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第1张

 《范进中举》一文出自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之一,通过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刻画了一个可怜可悲的读书人形象。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儒林外史》的介绍。

 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方法过程

 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2.比较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二、学法引导

 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

 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3.疑点

 同是读书人,范进与孔乙已有何不同

 4.解决办法

 重点问题主要由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答案,难点多参照文下注解解决,疑点采取结合上几节课内容进行两个人物的比较的方法解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查找资料,谈对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了解。

 2.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分析。

 (1)从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其自身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及世态人情。

 (2)范进喜极而疯片断赏析。

 (3)胡屠户形象分析。

 (4)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讽刺手法。

 3.教师推荐《儒林外史》精彩片断,师生共同赏析。

 4.范进与孔乙己比较阅读,教师点拨,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二)整体感知

 《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小说中的精品,所以在一开始应予以介绍并鼓励课外阅读,这也能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人物主题的认识。而后分析课文内容,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主人公范进的遭遇及性格。

 (三)教学过程

 1.作家、作品简介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2.听课文范读录音,要求

 (1)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3.范进形象分析

 (1)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2)中举后

 投影,放范进发疯的画面,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上集。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4.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课后练习五第2小题。

 (四)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比较。

 4.《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二)整体感知

 本课时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内容,范进与孔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大致轮廓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揣摩。

 (三)教学过程

 1.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五第1小题。

 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2.学生讨论,比较范进与孔乙己形象。

 教师提示:可以从人物性格,人物的遭遇,人物与作品中其他的人关系几方面着手。

 范进逆来顺受,甘受屈辱,孔乙己自视清高、孤芳自赏;范进世故虚伪,孔乙己迂腐善良;范进中举之后成为统治阶级,享受荣化富贵,孔乙己连秀才也没考上,最后被打折了腿死路一条;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巴结奉承,送钱送银子,孔乙己一生遭人嘲笑,掌柜最后记得他还是因为他欠了酒钱。

 作者的态度:吴敬梓对范进以批判为主,鲁迅对孔乙已有批判,也有同情。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四)总结、扩展

 本文与《孔乙己》相比,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同样,除了范进与孔乙己,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

 示例1

 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示例2

 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

不同《孔乙己》以白描的勾勒为主,人物的语言平白如话,自然娴熟;《范进中举》则较多运用了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但也不失真实3、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不同一个清高,一个自卑:孔乙己虽然未曾进学,却颇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同时,他还固守“君子固穷”的道德理念而范进却懦弱猥琐,甘受屈辱,自卑自贱他惧怕胡屠夫,无端遭受辱骂,却连连说道:“岳父见教的是”;一个迂腐,一个圆滑:孔乙己是迂腐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话语之中孔乙己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动辄“之乎者也”而范进则相对圆滑一些,这一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与张乡绅的交往中4、主要批判点不同虽都对封建科举制度有所不满和批判,但是两文的主要侧重点还是有所区别的,《孔乙己》更倾向于对国民劣根性和社会的冷漠的批判,《范进中举》则侧更倾向于批判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

 《范进中举》中范进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下面是我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讽刺艺术,了解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以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辩、悟。

 2.合作探究:学生先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使交流面更广。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讽刺艺术,了解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导读导议法、赏读评议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人物。

 2.通过填表的辅助性手段来引导学生体会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曾经在网上上出现这样一则“拜神帖”,帖子的具体内容是:“范进,中国考神、中国考试宗师、传说中的文曲星!传说考试前拜考神,在考场上就会得到文曲星暗中相助!……考神范进在此!”从发帖日起,此后几乎每天都有考生来“拜神”。一些社交网站上还出现所谓的“考神公共主页”,全部都是祈求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留言条数超过15万,主页粉丝也超过44万人。这位“考神”何许人也?是否值得如此“膜拜”?今天,让我们来一窥“考神”的真面目。

 设计意图从社会现象入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背景了解

 范进,是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范进中举”这个片段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就开始应考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时,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童生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对范进格外关照,让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范进紧接着参加了乡试,没想到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中了举。范进一时承受不住这么巨大的刺激,竟至于疯癫起来,课文主要就是表现这一部分情节。

 设计意图了解课文背景,更有利于进入课文探究。

 (三)探究人物

 1.设问:你认为范进是否能堪称“考神”?他有哪些地方使你敬佩?(结合文章内容阐述)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归纳:

 (1)他特别有恒心。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家中一贫如洗,借盘费遭骂被拒后,依然想办法去参加乡试。

 (2)他特别能忍辱。几十年如一日忍受贫穷,忍受岳父胡屠户的辱骂,忍受屡考不中的挫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2.设问:你是否把范进看作偶像?为什么?(结合文章内容阐述)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归纳:

 范进的人生不值得羡慕,更谈不上令人敬佩。因为:

 (1)他活得缺乏尊严。他醉心科举不事生产,母亲和妻子都几乎跟着他饿死,没有人瞧得起他;他经常被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却只能唯唯诺诺。中举之后,精神一度崩溃,更是丑态百出,尊严尽失。

 (2)54岁才中举,大半辈子都白白耗费在考科举这件事上,人生最好的时光都荒废了。

 (3)中举之后也无所作为,反而很快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庸俗虚伪。

 设计意图理解人物形象,思考文章主题。

 (四)鉴赏讽刺艺术

 讽刺,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仔细探究课文的讽刺手法,对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很有帮助。

 1.填写下表,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化:

 中举前

 中举后

 称呼

 长相

 学问

 动作

 贺礼

 讨论小结: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2.赏析精彩语句,体会讽刺艺术。

 (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到,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赏析:“好了!我中了!”运用反复修辞,表现了范进念念不忘的是科举,因为一旦中举,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都能改变;写“老太太慌”“邻居吓了一跳”“众人拉他不住”等细节,均从侧面烘托范进中举后的疯态之严重;又通过语言与动作的细节描写,揭示了范进内心与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2)……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赏析:这里运用细节描写主要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引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上)

 设计意图赏析讽刺艺术,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五)探讨主题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也就是说,悲剧常常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而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你认为范进喜极而疯是悲剧还是喜剧?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归纳:

 (1)是喜剧。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最终范进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2)又是一场悲剧。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文章主题:文章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毒害,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病态社会的世态炎凉。

 设计意图探讨总结文章主题。

 (六)布置作业

 1.范进中举后境况怎样?请你发挥想象,续写《范进中举》。(200字左右)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欣赏小说中高超的讽刺艺术。

 设计意图1.为小说主人公的后续境况作合理的想象,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2.感悟整部作品作为古代讽刺文学的高峰之作的魅力。

  传记类文言文人物分析题一般以这样的题型出现:“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某人某性格特征的一组是”,其阅读理解的关键是读懂原文,理清行文的顺序,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并要特别注意对人物性格以及工作和生活作风的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多在文章结尾点得较明确,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以下内容:①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②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③从行文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④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和心理描写等,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罗兰解题时关键是要“搞清对象、吃透内涵”。所谓“搞清对象”,就是要依据题目和选择肢回到原文准确“定位”,搞清选择项陈述的对象是不是题目所限定的“某人”;所谓“吃透内涵”就是要吃准题目所指定的性格特征的具体含义,以2011年江苏考题第6题(《陈公弼传》)为例:“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严而不残”的内涵为“严厉但不残酷(残忍)”,选项“公禁之,民不敢犯”无“不残”义,“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此项说“民”与“盗”,非直接说陈公弼)是说他治理的结果良好,显然这两项都与“严而不残”的内涵相去甚远。

典型题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试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蹇(毛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藏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猪);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俗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选自《晋书·阮籍传》)

1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阮籍不拘礼教的一项是()

①博览群籍,尤好《老》《庄》 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 ③口不臧否人物 ④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⑤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⑥礼俗之士疾之若仇

A ①②⑤B ②④⑤

C ③④⑥D ①③⑤

此题解答要特别注意:一是搞清对象是阮籍,且须是直接描写阮籍的,⑥写世俗礼义之士对他的态度,不仅对象搞错,也非直接表明,当属间接描写。二是要吃透“不拘礼教”的内涵,所谓“不拘礼教”即不为封建礼教所约定俗成的等级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准则(如“三纲五常”等)所束缚,此题①是说他读书的情况,③是说他不随便评论别人,显然都与“不拘礼教”的内涵大相径庭。而②写他到任后“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④写“嵇喜前来吊丧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⑤写阮籍母亲去世“裴楷前往凭吊,他披头散发,两腿向前叉开坐在地上,醉眼直视(前方)”,这些行为显然都直接表明了阮籍不拘礼教的性格。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试题。

申徽字世仪,北朝西魏国人也。徽少与母居,尽力孝养。及长,好经史,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孝武初(约公元532年前后)某日,文帝与语,奇之,以徽为记室参军,兼府主簿。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

先是,东阳王元荣为瓜州刺史,其女婿刘彦随焉。及荣死,瓜州首望表荣子康为刺史,彦遂杀康取其位。属四方多难,朝廷不遑问罪,因授彦刺史,其后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私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

大统十二年(即公元546年),瓜州刺史成庆为城人张保所杀,都督令狐延等起义逐保,启请刺史。文帝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年,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谷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 ,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乃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竞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略有删改)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申徽忠孝和机智的一组是()

A ①徽少与母居,尽力孝养 ②徽乃谴一人私劝彦归朝,以揣其意

B ①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 ②徽又使赞成其住计

C ①徽在州五年,俭约率下 ②欲以权略致之

D ①近侍之官分数者众,独徽不离左右

②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

参考答案

1 C(①表现的是他俭约,犯了“答非所问”的错误;②说的是文帝,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范进的形象是一个虚伪,软弱卑微,渴求功名利禄,情感脆弱的可怜书生。 

范进形象特点: 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封建科举制度已经扭曲了这些知识分子的人格和灵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61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