孩子一种保证,就是“我不让你自伤,也不让你去伤别人”,“如果需要的话,我仅会用肢体提示的方式”。这同时也给孩子一些合理的规则和边界。

09成就感

掌握一种东西之后的成就感也是孩子心理满足的一部分。每天的活动都要在快乐的、儿童掌握的活动和较难的活动之间保持平衡。任何小小的成功和努力,都要加以认可和表扬。

表扬孩子有上千种方式,重要的是不要有空头表扬的习惯,要采用真切自然的表扬方式。社会交往的成功,其实也可以定义成社会交往的认可程度。让孩子的同龄伙伴有一些利他的行为。寻求一些机会,让孩子感谢别人,或者被别人感谢。鼓励孩子和同龄伙伴形成相互满足的人际关系。

10快乐

是什么让阿斯伯格症孩子感到快乐每天都要给他快乐的时候,不论其方式是否“恰当”。只有孩子感到快乐,才能发展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发展他的情感。

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孩子取得社会交往和沟通成功的最终推动因素,因此,爸爸妈妈要在平日的生活中加以关注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500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