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丽晋剧所有唱段有哪些?

孙红丽晋剧所有唱段有哪些?,第1张

《辕门斩子》中的杨六郎,《失空斩》《诸葛亮吊孝》《收姜维》中的诸葛亮,《芦花》中的闵德仁,《打金枝》中的唐王,《卖画劈门》中的白茂林。

她演唱的《日月图》《辕门斩子》《生死牌》《飞犬奇案》等唱段曾多次获奖,在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地方省市电台广为播放,深受省内外观众的好评。

从艺经历:

孙红丽十二岁起学艺,主攻须生,十六岁红遍三晋大地,艺名“十六红”。1979年考入太原市艺校阳曲分校,85年毕业于于太原市艺校,同年被分配在太原市晋阳晋剧团工作;

89年进入太原市实验晋剧院,92年正式调入山西省晋剧院工作。2001年12月成立孙红丽晋剧团并任团长。

孙红丽曾受到过前辈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派传人白桂英、刘宝俊、马玉楼、杨效章、马派传人李月仙等老师的培养和支持,再加上本人的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在艺术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深受广大戏迷喜爱和高度评价,多年来孙红丽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

筱玉凤,女,原名高玉凤,山西浑源县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小农之家。1918年因迫于生计,随亲戚去朔县投班拜师学艺。师傅视其音质宽厚,便授之须生行当。初随戏班活动于雁北一带,凭借自己刻苦练就的一身基本功,渐渐成为戏班的顶梁柱。当时晋北、张家口一带戏剧坤角的艺名多冠以“筱”字,因而高玉凤正式易名“筱玉凤”。三十年代初,筱玉凤与人搭班转战于绥远、张家口地区。她的唱腔韵味深沉,别具一格,故而蛮声当地艺坛。一些村社的写戏约中往往指名道姓直点“筱玉凤”,只有其唱够几场,契约方可生效。那段时间,也是筱玉凤艺术生涯的第一段辉煌期。但不幸的是,随着“抗战”的爆发,艺人们纷纷外逃,戏班因之解散。抗战胜利后,班主武青山重操旧业,四处拜访昔日名角,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戏班,在崞县(今原平市)演出中路梆子达二年之久。而在这个班子中,演员就有筱玉凤、郝桂珍、武玉凤、王菊梅、张振兴(讨吃黑)、陈贵(十三红)、樊巧珍等36人。

1952年,崞县人民政府决定将这个戏班改为民办公助的私营团体,派遣国家干部参与剧团领导,并命名为“崞县胜利剧团”。53年12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崞县人民政府决定接收私营“崞县胜利剧团”,正式成立“崞县民众剧团”,作为全县唯一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筱玉凤在剧团任须生演员,并于1956年当选为县人民代表,继续从事自己的演艺事业。他们的足迹踏遍忻、定、五、崞、代、繁等县,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五十年代,由筱玉凤领衔赴 省参加省晋剧汇演,演出功力戏《法门寺》、《杀惜》,深得晋剧表演大师丁果仙的赏识和赞扬。一代名角、艺坛老将终于焕发了自己演艺生涯的第二春。1958年12月,崞县更名为“原平县”,剧团也于59年1月更名为“原平县晋剧团”,剧团演职人员一度增加到60余人。但是,就在筱玉凤踌躇满志得准备为新中国的演艺事业奉献自己毕生的力量的时候,积劳成疾,因病于1962年逝世,享年57岁。丁果仙专门送来绫子花圈,以示哀悼。此外,山西省文化厅、著名表演艺术家李素琴(艺名白果子)、筱桂香、张振兴等均发来唁电,一致称赞筱玉凤技艺超群,堪称晋剧艺术界的楷模。一代名角,英年早逝,崞山呜咽,沱水含悲!

  我14岁从寿阳东布落村考进了山西省寿阳县艺校学习晋剧表演,当时正值传统戏恢复不久,家乡人都狂爱阔别了十几年的传统戏曲。在寿阳县长征剧院,我第一次观看了著名晋剧大师丁果仙的弟子张鸣琴主演的晋剧《下河东》,当时就被张鸣琴的表演艺术征服了。由此我爱上了张老师,也爱上了《下河东》。那时,我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很好,但我还是节衣缩食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课余时间就搜索广播里张鸣琴的节目,不论是《下河东》、《十五贯》,还是《海港》,《江姐》,我都听得入迷,并且慢慢地发现自己嗓音条件还挺像张鸣琴。也许是因为特别喜欢,所以后来学起来也并不觉太难。

1988年,我已经是寿阳剧团的小演员了,凭借学唱张鸣琴老师的《下河东》,我以专业第一的好成绩考进了山西省晋中文化艺术学校。没想到,进校后给我排的第一个戏就是《下河东》,我扮演赵匡胤。由于赵匡胤是剧中的重要人物,编剧许石清,张正申老师每天都步行到艺校陪我们排戏,还邀请了中国戏曲学院张光正老师作艺术指导。1991年,在山西省文化艺术院校首届教学剧目汇报演出中,我以《下河东》中的“龙棚・打驾”获得了一等奖,为此我深受鼓舞,也更增加了演好赵匡胤的信心。

晋中艺校毕业汇报演出后,时任山西省晋中宣传部长的籍振芳点名留我在山西省晋中青年晋剧团。因为有了较好的艺术环境,我从此得以更顺利成长。1982年, 在山西省首届晋剧卡拉ok大奖赛中,我又以《下河东》中赵匡胤的唱段获得了专业组优秀奖;1996年以《下河东》“龙棚・打驾”获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第十一届擂主,年终获总擂主第二名。 在晋中青年晋剧团的那些日子里,《下河东》是我每每必演的打炮戏。《齐王拉马》、《卧虎令》、《斩子》、《芦花》、《皇宫案》……都是我作为须生主演的剧目。不过我还是有个多年的夙愿常常萦绕心头,那就是想拜《下河东》中带我“八门”的张鸣琴为师。

2004年,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庆祝开播55周年纪念会上,在电台高级编辑李春芳老师的牵线搭桥和主持下,张鸣琴正式收我为徒,我的拜师仪式通过电波立刻传遍全省。这次拜师我没有花钱摆宴、请媒体,因此同事们戏说:“天上掉馅饼,正好让我接着了。”遗憾的是,拜师会上我的演唱并不成功,因为我父亲那天出了车祸。不过,那天激动人心的时刻我还是终生难忘,并发誓今后一定会向师傅好好学戏。

《下河东》无论在农村,在城市,还是去北京,进中南海,都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认可,以及国家***的好评。

在唱腔上,张鸣琴老师是丁果仙大师的弟子,但她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唱出了“丁派”艺术的别样风格,被称作“鸣琴腔”。我的嗓音接近鸣琴老师,所以我不刻意向“丁派”靠拢,而是师承张鸣琴的唱腔风格。

假如说我初演《下河东》时是照葫芦画瓢,摹仿前辈演唱,那么经过二十多年的艺术实践,又有鸣琴老师认真施教,现在我对赵匡胤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无数次地通读剧本,从“诓驾”、“别家”、“点卯”、“屈斩”到“兴兵”、“救驾”,懂得了《下河东》的主线是忠奸斗争,因赵匡胤怀疑忠臣,轻信奸佞,才犯下了屈斩忠良的过错。等他知道真相后,肠子都悔青了。在危难之时,呼延一家救了他。所以在塑造赵匡胤中,我着力突出他的“可憎”、“可怜”和“可爱”――他忠奸不分,黑白颠倒,确实可憎;但他被敌军、叛臣困在龙棚时,几天就愁得两鬓斑白,也真的是“可怜”。“龙棚”一场赵匡胤的大段唱是全戏的重场戏,有不少重点唱段。如:

困河东遭凌辱心如刀绞,

愁得王两鬓白须赛银毫。

王好比凤凰落架鸡笼罩,

又好似大鹏展翅缺翎毛……

这几句唱中“心如刀绞”、“须赛银毫”以及“缺翎毛”的“缺”字,务必要通过演唱上的着重、强化,才能把角色的感受传达给观众。

又如“下河东遭围困朝夕不保”一句的“下河东”三个字,我几乎是用全部力气唱出的,以此来表现人物的痛悔莫及,接着马上接上四句排比句:

悔不该金殿不听忠言告,

悔不该鬼使神差疑贤豪。

悔不该欧阳方挂了帅,

悔不该屈斩先行命一条。

直到“提起贼不由王钢牙咬,恨不得剥尔皮抽尔筋万剐千刀”,我都用“嘹子”(即高腔)结束,说明赵匡胤总算明白过来了。对于这样的艺术处理,我觉得有酣畅淋漓之感,达到了自己塑造人物的初衷。

说到赵匡胤的“可爱”,在“打驾”中,呼延赞杀向龙棚,赵匡胤又惊又喜,“喜的是呼延有了后,惊的是来了报仇人”。由于赵匡胤是以“盘龙棍举世闻名”的宋朝开国皇帝,依他的实战能力,绝对能打过初出茅庐的呼延赞。但赵匡胤只是招架,不舍得伤害这个口口声声“杀昏君”的“仇人”,这正是赵匡胤的“可爱”之处。于是赵与呼延二人,一个招架,一个进攻。赵匡胤想让呼延封官,左一个“前殿王”、“后殿王”,右一个“左殿王”、“右殿王”……然而呼延赞全不要:于是赵匡胤又要分江山,“一九”、“二八”、“三七”、“四六”、对半分,如不然“你为君来我为臣”……直到呼延夫人赶到制止了呼延赞,在她列数了赵匡胤之过后,赵匡胤不仅认错,甚至给呼延夫人下跪。我认为赵匡胤此刻是真诚的。所以在表演上我便充分表现他的愧悔交加与无地自容。戏演到这里,我觉得是完全符合艺术真实的,当然也符合观众的愿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086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