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创作的地点在洛城,也就是洛阳,它是唐代的东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笛子,原来是羌族的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广大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了。诗人在这里着意刻画的就是题目中的“闻”字。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从折柳,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景;从春风,想起家人的亲情。“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心态的句式,口气反而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都会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
抒发作者思念家乡和对故乡亲人的深厚感情
春夜洛城闻笛⑴
谁家玉笛暗飞声⑵,散入春风满洛城⑶。
此夜曲中闻折柳⑷,何人不起故园情⑸。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一首折柳曲触动了诗人思乡的情怀,据说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原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山中杂诗》通过山中的山、烟、和鸟来表名有人的存在,表达阿勒是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竹里馆》通过是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和孤寂的情绪
《峨眉山月歌》通过用五个地名来表现是人的思念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 》通过对边塞的描写表达了是人远涉边塞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的意象有玉笛、春风、折柳曲等,春风表明写诗时的节令,玉笛点明诗人感情生发的原因,而折柳曲,有两个意思,一是送别时依依惜别,二是盼望亲人归来,诗中是由折柳曲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夜深人静的时侯,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长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解释:阵阵悠扬的玉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抒发了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情真意切,扣人心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