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瞬,《又见敦煌》

千年一瞬,《又见敦煌》,第1张

如果,你要去敦煌,记得去看看莫高窟,看看玉门关的春风不度,看看汉长城的余光,还要看看,《又见敦煌》。

抵达敦煌时,是初冬的凌晨6点半,凛冽的西北彼时还是星辰高挂,曙光还需两个小时后才会升起。来接站的女孩是当地旅行社的,替我规划着行程,女孩问到晚上是否要看演出,敦煌有《丝路花雨》和《又见敦煌》两部大戏。

这两个演出,我都没有过特别的了解,于是向她细细打听。《丝路花雨》取材自敦煌壁画的舞蹈,已公映了30几年,著名的千手观音即在其中。然后她说到《又见敦煌》,王潮歌导演,去年才开始上演,讲述敦煌历史人物的故事,“比较震撼,很多人都是哭着出来。”

“很多人都是哭着出来”,她的最后一句话让我心头一动,顿时有了兴趣。来敦煌之前看了保护敦煌作出贡献的人物志《敦煌》一书,倒是对里面的人物感动过,难道这《又见敦煌》讲述的是静守戈壁的常书鸿他们?

酒店入住后,叫了个车直驱莫高窟,车上和司机聊起各个景点,又谈到了两部主题戏。“《又见敦煌》把我给看哭了,尤其是说王道士那段。“师傅说道。

这是第二个本地人给我说会把人看哭了,这戏倒是真要去见识见识的。于是从鸣沙山看完日落就毫不犹豫赶去当晚的演出。

剧场就在莫高窟售票处旁,地上的建筑部分是一层高过一层的蓝色玻璃铺展开,在灯光的映衬下,仿佛黑夜里流动的蓝色沙丘,剧场就在这沙丘下方。

检票进入后,来到一个大候场区,放置了几个高台,高台上放了几本书,都是关于敦煌的。陆陆续续有很多人进入了候场区,这里并没有座椅,也没有舞台,只有面面相觑的人们,疑惑或有兴致地翻着高台上的书。

预定的时刻到来,场内灯光暗了下来,某个高台上出现了一位捧着书的演讲者,一束追光打下。演讲者用朗诵的言语讲述演出已开始,这演出不同于往常,需要大家走着边看边体验,并且善意感谢大家不要开闪光、录制视频。

于是,接下来,大家便进入了走走看看的情景式舞台体验中。转场了四次,四个别具匠心的场景布置。每一场并没有特别的名字,我依据场景擅自为它们命了名。

历史中来

这是一个类似T台秀场的场地,观众被分割在T台两侧,台上布满了白色细沙,仿佛丝路的漫漫沙程。敦煌历史上的人物悉数登场,从西晋索靖将军,到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他们都从历史中款款而来,跨越了时空,一同登上这舞台。

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T台走秀的开场人物张骞。“请问这里是敦煌吗?”“请问这里是敦煌吗?”他一连问了至少五次,每次收到肯定的答案后,又更加激动地再追问一次。“我就是要听你告诉我这里是敦煌啊!我终于回来啦!”

张骞凿空西域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他可是被匈奴俘虏了两次,羁押了十几年,才重回大汉故土的。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时还是少年,他终于完成使命再见到的已是中年的汉武帝了。在关外的那些日子,在匈奴营里的岁月,没有抹毁他的心志,却又怎样煎熬了他的思乡呢?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当他再踏回汉朝的土地时,那一声声高问,却不禁让人动容。因为他的久别重逢,敦煌记住了他,丝路记住了他,历经代代人,我们也记住了他。

接下来出场的人物有史书中来的,有敦煌遗书中来的,有壁画上来的,有佛经中来的。远远近近,虚虚实实,都鲜活在了今日今时。

臻宝割散

跨越古今的人物交汇后,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开始在我们的脑中复苏,情感也在壮阔的背景音乐中开始延展,带着被点燃的心绪,大家进入了下一个场景。

这个场景的舞台分布在四周,观众站在中央仰面观看。这里讲述的,是藏经洞中的臻宝被卖,遗书被装箱运走的故事。

一开场,就是一个捧着史书的现代人在质问王道士,“你到底是怎么想的?”那阵势像极了要拔剑与斯坦因决斗的余秋雨。

这一场中的王道士从始至终佝偻着身体,仿佛刚从耻辱柱上走下来的,还被沉沉压着。“别问了,别问了。我哪里知道会这样啊,我也是迫不得已啊。”王道士不住地摆摆手。然后是众人趁着夜色抹红了脸,忍痛搬着装箱的遗书,一遍自我安慰道:“把脸抹红祖先就不认得我了吧,把脸抹红菩萨就不认得我了吧?”

在民间的传统里,当行有悖伦常良知的事时,总会把脸抹红,例如刑场上的刽子手。无论历史上这些搬运工是否真的知道在搬运的是什么,是否真的内心有过煎熬,今时今日的我们看见宝贝被运走的心情却同是这般挣扎的。

接着,舞台场景转为其中整整一面墙,墙面被隔成很多块,每块的布景像极了一个个木箱。随着音乐起落,每个隔箱中的舞着用身姿呈现着壁画上的菩萨造型。这一幕象征着佛经随着木箱被运走,远去,里面的菩萨们仿佛鲜活过来挣扎着要出来。

场地中间的王道士开始对着被运走的菩萨们忏悔道歉,踉跄着冲到菩萨面前,转而苦求我们这些看客:“我不过是个小人物啊,你们行行好,动动手指,就把我这一页翻过去吧!”对于一个被谴责了几十年的小人物,这或许真的是他的心声。敦煌宝物的散落,不止是王道士一人的过错,他有上报过官员,但官员不理,后来政府开始理会了,运送剩余宝物的过程中又被偷掠许多。但是,背后的这些黑手,我们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也不曾这般谴责。另一个对敦煌壁画破坏严重的张大千,亦不曾被钉上耻辱柱。或许,人类对弱者的谴责和审批,来得更轻松容易吧。

从高壁上探身而出的菩萨,表达了对这个“孩子”的谅解,那种“我是你们的大地,我是你们大地上的麦田,我是麦田上的蓝天”,包容万象的神性,包容了人间一切爱恨疾苦的佛性,真真是菩萨的真性。

如果,在1900年7月那个炎热的日子里,王道士没有发现藏经洞,他这一生也许就默默无名地过去了,没人会记得有这么个看守石窟的道士。可是命运却偏偏给了他这个重担。他的抉择,他的功与过,我们无法定论,也无法轻易谅解。

这世间,真的只有那些被运走的菩萨有资格原谅王道士了。

方寸之间

这一段宝物被盗的沉痛演绎,让观众思绪万千,五味杂陈。今人旁观历史,总是轻易的,高高在上的。而我们自身呢?当我们亲历那些历史性的时刻,我们能做出的选择,是否也会今人看古人,亦如后人看今人呢?

在思绪波澜中,又步入下一个别具一格的舞台场景。这个环节中,观众被分割到若干小隔间,每个隔间的底部和顶部都是玻璃制的,这里的故事,在这个方寸之间的暗房上下与四壁演绎。被分割的每个隔间上演的是不同的故事,即是不同的观众,窥见的是不同的历史。

首先是一个关于粟特女子米薇的故事,观众透过脚下的玻璃看见底部米薇的小房间。她正在给负心的夫君写着书信,埋怨商人丈夫将她和女儿抛弃在茫茫大漠中。

“我一次次给你写信,但从未收到过你哪怕一封回信。我对你已经彻底地失去了希望,我所有的不幸就是,为了你,我在敦煌已经等待了三年。“

这信啊,米薇终其一身也没有等到回音,等了1700年,她的丈夫没能读到,终于,被斯坦因在风沙漫天的烽燧里拾。

隔间的顶部亮起,一个旅人拨开细细黄沙看向屋里的看客。仿佛是百年前斯坦因拨开黄沙,拨开了米薇的故事。旅人复又掩上黄沙,留下仿若被掩埋的我们。千百年后,我们自己的故事,是否也将这样深埋于地呢?

这个场景的妙处就在于这局促的分割,于方寸之间,我们看到一个个深埋沙尘下的故事,那藏经洞中的遗书亦如这样方寸般的窗口,通过一页页的记述,让我们窥见曾经的敦煌,曾经的盛唐。

千年瞬间

最后一个舞台终于是剧院式的布置,观众得以坐下一睹台上的风采。

在这个舞台上,敦煌千年历史上的人物们再次登场。西晋的索靖将军,唐朝的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点起宫灯迎接悟真信使的唐宣宗。。。

以及那一个个起起落落的故事,历史瞬间,他们的喜怒,他们的容颜,在这一刻,汇聚重生。这些许多的人,有的化作了沙洲上的白骨,有的刻在了石窟的四壁,有的隐在了残卷的字句间。

十年,有多久?对漫漫黄沙来说,不过一瞬间。百年有多久?千年又有多久?

人类的进程啊,于浩瀚的大千,不过是,一瞬间。

从入场,到落幕,仿佛走过了千年,又仿佛才经历了一瞬间。

有多少故事还在传唱,有多少故事已经埋葬,那些褪了色的容颜,还能看见看不见。

在黄绮珊主唱的《一瞬间》中,这千年的敦煌谢幕。历史的内核是什么?是人物。人物的内核是什么?是故事。在这一个个闪亮的故事中,又见了敦煌。

整个《又见敦煌》体现的是情景式演绎,在行走中感受一个又一个的场景。在演员的动情演绎,音乐的深沉烘托中,真切地让人动容。敦煌曾经的辉煌,曲折的磨难,千年一瞬的唏嘘,难怪乎会让人泪落而出。

如果,你要去敦煌,记得去看看莫高窟,看看玉门关的春风不度,看看汉长城的余光,还要看看,《又见敦煌》。

参考一: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

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

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

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

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

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

从而能在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

人们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

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及其产生的过程等,就非常必要了。

在前面我们曾谈过,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

参考二: 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历来深受人们喜爱。

我国各族的先民们,早就以歌舞这种形式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寄托本民族的理想和愿望,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联,有着积极的社会作用。

舞蹈的历史十分悠久。

当年,具有时代感的舞蹈《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上百部作品,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以振奋,充满美感的愉悦和德操的抚慰。

上世纪80年代,早期复活敦煌壁画《丝路花雨》带动了《仿唐乐舞》、《西出阳关》、《编钟乐舞》、《胡旋舞》等中国古代乐舞的复兴,它对挖掘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探索中华民族文化深层底蕴,展示中国经济社会腾飞和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具有积极意义。

2002年,国家出台舞蹈艺术精品工程实施方案大力扶持和培养舞台艺术、高雅艺术,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

这一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编创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一批具有强烈时代感、艺术水平高、主题深刻、与群众生活和时代气息紧密相联的优秀舞蹈作品入选国家精品工程,如《大梦敦煌》、《闪闪的红星》、《一把酸枣》、《黄河》等,由此增强了我国舞台艺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与强盛。

正是专业舞蹈编创、演职人员按照“现实—作品—艺术家—欣赏者”这构成艺术的四要素,通过舞蹈作品与训练有素的演员,发挥人体本身的创造力,抒发“无声的言说”这一舞蹈特征,推动舞蹈艺术进步与发展的同时,给人以思、给人以力、给人以情,讴歌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当前,舞蹈已从狭小的舞台上走了出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社会生活中最为活跃、最为普通的一种群众舞蹈文化现象,这一群众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是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对舞蹈的积极渴求和广泛参与的结果。

因此,它是整个社会心理通过社会生活形式的生动反映,也是同专业艺术家驰骋的艺术舞台相呼应、相对应的一个更大舞台,体现了社会风貌和社会文明的程度。

可以说群众舞蹈展现出来的各异的群体精神面貌,既是人们相互关照、相互依存的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是在社会大家庭中相互作用、相互反馈中彼此交流、产生共鸣和沟通、完全融入于社会文化性、娱乐性的冲动与审美心理特质之中,并在交流互应中体验美德与激悦,使心灵得到一种美好感受与升华的一种群众的体验。

人类文明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而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无疑,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中的一个艺术门类。

舞蹈艺术以超越审美活动陶冶人们的心灵,塑造人们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赋予人们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发挥舞蹈艺术功能的社会价值,旨在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先进文化、借艺术的功能起到鼓舞人、团结人、教育人、服务于人的作用。

由此,舞蹈艺术功能在形成一种全社会广为传播、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时,它必将能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新使命。

参考三:

第一节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

舞蹈艺术从哪里来的?它和社会生活有什么关系?千百年来它为何经久不衰?它为什么能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文化现象,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

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情感。

那时的舞蹈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 )祀、娱乐和 ,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的活动能离开舞蹈,没有任何一族人群没有舞蹈,所以,舞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劳动也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在这个前提下,人类才开始了艺术活动,才开始了艺术创作。

劳动不仅创造了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得以产生的物质材料,同时也产生了原始艺术。

《吕氏春秋》的《古乐篇》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闽:一曰载民,二日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研究者指出“载民”的“载”当“始”字讲,这一闺是歌颂祖先的由来,祝愿氏族人员兴旺发达。

“玄鸟”相传是氏族的图腾。

这一段表现了先民们对图腾的崇拜和祭祀。

以下接着歌咏草木五谷的生长、企盼繁殖大量的禽兽和歌颂天功地德。

这八闽总的说来是反映生产劳动和原始信仰。

而“操牛尾投足以歌”则指的是当时先民们用以表达以上内容的边歌边舞的形式:人们舞着牛尾,踏着节拍,兴奋而虔诚地歌唱着、祈求着,颂扬祖先、歌唱劳动、欢庆丰收。

渔猎、农耕是古代先民们获取生活资料来源,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手段,伴随着这些生产劳动方式,也出现了许多舞蹈。

古代传说中,混沌初开之时,先民们生活艰难,这时出了位伏羲氏,他教民结网捕鱼,人民生活有了初步改善,欢欣鼓舞,连凤凰也飞来庆贺,为此伏羲时代的乐舞就名“凤来”(“扶来”);后来神农氏制造了开荒犁地的农具耒耜等,教民农耕,人民生活又进了一步,所以歌颂神农氏的乐舞即名“扶犁”,抒发农耕( )有收后的喜悦。

从这些乐舞反映的内容看,作为精神生活之一的歌舞,是和当时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相应的。

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狩猎生活、农业劳动生活和其他劳动生活的原始舞蹈。

如爱斯基摩人猎取海豹的舞蹈;北美洲红种人的野牛舞;巴戈包斯族的耕种舞;①澳洲原始部落的独木船舞②等,都是用舞蹈形象地反映了与人们生存有着紧密联系的特定的劳动生活。

至于在我国表现各种劳动生活的现代的舞蹈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牧马舞》、《挤奶.员》、《采茶舞》、《丰收歌》、《织网舞》、《拉木歌》、《看水员》、《养猪姑娘》等等,都是广大观众所熟悉和热爱的反映劳动生活的优秀舞蹈作品。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抗御野兽袭扰和战胜敌人的能力。

因此表现战斗生活和操练生活的舞蹈在舞蹈史上也有着很重要的位置。

据传说,我国在舜的时代就有了《干戚舞》,舞者手持武器干(盾牌)和戚(斧锁)而舞,表现了古代的战斗生活。

至今我国福建、浙江、江西、江苏等地民间流传的《盾牌舞》,就是反映古代士兵操练习武的战斗生活内容的。

产生于西周初年的舞蹈《大武》,通过周武王伐封战斗场景的描写,歌颂了周武王的战功。

唐代著名的舞蹈《破阵乐》为一百二十人的大型舞蹈,舞姿雄健,气势磅礴,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士兵列阵操练的图景。

世界上原始民族的舞蹈中,也保存有许多这类题材内容的舞蹈。

如“封·登·斯坦恩在巴西的一个部落那里见到一个舞蹈,它富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表现一个负伤的战士的死亡情形。

”①另外,“曼台曾经描写过他在新南韦尔斯看 )见的一种摹拟战争舞,舞者首先挥舞着棍棒、长枪、飞去来器、盾牌之类,演出一幕纷杂和野蛮的动作。

……”⑤

我国现代舞蹈作品中表现战.斗生活和操练生活的作品,如《飞夺沪定桥》、《大.刀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狼牙山》.、《不朽的战士》、《野营路上》、《夜练》、《草原女民兵》、《战马嘶鸣》、《士兵进行曲》等,是我国不同革命历史时期中国人民 和民兵的战斗生活真实的典型的反映。

从上古到现在,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民都有各自不同的爱情生活,所以表现爱情生活内容的舞蹈更是普遍。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对这类舞蹈的描述。

如《诗经》“陈风”中的《宛丘》和《东门之扮》,不仅描述了舞蹈的姿态、道具、场地,还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特殊的生活习俗,生动地记述了我国古代社会中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生活。

@宋人沈辽的《踏盘曲》:“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白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

女儿带环着缦布,欢笑捉郎神作主。

明年二月近社时,载酒牵牛看父母。

”清晰地描绘了宋代瑶族节日中民间舞蹈活动的盛况和青年男女自由选择对象的风俗习惯。

现今我国各族的民间舞蹈中还保留着大量的表现爱情生活的舞蹈。

新创作的这类题材的舞蹈更是丰富多样,表现古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今人的《刑场.上的婚礼》、《爱情之歌》、《稻子熟了》、《娶新娘》、《喜背新娘》等均是上乘之作。

以上所谈的几类题材的舞蹈,都是直接表现人们各种( )现实生活的作品,无疑它们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但在我国的民间舞蹈以及许多舞蹈家创作的舞蹈作品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是表现人的生活,而是表现动物或植物的,诸如表现各种花鸟鱼虫的舞蹈,它们是否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呢?

我国古籍《书经·舜典》说:“予击石扮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

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鞍置击而鼓之,乃扮石击石,以象上帝玉馨之音,以致舞百兽。

”这里所说的“百兽率舞”和“舞百兽”,实际上就是人所扮演的模拟各种野兽的舞蹈,这和我们在前面所提到北美洲红种人所跳的野牛舞一样,正是古代人类狩猎生活的反映。

我国各地民间广泛流传着的各种《龙舞》和《鱼灯》,寄托了广大人民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捕鱼兴旺、年年有余的理想愿望;同时,通过这种舞蹈活动又反过来激励了人民自己努力搞好生产,获得丰收的信心。

可见这种舞蹈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它们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至于一些表现花和鸟的舞蹈,由于它们也都是由人来表演,是拟人化(或说是人格化)了的花和鸟,也就必然寄寓了人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人对生活的感受。

例如荷花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植物,它能给人一种纯洁美丽的审美感受,因此,人们往往就把它譬喻为高尚情操的化身,古代文学家就曾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形容它的品格的高洁。

舞蹈家戴爱莲创作的《荷花舞》,不仅焕发着向上的青春朝气,表现出一种大自然的恬静、秀丽、纯真的美,同时由于把它的向阳开( )放和祖国欣欣向荣的生活作了形象的对比,寄托着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就赋予它以更为深刻的含意,具有了明显的社会生活内容。

又如千百年来,在傣族人民的观念中,孔雀不仅是美丽的鸟,同时它还是吉祥的象征,它会给人类带来幸福欢乐的生活。

傣族人民以模仿孔雀的走路、飞跑、拖翅、展翅、晒翅、抖翅、点水、戏水、欢跳等动作姿态和生活习性创造了《孔雀舞》,用它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典型地概括地表现了傣族人民特别是傣族妇女那种端庄、温柔、含蓄、热情的性格特征,抒发着傣族人民的思想感情。

从以上我们所谈到的这些表现花鸟鱼虫的舞蹈作品,可以看出,它们绝对不是对这些自然景物纯客观的模拟,而是借景抒情、缘物寄情之作。

它们都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所以它们实质上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此外,我们还有一些根据古代的神话传说编成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如舞蹈《飞天》、《天女散花》、《猪八戒背媳妇》,舞剧《宝莲灯》、《鱼美人》、《石义与王恩》、《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半屏山》、《奔月》等,它们所描写的似乎是客观的事物,却又是非现实的、超现实的事物。

关于古代神话,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不过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⑦ 也曾说“神话中的许多“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的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

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

’,⑧这些作品中,不管是神仙还是妖魔鬼怪,由于是人的主观的想象的产物,那么他们就怎么也脱离不开作用于人的头脑的客观现实,所以人们所创造的具体形象,仍然是以人的形象作为基本的蓝图,只不过在某些方面作些夸张或改变,使他们具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魔法和力量 )而已。

而它们所述说的故事情节,虽然有虚幻神奇的色彩,但仍然可以看出,它们不可能完全脱离人类现实的生活本身。

只不过它不是直接的现实的反映,而是曲折的反映而已。

因此,这些作品,仍然不能不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关于舞蹈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我国古代学者就有不少精辟论述。

如《乐记·乐本篇》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放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

”古代所谓的“乐”是指融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为一体的表演形式的总称。

这里所谓的“物”指的就是客观事物。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音”的产生是发自人的内心的思想感情。

人的内心的情感冲动是由于客观外界事物 所引发的。

受到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使感情激动起来,所以表现为“声”。

“声”在互相应和之中显出变化,变化出来的有规律的“声”,叫做“音”。

把“音”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演奏出来,再拿着干(盾牌)、戚(斧饿)、羽(鸟

羽)、旎(牛尾)跳起舞来,就叫作“乐”了。

这段论述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舞蹈是由于人的内心情感激动而产生的,而人的内心情感之所以激动其根由在于“物使之然也”,即是受到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

所以这种看法和我们所说的舞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总之,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

第二节舞蹈作品是舞蹈家

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尽管社会生活无比生动、无比丰富,尽管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如果不经过舞蹈家创造性劳动,无论社会生活多么生动丰富,也无法直接变成舞蹈作品。

诚然,舞蹈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

无论舞蹈表现的是什么,它都得有一个最初的参照物,它都得有一个原型物象,这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正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

但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舞蹈形象,直到形成完整的舞蹈作品,又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一个.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舞蹈家创造性的劳动,是这个创造过程从起点到终端必不可少的中介。

任何舞蹈作品的 )创作都必须经过:社会生活一舞蹈家的创作活动一舞蹈作品,这个完整的运动发展过程。

因此,舞蹈家的创造性劳动是由社会生活到舞蹈作品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

艺术美虽然来自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却代替不了艺术美,从本质上看,舞蹈艺术美是舞蹈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舞蹈家在将社会生活艺术化为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其创造性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审美情感的渗人

大千世界,妮紫嫣红、万象纷呈。

舞蹈家对哪些景象深为感动,对哪些事物无动于衷;他想通过何人何物抒发自己的情感,表现个人的艺术才华,达到“自我实现”,而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这都和舞蹈艺术家的亲身经历、人生哲学、审美意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旦他择定了所要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之后,他就会弹精竭虑,倾注全部心智与情感,促其早日问世。

广为流传的彝族舞蹈《快乐的罗嗦》的创作就是这样。

该舞编导冷茂弘说:“我们是1953年进入凉山的。

那时候,在祖国西南部的这块土地上,还保持着残酷的、落后的奴隶制度。

生产方式很落后,有的地方甚至还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

彝族人民既是奴隶主的奴隶,也是寒冷、饥饿、疾病、死亡的奴隶;重重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凉山上没有一丝笑声,到处是低沉的、痛苦的 … 1956年,凉山上实行了和平的民主改革,千年来的奴隶制崩溃了,奴隶们站起来成了凉山的主人……凉山上,到处是欢笑,到处是歌声。

每当我们和这些整天在笑的人们一起生活、劳动的时候,看到他们那种气吞山河的干劲,不知疲倦的摔跤、跳对脚舞,听到他们高亢的歌声、爽朗的笑声,便不能不为这一切深深感动。

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感受,促使我有了创作这样一个舞蹈的愿望。

’,⑨ )又如张继刚曾长期在三晋大地、黄河两岸深入生活,学习民间舞蹈,黄土高原上的父老乡亲们质朴、淳厚的性格,热爱故土的情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都给他以深深的感染,于是他终于将他对生活感受和对黄土高原上的人民的感受和理解倾吐出来,组织成一台专题晚会,并冠以“献给俺爹娘”的标题,在这台晚会中,处处洋溢着编导对曾经哺育过他的土地和人民的亲情和爱心。

二、典型化的提炼创造

艺术不是生活本身,艺术不可能也不需要包罗万象和穷尽人间百态,相反,它作为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却应该而且可以创造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的艺术形象,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

这方面也需要艺术家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艺术家将社会生活提炼创造为艺术作品、创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方法就是典型化。

“典型”一词的希腊文原义是指铸造用的“模子”,美学和文艺学使用“典型”一词,主要是指作品中的那种达到了高度真实和概括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形象由于是高度真实和概括的,因而特别具有艺术感染力及认识和教育意义。

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就是典型化。

创造艺术典型(舞蹈典型)的过程就是典型化的过程。

典型化的过程中包含两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即个性化和本质化(或概括化),就是说,舞蹈家在创造艺( )术典型时既要突出个别,又要反映本质。

所谓个性化,就是赋予形象以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以便区别于其他类似形象,以个性来充分表现普遍性,从而更能反映本质;所谓本质化.就是提高形象的概括性,扩大形象的思想内涵,使形象更多更充分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

如果说个性化的过程主要是选择、剔除与强化,那么本质化的过程主要是概括和集中。

舞蹈创作的艺术构思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典型化的过程。

鲁迅先生在《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说的“选材要严,开挖要深”,指的就是要对题材和主题进行典型化的艺术构思和组织。

据《丝路花雨》作者介绍,虽然舞剧编导早就对莫高窟艺术十分钟爱,心驰神往,急欲表现,可是在进入具体创作时,对其题材与主题也经历了一个.典型化的过程。

他们最初搞了个三幕五场、纵贯干年的大戏:第一幕写唐代,诉了画工苦;第二幕写清朝,说了民族恨;第三幕写到解放后,唱了光明赞,还有反霸歌。

结果内容庞杂、主题分散。

后来他们又反复深入生活、研究历史,从实际感受里认识到敦煌莫高窟的出现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如果没有历代各族人民在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就不可能出现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

因此,莫高窟本身就是丝绸之路的产物,是中外交流史上的文化结晶和中外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

所以舞剧应通过表现敦煌艺术来歌颂人民和友谊,这样做既符合的历史的真实,也符合今天的现实需要。

题材选准了,主题抓对了,这就为舞剧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塑造典型人物在舞蹈艺术创造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大部分的舞蹈作品都是直接表现人的,有些表现花、鸟、鱼、虫等白处号物的作 然它们表面上似乎表现的不是人,实质上所表现的仍然是人的思想感情,其中的艺术形象都是人格化的。

人物典型化的方法按鲁迅所说一般有两种,即“杂取种种人”和“专用一个人” 05005 ),如《丝路花雨》、《三千里江山》、《洗衣歌》、《希望》等就是“杂取种种人”的方法;而《文成公主》、《不朽的战士》、《狼牙山》、《割不断的琴弦》、《小萝卜头》等则属“专用一个人”的方法。

还有些创作是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的。

所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既要大量了解和熟悉同一类人物,提取他们身上的一切类似的因素,使人物形象更加“本质化”;又要以其中有代表性的少数人为主要表现对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个性化”。

在人物形象典型化的过程中,个性化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个性化,就是揭示人物性格所独有的某些鲜明特点,以形象鲜明、突出而特异的个别性,来充分表现这类.人物的普遍性。

如舞蹈《希望》,通过一个身处逆境的人物一系列复杂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他“从渺茫、迷惘、痛苦、挣扎、反抗、斗争、失望、期望,直到有了希望”,这样一个艰难曲折的在人生道路上探索真理的过程,塑造出了一个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我们同时代人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

又如《奔月》,通过后男勇射九日,得救后的嫦娥与后界一见钟情,逢蒙伪装美貌青年与昏迷 中的嫦娥的双人舞,以及后V --j酒醉后的心理描写等,把嫦娥的善良、柔美,一片痴情;后界的英勇、率直但又鲁莽、狭隘;逢蒙的两面三刀、诡计多端的个性表现得丰富而充实。

在叙事性舞蹈和舞剧中,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和情节的典型化是紧密联系的。

.人物性格表现为行动,行动的发展构成作品的情节,因此情节是揭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情节的典型化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而且有助于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充分表现作品的主题。

所谓“把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在创作中主要指情节的典型化。

例如舞剧《五朵红云》,一开始就把观众带进了男猎女织平静安宁的海南岛五指山区,是 军队的抢掳,把黎胞当作兽类劫去当展览品,揭开了矛盾冲突的序幕。

为了营救亲人,黎胞砸开了挂着“'J t”字的囚笼。

当人们正在欢庆亲人团聚时,敌军又来侵犯,婴儿被烧死,亲人遭杀害,于是黎族人民团结起来高举“福安团”的义旗进行斗争,但却遭 )到更加残酷的屠杀。

血泪岭下,濒临绝境的黎胞派人突出重围寻求救援。

在危难时刻革命军队及时赶到消灭了敌军。

舞剧通过典型概括的情节,描写了黎族人民从自发斗争到自觉革命的过程,也是一切被压迫民族革命斗争道路的缩影。

典型化的方法和要求,对于不同样式和不同题材的舞蹈作品,不能强求一律,不能要求抒情性的舞蹈像叙事性舞蹈那样具有完整的情节;也不能要求一个舞蹈小品和大型舞剧一样包含广阔的内容。

但无论什么题材、何种样式,它们中的舞蹈艺术形象都必须经过不同程度的取舍、提炼、概括以及虚构、夸张及至变形等手法的创造过程,这也就是典型化的过程。

舞蹈的观后感 5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舞蹈的观后感 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舞蹈的观后感 5篇1

 惊艳、美丽、纯洁都不能形容她舞蹈,绚丽,绝美、灵动也不能描述出她的一分美丽。《雀之灵》这个题目是多么的恰当呀!是呀,她是在用她的灵魂从而舞出了另一个灵魂呀!

 空旷、漆黑的舞台上,一股光束打在了她的身上,那股光洁白如皎月,衬出了舞台的清幽,衬出了她的清亮,犹如一朵洁白的莲,在水面上仿佛就要盛开了似地。

 音乐响起,她的手动起来了,做出了一个孔雀头的形状,也露出了她那清丽的侧面,细碎的舞步,繁复的手势,舞出了一位森林中的精灵,舞出了一朵洁白的莲,舞出一只孔雀的灵魂

 慢慢的,她慢下来了,她趴在地上,手灵巧的动着,左手指尖柔韧地蠕动,一阵一阵传递给右手的指尖,长指甲晶莹闪耀美妙的悸动。

 忽然她站起了身,提起了裙,长裙飞了起来!瑰丽的美呀!她如同一朵不停绽放的鲜花,不同颜色的灯光打在她的身上,所有的情感在交织中凝聚,又在凝聚中膨胀,最后在膨胀中爆发!整个舞台成了她的天地,整个舞台仿佛变成了那遥远的森林。

 渐渐地,慢了、缓了、顿了、停了、她的身体静止了,而我却分明看见,她的灵魂正在与山林中孔雀戏耍。

舞蹈的观后感 5篇2

 舞蹈是一门极需要富有感染力的一门艺术,也是从古至今人们表达情感,追求艺术感的一门学问。

 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本族最独特,最悠久的舞蹈,就像是本族的一种象征一样,充满着独特的民族韵味。

 像藏族的《康定情歌》,传达了一种韵味尤存的热情洋溢的之感。一种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生活的乐观之态,都可以从舞蹈中找到。大方的舞蹈动作,热情的感情色彩,结合藏族的浓厚风俗,塑造成了一种对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对爱情充满了无限向往。

 一门艺术源于古代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古代思想家周敦颐为后人留下的一篇巨作《爱莲说》,后人结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的圣洁高雅的个性,创造了一个极富有美感的舞蹈。《爱莲说》,舞者用柔传达了莲花所有刚强的一面。柔和的音乐节奏,舞台中央,用柔软的动作诠释莲花,亦远亦近,似柔实刚,恰似一朵池中莲花,娇羞典雅,高贵圣洁。

 民间舞《一片绿叶》相比前两者而言,感情色彩相对更加浓厚,更加复杂。舞者结合神韵,气息的运用,表现了一片树叶从充满生机到凋零萧瑟的自然规律。舞者运用一把恰似绿叶的扇子,在舞台中央旋转时,将“落叶”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内心凄凉,通过气息的恰当运用,传达给观众,是一种极致,艺术感油然而生。

 总而言之,舞蹈是一门追求音乐节奏,感情积淀,身姿柔和,传达感情的艺术。

舞蹈的观后感 5篇3

 有幸得了两张舞剧入场券,其实俺不怎么了解舞蹈,但一看地点是新疆人民大会堂,还一次没去过,就去看一看吧,也是近距离对舞剧的一个认识。

 进门的检查就象进飞机场一样,不仅把人全身上下扫描一遍,手里的小包也得过一下安检机子,在门外就听说不让带水和饮料,俺的茶水因放在包里却没有人提出异议而顺利带入。

 舞台正上方挂着横标显示,这场剧是由甘肃省歌舞剧院演出的,开始前俺在想,这个舞剧要怎么看呢?应该是没有语言只有舞蹈的,那要怎么展现一个故事情节呢?哈哈,都是多虑了,舞台两边各有一个电子屏,每一幕开始前都会把该幕内容显示出来。

 看了才知道,原来这个故事是讲了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来由。有个叫神笔张的人和他的女儿不幸分离,并被罚在窟里画画,他把以前女儿跳的反弹琵琶舞活灵活现的画在了壁画里。怪不得那些仙女会那么传神,原来画里饱含了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舞蹈演员的功底了得,连俺这不懂舞蹈的人都看得热泪盈眶,尤其是父女久别重逢那段,眼泪止不住的掉下来。结束后的谢幕使整个剧场达到热烈的高潮,五个主角轮番使出自己的绝招向观众道谢,引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不由地感叹,不愧是国粹啊!

 这么好的节目,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才是啊,一打听才知道其实各大剧院都有演出,这是第二届国际舞蹈节,票价卖的也不贵,20元至80元不等,如果提前买票还可以买到前几排的位置,那看起来会更加精彩!

舞蹈的观后感 5篇4

 随着蓝色灯光如流水般滑落,一只优雅的`孔雀信步走上了属于她的舞台,绽开了她那布满眼睛的尾羽。

 只见她头微微抬起,左手向下一摆,便开始飞快地旋舞,在蓝色灯光照耀下,真像一朵绽放的蓝雪莲,左手放开了裙摆,右手轻拎着裙摆继续旋舞。末了,弓下了她那细长的腰,似乎在呼吸着泥土的芳香。

 她又站了起来,右手拈着裙摆,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中指、无名指、小指立了起来,似乎是一只孔雀的头,孔雀开始梳理她的羽毛,也许是因为孔雀这种鸟天生就有一种自恋情绪吧!

 她又再次俯下身,寻找着大地那醉人的气息。

 她又站了起来,又开始旋舞,不过这次双手放在了背后。她再次弓下了腰,双臂如流水一般,灯光也渐渐暗了下去,她又在黑暗中扮演孔雀。

 我想她一定是上天派来的孔雀使者,时而快乐,时而忧伤。没有鸟儿理解她的心情。

 她又演起了孔雀,不过这次时间很短,她又旋转了起来。手臂在上方交叉、展开。

 她弓下身,手臂又开始舞动,身体也开始旋转,双手朝上,头微微上扬,似乎在祈求。

 她站起来,背朝观众,各种颜色的灯光照耀在她的手上,她开始狂舞,双手拈着裙摆不断向上,这时,这个舞台已经变成了一个相框,而她就变成了在相框中舞动的孔雀在不断地开屏、收屏,真是美不胜收。

 (她,杨丽萍,是我国百年难得一遇的舞蹈奇才。)

 她是孔雀的灵魂。她化作了一阵微风,飘得很远、很远……

舞蹈的观后感 5篇5

 期盼已久的《丝路花雨》终于来了,自从看过《大梦敦煌》之后,对那些优美洒脱的舞姿一直是念念不忘的。嘉对此更是兴趣满满,一直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放学回来说是他们几个同学在路边救了一只一个眼睛瞎了的小鸟,同学去给小鸟搭窝去了,她想还得早去看演出,就没有跟着去。在家很快地写完作业,吃过饭,我们便直奔大剧院去了。6:30到了,提前了一个小时。

 《丝路花雨》讲的是神笔张父女和波斯商人伊奴斯在丝绸之路上结下的友谊,因为那时的官盗勾结,所以经常出现商人被抢劫的现象,于是善良的人们便本着良心的原则,结果是遭受了一系列的迫害……这个舞剧的故事性很强,看起来比较明白,而且配上优美动人的舞姿,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情,不愧为中国舞剧之最,是民族舞蹈的代表作呢。

 现场的观众座无虚席,热情高涨,掌声不断,大家都为观看了这场高水平的演出而欣喜不已,太美了,舞者汗水湿透了衣衫,全身心的投入,用这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敦煌壁画、丝绸之路、盛唐大漠、往来商贾,一个时代的历史竟能短短的呈现在这个动人的舞蹈中,真是令人不可思议,美轮美奂,难以置信的震撼一直萦绕在空气中!

 嘉看的也是极其投入,多半时间高举着望远镜,连细节也不想放过,等看到神笔张血溅大漠的时候,竟然泪流满面,抽泣起来,看来真的是看进去了。想来这种美的熏陶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吧。

;

  丁香花的花语,代表着纯洁、固执的爱。丁香无刺,没有玫瑰的炙热,却有一份简单的执著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供大家欣赏。

篇一:忧郁的丁香花

四月的风,悄悄地吹开了公路旁、公园里以及院落一隅的一簇簇的丁香花。那弱小的丁香花,团团锦簇,似云雾、似紫色的霞,给春天换上多情的绒装。

我喜欢丁香花,每当丁香花开放之际,我总是对她多了一份依恋,有时远远的观望,痴痴的,心中像多了一份牵挂,难以释怀;有时站在丁香树下,细细地品味着丁香花那孱弱细小的身躯,心中充满了惆怅和忧郁。

对丁香花的这种情结,还是上初中的时候,一次语文老师在给我们讲一副有趣的“生死对”,实际上就是丁香花的一个传说故事时留下的。记得老师很动情的给我们讲:古时候,有个年轻英俊的书生赴京赶考,天色已晚,投宿在一家小店。店家父女二人,待人热情周到,书生十分感激,留店多住了两日。店主女儿看书生人品端正、知书达理,便心生爱慕之情;书生见姑娘容貌秀丽,又聪明能干,也十分喜欢。二人月下盟誓,拜过天地,两心相倾。接着,姑娘想考考书生,提出要和书生对对子。书生应诺,稍加思索,便出了上联:“氷冷酒,一点,二点,三点。”

  姑娘略想片刻,正要开口说出下联,店主突然来到,见两人私定终身,气愤之极,责骂女儿败坏门风,有辱祖宗。姑娘哭诉两人真心相爱,求老父成全,但店主执意不肯。姑娘性情刚烈,当即气绝身亡。店主后悔莫及,只得遵照女儿临终所嘱,将女儿安葬在后山坡上。书生悲痛欲绝,再也无心求取功名,遂留在店中陪伴老丈人,翁婿二人在悲伤中度日。

不久,后山坡姑娘的坟头上,竟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丁香树,繁花似锦,芬芳四溢。书生惊讶不已,每日上山看丁香,就像见到了姑娘一样。一日,书生见有一白发老翁经过,便拉住老翁,叙说自己与姑娘的坚贞爱情和姑娘临死前尚未对出的对联一事。白发老翁听了书生的话,回身看坟上盛开的丁香花,对书生说:“姑娘的对子答出来了。”书生急忙上前问道:“老伯何以知道姑娘答的下联”老翁捋捋胡子,指著坟上的丁香花说:“这就是下联的对子”。书生仍不解,老翁接着说:“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你的上联“氷冷酒”,三字的偏旁依次是,“氷”为一点水,“冷”为二点水,“酒”为三点水。姑娘变成的“丁香花”,三字的字首依次是,“丁”为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万字头。前后对应,巧夺天工。书生听罢,连忙施礼拜谢:“多谢老伯指点,学生终生不忘。”老翁说:“难得姑娘对你一片痴情,千金也难买,现在她的心愿已化作美丽的丁香花,你要好生相待,让它世世代代繁花似锦,香飘万里。”话音刚落,老翁就无影无踪了。从此,书生每日挑水浇花,从不间断。丁香花开得更茂盛、更美丽了。

老师虽然给我们讲的是这副有趣的“生死对”,但这个动人的故事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从此对丁香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丁香花它不如迎春花的奔放,给人一希望,春天的希望、生命的希望;它也不如桃红的温情,把春天闹个热烈响亮。走进丁香树下,那紫色的花朵依依相伴,给人带来的却是静静的、满腹忧郁和愁绪的感觉,让人喧闹的心静下来,仿佛有一种隔世的思念飘然笼上了心头,偶尔伴随着一种隐隐的心痛。这种感觉,对于我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来说,却是一种难得的渴盼。渴盼在丁香花下让心中的那份思念有了寄托,心中的忧郁得以释怀。唐代诗人李商隐那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恐怕描写我此时的心境再恰当不过了。一种思念、一份无奈、一缕愁绪,在心底反复地纠结著。

我们相识、相知、相互思念和牵挂,就像丁香的花语,忧愁和思念伴随着我们永远,虽然憧憬和希望总是那么让人激动,但两颗孱弱的心,却总是把心中那份情感演绎得很美好,相依偎著让人生更感动、更美丽;让春天更宁静、更靓丽。也许这是一生的思念,也许一生不曾相见,但你那美丽的花姿,芬芳清新的气息,永远把我醉倒在人生美好的情感里,时而伴随着我勇敢前行,人生增添了色彩;时而伴随着我暗自神伤,努力释放著孤寂的情怀;时而伴随着我激扬笔墨,键盘敲下了自己人生的记录;时而伴随着我博采山河的秀色,纳壮美于心中的镜头。

我知道这份情感的珍贵,不隐心去惊动她,因为她把美丽带给了春天,让春天多了一份内涵,多了一份思索,多了一份高雅。

我也知道这份情感的自私,不能无尽地去奢望,繁花散尽依然属于那一片泥土,让自己的花泥养育树的根基,供给人的只是一缕馨香,一叶清爽,一份欣赏。

我更知道这份情感的奔放,紧紧地握住这根思念的线,心心相牵,心心相依,虽然弱小,却把深情融进了春雨,把博爱洒进了春风,播下了一路的真情,绽放了满世的芬芳, 伴着热血而汹涌,孤寂伴着暖泪而消融。

我爱丁香花,她的忧郁和愁绪让蓝天静谧,思念让白云嫋嫋。谁说痛彻心扉的忧郁和思念不是最美的情感我常常用这种情感洗刷污浊的心,净化灵魂。丁香花的美,也正是美在了依依的相恋,美在了彼此的相互牵挂和思念。

当丁香花那个美丽的传说,再一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的时候,我轻轻的捧起了一束丁香花,让她贴近我的脸颊、贴近我的心,让那份感动带着我的思念飞向远方……

篇二:丁香花开,紫色生香

初相遇,那个悠长悠长的雨巷,撑著油纸伞的姑娘,结著丁香一样的颜色和忧愁!美丽的邂逅,淡淡的丁香情结就在心的枝丫滋生著……

或许,喜欢丁香花,源于对紫色的钟爱吧!喜欢所有和紫色有关的东西,让我向往著,奢望我的前生也是一朵紫色的花儿吧,于今生才会如此地贪恋着紫色!

丁香花的花语,代表着纯洁、固执的爱。丁香无刺,没有玫瑰的炙热,却有一份简单的执著!丁香花开的树下,静静地守候前生今世的缘!

素香柔树含春雨,一朵一朵地花开,小巧的花瓣,绽放著精致的爱情,千朵万朵,编织出美丽的永恒。

风里落花谁为主,思悠悠!丝路花雨,采撷丁香的心语,不施粉黛寻清雅,素颜以对素心人!

传说,如果能够从细碎繁多的四瓣丁香中,找到一朵五瓣丁香,你就会得到幸福!如若,于繁花锦蕊之中,我是那朵五瓣丁香,那么,请你不要来得太早,也不要太迟,在最美丽的时候让我们相遇!遇见,就是一种幸福!错过,且不言今生缘!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涎香。”丁香千结,薰透愁人千里梦,词人却道总无情。

远空,青鸟不传云外信!唐宋的词阙里,丁香空结雨中愁,丝丝缕缕,共结相思恨,庭院千千结,缠绕着离愁别意!谁赋丁香青涩的心事,枝枝蔓蔓延伸著婉约的诗句!

丁香花开,梦亦香,梦里,那片紫色若隐若现,如薄雾笼罩了相望的眼神,盈满了离愁别意,那些忧郁的字眼揉痛了眼眸!

遗憾,总是在离你最远的地方想象你的容颜,芭蕉弯弯,丁香簇簇,总是一帘紫色梦境!

试问:缘太浅么细碎的紫色花瓣魂牵梦绕,却无法亲近你的芳香!一如咫尺天涯的距离,人在天涯,情在咫尺,纵然拉长了期盼的目光,也只是寂寞了花事!

紫色的裙褛裹你的娇羞,风过,轻盈地舞蹈,醉了清风,香了满院!斜紫妖红轻柔竞,你纤细的身影拂过我青葱的时光,搁浅了几许紫色情思!

偶然,夏日某个清凉的夜晚,与这样的诗句相逢,“你就是这样忧伤地美着,回眸一笑,紫色生香……”

静默,再读,触动了敏感的思绪,那个叫做海无颜的诗者,轻轻的一挥袖,就洒下了凤凰涅磐的紫色!那是紫色最美丽的嫁衣,绣一点点忧伤的花絮,淡淡的就好,然后,用香软的微笑温润花边,轻舞羽裳,薰染一季的芳香!

篇三:丁香花开

前面院子的丁香花总是早开半个月,半个月之后,我屋外的丁香花也开了,这样一来,我就能更长时间地闻到那沁人心脾的花香味道。

每每闻到那清新的味道,总会陶醉其中。希望在年老的时候,和老朋友聚在一起,丁香树下,支一桌麻将,吃著小点,喝着小啤酒,聊著家常,享受每寸阳光。

记得从前总会相约去放纵地跳舞唱歌,或者几个人安安静静的喝茶聊天,述说心事,度过无忧无虑的美好,而今总是忙忙碌碌,难得相聚,好不容易遇个假期,也是这个值班或者那个值班,谁知道当我们头发花白,两眼昏花的时候,谁又在哪里生活,谁又能和谁相聚在一起呢

总是希望与孩子一起去游玩,感受自然的气息。可是孩子小时候交给父母,交给保姆,交给托儿所,交给幼儿园,交给学校,总是聚少离多,很羡慕那些能与自己的孩子天天共处的人。好不容易等到孩子大点的时候,自己老了,有时间了,孩子又会为生活奔波,为了理想奋斗,为了青春无悔而拼搏。忙忙碌碌中,错过了多少春暖花开

想象与远在天涯的你共坐丁香树旁,享受阳光和花香。可是天不遂人愿,爱情总是在空气中漂浮,不知是自己的思想太不切实际,还是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太远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不知在哪里,我穷尽心力盼望的你,是否在不远处等着我丁香花儿年年开,爱情却依旧在流浪,不知道到那一年,才能停止流浪的脚步

我喜欢院子里的丁香花,好看又好闻,只是花期很短,但我还是喜欢。一季花开之后,我依然要不停地去闯荡。当我为了生计漂泊在外,磕磕碰碰一身疲惫,满心的失望拟或绝望的时候,又是一季丁香花开,用满院的清香迎我回家,让我受伤的身心在安静的花香中疗养,让我重新又燃起满满的希望,重整行囊,再去追逐我的梦想。

歌里唱着: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我想说,请把我埋在这丁香树下,让我闻著那一季一季的花香,守着那一季一季的希望。

根据舞蹈不同的表演形式,可分为单人舞(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音乐舞蹈史诗、舞剧(芭蕾)等;根据舞蹈不同的风格特点,可分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根据塑造舞蹈形象的不同方法,可分为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戏剧性舞蹈。

独舞:

舞蹈样式之一。意思是独自一人表演,所以又可称为“单人舞”。独舞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如男子独舞《希望》、《海浪》、《残春》和女子独舞《雀之灵沙》、《木兰归》等。这类独舞内容完整,独立成一个作品。独舞还可以是一部舞剧或一个舞蹈作品中的领舞,如《天鹅湖》中奥吉塔、《丝路花雨》中英娘都有表达自己情感的独舞。这类独舞就其内容而言往往只是一个舞蹈或舞剧片断,在形式上也往往有群舞演员陪衬在后。这类独舞有时并非独自一个在舞台上,而是指某一角色有一段相对完整、不同于其他演员的表演(即用不着动作整齐划—)。还有一类独舞是指芭蕾双人舞“变奏”的一部分,即在双人合舞之后,有男、女各自独立表演的舞段。这主要是用来展示演员高超的转和跳跃技巧的。

三人舞:

舞蹈样式之一。因作品由三位舞者表演而得名;但非三人表演的舞蹈部可以称为“三人舞”。如果三位舞者始终以整齐划一的动态表演,那只是一个小群舞。“三人舞”大部分是具有情节性的小型舞蹈作品,是能够组成性格冲突的最小舞蹈样式。如三人舞《金色种子》表现了姐弟俩与破坏生产的坏分子的冲突;三人舞《绳波》则表现了夫妻俩不和而孩子在夹逢中生存的情景。根据性格冲突来设计舞段和舞台构图,三人舞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非对称的,矛盾的;使之成为一种具有特色的舞蹈样式。

群舞:

舞蹈样式之一。一般指3人以上表演的多人舞。从表演的性别上可分为男子群舞、女子群舞和男女大群舞;从内容构成上可分为情节性群舞和抒情性群舞。群舞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舞蹈作品,如《小溪、江河、大海》、《娜琳达》等;这类群舞以抒情性群舞居多,群舞也可以是舞剧中的一个片断,如《小刀会》中的《弓舞》、《鱼美人》中的《珊瑚舞》等。这类群舞服从于舞剧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推进,通常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描绘和群众情态表现。群舞的一个重要表演特征是动作整齐、风格一致。

集体舞:

通常指都市广场,校园、厂区由人民大众集体表演的舞蹈。区别于乡村村民年节之际的自娱性、集体性的民俗舞蹈;也区别舞台上由多人表演的群舞。集体舞作为一种都市的大众性舞蹈,带有强烈的自娱性,舞步一般比较简单,队形变化也不复杂,是一

(1)独舞。独舞多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它是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往往可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

(2)双人舞。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并可以展现人物的关系。

(3)三人舞。三人舞即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它可以表现单一情绪,也可以描述一定的情节,它还可以展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

(4)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都可以称为群舞。群舞一般是用来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因为整体舞蹈的队形以及画面的更迭、变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它还通过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

(5)组舞。组舞是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每个舞蹈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但是每个舞蹈的互相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6)歌舞。歌舞同样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它是由歌唱和舞蹈相结合而来。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可以用来抒情,又可以用于叙事,能表现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7)歌舞剧。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现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8)舞剧。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来表现特定的戏剧内容。

 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

 敦煌舞是从敦煌学分化出来的,说起敦煌舞我们不得不先介绍一下敦煌学。敦煌学确切的名称为敦煌吐鲁番学,是国际性的新学科,它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民族、文学、民俗、考古、语言、宗教等诸多学科。敦煌舞在敦煌学的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敦煌舞是当代舞蹈艺术家们根据敦煌中众多繁杂的壁画提炼研究的结果,通过对古代敦煌舞姿的研究和敦煌乐舞壁画的灵感与启发,创作出来的一个崭新舞种。融合了国内各民族和国外舞蹈文化而形成的一套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舞蹈艺术体系。敦煌舞通过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发掘以及当代舞蹈艺术家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当中一个主支流派,从它的开创到代表作品的产生,以及教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已经让敦煌舞具有完整舞蹈文化形态的语言体系。

 1979年甘肃省歌舞团以丝绸路上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挖掘,创编了大型舞剧《丝路花雨》。但就舞蹈艺术来说,《丝路花雨》就是中国古典舞的分水岭,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舞蹈艺术创编的一个高峰,它不仅成功的复活了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更大的成就在于: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古典舞蹈的基础上开创了一个新的舞种——敦煌舞,其中“琵琶舞”以及“反弹琵琶伎乐天”的舞蹈造型更是成为敦煌舞的典型动作,以及敦煌舞的标识。

 舞剧《丝路花雨》的出现不仅在中国舞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创造了中国民族舞剧巡演世界的纪录。从此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持续不断的“古代乐舞复兴”之潮,出现了一大批“仿古乐舞”,如:《仿唐乐舞》、《编钟乐舞》、《西夏古风》、《九歌》、《长安乐舞》、《汉风》、《铜雀伎》等等。舞蹈工作者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创编之中,使得中国古代文明以舞蹈的形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敦煌舞作为一种崭新的舞蹈样式,诞生于1979年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它使得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活灵活现地走向观众,为世界所瞩目。作者通过在教学中的讲解和指导,使更多的青年人了解敦煌舞,喜欢敦煌舞,并热爱敦煌舞,使大家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体验敦煌舞蹈文化,共同挖掘和探索这座人类文明的艺术宝库。

 敦煌舞蹈“曲”、“圆”巧妙融合

 首先敦煌舞继承了唐乐舞,融合了西域各民族、甘肃新疆吐鲁番各部落的舞蹈舞姿特点,从而形成了曲中求圆的艺术特征。首先,圆的艺术在古典舞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艺术特征,而敦煌舞又结合了曲线的舞姿运用。敦煌舞的审美标准为”三道弯”,即头部、肩部、胸部、胯部、膝盖、脚踝向不同方向扭动。这三道弯和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敦煌舞的创作者们结合曲线悠闲、温和的感觉,与圆结合,更具美感。使手姿、脚姿、颈姿和腰肢姿态保持了“s”形。将“曲”、“圆”结合起来,合为圆,分为曲,组成富于变化之美的“s”曲线。

 通过对敦煌壁画的分析,可以看到舞姿的动态基本是以“S”为主,我们不能通过外来舞蹈来评判分析中国独有的舞蹈文化。有人认为“三道弯”主要是来自印度,因为佛教和佛教艺术均来自印度,那么壁画中的三道弯造型必然延伸了印度文化中的“三道弯”造型。实际上佛教艺术来到中国后已经中国化了,到了隋唐时期主要反映了唐代舞蹈的风貌。

 敦煌舞蹈中的“象”与“形”

 “三道弯”是舞者外在的形态特征,而敦煌舞中的“象”则是敦煌舞的精华。我们就《丝路花雨》这个舞蹈来分析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舞蹈编创者是长期通过历史悠久的敦煌壁画而创作出不同其他舞蹈的肢体语言。通过“象”来凝练与升华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舞蹈中每个姿势、服装、道具、布景都是延承了唐朝风韵、佛教文化等特点,是唐朝雍容华贵气质的当代表达。敦煌舞并非简单的刻画古代舞蹈场景,不是简单的模拟,而是着力变现生活本质等特点。

 敦煌舞的舞台是由两部分构成,通过实景和虚境的相互结合使得整个舞蹈与观众产生共鸣。“实”是将生活蕴藏在舞姿中,让观众从感官上获取舞者表达的信息,“虚”是通过场景以及舞者的舞姿可以让观众自发的联想。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则是舞蹈的升华,让观众不仅得到感官上的享受,更能得到精神的升华。如《丝绸之路》中“霓裳羽衣舞”幽雅的伴奏乐曲奏响后,映入眼帘的是布满阳光白云的舞台场景,舞者们成圆形造形,着红裳、戴摇冠、挂缨珞、贴金花、披长纱,仿佛下凡仙女,舞步轻抬、翩翩起舞。它轻盈纤巧,绚丽华美,舞步飘逸,动姿柔曼,舞台瑰丽,缥缈如仙,使人仿佛走进了唐代宫殿,步入了天宫琼楼,看到了唐代伎乐的精彩表演。

 敦煌舞蹈传承

 敦煌舞不是简单的舞蹈形式,它更多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蕴含了丰富的地域特色,保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片段和历史文化特色。作为中国传统舞蹈,敦煌舞历经千年沧桑变化,现已成为中西方民族舞蹈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它融合了“弹指移项”、“扬眉动目”的维吾尔族舞蹈特点,“扭胯蹶臂”、“腾踏旋转”的俄罗斯风情,“袒胸露臂”的印度舞姿造型以及更遥远的古希腊乐舞风格。敦煌舞的地域性不仅能从肢体语言、服饰等表象中明显体现,从曲调、音乐内涵上也能渗透出来。

 随着历史的进展,敦煌舞的发展更加倾向于融合的特点,将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完整保存下来的同时,以唐乐舞为主题与其他朝代各种乐舞语言交汇,丰富舞蹈语言,增加艺术感染力。敦煌舞形成了特有的舞蹈姿势,即舞者的人体形态、手型、脚位等,并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创造性,在舞者进行跳、转、翻、滚、旋等各种技法及使用走、跑、蹉、踢、踏等各种步法时,将“s”形态巧妙融合其中,形成蕴含浓郁民族风情的敦煌舞风格语言。

 敦煌舞的代表作《丝路花雨》更是在民族乐曲的基础上,通过对《古代民歌》、《十面埋伏》、《阳关三叠》等乐曲的加工提炼,打造出一支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传世名曲。将看似不尽相同的汉族古代音调和中亚音乐音调完美融合,让该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质的升华。敦煌舞音乐映射了一个时代一种特殊的文化,使得整个舞蹈赋予了强有力的生命力。

 随着敦煌舞的兴起和发展,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这样说,敦煌舞在舞台上异常火爆的演出,也离不开敦煌舞教育培训体系的建成与完善。目前敦煌舞分为两个支流,一个是剧团的演出团队,一个是教学教研的学院团队,他们大多以敦煌舞为契机挖掘培养敦煌舞人才,但是真正的敦煌舞的发展方向更应该是体系化的。敦煌舞教学体系的创始人高金荣女士通过长达30年的实地考察,从北凉、北魏、隋唐、宋元等历代的音乐舞蹈壁画中的飞天、伎乐天、经变画舞蹈菩萨,以及世俗舞乐的静态和动态中,体会、分析动作的起承转合,由动到静的规律,进而探索敦煌舞独具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1

无人分享人生路上的成功和喜悦,莫过于一大痛事,

柳永在 《雨霖铃》 里表达了 “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样苦痛的寂寥。

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红极一时,作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家喻户晓的 周里京

在事业最巅峰、人生最辉煌的时期,妻子傅春英在家中惨遭了杀害。

两人十年的爱情长跑,十三年的婚姻,就这样猝然结束,无论他在事业上取得了多大成就,都没人可诉说。

这场飞来横祸,为周里京的演艺事业蒙上了浓厚的阴霾,成为了他一生的痛。

说到周里京,可能年轻一代对这个名字感到很陌生。

但在八十年代,他是很多人的男神,在他的名字可以有很多前缀词形容,“中国高仓健”“最帅小生”等等,都可见他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妻子的意外离世,让周里京一蹶不振很多年,渐渐地在公众视野中消失了。

2

1954年,周里京出生于北京。

长期受到从事文艺工作的父母的影响,周里京从童年时期,就对表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聪颖的天资和优越的外形条件,可谓是老天爷赏饭吃,

怀揣着这份热爱的周里京,凭借着自身的天分和后天的努力,18岁还未满,就成功考入了甘肃省话剧院。

得到了更加系统正规的学习之后,周里京在表演上开始初露头角,出演了人生的第一部话剧 《西安事变》 ,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军官角色,但对当时的周里京来说,这份站上大舞台时内心的激动让他难以忘怀。

就这样,周里京跟着剧组进行了全国巡演。

1978年, 《西安事变》 的巡演来到了北京,几年的话剧团生活,让周里京更加坚定了走演艺道路,成为一名演员的决心,于是他萌生了想在北京求学,更加深入地学习表演的想法。

正是这一个想法,成为了一把开启周里京演艺事业的钥匙。

当时的中国,重新恢复了高考制度,周里京赶上了这个好时候,于是报考了北京**学院表演系。

那年周里京24岁,超龄报考年龄两岁,已经不在北京**学院的招生范围之内。

倘若不是**学院的老师看他个人气质和形象都俱佳,经过商量之后对他进行破格录取,我们很可能就无法看到,后来在荧幕上闪闪发光的周里京。

与周里京同期的还有 张铁林、张丰毅 等,这批**学院最早的明星班子,后来都有着很高的成就。

话剧全国巡演的经历,再加上多年的话剧团工作经验,让周里京的起点高过了很多当时的同学,别人还是新生刚开始接触表演学习,还在苦扎练功房,而他已经拥有了演**电视剧的实力。

1980年,周里京在 《年轻的朋友》 中,饰演了男主角郑排长,这是周里京的大荧幕初秀。

第一次演**,周里京就依靠非凡的实力出演了男主角,这部**里还有他的同学方舒和张铁林,这两个人仅仅是饰演了战士这样的小角色。

周里京不仅外形出众,自身的表演功底也非常扎实,对待表演始终带着热忱,以不俗的演技在观众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都为其英俊帅气又高大的形象所倾倒。

1982年,周里京以优秀的成绩从北电毕业,本着教书育人的心留校任教。

任教期间,因为在电视剧 《高山下的花环》 中的精彩演出,周里京摘得了 第二届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这在他的演艺道路上 是一个不小的成就。

导演吴天明看到周里京身上的可塑性,选择其扮演改编自路遥同名小说的**——

《人生》 中的高加林一角,于是周里京至此,一炮而红。

这个人物本身的复杂性,在人世的道德标准前的抉择,以及虚荣又有理想、自信又懦弱的一面,这个“负心汉”的角色高加林,被周里京诠释得入木三分。

一个演员演技好的体现应该是,观众会不由自主地将角色上升至演员本人。

所以周里京就连走在大街上,都会有人在背后对他喊: 他就是那个陈世美、负心汉。

**《人生》荣获了一系列奖项和提名,周里京虽然因为角色问题没有获奖,略有些遗憾,但这部**的口碑证明了一切。

3

如果问80年代最火的电视剧是哪一部,那非 《新星》 莫属。

这部剧在当时红遍大江南北,李向南这个角色也家喻户晓,这部剧 让周里京的演艺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星》可以说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电视剧,万人空巷看剧不说,更是成为了整纪党风的素材,教育如何做一个好干部。

剧在热播的期间,有不少人写信向周里京诉苦伸冤,可见周里京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有多好。

除此之外,** 《大漠紫禁令》 的文慧大师一角,让周里京开始走向了国际,这部**让他获得了1988年巴黎华语片雄狮奖最佳男演员奖。

周里京的演艺事业顺风顺水,一切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为高大的身材,周里京拓宽了自己的戏路,开始演枪战片。

凭借** 《炮兵少校》 ,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周里京,于是再次获得了第14届中国**金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之后 由周里京主演的一系列电视剧**,不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很高,各种大小奖项也是拿到手软。

然而就在1994年,命运残酷地对周里京下手了,妻子傅春英在家中被杀害了。

4

1973年,周里京与傅春英通过别人的介绍相识,两个年轻人一见倾心,然后相爱。

傅春英是甘肃歌舞团的一名舞蹈演员,同为文艺创作表演者,两个人之间有很多共同话题。

周里京考入北京**学院之后,两人的恋爱关系也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而终止,而是感情一直都很好。

傅春英个人的成就也不凡,由她主演的歌舞剧 《丝路花雨》 先后在多个国家进行过演出,影响力很高。之后傅春英还出演过 《沙州王子》《静静的大渡河》《苏东坡》 等 电视剧 。

一个英俊帅气,一个美貌有才,这对佳偶被很多人看好。

1983年 ,周里京与傅春英结束了十年的爱情长跑,终于步入了婚姻殿堂。

5

婚后的幸福生活让周里京很满足,女儿金金的降生更是为他的人生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

与此同时,周里京的演艺事业也蒸蒸日上,但上天似乎不愿意看到有人过得这么幸福。

1994年,周里京正在西安拍摄** 《死亡预谋》 ,突然接到了妻子被杀的噩耗。

回想后来被警方怀疑有作案嫌疑的周里京,觉得《死亡预谋》这个**名字有些讽刺。

当时,周里京与傅春英的婚姻刚好步入第十三个年头,连七年之痒都熬过了,却因为婚姻出现了一些矛盾,两人选择了分居。

因为**拍摄的档期和任务太紧,解决婚姻矛盾的问题就不断被搁置,一拖再拖。

周里京本打算**拍摄完成后就立刻回家跟妻子和好,没想到却从此再没有机会,夫妻两人阴阳相隔。

因为与妻子的不和分居这一大作案动机的存在,周里京被警方怀疑是凶手,在跟踪了周里京三天,又经过了多方排查周里京的不在场证明之后,最终排除了他的嫌疑。

而最终的真凶,是曾经为傅春英装修的工人。

歹徒因为见财起意,入室抢劫之后痛下杀手,手段极其残忍。

而邻居与其11岁的儿子,也没能逃过这场死亡风波,均在家中被杀害。

不幸发生后,周里京内心中的懊悔摧垮了他,他自责于灾难发生时自己的缺席,又心痛女儿回家看到自己的母亲倒在血泊之中的阴影,周里京的精神状况几近崩溃。

妻子的离世,再加上需要照顾的女儿,周里京已经无心演戏,把重心都放到了家庭当中。

6

从荧幕上淡出的周里京,在生活上迎来了转机。

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张巍,两人一见如故,仿佛多年好友般无话不谈。

张巍的善良和温暖,让周里京冰封的内心开始融化,慢慢地,他走出了过去的伤痛。

当周里京提出结婚请求时,张巍被吓了一跳,她不敢相信这个自己崇拜的男人,竟然想要跟她结婚,这是她做梦都无法想象的事情。

两人结婚后,张巍百般贴心的温柔照顾,感化了周里京的女儿金金,于是她慢慢尝试着接受了这个继母。

一家三人平静而快乐地生活着。

经历了不幸之后,周里京学会了如何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如今周里京与张巍已携手走过了多年,只是偶尔参演一些作品,大部分的重心还是放在家庭,和北京**学院的授课上。

演绎了那么多角色之后,周里京最终回归了自己,放下了他不可复刻地回望过去,转身牢牢抓住了自己的那份平淡的幸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543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