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整理的《理智与情感》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1这本书是简·奥斯丁的。我非常喜欢她的另一本书《傲慢与偏见》。我觉得她的书的情节跌宕起伏,让我似乎读了一点就再也放不下了。一看到她的这本《理智与情感》就不放下了正在读的《包法利夫人》。还好,我的选择是对的!这本《理智与情感》似乎带给我太多的意外了。我从没想过,小说的剧情还可以是样子的。当然,我更喜欢作者本人。知道吗?从这本书里我所感悟到,或是学到的格言: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吗?
这本书讲述的是理智的姐姐和感性的妹妹。妹妹在爱情上受到了无限量打击,随后,终于明白了,理智是要的。最后,都找到了爱,所爱的人。过上了美满的生活。与许多当时英国的小说不同,都在用悲惨的结局去抨击当时社会的险恶的时候,简·奥斯丁去却塑造了圆满而让人向往的结局。当然,就这,在看完人的小说的时候,你会觉得,当时社会的肮脏与腐朽,甚至,你会怀疑,世界上真的有最圣洁无私的爱情的。可是,当你看完简·奥斯丁的作品之后,你的那种消极心态,就会被作者的魔法赶跑了。
我相信,作者同一样。不愿去承认,也不愿用黑色幽默去讽刺爱情。她试着用良知和美好的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渴望,来教导,要善良。要相信,爱情真的。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2面临波涛澎湃的大海,埃莉诺安静地注视着远方,她没有表现得悲痛欲绝,她理所应当地接受了一切,可心中依然是思绪万千。她没有丝毫地发泄,因为她不希望家人为她担心,所以她总是那么镇定。生活一如既往,她不像她的妹妹玛丽安那样,把一切感情都写在脸上,让其他人担心,甚至影响到其他人,她知道那样并不能改变什么,对自己和别人根本毫无用处,所以她努力的压抑自己的感情,甚至忍受玛丽安的无理取闹。
我认为埃莉诺的理智是全书的亮点,她拥有一个女性应该拥有的美德,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爱情。简奥斯丁把埃莉诺作为女性的典范,为读者描述了她心中赞赏的女性。而玛丽安则是另一方面的代表——感性。她有自己的主张,而且决不搭理其他人的眼光。她先爱上了朝气蓬勃的少年,似乎与她有同样的意见与看法,可威洛比的始乱终弃使她无法忍受,她毫无顾忌的发泄,不顾姐姐的意见,自行其事。她的开朗性格曾使布兰顿上校被深深吸引,而她的无理取闹又让其他人十分担心。还好时间似乎可以治愈一切,大病初愈的玛丽安回到巴顿庄园,被埃莉诺的理智感染,渐渐清醒,接受了布兰顿上校的爱情。
所以说埃莉诺能帮助身边的人获得幸福。而她自己呢,她的爱情是否值得。爱德华与埃莉诺在各方面互相吸引,她眼中的爱德华诚实、理智、有责任感,在得知爱德华已订婚的消息后,她并没有因此而讨厌他,而是理智的看待他,努力地抑制自己内心的感情。而爱德华也确实值得,他在年少时,瞒着母亲,轻率的与一位女孩订婚,而在后来的经历中,他遇见了埃莉诺,并被深深吸引。而为了履行责任,他并未向埃莉诺表露情感,而是决定放弃母亲提供的舒适生活,与露西结婚。而露西早与他的弟弟罗伯特定情,从而策划了这个为得到母亲钱财,使其独立的计划。爱德华被欺骗了,可他觉得庆幸,因为他获得自由,可以追求另一位更高尚的女性。他和埃莉诺获得了彼此珍贵的爱情。
《理智与情感》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可它处处体现着智慧与理智。从这部小说中,我体会到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事都可以为所欲为,在做每一件事前都应思考后果,顾及到身边人的感受。理智应是生活中处事的原则。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3这个故事读完了,确实不如《傲慢与偏见》看着舒服,主题鲜明。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地方就只是结局处让人的感慨。
故事结局中露西在这件事上的全部作为,尤其她最后获得的成功,满可以拿来作为一个人最鼓舞人心的样板,说明一心一意图谋私利,不管在进行中表面上会有多大障碍,总是能万事大吉,大叫好运的,只要不怕花时间,昧着良心就行。
玛丽安和布兰顿上校结合了,威洛比丢失了她的爱。一个放荡、奢靡的贵族纨绔和一个自己不爱的有钱的内心恶毒的女人结婚了。而这同时他爱上了玛丽安,知道了自己曾经对玛丽安的感情是如此无法忘记。他得到玛丽安结婚的消息,内心不可能不痛苦。
埃莉诺和爱德华结婚了,他们经历了太多。爱德华也因此得到了解脱。埃莉诺不再需要为别人担心,她享有自己的小生活。她的哥哥及罗伯特也享受着自己的生活。每对情侣都情投意合,有相同的爱好。
这种结局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而看似完美的结局,是否完美呢?首先直率、感情不受任何障碍的露西拥有无限的才华。她本来可以得到威洛比的情谊,而只是因为金钱使得这种关系不能实现,这正是现实生活。这部小说且不从它讽刺高层社会的颓废奢靡的生活方式。仅从现实世俗的观念来看,这部小说语言不及《傲慢与偏见》风趣幽默、主题突出,其现实意义却能与现代世俗相符。玛丽安和布兰顿相差十九岁,十七岁的少女要克服自己“容易犯错的恋爱观”,等到自己内心平静下来和曾经自己认为老得不能结婚的人生活在一起,这是多大的悲哀。
反省现实,青春的青涩让你拥有自己的第一份爱,带着自己的天真无邪,纯净的爱着世界上的人。而人到成年,内心拥有自己的成见,理会世俗带来的困扰,寻求一份适合的爱。只是理性吧!就是理智,不是情感。成年的谁都不会再是玛丽安。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4《理智与情感》是英国着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处女作。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体面的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却往往情感毫无节制,因此在恋爱中碰到挫折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
《理智与情感》无时不散放着理性的光芒,并以书中主人公卓越的理智的头脑和其机敏与智慧,当然了,还少不了她心中炽热的感情,来表现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中心思想。这是一部寓于情趣与幽默的作品。它以两姐妹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很多情况下,理智应更胜于情感的主张。在简奥斯汀的时代,对情感的赞美是当时文学的主流内容,许多人都认为有无法克制的强烈情感才是优秀人物的表现,而无论这种感情是否会给其自身或其家人带来痛苦。如果想要克制或隐藏,那便是错误。而简则通过两姐妹的`故事对这种观点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从书中可看出,她认为诚挚热烈的感情固然重要与可贵,但仍需理智去控制与调节,毕竟情感是感性的,任其随意发展可能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论对自己还是家人都会有伤害。只有同时具备理性的头脑和思维,才能避免或把这种伤害降为最低,这无疑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很多取舍,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5回来后发现那边《理智与情感》已经蒙上了薄薄的一层灰尘,只是里面完全是崭新的,淡淡的罪恶感油然而生,渴望之情也相伴而生,于是,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名着,能吸引我坚持读完的书不多,名着就是名着,它的魅力就在于此。仔细读过之后,才体会到那句脍炙人口的话:一本好书,就等于一次生命之旅……
《理智与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独特的个性,然而就读者接触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那就要数达什伍德家的两姐妹了。
埃丽诺,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从故事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她比她的母亲和妹妹更加有头脑与理智。埃丽诺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此外,埃丽诺还是个善良的姑娘,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善于替他人着想。对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她缺乏大脑,但埃丽诺却总在自己的朋友与妹妹面前谈起她的热心,慷慨与正义。并且为了詹宁斯太太在伦敦自己家中的时光能舒适的度过,而不受玛丽安的嘲讽与冷漠,也为了玛丽安不做出过火的事儿而使自身受到伤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还是同意接受邀请,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显示了埃丽诺理智的头脑,但并非说明她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维发达的埃丽诺相比,她的妹妹玛丽安则要显得感性许多。拿中国名着《红楼梦》中的两个女主角与之相比,若把埃丽诺比作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那么玛丽安当之无愧的要数林黛玉型了。聪明伶俐,却又过于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叶与萧瑟,玛丽安会觉得有种悲伤萦绕心头,正如当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玛丽安对待爱情总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总想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对待感情总追求来的轰轰烈烈,浪漫传奇。对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显,以致于多次被詹宁斯太太拿来取笑。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观十分相似,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热情十分,关怀备至,对待不喜欢的连最起码的以礼相待也难以做到,总是冷潮加热讽,给予一副冷漠的面孔。这种情感或许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推崇的情感观,但简借助玛丽安充分说明了这种情感观的不妥。玛丽安最后被威洛比抛弃,在他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观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差一点丢掉性命,也给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就是过于感性的弊端。但抛开玛丽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点,她也是个十分优秀的姑娘。,玛丽安聪明机智,有正义感,对于自私狡诈的势力之徒的攻击,总是立即给与不客气的还击。她酷爱读书,头脑充实有思想,不同于缺乏常识的平凡之辈。玛丽安十分爱自己的妈妈和姐妹,无论是感性过头的她,还是后来受到教训,最终变得理智的她,都不愿让自己的朋友,尤其是亲人因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并且,在变得理智后,尽力去弥补自己因过于感性而带来的损伤。像故事里说的“一但玛丽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会用一切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的确是个好姑娘,不是吗?人要有丰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时候应受到理智的制约。简认为谨慎行事和内心冲动应保持平衡。她对金钱可以买到高雅生活的观点表示尊重,但对简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部作品是围绕着理智与情感而展开的,实际上也是为绕着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主题而延伸的,重在说明人固然是一个情感个体,但也需要融入社会。做一个具体的社会人,既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个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约,使其能与社会融洽,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是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在理智战胜情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幸福……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6简·奥斯汀以反讽刺的手法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但写作技巧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人物个性描述的都非常真实细腻,让人由衷地感叹简·奥斯汀对人性的洞察。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
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简·奥斯汀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赞扬,尽管对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极度鄙视的态度。简·奥斯汀最赞赏的是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也阐述了简·奥斯汀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即不能没有感情,也不能过于理智。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选择伴侣的自由。这在当时的英国,应该是一种叛逆的行为。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7我是强忍着也没有最终把这本书看完。也许有空还是看原文吧。
可能是因为时代久远,风俗有异,也可能是翻译得不够准确流畅,有些地方简直费解。重要的地方比如当时人们对订婚的意义是如何界定的,如果约束力强的话,爱德华对艾莉诺产生感情明显不道德,然而如果订婚的约束力很弱,爱德华却并没有表现出要取消婚约,甚至连坦诚相对也没有做到。艾莉诺对外没有像妹妹那样张扬自己的情感可以称作为理智,但是她和爱德华之间连这种必要的沟通也没有,和妹妹的盲目又有什么区别?
另外,虽然任何虚构的、非虚构作品都会包含作者的品味和观点,纯粹的客观是不可能的,但是说教意味太浓的小说难免无味。人物的设定、情节的发展完全都是服务于作者早就预设好的立场,小说中的男男女女变成步法固定的棋子,没有活力。也可以说是,把复杂的生活改造的过于简单,这种简单主观性又太强。
读书不是为了挑刺,因为是经典,所以期望太高,困惑比较多。其实感动的地方也很多,能让我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
首先是书里面两姐妹的审美比很多人要丰盈。她们看待初次见面的人也好,喜欢的人也好,除了外貌、装束,还会仔细观察他们的性格、态度、人品、教养,甚至是学识、趣味。她们的审美其实就是简奥斯汀的审美吧。在其他小说里,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有人会关注那么内在的东西,在简奥斯汀那里却是必不可少的呢,这点有趣。
还有就是艾莉诺待人接物不卑不亢,既不会像露西姐妹那样刻意逢迎,又不会像妹妹玛丽安过于爱憎分明。从善意的角度来看待别人,对不那么喜欢的人仍然能尽力应对,照顾颜面。还有艾莉诺对妈妈和妹妹的体贴、周到,对家人的爱和责任感,是最让人感动的。
No sooner did she perceive any symptom of love in his behaviour to Elinor
than she considered their serious attachment as certain
and looked forward to their marriage as rapidly approaching
她一察觉爱德华对埃丽诺有点爱慕的表示,便认准他们是在真心相爱,巴望着他们很快就会结婚。
"In a few months
my dear Marianne " said she
"Elinor will
in all probability be settled for life We shall miss her; but SHE will be happy "
“亲爱的玛丽安,”她说,“再过几个月,埃丽诺十有八九要定下终身大事了。我们会惦记她的,不过她会很幸福。”
"Oh! Mamma
how shall we do without her"
“啊,妈妈,要是离开她,我们可怎么办啊?”
"My love
it will be scarcely a separation We shall live within a few miles of each other
and shall meet every day of our lives You will gain a brother
a real
affectionate brother I have the highest opinion in the world of Edward's heart But you look grave
Marianne; do you disapprove your sister's choice"
“我的宝贝,这还算不上分离。我们和她就隔着几英里路远,天天都能见面。你会得到一个兄长,一个真正的、情同手足的兄长。我对爱德华的那颗心算是佩服到家了。不过,玛丽安,你板着个脸,难道你不赞成你姐姐的选择?”
"Perhaps
" said Marianne
"I may consider it with some surprise Edward is very amiable
and I love him tenderly But yet--he is not the kind of young man--there is something wanting --his figure is not striking; it has none of that grace which I should expect in the man who could seriously attach my sister His eyes want all that spirit
that fire
which at once announce virtue and intelligence And besides all this
I am afraid
Mamma
he has no real taste Music seems scarcely to attract him
and though he admires Elinor's drawings very much
it is not the admiration of a person who can understand their worth It is evident
in spite of his frequent attention to her while she draws
that in fact he knows nothing of the matter He admires as a lover
not as a connoisseur To satisfy me
those characters must be united I could not be happy with a man whose taste did not in every point coincide with my own He must enter into all my feelings; the same books
the same music must charm us both Oh! mama
how spiritless
how tame was Edward's manner in reading to us last night! I felt for my sister most severely Yet she bore it with so much posure
she seemed scarcely to notice it I could hardly keep my seat To hear those beautiful lines which have frequently almost driven me wild
pronounced with such imperable calmness
such dreadful indifference!"--
“也许是吧,”玛丽安说,“我感到有点意外。爱德华非常和蔼可亲,我也很喜爱他。但是,他可不是那种年轻人——他缺少点什么东西,他那副形象可不引人注目——我觉得,可以真正吸引我姐姐的那种魅力,他连一丝一毫都不具备。他两眼无神,缺乏生气,显不出美德与才华。除此之外,他恐怕还没有真正的爱好。音乐对他几乎没有吸引力,他虽然十分赞赏埃丽诺的绘画,可那不是内行人的赞赏。埃丽诺画画的时候,他总要凑到跟前,尽管如此,他对绘画显然一窍不通。他那是有情人的赞赏,而不是行家的赞赏。使我满意的人,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气质。跟一个趣味与我不能完全相投的人一起生活,我是不会幸福的。他必须与我情投意含;我们必须醉心于一样的书,一样的音乐。哦,妈妈!爱德华昨天夜里给我们朗读时,样子无精打采的,蹩脚透了!我真替姐姐担心。可她倒沉得住气,就像是没看见似的。我简直坐不住了,那么优美的诗句,常常使我激动得发狂,可是让他那么平淡无味、不动声色地一朗读,谁还听得下去!”
"He would certainly have done more justice to simple and elegant prose I thought so at the time; but you WOULD give him Cowper "
“他一定善于朗读质朴风雅的散文。我当时就这么想的,可你偏要让他念考柏的诗。”
"Nay
Mamma
if he is not to be animated by Cowper!-- but we must allow for difference of taste Elinor has not my feelings
and therefore she may overlook it
and be happy with him But it would have broke MY heart
had I loved him
to hear him read with so little sensibility Mama
the more I know of the world
the more am I convinced that I shall never see a man whom I can really love I require so much! He must have all Edward's virtues
and his person and manners must ornament his goodness with every possible charm "
“得了吧,妈妈,要是考柏的诗都打动不了他,那他还配读什么!——不过,我们必须承认趣味上的差异。埃丽诺没有我这样的情趣,因此她可以无视这种缺欠,跟他在一起还觉得挺幸福的。可是,我要是爱他的话,见他那样索然乏味地念书,我的心都要碎成八瓣了。妈妈,我世面见得越多,越觉得我一辈子也见不到一个我会真心爱恋的男人。我的要求太高了!他必须具备爱德华的全部美德。而为美德增添光彩,他又必须人品出众,风度迷人。”
"Remember
my love
that you are not seventeen It is yet too early in life to despair of such a happiness Why should you be less fortunate than your mother In one circumstance only
my Marianne
may your destiny be different from her's!"
“别忘了,我的宝贝,你还不到十七岁,对幸福丧失信心还为时过早。你怎么会不及你母亲幸运呢?玛丽安,你的命运与我的命运只会有一点是不同的!”
eive v 察觉
感觉
认知
理解
I perceived his ment as a challenge
我认为他的批评是对我的激励。
ing adj 不足的
短缺的
n 缺乏
贫困
欲望
需要
不足 vi 要
希望
必须 vt 缺少
渴望
喜欢
应该
The plants died from want of water
这些植物因缺水而死。
oisseur n 鉴识家
鉴定家
内行
He is a connoisseur of antique furniture
他是古家俱鉴定家。
osure n 镇静
沉着
We should keep our posure in danger
我们在危险的时候应该保持冷静。
rable adj 不能穿过的
不可理喻的
An imperable fortress
无法通过的森林
ment n 装饰
装饰物 vt 装饰
I ornamented my room with flowers
我用鲜花装饰房间。
umstance n 环境
(复数)境况
事件
详情
He was forced by the circumstances to do this
他做此事是为环境所迫。
观看一部影片,当下会有新的心境。观后感是感触过后产生的文字。观后感,可以认为是看完一部**或电视剧之后的感悟,从而写下来的短篇文章。什么样的作品观后感算是优秀的?你知道如何写好作品的观后感吗?以下由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理智与情感观后感范文”,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范文 篇1埃丽诺,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从故事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她比她的母亲和妹妹更加有头脑与理智。埃丽诺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此外,埃丽诺还是个善良的姑娘,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善于替他人着想。对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她缺乏大脑,但埃丽诺却总在自己的朋友与妹妹面前谈起她的热心,慷慨与正义。并且为了詹宁斯太太在伦敦自己家中的时光能舒适的度过,而不受玛丽安的嘲讽与冷漠,也为了玛丽安不做出过火的事儿而使自身受到伤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还是同意接受邀请,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显示了埃丽诺理智的头脑,但并非说明她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维发达的埃丽诺相比,她的妹妹玛丽安则要显得感性许多。拿中国名着《红楼梦》中的两个女主角与之相比,若把埃丽诺比作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那么玛丽安当之无愧的要数林黛玉型了。聪明伶俐,却又过于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叶与萧瑟,玛丽安会觉得有种悲伤萦绕心头,正如当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玛丽安对待爱情总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总想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对待感情总追求来的轰轰烈烈,浪漫传奇。对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显,以致于多次被詹宁斯太太拿来取笑。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观十分相似,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热情十分,关怀备至,对待不喜欢的连最起码的以礼相待也难以做到,总是冷潮加热讽,给予一副冷漠的面孔。这种情感或许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推崇的情感观,但简借助玛丽安充分说明了这种情感观的不妥。玛丽安最后被威洛比抛弃,在他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观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差一点丢掉性命,也给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就是过于感性的弊端。但抛开玛丽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点,她也是个十分优秀的姑娘。,玛丽安聪明机智,有正义感,对于自私狡诈的势力之徒的攻击,总是立即给与不客气的还击。她酷爱读书,头脑充实有思想,不同于缺乏常识的平凡之辈。玛丽安十分爱自己的妈妈和姐妹,无论是感性过头的她,还是后来受到教训,最终变得理智的她,都不愿让自己的朋友,尤其是亲人因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并且,在变得理智后,尽力去弥补自己因过于感性而带来的损伤。像故事里说的“一但玛丽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会用一切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的确是个好姑娘,不是吗?
说完了故事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再来谈一位同样生着俏丽面容,拥有理智头脑的姑娘把,她就是露西。斯蒂尔,詹宁斯太太的亲戚,爱德华的第一个订婚对象。这位**既不同于玛丽安,有丰富的情感,也不同于埃莉诺,有理智善良的心。她在感情上可谓是一贫如洗,“理智”上也只能仅仅被称作富有。她是个冷漠自私的人。行事上机关算尽,貌似很有理智,很有情感,实际上满脑子歪门邪道,虚情假意。她财产不多,为了生活的富裕,先与爱德华订婚,当爱德华因为她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之后,又将其抛弃,转而嫁给爱德华的弟弟。在这同时,还总是对埃丽诺进行恶意中伤,以满足自己的妒忌心理,表面上还装得无比可怜无辜。好在埃丽诺每次都能给予不卑不亢的还击,让露西无法得逞,看时真是大快人心。露西善于拍马奉承,为此赢得了许多人的欢心,被视为掌上明珠。但要问她究竟喜欢谁,爱慕谁,我想出了金钱也别无他人了。
通过这三个人,想必作者已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的很清楚了。人要有丰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时候应受到理智的制约。简认为谨慎行事和内心冲动应保持平衡。她对金钱可以买到高雅生活的观点表示尊重,但对简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部作品是围绕着理智与情感而展开的,实际上也是为绕着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主题而延伸的,重在说明人固然是一个情感个体,但也需要融入社会。做一个具体的社会人,既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个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约,使其能与社会融洽,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范文 篇2《理智与情感》无时不散放着理性的光芒,并以书中主人公卓越的理智的头脑和其机敏与智慧,当然了,还少不了她心中炽热的感情,来表现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中心思想。《理智与情感》是一部寓于情趣与幽默的作品。它以两姐妹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很多情况下,理智应更胜于情感的主张。在简。奥斯汀的时代,对情感的赞美是当时文学的主流内容,许多人都认为有无法克制的强烈情感才是优秀人物的表现,而无论这种感情是否会给其自身或其家人带来痛苦。如果想要克制或隐藏,那便是错误。
小说主人公埃莉塔的理性和玛丽安娜的感性都是被挤压变形的东西,似乎代表着保守与开放。如今的人们谁还肯揪住诺言这种东西不放?守诺,也被别人守诺是一种心底的舒适。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你实践了你的承诺,这比什么都重要,情感早已不是“喜欢与不喜欢”这样简单。
就像这本书中所写到的,情感与理智均有摸棱两可的内容。情感包含爱,恨,亲,恶等,发呼于心的所有东西;理智则有法理,公理,机智,诡诈等不同类别。不亲涉其中是难以体会的。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范文 篇3情感与理智在人的生活中到底哪个更重要一些?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有整整两年的时间了。就我个人本身而言,我认为自己是个感性的人,有时候也用重感情或者多愁善感等字眼来在自己的世界里形容自己。可我在这二十几年中却伤心的发现,我在这方面却几乎从未遇到过知己,特别是在男性朋友当中,几乎从未发现,所以有时候我便常常想,是不是自己在天性中被无形的注入了女儿家的一种东西。还是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根本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现实的基础。如果我想安慰自己一下那我想我就只能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了。凡此总总吧,致使自己在心灵上陷入长久的孤独无依。而且是那么的孤独、敏感、脆弱。
大学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在无意当中顺着自己的天性和意志去生活,虽然这个过程中也有不自我和责任形影相随。其实那时的我也并不太快了。在这两年多的大学生活中我渐渐发现如果仅仅凭着情感去生活,往往和学部领导甚至是班级同学不能融为一体,如果任凭下去,我会孤孤单单的胜下一个人,到最后。所以这时我想,我想问题或做事情要尽量理智一点,后来我发现这之于我很难、很难······所以直到现在我还在努力的做。
现在我常想,我如果变得很冷静、理智、深沉。我会突然照着镜子或扪心自问。我是谁,这个人是我吗?我会失去自己,找到或变成另一个人的。所以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我现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更不知今后会如何······
下面说说《理智与情感》这部书吧。
在《理智与情感》这部书中,作者用人物性格的塑造表现了自己对这一个问题的思考。
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情感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情感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情感上又是十分虚伪的,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背后却深埋着冷漠无情,自私透顶。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故事里对重视情感的人给予了最终赞扬,却也不时对理智的欠缺加以讽刺、无疑这些全得由主人公玛丽安来承担。
然而对于情感不足而理智有余的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作者却显示出了鄙夷的态度。不时的用主人公埃莉诺口吻对他们加以讽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最终赞扬的是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既重情感又有理智。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是这样的: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在我看来世间的很多人不是属于情感型的就是属于理智型的。而有一些人正处于两者的中间,时而属于前者,时而属于后者。还有一些人正在努力使自己成为作者所说的人。即努力做到时时刻刻二者兼而有之。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其他作品中对情与理问题的触及和思考。如曹禺先生的《雷雨》中的周朴园以及蘩漪的形象,周朴园是理的代表,而蘩漪是情的代言人。以及希腊大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捏》。
我肤浅地认为《雷雨》和《安提戈捏》的不朽以及长期的脍炙人口一个主要原因是那种人性、人生中的情与理的张力。所以中国文学出现了蘩漪这个经典的女性形象。而安提戈捏的冲突是血亲与国法的对立。在这两部作品中,在我看来都彰显了情的这一面。肯定了主人公的情感,这似乎能抓住每个人的心弦,逐渐的使作品趋于永恒。形象趋于永恒。当然我不否认情与理的张力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我强调的只是作者似乎都肯定了主人公的情的一面。即在情与理的对立中主人公都选择了情感。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范文 篇4今天一下午的时间读完《理智与情感》,正在惊呼自己的阅读的速度时,我想到了自己,对于感情,我是理智的,理智的让我至今没有再次体会恋爱的感觉,最近我的朋友说,她的准前男友每晚给她打电话,她为了他,自己忍受这心灵的痛楚却为那个男生排解了寂寞,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朋友是伟大的,我对待初恋的他,就没有这么慷慨,不是因为我绝情,而是他伤我太深,我不想再苦苦纠缠。
《理》这个故事,并没有表现出女一号女二号有多么的理智,也没看出男主人公有多么精明,只感觉他们都是为了自己感情上一时之快,说喜欢谁就喜欢谁,没有太多的了解也可以为了那个人天天苦等。那么为什么还要叫做理智与情感呢,难道真的是情感战胜理智亦或理智战胜情感,其实都不是,亲其实男一号爱德华最后没有娶露西,我想是有原因的,可作者却说是他还爱着埃莉诺,那么既然爱着,为什么露西会对埃莉诺先前说爱德华如何如何喜欢她呢,这不是空穴来风的。而玛丽安接受了布兰顿是因为她深深的被威洛比伤着了,所以啊,无论男女,当他面对一次伤害后,他宁愿选择自己不是很爱的,但却是很爱自己的人结婚。
我现在一直没有再恋爱,就是自己怕再次受伤,找不到一个全心全意爱我的人,孤独一辈子也是有可能的,其实我是讨厌孤独的,但愿我的他会早点出现,以此来纪念我的爱恋。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范文 篇5你读过《傲慢与偏见》一书吗?你知道它的作者简·奥斯汀吗?若是,也许你也会知道她的另一部著作《理智与情感》。简·奥斯汀的确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女作家,其在文学领域的不朽程度甚至可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而且,她是一位主要以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家,她并没有写关于她那个时代的大事件,只以描写普通人的生活而名声显赫,我认为,她为很多人树立了榜样,她是值得人学习的!
《理智与情感》写了一个强烈震撼的爱情故事(其实,该书有三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它以惊异的曲折情节,幽默的笑话,令人屏息以待的精彩结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理智与情感》原名为《埃莉诺和玛丽安》,由此名也许我们联想出这部书的大概内容(当然,我是有这种感觉的)。
刚开始时,我总觉得这故事的情节很恶俗,简直是八点档狗血偶像剧的翻版:正义女主角,反派男配角,“悲惨灰姑娘”VS“富家贵公子”,贵公子对灰姑娘一见钟情,以及,等等。但读完这部书我相信没有任何人会再这样想。因为每个名副其实的文学家都有运用文字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更何况英国的伟大作家司各特也曾说:“要我象这位**一样以细致的笔触,把这些平平凡凡的事情和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我实在办不到。”简·奥斯汀充分利用了这种才能,写了这一让我们感动的故事。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范文 篇6同一样,简·奥斯丁以一贯的风格,用细腻纯熟的描述在两位女主人曲折的感情经历中表现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
玛丽安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她聪慧善感,在情感方面正像书里讲的“悲哀也罢,高兴也罢,都没有个节制”;而他的姐姐埃莉诺则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她的“克制”也正是我所最为赞赏的。而这一切也决定了她们应对感情时的态度。
埃莉诺从来都是头脑冷静且温柔的,当她们因无法忍受嫂子对于她们母女四人的奚落以及寄人篱下的痛苦,无奈搬到远离故乡的巴顿乡舍时。埃莉诺非但从未流露过一丝一毫与恋人爱德华离别的痛楚,还试图用她的细心与温柔抚平着家人的痛苦。甚至之后,当她从露西那里得知她与爱德华已私下订婚的消息时,她所做的却是强忍泪水,细心照料安慰同样遭受着失恋折磨的玛丽安。但她的那内心深处热烈的情感也因她的理智,常常无法得到宣泄,从而使她不得不一人独自承受着痛苦。也因此使她身上那无私的善解人意的完美品质更加令人钦佩。
相对于姐姐的玛丽安,她那常常会失控的崇尚完美浪漫感情却亦脆弱的心灵,却使她散发出一种别样的迷人魅力。她对于嫂子一家的毫无掩饰的反感;对于布兰登上校的敬重却不失距离;对威洛比无比热烈的爱恋;以及在得知姐姐在失恋时所为她作出巨大牺牲的愧疚……都生动诠释着她的率性与善良,让人不禁爱怜。
但同时不幸的是,玛丽安对威洛比盲目的爱,使她在应对他的背叛时,几欲崩溃,甚至病危。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在此凸显出来,有时我想,如果当初她对于威洛比的感情没有那么盲目而多几分理智,也许此时的她就不用那么痛苦,也许她就能坦然应对这一切。但是,也许不会。当一向克制着自我情感的埃莉诺听到自我深爱的爱德华没有结婚,竟然也失去了自我一贯的从容理智,哭着跑出房间时,于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感情面前,情感永远是超越理智的。即使成熟如布兰登上校,在二十年后看到“与自我初恋情人容貌和性情都很相似”的玛丽安时,任会有无法掩饰的挂念担心与爱慕。
与所有简·奥斯汀的小说一样,这位有着无比细腻情感的女作家还是给予了它一个完美的结局,也许在她心中,如她的小说一样,对感情始终怀抱着期望,憧憬着完美。
此外书中优美的描述也为小说增色不少,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展现了英国乡绅的悠闲的生活和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为小说铺置了闲适、恬静的故事背景。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述恰到好处,个性鲜明。
掩卷而思,理智与情感这两个词,一向就如小说中一样,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稍有偏差就会可能使我们痛苦、迷茫。但生活不是小说,上帝不会总仁慈地带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我们只有走在这窄小的独木桥上,摇摇晃晃,不让自我受伤,想让自我和埃莉诺一样用理智控制着自我的情感。但是,有时想,像玛丽安又何妨呢大胆的付出真心的不顾一切的去爱人,也许会受伤,但施比受有福,当某天回首往事时,我们还能够欣慰的告诉自我我们以前如此热烈的爱过。相比另一些自私虚伪的威洛比日后的懊恼愧疚,如此的坦荡不是幸福多了吗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范文 篇7回来后发现那边《理智与情感》已经蒙上了薄薄的一层灰尘,只是里面完全是崭新的,淡淡的罪恶感油然而生,渴望之情也相伴而生,于是,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名着,能吸引我坚持读完的书不多,名着就是名着,它的魅力就在于此。仔细读过之后,才体会到那句脍炙人口的话:一本好书,就等于一次生命之旅……
《理智与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独特的个性,然而就读者接触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那就要数达什伍德家的两姐妹了。
埃丽诺,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从故事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她比她的母亲和妹妹更加有头脑与理智。埃丽诺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此外,埃丽诺还是个善良的姑娘,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善于替他人着想。对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她缺乏大脑,但埃丽诺却总在自己的朋友与妹妹面前谈起她的热心,慷慨与正义。并且为了詹宁斯太太在伦敦自己家中的时光能舒适的度过,而不受玛丽安的嘲讽与冷漠,也为了玛丽安不做出过火的事儿而使自身受到伤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还是同意接受邀请,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显示了埃丽诺理智的头脑,但并非说明她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维发达的埃丽诺相比,她的妹妹玛丽安则要显得感性许多。拿中国名着《红楼梦》中的两个女主角与之相比,若把埃丽诺比作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那么玛丽安当之无愧的要数林黛玉型了。聪明伶俐,却又过于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叶与萧瑟,玛丽安会觉得有种悲伤萦绕心头,正如当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玛丽安对待爱情总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总想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对待感情总追求来的轰轰烈烈,浪漫传奇。对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显,以致于多次被詹宁斯太太拿来取笑。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观十分相似,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热情十分,关怀备至,对待不喜欢的连最起码的以礼相待也难以做到,总是冷潮加热讽,给予一副冷漠的面孔。这种情感或许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推崇的情感观,但简借助玛丽安充分说明了这种情感观的不妥。玛丽安最后被威洛比抛弃,在他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观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差一点丢掉性命,也给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就是过于感性的弊端。但抛开玛丽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点,她也是个十分优秀的姑娘。,玛丽安聪明机智,有正义感,对于自私狡诈的势力之徒的攻击,总是立即给与不客气的还击。她酷爱读书,头脑充实有思想,不同于缺乏常识的平凡之辈。玛丽安十分爱自己的妈妈和姐妹,无论是感性过头的她,还是后来受到教训,最终变得理智的她,都不愿让自己的朋友,尤其是亲人因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并且,在变得理智后,尽力去弥补自己因过于感性而带来的损伤。像故事里说的“一但玛丽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会用一切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的确是个好姑娘,不是吗?人要有丰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时候应受到理智的制约。简认为谨慎行事和内心冲动应保持平衡。她对金钱可以买到高雅生活的观点表示尊重,但对简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部作品是围绕着理智与情感而展开的,实际上也是为绕着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主题而延伸的,重在说明人固然是一个情感个体,但也需要融入社会。做一个具体的社会人,既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个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约,使其能与社会融洽,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是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在理智战胜情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幸福……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范文 篇8看完这本小说,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并不是故事的主体,而是埃莉诺和玛丽安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待事之道。
埃莉诺是个沉稳的人,她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她的自控能力很强,就算情感再过强烈,她也会将其抑制住,冷静分析。我实在无法想象,一个19岁的少女,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才能养成这般隐忍的能力的。她很爱自己的家庭:她的爸爸妈妈和妹妹们。就算在得知自己心爱的爱德华已经有了结婚对象之后,她仍能为了不让家人伤心而将自己“伪装”起来,事实上,这还不是我最为欣赏她的一点,我最佩服的,是当露茜——那个和爱德华有了婚约的女人接近她,并将这些事情告诉她的时候,她能够克服住自己的悲伤和愤怒,去“开导”露茜,尽管她一早就知道露茜是为了来给她个“下马威”的。
玛丽安和埃莉诺的性格截然相反,她勇于表达自己,说一不二,说爱就爱,可是却无法说不爱就不爱。在威洛比离开她之后,她便萎靡不振,尽管身边有一直默默陪着她的埃莉诺、给她温暖的妈妈,“关心”她的邻居……可她却丝毫没有注意到,她沉浸在自己被抛弃的世界里,认为所有人都无法理解和体会她这种痛不欲生的感觉,她在与威洛比的情感中无法自拔,甚至几乎断送自己的性命……虽然她的行为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过于感性,但这是一种真性情的表现,太过于把自己的悲伤隐藏起来,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在达什伍德家这两姐妹的身上,总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些生活的影子。
我们也是两姐妹,和埃莉诺、玛丽安一样,我和妹妹也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
常被冠以安静标签的姐姐和活泼标签的妹妹:我不喜欢“冲动而为之”的事情,妹妹却不喜欢在细节上下功夫(当然,这种细节指的是一些很琐杂的事情);我不喜欢外出交际,妹妹却不喜欢宅家静思……
在埃莉诺安慰玛丽安的一段描写里,也好像读出了自己的心声——
“是的。可我爱的不仅仅是他。其他人的舒适对我是非常珍贵的。”
玛丽安会一头栽进爱情的小船中,埃莉诺却不会,她对很好地衡量了自己的爱情和亲情。
很多次,总会有人跟我谈起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让为爱情、亲情和友情排序,你会怎么选择
毫无疑问,我总会斩钉截铁地说出我的第一顺位:亲情。
我的家人对于我来说是无可替代的,他们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一个充满爱的港湾,那是我永远的骄傲。
实际上我在“爱情”和“友情”中摇摆不定很久,我不知道爱情和友情,如何权衡
后来有一次,在和妹妹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说:我还是把友情放在第二顺位好了,毕竟在我看来——最好的爱情,走到最后是会变成亲情的,那种才能称为真爱;而好的友情,也会是一辈子的,人的一生也难得能遇见几个值得深交的知心之人。
“可爱情是绝对不等于亲情的,变成亲情的恋爱就已经变了质了。”当然,对于爱情至上的妹妹来讲,这样的解释也是有她自己的道理的。
“当然是爱情优于友情了,有些朋友关系说断就断了,但爱情,你的另一半,是会陪你一辈子的。”一位认识很久的好友如是说。
后来,我想了很久,我觉得,虽然他们一直不赞同我所说的或许友情可以摆在第二顺位,但是,我还是觉得,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彼此了解、彼此认可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友谊之上,所以,不论是把爱情放在友情前面还是放在友情后面,其实它都涵盖了友情,所以说爱情涉及面更广,但又不能将其与友情混为一谈。
埃莉诺和玛丽安是两姐妹,由于两姐妹的父亲逝世后遗产归他前妻所生的儿子约翰,她们和她们的母亲不但经济上拮据,还得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她们终于在德文郡一座乡间别墅内安了家。
这一来,埃莉诺和她爱上的青年爱德华(她嫂嫂范妮的弟弟)分了手,而玛丽安在乡间邂逅并迷恋上的威洛比也突然有事去了伦敦。两姐妹就这样都和她们所爱的人分开了。
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两头恋爱都发生了波折。当埃莉诺听到露西·斯蒂尔私下告诉她和爱德华私订终身已有四年之久时,她硬压住了感情,保证为她保守秘密。埃莉诺把失恋的痛苦藏在心底,在玛丽安终于遭到了威洛比的拒绝,精神大受刺激,后来甚至在病倒的过程中,竭力安慰妹妹,帮助她振作起来。
露西遭到爱德华的母亲,富孀费勒斯太太的反对,她硬要她儿子和莫顿爵士的独生女结亲。
爱德华不愿,他母亲竟剥夺他的继承权,把财产传给次子罗伯特,这时,埃莉诺心胸还是那样开阔,受人之托,通知爱德华可以得到一个牧师的职位,有条件和露西成婚。哪知露西转而去追求那交好运的罗伯特,和他结了婚。这样,埃莉诺和爱德华才能终成眷属。
二、《理智与情感》中布兰登上校是怎样的人
布兰登上校对爱情专一,负责。因家庭反对,他与初恋情人分开,但痴心不改;在情人离世后,他一直在悉心照顾毫无血缘但是情人遗留的私生女。当他遇到玛丽安后,便对她一往情深。当他发现玛丽安爱上威洛比之后,感到很伤心,但未改痴情并衷心地希望她幸福;当得知威洛比抛弃了玛丽安,他立刻前往安慰;当玛丽安因此而病倒后,他一直陪伴在她身旁,正是他的专一与默默坚守,赢得了玛丽安的爱情。
除了对爱情专一外,布兰登上校为人善良乐于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当爱德华-爱丽诺的情人被逐出家门并剥夺了财产时,布兰登上校尽管与爱德华并不熟识,还是给他提供一处住所和一份工作。
文学作品中不乏“大叔”形象,如《理智与情感》中的布兰登上校,《爱玛》中的奈特利先生《简·爱》中的罗切斯特先生,《小妇人》中的巴尔教授……较之于年轻英俊浪漫的男性,他们以自身的魅力获得了理想的爱情和婚姻。
布兰登上校年轻时因为家庭反对,被迫和初恋情人伊莉莎分开,这于他是生命中的一次打击,也使得他直到三十五岁依旧孑然一身。伊莉莎早年去世后,心怀愧疚的上校一直悉心照顾她遗留下来的,与他并无任何血缘关系的私生女。三十五岁的上校初遇到十七岁的玛丽安时,便被其吸引。她的身上既有伊莉莎当年天真烂漫、不谙世俗的影子,又有着自身才貌双全的魅力。
而上校在玛丽安看来“已是个地地道道的老男人……老得都能当我爸爸了”,“还患有风湿,需要常年戴着法兰绒背心保养身体”。此外,上校沉默内敛,也不能吸引到热情奔放,对爱情怀揣着浪漫憧憬的她。玛丽安的爱情观是:“如果跟一个与我趣味不能完全相投的人一起生活,我是不会幸福的。我们必须情投意合;醉心于同样的书,同样的音乐。”遇到威洛比后,玛丽安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她热情又热烈地爱着,完全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上校求爱不得,一直保持着绅士的风度,默默守护和祝福着玛丽安,直到玛丽安遭遇到了威洛比的抛弃,大病一场。玛丽安身心饱受重创后,上校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为其带来了温暖,也使得她重新审视上校,并发现其优点、善良和美德。玛丽安对于上校并不是一见钟情式的激情,而是一种惺惺相惜、慰藉的感情。上校是玛丽安最好的归宿,为其提供一个宁静、安全和温暖的港湾,而玛丽安也为上校的生活增添了青春和活力。
李安的《理智与情感》一如他一贯的**风格,突出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
姐姐爱琳娜是理性的代表,她对于所有的一切都处理得很识大体,而妹妹玛丽安则是感性的代表,她坚信爱情是热情如火的。爱德华的到来打开了爱琳娜从未开启过的心门,可是理性的她始终都克制着自己的感情,理性的交谈,理性的微笑,于是,爱德华以为她对他只是友情,加之已有婚约在身,两人被迫分开,没有任何承诺。在搬去巴顿小屋之后,布莱登上校的出现并没有打动玛丽安的芳心,她爱上了风流倜傥的威勒比,体验着她所向往的热情如火的爱情。然而,事情就是这样的阴差阳错,就在威勒比准备求婚的那天,发生了一点意外,他面对身无分文的窘境,终于向现实妥协,弃玛丽安于不顾,迎娶了身价不菲的富家女。
“说变心就变心,哪能算是爱……爱是永不褪色的印记。”曾经的山盟海誓犹在眼前,而斯人不再。玛丽安终于不支病倒。而布莱登上校却自始至终都不曾离开,因为曾经失去,所以懂得珍惜。而玛丽安清醒后的一句“谢谢”,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感性的她终于明白,只有平淡的感情才能够细水长流。而爱琳娜呢,自从搬去巴顿小屋之后,她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与爱德华的重逢,可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尤其是露茜的出现。如果说刚开始她还半信半疑的话,那么当露茜拿着那块绣着“ELF”的手帕在那抹眼泪的时候,她完全处在崩溃的边缘。她的心里有着无限的痛苦,却不能言说,还得大度地帮助爱德华和露茜开始新生活。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再次出现,露茜爱上了爱德华的弟弟罗伯,于是,爱德华恢复了自由之身,当他告诉爱琳娜他没有结婚的消息时,爱琳娜终于不再压抑自己的感情,失态地大哭,她压抑得太久了,都已经麻木了,却在这突如其来的幸福面前展现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故事的结尾是皆大欢喜的,理性的爱琳娜和感性的玛丽安都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只留下威勒比一个人在那里权衡到底是爱情重要还是金钱重要,但无论是什么结果,他都已经做出了选择,既然做了选择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理性还是感性,这是一个问题,幸福的真谛在于就做你自己。独一无二的你一定会收获独一无二的幸福。
爱德华是简**名作理智与情感里姐妹花之埃莉诺。达什伍德的钟意对象,因背负婚约,不得不隐压对埃莉诺的爱情,苦己害人,一本怅然若失恨情账直留到书末方才澄清。我长久以来,把爱德华视作“影子绅士”,他既不如风流倜傥的威洛比疾烈如火,又难比默默坚守的布兰登上校那样相伴左右,温热如茶。统共没几次出场,一大半事迹不过妇孺流言八卦,而且每一回现身都突兀驰来,尴尬退走,徒徒加重沉郁砝码。
我与他很隔膜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实我对这本书本身不够熟。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读”过它,从一开始即硬听下来。念书时给自己加的英文听力餐,一早变了教条款,大概总比不得信手闲翻情味浓郁,只求耳朵巡捕,字字通达,倒完全忽略个中血肉之躯,何况特别飘忽的一位。几个月前忙于K书,夜深难眠,挂上耳机又听一遍,达什伍德家二位**之间醇厚亲情常让我眼热,而爱德华兄,依然被我虚化为睡前背景音。看了**奥斯丁**的遗憾,反而久久咂摸亨利家佣赞扬理智与情感一节,说最体谅爱情的人才写得出,有此禀赋已是上天眷顾,不枉此生了,随后翻箱倒柜竟找不到这本我印象里贴身的小本本,查对单子,发现原来也还在上海,于是只得将就维基百科给的PDF过两页瘾。
不过计算起来,这位缺席男一号之所以朦胧,不赖我单方面责任,简**自己也“难辞其咎”。记得我某晚听至爱德华初次拜访诺兰达什伍德家,差一点就要从床上跳下来。写法间接减省得无以复加,仅止于达什伍德母女、姐妹的深谈,前者赞扬他为人同其姐姐--达什伍德家法律上现任女主人:吝啬势利、薄情冷血的范妮大相径庭;后者讨论他是否才华洋溢、英俊潇洒,姐妹各执一词,妹妹分分钟套得姐姐真心话。至于他如何出现于诺兰老宅,做客期间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并无详细交代。
对照一下,我不能不钦佩十余年前李安执导、爱玛。汤普森编剧的同名**为具象爱德华这个人物所做的尝试。简**把爱德华的戏份推压到达什伍德家被范妮撵走,落户于遥远的巴腾山乡,二**玛丽安情场落马之后。她苦苦盼着情郎威洛比回头,甚至将马背上的爱德华错认作他,视线清晰的瞬间,一腔热情遭遇灭顶寒流,聪明的简**拐宕一笔:那个时候,也唯有爱德华是可以被原谅的,在玛丽安心中,他的到来,以及或可给姐姐的真挚幸福,不啻于为她无力挽留的破裂爱情灌注象征性延续。于是她又哭又笑,笑中含泪,这是非常感人的一个细节。由此自然带入为期一周、爱德华的发言、神情、心境,而此前他的形象,只有侧绘素描。书里面如此布局完全没有问题,倘若搬上银幕,真空的前情,几乎未提供任何可以依据的画面或对白,可以说,就只好担当一具人骨图。
更早一点的影剧版理智与情感,在这个节点上的处理是很机械的,不过把埃莉诺和玛丽安讨论中、爱德华平板无趣故此对阅读毫无建树的朗读方式重复一遍。而李安版,爱德华自一开场就能稳稳扣牢观者心旌。达什伍德伍德太太替缺席的 玛格丽特打圆场,说她不习惯见生人,爱德华就回应,他自己也很害羞的。姐姐范妮强行挪用了一间达什伍德姊妹房间给弟弟,询问他窗外风景可好,岂料他早已换入偏厢客房,转而含蓄称赞房间对面view很好,马厩保养得宜。玛格丽特躲在图书室里,他就与埃莉诺聊地理,把桌底下的学问家引出来。他为玛格丽特扮剑客,听得懂玛丽安的悲怆钢琴,与埃莉诺无话不谈,他有感情过往,几欲倾诉,戛然而止。这十几分钟戏,交由发音磕巴、步履谨慎、略略外八字的休。格兰特处置,他没有我所认识的牛津人那样滔滔,一直以一种迟疑而保留的状态表演,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严谨呼应简**为爱德华贴的标签:不善辞令、矜持拘束、诚挚体谅、有闲云野鹤之意,羁绊于母系冀望中。
断续看这部**也颇有几次,每到爱德华初出场,和之后因达不到玛丽安要求的 朗读而抹眼搓鼻一段,总会哈哈笑出声,暗叹幸甚,简**尚有爱玛。汤普森及李安这样熟悉她的浅荡喜感的出色知己。
加血加肉的戏码延续到故事重心移位到伦敦。爱德华上门拜访达什伍德姐妹,一进门又撞见与他曾私定终身的露西。斯蒂尔**。简**形容他的错愕,扭头就走的念头和单刀赴会的莽撞一样强烈。若非考虑到旧爱新欢集齐,确实是个exceed ingly foolish场面,我听到这里,不猛力便按不下笑意的。书中又掺和了不明就里穷搅局的玛丽安,以爱德华坐立不安、草草告别为句点,讨人厌的露西则一定要挨到他离开了再退场。李安版此处顺势一拧,编派爱德华推说要回去范妮那里,露西即跳起来问可不可以请他护送,她也碰巧要去问安。诸人各怀心思、眼神微妙互相拉锯,休。格兰特看样子哑巴黄连,恨不能一头撞死干净。就薄薄一转手,剧情骤然升级,显见编剧功力,又格外强调爱德华之命里煞星,有苦难言。
07BBC版理智与感情情感语录时限上比李安版充沛得多,爱德华的戏份可以从容照搬原著,原著白描的地方,则很明显推敲过李安版,比如马厩说、灰尘遍布的图书室、爱德华对自己的性格剖析、与达什伍德一家交情、被露西。斯蒂尔胁迫离开等等。我在知晓剧情甚至对话的情形下看**,往往非常挑剔。理智与情感的**改编,却给了我很不一样的感受,尤其当我意识到原著本身的扼要部分有可能招致空白图像时。因此我总有一点温暖,在这样多跟风、以为换几套长袍编几顶发式便可号称简**经典剧目之中,到底还是有精雕细琢的良品,有真正原意帮她焕彩的简迷班底。
我对爱德华的一点认识,大抵也得益于这期老制作。当然,故事还得具备时代性,书里的求婚环节,埃莉诺喜极而泣,飞奔出门,愣愣爱德华缓半拍才会意直追,此后他由激烈到踏实的情绪转变,简**又曲笔绕过。**不可以这样慢调绅士,哭完了就得抓紧告白,李安版如此,07版也如此。这也是包括我在内许多简**读者泪腺莹润的段落,在我,耳朵同目力传递一般讯号,直抵水渠。
不过现在,为埃莉诺欣喜倒在其次,我更容易心疼她背后的简**,芳华正茂写得如此干净清爽故事,一直待到三十好几才小范围发表。她对一切的隐忍,更加久长,为什么连一个憨憨木木、正直如朗月清风的爱德华都未曾出现在她明净的目光里,不能由她缓释心情后,微笑问候一句,你好吗,爱德华?
记得第一次看《理智与情感》的时候,大概还是初中,好喜欢那个活泼泼的妹妹,或许是那时候的凯特渗透了一股子古典纯真的美丽,实在是太过动人。很清晰地记得,玛丽安说,我读的书越多,越不可能遇到真正的爱情。然后就想起布兰登上校跟着歌声走进来,看到钢琴前的玛丽安,阳光撒在脸上,光晕一地,那真是如画一般,入情入景。
所以那个时候选择了朝气的玛丽安去喜欢。仿佛你低眉就有人猜想你是浅笑或是低泣,仿佛你欢笑就能给整个屋子带来阳光,仿佛你端坐在那里任旋律从指尖汩汩流出而所有人都安静地淌在你的音符里沉醉,仿佛你可以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必因为任何外界而磨灭自己的棱角,仿佛因了青春有了朝气洋溢了才华飞扬了俏皮就可以任性地让全世界都可以绕着你转。
然而那个玛丽安只在不懂事的年纪里焕发着她的光芒。所以时隔多年,看到BBC重新翻拍的三集版《理智与情感》时,我分明地将更多的喜爱给了玛丽安的姐姐,那个曾经在我的世界里沉默着的埃莉诺。没有那样环绕的光芒,没有那么俊俏的脸庞,只是安静地为你分忧,然后忍着自己的悲伤,依然撑起你的希望。
同样的出身背景、成长经历,然而她们于我就像是成长的两个阶段,尽管她们的差异其实只是静态的性格问题。埃莉诺那样的人在一个人的初期应该很少见吧,隐忍而克制,善解人意。更多的我们都只是玛丽安。我原来以为最光鲜美好不可企及的事物其实只是我们生命某个阶段的常态,而终将被扼杀。
那个单纯到任性的玛丽安最后还是心甘情愿地安静在她曾经不屑一顾的人身边。而我不再迷恋自己为她披上的光晕,理智大于情感,成长真的是一种妥协。而这种妥协,我却不想否定,就如这篇博文并不是为了纪念每个人都曾经是的玛丽安。我不再那样依恋张狂的任性。
最近只是途经别人的故事,打破曾经引为宿命的大概不只是冲动。宿命都没有了,无处安身,那不是最好的避难所么?突如其来的截然而止让人并不好受。在我这样罗嗦完了理智与情感的PK之后,我还是笑自己,或许我才是最幼稚的那一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