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相亲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第1张

1、不要穿的过于正式,一般见客穿的比较严肃点的休闲装即可。注意干净立正就好。

2、男生要主动一点,如果对方有问题要让人先问,自己认真回答并适当反问,男生是控场的主力。

相亲忌讳的话题。相亲的时候尽可能少谈论父母,也不要去问对方的收入,财产等个人问题,也不适合去问对方过往的感情史。

恋爱的负面心态小心伤感情

恋爱的负面心态小心伤感情,生活中,两个人在谈恋爱的时候,最忌一些负面情绪了。特别是向对方发泄,这是很不好的,会让一方感到很疲倦,最后伤了感情。下面是关于恋爱的负面心态小心伤感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恋爱的负面心态小心伤感情1

恋爱的负面信息心态状态会伤感情

许多人到恋爱常常会出现那样的心态状态: 看过某些说白了感情规范,列举出男生是否真爱着你的一二三四五点,将男友不懂装懂。接着察觉的男生这也没法做到那也没法做到,就刚开始猜疑起他对你的真心实意究竟有多几分。猜疑如果造成就一发不可收拾。这些看了的规范给你烦恼,越想越担忧,忽然感觉他平常仿佛确实没那麼在乎你,槽糕,他是否不说爱我了?来看还是要看看一下下他才行。接下去就是说一连串看看与反看看、招数与反骗出场了,大家刚开始进到无节制的争执环节,他不由自主抵触你的一些个人行为,你一直在猜疑中愈来愈毫无疑问他不爱着你,因此你以爱为名期待去追,他却怕了持续的想逃,直至明确提出提出分手。这些,大脑一整片错乱的你忽然想起,好好地的每段刚开始如何就到提出分手那步了?

“我的性子不大好,我无法控制你知道吗。”“我心态状态并不是非常好,必须要多读点心态学的书。”“我认为我不会聊天,那就学点销售话术吧。”许多人不清楚如何处理感情中的难题,只有依据自身的主观臆测来分辨,出现什么原因就想处理哪些,心态、心态状态、销售话术这些,想起哪些就担忧哪些,全都想处理,结果全都没处理。但一切感情危机的出现,都不容易是单一化缘故造成。就例如1个出现心态状态难题的人,必须水平上也会另外存有归属感难题和布局难题,如果不是1个系统软件的方式 ,那不管怎样调转自身,都没法保证非常好的心态状态。

负面信息讲解会造成负面信息个人行为

易造成负面信息讲解的几种身体素质

戏精身体素质: 你不确定性他是否爱着你,因此你始终对他各种各样看看,随后你就会发现诸多征兆说明,果真他确实不爱着你!可是实际上,将会仅仅你逼着他不爱着你。

有罪推定身体素质: 你揣摩他爱还是不喜欢,随后提防他,再随后造成猜忌,而他还要莫名其妙承担你提出质疑的目光,再加你三天两头来一下下查岗、盘查、争吵、上纲上线,即使你舒服他也累啊!

性情盲点身体素质: 不清楚该怎么办能够处理自身在感情中的根本原因难题,只有依据依据自身的主观臆测来分辨,出现什么原因就想处理哪些,心态、心态状态、销售话术这些,想起哪些就担忧哪些,全都想处理,结果全都没处理。

左右几种身体素质是在长期性关联上屡战屡败的女孩广泛常有的身体素质,乃至有的人几种常有。具备这种身体素质的女孩,感情一直有那样的这种情况:“自身挺累,另一方也挺累。”长此以往,就更为不敢进到长期性关联,变成典型性的“每每段感情都撑但是3六个月。”

感情赠言

因此解决困难的方法,必定是综合型的。只能找到本身情感问题的困扰,创建起完善的感情布局,能够感受每段好的长期性关联。因此,你的人生道路现在开始来上这一文了,这一文不单单会创建你的归属感、布局观和对待长期性关联的新视角。

更关键的是,它是你一直在感情上的成年礼!长期性关联难题、婚前双方父母见面提前准备、婚宴、婆媳之间难题······假如你可以提早对这种拥有1个非常好的认知能力,而且更改本身这些小孩子身体素质。你将会有大量的自信心和工作能力走入长期性关联、走入婚姻生活,走入人生道路的新环节。

恋爱的负面心态小心伤感情2

最近重看了一遍乐嘉的《FPA性格色彩》,大意是把人的先天性格归纳为四大类,并用红蓝黄绿代表。在谈到红色性格的缺点时提到这么一条:

“情绪波动,要死要活。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会引发其情绪的不稳定。在没有碰得头破血流前,是不会意识到情绪化带给他们的真正伤害的。他们经常受情绪驱使,做出后悔莫及的事。”

作为一个以红色性格为主的典型代表,上面的总结让我极有共鸣。这也正是我写此文的缘由。希望通过系统的思考和总结,找到控制情绪的好办法,同时分享出来,让更多“红人”参考借鉴。

一个不会控制不良情绪的人,往往会在人际关系上栽跟头,影响到亲情、爱情和友情。本文主要从爱情方面展开阐述,其实同样适用于其它人际关系的经营。

一、负面情绪的危害

我们最爱犯的错误是:把最美好的自己呈现给不熟的人,却把最糟糕的部分留给最爱的人。很多感情破裂的原因,并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而是负面情绪的累积和爆发。

生物学有这样的描述:生气时,大脑中的杏仁核刺激前额叶产生静电,破坏前额叶皮层记忆能力,阻断思考。心理学也有种说法:情绪控制智商。人在情绪失控的时候,会忘记外界的威胁。

不可否认,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有差异,女性在情绪感受上更加丰富、细腻和敏感,所以女人比男人更情绪化。

在两性相处中,又作又闹爱发脾气的通常是女人,这让男人大为苦恼,甚至认为女人无理取闹。一次两次忍一忍让一让就过去了,可是老这么磨损下去,迟早会把最初的美好消耗殆尽。

终于,在女人再次脾气发作之后,男人说了分手。女人便会极度委屈:

“我不就是有点任性嘛,不就是跟自己的男人使使性子嘛!我那么爱他,真心实意地付出,就因为一时没控制好情绪,发点小脾气,就“判死刑”啦?!”

其实,也没多难理解。试想,你在工作上什么都做得很好,但就是脾气不好总是顶撞上司,和同事关系也处不好,遇到升职机会的`时候,你觉得上司会先想到你吗?

二、负面情绪的真相

当人发脾气时,体内会产生化学反应,刺激神经做出战逃反应(生物应对威胁时的一种生理反应)。从生物进化学来说,负面情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既然保留下来,就说明它是有用的。比如恐惧、紧张、担忧、愤怒,其实都是人类在面临特殊状况时的本能反应,是为了保护我们不受伤害。

要想学会控制情绪,必须明白情绪产生的根源:

引起情绪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该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认知。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

举个例子:

我让爱人为我做一件事,这件事对他来说并不难。可是,他马上拒绝了我,而且口气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这让我一下子就陷入负面情绪的深渊,愤怒、失望、伤心、怨恨。

按照埃利斯的理论,我的不良情绪并不是因为需求没得到满足这件事本身。而是我对这件事所产生的想法和结论。面对他的拒绝,我的想法和结论是:

“他明知拒绝我会让我不高兴,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说明他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说明他不爱我。如果是他让我为他干什么,我肯定很愿意地尽量满足他啊,能让爱的人快乐,自己就会快乐啊。就算有苦衷没法满足,也会尽量委婉地说明原因,取得对方的理解,以免让对方难过。”

有了上述的想法和推论,我才会感到被拒绝的生气、对他不爱我的失望、为自己在这段关系里的不受重视而伤心、进而产生怨恨。

三、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

1、承认和正视负面情绪。

当坏情绪产生时,一味地压抑和逃避是没用的,也是不对的。就像我们遇到病痛时,医生在没有做出诊断之前,是不会轻易用止疼药的,因为一旦感受不到疼痛,就掩盖了真实问题,没法判断到底是什么疾病。同样,否认和逃避坏情绪,就像掩盖问题的止疼药。

2、用自我暗示法让自己冷静。

马上做三次深呼吸,告诉自己:先等一等,我正处于激动状态,这种状态不适合做出任何举动和决定,小不忍则乱大谋,等一等再说。

最好能马上离开当时的环境,去做点别的事情。如果暂时无法离开现场,在心中默数到50,然后再做回应。

3、改变对事件的主观解读。

根据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简称RET),要改变不良情绪,不应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应改变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看法、评价、认知。只有改变不当的想法,才能减轻内心的不良反应。

看看汉字的“怒”是怎么写的,“心”上边一个“奴”,顾名思义,人一发怒,心就成了奴。再看看汉字的“恕”是怎么写的,“心”上边一个“如”,如其心,就是叫我们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位置去考虑,才能宽恕。

多用积极正面的思维去看待事物,多用善意去解读别人的言行。尽量学会换位思考,才能越来越理解、体谅、尊重和宽容他人。

回到刚才的例子:

爱人拒绝了我的要求,我意识到自己正处于非常不好的情绪状态,当时我很想朝他发火,质问他为什么不肯,为什么这么不在乎我的感受,为什么不愿为我做一点点事情,是不是根本不爱我。

如果我这样问了,后果一定是两人大吵一架,他本来因为不能满足我的要求还有点歉疚,这一吵,不仅不再觉得抱歉,反而产生逆反心理,我越要,他越不给。还会觉得我在对他情感绑架,凭什么我对他付出了,他就非得同等回报?我不是质疑他不爱我吗?好啊,他也因此发现自己确实不那么爱我,怎么样,我满意了?

如果我在发作之前,深呼吸,告诉自己现在不要做任何动作,也不要做任何决定。稍微冷静下来之后,再分析自己对他的拒绝所做出的推断是否正确。他拒绝我,真的说明他不在乎我不爱我吗?会不会是他有什么我所不知道的苦衷呢?我是不是应该先了解一下他为什么要拒绝我,再做判断呢?

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适合就此问题继续讨论。等心平气和之后,再问他不能为我做这件事的理由。

沟通的时候注意态度,不能用质问和责备的语气。智慧的女人懂得遵循人性的规律,比如,知道人的逆反心理,就不要处处要求和指责。知道互惠原理,就应该知道人本能地会愿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前提是在他不受压力的时候。

四、情绪管理的重要意义

与身体上的暴力相比,语言对人的伤害更深也更长久。人在失控情绪下说出的狠话,就像一把无形的刀子,会让人的心不停地滴血。

以前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他每发一次脾气,父亲就让他就用铁锤在栅栏上钉一颗钉子。随着男孩越来越会控制自己的脾气,栅栏上钉子的数目不再增加。这时,父亲建议:如果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个钉子。 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但是,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一个个小孔却再也消失不掉,栅栏永远恢复不成原来的样子了。

当我们向别人发过脾气以后,我们伤人的话就像那些钉孔,在别人心中留下疤痕。无论过后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说:

“必须想方设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情绪,不让它随便乱动。若是放任不管,就会被它牵着鼻子走,或被它冲昏头脑。精神自由、能够自如思考事物的人,都很清楚这一点,并能将其付诸实践。”

心理学营销中的运用

商业营销的本质:创造价值,引导消费,便捷交付。

人类的27种情绪:

钦佩、崇拜、惊讶、愤怒、焦虑、敬畏、尴尬、厌倦、厌恶、冷静、困惑、贪念、痛苦、着迷、嫉妒、兴奋、恐惧、痛恨、有趣、快乐、怀旧、浪漫、悲伤、满意、欲望、同情、亏欠。

营销心理动机:

权威心理、占便宜心理、贪婪心理、攀比心理、恐惧心理、从众心理、稀缺心理、锚定效应、炫耀心理、损失心理、互惠心理、目标趋近心理、求实心理、中间项心理。

1权威心理:消费者更相信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的人,专家、明星、知名人物的推荐和背书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

营销运用:名人代言/KOL推荐。

2占便宜心理:在我们的人性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占便宜心理。贪图小便宜的人都有较强烈的占有欲望,占便宜行为让他产生相应的满足感。

营销运用:打折/买赠。

3贪婪心理:贪婪是指依赖自己不相称的能力去过分追求某一目标,人们在重大利益面前容易盲目、自负,表现出占有欲,忽略很多相关信息。

非法营销往往:许诺高收益/高回报/限时限量。

4攀比心理:刻意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消费者的阶层认同,从而选择所在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

营销运用:商品阶层符号化、标签化。

5恐惧心理:人们对贫穷、疾病、衰老、死亡、危险的恐惧,不停的去寻求解决恐惧的方法。商家通过唤起或者放大你的恐惧,来实现对商品的营销。

营销运用:数据统计、对比、专家解读。

6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每年的流行色、流行款,购物注重销量和评价。

营销运用:明星代言、KOL推荐,展示销量和评价。

7稀缺心理:在消费心理学中,人们把“物以稀为贵”而引起的购买行为提高的变化现象称之为“稀缺效应”。饥饿营销、限量款、联名款就是运用了该心理。

营销运用:饥饿营销、限量/定制政策。

8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个事物或者某人做出判断时,总是先入为主,思维受第一信息所左右,而第一信息的起始值制约着估测值,这种心理叫“锚定效应”。

营销运用:产品标注高原价低折扣价。

9炫耀心理:人们总喜欢展示自己优越、幸福、聪明等好的一面,并从别人的赞许中得到满足。营销中往往利用消费者炫耀分享进行裂变、VIP层级锁客。

营销运用:分享有礼、买赠、VIP层级权限。

10损失心理:人们总会以自己的视角或参考标准来衡量得失。当我们在消费时,潜意识中会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一旦没有得到,我们就会产生损失心理。

营销运用:赠品价值大于商品。

11互惠效应: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营销通过给他人造成亏欠感,并增加相互之间信任,降低成交难度,让潜在客户来购买。

营销运用:称赞贵客、免费试用、会员生日问候。

12目标趋近心理:我们越是趋近某个目标,越是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它。在营销中很多签到打卡、前期免费、限时试用就是运用了这个心理。

营销运用:签到打卡、前期免费、积分兑换高层级差。

13求实心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消费者更愿意相信现实能看见、能体验到的,结合损失心理冲动下单。营销中汽车的试驾、房屋的样板房就是很好地运用。

营销运用:试驾、样板间、限时体验。

14中间项效应:当只有一个选择时50%的人会选择放弃,当有两个选择时70%的会选便宜的,当有三个选择的时候80%的人会选择中间项。这就是定价。

营销运用:同一产品多规格、同类产品多品种。

15爱面子心理:爱面子是一种人类的普世心理。人们喜欢被重视、认同,对别人的请求不好意思拒绝。营销中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共情力,塑造身份认同很重要。

营销运用:称赞客户、情感绑架、消费排名。

奇葩说里有一期一个辩手说:心里全是苦的人,要多少甜才能填满啊?马东说:心里的苦越多,一丝甜就能填满。

童年越是缺爱的人,一丝爱,是不是就能让他放下防备?

如果你遇到这类人,不要质疑他们的自卑、敏感、讨好和退缩,他们只是没有被好好爱护,他们只是还在学习如何爱与被爱。

1、没有被好好爱过,所以就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

爱的重了,怕别人有压力;爱的轻了,又怕别人走掉。

2、觉得自己不重要,习惯性地以别人的感受为先。

3、一时没控制住对身边的人说了几句重话,心里就会特别愧疚,接下来会想办法去弥补。

4、总觉得自己“不配”。

缺爱也就是经常被忽视、甚至被打压,更不要提自信心的建立。

如果哪天忽然被一个人重视、爱护,会不习惯。会下意识地想:真的有人会对我这么好吗?我真的值得别人这么用心吗?

5、走路习惯性地低着头,不敢跟别人有太多目光接触。

6、“记仇”,但更记“好”。

别人一句不好的话,就会往心里去。因为太敏感,越缺爱,就越害怕来自外界的否定和质疑。

但是,别人给他的一点好,都会牢牢记得,并真心相待。

7、在恋爱里,自尊又自卑。

前期很防备,一旦卸下防备开始依赖对方,忍不住就会想:他会不会讨厌真实的我?他会不会有一天不爱我?

8、收到礼物的瞬间,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惊喜和高兴,而是该怎么还这份情。

9、要么很独立,要么很依赖。

缺爱的环境都会造成一个人的状态,有的人在孤单的环境中越来越习惯孤独,反而喜欢上孤身一人。

有的人因为缺爱,就在其他人身上寻找弥补,一旦有人伸手,就抓紧不放。

10、一旦意识到对方有想拒绝的意思,就会很“识趣”地离开。

11、在人群里,习惯性地观察不爱说话的人,不是因为要寻找同类,而是下意识地想去关注那些被忽视的人。

12、跟别人发生冲突或者身边的人不高兴,第一念头是: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

13、不喜欢突发状况,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按预期发展。

14、不会撒娇,因为没养成这个习惯。

偶尔对着镜子练习做撒娇的样子,即使身边没有其他人,也会觉得很尴尬。

15、不习惯跟人很热情地打招呼,不习惯跟人有太多的肢体接触。

写下这些,不是猎奇,也不是为了收集一些性格伤疤。而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了解自己。

我承认童年的缺爱,但也逐渐理解父母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承认自身性格中不好的部分,但也不再可以回避、逃避。

这个世界上没有100%完美的父母,我们最终都会找到和他们相处的方式。也会找到与自己相处的方式。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缺爱的孩子早长大。这样的成长环境带给我的并不只是负面。

正面的也有——

1、独立。

经济、精神。如果能做到这两点的话,就会省去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烦恼。

2、不被父母情感绑架。

有很多人迫于父母压力回老家工作、相亲结婚。然后后悔。

问:既然当初都不喜欢,为什么还要答应父母回去呢?

“爸妈都那么说了,能不听吗?”

对我来说,能。因为我习惯了自己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3、务实。

钱能解决这个世界上99%的问题。挣钱(正规渠道)比面子重要。

4、不依赖。

因为不习惯依赖,所以慢慢养成了什么都靠自己的习惯。

出现问题,第一时间想的不是“为什么我这么倒霉啊?这可怎么办啊?”而是“这件事怎么解决?”

也许会有人说这是自欺欺人,说缺爱根本带不来正面影响。

我想说:事实已经如此,下半场如何演,都在我们自己手上。

生命本没有意义,但我们要做点什么赋予它意义。

您好,欢迎来到筱北读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一本书是《共情的力量》,这本书大约26万字,我会用2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解书中的精髓:学会共情,我们都可以成为抚慰自己,帮助他人的高情商达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身边的亲人或朋友难免遇到一些家庭的苦恼,工作的不如意。为了表示关心,你是不是经常帮忙出主意,想办法,却往往事与愿违?

在工作中,你常常处理不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遭到领导同事的指责却不自知?

你是一位宝妈,有了孩子之后,你和老公之间的关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你时常觉得他不爱你了?你很苦恼,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带着这些困惑,我为你介绍《共情的力量》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找到困扰我们的问题焦点并解决它,从而让我们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本书作者亚瑟·乔拉米卡利,既是哈弗大学医学院教授,也是美国某医疗中心首席心理学家,对身心治愈有着丰富的经验。当自己的亲弟弟因吸毒和其他犯罪被全国通缉,潜逃到阿姆斯特丹走投无路时,他自信可以劝弟弟找回生活的正确方向。但出乎意料,她的弟弟却自杀了。这给作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他几近崩溃,并沉重反思:弟弟在绝望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被敲醒头脑,是生活的建议,还是紧紧的拥抱和理解?自此,作者用全部的精力来研究共情的力量,并将自己对人性的反思和研究用于实际临床咨询中,这部书正是他多年来研究的精华。

《共情的力量》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们为什么需要共情?这部分告诉我们什么是共情?我们如何表达共情?如何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和爱人的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主要讲共情,我们如何能做到?作者通过8个方面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拥有共情的能力。

好了,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第一部分的内容: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的女儿学习成绩非常好,从小学到初中没有跌出过班级前3名。因为她和丈夫都出身寒门,学历不高,在体制内晋升屡屡受阻。所以,他们对孩子怀有极大的期待,要求很严格,投入也很多。

初中毕业后,孩子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而且还进去了人才济济的清北班。有一次这个孩子因为考试犯鼻炎,成绩出来后退步了不少,班主任就对她说:“千万别以为,你在初中优秀,到高中就一定优秀。咱们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有辉煌的历史,一定把你的盲目乐观和骄傲自大都收回去”。

因为这个孩子自小性格内向敏感,再加上清北班人才济济,从此就患上了心病。成绩节节败退,上课经常走神,常觉得胸口闷得喘不过来气,一到晚上就总想流泪,失眠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后来,孩子有点破罐子破摔,宁愿躲在宿舍里玩手机,不愿回家,也不愿去教室上课。

老师建议朋友带孩子到医院看看,很快结果出来,孩子被确诊为抑郁症。听到这个结果,朋友简直被崩溃,辛辛苦苦培养的孩子,还没来得及考大学,就被抑郁症缠身。她不甘啊!可是,现实摆在那,她必须接受。

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她把孩子接回了家,边治疗边自学。因为孩子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学习也落下一大截,朋友也从原来“一定要考上北大清华”的执念里,渐渐挣脱出来。

她接受了孩子患病的事实,不再用过度的期待,情感绑架孩子,也不再动不动大动肝火,暴躁焦虑。她甚至做好了陪孩子休学一年,或者大不了让孩子读个高四的准备。朋友晋升无望,也不再执念于工作。孩子生病期间,她带孩子读书学习,出门旅行,陪孩子做手工,还和孩子养了好多绿植,允许孩子养了两只可爱的小猫。

孩子请假到第四个月时,终于从抑郁症的枷锁中走出来,重新回到了校园。2020年夏天,疫情下的高考,这个打败抑郁症的孩子,以非常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浙大。

这个疗愈的过程就是共情。朋友和丈夫穿越这场亲子间的战争,走过迷雾,看见初心,不再把过度的执念和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接纳了一个不完美、会脆弱,也可能极其平凡的孩子。

就如作者亚瑟说:‘人与人之间需要连接的信念,需要带着怜悯的心去认真倾听背后的声音,这样就那能够看透人心和灵魂,说出或做出安抚别人的话,让他人永远都不会放弃希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同情和共情混淆:

看到独居老人生活的艰难,你很难过,于是跑过去安慰。

看到孩子被父母虐待的遍体鳞伤,你气氛不已义愤填膺。

公司来了个新同事,心里难免紧张,于是你安慰他说:‘我理解你,每个人到新单位都会紧张的’!

你以为你安慰了他们,他们会感激你。其实这样的安慰只是表象的安慰,他们不能感同身受你的关心。有的人可能还会对你的关心很反感,认为你在假惺惺的同情弱者。

亚瑟说:“同情是为了安慰别人,而共情则是理解他人”。有时候我们无需提建议,出主意,只要静静的倾听就好。

为什么我们会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呢?人类祖先也在告诉我们多听胜过多说。

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专心地听别人讲话就是我们给予别人最大的赞美。所以深深的倾听,能听到他人灵魂深处的声音,能让他人敞开心扉,并对自己产生认识,这可能是一个人能为他人提供的最了不起的帮助!

我第一次参加心理成长小组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很难和小组成员产生共情。我无法走进别人的内心去感同身受。我最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当一位学员讲自己的故事,讲到动情处大家都能进入角色,跟着哭,却唯独感动不了我的泪点。我融不进大家的思想感觉很孤立,这让我内察到,我人际关系中不和谐的基调都源于我不会表达共情。

那么如何表达共情呢?在这本书里,非常详尽的为我们阐述了表达共情的七个关键步骤,帮助我们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1使用开放式问题。比如一个妈妈和她十几岁女儿在女儿约会回家时的谈话,如果妈妈说:“宝贝,你真的觉得他很可爱吗”?这样的问题就很容易引起女儿的反感。如果妈妈换一种问法:“宝贝,你觉得他怎么样”?接下来的谈话就很容易进行。而后一种问法就是开放性问题,代表妈妈真心的对她的看法感兴趣。

2放缓节奏。炽热的情绪是无法让人表达共情的,帮助他人把节奏放慢下来,对情绪进行远观,是我们表达共情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3不要匆忙做出评判。我们能对他人造成的最大伤害就是认为他们的个性是固定不变的,而共情的表达总是会特别尊重每个人都会发生转变的天性。

4关注你的身体感受。当我们想要弄清楚一个人是好是坏,以及他当下的想法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让我们的面部表情尽量精准地模仿他的表情。然后,等着我们的头脑或内心为了呼应这个表情会出现什么样的想法或情感,这就是共情的体现,从而做出判断。

5向过去学习。当我们学会把过去和现在分开来看时,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事情。了解自己并发展对过去冲突的觉察是培养对他人共情能力的必经之路。

6让故事充分展开。每个人都有他特有的故事可讲,每个故事也都有它自己的速度发展,所以我们表达共情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完全参与到故事当中,尽自己所能去帮忙,并感恩自己也能成为这段经历的一部分。

7设定边界。一个人深深的不安全感是不会因为知道了他人有同样严重的问题而被治愈的。例如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说,自己有自杀的想法,心理咨询师为了表达和来访者的共情,就说:“我的一个侄女在上周自杀了”,来访者是不会因为咨询师侄女的自杀而消除她想自杀的行为的,反而会想,你侄女自杀和我有关系吗?

所以,在共情的指引下,我们知道什么时候介入是必须的,什么时候离开才是对关系最好的。

共情能帮助我们感知危险,对于那些想要蒙骗,操纵和伤害我们的人,共情能让我们看透他们的内心和想法。

一位27岁的年轻女性走进她住的公寓楼,手里拎着几袋很重的生活用品,当她走到三楼的时候,购物袋里的东西突然滚落了出来。这时一个男人从后面赶了过来,想要帮她。她拒绝了,直觉里她不喜欢他。

可是男人还不死心,又问她,“你住几楼”,她回答:“四楼”,男人有礼貌的笑笑,伸手拿过她的东西,她再次谢绝了。于是男人说:“有的人就是太过傲慢,你懂的”。尽管这位女士心存顾虑,但还是把袋子给了他,她脑子里跑出来的想法是:我不想成为那种疑心很重,谁也不相信的人。

可是到了家门口,他却从她身边挤了进去,把东西放下后,掏出一把刀,把她强奸了。事后告诉她别动,不会伤害她,但这时这位女士有了被杀害的恐惧,裹上床单逃了出去。

这就是加文德贝克尔的畅销书《注意!有人在盯着你》的开篇故事,加文德贝克尔解释说,是恐惧准确的告诉她应该怎样救自己的命,当她听到内心的恐惧时,她就能够识别出暗藏着的危险并从中逃离。但亚瑟认为,救这位女士命的不是恐惧,而是共情。共情是恐惧的源头,是触发行动的能量开关。

在这次暴力事件中,共情即是武器,也是一种防御,攻击者和受害者都用到了共情,最终,共情能力更强的人获胜。

那么如何利用共情来保护自己,不被那些会使用他人洞察力和直觉的人所利用呢?

本书中介绍了抵御共情阴暗面的10种方法。

第一:分辨出真正的共情和有目的的共情。例如:我和女儿约定要每周给她5元,但我要求如果没记账我就不给她下一周的5元,后来女儿渐渐地就不再向我要零花钱了。有个老师提醒我,我的方式是错误的,我没有真正共情女儿,所以女儿宁可不要零花钱,也不愿意被我胁迫。我本意是想帮她养成良好的记账习惯,但我却没有站在她的角度去思考,学会一个习惯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完美的。答应给她零花钱是我的课题,我要信守诺言。而学会记账是我女儿的课题,我不应以威胁的方式(记不好账就不给零花钱)去干涉她学习的过程,而是应该帮助她记好账。

第二:了解自己的渴求 :想要了解你的渴求,就要去问问自己,在你的一生当中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要想明白你一直以来的渴求是什么,就需要去重访你的过去,寻找一下哪里缺失了共情。

第三:学着相信你天生的本能 :我曾接到骗子的电话说我有一张法院的传票,当时把我吓傻了。其实骗子是利用老百姓面对权威的恐惧心理,利用我们因为恐惧失去理智时套用信息骗取钱财。可当骗子后面向我问询身份证号码时,我大脑开始运转,不是说对方是法院吗,为什么没有我的信息,此时我恢复理智挂断电话,并重新拨打当地法院进行确认,果然是虚惊一场。

第四:保持注意力,注意人们心情和行为的细微变化:留心观察那些不太相符的细节和事实;还要让你的头脑对所有的可能性都保持开放的态度。当你的视角扩大之后,你的内心和头脑也会扩展,这会带给你所需的耐心、灵活性和智慧,来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

第五: 当心突兀的接近 ,要相信你天生的本能,一旦做了决定就不要犹豫,不管别人看起来多么的和善,都不要让自己上当。

第六:小心过冷和过热两个极端。一方面要小心别人过冷和过热的行为对自己造成伤害,另一方面要注意自己不要落入过冷和过热交替的表现。因为共情的流淌需要平衡的温度,而两级游走的情绪很容易让人们在关系中陷入争斗和抱怨,不利于共情的发挥。

第七:远离总是责怪他人的人。这是一个人保护自己免受共情阴暗面伤害能采取的最重要的一步。远离这类人,不单单让自己逃离内疚和自怨自艾,也能学会远离谎言和为自己负责。

第八,警惕别人为了他们的目的煽动你的情绪,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通过努力、耐心、自律和坚持共情来找到内心的答案,不要做情绪的奴隶。

第九,留意不一致的言行。人们在过度关注他们自己的需求和渴望时,就更容易表现的不一致。当情况符合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很善良体贴;不符合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暴露出自私和粗心的行为。留心他人这种长期或者可预测的行为表现,就能学会体会可能出现的共情阴暗面。

第十, 共情不是善良,而是有坚持有洞察的行为。共情是坚持和相信,而不是善良和容忍,不要让反复的行为破坏有益的共情,要敢于面对困境和失败,更敢于从头开始。

好了,有关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为什么需要共情就介绍到这里。

首先,我们要觉察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当我们看见帅哥美女时,我们的视线都可能不自觉的停留。谁不喜欢美丽的东西,谁不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完美的身材和容貌呢?可是往往越渴望,我们越能发现自己的不完美。于是健身房里人满为患,“整形美容”遍地开花。技术的进步可以让我们改变自身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可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先首先搞清楚,我们是对身体的不满还是对自己不满而迁怒于身体。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其实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不过一旦发自内心的接受自己,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更完美和更美好。

其次,去找寻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不完美。

著名心理学教授杨凤池老师曾接待过一位很自卑的女孩,即使已经考上了多少人都遥不可及的研究生,还是觉得自己不好,她认为考上研究生只是一个偶然。针对这种心理情况,杨凤池老师通过套娃技术,让来访者觉察是什么让她觉得自己不完美,然后找到不完美的原因,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

第三,走出去,通过与他人共情、借用他人的视角寻找更好的方法。

从自身向外、走向他人。共情让我们可以参与进他人的生活,明白他人的想法、与更有力量的人进行连接,在与互相关爱的人之间的来回互动中,用他人的视角看到自己想法里的偏激和不成熟。

最后:我们要做出改变。

这个阶段,我们要再从他人的视角回到自身,用扩展后的视野,让自己发生改变和延展,从而超越原来的自己,学会感恩,学会原谅和宽恕。这里给各位介绍两种开导自己的小方法:

1,用写日记的方法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可以释放不良的情绪,减少让人烦恼的压力,还有可能无意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写出困扰自己的问题然后烧掉、用这种方式抹去所有的内疚、怨恨和愤怒。

总之,用适合的方法解脱自己、接纳自己、才能让我们超越自身,成为最好的自己。共情能帮助我们用更宽广的视野看待生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宽恕让我们不再悔恨的过往,将自己投入到与他人、与生活的更深入、更有意义的关系之中。

好了,《共情的力量》这本书就全部解读完了,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共情?区分了共情和同情的不同之处。阐述了学习表达共情的七个步骤,分别是:1,使用开放式问题。2,放缓节奏。3,不要匆忙做出评判。4,关注你的身体感受。5,向过去学习。6,让故事充分展开。7,设定边界。

其次了解了如何利用共情保护自己,掌握了抵御共情阴暗面的10个步骤。

最后通过诚实,接纳,宽容等8种行为获得共情的能力。从而成为抚慰自己,帮助别人的共情达人。

希望通过《共情的力量》,我们都能活成一束光,温暖自己,照亮别人。

母亲就是一个

会烦会愁会退缩

有挣扎会前进的普通人

不要相信

“所有母亲都爱自己孩子”

因为这对很多人来说

是二次伤害

我是一个很少跟家里联系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来自家庭的“绑架”,是那种经常一边跟朋友抱怨“我又一个月没跟家里联系了”,一边又是经常把父母的爱挂在嘴边“炫耀”的人。

每次读到关于父亲母亲的文章,温暖又煽情的故事,让我觉得全天下的父母都如此这般。大多数母亲都有伟大的母爱, 许多母亲表现出的牺牲精神让我们认为:母亲就应该是这样,所有的母亲都爱孩子。

我们享受着母亲的爱,或者也爱着自己的孩子,认为这些都是天性和本能,与生俱来。

所以看到《欢乐颂》樊胜美的原生家庭,父亲素质底下、惹人嫌弃,母亲自私自利、重男轻女,便不由觉得气愤。但必须承认,这样的父母在现实中存在,而且不是少数。先抛开重男轻女、家庭经济等等一大些因素, “母爱”究竟是不是一种天性,又变成了一个待解的问题。

先来讲一个朋友的故事。

她的母亲没有给她做过一次饭,没有抱过她,没有一张合照,没有参加过家长会,甚至当着她的面带男人进家门。

有一次她发烧39度,家里空无一人,发短信给她母亲后,自己吃了药早早睡去,到了半夜却被刚回来的母亲和一个男人毫无顾忌的聊天声吵醒。她在讲起这件事情时,抱着我哭了很久,她说,她一直逼迫自己承认,她就是没有母爱的人。

每次听她讲起她的母亲,永远都是伤害比温情更多。她说在她印象里,母亲给她最大的爱,大概就是在花钱上不计较。

后来,她有了一个妹妹,她母亲变成了一个好妈妈,她成了一个称职的大女儿。

她曾倚着门框,看她母亲心疼的给发高烧的妹妹胃药擦汗,一直哄着妹妹睡觉。然后低着头亲了妹妹的脸颊,抬头看到了她,笑着说:“以前你小的时候我都没有好好照顾你,所以我想补偿什么。”

她说,那一刻才明白,母亲连“补偿的遗憾”都与她无关,她母亲想要补偿的只是内心所缺失“做一个好妈妈”的遗憾罢了。

其实这种事情并不稀奇, 并不是“身上掉下来的肉”必然会引起母爱 , 即使不是精神病,不是意外原因生下的孩子。 人类的感情很复杂,谁也无法断言会发生什么,或为什么发生。

亲生孩子没有被父母正确对待,甚至虐待的有很多,正常长大的孩子可能没有渠道或机会了解这些,也无法想象这当中的痛苦,毕竟“ 眼不见则不存在,未亲历则不真实 ”。社会舆论更偏向创造“母慈子孝”的和谐氛围,也使得受害者不愿意暴露自己。

很多人觉得“母爱”是哺乳动物的天性,若是非要解释这种非常态的关系, 我们大概可以把“母亲养育孩子”看过一种生物的本能,不能称作爱,就像不能把单纯的“性欲”称为爱一样。

有位心理学家说, 人类世界所谓的“爱”有相当一部分是后天学习来的 ,一个人如果从小没有接受过爱,生活中几乎见不到爱,那么他就不懂什么是爱,也不会爱。 爱是更为人性化的东西, 很多女性一辈子也没有想过爱是什么,只是追随社会主流价值观生了孩子小心翼翼养着,觉得这就是母爱了。

我曾看过一个初为人母的女孩写的文章,通篇都是在写她并不爱自己孩子的困惑,我挑出了以下几句:

“偶尔碰到熊孩子我内心产生的厌恶感非常强烈,上学的时候我经常冒出丁克的想法。”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经常无法把自己代入母亲的角色里。”

“后来孩子长大了,我明显的感觉到,她爱我比我爱她多得多。”

“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无论孩子听不听话,我都会冒出很烦她的想法。”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问对于这种无法爱自己孩子的母亲,应该受到指责吗?

类似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我的那位朋友,“你恨你的母亲吗?”。

她说,“不是没有怨恨过,但是自暴自弃是最差的选择,我一直在努力,活得比她更好,我理智上敬她作为母亲,我也会为她开心,为她难过,毕竟她承担起了所以抚养我的责任”。

感情是人的自然产物,而责任感却是社会化的、理智的产物,要求更高。 人的感情和成长何其复杂,爱不是本能,责任也不是万能的。 所以不管“倍受疼爱”还是“缺乏关爱”的人们,都无法对此进行“情感绑架”,更无法加以指责。

若要为人父母,还未生育的女性应该考虑自己给予爱的能力,同时对有孩子之后的身心压力进行全面了解,再做出生育决定和之后的规划。如果已经生下来,那么作为成年人,只能接受自己的养育责任,尽心抚养子女。

若为人子女,就更应该珍惜拥有的疼爱,至少应该像《欢乐颂》里的曲肖筱,在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父母疼爱时,打个电话,说声爱他们吧。

我写这些,并不是想在温馨的日子里,加上一笔晦暗的颜色。只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接到了那位朋友的电话,她说她遇到了温柔相待的人,说她的妹妹成长的非常漂亮。

还说,她感谢自己没有失去爱人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961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