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是什么?,第1张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一)老年人小心谨慎

1、重视准确、忽视速度

心理学家发现:老年人在做一件事情时,往往比较重视完成任务

的准确性即比较注意避免犯错误,而对完成任务所花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很在意。生活中老年人常常嫌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够踏实认真。

2、不会轻易冒险

老年人表现在行动上的另一种小心谨慎就是做事稳扎稳打,轻易不愿冒风险。这也是一般人对老年人的一种印象深刻的看法。心理实验证实:老年人宁拿较低的工资,也不愿冒较大的风险去选择一份有机会得到高工资的工作。

(二)老年人“固执”

性格是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所持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心理特征的一种稳定表现。进入老年期之后,人的活动能力和生理机能就开始逐渐衰退。许多在年轻时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人,到了老年期之后就变得低沉、缓慢和淡漠。此外,老年人由于一生经历众多,经验丰富,因此其性格特点就更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思想的逐渐成熟,老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逐渐成型,有了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的模式。那些不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和个性特点的人就会感觉到老年人是越来越冥顽不化和固执己见了。

对于个性特点较为固执的老年人,有一种心理技巧和策略可以一试,就是低球技术。其具体做法就是: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待老年人接受了之后,接着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个要求需要老年人负出比第一个要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代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使用低球技术比直接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来得更容易,并且为老年人接受。

(三)老年人爱“唠叨”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年人一但上了年纪之后,说话就开始重复,早就过去的一件小事也会唠叨个不停,而且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深信不疑,决不屈从别人的意见。

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的原因,开始显得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参与,或者无法再象年轻时那样从容和潇洒地把事情做得较为理想。因此,他们只好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心理平衡。同时由于自尊心的强烈作用,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都会进行坚决地维护,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防卫。这个时候,老年人为了排出寂寞,也会借助重复和唠叨的语言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热闹的气氛;老年人最善于津津乐道的就是自己的陈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绩,这都是为了能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籍,以解脱现时的空虚和无奈。

(四)老年人的“怀旧情绪”

对于过去的时光和以往美好时代的怀念之情,感染着全世界的老人们。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多数老年人对不断变化、急剧动荡的当今时代感觉到无法适应,从而企图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古语说得好: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人到老年,仿佛思想就开始退步,不再象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由于退休之后突然之间就失去了生活奋斗的目标,生活的节奏也骤然放慢,老年人的心态渐渐地进入到一种安详和宁静的停滞状态。

在心理上,由于老年人不太可能在获得新的、重大的成就和自豪感的满足,于是就转而进行自我的心理平衡的维护,这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不断地去回忆和谈论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那些成就和荣誉。对于那些背井离乡在外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人们来说,只有对故乡和往事的怀念才是自己晚年生活中最美丽而又富有诗意的精彩篇章。儿时的朋友和玩伴,甚至家乡的饭菜,老家门口的一棵枣树,儿时玩的一种游戏等,都会引起老年人强烈的怀旧情绪。

许多老年人还会觉得和他们同辈的人相处更舒服,和那些曾经共度人生、轶事、特别是幼年一起长大的同伴,他们会觉得更为亲切,因为他们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回忆。

(五)老年人的“返老还童”

有的老年人,虽然已年届花甲,生理机能日渐衰退,体力也大不如前,从外表看来已经是一个典型的老年人形象了,然而他们的内心和言行举止表现得却象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如《射雕英雄传》中的老玩童---周伯通一样。

这些老人与那些承认自己已经衰老的老年人不一样,他们的脾气和性格随着年龄的变大反而越来越幼稚起来,时常表现出与实际的生理年龄不相称的语言和行为。如在自己的亲戚、朋友面前显得不拘小节,蛮不讲理;情绪激动,得理不饶人;对生活中的事物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好奇心;常主动要求别人过多的照顾和关怀;总是要求老伴或子女陪在身边;挑剔饮食等。

其实,老年人小孩化并不是什么坏现象,不仅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科学道理,而且老年人的这种变化对其身心健康是极其有利的。

平日里,老年人如国能够经常到室外走动走动,除可活动筋骨外,更重要的还可以接触阳光进而促成皮肤合成维生素D,改善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骨质的丢失,同时也可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老年人经常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戏、跳舞、垂钓、下棋等更可使其身心愉悦,避免消极的自我暗示。此外,心理学家发现,儿童智力玩具也同样适用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在玩玩具时,可以通过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而使大脑得到有效的运用,防止因疏于用脑而导致加快老化。

01

老年人的人格发展轨迹——神经质上升,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感下降——是一种对自身身体状况恶化和认知能力下降的补偿策略,反映了一种老年生活中的自适应机制。

人格(personality)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换言之,人格不同于性格——只有将那些描述了人们在思想、情感、追求、行为上差异的性格综合起来,才能称之为人格。

有关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人格发展问题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然而目前为止,还鲜有研究涉及老年人的人格发展问题。最近,来自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和耶拿大学的研究者专门研究了老年人的人格发展模式和根源。他们的研究扩展了以往有关人格发展的两点认识:老年人的人格发展模式和年轻人完全相反;基因在老年人人格发展中重获重要作用。研究论文发表在期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上。

大五人格模型(the Big Five)是人格领域中影响力最为广泛的理论之一。所谓大五人格,即将一个人的人格划分为5种不同的人格特质: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每一种人格特质又是一个具有正、负方向的维度,这样不同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在这5个维度上的不同取值而被标定出来。

除这五个特质外,研究者还增加了两个额外特质: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和情感强度(affect intensity)。所谓控制感是人们自认为能够掌控所经历事件的体验,而情感强度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反应程度。这样,研究者就可以用上述7个人格特质,描述老年人的人格。

为探讨老年人的人格发展模式和根源,研究者进行了一项跨度为五年的双生子追踪研究。该研究共选用了410名年龄跨度为64-85岁的被试,其中有134对同卵双生子和63对异卵双生子。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的相似程度,研究者可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研究者用不同量表测量了所有被试的7种人格特质,并利用布莱德本情感平衡量表测量了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在5年后,也就是实验的第二阶段,研究者又对被试的这两项指标进行了重新测量。由于死亡或其他原因,只有324名被试参加了第二阶段实验。在整个实验中都需要记录所有双生子的共同经历、非共同经历以及他们的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身高、民族、血型等)。

之后,研究者对两个阶段的数据和双生子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老年人的人格发展轨迹恰恰和年轻人相反,这主要表现在:

年轻人的神经质水平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而老年人则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质水平越来越高;

年轻人的宜人性和责任感水平会逐渐增长,而外向性在人格发展中表现得较为稳定,同时开放性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而老年人这4个人格特质的水平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由于身体衰老以及认知能力下降,老年人必须承认他们不能像以前那样让一切尽在掌握,因此他们的控制感不如年轻人;

在情感强度上,情绪控制能力下降和感情管理技能提升这两个相反的作用互相抵消,使得老年人的情感强度稳定不变。

进一步分析发现,控制感的变化和大五人格特质的变化存在联系。具体而言,老年人控制感下降与神经质增加、责任感减少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当老年人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认知机能下降后,他们就会在生活中变得谨慎起来,以躲避危险并保持健康,这就使他们变得比较神经质;同时,他们在社会交往中会变得挑剔,不再像原来那么外向和易相处;而在文化生活和智力活动上,老年人不再像年轻时那么积极主动,开放性水平会降低;他们也不再按部就班,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件事,这就降低了他们的责任感。总之,老年人的人格发展轨迹——神经质上升,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感下降——是一种对自身身体状况恶化和认知能力下降的补偿策略,反映了一种老年生活中的自适应机制。

不过,老年人在人格发展上不仅有上面提到的一般特征,也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具体表现为不同老人在某一特质上的发展程度或发展速率不同。研究者发现,未共同经历过的环境能够解释个体差异中53%的变异。未共同经历过的环境代表了个人生活中独特的环境和事件,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会面对更多的压力事件,因此累积的环境因素才在老年人性格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造成人格发展个体差异的另一个因素就是遗传,它能解释43%的变异。不过,遗传仅在外向性和责任感这两个特质的个体差异上表现出显著的影响,而对开放性、宜人性和控制感的影响则与环境因素相当。之前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的人格变化主要受遗传影响,但其作用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被削弱。然而这次研究却发现,当人们步入老年时,遗传在人格发展中的地位又再次变得重要了,这可能是因为基因不同,身体衰老和认知能力下降的过程也不同。拥有“好”基因的老人,他们机能丧失的速率和程度都会较小,而身体和认知机能的下降又会显著影响人格发展。因此,遗传上的个体差异就反映为了人格发展上的个体差异,这可能就是遗传因素在老年人人格发展中重获重要地位的原因。

在最后,研究者还讨论了老年人这种独特的人格发展模式,是否会对他们晚年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从模型预测来说,较高的神经质,以及较低的外向性、责任感和控制感会降低幸福水平。不过,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并没有发现老年人的幸福水平存在波动,而是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这可能是因为被试的年龄还不够老,而更老的人才会面临一个幸福感显著下降的过程,尤其是那些即将面临死亡的人,可能会经历较大的幸福感下降过程。我们可以预期,通过分析幸福感和不同人格特质的关系,在未来我们有可能发展出一套人格控制策略,以提高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水平,而这项研究无疑为此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

人到了60岁以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年期,此时,不仅身体脏器功能逐年老化,还会出现如下心理变化,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1.心理孤独--造成老年人孤独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离开了工作岗位和长期相处的同事,终日无所事事,孤寂凄凉之情油然而生。儿女分开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动。丧偶或离婚,老来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独。因为孤独使老人处于孤独无援的境地,很容易产生一种"被遗弃感"',继而使老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抑郁、绝望。

2.心理空虚--这种问题多见于退休不久或对退休缺乏足够思想准备的老人。他们从长期紧张、有序的工作与生活状态突然转入到松散、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一时很难适应,可能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东碰碰、西靠靠,俊他们感到时间过的很慢,难以打发。伴随"空虚感"而导致的问题往往是情绪的低沉或烦躁不安,这种恶劣的心境如果旷日持久,甚易加速衰老,有时可以达到使人想死的程度,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威胁很大。

3.情绪变化--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也是人生的"丧失期",例如"丧失"工作、丧失权力和地位、丧失金钱、丧失亲人、丧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趋于低沉,这与他们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境遇是分不开的。另外,由于大脑和机体的衰老,老人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变,如说话罗嗦、情绪易波动、主观固执等,少数老人则变得很难接受和适应新生事物,怀恋过去,甚至对现实抱有对立情绪。老年人的性情改变,常常加大了他们与后辈、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

4.记忆力减退-不少老年人都时常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而深感苦恼,例如:出门忘记带钥

匙,炒菜忘了放盐,刚才介绍过的客人,转眼便叫不出人家的名字,一会儿找不到手表,一会儿找不到眼镜一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特点是对新近接触的事物忘得很快(医学上称"近事遗忘"'),而对过去的往事却记忆犹新。记忆力减迟是大脑细胞衰老、退变的常见现象,过于严重则可能是老年痴呆的一种表现。

5.睡眠问题--老年人大多数睡眠减少、睡眠浅、易惊醒,有的老人同时有入睡困难和早

醒,这也是脑功能自然现象。医学研究发现,老人在睡眠过程中醒来的次数较多,女性入睡比男性慢。由于老年人睡眠的质和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许多老人常感到睡醒后不解乏,白天精神不济,甚至有昏昏欲睡之感。有些老人可表现睡眠过多或睡眠倒错(日睡夜醒),或在白天频频打盹、打呵欠,即使在很重要的场合也难以自制,这也是脑功能削弱的显著标志。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啊,西方专门有一门老年医学在研究这个问题。

心理上,最明显的就是空虚感,因为退休了,和社会的关系就满满疏远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年人都去参加广场舞啊,老年人一起去旅游啊什么的原因,这是为了保持和社会的联系。因为当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自己以前的好友一个个离开,人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孤独寂寞,如果子女还不在身边这种寂寞感会导致老年人的情绪抑郁。

其次,还会有无力感和自我否定感,虽然这样的情况不多,但是的确有一部分老人会觉得自己不中用了,子女也都不在意自己了。

生理上,明显的就是身体机能的衰退,和记忆力的衰退,已经各种老年疾病的出现,这都是非常挑战老年人生存意志的。

    二、老年人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指某人区别于他人的、鲜明的个性特点,是个体在其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性格可以表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品质意志、情绪反应、以及理智特征等诸方面。人在两、三岁时,具备性格的雏形;到学龄时,逐渐构成性格特征;青春期随着生理上的变化,性格也有较大的发展;到成年期性格趋于稳定;到老年期性格又趋于变化。美国老年心理学家皮克曾根据社会心理特征来分析人们自30岁以后的不同年龄阶段的性格状态:尊重智慧胜过尊重体力枣社会的人际关系胜过两性的人际关系枣情绪的淡漠胜过情绪的丰富性枣心理上的刻板性胜过心理上的随和性枣关心自己胜过关心工作枣关心身体健康胜过关心心理健康枣以自我超脱来战胜对死亡的恐惧感。在个体之间性格的差异比较大,按照老年期的适应程度的差别,可将老年人的性格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成熟型。这类性格的老年人热爱生活,顺应社会进步;具有自觉、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淡泊宁静,经常处于愉快开朗的情绪状态;有独立见解,善于分析问题,富有创造力。    2、安乐型。这类性格的老年人安于现实,能够较好地顺应退休后的角色变化,选择适合自己的休闲生活;依赖性比较重,期待得到组织和家人的照顾,自己对社会活动缺乏兴趣;心境平和,情绪稳定,知足常乐;但是懒于思考。    3、自卫型。这类性格的老年人不愿正视衰老这一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不服老,常常调动心理防御机制来抑制自己对衰老的恐惧,来抗衡老年期自尊的丧失;他们独立性强,有自制力;经常处于紧张、戒备的情绪状况;凡事力求稳妥、保险、追求完美。    4、愤怒型。这类性格的老年人对社会的一切变化和新生事物都看不惯,将个人所经历的不顺利均归咎于他人;容易对他人发脾气,暴躁,人际关系比较紧张;自制力差,常抱有对立情绪,对人对事难以宽容大度;以自我为中心,兴趣比较狭窄。    5、颓废型。这类性格的老年人一生坎坷或疾病缠身,境遇不尽人意,将所有的不幸归咎于自身,怀有负罪感和自责感;遇事顾虑重重,胆小怕事,踌躇不决;情绪上则常常长吁短叹,抑郁寡欢,萎靡不振,陷于沮丧、悲观之中。

老年人身心变化特点:(1)感知方面:最常见的是视力和听力的老化。视觉分辨精细物体的能力在45岁之前有一个和缓的下降过程,45岁以后下降速度加快。老年人的言语知觉障碍,不仅由于听觉系统对不同频率声音感受性降低,听懂言语的能力也在下降;嗅觉减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嗅神经的神经纤维数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同样味觉也下降。

(2)注意方面:老年人视觉注意更容易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注意转移的灵活性也变差。

(3)记忆方面:一般来说,记忆力从50岁开始就有所减退,70岁以后更明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近记忆”衰退,对新近接触的事物或学习的知识都忘得快。意义识记减退较少,机械记忆减退较多。

总体上说,老年人的记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退的,并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4)思维方面:总的来说,老年人思维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存在个体差异。表现为思维局限、固化,推理能力下降等。

(5)智力方面:成人智力分为液态、晶态智力。液态智力指与知觉整合、近事记忆、思维敏捷度、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有关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较早,老年期下降更明显;晶态智力指与后天的知识、文化、经验积累有关的能力,如词汇、理解力、常识等,一般不随年龄增长而减退,有的甚至还有所提高,直到70岁后才出现减退,且减退速度缓慢。

(6)情绪方面:由于生理老化、社会角色改变、社会交往减少以及心理机能变化等主客观原因,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情绪体验和反应,如紧张害怕、孤独寂寞、无用失落以及抑郁焦虑等。

①失落感:由于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改变,经济负担加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疾病困扰等因素,都会使老年人因心理不适应而产生失落感。因而可能出现两种情绪:一是沉默寡言,表情淡漠;二是急躁易怒,发脾气。

②孤独感: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单元。家庭的小型化、儿女与老人分居、丧偶、因疾病不能进行户外交往活动等都会使老年人产生孤独感。

③抑郁感:老年人离退休之后,接触社会的机会减少,与人交流的时间减少,信息的来源减少,加之衰老造成的沟通障碍,会使老年人产生抑郁感,表现为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对人冷漠,不爱讲话,等等。

④焦虑感:很多老年人担心患病,担心自理能力下降,担心给儿女加重负担,这种担心会随着衰老和疾病而加重,使老年人产生焦虑和恐惧,表现为冷漠或急躁。

(7)性格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性格特点既有持续稳定的一面,也有变化波动的一面,而稳定多于变动。容易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保守、猜疑、心胸狭窄等。

老年人的性格类型①整合良好型:表现为生活满意度高、成熟、能正视新的生活;②防御型:表现为刻意追求目标,否认衰老,活到老、干到老,并乐在其中;③被动依赖型:表现为强烈依赖和盼望他人对自己提供帮助和体恤,或对外界缺乏兴趣;④整合不良型:有明显的心理问题,需在家庭照料和组织帮助下才能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868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