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宋 苏轼 翻译

《中秋月》宋 苏轼 翻译,第1张

翻译: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原文:

        《阳关曲·中秋月》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就在创作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苏轼兄弟便得到了团聚的机会。熙宁九年(1076)冬苏轼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离密州南下。次年春,苏辙自京师往迎,兄弟同赴京师。抵陈桥驿,苏轼奉命改知徐州。

四月,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七年来,兄弟第一次同赏月华,而不再是“千里共蝉娟”。苏辙有《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记其事,苏轼则写下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

参考资料:

----阳关曲·中秋月

HI~各位老师同学们,中秋快乐呀!

中秋三天假期大家是怎么度过的呢?回家庆团圆,和家人坐在一起赏着明月吃着月饼,看全运会,看河南卫视的中秋奇妙夜,还是因为学习或者工作的原因,没能回家团聚,只能“思君共明月,千里奉光辉”呢。

我也回了趟老家,所以停更了三天,在此向大家致歉,也向大家送上一份迟到的中秋祝福,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能在中秋节团聚在一起当然是最好了,但如果因为工作学习生活的奔波,确实无法聚在一起,把这种思念寄托给明月,何尝不是另一种的美好呢。其实时常挂念的亲人不管他们人在哪里,只要知道他们生活富足、工作顺心、精神 健康 ,我们都应该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苏轼就说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长久”才是真真正正的“圆满”呀~!

谈到苏轼,他的一生也是几起几落,身世浮沉,异地他乡的中秋月他也是见了不少,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还有《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念奴娇 中秋》、《阳关曲 中秋月》等名篇,我们今天要一起背诵的,就是他调任徐州所作的《阳关曲 中秋月》。

阳关曲·中秋月

苏轼 〔宋代〕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有人说,苏轼到哪里,哪里就成了“诗城”。的确,苏轼一生遭大贬两次,小贬无数,一生辗转迁徙十余处,最远到达荒芜的南海,但不论时间的长短,也不论为官还是谪居,凡足迹所到之处,他必定会在当地留下优秀的政绩、脍炙人口的诗文还有各种传说趣事,在徐州也不例外。这首《阳关曲·中秋月》就作于公元1077年,他调任徐州知州的中秋节之夜,这一年,阔别七年的弟弟苏辙与他相聚过节,所以这首小词既有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欢喜,也透露着不久又得离开的哀伤与感慨。

标题《阳关曲》,词牌名。因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西出阳关无故人"句而得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暮云”,就是傍晚的云。夜幕降临,把晚霞收的干干净净。溢:满出,月光清冷如水,天地间瞬间就充满了寒气。“银汉”,银河。“玉盘”比喻中秋的月又白又圆,这也是诗词中常见用来形容月亮的,比如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银河静悄悄的把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一二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收”字和“转”字,展现出天色在不知不觉中渐黑的动态场景。

月到中秋分外明,是中秋月的特点。首句便及此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因为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没有这层面纱先衬托一下,便显不出如此效果。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悬挂却无声,浩瀚宇宙的空寂感由此传出。“玉盘”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看,从诗词谐韵上应读作kān,指欣赏(类似还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这首词后两句是说,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这首词,从傍晚写到了夜深,从一个夜晚写到了一生中许多个夜晚,也从相聚写到了离别。一抹忧思在清冷的中秋月光的映照下,染浸了无数人的心怀。

就像是……昨天中秋节,却又是三天假期的最后一天,第二天又要上班,所以很多分隔两地的家庭,只能把中秋夜提前度过。

有人说“人的一生,相聚是短暂,离别是常态”。在相聚的日子里,总不敢多往前想一点点,因为往前一步就是离别。

曾经以为毕了业,还能时常聚一聚,没想到奔赴 社会 的沙场,就再也没有机会看见那群熟悉的身影;曾经以为来日方长,亲人总在翘首以盼,没想到命运无常,可能只是一个转身,彼此就天人相隔;曾经以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在无声无息中,默契地退出了彼此的朋友圈,从此相离数里也再难会面……

米兰·昆德拉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我们都不擅长告别。”人生的列车,人来人往,人往人来。某一段路上,给彼此留下朗朗笑声,已是难得。

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中秋之月暂满还缺,或许你也和苏轼一样,和家人匆匆相聚就要奔赴远方,和好友倾诉心肠后就要天涯两端。

分别的时刻来临,切莫忘了紧紧相拥。依依惜别,方不辜负这缱绻情谊。

最后,我们再一起背诵一下这首小词——

yáng guān qǔ ·zhōng qiū yuè

阳关曲·中秋月

苏轼 〔宋代〕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mù yún shōu jìn yì qīng hán ,yín hàn wú shēng zhuǎn yù pán

暮 云 收 尽 溢 清 寒 , 银 汉 无 声 转 玉 盘 。

cǐ shēng cǐ yè bú zhǎng hǎo ,míng yuè míng nián hé chù kān 。

此 生 此 夜 不 长 好 , 明 月 明 年 何 处 看 。

中秋月作者:苏轼。

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明年何处看。

译文

夜幕降临,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

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胱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

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注释:

(1)阳关曲:本名《渭城曲》。单调二十八字,四购三平韵。宋秦观云:《渭城曲》 绝句,近世又歌

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属双调,又属大石调。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

破阵乐》也,属坐部伎。

(2)溢: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3)银汉:银河。唐袁晖《七月闺情》: "不如银汉女, 岁岁鹊成桥。”

(4)玉盘:喻月。李铂《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中秋月写的是什么

 中秋月写的是什么,提到中秋月,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秋节,古人对中秋也是有很深的情怀,所以创作了这么多朗朗上口的古诗词,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中秋月写的是什么的相关知识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中秋月写的是什么1

  中秋月作者:苏轼。

 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明年何处看。

  译文

 夜幕降临,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胱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

 月到中秋分外明,是中秋月的特点。首句便及此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因为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没有这层面纱先衬托一下,便显不出如此效果。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是应该有声音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由此传出。“玉盘”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注释:

 (1)阳关曲:本名《渭城曲》。单调二十八字,四购三平韵。宋秦观云:《渭城曲》 绝句,近世又歌

 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属双调,又属大石调。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

 破阵乐》也,属坐部伎。

 (2)溢: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3)银汉:银河。唐袁晖《七月闺情》: "不如银汉女, 岁岁鹊成桥。”

 (4)玉盘:喻月。李铂《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中秋月写的是什么2

  苏轼中秋月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是《阳关词》三首之一,当时诗人任徐州知州。《苏轼文集·书〈彭城观月诗〉》:“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弟苏辙字)观月彭城(徐州州治),作此诗,以《阳关》歌之。今复此夜宿于赣上,方迁岭表,独歌此曲,以识一时之事,殊未觉有今夕之悲,悬知有他日之喜也。”由“方迁岭表”可以推断,此跋当书于绍圣元年(1094)作者被贬至岭南途中。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对苏轼的评价是什么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 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

[注释](1)银汉:即银河。玉盘:指月亮。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金风送爽,皓月当空,一年中气候最为宜人的中秋节到了。本期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中秋月》。

苏轼《中秋月》赏析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黑点表示的,这个小黑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阳关体七绝《中秋月》

白露过后,天气明显转凉。放学回家后坐在窗口写作业,风一吹,就得把窗户关起来了,因为已经有冷的感觉了。刚开学那些天有时作业写完了天还亮着,可现在作业还没写完一半妈妈就喊我看落日了。放学回家的路上,路边的树已经有叶子开始泛黄……就像宋朝江西诗派诗人、人称“谢蝴蝶”的谢逸在他的《点绛唇》里写的:“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金风送爽,代表着秋天过半的秋分节气到来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天的第四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9月22-24日。“分”即为“半”,秋分就是秋天过半。《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我在给大家分享杨朴《七夕》这首诗的时候曾讲到过“从立秋开始,达到顶峰的阳气将会慢慢开始往下降,降到极致的阴气将会慢慢地开始往上升”,从立秋开始积累的阴气到了秋分时节已经开始和阳气分庭抗礼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说:“秋分,八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这些记载告诉我们,“秋分”的含义有二: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在秋季90天的正中间,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秋分这一天同“春分”日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则相反。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过后,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秋分三候也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秋分第一候是“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就是说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秋分第二候是“蛰虫坯户”。“坯”pī是指没有烧过的砖瓦、陶器等。《礼记》注曰:坯,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jin塞se之也。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泥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诗经·豳风·七月》也写到“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描写的也是“坯户”的现象,不过不是虫子,而是农夫把北向的窗户和漏风的门板用泥巴糊好,准备过冬的情形。秋分第三候是“水始涸”。《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是说此时秋分时节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秋分”这天,将迎来我国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所以自今年起,每年农历的秋分就是“中国农民丰收节”。

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有两句很有名的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古诗词中“春花秋月”总是一起出现。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美,而秋天最美的就是天边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对于古人来说,“天、地、日、月”都是强大而神秘的力量,对古人来说都无比重要。那么这么重要而神秘的事物,古人会怎么对待它们呢?古人会祭祀他们,因为祭祀是古人最重视的事。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以秋分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祭月”。月亮属阴,秋天同样属阴,而且秋天的月亮分外明,所以古人秋天祭月。秋天对应五行中的金和西方。这也是为什么北京的“月坛”修建在西边了。

明代的岁时节日民俗志著作《北京岁华记》就详细描述了北京人祭月的习俗:“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并不是“秋分”节气的风俗,而是中秋节的风俗。这是因为据专家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的,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都是不同的,不一定都有满月。而祭月当然是在“皓魄当空宝镜升”的月圆之夜四最合适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当然,正式的祭祀都是帝王和官方的事,民间的普通老百姓虽然没有那么隆重的祭祀,但也会拜月、赏月。《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貂蝉拜月可以说就是这种风俗习惯的体现。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也都曾经是古人赏月拜月的胜地。虽然现在人们不祭月拜月了,但到了中秋节大家仍然会不约而同地去赏月,可以说也是这种习俗的遗留。

    说起中秋节,大家当然都很熟悉了。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又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就像我前面讲到的,中秋节就是由“秋分祭月”发展而来的一个节日,所以一般来说中秋和秋分在时间上挨得很近。而中秋节的风俗的核心就是围绕“月亮”展开的,比如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而八月桂花香,所以中秋赏月的时候人们也会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而且说不定月宫里有桂花树以及吴刚伐桂、蟾宫折桂的传说都是这样来的呢。

那么古人是怎么祭月或拜月的呢?《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到了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文人士大夫则对赏月更加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而说到中秋赏月的诗,你首先会想到的是哪一首呢?恐怕十个人里面至少有九个人会回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的确,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后世誉为千古中秋词第一,胡仔在《渔隐丛话后集》中曾经评价东坡的这首词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这首词有一个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的“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是苏轼在丙辰这一年也就是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当时他和弟弟苏辙已经有七年未见了,所以在畅饮一夜大醉之后做了这首词,既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又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同时表达了对子由的怀念之情。有意思的是,苏轼笔下中秋节的月亮不止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还有另外三首很有名的中秋赏月的词作,分别是《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念奴娇·中秋》和《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每一首读来都让人击节赞赏,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就是《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

说起这首《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你是不是觉得这个题目有点像一首词而不是一首诗呢?我自己也是有这样的感觉的。不过,我最初接触这首诗是在《千家诗》里,在那里它是被归到“七绝”这个体裁下的,诗名叫《中秋月》。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首七绝,但在这次准备分享查资料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很多赏析说这是一首词。经过了解,我发现《阳关曲》是一个词牌名,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而得名。而且,这个词牌的格律就是按照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格律来写的。而大家也都知道《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七绝。所以,你既可以说苏轼的这首作品是一首词,也可以说它是一首诗。

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样,这首《中秋月》也和苏轼的弟弟苏辙密切相关。实际上,就在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苏轼兄弟便得到了团聚的机会。兄弟分别七年后,又一次同赏中秋明月,心中自然充满了无限的喜悦。于是,兄弟二人诗兴大发,苏辙做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苏轼则写下了这首《中秋月》。

苏轼的四首有名的中秋赏月的词作中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也有学者认为是和苏辙的唱和之作,抒发的是兄弟之情。孔凡礼、刘尚荣的《苏轼诗词选》为该词加的标题就是《西江月·中秋和子由》。从这几首中秋词我们就可以看出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感情是非同一般的深,所以,为了让大家更能体会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苏轼和苏辙的史上最深兄弟情。

    他们兄弟俩的感情好到什么程度呢?《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连正史都觉得他们的兄弟情世所罕见。

    苏轼比苏辙大3岁,兄弟俩从小并肩携手,长大后更是患难与共。苏轼与弟弟在悲伤中互相安慰,灾难中互相帮助,常常梦见彼此,也常常写诗互赠,苏东坡对弟弟,亦友亦师,在一首诗中他曾写道“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苏辙则在东坡的墓志铭中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觉得弟弟天资清静和顺,是他贤能的朋友。苏辙觉得哥哥学识渊博,是一位教导他的老师。

    苏轼与苏辙是同科进士,同年步入仕途。两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斗争中共同进退,晚年又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苏轼文人气十足、个性鲜明、不合时宜、不拘小节、旷达洒脱;苏辙则与他形成明显的互补,性格沉稳内敛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以忠告,所以他的仕途相对平坦一些。

    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之作。因为出仕后聚少离多,兄弟俩常常是鸿雁传书,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要给苏辙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苏辙也常有回作。苏轼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这在历史上的文人中几乎是绝无仅有。

    公元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苏辙将他送至郑州。这是兄弟俩第一次分手,都十分伤感。苏辙写下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则和了那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一生中遭遇到的最大的劫难莫过于“乌台诗案”,因为有人诬陷他写的诗是在讽刺朝廷,宋神宗大怒,苏轼被关入御史台的狱中,几乎丧命。常言道,患难见真情。苏轼入狱后,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头为他说话。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但他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书神宗皇帝,愿免去一身官职为兄赎罪。在狱中,苏轼备受御史逼供拷问,一度认为自己难逃一死,于是写下两首绝命诗托人带给苏辙,其中有两句:“与君今世为兄弟, 更结来生未了因”。他们这般的兄弟深情,真是感人肺腑啊!

了解了苏轼苏辙时间的兄弟深情,我们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苏轼在这首诗中想表达的感情了。下面我们来看这首诗本身吧。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暮云”指的就是晚上的云,溢是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清寒是说清朗而有寒意。银汉就是指银河,玉盘比喻月亮。这句是说:“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清朗的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明月转到了天边,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此生此夜的美好不能永远被留住,明年我将在什么地方赏观中秋的明月呢?虽然语句很简单,却将人人心中皆有的感情这样自然而流畅地表达了出来,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不朽之句。

这首诗首句写“月到中秋分外明”,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便觉得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意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紧接着是一个“转”字。古时凡是写光阴的暗暗地、缓缓地、令人不易察觉地移动前进,都用这个“转”字,这也突出了赏月的时候,时光暗暗过去的情形。天上挂着的那一轮明月,恰如一面“白玉盘”。这样的语句自然让我们想起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亮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诗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相会难分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诗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发“离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向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际寓意着漂泊无定之感。末二句“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相对,两个此字与两个明字叠字唱答,“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字一样但意思却不一样,而对仗却显得更加工巧,实在是妙手偶得,有浑然天成。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诗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来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完美地体现了苏轼苏辙之间的兄弟深情。

苏轼《中秋月》赏析参考反馈题目

1通过我对“秋分”这个节气的介绍,你能猜到春分是个什么样的节气吗?

2你了解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吗?给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3今年的中秋节你去赏月了吗?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赏月胜地吗?

4中秋节的习俗,除了赏月、拜月、祭月,你还知道其他的吗?你知道什么和中秋节有关的传说吗?

5对于天才的大文人苏轼,你都有哪些了解呢?除了苏轼苏辙,你知道历史上还有那些感情很深而且同样都很有才华的兄弟吗?

6你能给大家分享一首不是苏轼写的有关中秋节的作品吗?

 参考资料

史上最深兄弟情:苏轼与苏辙

好兄弟,一辈子——聊聊苏轼、苏辙的兄弟情

中秋节的月亮,过得太辛苦了

苏轼最经典的4首中秋词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阳关曲·中秋月

作者苏轼朝代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阳关曲中秋月的翻译是"The Mid-Autumn Moon in the Yangguan Song"

一、阳关曲中秋月的背景介绍

阳关曲是中国古代一首著名的乐曲,描述了离别时的思念之情。而其中提及的中秋月,是为了表达乡愁与团圆的寓意。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曲子中关于中秋月的含义。

二、中秋月在阳关曲中的意象

阳关曲中的中秋月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人们对乡愁和远离亲友的思念之情。曲中描绘了在边疆工作的士兵们,他们俯身仰望着天空中的明月,心中充满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中秋月成为了他们情感寄托的象征,让他们在遥远的边疆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秋月与中秋节的联系

中秋月不仅在阳关曲中有所提及,在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团聚家人。中秋月作为节日的象征之一,代表了团圆和家庭的重要性。

阳关曲中的中秋月与中秋节的联系,更加丰富了这首乐曲的内涵。

四、阳关曲中秋月的艺术表现

阳关曲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它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了无尽的思念之情。而其中的中秋月则成为了表现这种情感的主要元素之一。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巧妙地描绘了士兵们仰望明月的场景,给人一种幽远而悠扬的感觉。

同时,阳关曲中秋月的描绘也通过音乐的形式将观众的思绪引向他们心中的故乡和亲人,使人们能够产生共鸣。

五、阳关曲中秋月的文化价值

阳关曲中秋月所传达的情感和寓意,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乡愁和亲情的珍视。这首乐曲通过中秋月的形象,唤起了人们对于家乡与家人的思念之情,强调了团圆和亲情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阳关曲也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六、结语

阳关曲中秋月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经典之作,通过音乐的形式传达了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它不仅是中秋节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阳关曲中秋月的意义和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862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