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赢政为秦王,加快了征伐兼并诸侯国的进度。诸侯为了自救,往往派人入秦,要么实施斩首计划,寻机刺杀赢政,要么入仕秦国,打入敌人内部,为本国传递情报。
这些现象引起赢氏宗族大臣的关注,他们纷纷向秦王建议,对“诸侯人来仕者”,“请一切逐之”。秦王觉得有道理,于是下令,立刻在全国范围内盘查甄别外来人口,其他们一律遣返回国。
这其中就有一个名为李斯的人。
李斯上书秦王,力陈自古乃今秦国用客以霸的历史,说明没有客便没有强秦的道理,这便是著名的《谏逐客疏》。
秦王认为李斯所言极是,便令人召回李斯,并废除了逐客之令。
不过,秦王在对待客的问题上,走得比李斯在《谏逐客疏》中所说的更远——他不仅不再驱逐秦国境内的客,还进一步秘密派善辩之士前往诸国,要么以客的身份游说诸侯,要么用财物收买各国名士,使其为己所用,如不肯就范,则“利剑刺之”。
能为己所用的人才则用之,不能为己所用的人才则杀之!
秦王此计,不仅令秦国一时间人才济济,更使各国迅速缺乏可用之才,加上“良将随其后”的攻伐,“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其实,秦王的这一策略并不新鲜,上溯一百多年,商鞅入秦之前,在魏国就曾遭遇过这一套。
当时,商鞅在魏相公叔痤府上为客,公叔痤知道他很有才学,只是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自己便病倒了。魏王亲自前来探病,公叔痤趁机向魏王举荐商鞅,称其“年虽少,有奇才”,所以希望魏王能够“举国而听之”。见魏王不以为然,公叔痤便又建议说,“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如果魏王当时能够做得像秦王赢政一样,无论是用了商鞅还是杀了商鞅,后来的天下可能就都没有秦国什么事儿了。
除了用或杀之外,还有一种不彻底的处理办法,就是废,即让其变得残疾不可为用。使用这种处理方式最著名的,就是庞涓。
按照通常的说明,庞涓是个嫉贤妒能之辈,看不得同学孙膑比自己厉害,所以就设计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刺字,让他从此无法见人,让自己的地位从此无人能够取代。
可是,问题是,庞涓在魏国为将,孙膑当时则仍然在齐国,孙膑并未给庞涓造成实实在在的威胁,庞涓为什么要下此毒手?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庞涓是怕孙膑也跑到魏国来,一旦得到魏王赏识,才能一显现,庞涓地位就会被动摇,因而未雨绸缪,将其先行废掉。
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可是,为什么庞涓不是将孙膑直接杀掉,而只是将其废掉呢?要知道,被废掉腿和脸的孙膑还有嘴在,只要他还活着,对于庞涓的名声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难道庞涓就不怕汹汹之口么?
庞涓废掉孙膑,最大的可能,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出于公心;而他之所以不是杀而是废,则是出于仁慈,毕竟,同学一场,下不去手。
公从何来?
为魏国除掉有可能帮助齐国称霸的人才!
为何不使其为己所用?
因为孙膑是齐国人,做同学的时候,孙膑一定与庞涓经常讨论天下时事和未来志向,庞涓深知孙膑将来必然仕齐,也知其一旦仕齐,必然西向伐魏,而自己将来即使在魏为将,也难以与其抗衡。所以,庞涓仕魏之后,为魏国长治久安计,只有杀掉孙膑,才能使魏国免遭来自齐国的灾难。
只是,情感一旦代替理智,做事就难做得彻底,隐患也就难消灭得彻底。庞涓的仁慈害了他,不仅让他后来死在了孙膑手下,也让自己成了丑角,以嫉贤妒能的小丑形象,数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所耻笑。
唐朝诗人当官五十年,耄耋之年,写下两首家喻户晓的好诗!
在朝做官五十年,备受尊重,堪称人生赢家。
虽然唐朝的进士考试很难,大多数应试者都像罗隐一样熬白了头,但像陈子昂和白居易那样少年得志的诗人也不少。比如有位天オ,三十六岁中状元后就在朝廷做官,在官场上一直混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一生有幸经历贞观和开元两个盛世,六十年中从未被贬官到基层或者边远地区。
据《新唐书》记载,这位老人家临退休时,唐玄宗为了表达对他的尊重,亲自写诗相赠,还让所有的皇子皇孙都来相送,在城外大摆筵席,满朝文武都放假一天去为他践行。老人家希望得到周宫湖数顷作为放生池,玄宗下诏“赐镜湖刻川一曲”,远超过他之所求,可见恩宠之隆。耄耋之年得以返乡,满腔感触抒之不尽
这位堪称人生赢家的老者,就是贺知章贺大人。
贺知章,字季真,比陈子昂大两岁,生活的时代跨越了初唐和盛唐。他的家乡在浙江,风光无限的老人家还乡后,就在镜湖前赋了一首
《回乡偶书》: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准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中的镜湖即今天的鉴湖,“鉴”字的本意是镜子,今天的名字倒比唐朝时更为雅致。《回乡偶书》一共两首,除了上文提到的这首之外,另一首更加知名: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个人偶尔离开故乡,旅居在外,尚不免望乡思亲,孤独伤怀。而像贺知章这样年轻时便离乡背井,直到耄耋之年才回到故里则一腔感触就更加抒之不尽了。
离开家乡这么长时间,对家乡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的“客”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年少气盛时诗人离开家乡,为生活,为理想而奋斗。如今回归家园时,却已是鬓发飞霜了。几十年风雨飘泊,他的乡音没有一丝改变,因为这是永远抹不去的家乡的烙印,但鬓发却已稀疏脱落,这一变化蕴藏着多少人生况味。
而今要回家来歇息了,乡音未变,鬓毛已衰,家乡还认识我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可爱的顽童突然出来,见到诗人却不认识,便笑问道:“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稚童这一句无心问语,怎不让诗人感叹:离开家乡这么长时间,村里又添了这一代孩子,他们都不认识我,可见我对家乡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的“客”了。
家乡的山山水水如同慈母一样迎接游子回来
一切都在变化,村里多了几代人,也就意味着逝去了几代人。“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别离故园,在外奔波了这么多岁月,或劳形于案牍,或应付于官场,不知不觉时光飞逝回到家乡,又感觉物是人非,亲朋故旧消磨过半。
可是,“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只有家门口那风景如画的镜湖,春风吹拂,掀起粼波纹。这情景,与当年少小离家时一模一样;这情景,伴随着诗人度过了年年岁岁的羁旅生活。“春风不改旧时波”,在游子的心中,家乡那湖泊春风永远也忘记不了。而家乡的山山水水也永远不会抛弃游子,她曾经微笑着送他远游,如今又微笑着迎接他归来,慈母的情怀永远不改。
这是两首家喻户晓的好诗,人们教育孩子时,总是让孩子们背熟、铭记;故乡情,这份牵系人一生的情感,从这时起便深深植根于心中,即使是“毛衰”,哪怕“人事半消磨”,也不会动摇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在外拼搏多年的你,多长时间没有回到家乡看看了。
我们每个人都在思念家乡,情不自禁间就会夸上家乡几句,那里保留了我们最童真的快乐。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灯塔大课堂第28课观后感及体会2022,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灯塔大课堂第28课观后感1
夜里,灯下。看书读书,与古人一起顺着时间长流,感悟一份有爱国的情怀。
读屈原,一位两千年前的爱国诗人,抱着爱国的热情,尽自己的能力使国家富强,使人民生活安定,尽管他受奸佞排挤、受昏庸的楚怀王猜疑,最终沉溺汩罗江水中,但他的爱国热情却有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这像江水一样流动不息,流进人心。回想现实,我们想到屈原,也许在端午节,也许在读《离骚》时,但又有多少人想过他的爱国情怀,有多少人能感悟他的爱国苦心。
阅读,细细地感悟书中的真谛,读一本历史,讲述过去,有不同的情感在书里,而一种爱国情怀则是情感的血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的诗一直跳动着真挚的爱国心。读杜甫,读他的苦难、他的伤感和读他的诗,都沉浸于一种浓烈而不浅露的爱国情感。有“剑外忽传收蓟北”的喜乐,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杜甫的喜乐悲愤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爱国忧民,但又矛盾,对政府的残暴而愤,对人民深重的苦难而忧郁。这种情感贯穿他的人生。读他,一种伤感、一种惜怀无奈,他的爱国情感是高尚的、是真诚的。
当有一天,再次读来时,也许所感悟的情感是不同的,但再读杜甫,却不是这样,始终不变的情感,深深地感悟。
读史使人知理、明辨。其实,这是心灵上的一次冼礼,感悟一种爱国情怀,而爱国是人思想的根基,它能延身不同的情感,都是积极向上奋发情感,我们读史,读的是爱国情怀,虽不是让自己一读就能读出情感,但可以记着,可以细细体悟。
如果说屈原无法报国,便沉弱江下是懦夫的行为是不值得学习,那么请大家想想,屈原那个时代时否容许他的爱国热情“开花”,历史的答案是不能的。也许屈原在我们的时代生活,相信会有用武之地,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爱国是高尚的。
我们能在这个时代去好好爱国,我们的祖国需要爱,需要大家的爱,但这都有回归一点,好好学习,了解过去,预知未来,做好自己应做的事,这也是爱国。
也许我们在读史中,认认真真,去感悟一下爱国情怀,努力学习!
灯塔大课堂第28课观后感2
春去秋来,忘却几度悲伤花开又谢,空留一片唏嘘。——题记
历史有多少令人心酸的过去,它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想象。文天祥他是勇敢的诗人,爱国的志士。他走过的地方,留下一片叹息。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留下了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人生观是豪迈的,他有着坚贞不渝的信念,在他看来,人的一生有一个志向足矣!那便是报效祖国,在他看来,为祖国而死是光荣与骄傲的;在他看来,人死后一世轮回又是一条好汉,何必做儿女之状,自己的忠心永垂史册由后人鉴证,那岂不美哉,快哉!他把自己的性命与孤独一并抛向了零丁洋。任凭风吹雨打,千转轮回,他对祖国的忠心犹如海誓山盟,即使日月被磨尽了光华,万物不再充盈生机,他的心也永远不变!爱国是一首歌,它的曲需要像文天祥一样的爱国志士来谱;爱国是一组诗,他们之间需要像文天祥的爱国志士来衔接。文天祥把爱国的春风洒满天涯海角。
文天祥不像陶渊明那样,逃避现实,他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在我看来,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敢与不敢”的问题。文天祥明知官场的黑暗,但他挺身而出了!即使他没有挽救国家,但是他努力了,努力就有意义,因为他不畏缩,因为他有过人的胆识和魄力。文天祥离我们很远,但我们的心却很近,因为他的爱国思想早已存活在万物之间,充盈于天地之中。
灯塔大课堂第28课观后感3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我认为当代的民族精神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包含自强精神、仁爱精神、勤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气节精神、斗争精神、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十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
爱国就是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国家,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国家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国家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国家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动荡的岁月与激烈的战斗连绵成一曲激荡人心的军歌,每当我重温起这段令人激昂的旋律时,在我内心深处跳跃的最猛烈的音符便是这些牺牲的民族英雄和革命战士,他们倒下去了,倒在了烧焦的泥土上,倒在横尸遍野的战场上,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与青春谱写了一部心灵的选择。他们走了,带着他们带来时的一切。在历史车轮的辗动下似乎隐淡了。不,我分明看见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他们的灵魂和精神正熠熠生辉!
同学们,难道我们不应该爱自己的国家吗
灯塔大课堂第28课观后感4
爱国向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和细节,好像从古至今都有很多爱国的人,包括我们现在的社会爱国主义教育越来越重视,所以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也更加的懂得爱国,然而我觉得我们要继承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并且将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懂得爱国,让更多的人能够为我们的祖国做一些贡献,最起码从心底要热爱我们的国家,想要为我们的国家作出贡献。
我们从小便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爱国,包括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在我观察来我们的青少年也越来越爱国了,并且对祖国有着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去了解这个5000年的民族有着怎样的文化和怎样优秀的气节和气魄。或许在以前我们更加想要去了解外国的一些文化和他们的各种节日,但是现在我们爱国主义情怀越来越强烈,我们也对祖国的各种文化充满了文化自信,也更加的想了解祖国有怎样好的文化,所以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了研究祖国文化的行列当中。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爱国的人,包括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而且我身边爱国的人明显比前几年要多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说明我们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非常的成功,而且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和进步。在网上有一些人总是喜欢发表破坏祖国和平统一和分裂祖国的一些行为和言行,这个时候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打击和谴责,好像我们国家的网民在这方面的立场非常的明确,一旦触碰了这个底线,那么就会去谴责那个人。在网上也有很多来自国外的博主,他们有的人是真心的想要接触中国的网民,想要了解中国的文化,但是有一些人却打着这样的旗号,但但是在背地里却只是想要赚钱,并且去侮辱我们国家的人,这个时候也会有很多网名他们会去谴责这些当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外国博主,去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名誉。我觉得这些行为无不展示着我们中国的人民越来越爱国了,会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去维护破坏祖国尊严和名誉的事情,也会更加主动的去维护国家的利益,更加的热爱我们的国家,想要去研究祖国的文化和各方面的知识。
我们也要更好的发扬这种爱国主义情怀,理智爱国。
灯塔大课堂第28课观后感5
深蓝色的天空,绿油油的草地,一轮明月,几棵闪亮的北斗星,再加上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所组成的画面上清楚地印着“找准人生的北斗星”几个艺术字。
一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心想:“连封面都这样精美,那么书里的内容肯定十分精彩。”
果然,一翻开书,我就被故事里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
虽然这里的小故事篇篇精彩。但是也有令我最难忘的。那就是“最稚嫩,最纯真的爱国心。”8岁的小欣月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一天,当她在排练舞蹈时突然摔倒在操场上。医院诊断小欣月得了绝症。“在病痛的折磨下, 小欣月却经常唱着国歌。
看到这里,我的心被这8岁的小女孩深深地打动了。当她躺在病床上的时候,还能保持这样一颗爱国心,忍着病痛在唱国歌,真是让人感到佩服,也让我感到惭愧。欣月在病床上还能想着祖国,而身体健康的我却在升旗仪式时敬个队礼都是懒洋洋的,而且居然是心安理得的。看了这一段后,让我惭愧的无地自容。我一个五年级的学生,竟不如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我想我今后一定要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件事。
欣月最大的梦想是能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听国歌声响起。为了不让欣月留下遗憾,欣月的父母和志愿者们在长春帮欣月圆了北京梦。
终于国歌声响起了,欣月的脸刹那间红润了起来,她试图举起右手,对祖国妈妈表达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礼仪。但是由于手臂无力,举不起手来。”一次,两次… …“ 看到这儿我的泪水已悄然爬满了我的脸庞。欣月虽然无力举起手来,但她还是反复尝试,她的精神让我感动。这同时也可以让我学习她做事不气馁的精神。在平时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一做不好,就会马上放弃。我从小欣月坚持不懈的努力中看出了她对国家浓浓的爱意。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憾。一个即将与死神拉手的人竟然还能保持这样一颗爱国心是多么不容易啊!再想那些背叛祖国的人吧!他们为了金钱可以不惜一切甚至背叛自己的祖国,而欣月是为了祖国可以不惜一切,忍着病痛,想着祖国。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像欣月那样从小就这么爱国,那么世界上还有背叛祖国的人吗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做起,向欣月学习,做一个真正爱国的人!
《史通》包括内第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在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前已佚,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它对纪传体史书的各部分体例,如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等,作了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对编写史书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论述,这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认为,“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主张对当时各种“杂史”应分别其短长而有所选择,对以往各种记载中存在的“异辞疑事,学者宜善思之”。关于作史原则,《史通》鲜明地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其《直书》《曲笔》两篇,在认识上把中国史学的直笔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展了。外篇的《史官建置》是一篇简要的史官制度史;《古今正史》叙述历代史书源流,间或也有一些评论;《疑古》《惑经》承王充《论衡》的《问孔》《刺孟》之余绪,对古代史事和儒家经典提出一些疑问,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的严肃态度和批判精神;《杂说》等篇本是读史札记,涉及以往史家、史书的得失,有的地方也反映出作者在哲学思想上的见解和倾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