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稿怎么写优秀
采访稿怎么写优秀,采访是新闻学学生每个人都要掌握的,采访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因此记者需要积极充分地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以下分享采访稿怎么写优秀。
采访稿怎么写优秀1一、如何发现新闻。
没有的写是我们及一些通讯员,甚至记者常遇到的头疼问题。所以善于用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新闻,采访者的,语言感受,是写出通讯报道的关键。
(一)"变废为宝"选角度。联保贷款推行多年了,再写就无新意了,成为新闻写作的废物。但如何变
(二)"吹糠见米"。举齐鲁晚报例子。
(三)"大海捞针"挖新闻
二、消息的写作技巧。
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消息的写作,这是目前适用最广泛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对我们农村信用社的新闻报道来说,也是最常用的文体。因为通讯较消息篇幅长、覆盖面大,象我们这样的单位,一般很难被新闻单位采用。
(一)消息的构成:标题、导语、主题。(通常还可分为背景、结尾,这里白话文白话文所说的,已经包含在主题内)。
1、标题。
也就是新闻的题目,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标题制作贵在醒目、得体、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新闻标题的结构方式、写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标题撰写上必须下功夫。新闻界有"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题"这一说法。
2、导语。
一、概括性导语。
导语往往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使读者看过导语后,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避免了消息写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淹没在大量一般性事件各,突出了"新"字。
二、陈述性导语。
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又叫"编年史式",这种形式使消息情节步步推进,事件的高潮在后面出现,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描写型导语。
四、就是对消息中某一有意义的特殊场面作简洁而有特点的描写。
五、评论型导语。
就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立即对事情作出评价,提示其事物的现实意义。如写我们支持贫困学子上大学时,可以这样写:浮来农信社在做好当前支农工作的同时,筹措资金设立"专项贷款"重点扶持"金榜题名"的贫困农家学生顺利入学。(这是事实,然后再加以评论)此举,让浮来山镇考取大中专院校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吃了"定心丸"。
六、设问式导语。
设问式导语就是在消息开头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然后加经解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想。如我们在推得联保贷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导语可以这样写: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对莒县农民来说,原来似乎不可能,如今已梦想成真。
七、引语型导语。
就是将消息中主要人物有新意、有特色、个性化的语言放在导语中,给人以强烈印象。如"凡是农民的正当需求,我们必须满足供应。"莒县农信社主任马德勤说的这句话,代表了农信社对全县百万农民的庄严承诺。
采访稿怎么写优秀2采访稿怎么写: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
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
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5、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采访稿怎么写优秀3采访提纲包括哪些内容
采访计划,一般应该包括:
第一,采访对象。
就是说你要采访哪些人。
你采访某一位先进人物的事迹。
这一先进人物就是你的采访对象。
他周围的人,他的亲友,他的领导,也可能是应当是你的采访的对象。
采访对象确定错了,或漏掉了,都会对采访带来损失。
如果采访对象比较多的话,再拟定采访提纲时还应该考虑采访顺序。
顺序的安排,一是要有利于新闻素材的挖掘。
如你去采访一位先进作者的事迹,但这位先进作者又不善言谈,
那么,你就应当先去访问那些对他的先进事迹比较了解的同志,然后再去访问他本人,
以便用已经采访的但不甚详细的`材料去启发和引导他谈话。
二是要有利于缩短采访忙人的时间。
像领导干部、科学家、学者、演员之类,一般是比较忙的,找他们的人也很多。
因此,你如果要从他们那里获取新闻素材,最好先从其它有关的人当中去采访,然后再访问他们。
这样做,那些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的材料,就不用他们来提供了。
要他们提供的,仅仅是非他们不可的。
第二,采访内容。
你要根据报道意图和已经掌握的新闻线索,拟出所要采访的具体内容,即谈话的题目。
题目要尽可能多些,有具体的,也有概括的。
有些可能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能如愿以偿,但仍应该列入。
提出设想并不是搞“先验论”,因为它是以已有的新闻线索为根据的,而且它不是什么定论,是可以修改的。
当然,采访提纲拟定后,采访时不是不可以更改的。
这就要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新情况加以调整、补充、修改。
采访提纲范文
一、采访目的:
通过采访成功人士深化课堂理论教学,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
通过采访,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通过了解成功人士的成功历程、经验等,深刻领会成人、成才、成功的关系,
作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采访某一领域、学科、行业等做出重大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功人士,采访时认真做好记录并按要求认真填写采访报告。
二、采访对象:某一领域、学科、行业等做出重大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功人士。
三、采访时间:暑假2周时间
四、采访内容: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奋斗精神,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成功人士对社会贡献以及影响等。
也可以了解成功人士的人生感悟,比如他对于失败、挫折、成功、名气怎么看待。
五、采访方式:面对面的采访,直观、真实性强、交流沟通效果好。
六、采访的准备工作:
1、事先拟定采访提纲;
2、时间、地址的预约;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对方的工作、职务、成就、经历等。
以下我的分享文章,愿对你有启发与帮助!
进行自我认知
要确定志向,因志向反映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一个人奋斗目标和成就大小;自我评估,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包括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在进行自我分析时,要问: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将是什么样子?同时进行自我诊断,了解问题发生的领域、问题的难度、与组织的配合情况。
进行职业认知
职业生涯机会评估,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组织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在职业选择时,至少应考虑性格匹配、兴趣匹配、特长匹配、内外环境适应程度;职业生涯路线选择,要问自己:我想往哪一条路线发展?我能往哪一条路线发展?我可以往哪一条路线发展?
确定职业发展目标
在进行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后,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为依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此目标可分为短期职业目标、中期职业目标、长期职业目标。
确定职业规划策略
有了职业发展目标,要结合该目标进行具体的实施行为和计划,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参加社团活动等方面的措施。
职业规划评估调整
在推进职业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会随着自己认知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会对已经业确定的职业方向进行重新的选择,包括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即对整个职业发展目标的修正和实施措施及计划的变更。
祝愉快!-卢云峰老师
记者的采访稿怎么写
记者的采访稿怎么写,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胆子大,表现落落大方,下面来看看记者的采访稿怎么写。
记者的采访稿怎么写1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
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
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5、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记者的采访稿怎么写2采访稿有什么独特意义和价值?
1报酬高
之前有个企业者在知乎找我给他的企业写一份宣传稿,要求着重刻画他的`奋斗史,开价不低,
但由于那时的我一个人运营几个平台,忙不过来,也没有往这方向发展的打算,没有接下这个约稿。
还有一些机构合作的采访稿,报酬也是不少,也就是指定你去采访某个人,然后把他的故事呈现在无数读者面前,进行一个媒体宣传或者包装。
2优秀的人就是一本百科全书
我们采访的对象一般都是某个行业的领袖或者佼佼者,或者名人,总之层次和社会地位都不低,
采访这样的人,抛开报酬不说,光是面对面的访谈,就足够我们学习很多东西了,因为优秀的人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啊。
3打造人脉圈
就拿猫叔来说,猫叔就是靠采访名人在自媒体圈子打开一片天地的,还因此成为简书首席采访官,
采访了100个名人之后,他也整合了这些社会资源,开始做企业服务,现在他的咨询费是20万/天。
做采访,不是只局限采访本身,还可以借此打开自己的社会人脉圈。
4锻炼自己的胆量口才
社交能力
做采访可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
首先你要克服的就是自己的胆怯心理,因为要主动去“搭讪”层级比你高无数水平的人,本身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恐惧心理,害怕被拒绝,担心在名人面前出洋相等等。
其次,口才也非常重要,因为采访名人的过程并不是有模板可以套的,需要你随机应变去做出引导和回应。
最后,这对一个人的社交能力也是考验,
在从来没有接触的前提下,突然要面对一个陌生人做出一对一的交流,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长期的训练,会让我们跟任何人都能快速建立关系。
5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
我觉得,如果能让我去采访到一些很厉害的人,这个牛我可以吹一辈子,这些高光时刻,也会变成生命中吉光片羽的瞬间,
若干年回忆起来,依然会觉得这些人生片段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吧。
记者的采访稿怎么写3人物采访是记者向新闻人物请教具体问题的一种方式,是记者有目的地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题采访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主要是根据记者与人物的对话,获取直接材料,穿插背景材料。
它比典型的报告更详细、更生动。在专访中,受访者和记者是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就在“特别”二字,重点是专访。人物访谈强调新闻、政治和可读性。与其他新闻形式相比,人物访谈的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深受观众喜爱。
人物访谈很难写,因为人们对他们有很高的要求和关注。人物访谈的难点在于如何不平淡,所写的人物有鲜明的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就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人物访谈。
而生动的人物、典型的案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方式。选的好仔细,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更深,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鲜明的特点,然后你可以更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好学。
面试失败,就算是认真跑,也写不出来。无论采访的好坏,记者的提问技巧尤为重要。把问题问得好而准确将有助于打开受访者的对话。
目前,记者提问时容易出现以下不足:
一个是问题太大太空,以至于被面试者不知道如何回答。有些记者在采访时还喜欢用“你怎么看”等“老三问”的陈词滥调。
第二,记者口语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提问会使受访者错过重点。有的记者把问题改写得轻描淡写,问题没有表达力。他们往往有很强的写作能力,但他们不擅长说话。有的记者经常提问,说了很多绕不开的话题,比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他的下一步计划,是否打算资助农村教育。毕竟,不仅受访者一头雾水,连记者自己都听不懂。
第三,记者采访态度不端正,见识也有限。有的记者提问时,口若悬河,听不懂对方的回答,让对方产生心理上的反感,从而拉开了与记者的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受访者的谈话兴趣。
受访者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 主观上配合面试,但总是因为紧张或兴奋而无法说话。基层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二、 被动地接受采访。他虽然张了张嘴,但总是跑题,或者有意识地回避记者的某些敏感问题。
第三,被访者带领记者奔跑,被访者信心满满地继续交谈。记者无法控制局面,采访花费了很多时间。费时费力。
01
从穷养到富养、宠养,孩子竟养废了?
中国的家长们,可以说是为养孩子操碎了心。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里,父母们大多还是相信“温室里的花朵是长不大的”,所以那些70、80后们,基本还都是吃过苦、受过累的。
如今,当年这些受过苦的70、80后,也早已成了父母。
一方面是物质条件大有改善,另一方面或许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吃一遍自己小时候那样的苦 ,很多父母们对孩子的吃喝玩乐等物质需求开始有求必应,有些家长甚至片面追求“什么都要给孩子最好的”。
时代变迁中,中国家长们养育子女方式, 也从穷养变成了富养,甚至是宠养了 。
但一路富养、宠养下来,我们的一代青少年素质怎么样了?
结果很惨痛,相关数据显示, 国内青少年肥胖率约达1/5,抑郁率已近1/4,近视率超过1/2,这是多么可怕的数据 。
“ 养废一个孩子很简单,就是要啥给啥 !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内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却明确反对家长们对孩子的这种养育方式。
集一家宠爱于一身,孩子竟然养废了?很多父母可能百思不得其解。
02
李玫瑾:养废孩子很简单,就是要啥给啥!
李玫瑾教授认为,“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
虽然富养、宠养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有人缘、朋友多、和人打交道没问题,但在这些拿钱砸出来的人缘背后,更多的却是问题,甚至是人格缺陷。
李玫瑾教授在其相关公开访谈和最新著述中,指出了宠养孩子的几点坏处。
1、吃不得苦
李玫瑾教授指出, 宠养的孩子,第一个人格障碍就是吃不得苦 。
物质上被宠养的孩子,从小被亲人包围并充分呵护,衣食无忧,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要,即使是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要求,也会被满足 。
既然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要什么有什么,这样的孩子又何必自己辛苦动手?结果就被养成了生活自理能力极低,对体力之苦的忍受力极弱,独立应对困难的能力也更弱。
这样的孩子, 大多上学后开始不爱学习、逃避学习,不是因为不聪明,也不是因为家境贫寒,原因是学习很枯燥和辛苦;到了初中,就开始混日子或逃学,直至辍学了 。
宠养的孩子,一旦学业无成进入 社会 后,有的便游手好闲混 社会 ,有的即使想打工却又吃不了苦,最终不是在路边拿着碗,就是在“号子里”排着队拿着碗,成了被 社会 淘汰的“废柴”。
2、说不得
李玫瑾教授直言:凡是宠养的孩子几乎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不能说,你一说他就跟你急。
情感 上被宠养的孩子,从小就被百依百顺,基本上说什么家人都顺着他,慢慢养成了任性、唯我独尊、不能被批评、不能被指责的性格。
进入 社会 后,宠养的孩子自然而然会将他在早年家庭养育中形成的个人心理风格带到 社会 中, 将各种 社会 情境视为家庭背景,将 社会 上的“他人”视为“理所应当顺从自己的家人” ,一切还以为都是“我说了算”、“我才是对的”,一如既往的唯我独尊、无敬无畏、无规无矩,甚至无法无天。
而这种说不得、劝不得的性格,从上学时被老师批评开始,就开始出现问题了。
无论是最初接受不了、情绪崩溃或者死不悔改、无理取闹的两种极端反应,都将会逐步加深其心理压力甚至 健康 问题,还有可能最终会走上歧路。
3、以自我为中心
李玫瑾教授认为,在无原则地放纵抚养方式下,很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观念,行为习惯决定性格。
当自私成为心理风格,人格缺陷便已形成 。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只有自己的想法、需求、利益,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利益, 只会从失去朋友开始,到失去信任、失去支持、失去爱、失去资源甚至失去更多 。
这样的人格缺陷的人,又如何能走上正道呢?
4、没有是非观
“孩子出问题,关键在家长 。”李玫瑾教授认为, 情感 上的宠溺抚养恰恰是没有是非观念的抚养 。
比如, 很多孩子在小时候,第一次在别人家或别人手里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零食 ,都会下意识地想拿过来,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予以默认、肯定的反应,孩子就会形成另一种观念:别人的东西是可以随便拿的。
没有是非观的孩子,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不言自明。
所以, 没有是非的爱,其实不是爱,是对孩子的毒害 。
03
李玫瑾:真正的富养,是让孩子吃苦
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
与其宠养出一个“吃不了苦,说不得,自私自利,没有是非观”的孩子,李玫瑾教授认为:其实“ 真正的富养,就是让孩子吃苦 ”。
吃苦,包括两种,一种是体力之苦,另一种是精神之苦。
1、让孩子受体力之苦
据国民心理 健康 发展报告数据, 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 ,抑郁随着年级升高而升高,1成多高中生重度抑郁。 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 ,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约为19-33%, 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 ,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6%-86%。 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 ,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
为什么条件好了, 孩子什么不用愁了,心理 健康 却越来越有问题了?
而李玫瑾教授通过大量观察发现:很多患抑郁症的人,大多从小缺乏体力之苦的经历,不劳动、不运动,一坐就是一整天;而 大量的建筑工人、种地农民等体力劳动者得抑郁症的概率,却明显低于脑力劳动者和家中的“宅男宅女” 。
今天的孩子,早已不用每天早上要打扫卫生、自己做早饭,放学还要打猪草、放牛、砍柴;今天的孩子,可能只会在交劳动作业时洗个碗、扫个地装个样子; 今天的孩子,上学路上有车辆接送,放学回家就是作业或者看电视,中考、高考之前又是拼命地学习,哪里有时间去体会真正的体力之苦呢?
李美静教授建议,无论是为了孩子一生能够承受生活的体力之苦,还是在让他遭遇心理痛苦刺激时能够坚强不脆弱,以及预防抑郁, 都要高度重视孩子早年家庭教育中必须经历的吃苦耐劳的训练 ,比如跑步和游泳训练。
今天你的狠心,就是他明天强大和自信的来源,让孩子经历体力之苦,他会终生受益。
2、精神之苦:耐挫之心越早历练越好
现在的孩子, 在家里被宠坏了,被捧着护着,受不了批评、指责、训斥, 社会 中也时常有被父母斥骂、被老师训斥后,孩子跳楼自杀的不幸事件曝出 ,问题出在哪里?
李玫瑾教授认为,对孩子的爱不单单表现在呵护上,还要表现在心智磨炼上。
很多父母不明白,人的躯体抗压性差别并不大,抗压性差别最大的是人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不是天天捧着、夸奖就能夸出来的。
孩子小时候犯了错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但是, 出了父母为自己撑起的这个家门,就没有人会像你的父母一般继续宠着你 ,在学校里犯了错会被同学嘲笑,会被老师批评甚至训斥,走上 社会 也会被更多人议论,在职场上更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不顺心,被领导训斥、责骂、甚至工作失误被辞退,这些“玻璃心”怎么办,只能砰然而碎了吗?
所以,李玫瑾教授认为, 从小在家庭内正常的严厉批评甚至训斥,在一定程度上是给孩子打心理上的疫苗 ,正是对孩子耐挫力的培养和磨炼。
当然,要让父母狠下心来磨炼孩子,有时候比宠孩子更难,这需要父母的勇气和胆量。
人生不可能万事顺遂,谁都无法预测人的一生会遭遇到何种挫折和苦难,那些真正智慧的家长,有长远眼光的家长, 在 情感 抚养到位的基础上,舍得让孩子从身体上吃苦,心理上耐苦 ,有意培养其坚强的性格,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更深更远的爱,才是真正的富养孩子。
写在最后
李玫瑾教授表示: 爱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他,而是要教他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 。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在李玫瑾教授看来,性格确实比能力更能决定命运,但性格的形成又来自于家庭中父母的陪伴和对孩子的教养。
为了不养废孩子,就要让孩子从小多吃苦 !
在李玫瑾看来,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 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 。
当下的教育双减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正是契机。
希望家长们能明白:是继续“养而不教”、“教而不当”地把孩子养废了,还是早一点纠偏,让孩子多吃点苦,给孩子多一点心理抚养?
—— END ——
高一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一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一新生入学后,都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新环境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为了了解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分析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是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本人于2010年11月初在长沙市第十九中学高一124班进行了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
1调查对象:长沙市第十九中学高一124班学生。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向全班58位学生发出问卷,收回58份。
二、结果与分析 1.对新学习环境不适应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有344%学生认为学生压力过大;
588%觉得“还可以”;
对于目前的学习任务,有875%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对于进入高中后,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是否感到不太适应这个问题上,有715%学生选择的是“有时”;
184%选择的是“总是如此”;
这表明学生学习压力已经超负荷。表明高一学生与高二高三中学生相比,承担的学习负担与压力和初中相比更重,高一阶段的课程明显增多,难度增大,教学进度比初中明显加快。此外高中老师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的探究,去发现一般性规律。同时介绍大量延伸内容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老师还有意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教学内容也更注重系统性、序列化和阶梯度。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和学习内容的加深以及方法的改变,学生难以很快适应任课教师新的授课方式,在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仍沿袭初中的老习惯。因此,尽管高中教学内容根本上符合“可接受原则”,但对于刚进高中的新生来说确是难以接受。
2.对新生活环境不适应
来到新的学校,面对新的群体,部分高一新生感觉不适应,或难于融入新的生活环境。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234%的学生还没有熟悉班上所有的同学,402%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心理上存在较大距离。对于学校环境,451%的学生表示不习惯新学校的一些 规章制度 ,有的同学则表示很怀念以前的学校和同学。这表明学生对新环境还有很多不熟悉不适应的地方,怀旧念家的现象比较普遍,同学之间相互交往还在 比较浅的层面,还处于情感磨合初期。
3.男生的适应性比女生差
男生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面对困难和新环境时,女生比男生更善于向亲人朋友倾诉或以其他方法发泄心中不快,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女生来到新环境里更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三五好友,而青春期男生的个性特点是强烈的心理叛逆和成人感,同时男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较女生弱,这些性别特点导致了男生在偏执、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
4.目标模糊多迷惘
调查显示,583%的学生觉得没有目标,768%的学生认为班上学习气氛差。124班班级学风不够积极,学生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学年,都是勤奋、拼搏的,考上重点中学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们在初三学年竭尽全力,当终于结束中考,因为中考失利来到这个班级,有一部分学生便松懈下来,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这些学生认为考上高中了可以休息下了,高一学年不必太紧张,不妨先放松一下,加之班上学习气氛不浓,觉得自己考大学无望,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下降,干脆就放任自己,消极应付每日的任务,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方向感,感觉迷茫,产生了失落感,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困惑中,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5.早恋心理
调查显示,很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中谈恋爱是很正常,甚至很必要的事情,而且在较重的学习压力和青春期烦恼面前更容易倾向于早恋寻求理解和关心。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男女关系意识的增强,令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火种越来越亮,向往爱情是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不过,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父母师长的教育使大多数中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没有过早陷入早恋的情网。但是,繁重的学习任务,来自考试和家庭的压力,使一部分自控能力低的学生情感发展不稳定,这一时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指导,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就促使这类学生寻找新的情感寄托,特别需要同伴的友谊,以获得情感的支持和理解,形成安全感,这种友谊在不正确处理的情况下很容易转变为所谓“爱情”。
三、要求与建议
无论学生出现哪种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消极影响是显著的、巨大的。首先,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形成。一般来说,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速度和完善程度。健康的情绪和意志,本身就是优良品德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其次,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活动总伴随着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情绪的好坏,意志强弱,既影响到知识的掌握与技能形成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智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一级的班主任,一是要做预防心理失衡的"超前指导",二是要注重做好疏导工作。下面,本人根据自己对心理咨询的了解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体会,谈一谈对高一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与疏导。
1 转变观念。教育者转变德育观念,对心理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把心理问题德育化。教师要认识到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最容易冲动,也是犯错行为最频繁的" 危险期"。教师要根据其年龄发展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归因于思想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全盘否定。教师要认识到,对高一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时代的要求。
2.引导学生正确辨识自我,客观评价现实,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高一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往往由于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主客观不协调,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是有可能出现以上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教师如能对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可增进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另外,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授课,使家长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从而减轻学生来自家长的压力。
3.学法指导。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一以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科目增多,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时期,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不上。所以,高一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学会科学用脑,注重劳逸结合,制订学习计划,这样,从预习到考试,都不会感到压力大,无形中减轻了焦虑程度,考试也能应付自如了。
4.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良好班集体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功效,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实,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来自于与集体的不善,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去向有心理障碍学生 "求教",借此对其短处给予开导,这样有利于心理障碍的排除,又可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同时,还要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各类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艺、体育、制作等兴趣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在各类型的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可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5.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来到新的学习环境,一旦失去了以往的熟悉感,就容易引起个体欲求上的冲突、失衡而引起心理障碍。所以,在重视做好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疏导工作的同时,从长远来说,还要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在面对表扬时也能不忘乎所以。所以教育者一方面要减少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鼓励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成功与失败,随时保持沉着冷静,以理性的态度思考问题。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教师能掌握一点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在学生中树立公正、无私的教师形象,以爱心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并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高一学生心理健康 调查报告 篇二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1679%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高中生占1576%,而且这个比例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种直线上升的攀升趋势。针对如此严峻的教育形势,为了切实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中等及其以上发达地区的城市,条件具备的学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检验学校素质教育达标的重要指标。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指导下,正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正规 教学计划 之中。为了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我校心理咨询室面向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旨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以后的心理档案建设和某些课题研究以及教育教学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资料。
1研究方法
11 被试抽样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这次调查采取了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查学生中抽取一个班级40名学生(男25,女15)作为一个随机大样本,然后再在其余的5个班级中每个随机抽取10名学生(男女各5名)。抽样群体年龄分布在15---16、17这一学龄中期阶段(调查学生共248名,抽样比例为375%)。
12实施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并附指导语,被试做完后将答题卷交回主试老师。回收有效答卷215份,有效率为73%。
13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涉及心理适应、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情绪、人格等多方面社会问题,各题附设四个答案(有的为两个),受试选择最切合自己的一项作为答案。调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学生个人背景调查;第二个部分为心理健康分项调查;第三部分为学生个项问题自由调查。
14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所获数据采取百分统计法,并由SPSS 100 for Windows进行处理分析。
2调查结果及其具体分析
21总体理论界定及评价
根据目前我国学制的具体划分,初中生大致处于学龄中期(15、---16、17岁),在这个时期,个体将完成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转变。其间,由于个体生理发育的超前成熟与心理滞后成熟之间的矛盾,使得这个时期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正如日本大西诚一郎在他的《中学生的心理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少年期“在人生中起着特殊作用,处于特殊地位,存在着特殊的问题。”
如不对这些特殊问题及时进行心理保健,就会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疾病,这对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按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瑞克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学龄中期青少年心理上正处于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二者之间,如果发展顺利,则将成功塑造具有学术、做事、诗人的基本能力;如果发展出现障碍,则将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对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朱智贤教授曾概括为“过渡期,是从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过渡的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至于这一评价是否符合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将从下面的具体分析中找寻到答案。
22具体分析
221环境适应 适应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心理特征,是人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目前竞争与挑战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生存运作机制。一个人只有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游刃有余,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才能泰然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并迅速摆脱困境,发挥自己应有的能力水平;而适应力差的人,只有慌乱,不知所措,最终因与时代的不合拍而落伍,甚至“被淘汰”。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身心条件的限制,在环境适应问题上,不可能做到我们期望的那样闪电式的“断乳”,70%的同学表示能慢慢地适应新的环境,只有5%的同学表现出了“强烈的抵制情绪”。对于新鲜事物,他们表现出了极强的好奇,并对其发展抱有坚定的信心。
222人际交往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鼓舞人的精神,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的人生价值观,使个性健康得到保证;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及交往障碍则会影响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随着交往面的扩大和心理的成熟,中学生有着强烈的了解他人和被他人了解的欲望,渴望拥有一份平淡而真诚的友情。
资料显示,除了70%的同学认识到升入高中后知识学习质与量的巨大变化之外,还有2125%的同学也认同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处理朋友关系上,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都十分的理性,比如875%的同学“能够虚心的接受朋友在公共场合所指出的自己的不足”;在交往原则上,有85%的同学选择了“平等、相互尊重”,可见现时代的青少年已经开始有了独立、民主倾向的社会态度,而这正是后儿童期的发展任务。
223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又称自我,是指人们在自己意识中觉察到自己的那个心理过程或意识过程。自我意识的发展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到了青春期,人的自我越来越完善,自我调节的系统越来越发展,青少年从而开始注重分析自己的个性,关心自己个性的优缺点,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表现得非常敏感。他们渴望自治、自理,希求能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和尊重,并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走向社会。调查显示,初中生在自我意识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同一性危机,即理性的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相符所引发的心理冲突。
高一新生正是一个多梦的群体,他们对自己、对未来都作了理想化的设计,但现实中又由于自身的身心特点、成长任务、独立状况、问题解决的行为能力等因素的不完全具备,又常让他们感到挫折、失败的威胁,从而引发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导致心理失常。在自我认识问题上,65%的同学认为很清晰,294%的同学认为较模糊。
224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既定目标,自觉地去克服困难,不断地调节个人行动的一种心理过程。意志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重要条件,是其心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锲而不舍、兢兢业业,始终如一地敬业奋斗,就能建功立业;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哪怕IQ再高,是很难有较大作为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期,意志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这具体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等品质方面。
这次调查,显示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的认识及发展比较理想。比如, “当你面临重要抉择时”,65%的同学选择了“果断抉择”;“当你面临重要抉择时,你会。这些都显示了初中生良好的个人品质及自控能力。
225情绪 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情感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心理卫生和社会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一个人心理是否正常,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情绪。大量的事实所证明:当个体长期处于过强不良情绪状态时,可干扰和分散注意力,影响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形成思维僵滞,记忆力下降。由于心理状态不佳,意识范围狭窄,心理反应过于敏感或迟钝,势必会降低学习、工作效率,影响正当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偏重:过多的课业负担、激烈的考试竞争、家长老师的殷切期望等都无形的给学生情感上加了一道厚厚的闸门。他们感到一些合理的情绪无法得到正常的宣泄,渴望与师长进行心灵的交流,而外加的压力又迫使他们假扮“成熟”、顺从。难怪3875%的同学感到“焦虑太多”;35%的同学感到“孤寂”,当这一切得不到解决的时候,他们也只选择“静坐”(5625%)、“发怒”(3375%),而少有人(375%)选择适当的移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226人格 心理学上的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的事物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中学生由于知识学习的增强,知识面的扩大,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逐渐趋于成熟,他们能够较好的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等深层次问题。
3存在问题及结论
根据本次调查所获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我校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以下特点:
31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交织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如:
311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存在不适应,环境适应力较差。
312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行为自控能力、行为解决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313感情充沛与内省探索造成了心理的自我封闭。
32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心理品质发展的同时,行为上显得有些稚嫩,常出现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的现象。
33中学生生理的超前成熟与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他们把握不清友情、爱情之间的分别。据平时咨询与访谈掌握的资料,许多异性同学间的友情正是在同学、教师、家长的“责怪”与“教导”中发生质变的。这无疑警醒了我们平时的教育方式。
高一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三 一、研究目的
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为此,我对我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门调查。
另外,通过问卷,学生会显得不那么拘束,会说出真实的想法。老师和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的想法,从而适当的改变一些教育方式,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二、研究对象:中学高一十班54名学生 三、研究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共发放了54份,有效回收54份。
四、研究时间:星期二班会
利用班会发放、填写、回收调查问卷。
五、问卷内容与调查结果
表格略
六、结果分析
1、学生的学习状态较差,对新学习环境不适应。
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短,容易走神;如果别人不督促,很少主动学习;在学习和娱乐发生冲突时,74%的学生拿不定主意,而主动选择学习的竟是0%;经常很想学习,但总是无法集中精力学进去的占445%;能按计划学习的人只占55%;777%的学生学习劲头时高时低;等等。高一学生承担的学习负担与压力和初中相比更重,高一阶段的课程明显增多,难度增大,教学进度比初中明显加快。此外高中老师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的探究,去发现一般性规律。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和学习内容的加深以及方法的改变,学生难以很快适应任课教师新的授课方式,在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仍沿袭初中的老习惯。因此,对于刚进高中的新生来说新学习环境的确是不易接受。
2、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较大。
426%的学生感到学习负担很重;92%的学生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有提高而苦恼不己;426%的学生经常讨厌考试;学习压力主要来自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家长、老师的高期望。学生们谈到,各个方面反复警示他们的是:过得了高考独木桥即是阳关大道,过不去则跌入万丈深渊。在这种偏颇的教育观念之下,学生的学习被层层加码,在校学习时间很长。与此同时,课后作业繁重,考试频繁,且不断公布分数排位,学生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重负。如果有一场考前心理讲座,537%的学生希望的内容是情绪调节。
3、学习目标不明确,但能及时调整。
仅有55%的学生为自己刚开始的高中生活有详细规划的;92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不得不做的事; 629%的学生有时能能按计划学习;等等。学生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学年,都是勤奋、拼搏的,考上重点中学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们在初三学年竭尽全力,当终于结束中考,有一部分学生便松懈下来,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这些学生认为考上高中了可以休息下了,高一学年不必太紧张,不妨先放松一下,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下降。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方向感,感觉迷茫,产生了失落感,学习目标不明确,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坐标。但是,722%的学生,当给自己定的学习目标有困难可能做不到时,他们会缩小目标;519%的学生有时会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等等。说明学生一旦认识到现状就能调整目标,调整心态。
4、责任心不强,缺少担当。
37%的学生希望在班级中当干部;主动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的学生大致占148%。大部分学生很自我,一切以自己为准,不替他人不替班集体考虑,常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班集体荣誉感薄弱。
七、思考与改进措施
无论学生出现哪种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消极影响是显著的、巨大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一年级的班主任,一定要做预防心理失衡的提前指导,二是要注重做好疏导工作。下面,本人根据自己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体会,谈一谈对高一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与疏导。
1关心学生的心理。
作为老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而且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但是要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有难度的。其实,中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比成年人更加的敏感和脆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首先跟家长取得联系,不然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良好的心理环境不但是提高教学的有力保证,而且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证。教师要主动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2引导学生正确辨识自我,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高一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往往由于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主客观不协调,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是有可能出现以上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教师如能对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可增进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另外,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授课,使家长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从而减轻学生来自家长的压力。
3学习方法指导。
在学海里苦苦奋斗了十二个春秋的学子们,终于披着荣耀跨进了大学这个神圣的殿堂,成为天之骄子
。然而,随之而来的寂寞却常常让他们不知所措;于是,在这象牙塔里便多了许多浪漫的故事,那便是大学生的爱情故事。
据国内一家权威的调查机构统计数据表明,有87、9%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过恋爱,其中沿海地区,如广东,
福建,
一,恋爱类型与成功指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恋爱风遍及大学校园呢?即是说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什么呢?通过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谈恋爱大体可归纳以下五种:志同道合型,也可称理想型或事业型这种恋爱类型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业的基础之上的。双方为了维系爱情的发展,不使对方失望,则往往对自己要求更高,学习和工作更勤奋。据调查这种类型的恋爱人数占17%左右,但是其成功率非常高,往往毕业以后能携手走出校园。
情投意合型 也可称情感型这种恋爱类型主要以共同的情趣、爱好为基础,一般感情专一、互敬互爱,遇到困难能够共同分担。校园里常看见他们成双成对的走在一起,共同探讨人生的悲欢。这种恋爱人数占19%左右,成功率也是比较高的,达到86%
尝试型,进人大学校园的青年大学生,由于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欲求。另外,
社会舆论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
对男女私情、婚姻爱情的渲染,触发了他们较强烈的性的体验,驱使他们产生了对“异性交往”的神秘感,加之大学自由宽松的客观条件,于是他们便产生了想了解和尝试爱情的需要和行为。尝试型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恋爱观,而易遭对方的拒绝,出现“单相思‘’或悲观情绪,以致影响学业。即使偶尔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常常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缺乏感情的交流,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人生目标。这种恋爱人数占的比率比较高,有37%多,而最终走到一起的并不多,往往只有20%~30%左右。
弥补型 由于大学学习的枯燥乏味,班级、学校文化活动的不足,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精神空虚、孤寂和惆怅,于是便寻求恋爱,藉以弥补。这种类型的大学生由于两人形影不离,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容易遭同学的议论和不满。由于其恋爱的基础只是精神空虚的补偿,毕业后恋爱关系易破裂。这种人数比率不多,只占15%左右,其成功率也非常的低。
虚荣型 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男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有朋友,或被异性追求是有本领、有能耐,反之则是无能的表现。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一些人从虚荣出发,匆匆在同学中寻觅所谓的“知音”。虚荣型的恋爱,由于只追求一时的感情满足和快乐,缺乏明确的爱情基础和目标,极易破裂,也易走上歧途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较多的在学业上不思进取,
自制力差,学习成绩低劣生活上比阔气讲排场。可以说这种心理谈恋爱的成功率最低,因为他们只是出于某一种目的,所以很难成功!
综上所述,这五中类型的恋爱占了大学生恋爱的95%以上,可是其成功率往往不超过35%,可见大学生恋爱的失败性,就象泡抹般容易破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