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关雎》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关雎>是《诗经》开宗明义的第一篇。由於流传久远,影响至深且大,因此历来对这首诗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是首爱情诗赞美诗;是举贤诗、讽刺诗;是抢婚背景下的贵族,有关婚姻的教育诗(据《墨子》说法,「琴瑟」「钟鼓」均非平民之乐。);是祝贺新婚的诗,……。 其实,仔细玩味诗中那真率炽热的感情,我们毋宁把它当作是一首产生於二千多年前古老的民间恋歌,诗中娓娓细述的是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他的倾慕、爱恋与渴望,而这正是亘古以来每一个人心中对爱情最深的企盼。 全诗依据<毛诗>将之分为三章,首章四句见物起兴,写自己的爱情与想望。雎鸠,是一种水鸟,传说这种鸟儿雌雄相爱,形影不离,情真意专,如果一只先死,另一只便忧伤不食,憔悴而死。因此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至於说「窈窕淑女」是谁,是男子在河边邂逅了一位美丽佳人,而一见钟情,而倾慕追求?还是男子见雎鸠相亲相爱成双成对而春心荡漾,而思念起心中的人儿这里留给大家丰富的想像空间。 次章八句,以缠绵悱恻之情,道出男子追求未果的爱慕之心与相思之苦。「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也许是暗示著少女正在河边采荇,她的美妙姿态,她的窈窕倩影点点滴滴,深深的烙印在男子的心上,难以磨灭。也许是左右浮动的荇菜,就少女不可捉摸的心,注定二这条情路是要走得艰辛难熬。於是日思夜想,不能须臾忘怀。白天里食不知味,无心做事,而漫漫长夜又只能躺在上翻来覆去的苦思冥想不能成眠,心中反复叨念著切割著爱人的名字,爱人的影子,这种「为爱而不得其爱,又不忘其爱」的痴心想念那里只是一个愁字而已!第三章八句,描写男子向往著愿望实现时的欢乐。有人说:「这首诗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对一位少女邂逅、追求、相思并同她完婚的全过程。」细读全诗,若最后只是像童话故事中大团圆的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那麼诗意就荡然无存了!爱到深处无怨尤,爱的渴求能导致爱的升华。这位陷入情网不能自拔的男子,并没有伤心到吐血病倒,也没有绝望的自残杀人,而是给自己的感情找到一条出路,架构起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幻想著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一刹那间他满足了,他和他的爱人美满和谐的结合了!於是一场虚构的热闹的结婚场面快快乐乐的展开,让我们不禁陶醉在其中为其祝福。但幻想毕竟不是事实,一转念后,男子又会想到什麼?是更深的相思愁绪?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的坚贞?也许留待大家仔细去玩味了!孔子在《论语.八佾》有中肯的评价:「<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综观全诗充满著男子的浪漫情怀,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深刻细微而不失理性平和,感情热烈又不陷於难以自拔的痛苦呻吟。这真是我们现代人每谈感情便置之死地,玉石俱焚的毁灭作为,要好好省思的。

关雎白话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蒹葭白话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扩展资料: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参考资料:

-关雎-蒹葭

这首诗写一个

男子正在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订同心之约,表达出主人公的一片赤诚与永远相好的强烈愿望。本诗语言朴素明朗,并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一咏三叹,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关雎中的爱情观给我们启示:相爱的两个人是互相有吸引力的,而这个吸引力在于他们之间的一见钟情。

《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的相思与追求。全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章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扩展资料: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

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

《关雎》的赏析如下:

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它那淳朴自然的风格和复杂缠绵的情感值得品味。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反映了求之不得的烦恼,悠哉一词的叠用将作者长夜难眠的相思之苦刻画得入木三分。巧妙优美的语言反映了复杂的心境: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少年的爱慕之心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雎》感想: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它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我还觉得这首诗表达了男主人公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惆怅之情。“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君子爱淑女,却爱而不得,无法入眠。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只是觉得很有趣,但并没有切身的体会。

《诗经》的美感,是原汁原味的,不加修饰的。读着它,如同穿越到几千年前,被锁定在记忆中的山野乡村城市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男情女家,婚丧嫁娶,民间闲话,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如此的真实。这些都真真切切的存在过,真真实实的发生过。

  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从《蒹葭》一诗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诗人们在感情上并不安于现状,并不听凭现实的摆布,而是有自己的目标、有希望、有追求的,而他们的希望和追求往往以失败、受挫为结局,所以他们的情感结构也就表现为这样的模式或艺术框框:希望(具体而缥缈的目标)----追求----受挫(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三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虽然有了尽善尽美的理想,而追求之时又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明知障碍不可逾越,却还要追求,结局也就必然是失败受挫而成为悲剧。

《关雎》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关雎的赏析: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

原文节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扩展资料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创作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675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