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笑)的中心思想、作者介绍、意象

林徽因(笑)的中心思想、作者介绍、意象,第1张

这是一首很美的诗。

诗人曾经说过:“写诗,或可说是要抓紧一时闪动的力量,一面跟着潜意识浮沉,摸索自己内心所萦回,所着重的情感---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烈......”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少女高雅纯洁的笑。在一连串的比喻中,笑从视觉渐次转入听觉,凭借视觉与听觉的通感,使笑不仅有了声响,而且具有了形状,从而给人以具体真切的感受。比喻既实而形象,又虚而飘逸,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诗人所渲染的美,是一种纯粹的美、神圣的美直达人的情感世界深处。最后八个字,抽象的意象,更给读者带来想象的空间!

林徽因的诗给人的就是这样清新的感觉,优雅不附庸,深情不哀思。

这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出的才女,是那个时代的像征与特色,那个时代有才华的女子们即有传统的道德观念,又有着先进的思想性,在她们身上烙印着那个时代深深的印迹。她们与命运抗争却大多有着悲剧般的命运,林徽因是她们中的幸运者,这得益于她的坚韧与乐观和对生活与艺术的热爱。

笑,生于心间,洋溢在脸上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幸福的、美丽的笑容,感染着周围的一切,笑,就像水的波纹,荡漾开,流淌到“你”的心间。

诗人华兹华斯在他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将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加以区分,他认为,语言文字仅仅是符号,诗歌中的隐喻乃诗人心灵所创造出来的,在诗歌创造的过程中,客观世界与诗人的主观心灵可以达到一种完美的高度契合,进一步,诗人的心灵在创造过程中可以完全不受外界制约,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诗意的灵视,这时,客观世界的自然景象对诗人言,只是一种凭藉、一种媒介,诗意的灵视毕竟是产生于诗人在心境的宁静中回忆所得。明乎此理,我们便能由荷花或桃花这种媒介,去直接认识到诗人林徽因在诗里要呈现的是:一种来自自然和回归于自然的纯美 – 最美丽迷人的笑。可惜这种纯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发现”的,这正如华兹华斯《露茜组诗》里写露茜像隐藏在“青苔石畔的紫罗兰”,美得像太空中辉映着的一颗孤星般,却不见知于世人!为什么露茜的美不为其他人所知而偏偏却为诗人华兹华斯独知?他们之间难道存在着一种什么特殊的关系?那么,诗人林徽因的笑呢?是不是也跟露茜与华兹华斯一样必须还原回归到一种特殊关系,才能解读出这种纯美?而这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诗意继续向前推进。诗人林徽因纯美的笑,除了表现在唇边的梨窝外,也表现在她如天上的明星般明亮眼睛与耳边惺忪散乱的、轻软的秀发上。但是,这又有什么特别呢?为什么这纯美的笑会像花影般涌进了“你”的心窝、让“你”甜滋滋地并且完全地盘踞着“你”整个心头?诗人林徽因在这首诗里说的“你”究竟又会是谁呢?那种“神的笑,美的笑”与“诗的笑,画的笑”所表达出的纯美之确切意旨如何能被贞定住?答案就隐藏在这首诗的两节诗句中的最后的一句诗行中: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PS:有关林徽因的介绍,请搜百科即可。

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总是有着许多难以厘清的纠葛,难以言说的情思,两人一生纠缠,对于彼此总有一种惺惺相惜,这种情感非常的微妙,对于徐志摩,林徽因的内心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悸动的少女春心:

在伦敦相遇,家中相识,陷入热恋。在林徽因看来是否是热恋,现在都很难说清楚,因为当时的林徽因正处在青春期,是崇拜还是爱情,她自己都不知道。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时的林徽因必然是以极大的热情去迎合徐志摩的,否则徐志摩也不可能为了她那样的疯狂,他嗅到了爱情的味道,并且林徽因正是他心中的那个完美的女人。

两人不仅在伦敦有着甚密的往来,张幼仪来到英国之后,徐志摩两人住在沙士顿,伦敦和沙士顿的距离很近,在此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英文信件往来十分频繁,根据张幼仪的回忆,徐志摩每天很早的就出门去理发,实际上就是去理发店对面的杂货铺拿林徽因的给他写的信。

在此一阶段,林徽因显然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三,可能她并不这样认为,但事实就是如此,她那颗悸动的少女春心让她无法拒绝和一个已经同妻子住在一起的男人断绝秘密的往来。

婚前婚后的交往:

数年后,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与陆小曼,他们道路已经步入婚姻殿堂,在此前,徐志摩虽然与梁思成还有梁启超之间有过一些摩擦,与林徽因也有一些不愉快,但是这种不愉快并没有延续很长的时间,徐志摩与林徽因等人依旧往来密谈,互相之间依然聊的很开心。

两人都步入婚姻殿堂之后往来就更加的名正言顺了,林徽因的文化沙龙,徐志摩几乎没有缺席过,后来与林徽因感情产生微妙感情关系的金岳霖也是在这一时期与林徽因更进一步交往的。还是徐志摩带着他去的林徽因家,虽然金岳霖早在英国时期就和林徽因认识,但是两人并不熟络。

这个时期,林徽因对徐志摩更多的是朋友之情,一种比较缓和的情感,其实维持这样的情感是十分适合林徽因,同样也非常适合徐志摩。

难以回首的思念: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因为两人性格差距有些大,林徽因是活泼的浪漫的,而梁思成是理科生,是学者性格,比较闷,在浪漫方面他实在没有什么建树,在文学方面虽然也不错,但是与徐志摩相比,实在没有可比性。

有一个简单的例子,林徽因和梁思成吵架,梁思成只会沉默不语,不管林徽因说什么,他就是不说话,这一点跟徐志摩就差远了,徐志摩对待陆小曼是何等的柔情,何等的细腻,对陆小曼不停的温声细语的劝导,从来不会搞这种冷暴力的东西。

这种时候,林徽因难免就会想起在英国自己最孤独的日子,徐志摩给她的那些过往。徐志摩的浪漫和才华着实很难让被对待过的人忘却。

时间长了,林徽因的心也在变化,她的儿子曾回忆林徽因,他认为如果不是徐志摩突然去世,林徽因可能就与徐志摩重续前缘了。这个话也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连金岳霖都能让林徽因产生青睐,何况徐志摩。

只是一切都很突然,徐志摩就那样的走了,林徽因除了思念一无所有,她曾在硖石远望,曾在重病卧床时求见徐志摩的儿子,这一切都是只想再找到哪怕一丝徐志摩的身影,然而最终也只能是思念。

林徽因的感情有的时候真的很难让人捉摸,年纪越大,她的性格越像自己的母亲,刻薄乖张,不是那样的好相处。

“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这句话是林徽因写的一首诗的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满天的星星还是像梦一样的挂起来,但是人却不在了。表达出来林徽因对这份情感的特殊理解与珍视,表达出一种无奈的伤感与痛苦。

“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这句话出自林徽因的现代诗《别丢掉》。这首诗写于1932年。创作背景是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文坛上吊唁纷纭。《别丢掉》写于徐志摩去世以后的1932年,发表于1936年3月15日的《大公报·文艺》,是为怀念与吊唁徐志摩而写的。

《别丢掉》这首诗堪称林徽因所有诗作中最著名的一首。即使在同时代的诗作中,《别丢掉》也以它表达感情的独特而美丽的方式显得别有番的味。

《别丢掉》: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1、对于美好的笑容和佳人温婉贤淑的赞美之情。

2、拓展:

林徽因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林徽因有哪几段爱情

林徽因一生经历了数段爱情,而在林徽因的爱情中最让她刻骨铭心并为世人所称道的,便是她与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三人的情感纠葛。

<img p=""

林徽因照片

林徽因和徐志摩相识于英国,当时林徽因随父亲前往欧洲游历,而徐志摩已经成为两个孩子爸爸。徐志摩这位满腹才学和诗情的翩翩公子,通过饱含热情的情诗很快打动了林徽因的心,而徐志摩一生的创作灵感也绝大多数源于他与林徽因的这段特殊情感。而对于林徽因来说这种情感是充满幻想的,而且极为短暂,虽然在十几岁的林徽因心理激起了不小的波浪,不过随着林徽因回国,二人的情感也就此搁浅,不了了之。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

梁思成与林徽因都出身于名门望族,梁思成的亲戚有著名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等,而林徽因父亲的堂弟又是凌然大义的革命派代表林觉民。二人在家里人的安排下开始交往,并且听从梁启超的安排一起到国外学习建筑设计,最终二人在国外结成夫妻,梁思成正式成为才女林徽因的丈夫。成婚后二人的情感由于金岳霖的出现层泛起涟漪,但最终林徽因仍然选择了梁思成,并相伴终老。

金岳霖和林徽因的爱情

金岳霖非常爱慕林徽因,但因为林徽因已为 ,所以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终无法圆满,金岳霖一生多次搬家,但始终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邻居,金岳霖因为林徽因而终生不娶也被后人传为一段佳话。

谁为了林徽因终身未娶

对于林徽因的感情历程,一直有一个说法,就有人为了林徽因终身未娶,那么是谁为林徽因终身未娶呢?是不是金岳霖呢?这个说法是真还是假呢,这就要回忆一下金岳霖和林徽因之间的故事了。

<img p=""

林徽因照片

其实金岳霖是通过徐志摩认识到林徽因的,巧的是,徐志摩同样对林徽因有爱慕之情,但同时,金岳霖和梁思成也是好友,梁思成大家也都知道,是林徽因的丈夫,而当时,金岳霖和梁思成同时爱护着林徽因,对林徽因都非常的关心,以至于那时候林徽因非常纠结,她曾说过,她爱上了两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而另一个就是金岳霖,她也同时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个人同时表示,如果选择了另一个人,那么自己会衷心祝福的,但是最后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金岳霖虽然非常遗憾,但是还是带着祝福的心祝福着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

如果说谁为林徽因终身未娶,那只能说是金岳霖。但是说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身未娶也还算是有些夸张的,虽然金岳霖终其一生对林徽因都是有着爱恋之情的,但是其实后来金岳霖是打算和浦熙修结婚的,但是无奈的是,浦熙修患上了癌症,没有等到金岳霖给她的婚礼,就早早地去世了,这是一段值得让人惋惜的事情,但是也足以让人知道,虽然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一直存在,但是如果绝对地说金岳霖终身未娶是因为林徽因的话,可能还只是很片面的,但是这种佳话,也算是林徽因这一生留下的美丽故事了。

林徽因和泰戈尔是什么关系

林徽因是我国杰出的建筑设计家、翻译家、著名诗人。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生于1904年浙江省杭州市。后迁到上海完成小学学业,定居北京并在北京同仁医院因病于1955年逝世,享年51岁。

<img p=""

林徽因泰戈尔合照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学者,也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1861年泰戈尔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贵家庭,一生成就非凡,于1941年在印度逝世,享年80岁。泰戈尔从小就显现出对文学不俗的灵感。他的作品《吉檀迦利》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一举成名。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巨星,被后人称之为诗圣。1924年泰戈尔访华,泰戈尔在年轻的时候就对中国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产生了浓烈兴趣,对中国人民当时的遭遇深表同情,泰格尔这次访华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那么林徽因泰戈尔有什么关系呢?林徽因在泰格尔访华期间担任起他的翻译,全程陪同。林徽因在给泰戈尔担任翻译期间与泰格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俩人志同道合,意见相同,无话不说,毫不忌讳成为了当时那个年代令人向往的忘年交。在此期间泰格尔得知我国著名诗人、学者徐志摩深深暗恋着林徽因,他也许是对徐志摩才华的赏识,甘心做起了两人的红娘,可是当时林徽因已经有婚约,委婉的拒绝了他人的爱意。泰戈尔曾代替徐志摩给林徽因写的那首 “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流传至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175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