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象:主观?客观?文‖李克富

心理现象:主观?客观?文‖李克富,第1张

让求助者接受那些客观的、通过自己当前的主观努力根本无法改变的心理现象,比如强迫性思维、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比如考试前的紧张……不再搏斗,力争以与症状和解的方式解决内心冲突。

的确,我曾在课堂上讲过“心理现象是主观的”,但当听到一位学员说“心理现象都是主观的”时,还是很不礼貌地打断了她的话并指责:“您曲解了我的意思,您在鹦鹉学舌!”

这不仅仅因为她的话中多了一个“都”字。

问:“大脑”到底是客观存在?还是人的一种主观认识?

答:当然是客观存在,能够看得见摸得着。

再问:那么,“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科学结论,说明心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这次她笑而未答——我觉得她理解我的意思了。

又问:您怎么理解“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科学结论?

她依然笑而不答。

为“测试”她是否用微笑来掩盖自己的无知,我把问题进一步具体化。说:请您举例说明,哪些心理现象是客观的、哪些又是主观的。

她想了想,但依然不敢肯定地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有性的冲动或性吸引,这是人人都有的心理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这一点上讲,性冲动或性吸引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不否认。因为在我看来,人的本性、基本的情绪反应等都不能说是主观的。尤其是某些疾病或症状,比如精神分裂、抑郁等,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其病理机制有着生物学基础,当然属于“客观”的范畴。

在经过了一番讨论后,我谈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心理现象是主观的,而有些则是客观的,还有些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她问:什么心理现象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我答:人格!

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而“气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特点决定的,神经过程的特点主要是先天形成的,所以,遗传素质相同或相近的人的气质类型也比较接近”。这足以说明气质的客观性。与气质这一人格的生物属性不同,性格则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行为方式也会各不相同”,“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比如鲁迅就是既“横眉冷对千夫指”,又“俯首甘为孺子牛”。

为了进一步佐证的确存在着“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心理现象,我又引证了教材中对“美感”这一高级情感的认识:“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美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对立统一。”

接下来,学生问了我两个问题。

一个是:您如此严格地区分心理现象的主观和客观,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回答。告诉她,目的就是在具体咨询过程中,让求助者接受那些客观的、通过自己当前的主观努力根本无法改变的心理现象,比如强迫性思维、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比如考试前的紧张……不再搏斗,力争以与症状和解的方式解决内心冲突。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讨论了那么多,到底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

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我相信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因为只有“人”才能做出主观和客观的二分,岂不知在“二分”时“一体”就不见了。

在不知何为“主观”、何为“客观”的前提下,我们师徒二人却在讨论心理现象的主观与客观,今晨想起,不禁哑然。

(2021-3-11)

摘自《抓住早晨》

  3  月  11日 觉察日记

一、事件:二大爷过十周年

二、应对:一致性

三、感受:

悲伤、难过,平静,兴奋

四、对方的感受:

五、想法:

1想想老人家渐渐离我们而去,心里一股酸酸的感觉,悲伤又难过。

2现实生活就是这样,人活着时,是不能把所有有关系的人聚在一起的,只有离开人间,祭日的时候所有与之有关系的人聚到了一块,这是给活着的人看的。

3我们这一辈的兄弟姊妹有二十几个,也只有在这个时候聚的比较齐,好长时间不见,见面聊一聊还是很开心的。

4见到下一辈的下下一辈的这么多的人,心里更是高兴,老任家香火旺,后继有人。

六、期待:

1自己对他人的期待:

逝者安息,生者轻松活好自己

2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健康活自己

3他人对自己的期待:

七、我的模式:

想到逝去老人们心里酸酸的就难过,看到这么多的亲人有很满足。

八、我深层次的需求:

爱,链接

九、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满足我深层的需求:

链接内在小孩

看到自己,认可自己

爱自己!

十、生命力:生生不息

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

感恩父母你的养育之恩。

感恩祖国的繁荣昌盛。

感恩大地母亲的滋养。

感恩老公陪我去参加二大爷十周年祭日。

感恩今天兄弟姐妹的相聚拉家常。

感恩婆婆给的包子和菜卷子

感恩一切的发生都有助于我

不能片面的说是哪一面,应该是主观情感与理性客观的结合,但是偏理性的。

和谐中庸,只有人在主观情感的趋动下才能在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去考虑到多方面,也只有考虑到多方面,也才会有和谐中庸的情况出现,并且在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时凭主观情感是很难做到和谐中庸的,因为往往添加情感因素会有好恶,所以和谐中庸又是在情感基础上理性的表现,在我们有了丰富的感情判断后,最终由理性带领我们到和谐中庸的境界。

所以说和谐中庸不能单纯说它是主观情感或理性客观,应该是主观情感与理性客观的结合,并偏向于理性客观方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668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