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孔子的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安贫乐道的形象由此深入人心。
那么,为什么是安贫乐道?为什么不是安富乐道呢?安贫乐道可以理解为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当然更可能是一条修炼的路。其实这个贫富,在真正修炼者的眼里,不过是一时一世的表象,贫、穷、富、贵都是缘于不同的因缘得失,贫穷也好,富贵也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是世间幻象,如果不能放下执著心,如何能做到安贫,又怎么可能乐道呢?贫穷,并不妨碍一心求道,富贵,恰恰有可能成为求道的障碍。
哪些障碍呢?富贵者对于求得人生宇宙之真理,炼己化性,有很大的障碍。时间障碍——富贵者都是很忙绿的;社交障碍——富贵者应酬都是很多的,难免酒肉穿肠过,佛祖亦没留;表象障碍——富贵者容易让自己身边的物质表象所吸引或者是迷惑,左右了我们正确的判断和思考,更谈不上悟性了;诸如等等,数不胜数。
为什么要安贫呢?人一旦把心思用在钱财和物资表象上,想着要安富乐道,那只能是自欺欺人,因此而滋生的很多执著人心,却正是修炼者要完全放下,才可能一心向道,勇猛精进的。而且一旦求富贵了,对物质越来越多的占有,也会滋长更多的私心,欲罢不能,更是对求道的干扰。《圣经》中不也有这样的告诫吗:“富人想要去天堂,就象骆驼要从针眼里穿过去这么难。富人不是不可能去天国,是执著钱财的心太难放下而难啊。”但是,在我们身边不无很多人认为,只要我具备了富足的条件,我就可以放下对财富的追逐。我想着真的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论调。当追逐成为一种习惯,如果财富的丰足是修行的唯一必备条件,那道又算是什么呢?财富的附属品吗?还是为了满足你内心那颗小心脏的需要呢?最大的伪装,就是不知道自己在伪装。最大的欺骗,就是自己骗自己。
而乐道呢,很多人觉的象颜回那样,怎么生活啊?要啥没啥,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其实那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在衡量修炼的人,修炼的人有修炼人的乐趣,在修炼路上的精进不殆,本身就是乐在其中而又不足为外人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古人在治学中的生动比喻,而用一句修炼界的话来形容,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孔子倡导儒家道义担当的“安贫乐道”,对“道济天下”的坚信,“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提倡道德教化,经常劝人安贫乐道,完善道德人格,帮助人们从功名利禄的贪欲中超脱出来,勿因迷失人生方向而堕落。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告诉人们知顺天命,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安贫乐道了。
孔子和他的学生把实践道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准则,凡事以是否符合道义为前提,周游列国而弘道。以人道去符合天道,人心合天心,以达到“天人合一”。后来的儒家知识份子都以寻求“孔颜乐处”作为自身内心世界充实的理想境界,追求崇高的道和“天人合一”。
曾参,师从孔子,在修身和躬行礼仪上颇有建树,传承孔子主张,弘扬道义,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参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陇亩,晚间刻苦学习到深夜,生活窘迫,鲁国国君听说了他的品行后,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他固辞不受,依旧“敝衣而耕,常日不举火”(《孔子家语》)。使者曾劝说他:“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曾参对使者诚恳地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予人者骄傲于人。纵然予人者并不骄傲,但我能不畏惧吗?再说,无功受禄,不如自食其力。”因此,曾参依旧无怨无悔地过着贫困的日子,自得其乐。
唐朝刘禹锡,写了一篇著名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篇文章不足百字,却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古语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历史上有许多道德高尚之人,都是真理和道义的实践者、传播者和修身的典范。修道人有修道人的乐趣,本身就是乐在其中,看淡贫、穷、富、贵,修去各种物欲及人的执着,保持内心世界的祥和、充实和自得。乐在明理,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前程一片光明!“安贫乐道”理念彰显出一种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无论身处任何环境都要坚持道义,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义无反顾地追随真理,永不懈怠!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何谓福,何谓祸?孔圣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何者让人念念不忘?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渊,是死后唯有草席裹尸的颜渊。
孔子64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正义》的注释说:“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厌,几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孔子在他年老、腿脚不灵便的时候,唯独举出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夫子之道,可见孔子一生都看重好学不厌、忧道不忧贫的品质。同时,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求知中体味到无穷乐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无论社会价值观怎么多元,无论人心多么思变,应该看到,有一些东西是恒久不变的,那就是对道德的不断追求。道德是什么?就是希望明天更好、希望社会更和谐,希望人间更美好。所以,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
津津乐道
jīn jīn lè dào
〖解释〗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喜欢谈讲。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出处〗清·颐琐《黄绣球》第七回:“这位莱恩女杰,他才学固然卓越,但他也只从口讲指画入手,每遇乡愚,津津乐道。”
〖示例〗十余年来,在不少出版物中我都看到这幅画,它为不少人所~。 ★秦牧《一幅古画的风味》
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和伟彪的安贫乐道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
刘禹锡的安贫乐道主要表现在他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上。他坚持不追求物质享受,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而不是物质上的满足。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表现出了对于贫困的安然自若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而伟彪的安贫乐道则更多地表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他以“贫”为题材,通过对“贫”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对于人生的态度。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贫”的安然自若,表现出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安贫乐道更注重于个人的精神追求,而伟彪的安贫乐道则更注重于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1、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其中安贫的意思的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
2、近义词:安贫守道。
3、反义词:为所欲为、胡作非为、不甘食贫。
乐道的解释
[take delight in talking about sth; be only too glad to talk about sth]
喜欢 谈论 他总津津乐道地谈论这件事 详细解释 (1)乐于称道;喜欢谈论。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 君子 曷为为 《春秋》 ?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 《春秋》 。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 尧 舜 之道与?” 唐 韩愈 《送杨支使序》 :“夫乐道人之善,以勤其归者,乃吾之心也。” 洪深 《**戏剧的编剧方法》 第二章九:“﹝旧写实主义﹞偏重于人生 黑暗 面的描写,而对于 特殊 情形的丑恶,尤为乐道。” (2)喜好圣贤之道。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子贡 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 何如 ?’ 孔子 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宋 韩维 《送孔 先生 还山》 诗:“先生乐道者,於世淡无欲。” 郭沫若 《 中国 古代 社会 研究 》 第一篇第一章第三节:“你顺从天子的时候,便可以有寿,有富,有康宁,有乐道的 余暇 。” (3)喜欢修道。 《宋史·隐逸传上·种放》 :“独 放 与母俱隐 终南 豹林谷 之 东明峯 ,结草为庐,仅庇风雨……母亦乐道,薄滋味,善辟谷。” 《四游记·灵耀大闹 琼花 会》 :“却说 华光 杀退 邓化 ,走下中界,望见前面有一名山,原来是 朝真山 洪玉寺 ,寺内 乃是 火炎王光佛 ,在那里修行乐道。”
词语分解
乐的解释 乐 (乐) è 欢喜 , 快活 :快乐。乐境。乐融融。乐不可支。 其乐无穷 。乐观( 精神 愉快 ,对事物的发展充满 信心 )。 乐天 (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 忧虑 )。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乐。逗乐。 对某事 甘心 情愿:乐此不 道的解释 道 à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 志同道合 。 指法则、 规律 : 道理 。 道德 。 道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 思想 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指“道家”(中国 春秋战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