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人物张果喜:从小木匠到亿万富翁的传奇故事 ,励志人物配图, 作为江西商界璀璨的明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大多数国人还在做着赚钱成为“万元户”的“中国梦”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亿万富翁,其个人资产在那个年代就已经达到了3000万美元。而如今,与他同时代致富的富翁们要么早已退出“一线”,要么已经风光不再,逐渐淡出公众视线的时候,他依然作为江西的传奇富商被人津津乐道。, 他就是张果喜,一个仅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人,却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小行星命名荣誉的企业家;一个靠1400元下海的人,却多次跻身《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一个凭借“雕虫小技”的木匠,却完成了从雕刻艺术到雕刻人生的转变。, 第一次创业: , “要吃饭的跟我来!” , 每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不同寻常的创业故事。作为中国最早吃“螃蟹”的创业者之一,张果喜的创业历程长达30多年。见证了国家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全过程,他的创业经历,可以说是“浓缩版”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 1952年7月,张果喜出生在江西余江,1973年,还是一个小木匠的他靠一只樟木箱和变卖祖房的1400元钱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要吃饭的跟我来!”1973年9月,眼看着邓埠镇农具修造所摇摇欲坠、濒临倒闭,年仅20岁、身为车间主任的张果喜以这样简单质朴而富有锐气的话语,鼓动了21个同事,跟随他开始创业。他跑回乡下把祖屋卖掉,用所得的1400元开办了余江工艺雕刻厂。, 但当时张果喜心里很清楚,只靠卖自己家产凑的这点钱是发不了几次工资的,木器厂要生存必须要找到能赚钱的活儿。然而,仅靠附近农村即便找到一点活,又能赚几个钱呢在反复思考后,张果喜想到了上海,而之所以能够想到这个大都市,是因为在邓家埠时他经常和“上海知青”聊天,并知道了上海是“大世界”,那里或许可以找到活做。于是,他带了200元钱和三个伙伴“闯上海”。, 到了上海后,张果喜他们先来到了上海手工业管理局,在经过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他说出了想在上海找活干的心事。工作人员听完后,热情地把他们介绍到了上海雕刻艺术厂参观学习。, 到厂之后,他们在陈列样品室里看到了一种樟木雕花的套箱,由两个或三个大小不一的箱子组合而成,每个箱子都是单独的工艺品,套在一起又天衣无缝;箱子的四沿堆花叠朵,外壁层层相映着龙凤梅竹,十分精美。, 张果喜问管理员,这套箱价格是多少回答是200元。张果喜以为自己听错了,便又问了一遍,回答仍然是200元。此时的张果喜又惊又喜,200元啊,他们4个人千里迢迢来上海,全部盘缠也不过200元呀!, 于是,张果喜决定要把这个手艺带回余江。他们4人分工,一人拜一个师傅,一人学几道工序,就是死记硬背也要把这个产品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技巧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就这样苦学了7天。, 就在回到余江的当天夜里,他就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决定做雕花套箱。第二天,他把全厂的零木碎料全部清理出来,分成三十几堆,全厂职工每人一堆,让大家照着他从上海带回来的样品花鸟去练雕刻。, 然后,他又把工人带到有“木雕之乡”美称的浙江省东阳县学习,还将个别老师傅请到余江来传授绝活。套箱需要上等的樟木,余江县城连樟树都很难找到,他又带领职工到远离县城的山区去采购。在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努力后,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张果喜生产了第一只樟木箱。, 那时候,江西没有外贸,出口产品都要通过上海进出口公司,所以他们把制作的第一只樟木箱送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由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送给广交会。结果第一次交易会上就订了20套樟木箱。这20套樟木箱让他们赚了一万多块钱,同时还使他们了解到了客户对他们产品的要求。根据客户需求生产雕木箱,一下子产品的销路就打开了。, 第二次创业: , 把事业做到无边无际 , 如果说第一次创业是为了找饭吃,求生存,那么,张果喜从199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创业”,意义早已不同于此。张果喜说,之所以提出二次创业,是为了改革旧的体制与生产模式,促使企业向现代化管理和生产的科学化发展,跻身高新技术产业。他先后投资5亿多元进入化工发泡材料行业、酒店旅游、汽车小饰件等行业。, 在海南尚未被人看好之前,1988年,张果喜就跑到海南“圈地”,1994年决定兴建酒店。1996年,由于国家经济调控,海南热突然降温。张果喜没有犹豫,将进行了一半的工程施工停下来。静观两年多,直到认为时机成熟了,张果喜才再次“上马”。现在他们的三亚果喜酒店,日进斗金,成为张果喜事业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别人都紧缩银根,张果喜却在佛龛生意不景气的时候挥师疾进,加紧建设新的生产线,最终在经济复苏时进一步抢占了市场。, 张果喜曾这样总结他两次创业关系:“因为第一次创业产业局限相对窄,好比是湖,湖虽大,仍然有边;随着产业的多元化,第二次创业可以说是江,开始走得更远做得更大;而现在,二次创业正全面进入成熟期与收获期,果喜集团产业化也渐入佳境,这时又好比是海,我希望把事业做得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目前,整个果喜集团有3000多名员工,其中有不少是张果喜的亲戚。果喜集团算不算一个家族式企业呢对此,张果喜认为,“在果喜集团的中、高级管理层中有四五个人确实是我的亲属,但这完全是按现代式管理机制来操作的,果喜集团不是家族式企业。即便算是家族企业,也不能用家族式的管理方法来管理,这样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我们的企业是根据不同的行业需要,本着任人惟贤而不是任人惟亲的原则来选聘人才的。”, 从创业之初到现在,张果喜有“常胜将军”的美誉,但其实在第二次创业的过程中,张果喜也经历过失败。引进发泡材料生产线的初期,张果喜把生产线放在了老家余江县,1995年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就亏了400多万。第二年他马上调整产业区域布局,分别放到福建、上海和深圳等工业密集和发达地区。一年后就产生了1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这次经验教训让张果喜意识到生产项目的成败与区域条件有密切关联,有了好的项目,还必须放在好的地区发展。, 张果喜坦言,“我们的企业在中国,就应该了解中国的国情,应该掌握我们国家每阶段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企业的方向,所以我常讲,企业家可以不从政,但不能不关心政治。”励志传奇亿万富翁木匠人物
01、张果老平时行事比较低调,所以才骑驴。
张果老其实也是八仙之一了,腾云驾雾对于一个神仙来说应该算是最基本的技能。八仙其实在民间的知名度是比较高的,不过在我国道教的神话体系当中,其实并不算是什么特别有名的人物。无论是看地位还是看实力,排在八仙之前的神仙,那都是一抓一大把。
另外就是八仙其实进入天庭的时间并不算是特别的早,对天庭也不算是特别的了解,职位也不算是特别的高,所以福利待遇肯定也不会特别的好。正处于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八仙平时肯定是要多做事少说话,不能够特别的张扬。所以对于张国老来说,虽然自己会腾云驾雾,但是平时老是飞来飞去的肯定会显得过于的嚣张,所以骑毛驴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02、张果老骑毛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不忘初心。要知道张果老骑的这头驴其实并不是一般的驴,而是一头可以日行万里的驴。在八仙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法宝,你比如说韩香子有笛子,吕洞宾有宝剑,何仙姑有荷花,铁拐李有葫芦,汉钟离有芭蕉扇,曹国舅则是有玉板,蓝采和则是有花篮,而张果老的宝物自然就是这头能够日行万里的毛驴。正是因为有这头毛驴驮着张果老周游天下,所以他才能够悟道修行,最后才能够修成正果,如果在得到成仙之后,就弃之不顾,那这肯定也不是他的作风。所以在修仙成道之后,他依旧是保持初心,把这头毛驴照顾得很好,也是让这头毛驴寸步不离。
03、这头毛驴其实也算是张果老身份的一种标志。在修道成仙之前,张果老就一直骑着这头毛驴,久而久之以后他对这头毛驴也是有了一定的情感,而骑毛驴也是成为了一种标志和象征。所以在修道成仙之后,他肯定还是会继续骑着这头毛驴,因为在成仙了知道后他的这个标志肯定还是不能换的。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只要善用自己的优势,就能达成目标(殊途同归)。
也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意思。
八仙过海
八仙是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八位神仙,他们是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以及何仙姑。这八位神仙各有道术,法力无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是关于他们的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
有一天,八仙驾云去参加神仙会,路过东海。吕洞宾说:“驾云过海,不算仙家本事。咱们不如用自家的拿手本领,踏浪过海,各显神通,你们看好不好?”众仙都说:“好!”(本答案来自普学网 wwwpuxuewangcom)
铁拐李第一个过海。只见他把手中的拐杖抛入东海,拐杖像一叶小舟,浮在水面上,载着铁拐李平平安安地到达了对岸。
这时,汉钟离拍了拍手中的响鼓说:“看我的。"随后,也把响鼓扔进了海里,他盘腿坐在鼓上,稳稳当当地渡过了东海。
张果老笑眯眯地说:“还是我的招数最高明。"只见他掏出一张纸来,折成了一头毛驴,纸驴四蹄落地后,仰天一声长啸,驮着张果老踏浪而去。张果老倒骑在驴背上,向众仙挥挥手,一会儿就到了对岸。
接着,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曹国舅也都用身边带的东西做渡船,一个个平平稳稳地渡过了东海。
七位仙人到了对岸,左等右等不见蓝采和的人影。
原来刚才八仙过海时,惊动了东海龙王的太子,他派虾兵蟹将抓走了蓝采和,还抢去了他的花篮。
吕洞宾找不到蓝采和,又急又恼,他对着东海大声喊道:“龙王听看,赶快把蓝采和交出来,要不,让你见识我的厉害!”
太子听了勃然大怒,冲出海面大骂吕洞宾。吕洞宾拔出宝剑就砍,太子一下子潜入了海底。
吕洞宾哪肯放走他,他拔出腰间的火葫芦,把东海烧成了一片火海。龙王吓得魂不附体,忙问出了什么事。太子只得老老实实地讲出了事情的真相。龙王立即下令放了蓝采和。
张果老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八仙之中年龄最大的一位神仙,在中国民间有广泛影响,他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灯谜张果老打一成语,你们知道这个的答案是什么吗下面我带你们去看看吧。
灯谜张果老打一成语
一见如故
一见如故的词语解析[释义] 故:故人;老朋友。初次相见就像老朋友一样。形容彼此一接触就情投意合。
[语出] 宋·张洎《贾氏谭录》:“李邺侯为相日;吴人顾况西游长安;邺侯一见如故。”
[正音] 故;不能读作“ɡǔ”。
[辨形] 故;不能写作“做”。
[近义] 一见钟情 一见倾心 一拍即和 视为知已
[反义] 行同路人 视同路人
[用法] 形容初次见面的热情、融洽或谈得十分投机。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一见钟情”;都形容两人初次见面就很要好。但~泛指一般朋友之间的情投意合;“一见钟情”专指男女之间的相爱。这两个成语不能换用。
一见如故造句1、见面会上,小李、小王二人一见如故。
2、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
3、我和小辉一见如故地聊了起来。
4、我要去拜访一下邻居,我们的两个孩子一见如故。他们可以一起嬉闹玩耍个把小时。
5、我和他一见如故,相知恨晚,当然顺理成章即时相与为莫逆之交。
6、两个素昧平生的人,有时也会一见如故。
7、难怪她获得胜利,因为她有令人一见如故的魅力。
8、老张跟小王一见如故,没几天两人就水乳交融了。
9、我俩虽是初次见面,却是一见如故。
10、那年我到上海,见到了他,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了好朋友。
11、他们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结为知己。
12、真是太开心了,在瑞典的一天,能认识这样一位一见如故,浪漫热情的瑞典女作家。
13、我们要不是有缘分,怎会一见如故,谈得如此投机呢
14、来!照张相,纪念咱们这一见如故的缘分。
15、有些人让你一见如故,有些人则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16、有一个星期他不在,我在一个聚会上遇到了威尔,我们一见如故。
17、愿你:拥有一见钟情的爱人,一见如故的友人;生活里一片幸福,事业上一帆风顺;天天一脸笑容,年年一本万利。小小短信送祝福,祝你六一快乐!
18、在这长途客运上能遇到一见如故的老乡,这下可有得聊了。
19、他们两人都喜爱**,才刚认识,便一见如故地聊个不停。
20、爱情将两个人由陌生变成熟悉,又由熟悉变成陌生。"一见如故"原来是很快跟一个异性打得火热的藉口而"你很陌生"则是向相恋多年的情人提出分手的理由。
21、菲尔丁对这种一见如故的样子并不觉得奇怪。
22、在火车上,我们俩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
23、我和那位张先生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
24、两人一见如故并开始通信,但伏尔泰的邮票用完后,两人的通信突然中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