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课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八课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屠夫勇敢机智,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勇敢品格的赞赏

对狼阴险狡诈,狠毒,但仍败在屠夫手下的命运的讽刺

表达了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又告诉“人”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的道理

蒲松龄的《狼》简要概括:屠户在晚上回家的途中遇到了两只狼,他企图用扔骨头的方式来摆脱狼的追赶。可是没有成功,他找了一个柴草堆,狼不敢靠前。狼想用他们狡猾的方法来杀掉屠户,反倒被屠户杀了。

全文分四个部分: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遇狼是故事的开端:“一屠晚归……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惧狼”是故事的发展,因为“惧”才两次投骨,想打发狼,但狼吃完骨头后仍紧追不舍,屠夫的迁就、狼的贪婪表现得入木三分。

“御狼”是故事的发展,屠夫情急之下选择斗争,由被动转入主动,而狼也不想善罢甘休,于是,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杀狼”是高潮和结局,屠夫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跃然纸上。 

扩展资料:

1、文章通过写一屠夫遇狼杀狼的故事,嘲笑了玩弄诡计,自食其果的恶狼,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教育人们对待像狼一样凶恶、贪婪和狡猾的敌人,要丢掉幻想不能妥协退让,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学了这个故事,从中得到的启示:

狼的角度:不要以为凭借自己的凶狠狡猾,就可以为所欲为,这样做的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不要贪婪等。

屠户的角度:一运用头脑、 做事果断、镇静、机智、勇敢、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等。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

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写了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房,“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全书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

扩展资料

古今异义

1、去 (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 : 到某—地方

2、少(少时)

古义:稍微

今义 : 数量小

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

4、耳(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5、股(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狼

本文讲的是一个屠夫凭借智慧和勇敢战胜两只狼的故事。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和精练的语言刻画了狼的贪婪、猖狂和狡猾,尤其对狼的行动、神态的描写,如“一狼径去”,另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等,更是传神地揭示了狼的阴险狡诈的本性。在刻画屠夫这一人物上,也颇见作者的匠心。“屠惧”,表现了屠夫的怯弱、畏缩;“屠大窘”、“暴起”、“断其股”等,寥寥数语写出了屠夫由不得已到拼死自卫的心理过程。结尾的议论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面对残暴的敌人,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狼》最后一段文字运用了论论的表达方式。在文中有点明中心的作用。同时告诫人们做人不要像狼一样,为自己的利益,使出狠毒的手段攻击他人。

《狼》最后一段文字:”狼亦黠(xiá)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白话译文:狼也真狡猾啊,而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扩展资料: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启发

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终归要失败。也告诉我们道理: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935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