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高效性,对语文课堂高效性的研究,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问题的提出
新教材实施至今,发现我们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
(1)三维目标割裂,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
(2)教学内容单薄,结构松散,零敲碎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
(3)过分注重朗读与感悟,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
(4)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花里胡哨,却只留于形式。
(5)过分张扬语文的“人文性”,东拉西扯,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过度整合,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削弱了学科特点。
我想这些正是造成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太高的主因。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研究、掌握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策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界定
所谓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中出现的“少、慢、差、废”现状提出来的,指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更加科学、高效的实施程序,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等,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无进步或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是教学有没高效益的唯一指标。
(四)、研究的价值
进行此课题的研究意在创设一个高效的教学系统,通过一系列合理、科学的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让基础的教学资源——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碰撞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1、有助于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如何改善过程绩效,提高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是学校最关心和重视的。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众多研究结论表明,学校高效性依赖于教学的高效性,学校要想成为优秀学校,首先必须做到教学高效。
2、通过对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研究,让老师了解目前教学中出现低效能、低产出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高老师对高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
3、本课题研究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现状,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高效教学策略,探索高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4、通过组织、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掌握个案动态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出更高、更难的要求。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要采取措施,由浅入难,慢慢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个案研究,及时了解整个班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情况,不断总结和评价教育措施的实施经验与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目标
使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中“三维”目标的切入点,设计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实施程序,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的情况下,合理地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通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采用学生最易于接受、理解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的高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七)、研究内容
1、高效教学准备策略研究
(1)高效解读教材的基本策略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根据教材特点,准确把握文本内涵,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基础的教学资源——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碰撞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2)高效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高效的直接依据。因此,目标设计是高效设计的核心。课题组将重点研究科学的、适切的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2、高效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通过一课不同教法教、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讨方式启发思考,比照促动,着力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高效性。课题组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高效提问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教与学互动、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计问题,凸显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内容。
(2)高效训练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语言积累、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科学、快捷地学会运用规范的语言表情达意。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阶段:(时间:20086——201010)
(一)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9年8月)
1、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收集。
2、课题目标的构建与课题内容的确立。
3、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落实人员分工。
(二)操作阶段(2009年9月——2010年6月)
1、学习并吸取名师的宝贵经验,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立足课堂,认真实践。通过集体备课讨论、研讨课、经验交流座谈会、质量分析等形式,探寻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课堂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0月)
1、 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成果。
2、 撰写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组。在我们语文课题组中有一名区一级名师,一名语文课组长,还有从事一线的语文教学多年,并且具有丰富经验的语文教师。
2、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确立高效教学的理念,促进教师教学法行为的转变。
四、研究经验与成果
(一)、高效的课堂教学的设计经验
1、高效的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它是教学的起点,对于教师在开发课程与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课堂教学起到统率和整合的作用。
我们对教学目标作如下理解和设计:
教学目标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的维度努力做到: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重视过程性目标设计,使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有机融合;依据课程标准这个上位目标,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来确定教学目标。
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确定目标的重点;要分析具体的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挖掘内容或资源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与价值。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之间的关系。
2、高效的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师应该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充分发掘学科教育价值,针对目标和综合学生实际情况对选用的教材内容作出适当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从文本处、课堂内外结合处、在课堂现场对话中寻求“生长点”。
教学内容往往通过问题来呈现。提高问题设计能力,是该项研究的重点。我们提出“主问题设计”的概念,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
主问题的界定: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主问题的特点:具有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在教学过程方面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主问题的设计: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起点具体设计。
为使课堂教学设计更为高效,我们在每次的课题研究课前,都要求执教者进行说课,说完课后,听者依据教学目标,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执教者进一步加以修改。每一次的评课,我们都能努力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来检测该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题组曾开展了“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高效性”的专题研究,大家达成了共识:
1、解读文本,整合优化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并高效把握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并能根据学年(学期)目标—单元(主题)目标—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准确确定课时目标的定位。我们处理课时教学目标,就要根据文本特点,确定好工具性目标,以避免各个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无区别的目标泛化现象,在理解感悟中习得阅读方法,受到情感熏陶,提高学习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课的前提。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前,可以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最大程度发掘了文本的人文价值,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
2、以学定教,突出主要目标。
课堂时空有限,高效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就必然要关注教学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如果教学内容取舍不当,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太多,就会冲击了语文训练,也是造成教学效益低下,难以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教材所要达成的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师自己本身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明确、集中、适切课堂的课时教学目标。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3、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要整体设计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以确保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教师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时应注意教学过程设计不易太繁琐,教学板块应清晰明了,各教学板块之间应有机联系,力求整体体现各项学习任务。教师要从班级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以此来准确掌握和适度调控课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方法、节奏等。坚持“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整体考虑听、说、读、写各项学习任务的综合训练,才能将教学的各环节设计效益最大化,从而使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变得高效。
(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高效性研究经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秘方。
1、要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语文教学活动是认知活动,同时也受人的情感因素的调节,语文教学过程总是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脱离情感活动的语文教学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应有机渗透情感交流。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语文教学是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四者沟通感情的过程。教师的真情实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是由情感的感染特点所决定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给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教师的语言要做到亲切生动、幽默风趣、富有节奏。教学语言的运用固然重要,眼神、手势、动作等体态语的配合也不可忽视。美国一个心理学家曾总结出如下的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2、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开放的课堂 。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高效对话是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对话进行教学的学习活动过程。它是新课程的热点与亮点问题,在改善教学方式上发挥着特殊作用,从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民主高效对话平台的搭建。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对话,是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可见,对话教学的前提是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离开了个体的平等,离开民主的教学氛围,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就会被异化为一种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因此,实现高效对话教学的策略之一就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
(2)恰当的高效对话话题的设置。
话题确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设计的话题必须让每个同学有话说而不是部分同学动起来。
(3)给予充裕的高效对话时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最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搜集处理信息,建松意义。惟有如此,学生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对话。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要给予充裕的思考时间,要提供充裕的对话时间。
(4)尊重多元的高效对话结果。
对话理论认为,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这样,课堂对话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5)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在区开展五段式教学研究过程中,我校全体语文教师以“追求高效”为主题,在讲座、上课、辩课、点评等环节进行了一次展示,受到了好评。而后,围绕课题,街道教研员郭真权老师对我校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一次专题讲座。两次的活动,既是课题组组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展示,更是一次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3、要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感”是人类所具有的生理、心理机能;“悟”、“觉”也,吾心曰悟,“悟”乃人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也是对人生哲理,生命意义的方向体验。“感悟”,首先从感官接触认识对象开始,通过神经的传递,到达大脑的相应区域,与先前记忆中的相似信息组块相互激活,相互联系,形成感知或感觉,进而通过不断的相似运动、相似组合等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最终形成或重构出新的记忆组块。由感而知、由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层层递进,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感悟”。人的智能和素养,正是在不断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这就使得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培养。而我们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感悟,也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具体地体现。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悟得”。无论是初读整体感知,还是精读品味语言,教师都要让学生尽情读书,边读边思,入景生情,情动辞发,而后让其畅谈所感所悟。学生的感悟虽然有深有浅,或多或少,但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教师都要加以保护。“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标准去简单评判,而要以“尊重、相信、欣赏”的心态,让学生享受有所悟的乐趣。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将会更浓。
我们还就不同课时、不同题材的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开展了研究,如:“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我们要求教师要注重“课前预习 课中求实 课后延伸”。 预习是训练阅读最重要的阶段。预习的最大优点就是直接提高学习效率。这个过程的高效实施,使得第一课时所需要的诸多内容得到了预热,缓减了第一课时的压力。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坚实求实的语文教学方式。学习的过程是连续的,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反复地接受。第一课时的结束绝对不意味着40分钟的彻底终结。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即将结束之时,老师要给予了学生不间断的学习,有利于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实效性,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
我们还进行了“童话题材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古诗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等等。每次的研究与探讨,让教师们达成了共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教师调控课堂高效性研究经验。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关系到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问题,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在教学时追求的理想和方向。如果简单的说增强课堂教学的高效行为就是要减少无效行为特别是要减少负效行为。具体的说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去做。
1、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自己的角色转换。
2、教师要保持阳光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
3、了解你的学生,也就是要了解“学情”。
4、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都应该“目中有人”。
5、去掉教学中不必要的形式,使语文教学“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6、围绕教学目标,细致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我们提出了“语文课堂调控四法”
1.情感调控
包括教师的情感调控和学生的情感调控两个方面。教师不仅要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因素,做好自身的情感控制,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情感。课堂上学生的不良情感往往通过眼神、动作等反映出来,教师应善于察颜观色,及时给以调控,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2.时间调控
包括时间程序控制、讲课速度控制、课堂始终控制等几个方面。课堂教学的时间程序控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灵活掌握;课堂教学速度的控制要适当,避免过快或过慢,语速变化要随着内存抑扬顿挫,娓娓动听,讲到重要字句时,语速要相对拉长一些;课堂教学的始终控制应注意:上课开始时,不要急于讲内容,要稍微停顿一下,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排除课问带来的干扰;讲课结束时,要力戒拖堂。
3.内容调控
包括讲练控制、疏密度控制。教师既要在尽可能短的单位时间内,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高效信息,又要给学生留下消化、吸收、融会贯通的时间;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要有度。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对预先安排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做些适当的引申或增删,往往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创造性。但增删、引申要有一定限度,否则,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教学质量。
4.组织调控
就是组织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注意有形的问题,如有的学生上课捣乱、做小动作等;也要注意无形问题,如有的学生上课开小差、胡思乱想等。这些问题,都给教学带来消极影响,教师应当及时以评价语加以激励与引导,使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秩序井然。
(四)、教学反思的高效性研究经验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的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如何进行高效的反思?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反思的意义,反思就是对过去教学经历的再认识,其中包含对“失”的反省,也包含对“得”的归纳。
1高效反思需“思之有的”
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的理性思考。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高效反思需“思之有物”
教学反思,“思”之要有物。这里的“物”,特指教学实践的过程。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一思:特色是什么?二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三思:“偶得”有哪些? 四思:“缺失”在何处? 五思:“效果”如何?
3高效反思需“思之有据”
教学反思有价值还需要思之有“据”。这里的“据”是优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改进教学、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优质教育。优质教育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优质教育来源于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为教学反思提供“据”的主要的来源可以包括三个方面:
一据:新课程理念。二据:学生发展。三据:教学效果。
高效的反思需要思之有“的”、思之有“物”、思之有“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五)主要成果。
课题的研究,大大转变了我校基地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大家更新思想,踊跃使用“高效性”这种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一改过去呆板、沉闷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只是巧妙地引导,便能使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得轻松了,学生也学得轻松了。教学氛围更加民主,教学效果更加显著。研究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大提高,锻炼出了一些高素质的教师,这些教师在街道、学校上公开课、教研课多了,一些教师在各级赛课上获奖,这些获奖课具有鲜明的“高效”特征。我校有两位语文教师参加区以上基本功大赛,荣获一、二等奖,黄昌忠老师在区评课比赛中获得三等奖。课题组老师积极撰写的论文,有两篇发表于省级刊物上,有六篇论文在区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
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我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各级开展的各项语文学科竞赛中,我校学生都能取得满意成绩,其中一名同学参加市作文竞赛,荣获三等奖,区现场作文有5人次获一等奖,有二十五名学生的作文发表在《多彩校园》、《宝安日报》和《宝安教育》上。
五、研究思考与打算。
自本课题实施以来,尽管我们课题正常开展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却始终觉得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不够,尤其是如何在研究中对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等进行具体操作,往往无从下手,或者做得不够严谨与精确。这些,还有待于专家进行引领。另外,由于课堂教学涉及的面较广泛,研究的内容很多,时间与水平有限,只能对主要问题作一些比较肤浅的研究与探讨。课题研究虽然告一段落,但“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还将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需求过多是对自身所获得的情感不满足以及对自身所获得情感的不自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的种类概括广泛,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物质。感情上的需求很希望得到爱人,家人,朋友的关心,爱护,疼爱,体贴,便会感到满足和温暖。
而物质上的情感需求,则需要以自身的收入作正比,只要在自己资金能力范围之内都是可以接受的。
情感需求过多,不知道你是具体哪方面的,如果是感情层面的,希望你调整自己的心态,因为情感需求过多,往往是感情处理中的大忌,尝试着不要什么事情不要都以自己为中心,情感需求的满足程度不可模糊。
在情感方面不太成熟,在感情方面对于别人过度依赖!这是很不好一个缺陷,因为它会让你丧失自我,没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只能在别人的感情世界里患得患失!
你的情感不是正常的恋爱,也就是说彼此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是成了夫妻那种,因为可以成为夫妻,就犯不着如此惆怅了。
婚外情感,犹如鸦片,吸起来让人迷醉,一旦成瘾,仿佛深渊,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一对同事,天天对面桌,对视出感情,说好一夜解馋,却贪吃,结果被女方老公逮到,女方离婚,男方老婆原谅,不离,现在,一个,家庭散了,曾经挺好一对,成了冤家。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独立性强,但自制力弱;情感丰富,但控制力差;追求新事物,但理想信念不够。因此,大学生应随时随地加强自我心理的调节,以确保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大学生在进行心理调节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自我意识调节
自我意识使人能够认识和体验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可控制情绪的变化。如一个人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公民意识以及角色意识等均可对情绪起到调节作用。因此,当自我意识失去控制时,就需要借助外力进行调节,使自我意识水平保持最佳状态,只有提高自我意识的支配能力,才能保证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从而发挥正常的自我意识的功能。
情感调节
大学生精力旺盛,情感丰富,情绪波动大,常常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果不良情绪所产生的能量难以释放出,就会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因此,要学会情感调节,使不良情感得到转化,即将不良情绪带来的能量引向比较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向,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积极行动。如把大学生充沛的精力与丰富的情感引导上升为自我教育的动力,多组织大型集体活动,以此调节他们的情感。
语言暗示调节
语言是人们用来彼此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大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不断丰富,他们具有独立思维、独立意识能力,因而通过科学的运用语言暗示,可解决一些学生的思想问题,在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理智调节
大学生往往好强气盛,在日常生活中易出现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每当此时,思维变得狭隘、情绪难以自控而失去理智。因此,大学生要学会理智调节,无论遇到什么事件,产生什么情绪,都要唤回理智,用理智的头脑分析并进行推理,找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注意转移调节
转移注意力在心理保健中是必不可少的,当你心绪不佳,有烦恼时,可以外出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换换环境,换个想法,因为新异刺激可以忘却不良的情绪。如果你能有意识地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对于调节情绪有特殊的意义。例如,考完一门课,就不要再想它考得如何不好、有什么问题,而应尽快将自己的注意转移,调节心理状态,以充沛的精力迎接下一门课考试,否则哪一门课都考不好。
合理渲泄调节
情绪有的可以升华,有的也不一定有必要升华,在适当的场合下,合理的渲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同样可以起到心理调节的作用。因此要学会合理渲泄情绪,首先要注意情感渲泄的对象、地点、场合、方式等,切不可任意渲泄,无端迁怒于他人或他物,造成不良后果。
交往心理调节
交往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社会性需要,它不仅是利益和物质的交流,也是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因此当你心情不愉快时,不妨向同学和朋友交谈倾诉一番,特别是向异性朋友倾诉,会产生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调查研究表明,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同异性倾诉中获得比同性倾诉中高的解决抑郁的功效。
人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但人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个性不仅是一个人与众不同的重要标志,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个性(人格结构)中最深层的、扮演重要角色的是情感。情感从情绪发展而来,再由情绪逐步走向成熟。情感发展水平的标志主要反映在情感与理智的关系上。一个人要想与众不同,要有个性,必须有高度的自制力,以及正确利用和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因此,情感教育对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理论上弄清情感教育与个性发展的涵义与特征,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情感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内涵及表现特征
对于情感(EMOTION)的界定众说纷纭。有人说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客观事物所抱的态度;有人说情感同兴趣一样,属于意向过程,是人的意识倾向性的表现,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意识波动性和感染性。1991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在"非智力因素"概念中提出"情商",即情感商数,从而震动了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各学者争相开展对"情商"的研究和探讨。"情商"主要包括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等内容。"情商"强调了情感对人的成功的作用。笔者认为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觉和反应,而这些反应和其他一些反应的情感调节是与特定的体验有联系的,情感通常是正在建立起来的习得体验,它属于"非智力因素"中的因素之一。
情感的特征表现为:(1)情感的两极性。如爱与恨、快乐与悲伤、自尊与悲观等两种相反的情感,它们互相依存、互相矛盾,还可以直接转化为活动的动力。(2)情感的个体差异性。由于情感受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加上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都不相同,因此个体的情感是有差异的。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淡泊如水;有的人着迷音乐,有的人热衷体育。如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与刚进校的大学生情感差异性就很大,由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识态度都不同,刚进校的大学生情感易动摇、不定,而面临毕业的大学生的情感和自我意识已逐步趋于稳定、成熟。(3)情感的丰富性和社会性。随着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的丰富,其感情世界也日趋丰富。他对自己所赖以生存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映,反映的基本形式是满意或不满意。如对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官僚主义作风、官场的腐败等表示不满,对市场经济商品的丰富、物价的平稳等表示满意;对食堂的伙食表示不满,对某一个教师教学教法表示不满,对后勤社会化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表示满意等。这两种心理是相伴而生的。(4)情感的隐蔽性。虽然情感带有爆发性的特点,易于外露,但许多深刻性的情感,却比较含蓄、平静、深沉。一个成熟的人的情感一般不易外显。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处事为人、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教育的情景中,互动的情感关系是学生最终取得学业成功、教师最终实现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发奋,教师也会因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更加热爱教育工作。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调节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
个性,即个人的性格或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性格乃是个性的核心因素。诚实和虚伪、勇敢和怯懦等都是性格的特征和表现。笔者认为,个性是与众不同的各种素质的综合体,是一个人个体的、显在和潜在的生存方式。个性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家庭、社会、教育多方面的影响。
个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前者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后者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和个人特征。作为一般的人,固然有其全面发展的要求,作为社会人,社会对其成员有一般的要求,这些是全面发展的共性。但是作为具体的人,由于先天的秉赋、后天的成长经历、环境、教育和接受不同的影响,本身的发展需要也有差别,每个人都会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发展倾向和特长。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发展的动力和支柱。社会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的发展是由于人的创造形成的,人是以其特长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的创造性和竞争能力正是人的个性的表现。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学习努力,成绩优良,但创造能力却普遍较弱,这是我们的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共性,忽视发展个性的结果。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实现完善现代人的共性和社会需要的共性的同时,也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和可能。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情感教育对个性发展的作用
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控制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学会悦纳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青年人的感情很丰富,但缺乏自控能力。在成功的道路上,缺乏的不是机会,而是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和对别人情绪的揣摩。首先要学会悦纳自己,悦纳自己就是指对自己本来面目的认可、肯定的态度。它涉及到一个人是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己,形成自尊,还是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己,形成自卑。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面对社会的改革,勤奋、好学、拼搏、攀登、努力培养自己实际体验和综合分析能力,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他们的情绪是愉悦的,情绪是良好的。人在良好的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容易吸收新成果。而当他们为自己理想蓝图不能变成现实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树立不懈进取的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加强对自然、对人类自身的科学认识,以形成良好的个人心境和积极的情感,发展个性,开发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要有勇气面对挫折和失败,克服惰性。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能够较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会为实现理想自我而努力。人最难的是自己(主体我)认识自己(客体我)。自我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要自己全面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就要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积极参加活动,扩大社会实践。此外,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完整统一人格的基础。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调控情感。一方面,意志的产生离不开情感的激励。高尚、稳定、强烈的情感,特别是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会对一个人的意志活动产生强大推动力,而低级、动摇、萎靡的情感,则是个体意志活动的障碍。另一方面,意志产生之后又会反过来调节和控制情感。情感教育教会学生与人协作、与人交往的能力。现代社会既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又需要人进行多方面协作;孤芳自赏、独身奋战将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这需要人们相互融洽、和谐、宽容、尊重和以礼相待。情感教育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正确的情感表达和交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依恋的纽带。情感不仅是内在的心理,又是能够让人意识到的意向和表达这种心理的外显。使我们在接受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接受。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由于他们先天的基础和后天的成长小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需要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人才,这是个性发展的基础。要搞好大学教育,我们必须认识大学生的共性,更要重视大学生的特殊性。一般说来,教师对学生倾注多少情感决定着师生的交往关系,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建立MIN ZHU型的师生交往关系,借助得到学生承认的个人权威来管理班级,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殊性,鼓励多样性,培养创造性;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加以引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学会与人合作,善于人际沟通。
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个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及其创造性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基础。知识创新的主体是受过教育的人,是掌握科学知识,具有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面对竞争、挑战和风险,要把握时机,获取成功,人们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要善于根据社会的需要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要善于运用情感智慧驾驭自己的情感,善于调节人生的酸甜苦辣,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现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从小到大学习成绩比别人略胜一筹,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娇宠下长大的,没有受过必要的磨难教育,在思想道德、个性特征及心理素质方面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因此,这些学生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往往不知所措,迷失方向。或很消沉,一蹶不振,或心理失衡,情绪不能自已甚至走上绝路。因此,高校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不能忽视情感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
还有几点 自己总结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教材反映了课程标准的精神,要求改变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线、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传统教法,本着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学习音乐。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美教学理论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进行音乐教学改革,应以“情”和“美”的视角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入点是“情境”。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看,“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优化了的音乐学习与生活环境。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为经,将被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要素重新确定为音乐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价值观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在音乐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音乐氛围的创设,拉近了音乐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受生活实际的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仅如此,情境教学将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调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从而将唱歌、欣赏、活动的训练统一在具体生活的音乐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不仅掌握了技能技巧,而且发展了音乐表现能力。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红灯停,绿灯行》这首歌曲时,我创设了一种看交通警察手势和红绿灯的指示过马路的生活情境,一部分学生扮演交通警察,另一部分学生则表演通过十字路口的行人,而我则手持红色和绿色的纸牌表示红绿灯。在歌声中,我跟着歌声举牌,扮“交通警察”的学生则看交通灯的指示做交通手势,另一部分扮行人的学生看手势来行路。在活动中,有的学生表演司机,有的学生扮演骑自行车的人,还有的学生则扮演骑摩托车的人或步行的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既懂得了交通规则,学会看交通警察手势,也体会了歌曲的情绪,培养了音乐表现力。
由此可见,创设结合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对优化审美教育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二、发展情趣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主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中让学生加入了形象的动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些节奏,并且能够用形象的动作把它们表现出来。融听音训练、节奏律动、速度、感知、音乐想象、动作创编等音乐训能为一体,在自觉、主动地参与情况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三、培养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地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章程的状态。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在教唱二年级上册《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时,我给学生们编了一个小乌鸦和乌鸦妈妈的动人故事,故事讲了乌鸦妈妈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把小乌鸦养育大,终于有一天,当乌鸦妈妈年龄大了,飞不动的时候,小乌鸦牢记妈妈的养育之恩,辛辛苦苦为妈妈寻找食物喂养妈妈。课中我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感人的语气感动学生,让学生从中明白妈妈的辛苦,以及应该怎样孝敬妈妈,疼爱妈妈,学生听了故事后,很感动,纷纷举手发言来表达自己将怎样疼爱自己的妈妈,并在学习歌曲和演唱歌曲时都很认真、专注,用心投入地演唱了这首歌曲,达到了德育与智育并举。
总之,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动脑,组织好各个环节的教学,用生动、形象、甜美的教学语言和动听的歌声与伴奏打动学生的心扉,唤起学生的美感。
问题一:心理学中什么是情感目标 中学教学所要预期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单方面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在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实践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还不够重视,本文主要对新课标中情感目标的实现进行了探究, 旨在促进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一、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内涵
在新的中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再是知识与能力的陪衬、附属,而是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既体现了中学教学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也凸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情感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要素,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它们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情感学习与形成或改变态度、提高鉴赏能力、更新价值观念、培养高尚情操等密切相关。
新课标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 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态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有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创新的人生观, 热爱生活、学习、工作, 热爱自然、社会, 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态度教育对学生有终身的价值, 它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 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课程目标中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素质。
二、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 除了能处理在科技社会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文字、观念、数学等相关的知识能力外, 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勇于创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有对文学精粹的渴求心, 能愉快地聆听优美的音乐等。所以, 情感目标在教育中显示出了重要的地位。通过情感教育, 要调节和协调人的情绪,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达到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情感目标的实现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够在中学教学中正确体现其情感目标呢?以下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1、要转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传统教育中, 教师权威的绝对化、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冷漠化, 阻碍了情感的生成, 在教师的权威下, 学生不能自主、自由地表达。若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与学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和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基础上, 学生就能成为自己思想、情感、意志的主宰, 就能感知自身对他人的意义, 结合自身经验体验智者、仁者的思想情感, 借助文本完成审美体验, 唤醒人性的真善美, 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就会自然生成。
2、要合理设计教学的情感性。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情感目标的设计环节,教师在备课教案中要体现出情感目标的设计。但这种目标大多是知识目标的附带物,因此要求教师要认真领会教材内容,从中找到能体现情感目标的内容。
3、教师要具有关怀学生的意识。在以言语为主要中介的师生交往中,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 在很大程度>>
问题二:幼儿园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它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情感教育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每个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人在接触现实的时候,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总是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产生着不同的情绪、情感、并逐步地演变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幼儿情感的发展对其以后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大的,特别是幼儿情感的个别化即幼儿情感的某种倾向性,对幼儿将来的个性形成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们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各种交往中,都可以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上的“单一”概念,确立整体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情感教育未被人们所重视,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技巧传授,轻能力、习惯、兴趣、情操的培养。以往,我们在设计、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时,多是单纯追求各学科教学的工具性效应,忽视了在品德、情感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目的。例如,在“认识春天”的教育活动时,多半限于让幼儿掌握春天的气候特征和动植物的变化,使幼儿感觉衣服的增减等,这样孩子们所获得的只是知识。在更新教育观念后,在组织教育活动时,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注意了情感教育,如春天到了,带小朋友到户外春游,观察春天的景象以及池塘里的蝌蚪的变化,并根据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启发幼儿:“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呀?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我又用拟人的手法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我便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各种各样充满爱心的想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同情、帮助弱小者的品质的熏陶。
二、对幼儿要爱严结合,循循善诱,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无爱便无教育。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年龄越小,作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爱”的情感交流越发显得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从情感、行为等方面去了解幼儿,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对待幼儿要爱,但热爱不等于溺爱、迁就、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忽松忽紧,而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尽管是极其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这可增强幼儿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注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有目的的活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
问题三: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三者有什么关系 认识、情感与意志是人的心理的基本过程。这些过程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首先,意识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意识活动是受目的支配的,目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认识活动的结果。人的认识越丰富、越深刻,他的活动目的就越自觉,越有可能制定出周密的计划,采用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意志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又反作用于认识活动。意志坚强的人,有更强的奋斗精神,不畏艰难困苦,不懈探索,这为不断深化认识,排除障碍,实现目的提供了保证。其次,意志和情感是密切联系的。情感和情绪是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它有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之分。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和鼓舞人的意志行动,消极的情感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例如,当一个学生成绩优异,受到表扬和奖励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并在学习上积极克服困难,反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学习。意志不仅受情绪的影响,而且它对情绪也能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谓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意志对情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1、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与认知过程相联系
2、认知过程通过形象或者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情感通过体验来反应客观事物情绪情感会影响人的认知过程,而人对事物的不同认知也会影响情绪情感
3、意志与认知的关系:认知是意志的前提意志具有目的性,人的目的性不是凭空产生而是认知活动的结果,意志能影响认知过程,人在进行各种认知活动时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困难则需要作出意志努力
4、意志与情感的关系:首先,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其次,意志可以影响情感的发展,使情感服从励志
问题四:调控情绪目标中要提高哪些能力 情绪调控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重要品质之一,这种能力能及时摆脱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的初步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调控,如孩子对任性、执拗、侵略性、攻击性等偏颇情绪的适当调控;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适当地调节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概括来说,就是既有控制,又有宣泄,把情绪调控在一个与年龄相称的范围内,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比较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幼儿情绪的易激动性(易于爆发 )、易感性(情绪易于为周围事物所左右)和易表现性(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的一致性)。情绪调控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不一定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其发展更多是教育培养、教育环境影响的结果。情绪调控同知识系统与认知能力一样,是种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而它的学习又不同于认知教育,它更多地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强调情感经验的积累。所以,从教育途径上,应更多地考虑周围情境的氛围以及整个教育方式的自然性。 家庭是以骨肉亲情为纽带形式的特殊社会组成形式。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特殊的情感关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情感习得的启蒙学校,是人类情感最美好最丰富的资源所在地。从个体情感发生上来看,儿童情感起源于父母的抚爱和家庭温馨氛围的熏陶,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是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幼儿在家庭中,尤其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达其情绪和情感,不论愉悦还是忧伤,高兴还是愁闷,随时随地都会表现出来。这说明某种程度上儿童在家庭中其情绪是不受抑制的,是自由奔放的,原因就在于特殊的家庭情感氛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情使父母与子女之间有较高的亲和力,孩子的情绪表达(主要指不良情绪)一般不会招致惩罚或其他严重后果。而在社会氛围中儿童情感表达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无端地发泄情绪容易受到惩罚或得到不好的评价,如教师的批评,伙伴们离他而去。其次,孩子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免不了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有时又因惧怕惩罚或因权威人物如教师在面前而控制着,孩子往往把积压的情绪带回家里,向父母发泄,从而使他(她)的情绪得到某种微妙的平衡。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即孩子常因一些琐屑小事而跟父母过不去,大哭大闹,恐怕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家庭在孩子情绪调控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创设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实践和自然感受的体验中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是帮助幼儿形成初步使绪调控能力的重要保证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情感共同体,每个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氛围,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占优势的情绪状态。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处理好父母之间的关系。“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表现得愉快、喜悦、乐观向上,这不仅能使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培养幼儿初步情绪调控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家庭关系>>
问题五:幼儿园亲子游戏中班情绪情感培养目标 5分 亲子游戏一般都以培养亲子感情,增进亲子关系为目标。然后也要看具体的,体谅父母之类的呀,感恩呀什么的都可以做为目标。
问题六: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同认识活动一样,仍然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包括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它们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3、情绪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
问题七:情感交流的定义是啥? 20分 现在多特指社会交际或工作中的一种人际交流,较为认可的概念: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它有三大要素即: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②达成共同的协议;③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如何构建情智共生语言课堂 构建情智共生的语文课堂 内容摘要:构建情智共生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和谐发展。音乐的播放设计,教学线索的安排,问题群的形成,思维河的流动,都可以当作情感与智慧的资源去开发。
丢掉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挫折和困扰,可能会引发各种复杂的情绪和心情。每个人的反应和应对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情和应对方式:
1 失落和沮丧:丢掉工作后,人们通常会感到失落和沮丧。他们可能会对失去的工作感到失望,担心未来的就业情况,以及担心经济和财务问题。
2 不安和焦虑:丢掉工作后,人们可能会感到不安和焦虑,因为他们面临着失去稳定收入和生活保障的风险。担心未来的就业机会和竞争压力也会增加焦虑感。
3 自尊心受挫:失业可能对人们的自尊心造成打击,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价值减少或被拒绝。这种情绪可能导致自我怀疑和缺乏自信。
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应对失业带来的情绪和困境:
1 接受情绪:面对失业后的情绪,首先要允许自己感受和表达这些情绪。理解这是一个正常的反应,并且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
2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士交流,寻求情感支持和建议。他们可以给予鼓励、建议和帮助,帮助你度过这个困难的阶段。
3 重新评估和规划:利用这个时间重新评估自己的职业目标、技能和兴趣。考虑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并制定行动计划来实现目标。
4 提升技能和学习:利用这段时间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自学、志愿工作或实习等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5 维持积极的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对于度过失业期非常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适当的运动和放松活动,寻找积极的事物来转移注意力。
6 主动求职和网络建设:积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更新简历并投递求职申请。同时,加强自
己的职业网络,参加行业活动,与行业专业人士建立联系。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时间和努力,但通过积极的态度和努力,大多数人能够克服失业的困境,找到新的职业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