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这类词洗脱了“脂粉气”,
从“倚红偎翠”的秾艳中走出,
变得明丽
净洁《洞仙歌》说:
冰肌玉骨,
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
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
敧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
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婉约词气质的改变及词品的提高,
就不仅仅用来写歌儿 ,
还可以用来表达
对妻子的挚情
夫妻之情在古人眼中是人伦的一项重要内涵,
庄重而神圣
用流
行小调来抒发对妻子的情感,是苏轼的一大创举,这同时说明苏轼已经破除了
“诗尊词卑”的文体等级差别观念
婉约词气质的改变及词品的提高,还使苏轼的咏物词看来另有寄托《水龙吟》
咏杨花,写得仪态万方、柔情无限,词云:
第二,
这类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
语气变得爽快利落,
且时时做旷达
之想北宋婉约言情词,往往沉湎于一己的痛苦,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晏几道
和秦观被称作“古之伤心人”,
就在这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
苏轼生性豪迈,
在
现实生活中倔强刚直,
没有什么磨难能击倒他
他写相思别离的婉约词,
因此也
与他人的一味沉沦不同《蝶恋花》说: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
恼
正像木斋先生所说的,
苏轼的词是立体的,
多样的
通过阅读木斋老师关于苏
轼的文章以及苏轼的词作,
我了解到,
在豪放的代言之后,
苏轼的词作也不乏温
婉含情之作,或悼念亡灵,或感怀青春,或有感于旅途因为苏轼就是一个性情
中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使他的一些作品充满了明丽、妩媚的婉约风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写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原文如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除了思念亲人、思乡之情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包含了诗人出世与入世、隐退与进取的矛盾心理。思念亲人、思乡之情主要在下片中,而上片词则包含了诗人的政治抱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饮而醉,意兴阑珊中饶有律动。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隐含了他的出世思想。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的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合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致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就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一,
这类词洗脱了“脂粉气”,
从“倚红偎翠”的秾艳中走出,
变得明丽
净洁。《洞仙歌》说:
冰肌玉骨,
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
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
敧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
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婉约词气质的改变及词品的提高,
就不仅仅用来写歌儿舞女,
还可以用来表达
对妻子的挚情。
夫妻之情在古人眼中是人伦的一项重要内涵,
庄重而神圣。
用流
行小调来抒发对妻子的情感,是苏轼的一大创举,这同时说明苏轼已经破除了
“诗尊词卑”的文体等级差别观念。
婉约词气质的改变及词品的提高,还使苏轼的咏物词看来另有寄托。《水龙吟》
咏杨花,写得仪态万方、柔情无限,词云:
第二,
这类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
语气变得爽快利落,
且时时做旷达
之想。北宋婉约言情词,往往沉湎于一己的痛苦,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晏几道
和秦观被称作“古之伤心人”,
就在这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
苏轼生性豪迈,
在
现实生活中倔强刚直,
没有什么磨难能击倒他。
他写相思别离的婉约词,
因此也
与他人的一味沉沦不同。《蝶恋花》说: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
恼。
正像木斋先生所说的,
苏轼的词是立体的,
多样的。
通过阅读木斋老师关于苏
轼的文章以及苏轼的词作,
我了解到,
在豪放的代言之后,
苏轼的词作也不乏温
婉含情之作,或悼念亡灵,或感怀青春,或有感于旅途。因为苏轼就是一个性情
中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使他的一些作品充满了明丽、妩媚的婉约风格。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苏轼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苏轼的《江城子》
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上篇记实,下篇记梦,突出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本诗的悲伤基调。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词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6)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8)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9)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10)顾:看。
(11)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