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变认知
2 战略部署
3 提问学习
4 突破思维
5 修炼心法
书中的精髓:利用时代趋势,改变思维模式,实现自我跃迁。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的作者古典用5年时间积累创作这本书,他是个人成长领域的先行者,是顶尖个人事业发展顾问和著名企业高管教练,培养了无数生涯规划、咨询、培训师,给数以万计的职场人找到新方向。
每个人都怀揣梦想,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是对未来充满斗志,为了实现抱负拼搏着,他们锲而不舍,甚至废寝忘食,期待着成就一番事业,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但现实总和我们想象中不太一样,也许你拼尽全力考上名校,进入职场几年后依旧成为了每日机械劳作,碌碌无为的普通职员,而你的朋友,他高中辍学,摸爬滚打几年后成为了企业老板。
你一定思考过为什么我的努力没有得到同等的回报难道只是他运气够好?
成为高手并不是想象中那般简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下,个人的埋头努力只会感动自己,错误的方法永远赶不上时代的潮流。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宠儿?
相信接下来我的分享,能让每个人都能从改变认知、战略部署、提问学习、突破思维、修炼心法五个方面实现跃迁式成长,成为这个时代中的佼佼者。
第一点,要改变传统认知,学会利用规律,放大自身努力。
时代在改变,当今社会信息多,机会多,但同样干扰多,竞争多。百倍的努力换不回百倍的收益。
真正的高手懂得利用事情内在的规律去行动,实现事半功倍。文艺复兴至18世纪,大量天才画家的作品刻画惟妙惟肖,就像照片一样完美复制,让后人为之惊叹,他们真的是没日没夜努力学习强化的技艺吗?事实上,他们将照片用投影仪投射在画布上,勾出底稿来上色,这就是他们发现的内在规律。
现如今,我们同样可以靠底层规律来实现自我的跨越式成长。自我跃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我们不断学习、阅读累计大量知识,突然某个时刻对一个概念的顿悟,实现认知跃迁;
第二阶段中,我们按照某个新学习的方法去积累,到了一定时期突然发现自己能力得到新的提升,实现能力跃迁;
第三阶段中,随着年龄资历的提升,思想格局的高度突破,实现能级跃迁。
传统上我们将知识全部记忆下来,现如今大量的信息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单靠记忆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改变大脑思维方式是最有效的方法,聚焦最重要的内容,而其他的内容我们只需要懂得如何找寻并整理运用就可以了。
第二点,要学会正确的战略部署,在高价值区做正确的事。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每件事的每个细节全部关注到,而高手总是能高效准确的做事,他们都拥有同样的战略共性:先找到高价值区,并且持续的战略性专注,最后做自己最有把握的方式来赢取胜利。
那么,准确发现身边的高价值区就非常重要了,每件事情都有重点和非重点两方面,持续性的抓住重要信息,就能高效处理事情。
在一个公司中分为很多岗位,但最有价值的岗位才会更被重视,也才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努力起来也会事半功倍,所以说,站位比努力更加重要,也就是头部效应会让你的努力得到放大。
在开放的社会里,阶层分化是必然的趋势,因而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成为头部:首先,通过观察判断有价值的事情,然后理性思考不同于别人的,差异化的优势项,最后,不能眼高手低,从身边的头部做起,脚踏实地一步步攀登。
第三点,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认知效率。
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很多,但能得到有用的信息不一定多,因为很多的知识都是经过简化,带有个人感情表达的,缺少原来的真实性。比如说公众号文章,经常会有作者对某一个公共事件发表言论,这仅仅是个人的观念,没有全面的依据性。
要学会判断什么才是知识的源头,找到最有价值的部分,例如: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行业大咖最新的思考内容。这些内容才会让你的效率翻倍。
找到了知识的源头,接下来就要学会读书,读书并不是将得到的信息全盘接收,而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带着问题找寻答案。比如说你读言情小说,只是为了自身的娱乐,你读经济学,是为了把握市场宏观趋势。
自学的效率相较于和同行一起学习,必然是较低的,和同行一起学习的效率相较于跨行业学习交流也是较低的,所以当遇到任何问题,和懂行的人相互交流能更快获得想要的信息。
除了要有合作学习的能力,还应具有提问的能力,将所有的问题变成相互联系又具有垂直关系的网络,问的问题越多,得到的知识越多。
有了足够的知识铺垫,就可以把知识变现成价值,每个人都应该设计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将它们转化为合适的价值。
首先要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然后尝试解决问题,最后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使之产生价值。
第四点,打破现有思维模式,站在全局眼光看待问题。
任何事情都有两种改变形式,一种不影响原有模式的状态改变,一种是模式的改变,会产生结果的变化。状态改变并不会影响本质,只会让你在一定的系统内不断循环,只有破局,才能跳出这个圈子,发现新的模式,不断的突破自己,实现跃迁的过程。
要懂得破局,眼界很重要,新手只能看到树木,而高手看到的是森林这样的系统,在一个系统中,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尤为重要。
时间关系就是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过去到现在的关系。经常锻炼可以让人精神充沛,精神充沛的人又可以更好地锻炼身体,形成一个正增长的循环。找到自己的每个循环关系,提高正循环,跳出负循环。
空间关系就是发现事件背后的层级关系,找到事情发展的规律。每个问题都有层次性,上层决定下层,当下层陷入误区中,就要在上一层中找到突破口,实现逆转。
站在全局眼光看问题就要将复杂的问题层次化,并在每个层次内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后层层把控技巧性的行走到最终的目标。
第五点,成为高手自身需要具备的内在功力。
前面和大家分享了很多成为高手的技术,但只有技术是不够的,高手还要具备相应的内在心法才是完整的。
看待世界要有开放而专注的眼光。越是开放,知识更新越快,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发展越是迅速,当你看懂全局,就能专注做自己。
在面对自己时,要学会思考,而不是追求有多快。看到整个系统,抓住关键点,甚至有的时候可以做些有趣无用的事,去看更远的格局。
面对他人时,简单而善良,但也要保持原则,有自己的脾气,不能一味的迁就别人。最简单就是最真诚,我们终将收获亲情友情,甚至爱情。
讲到这里,这本书我们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为大家总结一下:
在这个纷乱复杂的时代里,单靠自身的努力早已落伍,只有跃迁式的学习才能站得更稳。在《跃迁》这本书里,职业生涯规划师古典告诉我们,想要成为高手一方面要修炼外在技术,也就是改变认知、培养战略思维、学会学习和提问、拥有全局观;另一方面要修炼自我心智,眼光开放而专注、学会思考、做人简单真诚有原则。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梦想中的自己。
祝你早日成为理想的自己!
1、第一遍—— 直接从头读到尾,尽量用平实的话来表达,少讲术语。一定读完最后一章,作者主张的东西在里面。
2、第二遍—— 回到对于你比较重要的章节。每章背后,谢了很多具体操作方式,这些方法值得实践,对于内容会有第二次体会。
3、第三遍—— 尝试转述、复述给身边的人,会让你加深理解,而且更有影响力。在讲不下去的时候,翻几页,继续讲。如果希望超越这本书,注意力应该放到书单,和更多人的沟通上。
4、常放在案头—— 这种讲述底层逻辑的书,需要常看,因为我们常常会忘。这些逻辑都是逆人性的。我们人性中有短视、恐惧、贪婪的一面,这些都是下意识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强调高层次的意识,拜托他们。
1、《全新思维》/丹尼尔 平克
2、《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约翰 布罗克曼
01-1-1认知方式的改变--调用知识非记忆知识
01-1-2思考方式的改变:从独自思考到联机的独立思考者
01-1-3核心竞争力的改变:人机合一
1、取势——把握趋势
2、明道——理解系统运行之道
3、优术——个人方法论(第三位)--01章-p015
01-2-2如何实现自我跃迁 -p019
01-5-1外包大脑,成为超人
--把不重要的技能外包,聚焦核心技能的跃迁
--针对以上,本书框架为:
02-1-1棒球与投资
02-2-1新东方名师崛起路径
02-2-3幂律分布:发现身边的高价值区
1、特征表现
1)高度不平均
2)分形-一个图形细分后,每一个部分都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
2、结论
3、高手战略规律杠杆
02-2-4头部效应:站位比努力更重要
1、原则: 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 ——先确定高价值,再思考优势
2、原则: 思考差异化优势 ——若优势不足当NO1,就进行差异化竞争;若无法上主战场,就先占领二线战场;若综合能力胜不了,就找一个细分领域,然后从一个小头部,去更大的头部。—— 遵循OODA循环(美国-约翰 博伊德的空战技术总结)
—— Observe观察-Orient调整-Decide决策-Action行动
3、原则: 从身边的头部做起 ——战略必须先帮助你在当下破局,否则毫无意义。
03-1-1功利学习法
功利读书法 ——P119
功利地配置资源 ——P122
读书的方式
萃取知识晶体 ——P125
1、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
2、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
发现天赋的SIGN法则有四大特征
S(self-efficacy)自我效能
I(instinct)本能
G(growth)成长与专注
N(needs)满足
3、序列关系:体现先后、因果关系
4、数据关系:体现数量差异关系
1、大量看知识晶体
2、尝试模仿知识晶体
3、自己创造知识晶体
03-2-1联机学习者:成为知识的路由器
联机学习工具箱
1、多元:群体角色专业的多样化
2、高频:高频沟通增加跃迁速度,作者和群体的研体节奏是每天一次
3、提问:好问题是发动机。
如:每天早上可抛出一个和本书有关的主题——“为什么聪明和善良一样重要?”“你生活中最大一次跃迁是什么?”“请举出一个大神战略的反例”
4、结构:以上问题最好有一个结构共识,如:场景-分析-概念-案例;或数据-技术-金句
5、汇聚:大家各自找资料,放到云笔记中,到定点沟通时间时,各自简单汇报后,打开脑洞探讨。 平时有些想法也丢在里面
03-02-02终身提问者:问题比答案更有效 -P152
1、 知识树(专业性的学习)
——让每个领域都按照专业难度列出一个树形结构,然后对应一系列书,根据自己的水平对应查询,进行一系列的阅读。
2、 问题树
以上四个问题会出现很多关键词,指向各个领域,每个领域又会产生新的关键词,然后生长成一颗关于这个问题的“问题树”。
3、提问抗折旧
1) 证据 :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2) 视角 :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视角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视角会怎么样?
3) 联系 :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和模式?之前在哪里见过这种模式?
4) 猜想 :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
5) 相关 :它为什么重要?
03-04-01 知识IPO:把知识变现成价值 P172
1)终身提问者——学术研究来自实践
2)跨领域整合者
3)都有一整套知识IPO系统——一套高效的把知识整合产品化的个人商业模式
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使思想产品化
1、设计自己的知识IPO
1)必须有一个 真实的、高价值,有可能被解决的 问题(I)
2)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P)——持续问“这个知识对解决问题有用吗?如果有用,是当下就有有用吗?如果暂时没有用,做个记号收藏在笔记里,以后再看”
3)输出倒逼输入(O)——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如:写作能把知识形成体系,整理成能出手的“知识晶体”。
03-05-01 自下而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P184
1、第三章的内容是帮助人们构建自己清晰的,自下而上的,让知识产生价值的完整知识体系。跃迁成为知识高手的技术:
1)站在知识源头,萃取知识晶体;
2)联机学习,用一块晶体换回来更多晶体;
3)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创造自己的问题树;
4)用知识IPO让知识变成价值
04-01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破局
1、破局先识局
2、破局的智慧
04-02 升维:解决那些无解的问题
1、生活中的无解问题
不陪-分手-陪-和好-不陪
减肥-少吃-瘦-忍不住吃-胖-减肥
拖延-忙-乱-忙-拖延
2、打破轮回:第一序、第二序的改变
斯坦福大学精神教授保罗 瓦茨拉维克在《改变》中,提出以下:
1)第一序改变(状态改变)——不影响原有模式的改变——系统内改变,改变状态,改变体验。
2)第二序改变(模式改变)——对于系统的改变,改变模式,改变结果。—— 模式的改变才是破局的关键
04-03 系统:新手看树木,高木看森林
1、知识源头——系统科学
2、还原论与系统论
04-04 回路:设计人生的增长引擎
1)识局——
正循环的学习、健康、投入、习惯开始很累,并不舒服;
负循环的开头,忙带来的充实感、不投入的安全感,短期感受都很好。
2)搭建正循环系统,破坏负循环系统,切断自毁线路
3)学习能自增长的技能——
读写能力
破英语( 在应用基础上提升 )
社交能力
解决问题( 尤其在系统层面,看到的系统越多,世界对你而言就越简单,同时拥有更多资源理解世界,看透世界规律,实现思考力的跃迁 )
聪明的善良
04-05 层级:看问题很透彻的技术P226
1、高效能人士的多层系统
底层-资源层——个人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情感资源;
中层-方法论层——使用资源、提高效率的方法论;
高层-目标层——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背后的价值判断。
2、理解多层系统,解决复杂问题
1)上层决定下层——目标决定了使用方法,省时间、出效率、性价比等的选用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方法论决定努力方式
2)下层无解,向上一层——努力收益不高,向上找方法;方法论太多学不过来,向上重新设定目标。 在多层系统里,每一层都是其下一层的第二序改变。 ——“做不到”和“选择不做”是有差别的。问题不在敢不敢坚持,而是是否重要,这是认知和价值观的问题。
1)第一问(Emotion): 我在什么情绪之中?给自己的情绪打几分?(找出情绪类别)
2)第二问(Event): 发生了什么?尝试客观不带情绪地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发现不能客观,还带有情绪化的语言,请返回第一层,继续处理自己的情绪。(挖掘情绪背后的事实)
3)第三问(Target): 我原本想要什么?情绪一定是对自己的不满意,通过对情绪背后事实的描述,就可以发现产生情绪背后的初心——某种期望或目标未能达到。(找到期望目标差距)
4)第四问(Action): 我如何改进?找到目标差距,就要正视自己,如何改变行动从而达到期望的目标。
04-06 控制点:让复杂的事尽在掌控P239
把握一个多层系统有三个原则:多层布点、单点可控、目标折射。下面的例子如果能把握大部分控制点,这个事情就基本可控。
1、多层布点
2、单点可控 P243
3、目标折射 P247
4、失控
1、高价值高优势关系交往原则
1)善待亲人,调整自己,形成和他们的正循环,因为你没得选
2)选择与三种人深交——梦想一致的战友,成长速度一样的伙伴,支持你情感的朋友
3)持续感谢有实力、帮助过你的人,而且他们往往会倾向于继续帮你
2、成为别人愿意交往的高价值、善良之人
1)善待亲人,形成正循环
2)做足够大的梦,才会有足够多的人帮你
3)快速成长,并让别人看到
4)懂得陪伴,朋友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别评价,也不用着急解决,陪伴就好
5)广结善缘——能力范围内的,能帮就帮一点,恰当接受别人的感谢。
3、这样的思考过程越多,越能理解: 从一个很功利、顶级聪明的角度出发,最后推导出来的东西,往往会是善良的,顶级的善良。
人死后,灵魂是跃迁到了五维空间,有科学依据。
1众所周知,人们死后体重会减轻。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人类的灵魂出来了。一个生物信息能量群体,没有人类的身体,但具有人类的思想、情感和意识。随着五维空间的发现和提出,科学家们认为人们死后会进入五维空间。五维空间是一个时间体,它是根据一个轴收集的无数四维空间。五维空间的对象可以跨越不同的时间轴。
2在一个核裂变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原来的一些颗粒突然消失了。后来,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关于人死后体重减轻的实验,并对人死后的量子研究做了一些实验。他们发现了量子的存在,但立即消失了。因此,科学家们认为人类灵魂本质上可能是一种颗粒,但科学家们猜测,这种颗粒最终会消失,因为人们可以用肉眼看到四维空间以下的空间,但在五维空间以上的空间中,人类的肉眼看不到这些空间。
3关于多维时间和空间的假设不是一两天。早在上个世纪,一些科学家就提出,宇宙中有三个以上的维度,很可能是五个维度,科学家也提出了平行宇宙的说法。两个不同的宇宙,不会有重叠。一些人甚至提出了超弦理论,认为宇宙的最高维度是11维度,它对应于11维度的空间,并且很有可能有一个宇宙的统治者。这些都是由宇宙的不同时间和空间决定的,因为重力扭曲已经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提出。
4对于那些在科学实验中消失在三维空间和空间中的粒子,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很可能进入五维空间。根据时间和空间的理论,人们离开后会留下灵魂的痕迹,灵魂的最终下落是五维空间和空间,灵魂属于能量形式,最终饱和,最终释放。
近年来,流传阶层固化这个词语,表达的是底层阶级难以通往上层阶级。所谓的固化就是下层通往上层的通道关闭了。
从古至今,社会都是呈金字塔的形态展开,谁站在金字塔的顶端,谁就有无上的特权。而站在顶端的人时刻要努力,以保持现有的位置。毕竟顶端只有少数,要靠底部支撑,在他的下层的人时刻想着推倒,取而代之。众所周知,古代皇权帝位就是在金字塔顶端,王公大臣就是他的直接下层。他们之间的关系,要符合利益权衡,不然走向对立面,导致了结构不稳定,因此有王朝的更迭,帝位的流转。
从古代历史以来,乃至乃至奴隶社会。整个人类群体差不多都在阶级对立之中,从一个稳定的金字塔结构,变成不稳定,坍塌后重构,接着形成稳定的金字塔结构。但是呈现金字塔形状却从来没有变化。
奴隶社会时期,有明显的种性等级制度。奴隶生的孩子也是奴隶,基本是一出生就决定了命运,只跟出生有关。大概到了秦朝,商鞅变法后,给了底层阶级明确的晋升通道,以及方法。站在最底层的毕竟属于多数,多数人有了希望。所有人都在努力,后来秦一统天下。
秦主要靠军功晋升,后来到了汉朝和平年代,当政者用的的推举贤良的方法,选举人才,初期对于底层来说有一定的机会进入官僚阶层。后面这套制度失败了,原因在于推举的权利掌握在了王公贵族手里,后面基本是把自己人推举上去,形成宗姓氏族的强大兴盛,这就对当政者造成威胁。底层晋升通道又被堵死。顶层争夺顶尖的现象就会产生,到了汉朝后期,汉王室衰退,王公大臣争相夺权。最终更迭,取代汉室王朝的魏晋南北朝阶段,仍然没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也一直动荡不安。
从隋创立科举制度后,进入唐朝将科举取士的完善,慢慢有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结构。科举制度的形成亦有复杂的因素。大底原因就是李氏王朝,走向帝位,其实由很多大的氏族,比如太原王氏,崔氏的大宗拥立上去,等李氏坐上王位之时,原先的大族仍然有非常的力量对抗李氏江山。因此李氏需要一个原先没有背景支撑的力量去支持自己,慢慢把顶端的这些人换成紧紧依靠自己的。科举取士必然遭到原先公候的反对,当然它还是成功的实施了。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大唐是一个盛世。科举制度成功,自此以后有一个相对公平的阶层上升的通道,这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的通道。
当今阶层突破及由此带来的中产焦虑是个热门的话题,本书以社会阶层为主题,从通论、阶层晋级路径分析、痛点解析和教育专题,以当今社会现象或人物为引子,对其进行社会学解析,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作者闫肖锋是师从费孝通的社会学学者,专栏作家,资深传媒人,趋势观察家。曾在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传媒高层管理人员。
首先定义阶层。阶层是指按照一定等级标准划分的不同社会集团。同一阶层成员之间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具有相似性,不同阶层成员在这些方面存在差异性。阶层是根 据“地位三要素”来划分的,也就是3P标准:财富(property)、权力(power)、声望(prestige)。当然,还有文化资本序列,即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涵养,可以借此来评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什么叫社会流动?什么叫社会固化呢? 社会流动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向上流动,也可以是向下流动。
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社会里,每个人一生下来,或者到一定年龄就会被分配到某种身份或地位。这种身份或地位将永远不会改变。 而开放社会的特点是对自致性身份、地位的依赖程度大大超过封闭社会,而封闭社会更依赖先赋性身份、地位。 经过近40年急行军式的发展之后,社会阶层出现固化倾向。这既是合理的,也是不合理的。合理的是通常社会经历高速发展进入调整期后都会出现固化,不合理的是其中的“拼爹”、教育不公、机会不均等现象妨碍了社会公平。
那么,为什么近来人们对社会固化特别敏感?作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贫富的代际传递。官员子弟从政的机会比普通人的孩子高23倍(陆学艺,2000年);上海80后的教育程度和有房率,与其父辈的教育程度和有房率呈高度正相关(复旦大学80后调查,2017年)。 二是发财投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同一条起跑线”的优势一去不复返了,创富军到处攻城掠地、插小红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使得阶层进一步走向僵化,各群体都想着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面对外省人和农民工,一线城市的市民也想要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进而提出问题,想打破利益固化,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我们应该如何改变? 从社会总体看,首先是让个人努力从代际世袭中胜出。古代有科举考试,现在有高考。教育改革,解决起点公平是一切社会公平的前提。 其次是加大社会二次分配的作用。收入差距不大的社会都是依靠向富人征税、劫富济贫,二次分配给贫困者。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打造一个能让“自我奋斗有好结果”的社会制度和创业氛围。
首先,要考上一个好大学,这是你的第一块人生晋级敲门砖。 其次,要有个好的职业规划。 最后,要混一个好的朋友圈,这点太重要了 但是,人们在寻找行业风口的时候容易迷失自己,忘记锻造个人能力。所以,实现个人晋级最终还要回到个人能力的打造上来,就是作者在第一讲中强调的三种人格:学习型人格、行动型人格、合作型人格。 最后,你还可以做一件事,传承家风。
要怎么书写自己的命运方程式?
第一,要解好你的命运方程式。 第二,认识你自己。 第三,明确阶层晋级方向,找到有利于个人晋级的朋友圈或业界圈,树立榜样人物,当然不一定是李嘉诚、王石这些人。 第四,就是马上行动的能力。很多人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思前想后失去行动的能力。
点评 :晋级要有个人明确的目标,方式要务实,清楚认识自己。
作者引用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提出了个人现代性的12项特征:乐于接受新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与变化;头脑开放,尊重不同的看法;注重未来与现在,守时惜时;注重效率、效能,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注重计划;尊重知识,追求知识;相信理性及理性支配下的社会;重视专门技术;敢于正视传统,不惟传统是从;相互了解、尊重和自重;程序比结果更重要。
作者提出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个全球化进程中自己的位置,为即将到来的全球化竞争做好充分准备。简单地讲,个人全球化有四种方式:一是出国,二是上网,三是看大片,四是就职大公司、跨国机构。 未来属于兼具东西方两种思维的人,要把自己训练成国际人又不失本土思维。最简单的目的是为了镀一下金、见见世面,这只适合富家子弟;其次是结交海外朋友圈,打造具备多元文化的能力;最后,建立更大的人生格局。而最后一条才是最关键的。
点评 :现在已经是全球化的时代,且正值文明与冲突的当口,了解东西方两种思维尤为重要,全球化与本土化是一个进程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但是作者对国外的认识却很片面。将看大片也作为个人全球化的方式,然而所谓的大片有时出于艺术或噱头的需求,存在故意夸张的情节,早就有人说过好莱坞大片不足以反映国外的现实。其中唐骏的例子,作者认为其从野鸡大学出来进入微软是成功,然而唐骏那样伪造学历及工作经历在美国是会导致个人信用破产,职业生涯中止,也就是在国内才能包容他,作者口口声声要了解西方,然而却在这一问题上双标。对于出国留学,我作为曾经的留学生表示,尽是谈美国,美国不代表所有的外国,美国的经验不代表在其它国家可行,反之亦然,而且明显对于留学是道听途说,并没对国外学习工作的切实认识。
作者引用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中提出的“未来你需要培养的六种能力”:设计感、故事感、交响(整合)能力、同理心、娱乐感、探寻意义能力。
面对机器的升级换代、人工智能的咄咄逼人,个人要想不被取代,要想在未来胜出,只有不断提高紧紧围绕人性中不可替代部分的能力,即科技素质加上《全新思维》所说的六种能力。
平克在《全新思维》中总结称,我们正从一个讲求逻辑与计算器效能的信息时代,向重视创新、同理心与整合力的感性时代转化。书中写道:“你必须具备两种感知。第一,高感知。观察趋势和机会,以创造优美或感动人心的作品,编织引人入胜的故事,及将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转化为新事物的能力。第二,高体会。体察他人情感,熟悉人与人之间的微妙互动,懂得为自己与他人寻找喜乐,及在烦琐俗务间发掘意义与目的的能力。”
以下是作者对于锻造右脑思维的几种方法(当然,假如你本来就是艺术家或具有艺术思维的人,应该强化你的左脑思维)。
(1)高科技时代还要高思维,你不仅要锻炼科技能力,对最新应用敏感,还要对人性需求敏感。科技要回归人性,你或你的产品要洞察人性的痛点,然后给予解决方案。
(2)要开发左脑,这一点我国的数理化教育应该足够。但是,更要开发右脑,尤其要锻炼平克提出的六种能力。
(3)假如你学艺术,应该多增加理科知识。假如你是个理科男,应该训练艺术思维。或至少,要让自己有一门艺术爱好。
(4)有机会学一学打坐或冥想,试着让思维放松,进入一种禅定状态,对身心和创想都有益。 (5)锻炼自己编讲故事的能力。试着把一个新闻故事说得连小孩子也能听得懂。
(6)要有一种整合能力,要建立T型知识结构,知道怎么跨界、怎么整合。只有拥有足够的知识源,才能左右逢源。真正的富人思维就是整合资源,是一种把不同领域的资源整合成一个创新产品的能力。
(7)要跟着科技应用迭代更新。只要有新的App(应用程序),就尝试着使用一下、体验一下。 (8)向下学习,向年轻人学习。尤其要学会他们的娱乐方式,掌握最新的娱乐语言。
(9)培养自己的“第七感”,即连接世界的感知力。就像一位厨师看到一堆食材,马上能脑补出一桌盛宴一样。
(10)你是在盖一座教堂,还是只是砌墙?有人只是砌墙,而有人则声称自己在建造人类伟大的信仰圣殿。这就有了人生的意义,有了使命感,有了动力和方向感。
对于文化资本,作者建议至少要有一两套正装。既是为了在正式场合不失礼貌,也符合身份;不可陷入商品“拜物教”,对于时尚要能进得去、出得来,不可被无穷无尽的奢望和消费嗜好吞没; 至少要有一种雅好,可以是音乐,可以是小众**,不一定得是古玩;至少要关注主流话题,让自己成为话题达人。不一定非得滔滔不绝,要么不说话,要么一说话就让人记住你;回到古风,是时候回到古风了。到了一定年龄,只有老东西才适合你。
点评 :引用了《未来简史》里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挑战。人们需要不断迭代,才能跟得上机器的节奏。这也与我以前对《未来简史》的看法接近,与其悲观担忧科技取代人类,不如反思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人的独特性究竟是什么。平克提出的六种能力是机器在很长一段时间还做不多的,要做机器难以替代的。
在职场和正式社交场合,合适的着装有其意义。然而作者提出至少要看几本时尚杂志,一本杂志培养一个阶层培养一代人,杂志能培养一个人的淡定气质,则又是夸张,培养一个阶层一代人更需要阅读经典,他后面也说了“至少要读透几本经典以提升谈资的文化含量”,杂志可以读,但时尚杂志则非必需品。作者说到“不可陷入商品“拜物教””,不过一面又是在叫人“装”,这也有矛盾。
社科院李春玲曾提出以下四个判断中产的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收入,中产阶层必须拥有较高的、稳定的收入;第二个标准是职业,中产阶层应该是从事专业性或管理性工作的人;第三个标准是教育,中产阶层应该受过中高等教育;第四个标准是消费及生活方式,中产阶层应该能够承受较高水平的消费,过着舒适的生活并有一定品位。
此外,我国的中产阶层是复数,由四个群体组成:第一是老中产阶层,即小企业主或小老板;第二是私营企业主群体,一般指的是雇员在20人以上的老板;第三是新中产阶层,即专业人士群体;第四是边缘中产阶层,即小白领们,他们是网上声音最大的准中产。 我们对中产阶层的认知之所以这么模糊,是因为中产被当成了筐,什么都往里装。比如,中产的人群构成就非常分离,四部分构成之间的利益诉求和认同感不强,老中产和新中产趣味迥异,公务员和白领价值观不同,这四个群体怎么能强拧到一起? 但是,对个人晋级来说,成为中产是一个奋斗标尺,就像中产阶层是打造现代社会的标尺一样。
作者提出
(1)解决中产困境,首先要靠政、府和企业。政、 府和企业尤其要倾听小白领们,即“准中产”们的呼声,减轻他们的技能焦虑、晋升焦虑和薪酬焦虑。应该由政、 府牵头,组织社会力量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辅导。 (2)中产自己要锻炼身体,更新知识,慎做理财,切记不加杠杆。 (3)学会理财,冬天来了要备足粮草。 (4)要谨慎炒股,只要我国股市还没改变“赌市”的特征,炒股就是加杠杆。 (5)在去杠杆的同时还要补短板。补短板就是不断更新知识,就是我一直强调的要有T型知识结构、多元知识结构,一专多能。 (6)锻炼身体,天天向上。经济不景气时要投资自己,包括投资自己的健康。
作者从社会学视角来盘点一下本讲所谓的“新中产”。 (1)新中产被描述为这样一群人:部分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大部分是80后、90后,普遍受过高等教育,从事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2)“新锐创领主流”。新中产是高品位、高感性(对事物的敏感性)及高消费力的“三高”精英人士。(3)从具体生活方式上看,他们更注重事业和个人发展,倾向于晚婚,个人(或家庭)消费呈个性化趋势,注重差异化和品质。
点评 :这里揭示一个现象,就是为啥对国内中产认识会比较混乱,确实现在的媒体是把利益和认同感不一样的群体过于简单的杂糅在一起。作者引用《格调》对美国中产的描述认为不一定适合国内的新中产,国内的新中产是勇敢的潮流引领者,也是变革者。实际还真符合,我国的新中产同样缺乏变革,同样受到广告影响和接受促销信息影响,势利地设法和低层次划清界限。
作者提出T型思考者,就是有一个核心的专业知识,同时知识面又很宽、多才多艺、人生经历丰富的人。他们头脑开放,充满好奇心,博览群书,知识面广;他们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也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T型思考者有一个很广阔的世界观。
•具有开放性的头脑:能从遇到的人或事情里找到有趣的东西,为你所用。
•探索新的想法:乐于探索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和技能,经常和朋友讨论、辩论,“三人行,必有我师”。
•养成每天获取知识的习惯:学习是随时随地的,偶一得之,终身难忘。
•扩展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地扩充专业知识,拓展专业的新疆界。
点评 :相似的观点在《原则》里达利欧提出要有一颗谦虚和开放的心,《专业主义》提出的具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永无止境的进取心,这些也是促进人们开拓进取。
阶层晋级重要的一环个人的职业,作者有以下的建议:
(1)关于职业素养,建构自己的“知识树”很重要,要拥有探究“为什么”的原点思考能力。
(2)抗压能力有时也比学历更重要。在挑战取向或保守取向,抗压取向或依赖取向组成的四个象限中,你属于哪个象限决定了你适合进什么样的公司。
(3)美国国家教育与经济中心对美国400个不同行业的公司进行了一次系统调查,结果显示:贸易常识、对外域文化的敏感性、通晓多种语言、岗位专业技术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以及基本的道德规范,是雇主及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能力要求。
(4)你必须一专多能。过去讲“积财千万,不如一技傍身”,万般带不走,唯有技随身。
(5)科技素质几乎是所有行业、所有职业晋级的必要装备,包括科技意识、科技知识和科技运用水平。
(6)跨界的前提条件是先把自己的本来专业或者工作做好。跨界的本质是打破思维的壁垒,实现不同思维模式之间的联结。
(7)所谓“第七感”就是通过现象看到相互连接的穿透力。
(8)未来属于左右脑都发达的人。
(9)学习有毒,实践能力更重要。
(10)很多人一开始为了梦想而忙,后来忙得忘了梦想。
进一步作者提出的自我奋斗的正确姿势
(1)认知自我,设定目标。自我奋斗的起点,其实不是奋斗,而是自我。
(2)勤奋,自律。奋斗不一定等同于吃苦,但是有一点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勤奋。勤奋的意义在于,使人能够通过一种高频的思考或行动,弥补、修正很多因为智力、资源不足等导致的缺陷,让一件事情能够更快、更有效果地达成。能够在不被监督、不被人要求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同样的状态,这就是自律了。
(3)坚持,定力。没有任何一件事不需要坚持,除非从一开始就证明这件事是错的。
(4)控制节奏,保持淡定。其实,没有一种节奏是通用的,唯一可以参考的是:欲望要慢,行动要快。
(5)谦卑感,责任感。你的奋斗一定不能太功利,或者太过于自我,因为奋斗不是一个人的事,到了一定阶段,那就是一群人的事了。
(6)死磕精神,不妥协地择善固执。想做成一件事情,最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死磕!最重要的就是找准问题所在,千万不要一根筋、死较劲。我们死磕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死磕别人的看法,所以才会强调择善固执。
(7)得失心与包容心,成就他人的利他心。得失都是相对的,得学会接纳很多事,不要将自己置于高于他人的境地,否则就没办法凝聚力量。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
(8)正能量,正道。邪路有很多,但是一定不能走,因为走错一步,步步错。正能量、正道,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奋斗者必须守住内心,抵挡住诱惑。
(9)与时俱进的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必再强调。学习应该是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压力。学习最重要的是技巧,建构你的知识架构能力,但不能学习中毒,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10)放低自我,超越自我。这是最后一句话,也是奋斗者需要始终牢记在心的一句话: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要警惕自己的局限性,路很长,别洋洋得意,别飘飘然。
点评 :个人提升离不开奋斗。要有正确的奋斗方式,做好本分,不断学习应对挑战,同时不忘初心,坚守正道。
一个人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呢?其实,一个人想要生活得更好,只要获得五种能力就行:一是自然生存能力,二是技术能力,三是知识能力,四是与社会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五是人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
(1)以升学率为核心的应试教育,目的是淘汰大部分学生,成就少部分学生。但教育的终极目的被遗忘了。有些学霸不会生活,不懂爱,不懂合作。
(2)未来,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这三样:第一是身体好,第二是心理素质好,第三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和再学习能力强。
(3)千万不要失去兴趣。上各类兴趣班其实就是为了找到孩子的兴趣。好的职业是阶层晋级的第一动力,而兴趣又是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果让人失去兴趣,那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4)高考就是选专业。可以按兴趣选择,也可以按社会功利选择,但最好是选择自己既感兴趣又有前途的专业。
(5)大学期间可以换专业,或者选择双专业。因为哪个专业符合你的兴趣或导向好职业你暂时看不清。选修课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要与专业互补或有跨界价值。
(6)第一份工作往往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人们往往要通过反复跳槽找到感觉。通常情况是,你会为了工作牺牲兴趣,或者学会让自己的大脑分裂。
(7)频繁跳槽其实并不利于积累人脉和资源。一旦确定了努力方向,你就应该在这个职业方向上深耕细作。
(8)工作是为了吃饭,但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人用一生去追寻自己感兴趣的事,但往往是,只有到了一定岁数才开启第二人生,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
(9)最好的老师是家长,最好的学校是家庭,最好的学区房是家中的书房。你要小心呵护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教会他取舍的能力。你要帮孩子找到他的阶层晋级之路。
作者认为现代型的人格教育,要由己及人,强调友善与分享,强调妥协与守约,需要向传统经典学做人,更需要在现代组织中经受历练。未来,有担当,有责任心,善于团结大家的人将成为社会的稀缺人才。
进而提出要反省应试教育,不只是因为它带来不快乐,带来亲子隔阂,带来残酷竞争并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而是要回到教育本源。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人才”批量面市对整个社会意味着什么?应试教育只会培养人文哲学家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简单地讲,就是那种对社会没有批判精神,一味认同现实成功的人。或者,如钱理群所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应试教育之功劳,是快餐化地培养一批精于数理化的学生,顺便刷掉那些多余的人,所谓“10分干掉一操场”。应试教育之弊也是明显的:无论文理科,都是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塑造人才。其结果就是,大家都是齐头齐尾的“标准件”。但人才参差多态才是常态,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我”。许多人才因此被残害。应试教育教不出爱因斯坦,也会刷掉“沈从文们”和“鲁迅们”。应试教育只求标准答案。可不幸的是,这些都是未来人工智能擅长的领域。你的孩子能跑得过机器人吗?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即便成功于一时也难以久远。纵然在个人意义上成功,但在社会范围上是荒谬的,就像社会学家韦伯所称“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
作者建议下一代要“能打”。所谓“能打”,就是让孩子在未来迎接各类挑战时能沉着应对。这是本人的一个解释,意思是让孩子在碰到挑战时不怯场、不气馁并且能够有办法应对。
(1)下一代要承受空前挑战,必然野蛮其体魄,坚强其意志,磨炼其心智。所以,生存训练是很好的意志力训练。可以是野外生存训练,也可以是都市森林中的生存训练,比如打工、独自远行。 (2)艰苦教育是人生必修课。
(3)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很重要。
(4)孩子需要学习传统文化,知道孝顺父母,不能完全听任西方那套亲子教育方式。因为养娃理念不同,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同。关于孝道,父母需要先正己身,自己做好。
(5)用爱和尊重与孩子相处,并发现、引导他们的长处。定期开家庭会议,一起阅读,一起讨论。毕竟,家长才是最好的老师。
(6)不少个体经营者和企业家的孩子会从小跟家长一起工作,长大接班就自然而然。接班是不能强求的,孩子可能暂时接不了班,甚至不一定从事父母的行当,但只要家风能传承下去就不怕。 (7)很多人觉得,所谓“穷养儿、富养女”是指对待男孩要严格、少给钱花,给女孩要买好的东西、多给钱花。但其实,穷养儿子是对男孩意志力的磨炼,富养女儿是一种文化修养的投资。
(8)享乐时代,怕只怕寒门出“贵子”。关键还是要让小孩有更高的追求,家长责无旁贷。
(9)寒门与非寒门最大的区别,不是财富,而是思维。寒门的多数父母通常会认为:我实现不了的梦想,你要帮我实现;我输了,但你要赢。这是一种推脱责任的表现。学学《摔跤吧!爸爸》里的爸爸吧。
(10)面对未来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并传导给下一代。《反脆弱》一书的观点是:不确定性是件好事,甚至有其存在的必要,并且建议我们培养反脆弱的特质。因为未来是“黑天鹅”现象频发的时代,下一代要有强韧的抵御能力。
点评 :如何教育下一代应对未来的挑战,不仅要具备知识,也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这也与作者所提的能力基本符合。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要正视这些特点,方能培养好。四月《哈佛商业评论》谈到当前的危机对社会各方面带来强烈的冲击,个人的反脆弱性对克服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危机尤为重要。
不过也存在偏见。作者认为未来独生子女最稀缺的就是团结他人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独生子女居多的80后现在已是社会中流砥柱,他们的表现没有团结合作吗?何况现在生育放宽,未来多数年轻人不是独生,这一命题不成立。作者认为应试教育的一个好处就是抗压能力的培养,就锻炼抗压能力而言,衡水模式还是有价值的。然而要比较的话,没有衡水模式的欧美国家的人们难道抗压能力就比国人差吗?还真不是。何况读过衡水毕业生对学校的揭露,这种模式对学生长远成长并不利。
人生导师没那么容易当,单靠一本书突破阶层不太可能,开篇说要打破穷人思维,然而实际对此没有定义。作者是资深媒体人却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缺乏缜密可靠的论证,多处是拿据说当论据。本书属于自媒体营销号水平。从此书还是能了解到社会的问题和趋势。一步跨越阶层不实际,但奋斗的精神得有,认清自己的竞争力,培养好下一代。要清醒看待问题,去除不必要的焦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