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
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扩展资料: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主要讲述了孤儿牛郎依靠哥嫂过活。
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
牛郎于是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想起老牛的话于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小仙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织女制造了邂逅,后来他们很谈得来,明白了各自的难处,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
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天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牛郎织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蕴含浪漫,更反映了难能可贵的曲折爱情。我们相信,在天河的两侧,牛郎织女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彼此,一直见证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可贵精神,激励着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决心和勇气!
参考资料:
要想在七夕这天为老婆送上一份自己的心意,那么鲜花就是比较好的选择。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_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那么七夕给老婆送什么花好呢?
玫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鲜花成为一种消费时尚,玫瑰花更是鲜花中的姣姣者。表示彼此的爱未经过任何利益的掺染,我只是单纯的爱着你这个人。玫瑰的花语是爱情、爱与美、容光焕发、爱和艳情。玫瑰的艳丽是对老婆的欣赏和赞许,而花材在文化上的本意蕴含着一种倾慕和追求。玫瑰花是“爱情之花”,象征着爱情、爱与美、容光焕发。
满天星
满天星的花语是思念、清纯、配角以及纯洁的爱。满天星开花小巧别致,常被用在切花花束上作配材,这和它的花语“配角”交相呼应。满天星是清雅之士所喜爱的花卉,素蕴含“清纯、致远、浪漫”之意,其花语是甘当背景的爱。为七夕这天送上一束满天星,可以说是对对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赞扬和敬仰,也能表达自己愿如配角一般爱着对方的情感。
在七夕为老婆送花的时候,就用玫瑰和满天星作为花材吧,相信自己的爱意一定能很好地传达给对方。
七夕的日期是固定的,农(阴)历的七月初七。如果说觉得日期不同,应该是按公(阳)历算的。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织女,民间又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其诞辰。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民间习俗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1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相传在七夕节这天晚上,女孩子们会在月亮之下进行穿引针线的比赛,穿针比赛时,家里的老人会提前准备好针和线,姑娘们围在一起,比谁穿针穿得快。第一个完成的人,说明她乞得了织女心灵手巧的手艺,这样就能够在做女红,纺织类的事情上变得更加的心灵手巧了。
2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喜蛛应巧就是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还有以蛛丝是否穿针为标准的,若蛛丝穿过针孔即为得巧。经过占验,得巧者无不欢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贺;未能得巧者,往往沮丧叹息,甚至啜泣痛哭。
3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4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投针验巧也叫“丢针儿”。古时民间的丢针儿一般在中午举行,姑娘们把绣花针投进水碗里,细细的针要飘在水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如果水里出现了影子,无论是云朵、花鸟,或者只是细长的针影,都意味着乞巧成功,她们用这些绣花针就能绣出精致漂亮的图样。
5拜织女
七夕拜织女,即拜七姐,是七夕节最主要的习俗之一。拜七姐也成为七姐诞,七夕节这天为七姐的诞辰,主要活动有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祈祷姻缘、保护小孩平安等。
在七夕节这天,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或组织大家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
七夕节的习俗几乎都是围绕着织女展开的,由于人们受牛郎织女神话的影响,认为织女心灵手巧,在凡间曾把织布、绣花的技巧传授给妇女们。因此古代女子每逢七姐诞,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对爱的承诺。
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结局是悲剧还是喜剧?《天仙配》的神话故事古今传颂,家喻户晓,七仙女和董永成为神话故事中坚贞爱情的象征。据传,董永十二岁就到傅村傅员外家当了童工,董永长得眉清目秀,面如美玉,一表人才,忠厚老实。傅员外有一女儿,名叫傅金花,比董永小一岁,聪明调皮,泼辣大方,长得眉眼乱动,也很耐看。刚开始,傅金花一直找机会戏弄、欺侮董永,董永身在豪门屋檐下,岂敢不低头,也就不和傅金花计较。时间长了,傅金花对董永逐渐产生了感情。转眼间六年过去了,十八岁的董永长成了人见人爱的漂亮小伙子,憨厚实诚,礼貌勤快,谁见了谁夸。
谁料到董永卖身葬父,七仙女在大槐树下情深意浓,配了董永,而且现在也住到了傅金花家里。傅金花一见,气得脸色发青,想法设法要拆散他俩,故意把丝搞乱让七仙女织不成绫,想把七仙女逼走。又制造机会接近董永,表明自己心思。说张七姐是不明底细的外路人,留下她后患无穷。说董永若赶走她,和自己成亲,她爹会陪送很多金银财宝,叫董永一辈子不再受穷。傅金花死缠活缠,缠着董永不松手,董永却向傅金花断然表示:“张七姐是苦命人,我也是穷苦汉,苦命相连,已定婚约,不会改变。”董永对傅金花敬而远之,傅金花一缠落了空。
张七姐被逼回天宫后,单剩下董永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在寒窑中度日,整天以泪洗面。傅金花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瞒着爹娘主动跑到寒窑中去找董永,表示非董永不嫁,不嫌董永穷,也不嫌董永二婚,死缠着董永不走。但董永心不为所动,对张七姐的爱情忠贞不渝,暗地让邻居捎口信给傅员外。傅员外把女儿强行接走了,傅金花二缠也落了空。张七姐被抓上天庭后,被玉帝关进天牢里反省。张七姐整天泪水不干,日夜思念董永,后来生下了一个男孩,玉帝知道后大怒,扬言要将孩儿弄死。
张七姐痛不欲生,誓与孩儿共存亡。王母娘娘疼女心切,想方设法瞒着玉帝,一面说孩子已死,一面偷偷差神下凡把孩子放到大槐树下让董永领养。董永接到孩儿后,更加思念七姐,把对七姐的一片深情全放到养育孩子上,又当爹又当娘,白天怀抱娇儿,百家讨奶,夜晚抓屎刮尿,暖湿就干,日子过得甚是凄苦。当张七姐在天牢里听到董永对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事实后,决心以身殉情,从此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只求速死。这下子可把王母娘娘吓坏了,她避开玉帝,暗地跑到天牢里对七女儿说:“娘为女儿好,把啥法子都使尽了,你就是执迷不悟,你放着逍遥的神仙不当,放着天宫的清福不享,放着英俊的神仙不嫁,非要下凡跟那个穷董永,眼睁睁非往穷坑里跳,你给娘说最后一句话,你到底要走哪条路?”
张七姐斩钉截铁地说:“不让我下凡和董永一块过日子,我宁愿去死。”王母娘娘疼爱亲生女儿的心油然而生,不由得哭着说:“我的乖女儿,你最小,娘也最疼你,你可千万别死,为娘一定会想个办法让你达到愿望。”王母娘娘自想自劝,认为七女儿和董永棒打不开,又生了孩子,跟他就跟他吧,总比死了好。于是就在玉帝枕边吹风,说眼不见,心不烦,只当没有这个闺女,一直关着她也不是个事,引得天庭里不少人经常议论,长久下去对玉帝的名誉也有影响。玉帝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他也听说有些神仙经常在背地嘲笑他教女无方,家教不严,是得赶紧了结此事了。于是就默许王母娘娘对张七姐剥夺仙籍,贬为凡人,打下人间受苦,总算了结了此事,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来了。
张七姐的顽强斗争终于获得了回到人间的胜利。夫妻俩久别重逢,喜极而泣,一家三口久久相拥,庆幸全家团圆,从此过上了夫妻恩爱、婚姻美满的幸福生活。董永和张七姐饮水思源,为了感谢大槐树这个媒人,于是就从大槐树下引栽了一棵小槐树到小董,千百年来,长成古槐,几枯几荣,至今仍存,历经沧桑,生机盎然,可供游人观赏。董永墓看护人又在此古槐下引栽了一棵小槐树到董永墓前,此槐树长出了浑然天成的连理枝,使人看了都会啧啧称奇,形象地印证了董永和七仙女“在水好似鸳鸯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的忠贞爱情。祭祀董永的大殿里塑有董永和七仙女并肩端坐的塑像,后代人赞美颂扬他俩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民间到处流传着“董永像前拜两拜,白头到老不分开”的古话。许多热恋的情侣和恩爱的夫妻都会专程来参拜董永和七仙女,都希望得到象他俩那样的忠贞爱情和美满婚姻。综上所述,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结局还是喜剧!
好吧= =b
你也许可以试试<ef:a tale of memories>及第二部<ef:a tale of melodies>
中文名《悠久之翼》
具体介绍我就不说了,这部动画口碑很好,内容涉及人性,亲情,爱情等,从各种方面都很受欢迎,是一部很有深度的动画。画风不用说的,而且两部都出蓝光了,画质看起来还是很享受的。看了一下,合你的条件,而且貌似并没有和你看过的撞车。
如果你真得不喜欢看小屁孩动画的话应该能够领会这部动画的精髓。
汗,我老眼昏花,没看到《EF》。。。。。
或者可以试试《CANNAN》?微百合
《神无月的巫女》?中百合
《少女爱姐姐》?伪百合
《惊爆草莓》?重百合
好吧,上面那四个百合都是开玩笑的,猜你大概不喜欢百合吧= =b(作为一个百合控,我压力很大)
不知是不是我老眼又昏花了,貌似在上面没看到《狼与香辛料》啊,这个即使没看过也听过吧。实在不知道的话百度词条。
个人认为这个也许会符合你口味
抱歉,再次老眼昏花。。。。。。没看到《狼与香辛料》在上面。
不知道你有看过《真月谭月姬》吗。。。。和fate一样是月世界的世界观,只不过是老片了。。。。。
我看到了蝉鸣没看到海猫啊,海猫也不错啊
。。。。根据你要求筛选完貌似不剩下多少动画了
七夕这一民间民俗传统习俗,虽带着某些封建迷信色彩,但却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广州“七姐诞”的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七夕的“七姐诞”吧!
广州“七姐诞”的介绍
七姐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民俗传统节日之一。某些地方称“七月七——天河配”,某些地方称“乞巧节”,而莞城人则称“七姐诞”(俗称拜七姐)。现代民间亦称之为“中国情人节”。
七姐节纪念活动在规模和特色上历来为人们所称誉。望牛墩七月七民俗风情节是望牛墩镇政府在2004年推出的首个文艺品牌。意在发掘文化潜力、提升地方文化品味,以文化带出商机和品牌效应的重要举措。
七夕
关于这个节令,有着天河(银河)相会的传说: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民间称为“七夕”,传说每年这一天,牛郎和织女要走过鹊桥渡天河而相会。只要看到银河白气奕奕光焰耀目,那就是织女东渡河……
东汉应勋曾撰《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近代流传的版本,内容则丰富和健康得多。传说中的牛郎是一个忠诚老实、正直勤恳的青年,他父母双亡,依兄嫂过活。嫂嫂不贤,牛郎被逼分家出来,只分得一头老牛,一辆破车和两亩薄地,自耕自食。那“牛大哥”(牛郎对老牛的亲切称呼)见牛郎一人孤孤单单,想给他娶个媳妇,便告诉牛郎某月某日,有七位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只要取得其中一位仙女的衣服,那仙女就是他的妻子。牛郎按照“牛大哥”的话,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取得了当中一位织女的衣服,自此两人结为夫妻,情深意长。
牛郎织女婚后三年,男耕女织,恩恩爱爱,生下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不料织女下凡的事被天帝查悉,便派王母娘娘把织女押解回天庭受审。好好端端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无路,悲痛欲绝。“牛大哥”不忍目睹他们夫妻离散,遂撞断犄角,化作一只牛角船。牛郎挑上儿女,登上牛角船,腾云驾雾去追赶织女,眼看快要追上,狠心的王母娘娘拨下头上金簪,伸手一划,天空中立时出现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牛郎与织女皆无法渡河,只好隔水相望。然而,他们的坚贞爱情却感动了仁慈的凤凰,它召集天下的喜鹊,在滔滔的天河上架起一座鹊桥,终于使这一对夫妻在七月七日相会了。这一天天空中纷纷扬扬落下的细雨,其实就是喜鹊落下的无数羽毛。
这个人物化了的美丽神话故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男女婚姻不能自由的残酷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人民百姓的善良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未竟梦寐……
乞巧节
另一个版本,称农历七月七日(七夕)为“乞巧节”表达了青年男女(尤其是妇女)对美好未来的一种追求。所谓“乞巧”,就是妇女们向织女乞求智巧。古代的乞巧活动大约分两种,一种说法是“卜巧”,另一种说法是“泡巧”,还有一种传说,于七夕之夜阑人静之时,青年女子偷藏在古井或葡萄架下屏息静听,如能隐约听到牛郎织女如泣如诉的窃窃私语,就是得巧。
拜七姐
农历七月初七,东莞人称之为“七姐诞”,又俗称“拜七姐”。其意之一是思念敬仰牛郎(董永)、织女(七姐)之坚贞爱情;之二是青年男女拜董永和七姐,企望通过虔诚祭拜,感动牛郎和织女为自己牵来称心如意的心上人;之三是那些正在读书的少年儿童,拜祭董永和七姐后,其父母则敬请董永和七姐给自己的儿女聪明智慧,心有灵犀,勤奋读书,考取功名。解放前,此民间民俗传统节日,在莞城是七月初六夜举行的,甚是流行且隆重热闹。初六晚,各家须将已备好的祭品、红丝线、七姐粉(形状、大小与荠相似的白色扁圆的粉饼,称“田脐粉”)等摆上神桌对着银河方向,等到天上牛郎织女双星开始出现在银河鹊桥两头之时,即开始梦香点烛烧元宝酹洒虔诚拜之。拜时,常以四十九拜为真诚之心。看着天上董永与七姐渐渐靠近相会了,才算拜七姐仪式完毕。到初七大清早,人们都可在自家屋墙边脚地上,见到有白色的微粒粉末。青年男女及小孩若拾之往脸上抹,据说会使皮肤嫩滑。还有一件令人难的解释得清楚的事,初六夜五更时分,到河里汲水贮藏之,数年不变质。若浸冬瓜或雪梨于一年之后,其水给“大热症”(发高烧数日不退)者饮服,常会有效退烧。解放后,此日俗渐淡,如今却没流行了。
拜七娘妈
传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尊称其为“七娘妈”,并且把七月初七这天定为七娘妈的诞辰日。在台湾,每年七月七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祈祥活动,称为“做七娘妈生”。
这一天,情人们纷纷到七娘妈庙(闽南地区人们认为此庙为“情人庙”)立下他们的山盟海誓。而尚未有对象的男女青年,则喜欢在这一天把“理想情人”的条件一一列出,以期未来有个美满姻缘。正因为有这层寓意,所以在农历七月七日这天,甚至整个七月,台湾地区的人们(除非特殊情况)通常不举行结婚仪式,似乎是因为受到了牛郎织女这个悲情传说的影响,认为如果此日甚至此月结婚会不吉利。
举办成人礼
传说七娘妈没有子女,所以她对民间的孩子都格外爱护。在台湾民间也流传着,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所以七月七日也是台湾地区青少年的“成人礼”时间。这一天,台湾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
拜床母
在台湾,“床母”也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祭拜的时候要呈上供品: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祭魁星
七月七日这天,还有个神过生日,就是魁星,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魁星。拜魁星是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民间谓“魁星主文事”。闽东一带读书人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在清代台湾文献中就有关祭魁星的记载,描写祭魁星是在晚上举行,各个私塾都竞相集资准备餐品来祭拜,整夜喝酒;也有的用演戏来庆祝,甚至也有杀狗来祭祀的。
饮食有讲究
每年七夕前夕,多数人家习惯提前购买好中药“使君子”和石榴。七夕节的这天晚餐,人们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鸡蛋、瘦猪肉、猪小肠、螃蟹等。晚饭后,一家老少坐在一起分食石榴。这两种食物均有驱虫的功能,因而很受欢迎。还有许多家庭习惯煮红糖干饭,这对诱虫吃药也起到了辅助作用。
七夕习俗之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习俗之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七夕节习俗之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还有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都会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而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七夕习俗之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夕习俗之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节习俗之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