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庄子。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逍遥游 ,庄子。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1张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思想是从老子思想发展而来,他把老子的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把朴素的辩证法发展成为相对主义。

他对“道”的解释更加神秘,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非物”,是精神性的东西,他把老子关于对立面转化的看法引向极端,认为无论大小、长短、贵贱、美丑、成毁等一切差别都不存在,基于这个观点,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夭折的幼儿),而彭祖(传说中最长寿的人)为夭。”这就混同了大小、寿夭的区别,否定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走向“不别同异”、“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于是他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是说可以不必过问是非,生死如一,表现出悲观厌世的情绪。他不仅认为“齐是非”、“齐万物”,甚至“齐物我”,正如他所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进入神秘主义境界,一切皆不可知。

作为没落阶级的代表,他竭力逃避现实,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达到“真人”境界。要成为“真人”,就要能够“坐忘”,即完全忘掉自己,在精神幻觉中消除形骸的我,在精神上和天地合一,与万物同体,完全解脱尘世间的利害、得失、毁誉、是非,精神上得到绝对自由,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老庄思想中的消极、颓废的一面,后来成为一切没落失意的阶级或集团寄托精神世界的武器

历史名人对庄子的评价,究竟是怎样的呢?

1闻一多评价过很多名人。在先秦诸子的评价中,庄子得到了最高、最满意的评价。他说:庄周是先秦诸子中唯一可畏可爱的圣人。庄子思想开放。他不寻求金钱或官员。是发自内心的,不像历史上有些学者,把自己的无能说成是淡泊名利。庄子周是中国哲学史上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庄子》不仅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庄子》中的名言随处可见,引起了无数人的想象。

2庄子有当官的机会,因为他的庄姓是赐姓,有足够的人脉。当时,春秋五霸之一名叫楚庄王。因为庄子的父亲曾经与楚庄王作战,立下战功,所以楚庄王特意给他家取了姓庄。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哲学家,他是古今中外唯一的哲学家。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自己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艺术、神话、寓言、故事和传说。他关于哲学问题的著述朗朗上口,比喻准确,修辞华丽,风格开放,见解深刻,精彩纷呈,令人心旷神怡。这使得深奥的哲学变得文学而有趣。

3鲁迅先生说,他的散文充满魅力和神韵,他的作品在周代诸子百家中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几乎有一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思想家和作家是非常独特的。胡文英说庄子的眼睛很冷,他的心最热,他的眼睛很冷,所以对与错都被忽略了。心是热的,所以情感是无穷的。虽然知道没用,但忘不了。我真的很担心:虽然忘不了,但做不到。我真的是冷眼看着。李泽厚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表达的是惠子这样的常人对庄子达到的境界的无法体会,在其中惠子的言辞是前后矛盾的但常人看来惠子的话更有逻辑

梁上那段解释可以这样看:

濠上之辩《秋水十七》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 秋水》)

这段对话中庄子的回答常常被人们认为是诡辩,而觉得惠子的推理更符合逻辑事实上这里涉及到一个逻辑的根本问题,那就是无关联者不发生逻辑关系惠子希望采用类推的方式从自己对庄子的不了解推及到庄子对鱼的不了解上,却忽略了自己在对庄子说“安知鱼之乐”的时候已经与庄子之间建立起了判断关系,这种判断关系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已经动摇了后面“我非子,固不知子矣“这个基础这样惠子就陷入了由自身知见限制所产生的所谓悖论中,要么承认我非子却可知,那么庄子知鱼也并不稀奇了;要么承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是没有基础的,那么自己就被隔离于庄子的系统之外与之无法建立逻辑关系,根本无法判定庄子是不是知鱼之乐,从而无从否定庄子鱼乐的判断因此我们说庄子看似诡辩的回答正好触及了逻辑的基础,而只是思维跨度稍大不易理解而已

所以我们说庄子并不是不了解常人的逻辑,而是明晰常人逻辑受到知见限制的事实,从而在自身的行为中“依附(并不确切)“于更高的行为标准,而在论辩中只要使用他人的逻辑系统进行引申就足以使对方陷入自身知见编制的悖论之中也通过这种行为使惠子了解到常用的逻辑推论并不能很好的表述世界,而只有去小知及大知才能够更好的了解世界惠子在这里以己度人,正是与《秋水》前面所说的“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别无二致而濠上之辨放在篇末也恰好成为了对看完《秋水》全篇而仍然以己度人者的嘲讽

庄子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中最伟大的精神领袖之一,其深邃、乐观、豁达、汪洋的人生哲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奇葩。而洋溢在庄子哲学、文学著作中的乐观精神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 早已成为当代国人人文精神的典范。庄子人生观蕴涵着许多积极的思想因素, 如注重人的发展和完善的思想 , 主张人与自然合一, 反对人为物役的观念, 对 生死和名利的豁达情怀, 渴望达到理想人生境界的恢宏精神等。

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调整 心态 ,构建多层次的和谐关系, 塑造理想人格, 追求完美人生境界, 拥有健康乐观的人文精神世界,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庄子人生观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庄子认为,要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就必须挣脱人身对物质的依附关系 ,过平易恬淡的生活 ,不因所谓人生的辉煌腾达而 改变自己高洁的志向,也不因生活窘困而变得庸俗不堪;并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 ,顺其自然,超越生死,傲立于天地之间, 从而达至内在与外在、天与人的和谐圆融的人生最高境界。

( 一) 反对物役, 追求人格独立。

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 他意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 现实的苦难, 人间的不平和强者的卑劣都是“人为物役”的结果。庄子认为 , 许多人 为过于膨胀的欲望所迷惑, 狂热地追逐名利, 一生为“外物”所役所累, 成了名和利的奴隶。庄 子认为这些人犹如“以侯之珠 , 弹千仞之雀”( 《庄 子让王》) , 得到的十分微小, 损失的却是 人 之所以为人的本真——人性人格的伤害或扭曲。

因而这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是可悲的。庄子认为人的最高享受是精神的满足 , 而 不 是 对身 外 的 物 质 财 富 的 占 有 。 庄 子 一 生 极 力 推 崇 至 人 、神人、圣人以及真人的理想人格的 精神世界 , 其实质就是追求一种乐观、豁达、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庄子告诫人们 : 生当乱世, 人欲横流, 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理想的人、有价值的人 , 一定要保持独立、自主 的人格尊严, 而只 有 追 求 “平 易 恬 淡 ”的 质 朴 生 活 , 做 到 无 知 、无 欲 、无情 , 超 越 一 切 束 缚 和 制 约, 遨 游 于 无 限 广 大 的 宇 宙 , 才可能维护人的尊 严、保守人之为人的本质和独立人格。

这种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特点,也就是庄 子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

( 二) 顺应自然, 崇尚天人合一。

庄子所说的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他所明确界定的一种 “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 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因此,人应该返朴归真, 回归自然的本真状态,才能保持人性的完美, 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庄子看来人的天性是一致的 ,人如无知无欲,就能保持本性的淳朴的生活 。 庄子在 谈到真人时说:“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 ,不谟士。”真人应不失常态、常情、常理, 回归自然本真, 保 持自然

本色。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 ,人只有回归自然, 在自然中人的灵魂才能得 到净化,人的思想才能充实,人才能感到幸福 。人也只有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才能身心愉悦。其《天下》中“漠无形,变化无常, 死与生是把个人融于宇宙, 从而达到我即世界 ,世界即我的完美境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庄子所追求的理想生存状态,庄子确信人的生命与宇宙万物本身 是息息相通的,认为人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中要顺应自然天性, 发展自己, 但又不能随心 所欲, 妄自尊大, 强作妄为, 否则将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庄子的这种“天人合一 ”是可贵的,它在精神上将“人”从俗世提高到 “道”与“天”的高远 境界,从而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清灵的、积极的人生, 而不 是向下的、令人窒息的、拘束灰暗的人生。

( 三) 超越现实, 追求人生境界。

“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它是庄子不满黑暗现实的羁 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庄子主张超然物外、无拘

无束、绝对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庄子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庸俗地活着,而在于逍遥绝尘地神游。这些精神的遨游是绝对自由的。在庄子看来, 自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 一种妙 不可言的境界。庄子的自由理想就是要“乘天 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逍遥游》) , “乘夫莽眇之鸟, 以出六极之外, 而游无何有之乡”(《应帝王》) 。庄子把达到这种自由境界的人称为神 人、真人或至人。

显然, 这种自由境界不是普通人所能达到的。而庄子式自由的魅力也正在于其不同凡响的特征,这种 魅力诱使人去追求, 因为 在 庄 子 那 里,自由面前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 可以通过 “心斋”与“做忘 ”的修养方式 ,从自己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和心智活动,从而 达到 “无功”、“无名”到 “无己”的人生境界,努力成为真人、至人、神人,从而体验到自由带来的狂放的洒脱和深长的意味。

总之,庄子人生观思想的实质就是关心个体存在的问题,其出发点和归宿旨在帮助人类摆脱人生的困境,倡导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超越。庄子人生观思想揭示了庄子对人性、人生态度、人生意义及价值的思考与探索, 反映了庄子对人文精神的积极关注和追求。尽管庄子人生观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 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但是对庄子人生观思想的扬弃,用其积极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特别是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建构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庄子人生观的积极思想对当代大学生 人 文 精神建构的现实意义

( 一)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建构的现状。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对自身的关注, 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的思考,对自身的尊严和权利的重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其实质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其核心是如何做人,体现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人的终极价值。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当 代大 学生的必然要求。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一样都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缺乏人文精神, 大学生个体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限制。反之 , 具备这种素质 ,加上良好的心理素质 , 大学生就可以扩大生 存空间 , 获得更多的机会 , 实现人生的目标, 实 现人生的理想,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 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文精神是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高校注重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在探索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和 培养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也取得了一定的 效果。但从当前的现状看,在高校中仍存在着 人文陶冶较弱、专业教育较窄的倾向,大学生 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 到了忽略,致使大学生人文精神缺乏的状况较为严重,如部分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磨练,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 碍;少数学生行为不文明,道德观念淡薄, 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也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缺乏人 生理想、缺乏成才的动力。大学生精神上的压力与心灵的苦闷与日俱增,从而导致校园暴力、大学生自杀率和犯罪率的上升已到了严重的程度。

( 二) 庄子人生观的积极思想对建构当代大学 生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庄子人生观的积极作用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改造和回归作用,它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开阔坦荡胸襟,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迅 猛发 展的社会环境中 ,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 发展压力。一方面 ,市场经济物质利益的极大诱惑,使少数大学生心态浮躁,不能安心学习, 狂热地追逐名和利;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面 对学习与就业、人际交往与情感等诸多压力, 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产生心理焦虑,诱发各种心理、生理疾病,甚至轻生。

大学生如何摆脱人生的困境?庄子用自己 的 人 生实践展示了一种摆脱人生困境、进行精 神自救的方法 ,那就是超凡脱俗、笑傲人生。庄子对精神世界的大胆探索,对逍遥境界的执著追求,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给人们一种精神安慰。庄子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 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 守节操的高贵品德, 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他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 得失,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 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庄子所阐释的人生理论及实践方法有助 于启发大学生思考人生、开拓人 生、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有利于使大学生开阔胸襟,拓展 视野,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良好心态 ,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从而更好地安身立命,安心立命。尽管大学生无法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但只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拥有坦荡的胸怀,大学生就能在任 何情况下从容自如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 不会为荣辱所困扰, 被祸福所左右, 保持操守,成为独立不移、品格高洁的现代人,始终如一地向理想人格迈进。

2.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和谐观念,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现代社会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森林面积减少、空气污染等, 以及由此引 发的人类自身的发展问题, 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的改造对象, 人改造自然 ,从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 同时,自然也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人以它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环境前提。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庄子反对物质享受的快乐建立在统治和 征服自然基础上的, 主张顺应自然, 谋求人与自然的 和谐, 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的理想生存状态。这正好与现代社会 进步要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相符。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难题, 深刻 反思传统发展模式, 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一思想也为大学生个体的 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式, 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既有利于大学生个体顺乎本性地发展,避免外物或群体 对个性的压抑和束缚;又引导大学生遵循必然, 追求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与配合,利他与利己的统一,避免私欲膨胀、损人利己,以自我为中心,从而为个体或群体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式。

3.有利于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 追求人生完美的境界。

庄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是 “道”丧失以后的产物,不是最完美的道德,他希望人们跳出以 冀名望利为动机的仁义之举,摒除道德生活 中的形式主义和虚伪现象,将体现“道”之特性 的“抱朴守真”作为价值取向,努力超越当时世俗的社会道德。通过主体的不懈努力,以实现道德上的升华,趋近“上善 ”、“至善 ”的道德境界。可以说, 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是 大学生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综上所述 ,世人只能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而这种社会关系又有特定的准则要求个 人遵守,社会道德便是其中最为普遍、最为基本的行为准则。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必需的道德素质, 才能为社会所认 同和接纳,以取得扮演特定社会角色的资格,从而成为具备人的本质的真正的人。同时,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也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可以说,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道德素质的提高伴随着大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而一个人成才的过程也蕴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实现。薄弱 、自理自控能力。

以《庄子》这部书为主要依据,来看看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他的主要思想。在《庄子》中,在他生平事迹了解的基础之上,对庄子做进一步的分析。

司马迁说庄子的思想,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这个"要本"实际上就是最根本的思想,也就是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最根本的看法。关于世界最根本的看法,道家学派一个代表人物,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开篇就提出,这个世界是由道构成的。道是这个世界的本源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是带有机械观念的宇宙生成论。在这里,也就是说,世界的万物万事,最根本的就是来源于道。这是老子的世界观。这就用《周易》的话来说,就是形而上的。而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事物是形而下的。道是道家哲学的最根本的思想。在这点上,庄子和老子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在《大宗师篇》中,庄子这样说道,道非常的神圣,是这个世界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用庄子自己的话来说,是这样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个里面的"鬼神"实际上是"生"的意思,就是说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鬼神,都是有道所决定的,更不要说世间的我们可以感知的事物,也是由道构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庄子和老子在世界观上没有多大的不同。但不然。在世界本体论这个问题上,庄子对道的阐述也有他自己的智慧所在。我们看下面一个场景,可以看到庄子的智慧所在。

《庄子外物篇知北游》中,我们看到有一个东郭子的人,看来也是一个读书人。东国子对老子,尤其是对庄子,所说的那个构成世界万物万事本源的道不能理解。…庄子被东郭子的这种好问精神所逼迫。好像不经意之间就指出他说的道,就在蝼蚁的身上。东郭子听到这样的话,觉得非常好笑。为什么觉得好笑呢?一个是蝼蚁;一个是稊稗bai;一个是瓦甓。

我再仔细地考虑一下这三样东西。

蝼蚁,稊稗,瓦片,这三样事物,但当我们把它们合起来的时候,和他的大命题"无所不在"是相符的。正是回答了东郭子所说的那个问题:道无所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智慧所在,所以他讲的那个道不是直接的一个抽象的命题给你。而是在和别人的讨论过程中,让你进一步看到了,也认识清楚了。这个道确实是无所不在的,是这个世界上最根本的东西,是庄子的世界观。也代表着他的哲学本体论的观点。

看看庄子作为它的奇特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他的世界观和哲学本体论外,从《庄子》这部书的文本来看,好像庄子的人生观是比较消极的。

首先看《庄子内篇齐物论》中,有一个寓言故事是庄周梦蝶。这个故事很有文学性。后代很多作家作品中,把这一个故事当作经典的典故来运用,表达了很多作家对人生的体验。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他的代表作品《锦瑟》。这首诗中就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的第三句就是化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

庄周梦蝶的典故在《齐物论》中是怎样描写的呢?《内篇齐物论》中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周与蝴蝶则有分矣。此之为物化。这个故事把庄子和蝴蝶通过梦境交织在一起,有一种荒诞的感觉。这种荒诞的感觉,在后代的文学作品中,直接的说出来就是浮生若梦。人生就是一场大梦,梦在某种意义上是虚幻的。

就像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说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里的梦也可以追溯到‘庄子梦蝶'的这个梦中,也代表着人生的一种虚幻,叫浮生若梦。

为什么庄子通过这样一个梦蝶的故事来表现自己的人生观念呢?那么其实正是这个荒诞的庄周梦蝶的故事,隐藏着庄子人生的痛苦。这种人生的痛苦来自于他个人的体验,也来自于他对世界的观察。庄子生活的苦痛,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因为他自身的生存状态是比较贫寒的。庄子作为一个思想家,不仅仅以为它自身的贫穷,而对人生持这样一个悲观的观点,更主要的是他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战国中晚期),天下普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一种现状的观察,使他产生了人生苦痛的感觉。

在《大宗师篇》中,庄子用这样的理性话语,直接的指出了这一个观点。他说,身为负赘悬疣,四维绝幻溃痈。负赘和悬疣,指的就是人身上长出来的多余的瘤子。这个瘤子是毒性的,那肯定是要切除的,否则人的生命就会死亡。如果留着不切除掉就会走向死亡的境界。那么庄子认为只有死亡才是这个瘤子最后的消解。我们可以看出来,从这样一个直接陈述的理性话语中,庄子的人生观显然是悲观的。与生存的苦痛相比较,庄子认为生命的对立面是死亡,在某种意义上,死亡倒是人生一件快乐的事。

在《外物篇》有一篇题目叫"至乐"。"至乐"就是最快乐。什么是最快乐的呢?我们从《庄子》的几个片段故事中他与骷髅头的对话,可以看出来。…他睡着了就要开始做梦。这个骷髅头就在梦中出现了。骷髅头就质问庄子,你刚才一系列的谈话,我看您好像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但是在我看来,你所说的话都是活的太累,所以才说这样的话,你要像我这样,就不会问这些问题了,那你是不是想听我骷髅讲一讲我现在这种状态的快乐呢?庄子感到很奇怪。像你这样变成了一个骷髅,难道还有什么快乐呢?这个骷髅于是就对庄子说了,你看像我这样,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已无四时之事,从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面南王乐,不能过也。你看像我这样,没有人管我,我也不去多事管别人去。我就按照四季的运行,该是到了春天,我就过春天的生活。按照春夏秋冬四时的顺序安然的过这一年,即使你做了国王乃至做天子也没有,我现在这样快乐。这里的《至乐篇》庄子变成了一个普通人。骷髅倒是变成了能够代表庄子思想的一个形象。这里的骷髅头形象非常怪异,正是这个怪异的形象,倒是说出了庄子真正的人生的观点。骷髅是带有寓言色彩的。

《庄子》这部书不仅通过寓言来表现他奇特的思想,有的时候又让庄子现身说法。让他自己从生活境遇谈自己的观点。

在《至乐篇》中记载了庄子自己遭遇的一件事情,是他的妻子去世了以后,他的朋友惠子来吊唁他。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作为朋友来吊唁,看望他。惠子走到庄子家里看到庄子那副德性就非常的生气。你看庄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在古人叫做箕踞,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坐姿。箕踞倒也罢了,后面还有鼓盆而歌。惠子看到这个场景似乎忍无可忍了,就质问庄子,你看你的妻子和你生活了一辈子,为你生了孩子,现在老了去世了。你不痛苦,不哭倒也罢了,你为什么还在这里敲着盆子还唱着歌,是不是太过分了?

在我们看来,这好像的确有点过分。这里的鼓盆而歌,按照一般的理解。有的民俗学家从民俗的角度来说,楚地的风俗,在送葬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做法,就是鼓盆而歌或者是击鼓歌舞这样一种做法。按照风俗的理解,这样不符合这个片段的意思。鼓盆而歌,在他的妻子去世以后,做出这样的动作确实令人难以想象,那么庄子是不是变得非常冷酷无情呢?没有理性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庄子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就大打折扣了。实际上庄子可能不是这样的人。我们看下面庄子对他的朋友也是他的对手惠子的质问作出这样的解释。他说,你理解错了。开始的时候,我不是这个样子的,当我的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非常的感慨,也非常的痛苦。但是我想了想,人的生命是怎么来的?你说人的生命本来就是一团气,气有凝聚的时候,也有消散的时候,而人的生命实际上就是气的凝聚,气凝聚了之后,在运动过程中就会消散,消散了人的生命就终结了。实际上人的生命的终结就相当于气的一种消散。人的生命失去了以后,就相当于一个人在一个安静的大屋子里面安然的休息。你想一想,一个人在一个大屋子里面安然的休息,你在旁边嚎啕大哭,实际上并不是表达悲伤,而在某种意义上是干扰人家的休息。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我在这里做出这样一种姿态。庄子这样一个场景的故事为后代的小说家产生了影响。如明代的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进一步的演绎了这个故事,但是它表达的和庄子的《至乐篇》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冯梦龙的小说之中,表达的是晚明时期,人们对物质利益时代追求的一种人生的观点。回到《庄子》这个文本的时候,实际上是庄子在这里表达的他的生命的一种特殊的思想。与其生活是如此的特别的痛苦,还不如离开这个世界。我们看起来庄子的人生观点是悲观的。

人生苦痛的观点,在我看来一般是消极的,但是庄子为什么会对人生抱有这样消极的观点呢?这背后隐藏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我们中国广大的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甚至包括《周易》这部书中,都包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孟子曾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周易》这本书的创作就是古人的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周易》里边也说,周易者,其有忧患乎。

那么,庄子的这种人生苦痛的观点实际上是庄子的忧患意识在背后起作用的。我们来看《齐物论》中庄子这样写道,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在这个段落之中,我们看到三句话:不易悲乎;可不哀乎;可不谓大哀乎。从情感的表达来看,是一层比一层深。"不易悲乎"说明庄子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对生存不得已,要和别人竞争。在惨烈的竞争之中,人的生命就消逝了时光匆匆。我们不能够让时间和脚步停下来,你觉得是不是有点悲哀?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庄子进一步说道。我为了生存一辈子忙忙碌碌,但是这样忙忙碌碌了一辈子之后,仍然似乎没有什么成就感而弄得非常的疲惫不堪。你是不是觉得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呢。这是第二层意思。我们普通人认为至少人是有生命在的,还能活着,但是庄子认为像这样悲苦的活着,到底有什么用处?有什么好处?在这个悲苦的时光之中,一天天的流逝,我们一天天的老去身体还有心理都老了。在庄子看来,人的心理的衰老是最大的悲哀了。这是庄子对悲苦的人生形成了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来自于庄子个人的生活的苦痛,也是来自于庄子对现实生活中人生的一种观察力得出来的结论。庄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说法,就是与物相刃相靡。就是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与别人相互竞争,相互搏杀而产生的摩擦。在《庄子》这部书中,有一个寓言的场景。是与物相刃相靡的一种场景的寓言。在《山语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为人们的广泛的了解,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篇》,这个故事在最先的时候,实际上是展现了人世间的一种竞争状态之下所产生的痛苦生活场景。有一次庄子到凋零,这个地方去游玩。凋零,这里长了很多荔枝树,这时候忽然从天空中从南方飞来一只大鸟。这个大鸟翅膀有七尺长,眼睛也非常大,但是他似乎看不见东西,飞着飞着。他竟然撞到了庄子的脑袋,然后停到栗子林上面,被大鸟撞到脑袋的庄子特别生气。他说,这是什么鸟?翅膀长的那么大,却飞不高;眼睛瞪得那么圆,却看不清楚;庄子变成凡人嗯,对大鸟撞到她的脑袋,这件事进行报复。于是蹑手蹑脚的把身上的弹弓拿出来,准备用弹弓去射伤这只大鸟。正当他聚精会神的准备的时候,他看到了树上有这样一副情景:看到树荫之下有一只蝉正在凉快地叫啊,非常的投入。它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举着自己的前臂,准备去博杀这只蝉了。对,在树荫下凉快,它不知道地还在那自鸣得意。而螳螂正准备聚精会神的捕杀蝉的时候,聚精会神的望我了。天上还有一只大鸟,准备捕杀蝉。大鸟他也是忘我的,看到了这只螳螂,所以他忘记了旁边还站着一个人。这人被他撞疼了以后,准备用弹弓来射杀它。…哎呀,庄子看到这个场景,他触目惊心。他说,以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

他说世间的人与人之间,一般的人认为是可以互相帮扶,但在庄子看来,人与人之间很容易产生利益的冲突。所以他说,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牵累的。所以庄子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他忽然觉悟了,把弹弓扔掉,快速的逃走。这下,他不跑也就罢了,他来到了这个荔枝林时,荔枝林是有人看守的。庄子在这里漫步的时候,看荔枝林的人也没觉得怎么样?但是这时候看守荔枝林的人,他发突然发现有人在荔枝林狂奔,可能觉得有人来偷东西了,于是这个人就跟在庄子的后面,一边跑一边喊骂。庄子非常的郁闷回到家里面。三天都没有吃饭。

清代哲学家王念忠,说,三日不停,行,就是不快的就是三天内心郁郁不乐。那么这一段的描写多半也是带有寓言色彩的。寓言背后告诉我们,在现实世界之中,与人相刃相靡。或者用成语来说,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现象本来是一个自然现象,庄子把它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现。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庄子才理解了这个社会生活。所以张庄子才对人生产生了一种悲观的失望的态度。这是我们所看到的庄子的人生观点。可能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

庄子的观念是悲观的,这种悲观的观念来自于庄子深沉的忧患意识。是对我们人类世界的一种看法。我们进一步探讨庄子的社会理想。在《胠箧篇》中,庄子认为我按照儒家那套用人来治理天下的做法,似乎也不能够拯救这个世界。在《胠箧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平常我们的生活之中,通过自己的辛辛苦苦,挣得一些财物不容易。花去时要节约一点,省下来的要好好保护好。于是把我们挣来的财物放在箱子里面,有时候还觉得不太放心,外面再加一把锁,再加上绳索。这下,可能就有点放心了。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认为的保护财物最好的方法。

也是最明智的做法。但在庄子看来,这个只能防小偷,而防不了大盗。装箱、加锁,对我们来说是保护财物的,实际也为大盗提供了方便。

我们说,儒家治理国家的时候,像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些规则,但这些规则看为什么人所用。如果是大盗,为大盗所用,可能整个国家都被他窃取了。

所以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说法呢?庄子进一步指出,他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在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战国中晚期是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平常生活中,有些人为了维护生存,不得已而偷盗别人的小小的财物,结果遭到严刑峻法,结果被处以级刑,处以死刑。而那些窃取国家的人,却做了这个诸侯,所以儒家所提出的仁,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种抽象的存在,庄子又指出,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诸侯是战国时候掌握最高权力的诸侯王,他们说一件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所以道理在他们手中。所以儒家的仁义,在这里道理是他们手中的一个玩物。诸侯玩弄儒家仁义于股掌之上,为自己所用。所以庄子对现实世界持非常悲观的态度。那么是不是要寻求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世界呢?那么,庄子不是这样的。他从老子那里得到一种启示,他认为美好的世界不在现在,似乎也不在未来,而在遥远的过去。所谓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是一个理想的时代,所谓的祝融氏、神农氏那些时代,老百姓结绳而治,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也。

至治,就是最美好的时代。

这个最美好的时代,庄子来自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老子》第八十章,提出小国寡民。就是国家不要那么大,人口不要那么多,在这样一个国家,我们不需要用那么多先进的工具,也不需要制造那么锋利的武器,也不需要制造快捷的交通工具。所以老子说,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我们不去用它。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老百姓安然地住在一个地方,不轻易地迁徙到别的地方去。即使有船和车这些交通工具,也不去坐它。即使有锋利的武器和坚固的铠甲,我连放兵器和铠甲的地方都没有。老百姓生活在这样一个结绳而治的时代,这样一个社会,是老子比较完整地提出来了。庄子在自己的《胠箧》篇中,再一次演绎了这样一种社会理想。在后代的文学家那里,往往就成为一种美好世界的代表。比如说在陶渊明的诗中《归园田居》,他描写自己辞了彭泽令之后回家。他自家的那个场景就是那样的。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这是陶渊明自己的家。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社会中,也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在今天看来,当然是相对比较封闭的、保守的、落后的。庄子受到老子这样一种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不仅仅是对生活状态做了一种相对比较保守的描述,从这里,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些话语中进一步的发展出来下面这样的思想。就是《庄子外物天地篇》中,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这个观点是庄子通过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的故事表现出来的。

子贡有一次到南方的楚国去游历。回到北方经过汉水的地方,看到一个老人去灌园。老人用瓦罐子,到这个河里去汲水,然后蹒跚地去灌园。子贡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觉得老人家灌园非常辛苦,于是就来到老人身边,给他提了一条建议。说,老人家,你这样用这一个瓦罐子到河里去打水,然后步履蹒跚地去灌园效率太低了。我告诉你有一个先进的工具,你想不想用。这个工具做起来非常简单,但是效率很高。子贡非常耐心地跟老人讲这个工具。这个工具名字叫桔槔。就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去做一个辘轳到井中打水。

这个老人听了子贡的话,表现似乎非常的反常。不仅没有高兴,反而非常愤怒。就是,忿然作色而笑曰,不仅愤怒而且带有一种讥笑的态度。他说,吾闻之,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这个汉阴丈人对子贡说了这样一段话。

子贡听了以后,感到非常惭愧。用今天的话讲,机械工具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人类向前发展伴随着动力来自于先进工具的使用。可以看出,庄子似乎反对这个工具的进步。为什么呢?因为他担心先进工具的使用可能伴随着人内心的沉沦、心理的坍塌。这个观点讲,我们会感到庄子反对技术向前进步。这个观点当然是保守和落后的。但庄子还告诉我们,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随着先进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人很可能他的心灵,会产生堕落的一面。恰恰是这点,对后人是有警示作用的。

近代学者王先谦曾经因为这个事情而有所感发。在《庄子集解》的序言中,他曾经说子贡为挈水之槔,而汉阴丈人笑之。今之机械机事,倍之槔者相万也,使庄子见之,奈何?触蛮氏争地于蜗角,伏尸数万,逐北旬日。今之触蛮氏不知其几也,而庄子奈何?我们从前一个奈何可以看出来,王先谦讲的就是汉阴丈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的这个观点。他生活在近代社会,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是后来有了洋务运动,就是要在科学技术上要赶超外国。所以王先谦说道,今之机械机事倍之槔者相万也。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我们生产力的解放,推动了社会向前进步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王先谦的担忧,实际上也是庄子所担忧的。

庄子独特的认识论。一是独特的人生观。第二个是独特的社会理想。第三是庄子独特的认识论。用两个词语表示这种认识论。一个是心斋,一个是坐忘。这个观点的提出是孔子及弟子颜回等人的对话中展现出来的。

颜回我们都知道,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次,颜回向老师报告学习效果,说,最近感觉自己有进步。孔子就问他,你说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颜回说,老师我把你教给我的那个仁义的学说给忘掉了。孔子说,可以,但是还有待于进一步进步。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再来汇报,说又进步了,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把老师教的礼乐也忘了。老师很有耐心地说,你是进步了,但还有拓展的空间。颜回又回去努力学习,过了一段时间又来汇报。老师,我这次真的进步了。说,我这次是坐忘了。坐忘是忘什么?颜回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颜回说,你想认识这个世界吗?去掉你的四肢,把你的眼睛闭着,耳朵堵起来,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做不成的状态,就是所谓的坐忘。

坐忘是直觉认识论,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心斋是颜回向老师请教时,提出的观点。

心斋是用气听。

庄子是语言大师,常常把不大容易接受的观点通过寓言故事具体化。在《应帝王》篇之中。描绘了倏忽与浑沌的故事。报答浑沌做七窃,他死了。

对模糊的状态的认识。恰恰很可能是最能把握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把世界分的非常清晰,很可能这个世界并不是如许清晰。

在《天地篇》中,描绘了一个黄帝失玄珠的故事。黄帝丢了玄珠,分别派知索、离朱、喫诟去找都没有找到,派了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叫象罔的神,反而找到了的故事。

这种独特的认识论是对我们平常的认识论的一种很好的补充。

随笔

有一种“整容”叫做李宇春脱离假小子, 当她穿上13cm短裙后, 网友: A爆了!

阅读 133159

女孩应该坚持的好习惯!

阅读 2359

娘炮艺人被央视点名要求全面禁用, 网友: 早就应该这样

阅读 18177

张天爱都羡慕了,李沁的“鱿鱼坐”火了,一般女人学不来

阅读 8438

护肤无小事,掌握22条护肤知识,肌肤水润紧致,皮肤想不好都难

阅读 524

,,,,,,

庄子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姓庄,名周,祖上是宋国君贡。 他是继老庄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老庄”。庄子没有被楚威王雇佣,因为他相信自由。他在宋代只是一个地方漆园官员。他在 历史 上被称为“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员的楷模。 他首先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学影响深远。

他清楚地理解了李逸,指出“易”是以道为阴阳的,其“三声”思想与《易经》的三才思想是一致的。 他的文学想象力极其丰富,他的语言易于使用,灵活多变,他可以使微妙和难言的哲学引人入胜。 代表作有《庄子》,其中著名的有《逍遥游》和《吴起论》。 他的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说庄子隐居在南华山,死后葬在南华山。因此,在唐初,唐玄宗的天宝在中国南方被称为真人。他的书《庄子》被认为是中国南方的真经。 《史记》中没有庄子的亲属。据考证,庄子的祖先是戴嵩公。

关于庄子的妻子,庄子提到了它,但没有说她的名字。有人说她叫牛 从惠施的口中,可以看出庄子的妻子给庄子生了一个儿子,但没有留下名字。在山东省东明县的东部和北部有庄子的后裔 据《庄氏族谱》记载,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年),庄子的第六十九代孙庄吉(字义亭)通过了进士考试。

古代

战国荀子:庄子藏于天而不知人 (荀子谢毅)西汉司马迁:他的学问充满了秘密,但这应该归功于老子的话。 因此,他写了超过十万字,可能导致寓言。 善属书从言,指诸种事物,以朴剥儒、墨,虽今苏雪不能自解自也 白居易:庄生有着相同的东西,但我的方式与我的不同。 最终,丈夫和妻子比蛇和昆虫好。 (读《庄子》)北宋王安石:严清的新诗来源于蒙古,可以在这个大厅里唱。 当时官员没有田家气,百姓有庄周后来的风 宫廷知道闲置的木绳,客厅想象皇家丝绸桐。

当你漂浮在空中时,你什么时候会得到它,什么时候你会投入尘土中 (严清·唐,铁梦城)徐明·魏:庄周是生死之光,旷达无比, 数论的数量是多少死亡和生命反对重大事件一无所知的人不能偷看。 没有名字,没有名字,没有传记,其中有高尚的人。 (《庄子独见》)

现代

鲁迅:他的散文充满了魅力和神韵,他的作品在周代各学派中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文学史纲要)郭沫若: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几乎有一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思想家和作家是非常独特的。

(鲁迅与庄子)闻一多:庄子的印记永远留在中国文化上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教,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胡文英:庄子的眼睛非常冷,他的心是最热的,眼睛是冷的,所以对与错被忽略了;心是热的,所以 情感 是无尽的。 虽然我知道它没用,但我不能忘记它,我真的很担心:虽然我不能忘记它,但我不会做它,我真的冷冷地看着它。 (庄子的独特见解)王蒙:庄子是一位非常独特的哲学家,他是古今中外唯一的一位哲学家。 他最大的特点是把他深刻的思想转化为文学、艺术、神话、寓言、故事和传说。 他关于哲学问题的作品引人注目、隐喻、华丽、思想开放、棱角分明、精彩绝伦。你会发现它们读起来很愉快。 这使得深奥的哲学既有文学性又有趣味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390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