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优美散文

留住乡愁优美散文,第1张

  一

 “露井涌甘泉、石磨转乾坤”。从前的乡村,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两件宝贝,这两件宝贝是乡亲们过日子的依靠。无论春夏秋冬,日出日落,都在默默地为乡亲们做着贡献,这两件宝贝就是村里的“水井与石磨”。

 在村子里中央有一口老井,每天清晨,来挑水的村民络绎不绝,转动的辘轳声优美动听,辘轳转动着一代代人的好日子。这口井水源充足,因此,乡亲们倍加爱护这口老井,就像爱护一位老朋友。逢年过节,还在井架子上系一条大红绸子,显得特别喜庆,因此,老井便成为村子里一道最美的风景。

 记得有一年发大水,这口老井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只能隐隐约约看到尖尖的井架露出水面,才能辨认出那里是老井的位置。家家户户都担心小孩子掉进井里,并且在井边处插上一面彩旗,提醒着人们要小心。有风吹过,水面碧波荡漾,那面飘扬的旗帜,像极了水面上的风帆。

 洪水撤去后,村民们就有了在自家房子里打井的想法。打井是个技术活,因此,专程请来了打井师傅,负责选位置,制作井壁。井壁是用二寸铁管连接起来做成的,十几米长,在铁管下方留有密密麻麻的小孔,用塑料纱窗盖上,父亲说是进水口。井壁的最上口有一米多高,碗口一般粗细,上面安装有弓形的压轴,在这根压轴的下面穿一根铁棍,铁棍中穿起一块黑色胶皮,做为吸盘。

 一切准备就绪,父亲邀请几位村民前来帮忙,乡亲们在打井师傅的指挥下,开始选址,打井的位置选在我家老房子外屋靠近北墙处,距离墙体有一米远。先在此处用铁锨挖一个半米深,30公分宽的井坑,然后将打井的钻头放到井坑里“钻头是空心的,下面有尖尖的头,中间留有一个进泥水的孔”,人们一边旋转钻头,一边往里注水,泥沙就会被传送上来,当井打到一定深度,就将钻头提上来,将二寸铁管下到钻好的深井里面。打井师傅将准备好的铁管、一段段地连接起来,下到井里,一直延伸到井底。然后将井壁外围四周用土填埋好,压实,上面只露出一小节井管。

 井壁安装完成后,下一个工序是淘出井底的泥沙。用一条粗绳子系着一只细细长长的铁桶,铁桶底部是尖尖的,有一个圆孔,上面盖上胶皮,将铁桶放到井底后,几个人拉动绳子,用沉重的铁桶用力向下反复蹲砸,井底的稀泥就被掏进铁桶里。人们一起拉动绳子,将泥浆一次次打捞到地面上来,这叫陶井。一般打一眼小井用一天时间就会完成了。在大人们不断地拉绳掏泥沙,打捞上来的泥沙越来越少,大半桶都是浑水。过不了多久,打上来的水就会十分清澈了。

 井打好后,打井师傅,开始安装压水的井头,井头是用碗口大的铁管做成的,上下有活动的压轴、和先前提到的吸盘,用手握住铁杆,上下运动,井水就会被压上来,流进水缸里。大家一起品尝着辛苦打出来的井水,都夸井水甘甜润滑。乡亲还夸我家老房子是块风水宝地,关键是能打出甘甜清澈的水来。

 父亲说“打一眼小井并不容易,选位置很重要,同住一个村子,这家能打出水,那一家却不能打出水来”。打井是一份幸运,有的人家在屋里就是打不出水来,没办法,只能在院子里,或者菜园里选位置,有时候会运气好。因此,村中央的那口老井依然派上用场,没有打井的村民一直在饮用老井里的水,老井也一直在为村民奉献着源源不断的水源。

 我家这口压水井,水源甘甜清澈,母亲说“水井打到了地下河里,所以,水脉才会源源不断”。父亲还别出心裁,在对着井口上方的房盖上开一个小小的天窗,别小看这一扇小小的天窗,蓝天的倒影可以直接投射到井里,因此,可以看见井底盈盈的水波。

 在炎热的夏天,老屋里的这口水井里的水变得更加清凉,压上一碗井拔凉水,咕咚咕咚喝下去,特别解渴,甭提多痛快了。每天清晨,我都会站在井台前,用手抓住铁杆,轻轻一压,水就会流进水缸里。村里的水源属于弱碱水,因此村里的长寿老人特别多,光90多岁的老人就有十多位。他们都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精神头都很好。

 家乡的土质含碱,因此,村里家家户户的井水就会很润滑,用碱水洗衣服会很干净,村民饮用含碱的水会润滑肠道,很少得病,因此,家乡的水源,有了一个绰号“圣水”。能够饮用到如此甘甜的井水,是村里人的福气。

 记得有一年大旱,村里中央那口老井都干枯了,唯独我家这眼小水井依旧水源充足,左邻右舍都来我家挑水。每天清晨,外屋就会传出吱嘎吱嘎的压水声。自从有了这眼水井,水缸里总是装得满满的水,院子里还有一口大缸,母亲从井口接过来一根管子,这边压水,水就会顺着管子流到水缸里。母亲说“将水放在阳光下晒一晒,水温就会提高,可以用来洗衣服浇菜,洗澡,这个小小的发明家家户户都会模仿”。

 再说说村子中央的那口水井,这口井到了冬天,因为经常打水,井台边和井壁四周会结满了冰,日积月累,冰层慢慢加厚,最后连水桶都放不进去了。父亲找来几个年轻人,肩上扛着搞头铁锨,还有长长的冰钎子。先用镐头将井台上的冰跑掉,闪出一片开阔地。然后再用冰钎子扎进坚硬的冰块上,叮叮当当,发出清脆的声响,一块块洁白的冰块落入井水中,溅起一个个水花。一天的时间,井壁四周的坚冰被敲掉了一多半,井壁下方很少结冰,空间很宽敞。

 接下来要将落进井水的冰块打捞上来,只见父亲站在井台边,双手紧握绳子,左右摇晃绳子,水桶才能被放倒,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块就乖乖地涌进水桶里,然后慢慢摇转辘轳,只见满满一水桶洁白透明的冰块,闪耀着盈盈的光泽。

 这时候,喜欢吃冰的妇女们一拥而上,有的干脆用手从铁桶中捞起一大块冰抱在怀里,冰块一接触到衣服就会牢牢贴在上面,任凭你怎么撕扯都不会掉下来,只能抱着一大块冰跑回家,就像怀里抱着一块大玉石一样高兴。

 二

 冬天的暖阳像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慢慢地划过村庄,窗户上的霜花遇见太阳,悄悄地融化成一幅模糊的图案。此时的乡村是最安静的时候,只有落在屋檐上的麻雀,瞪着一双亮晶晶的小眼睛,左顾右盼,叽叽喳喳,唱着冬天的歌谣。

 天色渐渐暗下来,星星们伸个懒腰,慢腾腾地亮相在天幕上。我与母亲打着手电,来到水井边,用菜刀砍下井壁边结的冰。我用绳子系住小筐,远远站在井台边,小筐放在井沿下边,砍下来的冰块正好落入筐中,我一边打着手电,担心母亲脚下,母亲用一条腿跪在井台的冰面上,菜刀砍在洁白的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村子上空传送着……

 “妈妈,够吃了,快回家吧。”母亲答应一声,慢慢站起身来,手里提着小筐,蹑手蹑脚走出结满冰的井台。到家后,母亲将小筐里的冰块放进盆里,倒进凉水冲洗一下,拿出一大块冰,剩下的冰块倒进水缸里。

 好冷啊,我急忙坐在热炕头上,母亲已经将冰块用锥子敲打成小碎块,我用冻僵的小手拿起一块洁白的冰放进嘴里,冰块突然沾在舌头上,不敢撕扯,担心舌头会掉一块皮,过一会,嘴里温度就能溶解冰块,冰块就会乖乖地脱离舌尖。然后,嘎嘣嘎嘣地咀嚼起来,满嘴冰凉,那叫一个过瘾。

 在寒冷的冬天里,人们的心里是却是火热的,因此,北方人有个习惯,越冷越吃冰。除了吃冰还喜欢吃冻柿子,冻梨,冰糖葫芦。冻梨要先缓一下,将冻梨放在凉水里,就会慢慢变软,咬一口冰凉酸甜的冻梨,既解渴又润肺,又有营养,因此,吃冻梨,冻柿子,是北方人的最爱。

 村里人不仅喜欢吃冻梨、冻柿子,还喜欢吃家乡的美食,金**的“粘豆包。”母亲将蒸熟的粘豆包放在盖帘上,拿到室外冷冻,十冬腊月,用不上十几分钟,粘豆包就被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母亲将冻得当当硬的粘豆包收集在一起,放在仓房小缸里,留着慢慢吃。

 我最喜欢啃冻豆包了,每次都会拿出来两个,坐在柴火垛边,晒着冬日里暖暖的阳光,面对冻透的粘豆包,使出吃奶的劲啃上一口,豆包上只留下几道牙印,冻豆包要缓一下才能啃动。我性子急,一个劲地啃食着粘豆包,身边招来一群鸡鸭鹅狗,眼巴巴看着我的吃相,不亚于一场惊天动地的演出,我的观众都很热情,老母鸡不时地发出咯咯咯地叫声……

 三

 在我老屋房后有一台石磨,已经闲置多年,石磨已经变成了小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这块石磨有圆形的底座,石磨上面有排列整齐的条纹,石磨的边沿是平滑光亮的。在石磨上面放置一个石滚子,光滑的石滚子上安装一根圆木头,用手推动,石滚子就会转动,发出隆隆的响声。开始启动石滚子时感觉很重,只要动起来后,就会很轻便,围绕着中心点一圈圈碾压。

 在我小的时候,看过爷爷用石磨磨谷子、和磨苞米碴子。爷爷将谷子放在石磨上,以石磨中心排列铺开,然后推动石磨上的木头杆子,圆圆大大的石头滚子就就会慢慢滚动,几圈过后,就会碾压出金灿灿的小米来。

 记得那一年我10岁,去磨坊帮助母亲干活。母亲牵来村里的毛驴,将毛驴套在磨上,这种石磨有上下两层,像现在的汉堡形状。为了防止毛驴偷吃石磨上的粮食,母亲将毛驴的嘴带上口罩,毛驴的眼睛也用一块厚厚的布蒙上,这样毛驴就偷吃不到石磨上的粮食了。

 不过这种方法也不完全奏效,碰上聪明耍滑的老毛驴,可是另一番景象了。毛驴会欺负小孩子,母亲回家吃饭,让我看着石磨,母亲走后,毛驴不知为什么能够判断出是小孩子在看磨,就开始大闹磨盘,也不拉磨了,将长长的舌头从口罩边缘伸出来,舔舐石磨上的粮食吃。我吓坏了,一边大声地喊着,毛驴根本不理会我的吆喝,依旧我行我素,疯狂地糟蹋石磨上的粮食。我吓得哭了起来,哭声引来了院子里的叔叔。说来真奇怪,叔叔来到后,只是轻轻吆喝一声,毛驴就乖乖地转着圈努力地拉起磨来。

 在我的记忆里,看磨可是一件最难的活,说难是因为我特别害怕毛驴,一个石磨上套两条毛驴,一前一后,两条毛驴之间隔不到一米宽的空间,母亲交代过,要经常将磨好的玉米面用簸箕收起来,还得向磨的最上面添加玉米粒,勤快的毛驴玩命地转圈拉磨,磨出的玉米面一个劲地在增高,我试着几次冲进两条毛驴的留下的小小空间中,簸箕还没触及到磨盘,毛驴的脚步就会追赶着我的脚后跟,我只能跟着前面的毛驴转圈跑,几次想离开磨盘才能成功逃脱。

 这时候,就听见有人喊“换套了”,就是毛驴要休息,换上新的毛驴拉磨。我当时喊了一声“吁”,毛驴立马刹车,我用小手将毛驴身上的绳子卸下来,怯生生地牵起一头毛驴走出磨坊,毛驴来到外面,突然倒地打滚,吓得我丢掉绳子,跑到远处观瞧。毛驴打滚完毕起身向驴棚跑去。我又牵起另外的新毛驴走进磨坊,胡乱套上缰绳和口罩,再卸下另外一头驴,因为有了先前的一点经验,这次很顺利地完成。忙碌了好长时间,另一头毛驴也套在磨盘上了,检查系好缰绳后,大喊一声“驾”,两条勤快的小毛驴如离弦之箭,四蹄蹬开,翻蹄亮掌,快速拉磨转圈,磨盘发出隆隆的声响,磨出的玉米面如雪花飘落,堆积如山……

 母亲终于来了,开始围着磨盘转圈,一边用簸箕收集起磨出的玉米面,一边麻利地往磨盘上添加玉米粒,我站在一边看着母亲娴熟的动作,既佩服又惭愧……

 那个吃粮用石磨的年代已经远去,我那段滑稽的看磨经历,已经存入了个人档案,成为童年时光的珍藏。现如今,石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静静安放在我家后院,石磨像一位久经风霜的老人,看着乡亲们安逸的生活。石磨上的斑斑辙痕,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和乡亲们日子走过的年轮。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美丽乡村,天高地阔,远山含黛,落日绯红。乡路漫漫,落霞舒展,乾坤炫美,换了人间。如今,乡亲们的好日子,正发生着质的飞跃。农家小院,田园风光,这是人们最向往的生活。石磨和压水井都已经完成了它们光荣的历史使命,被珍惜地保护起来。在乡亲们心里,对于石磨和水井的情感依旧深厚,村子里的这两件宝贝,是乡亲们永远值得敬重的老伙计。现如今,乡亲们的干劲十足,信心百倍,实现小康生活,是乡亲们的奋斗目标,到2050年,中国农民的生活会更加富足。

 留住乡愁,感恩故乡,让青春在澎湃的思乡情感中,一次次回眸,悄悄绽放出一份纯美的感动。故乡的两件宝贝“老井与石磨,”早已安放在心灵深处,与乡愁同步,默默地守护着远方的家,看日升日落,感受万家灯火,陪伴着乡亲们一起走进新的时代。

乌篷船  周作人

子荣君:

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

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哆唆地多讲。

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也就可以不说了。

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如uoa)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

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央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

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吧?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

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上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

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象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至。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日总要预备一天。

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

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我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8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

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们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

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

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

川岛君夫妇现在偁山1下,本来可以给你绍介,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

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扩展资料: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

第一段是交代写作缘起:给老朋友游览自己的故乡作“指导”,以略尽朋友之谊。作者提到自己故乡时表现得比较平淡。但字面上淡化对家乡的感情,并非实际上对家乡感情不深,后面的内容就表明了这点。文章开篇运用的是似淡实浓、明贬暗褒的逆笔手法。

第二段着重介绍故乡的一种“很有趣的东西”——乌篷船。这段介绍文字颇具特色。首先是说明精密,详略得宜。先总写大、中、小三种船,再重点介绍中、小船。介绍这种船的质地、构造和性能,比较精妙。

第二,在介绍时作者不是机械地叙述,而是带感情色彩地点染:“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虽寥寥数语,而情态宛如,意趣横生。可以看出作者沉浸在故乡景物特有的情趣之中。而这又是不经意地流露出来的。唯其如此,更觉情深意永。

第三,“打马将”的一笔插叙,看似无关紧要的“闲笔”,实际上表现了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无所拘束。可见闲笔不闲,别有作用。介绍小船的文字也匠心独运,别开生面。篷顶离头“两三寸”,言其矮小,“两手可以以搁在左右的弦上”,言其狭窄,“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言其灵活轻巧。“仿佛是在水面上坐”是写一种特殊感受。

第三段作者又以朋友兼导游的双重身份给老友乘船出游当“参谋”。先谈出游时间,劝告老友不要“性急”。这很符合旅游心理。虽是“玩水”,却似“游山”。

水光与山色相映成趣;以下历数游览的地点和场景,哪些地方“最好看”,哪些地方“颇有味”,哪些地方“千万不要去”,作者都了如指掌,仿佛心里藏着一张精密的旅游图,既是给别人导游,也是自己神游故里,陶然自乐。

这篇文章,通过写乌篷船等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朋友的真挚情谊。文中向往那种“看随笔”、“喝清荼”、“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行动自如”的“理想的行乐法”,虽然也折射出对现实生活的某些不满情绪,但主要是反映作者的“士大夫阶级”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

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旅斗争中,这种及时行乐的处世哲学,很客易导致政治上的消沉与动摇。

这篇文章写得潇洒自如。信笔所至,娓娓而谈。在状物叙事的同时,杂以艺术见解,寓以哲学意蕴,把知识性、趣昧性和哲理性融为一体。采用书信体,如老友重逢,推心置腹,既不避重复,也不重条贯。“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有份量。”(郁达夫《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序》)。

这是因为作者有意追求一种平淡自然的艺术境界。但文辞“絮语过多”而稍逊洗炼,行文讲究“涩味”而有碍畅达。

对于离开故土的游子来说,乡愁是一份沉重的爱,是默默窖藏在心底的陈酿。在异乡打拼,心里异常孤独,对着城市的打造成的钢筋水泥的森林,对着那些永远都不可能与之说心里话的人,内心充满了惆怅。

在最寂寞的夜晚,伫立在街头天桥十字的路口,仰望着天空在云彩里穿梭的月儿,想起了故乡村庄里升腾的的袅袅炊烟,想起脸上布满皱纹的父母亲妈,想起故乡的那条清澈的小河,想起儿时的玩伴,心湖不由泛起甜蜜而酸涩的涟漪。

乡愁是一份深沉的爱。每每想起余光中的那首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承载着游子多少牵挂,多少痴缠的 情感 ,多少浓烈的爱意,多少望穿秋水的期盼,。

对于母亲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浓烈的爱。想起母亲年轻时那乌黑的长发,发中飘散着游子熟悉的发香。小时候,游子时常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母亲讲河神的故事。对游子来说,母亲就是那条小河,有着清澈的眼睛,有着丰盈的乳汁,有着对自己细水长流的爱。母爱如河,滋润着河畔的岸柳草丛,母爱如冬日暖阳,温馨着游子的心房。

父亲的爱是那样的深沉,在成长的道路上如故乡的沃土般厚实,对于父亲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深情的爱。父亲,往往不苟言笑。在游子眼中,看得最多的往往是父亲伟岸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小时候,常常趴在父亲的背上,感受父亲背上的温暖。人说父爱如山,他默默的守护着母亲,守护着游子,守护着这个暖意融融的家。父亲的背影,永远铭刻在游子的心里,无论岁月怎么侵蚀他的记忆,那熟悉的背影永远刻骨铭心。

对奶奶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温柔的爱。奶奶有一头整齐的而柔顺的白发,天庭饱满,温柔善良。奶奶善于织布,纳鞋。奶奶织的衣服是这个世界上最合身的衣服,奶奶纳的鞋是世上最结实的鞋。游子对奶奶有一种特殊的 情感 。奶奶最疼的人就是他。奶奶的笑容,如天上的太阳,总是那样灿烂。奶奶的笑,融化在游子心底,每当他不开心的时候,奶奶的笑便是他的创可贴。

对妻子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柔软的爱。妻子温柔似水,温婉贤惠。妻子的笑容,是这个世上最温暖美丽的笑容。妻子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皮肤白皙。她的笑容,像花一样绽放在游子心底。妻子的声音,甜美动人,游子最喜欢听她唱歌。妻子做得一手好菜,游子最喜欢吃她做的凉拌面条和麻婆豆腐。来到这个城市,每当孤独的时候,妻子的音容笑貌总是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对于子女的牵挂,是乡愁中最亲切的爱。儿子长了一副憨敦敦的模样,女儿活泼可爱,红扑扑的小脸蛋像秋后的苹果,说话奶声奶气。每当游子回乡,第一个跑出门来迎接的总是可爱的儿子。儿子年纪虽小,但很贴心懂事。每当游子回乡,她会给游子准备好刮胡须的刀,端上一杯暖暖的水,用盆装好热水,帮游子洗脚,吃饭的时候,会夹最好吃的菜给游子。女儿的可爱乖巧,是远在他乡打工的游子最大的安慰。

对故土的牵挂,是乡愁中最难割舍的爱。山里的溪流,是那样的丰盈清澈,小时候,游子时常在河里游泳,时常在河里嬉戏玩耍;山河里的泉水,是那样清甜可口;山里的春天,是那样生机勃勃,是那样姹紫嫣红;山里的夏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山里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山里的冬天,虽然下着大雪,可是那一株株寒梅,让游子心里又对下一年充满希望。

乡愁,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爱,是一种复杂的 情感 ,是一种对故土和亲人浓浓的思念和依恋。远在他乡的游子,为了一家的生计,不得不走进一座他不熟悉的城市,在那里辛勤劳作,饱受思念之苦。也许,他并没有宏图大志,非要在异地他乡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也许,他没有在这座城市安营扎寨的打算。因为在他心中,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孝尽父母,养 育儿 女才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

乡愁,是心灵深处最美的花朵。它是一朵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茉莉,承载着温柔的母爱;它是一朵金黄的向日葵,承诺着沉甸甸的父爱;它是一朵雨中的牵牛花,承载着隔辈亲人对它默默无闻的守候;它是一朵雨后的荷花,承载着对妻子的深情的牵挂;它是一朵阳光下的郁金香,承载着对女儿浓烈的思念;它是一朵春天里的野菊花,虽然普通,但却承载着游子对故土浓浓的思念。

乡愁是家乡的味道,是回荡在耳畔的熟悉的乡音,是夏日的夜晚池塘里,此起彼伏喧嚣的蛙鸣。无论游子在哪里漂泊,只要听到稔熟的乡音,亲切感觉油然而生。乡愁是用家乡的包谷酿成的酒香,是渗入心地的厚重感。

修改于2019730

编辑于2020101

———几年前,我不堪忍受家乡的贫穷而愤然出走,就是这短短的几年,我仿佛经历了一个世纪。在一个北雁南飞的季节里,我又决然踏上了归家的路,带着深深的自责与愧疚,只有在内心深处发出最真诚的呐喊。

”母亲啊,您的游子回来了!”

———题记

母亲啊,您的游子回来了!

离家的脚步近了,当我踏上了故乡的那条我曾经发誓永远不再回来的崎岖小路,我的心跳加快,那沉重的足音,仿佛列车的巨轮辗压钢执一般有力。我不敢看那连绵起伏的山恋,因为,那是母亲因思儿而凝结在额头的万千愁绪。万道沟壑是父亲因思儿而被无情岁月雕刻在脸庞上的深深皱纹。那条一在延伸到大山以外的羊肠小路,不就是母亲放飞儿子时的风筝线么?路有多长,母亲手中的那根线就有多长。不管儿子走到哪里,那根永远也扯不断的线,总是牢牢地握在母亲的手里。

母亲啊,您的游子回来了!

离家的脚步近了,多少个午夜梦回,这次总箅是如愿以偿了。我不敢看雨后那遍山的带露野花,因为那是母亲见到她久违的儿子时,因激动而流泪的笑脸。那条常年流淌的小溪,不就是儿子离家后思乡的泪水吗?多少年了,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为,从分别的那一刻起,我就没有停止过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的深深思念。

就在一个百花凋零的暮春,布谷鸟声声摧人下种的时候,我因不堪忍受家乡的贫穷而愤然出走,监别时,唯一的行李便是母亲的万千叮嘱,我没有流泪,那是因为我觉得这块穷地方实在不值得留恋。只要走出这座大山,幸福的生活就在这座大山之外。所以,当时的脚步是轻快的,急切的心情也象插上了翅膀,并在心里暗暗发誓,今生今世再也不会回来了。当我急匆匆的走出村口,蓦然回首,发现母亲正站在房屋背后的一棵古槐树下,正在冲着我远去的背影不住的挥手,那情景,就永远的定格在我的脑海。驻足片刻,隐隐听到古槐树上一只布谷鸟在凄切地鸣叫,仿佛在对我声声挽留,“别走,别走、、、、、”

寒来署往,日月轮回,一个细雨霏霏,黄叫翩翩的晚秋,凉风从遥远的北疆戈壁走来,一夜之间,公园里的落叶植物由翠绿变成了残黄。池塘里的荷叶也在秋风里瑟瑟作响。我站在一棵梧桐下面,偶尔有几片树叶从技头飘落,然后萧萧洒洒的落在地面。刚要检起把玩,忽然头顶儿声雁叫,抬头望去,秋雨之中,一群大雁人字排开,由北向南,我一直将它们目送至天边,猛然间,一股思乡的欲望就象是洪水猛兽,凶猛地嘶咬着我的心坎。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使我欲罢不能。今天,当我再也抵挡不住思乡的诱惑,如饥似渴地踏上归途时,泪水元象是决堤的洪水,用任何文字都无法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只有在内心的深处发出一声长长的呼唤,

母亲啊,您的游子回来了!

  当兵十余年之后才忽然发现,在我的军旅生活中,对我所生活过的第二故乡——南宁有种很深的留恋,更有着一种无法抹去的感情。

 十余年来,虽然到过很多美丽而时尚的城市,但不管多么有吸引力,在我心中都不及南宁更为留恋,因为那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是我人生转折的地方,是我曾经生活四年的第二故乡。

 虽然,在那里生活的时间只是短短几年,但一让我无法忘怀。因为那里有关心我的领导,牵挂我的战友,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现在大家还看着同一轮明月,但那里的一切仍然让我牵挂。

 每逢佳节,收到来自那座城市的战友、朋友发来的短信时,我都会不由想起那里,想起那座城市的过去,幻想那座城市的未来。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内心都会有一种无法靠近的失落和寂寞。其实我也明白,当我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时候,也会因为各自的忙碌而很少见面。可是,一旦我们中间有一个人离开,心里就会有种莫名的恐慌和牵挂,仿佛丢了什么重要的东西。直到现在,每当我接到居住在那座城市的朋友打来的电话时,我都会兴奋不已,都会不由问起那座城市的一切,那里的人,那里的事。包括平时在生活中,我都喜欢看那里的电台,那里的新闻,甚至有时会想起那里的海鲜粥、邕江大桥。

 我有时发现对一个城市的想念会变成对一个人,对一种食物的想念;对一个城市的回忆会变成对某件事,某段情的回忆,后来才知道这是所谓的乡愁。不管你现在身在何方,离得再远,但总是感觉很近,心始终留在那里、想到那里、惦记着那里。

 虽然在十几年的军旅生活中,在不同的城市生活过,工作过,有时心情不好时,我都会不自觉地翻开存封已久的日记,久违的照片,想想走过的路,呆过的城市,留恋的人,一切都如发生在昨天那么近。今天,我又到了另外一座城市贵阳工作,我同样深爱着她,因为它给我带来快乐,带飞梦想,更因林城的风光让我陶醉,郁闷时她为我解忧,孤独寂寞时她陪我渡过。所以,初到贵阳工作时,我经常会走到南明河边,看看美丽的甲秀楼,白天看与晚上看都会有两种不同的心情,在那里我会找回六年前站在南宁邕江边的感觉,在那里我会一任林城的风拂净蒙尘的心事,一任清新自由的空气涤荡污浊的肺腑。在那里我会将自己融入美丽的夜景和匆忙的人群,交给属于大家的城市,数着天上的星星,看着水中的月亮,感受着这座城市的青春与魅力,这时复杂的心情就会变得简单,孤独感就会随风而去。这些都缘于它的包容和理解,这些都缘于它的内在魅力,我知道它给予我很多,我却说不定会成为它匆匆的过客,将来有一天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又将离她而去,再次投入到另外一座城市的怀抱……

 我喜欢那座我梦想起飞的城市南宁,也喜欢这座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的城市贵阳,因为它们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故事发生,因为它们改变了我,而我却改变不了它们,更因为它让我想念、让我回忆,让我懂得了留恋、懂得了乡愁。

  乡愁是作者的指南针。

 面对空白的稿纸,如在雪地迷路,他掏出指南针,指针颤了两颤,点明一个方向,那里叫作乡愁。乡愁原意指思乡情怀,我用它做一种比喻。在这里,它指我们在写作这趟旅程中,最终会回到的地方,一种永恒而稳定的存在,一次自觉自愿的抵达。

 乡愁是一个地点。比如,莫言的高密乡,贾樟柯的汾阳,不少作者无论走得多远,都会在异乡回望故乡,以纸作舟,以笔作桨,回到故乡。人可以更换证件,但不能更换故乡。故乡是有味道的,这种味道会弥漫在小说里。的文字稀薄,黄土高原上长出的字则天生一种土气,沿海城市的文字,潮起潮落间裹挟着鱼腥味。这种味道不以作者写作地更换而转移。我离开太原在外地上学有六年了。一年有两次机会回家,或长或短。每次父亲从车站接我到家这一路,我总可以在窗外找到新鲜的变化,或多了一条路,或多了一座桥,或多了一幢楼,或多了一辆电力出租车。但这种多,只是外形的多,我心里的故乡自成一体。我本以为,自己已在异乡成功习得各种伪装自己矫饰自己掩饰自己的手段,可一旦走在故乡的街头,踩在回忆和往事上,立马土崩瓦解。在异乡,当周围全是陌生人,我会获得一种天然的安全感,因为这个城市对你一无所知,你像穿防弹衣一样安全。但在故乡,我赤身裸体,无法隐瞒。在异乡,我随时有权利保持缄默,在故乡,我必须开口,因为它对我不断发问。它的发问,让我在提笔时,最先回答。如果写作是一次新闻发布会,那故乡就是拥有特权的记者,可以对你进行独家专访。

 乡愁是一个人的童年。写剧本时,一般最开始动工要写人物小传,童年是我在写小传时首先会想到的。童年是一个人的底色。一个人物的童年是什么底色,幸福或痛苦,优渥或拮据,一帆风顺或屡屡受挫,遇到几道阴影都会决定他日后行动的选择。童年经历,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性格。童年是一个人很接近自己的时刻,成年后与其说在找自己,不如说在找童年。纵观**史,第四代导演们的**有很强迷恋童年的倾向,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必然。谢飞老师曾说,在他们受教育时期,整个国家热气腾腾,社会风气极其淳朴,真善美等价值观念的根扎得很深,总体来说他们的童年时期是比较美好的,怀抱对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正是第四代乃至老一代的优势。无论是谢飞导演的代表作《我们的田野》还是《香魂女》,在结尾对美好的回归,其实都是对童年的一次回眸。

 乡愁是一种关系。从出生第一天起,我们就陷入和不同人的不同关系之中。生活中我们常不自知,凭借艺术,我们得以厘清这种关系。剧本写作中,人物关系也是一个剧好看与否的关键所在。近读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的小说,不论是《伪装成独白的爱情》还是《烛烬》,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时刻围绕着“等级”与“出身”。传统文学或影视剧中,中产与底层,王子与灰姑娘,霸道总裁与女员工,总能通过层层挑战,最终走到一起过上幸福生活。等级可以被粉碎,爱情战胜一切,情感无坚不摧。但真实情况则往往背道而驰。马洛伊·山多尔抓住这种关系的脆弱,剖析出身对一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写两个出身不同的人表层生活平静下的暗流涌动。在《伪装》中,他还提出一个有趣概念——“见证人”。他说:“在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另一个人,那个人扮演着辩护律师、监管人、法官的角色,但在人生中,他又是一个同谋犯。这就是见证人,他能完全看清你,并且理解你。你所做的一切某种程度上他也在准备。当你获得成功时,你就会问自己:‘他会相信么?’这个见证人一直存在幕后,在我们漫长的一生。”小说中,作家拉扎尔与彼得是这对关系的原型,在《烛烬》中,将军与访客也近似这种关系。在我同时阅读的另一位小说家的作品中,我也找到了一种一以贯之的关系。《平原上的摩西》是双雪涛首部中短篇小说集,他是首个入围台北文学奖的大陆作家。我读过整本集子后,在很多篇小说中,都能找到近似这种“见证人”的关系。他的文字中,这种关系更强调一种意味,那个见证人更倾向于以一个启蒙者的身份,给另一个人打开一个真理世界的窗口。如《平原上的摩西》中的傅东心和李雯,《大师》中的父亲与“我”,《我的朋友安德烈》中的安德烈与“我”,《跛人》中的刘一朵和“我”。在小说中,他们分析精准,很可能因为这是他生命体验的回音。其实深究起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一定也能找到一个见证人。这个他者,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没有他,我不是一个完整的自己。就像你看到你爱的人微笑时,你不由自主地跟着微笑起来,仿佛你的笑是她的笑的一部分。

 乡愁是一种感觉。当把一个作者的作品序列全部阅读后,你会发现,虽然每个故事都不尽相同,但其实都在描画同一个人,只是这个人以不同的姿势存在,有时坐立,有时行走。看一个作者导演的影片也是如此。这个不变的“模特”身上所带的气质,是一种和作者息息相关的感觉。比如有人善写孤独。孤独是蔡明亮的乡愁。在蔡明亮的**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他本人也坦然承认,他享受孤独。孤独是蔡明亮生命经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对孤独的研究是教授级别的。在他的**中,孤独是一个雕塑,立在**之外,光从不同的角度打向孤独,他孤独的不同形状全部倒映进他的**。这个感觉是因孤独在作者生命某个节点中和他发生过强烈冲撞,并且留下疤痕。那个疤痕虽然不再能给人带来感官的疼痛,但就像掉落的牙齿一样,舌头总会不经意去舔碰。

 乡愁,一方面吸引我们,这是天意。你不知道为何突然之间,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动笔去写,仿佛中了邪。这是乡愁的魔力,它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向一个作者发出呼唤。另一方面,我们也学会要敏感地寻找自己的乡愁。在面对一个陌生的题目和素材时,去调动自己的乡愁,才能让作品有站住脚跟的地方。不知何时,接地气成了评价作品的一个标准,所谓的接地气是让观众喜欢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但我认为,在考虑对于观众接地气前,先要自己感觉接地气。对我来说,可怕的不是一个东西写出来没人熟悉,可怕的是,过了一年半载,我再看曾经的文字觉得很陌生。这是噩梦中的噩梦。它也许有主题,有文采,但只是一具漂亮的行尸走肉。但乡愁像宿命一般,一旦生在你的文字里,即使只有一点点,也可以像味道一样,敏感地让你和作品成为一个整体。它是一个暗号,是一记吻痕,是一道密码。

 无论你身在何方,去往何处,请别错过你的乡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03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