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穷养到富养、宠养,孩子竟养废了?
中国的家长们,可以说是为养孩子操碎了心。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里,父母们大多还是相信“温室里的花朵是长不大的”,所以那些70、80后们,基本还都是吃过苦、受过累的。
如今,当年这些受过苦的70、80后,也早已成了父母。
一方面是物质条件大有改善,另一方面或许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吃一遍自己小时候那样的苦 ,很多父母们对孩子的吃喝玩乐等物质需求开始有求必应,有些家长甚至片面追求“什么都要给孩子最好的”。
时代变迁中,中国家长们养育子女方式, 也从穷养变成了富养,甚至是宠养了 。
但一路富养、宠养下来,我们的一代青少年素质怎么样了?
结果很惨痛,相关数据显示, 国内青少年肥胖率约达1/5,抑郁率已近1/4,近视率超过1/2,这是多么可怕的数据 。
“ 养废一个孩子很简单,就是要啥给啥 !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内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却明确反对家长们对孩子的这种养育方式。
集一家宠爱于一身,孩子竟然养废了?很多父母可能百思不得其解。
02
李玫瑾:养废孩子很简单,就是要啥给啥!
李玫瑾教授认为,“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
虽然富养、宠养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有人缘、朋友多、和人打交道没问题,但在这些拿钱砸出来的人缘背后,更多的却是问题,甚至是人格缺陷。
李玫瑾教授在其相关公开访谈和最新著述中,指出了宠养孩子的几点坏处。
1、吃不得苦
李玫瑾教授指出, 宠养的孩子,第一个人格障碍就是吃不得苦 。
物质上被宠养的孩子,从小被亲人包围并充分呵护,衣食无忧,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要,即使是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要求,也会被满足 。
既然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要什么有什么,这样的孩子又何必自己辛苦动手?结果就被养成了生活自理能力极低,对体力之苦的忍受力极弱,独立应对困难的能力也更弱。
这样的孩子, 大多上学后开始不爱学习、逃避学习,不是因为不聪明,也不是因为家境贫寒,原因是学习很枯燥和辛苦;到了初中,就开始混日子或逃学,直至辍学了 。
宠养的孩子,一旦学业无成进入 社会 后,有的便游手好闲混 社会 ,有的即使想打工却又吃不了苦,最终不是在路边拿着碗,就是在“号子里”排着队拿着碗,成了被 社会 淘汰的“废柴”。
2、说不得
李玫瑾教授直言:凡是宠养的孩子几乎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不能说,你一说他就跟你急。
情感 上被宠养的孩子,从小就被百依百顺,基本上说什么家人都顺着他,慢慢养成了任性、唯我独尊、不能被批评、不能被指责的性格。
进入 社会 后,宠养的孩子自然而然会将他在早年家庭养育中形成的个人心理风格带到 社会 中, 将各种 社会 情境视为家庭背景,将 社会 上的“他人”视为“理所应当顺从自己的家人” ,一切还以为都是“我说了算”、“我才是对的”,一如既往的唯我独尊、无敬无畏、无规无矩,甚至无法无天。
而这种说不得、劝不得的性格,从上学时被老师批评开始,就开始出现问题了。
无论是最初接受不了、情绪崩溃或者死不悔改、无理取闹的两种极端反应,都将会逐步加深其心理压力甚至 健康 问题,还有可能最终会走上歧路。
3、以自我为中心
李玫瑾教授认为,在无原则地放纵抚养方式下,很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观念,行为习惯决定性格。
当自私成为心理风格,人格缺陷便已形成 。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只有自己的想法、需求、利益,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利益, 只会从失去朋友开始,到失去信任、失去支持、失去爱、失去资源甚至失去更多 。
这样的人格缺陷的人,又如何能走上正道呢?
4、没有是非观
“孩子出问题,关键在家长 。”李玫瑾教授认为, 情感 上的宠溺抚养恰恰是没有是非观念的抚养 。
比如, 很多孩子在小时候,第一次在别人家或别人手里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零食 ,都会下意识地想拿过来,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予以默认、肯定的反应,孩子就会形成另一种观念:别人的东西是可以随便拿的。
没有是非观的孩子,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不言自明。
所以, 没有是非的爱,其实不是爱,是对孩子的毒害 。
03
李玫瑾:真正的富养,是让孩子吃苦
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
与其宠养出一个“吃不了苦,说不得,自私自利,没有是非观”的孩子,李玫瑾教授认为:其实“ 真正的富养,就是让孩子吃苦 ”。
吃苦,包括两种,一种是体力之苦,另一种是精神之苦。
1、让孩子受体力之苦
据国民心理 健康 发展报告数据, 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 ,抑郁随着年级升高而升高,1成多高中生重度抑郁。 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 ,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约为19-33%, 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 ,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6%-86%。 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 ,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
为什么条件好了, 孩子什么不用愁了,心理 健康 却越来越有问题了?
而李玫瑾教授通过大量观察发现:很多患抑郁症的人,大多从小缺乏体力之苦的经历,不劳动、不运动,一坐就是一整天;而 大量的建筑工人、种地农民等体力劳动者得抑郁症的概率,却明显低于脑力劳动者和家中的“宅男宅女” 。
今天的孩子,早已不用每天早上要打扫卫生、自己做早饭,放学还要打猪草、放牛、砍柴;今天的孩子,可能只会在交劳动作业时洗个碗、扫个地装个样子; 今天的孩子,上学路上有车辆接送,放学回家就是作业或者看电视,中考、高考之前又是拼命地学习,哪里有时间去体会真正的体力之苦呢?
李美静教授建议,无论是为了孩子一生能够承受生活的体力之苦,还是在让他遭遇心理痛苦刺激时能够坚强不脆弱,以及预防抑郁, 都要高度重视孩子早年家庭教育中必须经历的吃苦耐劳的训练 ,比如跑步和游泳训练。
今天你的狠心,就是他明天强大和自信的来源,让孩子经历体力之苦,他会终生受益。
2、精神之苦:耐挫之心越早历练越好
现在的孩子, 在家里被宠坏了,被捧着护着,受不了批评、指责、训斥, 社会 中也时常有被父母斥骂、被老师训斥后,孩子跳楼自杀的不幸事件曝出 ,问题出在哪里?
李玫瑾教授认为,对孩子的爱不单单表现在呵护上,还要表现在心智磨炼上。
很多父母不明白,人的躯体抗压性差别并不大,抗压性差别最大的是人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不是天天捧着、夸奖就能夸出来的。
孩子小时候犯了错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但是, 出了父母为自己撑起的这个家门,就没有人会像你的父母一般继续宠着你 ,在学校里犯了错会被同学嘲笑,会被老师批评甚至训斥,走上 社会 也会被更多人议论,在职场上更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不顺心,被领导训斥、责骂、甚至工作失误被辞退,这些“玻璃心”怎么办,只能砰然而碎了吗?
所以,李玫瑾教授认为, 从小在家庭内正常的严厉批评甚至训斥,在一定程度上是给孩子打心理上的疫苗 ,正是对孩子耐挫力的培养和磨炼。
当然,要让父母狠下心来磨炼孩子,有时候比宠孩子更难,这需要父母的勇气和胆量。
人生不可能万事顺遂,谁都无法预测人的一生会遭遇到何种挫折和苦难,那些真正智慧的家长,有长远眼光的家长, 在 情感 抚养到位的基础上,舍得让孩子从身体上吃苦,心理上耐苦 ,有意培养其坚强的性格,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更深更远的爱,才是真正的富养孩子。
写在最后
李玫瑾教授表示: 爱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他,而是要教他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 。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在李玫瑾教授看来,性格确实比能力更能决定命运,但性格的形成又来自于家庭中父母的陪伴和对孩子的教养。
为了不养废孩子,就要让孩子从小多吃苦 !
在李玫瑾看来,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 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 。
当下的教育双减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正是契机。
希望家长们能明白:是继续“养而不教”、“教而不当”地把孩子养废了,还是早一点纠偏,让孩子多吃点苦,给孩子多一点心理抚养?
—— END ——
什么样的对孩子好,才是真正地为他好?
让孩子不仅现在过得好,将来还要活得更好,这是我们许多父母的心愿。
这个活得好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生理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
普通的家长,一般都可以做到了第一个层面,却很难达到第二个层面。因为,精神层面需要的支撑,靠的是内在的心灵力量。
大家都舍得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但可能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或虽然花了时间陪伴孩子,却缺乏耐心和尊重,没有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快乐,反而带给孩子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和压力感。
虽然物质的满足和及时的享受能给孩子带来短暂的快乐,但这种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物质本身的特点是来得容易,去得更容易。
心灵上的滋养和智慧成长,却是支撑一个人一生的力量源泉。它不仅能够带来长久的快乐和幸福感,更是帮助他走出各种困境的勇气和希望之源。
这种快乐来得不一定慢,去时却一定十分缓慢,甚至伴随一生也不会消失。
比如,孩子通过努力成功挑战自己,做成一件自己以前不敢想的事,强烈的愉悦感瞬间传遍了全身,久久不会消失,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成了自己自信、希望和勇气的不枯竭源泉。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说:
诚然,优越的物质条件,能够给孩子带来当下的快乐,也能带给他优越感。但 这种快乐和优越感的来源,如果成了孩子人生中的底色,长期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很可怕的。
儿童时期,正是孩子的人格塑造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孩子习惯于依赖父母提供的外在物质来作为快乐的来源,他的心理能量就会转移到物质占有欲上,失去了成长的力量基础。
他的价值感也只会从外界羡慕的眼光中获得,依赖于外在的评价而失去了自我肯定能力,最终在攀比和虚荣中迷失自己。
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刚刚好就可以了,以满足孩子的日常需求和成长需求为准。多了就产生了负作用,容易让孩子形成奢侈浪费,不懂珍惜、爱慕虚荣等问题。
我们知道,由俭入侈易,由侈入俭难,因为体验是一个层层升级且不可逆的过程。习惯了好日子的人,抗挫折的能力往往变得很脆弱。一旦生活陷入困境,对他的自尊心和人生可能就是一场无法承受的打击和灾难。
因为他的自尊和价值感来源是外在的名利财富,一旦陷入贫困,就会陷入深深的自卑感,觉得人生不再值得,觉得自己没脸见人。
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给孩子的不是丰富的物质和当下的享乐,而是生活的智慧和心灵的滋养。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不应只用于堆砌在给孩子买名牌衣服鞋子和各种高档消费上。
你可以带孩子多出去参加各种体验,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你可以让孩子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多为孩子买些好书。
让孩子沐浴在阳光 健康 的成长环境中,去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内心富足的人。
如果条件不允许,依然可以用智慧的方式让孩子 健康 成长:多读书,给他高质量的陪伴,在陪伴中给孩子精神上的富养。
曾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大学的陈美玲,就是一个高质量陪伴孩子的妈妈。她在分享经验中说道:
睿智的父母,会尽量多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东西,那才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终身财富。
消除孩子自卑的有效方式,不是砸钱包装他的外在生活,而是帮助他学会自我肯定。
因为,自卑不是经济条件差的产物,而是来自于心灵上的匮乏。
虽然现在 社会 上有很多人会以拥有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但是,真正让人自卑的根源却不是贫穷,而是缺乏一颗能够自我肯定的内心。
在《人民的名义》中,有个巨贪赵德汉,无论自己凭借腐败敛得了多少亿的巨款,骨子里依然无法摆脱贫困和自卑的影子。
现实中,有不少家庭条件并不好的孩子,因为在成长中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获得了内心的自信和自尊自爱,在人群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一、自我肯定的前提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在孩子生命初期,用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帮助他适应世界,这会让他感受到自己是受世界欢迎的,是被周围的人爱着的,从而在内心拥有了安全感和价值感。
二、自我肯定的关键是不要拿孩子与别人进行比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各有各的长处,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扬长避短。当我们拿孩子跟别人进行比较时,眼中往往只会看到的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和自己孩子的短处,这是对孩子的最大否定。
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比较心,孩子的能量和目光也会从内在的自我价值转向外界的评价,从而忽略了自己的优势和内在成长,产生了攀比心和自卑感。
一、让孩子学会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很多父母无法接受自身条件不好的现实,更没有做好让孩子接受这个现实的准备。所以,才会自己省吃俭用却让孩子过上“穷人家的富二代”的日子。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很难拥有一颗平常心,更无法坦然地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他们不仅不能直面挫败,还很容易怨天尤人,抱怨自己没有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里,不能拥有更好的资源。
二、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拥有乐观心态,收获真正的成长。
首先,懂得感恩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当一个人心存感恩时,就很难同时感受到妒忌、愤怒、不满、仇恨等负面 情感 。
与表达感恩不相容的一种个人倾向是 社会 比较,尤其是与比我们拥有更多的人相比较的潜在倾向。
当我们向外比较时,已经把专注力从向内心成长转向了追求外在的虚荣了。
其次,内心充满感恩的人,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压力,具有更强的抵抗力。
当一个人拥有了一颗感恩之心,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发现美好的东西,从而在内心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最重要的是,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过去一直感恩他们的人,让他们及时摆脱困境,收获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青云计划获奖文章:
真正的富养是:物质上刚刚好,精神上满满爱
金钱弥补不了教育的缺失:用心陪伴才是成就孩子的唯一捷径
管不住自己的家长,也调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做梦,并帮助他圆梦
生命力被唤醒的孩子,未来才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潜力
父母给孩子奠定的人生底色,深深影响着他成长的重要方向
真正的起跑线是孩子内心的觉醒
我们的教育技术层面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
孩子穷养好,还是富养好?这篇文章告诉你不一样的答案
走心,才是教育的最佳捷径
许多父母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女孩子要富养。然而,他们却不知什么是真正的富养,以及其中的含义。实际上,富养不是一味的把最贵最好的东西给到女儿,而是保障物质和精神的富足,并且对女儿的品格进行正确引导。前不久,在综艺节目上,大家都看到黄磊从小在演艺方面对女儿黄多多进行锻炼,所以现在女儿虽然年龄不大,已经成为一位小明星,可以说这是富养的成功例子。
高中同学孙芳来自农村,家境一般,父母重男轻女,从小在物质方面对孙芳很苛刻。比如一年到头也没给她买一双新鞋,总是把别人穿过的旧鞋给她穿,破了再补,再继续穿。所以当孙芳上高中之后,周围许多人对她的穿着指指点点。每次上课的时候,她恨不得把脚缩进裤子里,而且下课时根本不敢出去玩,怕大家发现她穿破鞋。
多年以后,孙芳在事业上发展得不错,虽然收入不菲,但内心却一直很自卑,甚至觉得自己连新鞋也穿不起,做梦还依然梦见自己被同学取笑的情景。
其实女孩子天生情感比较细腻、敏感,如果小时候物质的成长环境过于贫瘠,会让她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这种经历会成为她们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女孩子如果在小的时候家庭环境过分贫穷,可能会导致心理的扭曲。比如过分自卑,比如质疑别人为何有钱,比如爱疯狂的花钱等等。可以说,这是成长环境扭曲的金钱观,让她们的观念产生了问题。
成材须历练,
规矩出方圆。
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每个人对富养孩子的认识不同。
我认为真正的富养孩子,富在见识和眼界。
用财富堆砌养女儿是娇养,用见识阅历养女儿才是真正的富养。真正的富养,是让孩子懂得父母的不容易。富养的含义,不是让父母勒紧裤腰带去满足孩子一切不合理的物质需要和膨胀的虚荣心,而是丰盈她们的心灵,坚强她们的意志。用金钱“富”养女儿,只会无限膨胀孩子的欲望,无欲则刚。只有亲眼看到父母的辛苦,她们才知道自己的富足从何而来;只有懂得父母的不易,她们才珍惜现下拥有的一切,才不会无休止提出让父母为难的要求。
1生活中的仪式感,是给孩子最好的“富养”。
在跟孩子一起成长的路上,我会发现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小事的仪式感。比如家人过生日的时候,我会和孩子一起精心布置生日现场,一起商量做一顿美味佳肴,一起定制蛋糕,并邀请亲朋好友一起过生日,点蜡烛唱生日歌,生日这天我们一家人都会过得非常开心。所以每次在生日或者重要节日时,孩子们都会非常地期待。我还会告诉孩子们,孩子的生日是妈妈的受难日。以至于每次孩子们过生日的时候,孩子们会给我送礼物,为我设计一个有意义的生日晚宴。
2舍得让孩子吃苦,富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吃苦不需要刻意地制造苦难的环境,而是要让她们去体验真实的生活。比如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活中来,让她们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尽可能的让她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多多地帮助他人,遇到困难时,让她们尝试着自己去解决。并不是遇事父母大包大揽。
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知道生命的意义贵在承担责任,贵在努力付出,她们才能知道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其实很伟大。
让孩子多多地接触这个真实的世界,她们才能体验到人生的丰富多彩,知冷知热,知苦知甜。 经历一些苦难,才会让孩子们发挥出她们的力量,长大成人以后,独当一面,成为父母的依靠。
吃苦是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会加深孩子对自己情感的认知和体会。吃点苦能让孩子经验丰富,建立更为和谐真挚的人际关系,将来融入社会也会更加容易。
反之,从小养尊处优的孩子,往往会身在福中不知福,吃惯了甜,也体会不到甜带来的幸福,倘若吃到了苦,那么这个“苦”将会放大数倍,让她们难以忍受。
吃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力,让她们变得更强大,抗压能力更强,更是为了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情感。
3用丰富的知识来富养孩子的精神世界。
我们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是让她们通过知识的吸纳,完成古今中外人类智慧与知识结晶的传承;
我们让她们出门旅行,是让她们通过看世界,完成对世界的见识与感悟;
我们让她们交朋友、参与社交,是让她们通过与人交往,懂得对他人的包容与尊重、把握与人交往的尺度与分寸……
说到底,就是为了她们的见识。富养孩子的精神。
孩子的成长是渐行渐远的修行。
不仅孩子需要成长的过程,父母也需要。没有谁生来就会当父母,也没有谁一出生就被贴上优秀的标签。养孩子的过程,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爱不是把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而是教会孩子们如何飞翔。
穷养不能穷精神,富养不能富欲望。
不论穷养还是富养,都不如在人生路上用爱陪孩子慢慢成长。珍惜那些稍纵即逝的温暖与快乐,即使在寒冬,也能用双手创造出美丽的风景。
富养,养的是一个人的满足感与安全感。
这就是富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