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 polar disorder中文叫什么精神病?

bi polar disorder中文叫什么精神病?,第1张

呵呵,术语叫双向情感障碍。

躁狂+抑郁都有的那种患者。表现为有时候狂躁(摔东西,狂走,打人等),有时候抑郁(发呆,不说话等),是精神疾病的一种。

精神病的确有遗传的可能性,你男朋友现在可能没有表现出来,可能会有,也可能没有,在以后也许受到了什么刺激或者因素可能才使他表现出来,从对你好的角度考虑,的确有遗传到你们的孩子的可能。

我建议去精神卫生中心,一般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市级的,下属还有区级的,就是以前说的精神病院。觉得不好意思也可以去三甲医院神经科或者个别三甲医院是有精神科的,再或者可以去心理咨询门诊,有医院也有个人的,建议去医院开的。

向医生描述家庭情况和母亲情况,目前你男朋友的情况,都有很多表格用来测试精神疾病的,还算客观,另外医生也有自己的诊断。

这个病通过吃药是可以控制的。

祝你健康!

传统文本处理任务的方法中一般将TF-IDF向量作为特征输入。显而易见,这样的表示实际上丢失了输入的文本序列中每个单词的顺序。在神经网络的建模过程中,一般的前馈神经网络,如卷积神经网络,通常接受一个定长的向量作为输入。卷积神经网络对文本数据建模时,输入变长的字符串或者单词串,然后通过滑动窗口加池化的方式将原先的输入转换成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表示,这样做可以捕捉到原文本中的一些局部特征,但是两个单词之间的长距离依赖关系还是很难被学习到。

循环神经网络却能很好地处理文本数据变长并且有序的输入序列。它模拟了人阅读一篇文章的顺序,从前到后阅读文章中的每一个单词,将前面阅读到的有用信息编码到状态变量中去,从而拥有了一定的记忆能力,可以更好地理解之后的文本。

其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见,t是时刻,x是输入层,s是隐藏层,o是输出层,矩阵W就是隐藏层上一次的值作为这一次的输入的权重。

如果反复把式 2 带入到式 1,将得到:

其中f和g为激活函数,U为输入层到隐含层的权重矩阵,W为隐含层从上一时刻到下一时刻状态转移的权重矩阵。在文本分类任务中,f可以选取Tanh函数或者ReLU函数,g可以采用Softmax函数。

通过最小化损失误差(即输出的y与真实类别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不断训练网络,使得得到的循环神经网络可以准确地预测文本所属的类别,达到分类目的。相比于卷积神经网络等前馈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由于具备对序列顺序信息的刻画能力,往往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RNN的训练算法为:BPTT

BPTT的基本原理和BP算法是一样的,同样是三步:

1前向计算每个神经元的输出值;

2反向计算每个神经元的误差项值,它是误差函数E对神经元j的加权输入的偏导数;

3计算每个权重的梯度。

最后再用随机梯度下降算法更新权重。

具体参考: https://wwwjianshucom/p/39a99c88a565

最后由链式法则得到下面以雅可比矩阵来表达的每个权重的梯度:

由于预测的误差是沿着神经网络的每一层反向传播的,因此当雅克比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大于1时,随着离输出越来越远,每层的梯度大小会呈指数增长,导致梯度爆炸;反之,若雅克比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小于1,梯度的大小会呈指数缩小,产生梯度消失。对于普通的前馈网络来说,梯度消失意味着无法通过加深网络层次来改善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因为无论如何加深网络,只有靠近输出的若干层才真正起到学习的作用。 这使得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很难学习到输入序列中的长距离依赖关系

关于RNN梯度下降的详细推导可以参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163528

梯度爆炸的问题可以通过梯度裁剪来缓解,即当梯度的范式大于某个给定值时,对梯度进行等比收缩。而梯度消失问题相对比较棘手,需要对模型本身进行改进。深度残差网络是对前馈神经网络的改进,通过残差学习的方式缓解了梯度消失的现象,从而使得我们能够学习到更深层的网络表示;而对于循环神经网络来说,长短时记忆模型及其变种门控循环单元等模型通过加入门控机制,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梯度消失所带来的损失。

LSTM的网络机构图如下所示:

与传统的循环神经网络相比,LSTM仍然是基于xt和ht−1来计算ht,只不过对内部的结构进行了更加精心的设计,加入了输入门it 、遗忘门ft以及输出门ot三个门和一个内部记忆单元ct。输入门控制当前计算的新状态以多大程度更新到记忆单元中;遗忘门控制前一步记忆单元中的信息有多大程度被遗忘掉;输出门控制当前的输出有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的记忆单元。

在经典的LSTM模型中,第t层的更新计算公式为

其中it是通过输入xt和上一步的隐含层输出ht−1进行线性变换,再经过激活函数σ得到的。输入门it的结果是向量,其中每个元素是0到1之间的实数,用于控制各维度流过阀门的信息量;Wi 、Ui两个矩阵和向量bi为输入门的参数,是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学习得到的。遗忘门ft和输出门ot的计算方式与输入门类似,它们有各自的参数W、U和b。与传统的循环神经网络不同的是,从上一个记忆单元的状态ct−1到当前的状态ct的转移不一定完全取决于激活函数计算得到的状态,还由输入门和遗忘门来共同控制。

在一个训练好的网络中,当输入的序列中没有重要信息时,LSTM的遗忘门的值接近于1,输入门的值接近于0,此时过去的记忆会被保存,从而实现了长期记忆功能;当输入的序列中出现了重要的信息时,LSTM应当把其存入记忆中,此时其输入门的值会接近于1;当输入的序列中出现了重要信息,且该信息意味着之前的记忆不再重要时,输入门的值接近1,而遗忘门的值接近于0,这样旧的记忆被遗忘,新的重要信息被记忆。经过这样的设计,整个网络更容易学习到序列之间的长期依赖。

GRU是在LSTM上进行简化而得到的,GRU的网络结构如下所示:

Zt代表更新门,更新门的作用类似于LSTM中的遗忘门和输入门,它能决定要丢弃哪些信息和要添加哪些新信息。

Rt代表重置门,重置门用于决定丢弃先前信息的程度。

要注意的是,h只是一个变量,因此在每个时刻,包括最后的线性组合,h都是在用以前的自己和当前的备选答案更新自己。举例来说,这一个变量好比一杯酒,每次我们要把一部分酒倒出去,并把倒出去的酒和新加入的原料混合,然后在倒回来,这里的reset控制的就是要倒出去的,并且混合好之后再倒回来的酒的比例,而update控制的则是用多大的比例混合新原料和倒出来的之前调制好的酒。同理,也可以以此理解LSTM,LSTM的遗忘门功能上和reset相似,而输入门与update相似,不同之处在于LSTM还控制了当前状态的exposure,也就是输出门的功能,这是GRU所没有的。

1百面机器学习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649187

3 https://wwwjianshucom/p/39a99c88a565

Pytorch学习记录-TextMatching文本匹配01

本文是对知乎上 这篇文章 的阅读笔记,查了一下ACL和arXiv历年来关于TextMatching的论文,不知道如何下手,就找找别人的文献综述看看,但是似乎和我想象的不大一样,还是得先实现一个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模型才行。

本文基于知乎《深度文本匹配发展总结》,希望作为对之后文献阅读的一个路径。

经典模型是DSSM(2013),来自论文《Learning Deep Structured Semantic Models for Web Search using Clickthrough Data》

模型的结构。使用DNN将高维度稀疏文本特征映射到语义空间中的低维密集特征中。第一个隐藏层,具有30k单位,完成word hashing。然后通过多层非线性投影投射word hashing特征。

此DNN中的最后一层神经活动形成了语义空间中的特征。

这个模型的缺点也很明显,没有考虑单词之间的时序联系,相似度匹配用的余弦相似度是一个无参匹配公式。

经典模型是MV-LSTM模型(2015),来自中国科学院《A Deep Architecture for Semantic Matching with Multiple Positional Sentence Representations》

使用Bi-LSTM构建神经网络,对LSTM隐藏层的输出进行匹配,作者认为这个模型能够考察每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然后使用Bi-LSTM处理句子可以实现用变长的窗口逐步解读句子,从多粒度考察句子的效果。

模型中 和 就是输入的句子,首先通过Bi-LSTM获得位置语句表示(表示为虚线橙色框)。然后,k-Max汇集从每个交互矩阵中选择前k个相互作用(在图中表示为蓝色网格)。最后通过多层感知器MLP计算匹配分数。

因为语言的表示有多样性,带参数的公式比不带参数的公式显得更加合理,然后对匹配矩阵进行K-Max的动态池化操作,也就是挑选K个最大的特征,最后采用全连接层进行维度压缩和分类。

来自论文《Text Matching as Image Recognition》

这篇论文从3个角度构建匹配矩阵。更精细的考虑句子间单词的两两关系,构建出3个矩阵进行叠加,把这些矩阵看作是,用卷积神经网络对矩阵进行特征提取。

论文中一共有3种方式构建匹配矩阵,Indicator是一个这个句子的单词是否在另一个句子中出现的指示矩阵,第二个是单词之间的点积,第三个是余弦相似度。三个匹配矩阵叠加再用CNN在矩阵上进行特征提取是这篇整体的思想。

在做实际匹配处理的时候,通常会出现训练集、测试集中出现语料库中没有的单词(OOV问题)。深层次句间交互模型的单词使用Glove预训练和characters卷积拼接作为单词的embedding输入。characters卷积是对每个字母随机赋予一个向量,对单词的所有字母卷积得出特征作为单词的补充特征,这些特征是为了缓解OOV的问题。

2017年IBM《Bilateral Multi-Perspective Matching for Natural Language Sentences》

双边、多角度句子匹配。

文章创新点

模型的整体框架图,输入是预训练的glove embeddings 和 chars embeddings,经过BiLSTM的编码之后,对每一个step的LSTM的输出进行从p到q和从q到p的两两配对,有四种组合方式,然后将所有的结果进行拼接和预测结果。

使用四种匹配方式,匹配公式采用带参数的余弦相似度

2018年纽约大学《Natural Language Inference over Interaction Space》

Interactive Inference Network(IIN,交互式推理网络)

DenseNet可以在经过复杂的深度神经网络之后,还可以很大程度上保留原始特征的信息。(但是为了保留原始特征,现在是不是使用attention机制会更好?)。

模型的整体框架,可以看到输入部分有四个部分的特征(Glove,char,EM(exact match),POS)。这是一个分级多阶段处理的网络,包括5个部分,每个组件都与不同类型的实现兼容。机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所有方法,例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方法,都可以转移以替换该体系结构中的某些组件。

什么是highway networks?

使用highway network对特征进行编码,这个编码的输出构造一个句子内的attention,(具体就是公式 ,对单词a和单词b的向量和它们的点积进行拼接,再做一个线性的映射得到一个权重参数,经过softmax归一化后成为句内attention的权重参数)然后是参考了LSTM的设计,对highway出来的向量和带了句内交互的attention项的向量用门机制进行了过滤,得到每个单词的向量表示,然后将向量表示两两之间做一个匹配形成匹配矩阵,最后用DenseNet对匹配矩阵进行特征提取。

2018年首尔大学《Semantic Sentence Matching with Densely-connected Recurrent and Co-attentive Information》

这篇论文的创新点在于:1、采用了固定的glove embedding和可变的glove embedding拼接并提升了模型效果。2、采用stack层级结构的LSTM,在层级结构上加入了DenseNet的思想,将上一层的参数拼接到下一层,一定程度上在长距离的模型中保留了前面的特征信息。3、由于不断的拼接导致参数增多,用autoencoder进行降维,并起到了正则化效果,提升了模型准确率。

怎么感觉模型越来越复杂,而且使用的模型结构和之前看到的不太一样,GEC部分还好理解,为什么文本匹配部分更加庞杂。

输入输出都是向量,或者说是矩阵。LSTM用于分类的话,后面一般会接softmax层。个人浅薄理解,拿动作识别分类举例,每个动作帧放入LSTM中训练,还是根据task来训练每个LSTM单元的Weights。所以LSTM的单元数量跟输入和输出都没有关系,甚至还可以几层LSTM叠加起来用。分类的话,一般用最后一个单元接上softmax层。LSTM结构是传统的RNN结构扩展,解决了传统RNN梯度消失/爆炸的问题,从而使得深层次的网络更容易训练。从这个角度理解,可能会容易很多。今年的ResNet也是使传统的CNN更容易训练weights。看来deeplearning越来越深是趋势啊。如果说训练,就一个关键,所谓LSTMUnroll,将RNN展开成一个静态的“并行”网络,内部有“侧向连接”,实现长的短时记忆功能(状态“记忆”在LSTMCell里)。如果说预测,也就一个关键,要将Cell的h和C弄出来,作为当前状态(也就是所谓“记忆”)作为init参数输入,这样,携带了当前记忆状态的网络,预测得到的就是下一个输入了,所谓的recurrent了。那份代码里还包含了一个使用cudnn的实现(built-inRNNoperator),这是一个高性能的版本,可以真正干活的。原来我也尝试搞懂一些天书般的公式,很快发现从那里入手是个错误。强烈推荐:理解LSTM网络(翻译自UnderstandingLSTMNetworks)只要有一点点CNN基础+半个小时,就可以通过这篇文章理解LSTM的基础原理。回答你的问题:和神经元个数无关,不知道你是如何理解“神经元”这个概念的,输入输出层保证tensor的维数和输入输出一致就可以了。

pkuseg并非只能对英文文本进行分词,还适用于中文文本的分词操作。

一、pkuseg的功能

1kuseg是由北京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开发的一套中文分词工具,能够切分出中文文本中的词汇。

2研究人员采用了结巴分词算法和bi-LSTM深度学习模型,并结合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等技术实现分词。

3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通过pip安装pkuseg并调用其接口实现分词功能。

二、pkuseg的应用

1pkuseg作为一款优秀的分词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提高效率。

2人们可以使用pkuseg对新闻、微博、评论、论文等不同的中文文本进行分词,以便进行文本挖掘、情感分析、信息推荐等任务。

3pkuseg还能够进行一些特殊领域的分词,如金融领域、医学领域、法律领域等。

三、拓展知识:

分词技术就是搜索引擎针对用户提交查询的关键词串进行的查询处理后根据用户的关键词串用各种匹配方法进行分词的一种技术。

我们要理解分词技术先要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查询处理,当用户向搜索引擎提交查询后,搜索引擎接收到用户的信息要做一系列的处理。

分词技术是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它可以将连续无空格的字母或汉字序列切分出来,成为词汇单位,是对大规模文本数据进行处理的基础。

分词的算法一般包括基于规则的方法和基于统计的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是根据语言学规则,手动构建一个规则库,然后通过匹配来实现分词。

而基于统计的方法则是通过机器学习训练模型,从而在给定的语料库上训练出自动分词的能力。现在常用的中文分词工具还有jieba分词、hanlp、ltp等。

前期知识准备 :RNN, CNN, BERT, SemEval-2010 Task 8数据集, F1值

关系分类是一个重要的NLP任务,其主要目标是提取出实体之间的关系。最先进的关系分类方法主要是基于CNN或RNN。最近,预训练BERT模型在许多NLP的分类和序列标注任务中都获得了非常好的结果。关系分类不同于其他NLP任务的主要原因是它既依赖于句子的信息,又依赖于两个目标实体的信息。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个用来解决关系分类任务的模型,它既利用了预训练的BERT语言模型,又结合来自目标实体的信息。我们定位目标实体并通过预训练结构传递信息,同时还结合了两个实体的相关编码。在SemEval-2010 Task 8任务上,相比目前的最优模型我们的方法获得了有效的提升。

R-BERT的预训练完全采用BERT模型,输入句子为单句,因此不需要添加[SEP]。其输出分为三部分,分别是[CLS]隐含状态向量和两个实体的隐含状态向量。作者认为第一部分可以保存句子的语义内容,后两个部分可以保存两个实体的信息。

其中,i ,j分别为第一个实体的首、尾字符位置;k,m分别为第二个实体的首、尾字符位置。神经网络中,权重系数和偏置系数均共享,即 W0 = W1 = W2,b0 = b1 = b2。

该数据集包含9类语义关系和一个Other类别,规定某关系如果不属于9类语义关系中的一种,则其属于Other类别。9类关系分别是:Cause-Effect、Component-Whole、Content-Container、Entity-Destination、Entity-Origin、Instrument-Angency、Member-Collection、Message-Topic和Product-Producer。数据集中共有10717个句子,8000个句子为训练集,2717个句子为测试集,每个句子包含e1和e2两个名词以及与该句子相关的关系类型。需要注意的是,关系是有向的,即关系(e1, e2)和关系(e2, e1)不同。

作者还在相同的数据集上比较了其他多种模型,其中包括:SVM、RNN、MVRNN、CNN+Softmax、FCM、CR-CNN、Attention CNN、Att-Pooling-CNN和Entity Attention Bi-LSTM,以F1值作为评测标准,其结果如下:

可见,R-BERT的F1值达到了8925,相比于其他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

为了探究BERT模型之外的部分对最后识别结果的影响,作者分别进行了如下额外实验,并得到结论:

(1)去除了实体前后的标识符,这种做法会使模型的F1值从8925%降到8798%,说明了标识符可以帮助提供实体信息。

(2)在BERT输出层仅使用[CLS]句子向量而不利用实体向量,这样会使得模型F1值从8925%降到8799%,说明主动明确实体信息对模型是有帮助的。

想办法给模型明确实体的位置对于关系抽取问题精度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78445887

https://blogcsdnnet/qq_36426650/article/details/9662983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571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