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世文学社,是当今文学界的新兴力量之一,它接受任何年龄段的文学爱好者(主要为90后),而且入社门槛相较于其他社团明显偏高,用一种魔鬼式的方式进行入社考核,以了解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同时,能够兼顾社团发展和文学水平提高齐头并进,这是很多社团所忽略的,很多社团只注重了怎么发展壮大外界名声,而忽视了文学的初衷和本质。在日常发展中,也能坚持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汇报,有批评,也有表扬,极大的激励了社员,也能够帮助改正社员的失误,得到更大的提高。除此之外,允许闲暇之无节操的交流沟通,培养情感,但一定是随时保持最低底线和工作原则,总是保持密切的配合和高速的发展,形成了“配合好、效率高、发展快”的进展模式,特此被誉为“当代最活跃 的社团之一”。
原野文学社
原野文学社,2007年成立,是一个坚持青春文学梦想的高校文学社团。秉承着“尽情放飞青春梦想,全力打造校园文学”的宗旨,原野文学社不断突破创新,与湖北省40多所高校文学社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合作关系,出版了《原野文学社报》和《原野》杂志,培养了大批作家写手及文学新人。每年原野文学社都会举办“青春飞扬”“枫苑杯”等大型金牌文学赛事,取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2015年2月,原野文学社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湖北高校文学社团联合会。
中文名:原野文学社
外文名:LiteratureField
直属学校: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创立时间:2007年9月1日
期刊:《原野》
报纸:《原野文学社报》
举办活动:“青春飞扬”“枫苑杯”征文大赛
代表作家:白蔷薇之夏天、谭朝光、范华、高宇
代表作品:《天极人途》《全民皆妖》
成立机构:湖北高校文学社团联合会
现任社长:李振兴
官方微博:武软原野文学社
所在地:湖北武汉
现任指导老师:王林琳
社团概况
社团预览
名称:原野文学社
所属: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刊物:《原野文学社报》《原野》
社义新解
原是红尘槛外客
野村更觉幽香在
社名释义
原上之云,在野之鹰。我们是流云,我们是苍鹰,我们也是这“原野”。
我们是流云,绝不为一朵花而停留,而是挟带着自由的风,将文学的花种播撒四方。让花的种子在天空中四散,在蔚蓝中恣意盛开,白色的诗一般的蒲公英,红色和金色交织的玫瑰。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有一颗热爱文学的心,那心是花,开在无限的原野里。
我们是苍鹰,绝不甘心固守这小小的世界,而是不断地超越自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不甘愿做麻雀,我们要做苍鹰,原野或许是有限的,但原野之上有无限的天空。
我们是流云,我们是苍鹰。
这里就是文学爱好者的,我们的家。
成员著作
社团介绍
背景简介
原野文学社最初是软件与公交两个学校的文学社合成而来的,然而合并之后,并没有想象当中的和睦发展,而且出现了文学社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学社的未来,发展,都成为了令人忧心的问题,徐灿,当说是原野文学社文学社的开始,当文学社合并以后,重新取名原野,即是希望,原野文学社能够如星星之火般“野火燎原”,希望能够发展壮大。2007级郭邦泰学长,他是原野文学社的先锋,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原野文学社的今天,在07年,学校社团联指派了一位名誉会长,负责招新,而招新以后就只剩下了郭社长,社团内部残存的矛盾进一步激烈爆发。08年,在郭邦泰的进一步带领下,文学社开始了真正的腾飞,08级的新鲜血液,为原野文学社带来的新的生机,在郭邦泰的带领下,文学社蓬勃发展,每周的例会,定期的活动,让文学社的生命力开始复苏。第三任社长,陈智,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原野文学社,并且带领原野文学社走出本校,结识了更多的兄弟社团,并为文学社确立了未来的目标。第四任社长,戴启山,是原野文学社腾飞的关键,在10年上学期,原野文学社独立的创作了原野文学社的第一份社团报纸《原野文学社报》,2011年5月,制作出第一期社团纯文学刊物《原野》。
特色活动
1、随笔本
随笔本是原野文学社日常活动之一,社员可以在随笔本上随意写些文字,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也可以是偶然闪现的杂感,读书感受,甚至是摘抄喜欢的文字,这主要是为社员们提供一个练笔,和用文字抒发情感的园地。随笔本在社员的手手相传中将青春的记忆分享,并成为永远的积淀,多年后,他们依然会安静的躺在原野文学社的档案盒里,当我们再次翻开这些早已泛黄的纸张时,也许青春早已老去,但那颗曾经年轻的心却会再次跃然纸上。这该是一份怎样的美丽的回忆和幸福。
2、主题社报
主题社报是原野文学社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每月诗歌、小说和散文三组的组长都会将社员的文章整理后交由编辑部排版成报纸,每期报纸从该月稿件中提炼一个主题并命名为该月报名。在稿件中极为优秀的文章还可以参加该月原野文学社的“华山论剑”活动,贴在学院各处的宣传栏里。主题社报分社内版和社外版,社内版不仅是给社员提供文学交流平台,也是为以后本社出书刊积累电子档案,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直接排版后付梓印刷。社外版的稿件全部来武汉各高校文学社,社外版社报的意旨在于拓宽社员视野,与武汉同类兄弟社团进行社团建设经验及文学理念等方面的交流。并让社员在武汉地区这个大舞台上,在文学水准上有个自我定位。
3、诗歌、小说、散文文学小组
本社将社员分成三个文学小组,意旨在于使喜欢文学某一方面的社员在该小组内能有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文学艺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宽泛的探讨文学是很容易迷失方向的,术业有专攻,社员就这最喜欢的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提高该方面的文学水平,而且在文学小组内更容易找到共鸣,激发社员的文学热情。社员在各文学小组不固定,喜欢哪个就参加哪个小组的活动,为大家提供一个更自由宽阔的平台,诗歌,小说,散文三种文学形式本来就不分家,都是文学的某种表达形式,我们鼓励社员博采众长,能全方位的去欣赏文学艺术。
4、院内外联谊活动
原野文学社是个热情友爱的文学团体,让社员充分欣赏交流文学艺术的同时,也能给大家提供一个获得快乐,增进友谊的园地。我社会经常和本院校的其他社员开展联谊活动,如上学期和我院语言艺术协会在社团文化节期间开展的“让语言插上翅膀”的活动,获得圆满成功。社外,原野文学社和武汉各高校的兄弟文学社都保持紧密联系,经常会去其他院校参加社团建设的会议,发刊仪式以及文学交流活动,拓展社员的交际面和视野。
5、文学大赛
原野文学社已经成功举办第一届“青春飞扬”征文大赛,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为学院选拔出一大批优秀的写作人才!同时,原野积极承办每年一度的“一二·九”诗歌散文朗诵大赛,2011年,原野文学社开始承办武汉市思语诗赛武软分赛,2012年原野文学社成功举办第二届“青春飞扬”高校征文邀请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文学社将再接再厉,实现质的突破。
历任社长信息
理事会
《原野》杂志
杂志封面一览
《原野文学社报》报刊
报刊截图选阅
发展纪实
社团荣誉
2015年6月,组织承办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举办的“读经典品文化”主题征文大赛并有6篇作品获奖。
高宇(《诗词中最美的儿郎》,三等奖)
高宇(《此一回的演行,乃永久存在》,三等奖)
宋明慧(《我们都是“悟空”》,优秀奖)
袁子良(《煮酒论英雄》,优秀奖)
张波读(《林黛玉》,优秀奖)
胡高丽(《读经典,品文化》,优秀奖)
活动相册
谈到感情经历,在刚刚蒙懂爱情的我是这样想的,想着自己要谈着一场不分手的恋爱,让自己去找一个爱着我,我也很爱着她的那个她,自己要好好的照顾她疼爱着她,陪她慢慢的走着,走到一不小心就白了头。只有一场恋爱,只爱着一个人。那时候想到这样就感觉很幸福的感觉,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幻想自己的以后。
但在现实中,并没有做到自己想的那样,但自己向着那个方向尽力了。那次,那个她是我在网上认识的,那时候网络刚开始普遍,在网上大家都互相交友等。我在那个不经意间和她结实了,刚开始的我们只是很好的朋友,俩个人互相谈着自己的日常之类的。在那一年的春节,我们都互相通了电话互相祝福新年快乐,当时我们的心情都很激动,也都无比的复杂,最终抵挡荷尔蒙的作用,我们都表达了互相的心意,我们确定了关系,但她是在很远的地方,暂时的我无法见到她。她正读着高三,而我是处于在高二中比她低一届,我们互相商量着去同一所大学。时间很快,她考上了她本省份的一所大学,我要进入繁忙的学习的高三,计划这考进她那所学校,由于自己处于高三时间不是很多,只有早上晚上能和她联系,为此我从一个住校生变为走读生,就是为了能有手机联系着她。突然的一天我失眠翻看她的朋友圈,看的很暧昧的互动,跳转到互动那个人朋友圈发现她们一起出来的照片,当时我彻底懵了,这是真的吗,为什么没有任何的征兆,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自己想了一夜,第二天我像往常一样打电话给她叫她起床,然后说分了吧,不要耍我,我不好玩,她在电话里哭了,哭着说对不起,我狠心的挂掉电话,自己迎接着雨走向学校的道路,天气真的挺配合心情的,这一路上她给我打了很多电话,我一个也没有接。从那次后我变得颓废了,本来打算好好学习,在高三中奋斗拼搏一次,自己在那次后每天睡觉打游戏玩耍等,成绩慢慢的也由此耽误了下来。高三结束了经过高考我只考上了一所普通的学院。那些记忆自己也慢慢变淡了,自己也不会随便用心,不会随便表达自己情感了。这一切说明她不是我的,是属于自己的会来到你身边。但我还是坚信自己的想法,虽然不只有一次,下一个自己可以尽力的珍惜。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
一 问题的提出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对学习环境而言,校园文化环境(如讲座、报告、阅览室、图书馆、活动)、课堂和课本、教师和教学、班级和学生、共同构成学习的资源和条件。语文是生活语文是海洋,我们希望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语文环境(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中接受教育,然而现实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在领导的关心与示范下,我校近年来对语文教学的重视与日俱增。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特有限制,农村学生无法改变的视野局促,理科先行的惯有思维,种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呼唤语文老师必须有所作为,从日常工作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善学校的语文环境。
二 活动过程
1、教研组讨论。各抒己见,从个人的实践到他校的经验,广泛交流,选择精华并形成可行性报告,向高中三个备课组传达。
2、备课组实践。备课组长牵头,在思想上强化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从点滴做起。
3、成立核心老师小组,各备课组核心教师为主要力量,设计方案,编组材料,全组老师一起跟上。
4、、教研组每学期组内交流,互通互评良好的做法,推广经验。
5、、结合组内各级课题研究(农村中学生作文失序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寄宿制高中学生文学阅读的限与度,农村重点高中学生语文习惯的养成与优化研究等)上升到理性层面,深入研讨,理论升华,沉淀成教研组文化。
三、具体是实践内容及方案示例
1、开阅览课,扩展阅读视野。教研组规定每学年度阅读范围,各备课组每学
期规定必读篇目;教研组规定阅读课纪律,阅读活动组织章程。
2、办文学社,激发语文兴趣。选择语文学习积极分子参加,选择优秀教师精心组织讲座
3、 装备阅览室,优化阅读外部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行为。
目前我校阅览室有可供两个班学生120人同时阅读的规定读物近20种,是无锡市内规范阅读的典范。
4、 出版作文集,印编学生作品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5、 及时推荐优秀读物,辅导学生订阅报刊。
6、 开设班级读书角,举行课前演讲
7、 举行年级读书比赛,作品以橱窗形式展示。
8、 举行校作文大赛,积极规范的组织江苏省高中生作文大赛以及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
9、以年级为单位开设读书专栏,将阅读点滴渗透进学生每天的生活,以编讲义的形式,督促、规范、引导学生的日常阅读。高一的读书专栏名为“古今博览”[高二读书专栏名为“天籁”,高三名为“晨读夜颂”。
四、反思与总结
1、 如上做法早就有人实践,但又无效果全靠能否坚持及如何落实。我们强调“日
常”,就是将这些教学行为渗透到教师每天的教学工作中,渗透到每天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中,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存方式。
2、 以上做法依然有开发研究的余地,优化工作出效率。
3、 本着以上两点想法,教研组继续深入探讨实际操作的整体规划与精益求精,在阅览课开设、课外阅读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学生阅读作文习惯的优化几个方面深入探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意见,并以文字的形式与全组老师见面,来使全组32位老师统一思想,并便于操作。
例1、附天一中学高中部阅览课管理建议
1、 教研组长领导语文组核心老师负责高中生必读篇目的拟定及购买。凡是必读篇目中的精粹,均每册装备150册,可供两个班级同时阅读,另由30册供外借,以编学生课外继续研究。(例王尚文主编的《新语文读本》共六册每册150本,余秋雨《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各150册,沈从文《湘行散记》200册,朱光潜《谈美书简》150册,南怀谨《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各100册等),阅览室已有经教研组严格遴选的精华书籍近30种2000册
2、重视规定篇目的阅读,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有宏观调控的阅读计划,例如:
高一必读: 《新语文读本》1、2、3、4册 《文化苦旅》《中学生优秀作文》
《湘行散记》《时文选萃》1、2、3、4、;
电子阅读《辛德勒的名单》《巴黎圣母院》 《边城》 《雷雨》
高二上学期 新语文读本》5、6 选修教材《人物传记选编 》《鲁迅小说研究》
《新课标人文读本》1、2、3《时文选萃》5、6 《培根散文选》
电子阅读《阿Q正传》
高二下学期 《红楼梦选读》《名人传》《中外名著选读》《平凡的世界》
《谈美书简》《论语别裁》《孟子旁通》
3、 重视阅读指导:
每节阅览课的内容必须在当天早读课或午休时公布,不能出现学生进入阅览室乱翻等毫无阅读准备的状态。
课前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或激趣,或提具体阅读要求
4、关注后续理解,重点阅读篇章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或写读后感,或课上讨论,或组织专栏写作在校橱窗展示
5、规范阅读行为,优化阅读习惯:每周检查一次阅读摘录,督促同学写作时活用资料
指导阅读笔记的几种形式:摘录、点评、资料汇编、读后感
6、高一期中期末考试考查阅读效果,一问答题,占分5分。
例2、附文学社活动总结
1、活动必须强调大语文的学习观,让语文知识是海洋的意识深入人心。除了各种语文讲座外,我们积极地开设影视欣赏、名画欣赏、名曲欣赏等鉴赏活动,将语文与史哲艺术打通。 “文艺复兴三巨人”名画欣赏活动最受学生喜欢,他们对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热爱,对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的关注均超出了教师的预计,写出了高质量的研究性报告
2、活动的开展必须强调“文化”,这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基点。为此我们重视专题活动的开设:文学大家及作品的专题性阅读,相同题材的中西文学的比较阅读等,力求引导学生进入文化鉴赏层次。在这些文化专题探讨中,“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颇受欢迎。我们的目的是促成文化积淀。
3、培养写作尖子是当务之急。我们意图借助这一强大的文学阵地,发掘一披写作尖子,固定一支较高水平的写作队伍,通过参加各级作文竞赛以及向各级各类报刊投稿,提高天一的知名度,成为天一的荣耀,天一的品牌。
4、以熏陶引领为办社宗旨,文学社的活动不再是精英教学,她以开放式、平民化的姿态出现在同学的身边,每期40人,每学期一轮,通过一期一期学生的参与,以点促面,带动全校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我们使文学社的作文竞赛扩展成年级作文比赛,上学期举行了两届,本学期起决定举办校级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作文比赛,得奖者发获奖证书,其作品在学科橱窗展示。
4、 成果展示激励学生,体验成功。从85 年起,蓓蕾文学社刊每学期出版,学生们将他看
作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主阵地。在学生的一致要求下,今年我们一改社刊油墨印刷、版面陈旧的旧面貌,由厂家专门印刷。紧张学习中,学生还能挤出时间,自发地写出一篇又一篇优秀的作文,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感到欣慰,也被学生的精神感动。每一篇习作,我们都将给予稿费。专人负责认真办好语文学科橱窗,两周一期,展示近期学生佳作,推荐专题阅读作品,介绍学校文学活动动态,借此与学生对话,让更多的学生感到语文就在他们身边,让他们在良好的语文氛围中受到熏陶。
例3、以备课组为单位,开设读书专栏。以年级为单位开设读书专栏,将阅读点滴渗透进学生每天的生活,以编讲义的形式,督促、规范、引导学生的日常阅读。高一的读书专栏名为“古今博览”[高二读书专栏名为“天籁”,高三名为“晨读夜颂”。
附读书专栏编写指导意见
读书专栏的选文原则举隅
1、经典意识 学生阅读轻思想,尚感觉;轻严肃,尚调侃;轻深刻,尚轻松,读书专栏里必须渗透贯穿经典介绍意识。阅读经典,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思想和语言的大师对话,占据精神上的制高点。以求在读书中“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2、综合意识 目前的分科教学导致了学生知识的狭窄孤立化,思考问题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要注意选文的广度,实施大语文阅读,有文学阅读,也应有历史、艺术、哲学、人文地理以及科学的阅读,选择各领域内顶尖学者所撰写的有丰富内涵并有一流文字的作品推荐,对有文采的科技类文章更应给予特殊的关注。
3、贴近与提高的意识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阅读实际的内容,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阅读心理不妨满足他们,保护兴趣永远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的教学在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时还应当有一定的超前性。“跳一跳摘果子”的教育原则是科学的,阅读内容保持一定的深度广度,在长期的坚持中定能激发学生的语文潜力,提高他们的理解、想象、思辨的能力。
读书专栏形式略谈
菜单与专题相结合
三年的读书活动也应当有实施目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师在积累中生成切合学生的读书教学目标,在全面考虑学生兴趣和需要,读书活动阶段性与整体性目标的关系,以多类别、多层次的优化组合为原则,配置一份阅读套餐菜单,既照顾个人口味,又讲究营养丰富合理,以补缺型、拓展型、提高型皆备的作品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阅读品味。
留给学生的地盘 专栏中留白三分之一,名曰“我的地盘”,鼓励学生对读物中自己特别喜爱并深有感触的部分作出富有个性的点评。
专栏留白中,学生每周每期点评,每月一个专题后总结,每学期组织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文字加工和简单的美术编辑,编成文集进行阅读成果的交流,在交流中“缘文会友”,激发思想火花,提高阅读境界。
五、重新认识
1、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的主要条件是教师、书籍和学生。在三个条件中,教师的条件是主动可变,因此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因素。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我能为学生读书提供怎样的便利?我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怎样的语文环境?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如果能让孩子一生与好书为伴,那他的灵魂就不会空虚,他的头脑就不会愚笨。
作为老师的我们首相要为学生营造充满书香的环境:
学生有了兴趣,但如果无书可读,岂不大煞风景。广泛阅读,先要了解书籍来源问题。教师必须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书,并注意可读性,尽量使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能力相适应,这样学生看书才会有兴趣。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有助于学生把阅读同舒适相联系,对阅读就不会感到厌恶。我们可以设立教室图书角,让学生即使是在下课的短短十分钟中也可以感受到书卷的油墨气息。可以开展很多活动,让学生感受书的魅力。
同时,这也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的“大方”,我们要舍得让学生花费一定时间进行阅读。比如我就利用每天下午的二十分钟让学生阅读背诵《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劝学篇》《皮皮鲁和鲁西西》、《成语故事》等等读物,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诗文朗诵比赛”、“‘名人名言’论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评比”、“文学知识竞赛”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老师如果每天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整天忙于应付,根本就不可能有时间有闲心去进行课外阅读。
2、 引导学生读书,是个可开发的系统工程。书从哪里来?读什么书?怎样指导
读书?如果以上的思考依然找不到出路,不妨先从老师力所能及的做起。
3、 也不妨回到课堂上教师自己主导的课堂里。语文教学要“举一反三”还要“举
三反一”这个三是个多数,是对教材补充。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语文补充资源极其匮乏。一篇课文,用了三课时,除了对千把字的细细分析外,在无其他关联内容,这能有阅读效果吗?
4、 将生活与语文学习打通,以阅读来带动其他语文素养的提升是牵一发动全身
的切入点。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一句话 - 历史背景
一些论者曾根据现代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压迫的现实,指出,对觊觎中国这块“肥肉”的帝国主义来说,倡导爱国主义就是无法无天,就是犯上作乱的“祸”,这实在有些想当然,在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渗透主要还是经济形态上的,它们毕竟没有控制我们的行政大权,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对一位宣传爱国主义理论的中国知识分子进行直接的干预;掌握着中国人生杀予夺大权的终归还是中国人自己,准确地说,是中国人自己组成的政府。那么,是旧中国的腐朽政权禁止爱国言论吗?恐怕也不够确切。从本质上看,一个封建专制的政权恐惧人民的力量,害怕知识分子的自觉的充满理性精神的民族意识,这毫无疑问,因为,真正的充满理性精神的民族意识,必然引向对民族历史及现实的深刻反省,必然会将思索对准腐朽的现实统治本身(闻一多后来的确是走上了这条道路),这对他们的反动统治是莫大的威胁。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封建专制政府又往往最善于用光彩夺目的、不切实际的“爱国主义”言辞来自我打扮,在通常的情况下,他们也富有利用一般的爱国情绪的本领。——从这个意义来看,一句普普通通的感叹“咱们的中国”显然就算不上什么扰乱纲常的“灾祸”,说不定正是封建专制主义者求之不得的“敲门砖”呢!
“祸”与“火”都只能是闻一多自己的,是闻一多心理意义上的,这实际上是源于诗人自我的矛盾和冲突,某一种内在情绪酝酿已久,能量奇大,一旦冲破外壳爆发出来,就会大大地破坏外在的某些平衡关系,仿佛就是“祸”、就是“火”了。
闻一多是一个颇矛盾的诗人,以外表看,行为谨慎,严肃,在生活中保持着高度的理智,以致还自称为“东方老憨”;但是,任何熟识他的人都知道,此人感情丰富,热情洋溢,拥有一个诗人的灵魂。一内一外的这不同的生存方式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尽情发展,终究会发生剧烈的冲突。比如诗人曾对臧克家说,诗集《死水》里充满了“火气”,“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他对别人称他是“技巧专家”也很恼火,这说明,从内心情感方面讲,他是更趋向于那种外向的,冲荡的情感;但是,从整部《死水》(包括这首《一句话》)来看,他又的确是位“技巧专家”,而且特别卖力地研究和实践着他的“均齐”、“和谐”的格律化方案,这又代表了他追求客观、冷静的性格。
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结构方式,这一“矛盾”的特征在他的爱国主义问题上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美国生活给他留下的屈辱、对中国现实的感慨以及他那深厚的国学教育都使得诗人在感情世界方面不断凝聚着爱国主义的能量,燃烧着,有时真到了超乎于诗,超乎于语言艺术的局限,它似乎就要升腾起来,直立起来,逼着诗人转化为某种惊世骇俗的行动。“咱们的中国”,韵味无穷,“咱们”一词已经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那强烈的主人意识、个性意识,它的潜台词就是:这中国是我们大家的,不能任其衰弱毁灭,也不允许那些“行尸走肉”将它断送!结合《长城下之哀歌》、《死水》等篇章来看,诗人显然特别看重这“咱们”二字。于是,对祖国的热爱就凝结、转移为对某种中国同胞(包括专制统治者)的愤懑与抨击,尽管这一抨击是隐晦的,但它所需要的能量已经完全贮存在了这“青天里的霹雳”里。与之同时,闻一多实在又是一个厚道的人,往西单臭水沟里扔破铜烂铁又已经是“够意思”的了,他并没有决心努力在“咱们”一词上大作文章,他不是那种向同胞争夺地位、名份的人,至于行动上的争斗就更是不可能了。闻一多回国以后曾有机会进入更高的政治、社会圈子,有可能真正干预“咱们的中国”,但事实上他都放弃了,并在《死水》之后转入到更沉静的书斋生活中。
压制与克制并不取消冲动,相反,越是努力在理智状态下保持外在的平衡,那日益澎涨的感情一旦冲决而出,就将彻底破坏我的心理平衡,成为个人的“灾祸”,燃烧为可怕的烈焰。对此,闻一多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在他的主观感受中,这口气在他心中游走了好久好久,足足可以与我们民族五千年漫长的历史相抵。他压抑着,忍受着,沉默着,但毕竟是“火山的缄默”,终于有一天是会喷发而出的。他向某种“同胞”发出了警告,即便是铁树也可以开花,当我的“火气”爆发时,你可不要害怕!
就这样,在诗的“白日梦”里,憨直的闻一多完成了他复仇式的宣泄,尽管他最强烈的最忍无可忍的情感最终还是简化成一个偏正词组:咱们的中国。就在这一短促的感叹里,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智与情感,犹疑与果敢,现实与理想都得到了最恰到好处的表现。
一句话 - 赏析
闻先生曾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反复咏叹,极力渲染烘托。第一节先用排比,通过“祸”与“火”的写实和比喻,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接着进一步用火山作比,它虽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这一喻象表明诗人对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满信心。第二节针对一些对中国前途悲观、不相信民众者发出警告,用“铁树开花”比喻建设“咱们的中国”来之不易但终会成事实。通过“我”坚信与“你”不相信的对比,引发出不信者可能会产生的惊慌、反感等种种诧异的表现,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民众反抗的必然性和突发性,表明诗人对民众解放自己、改造旧中国的潜在力量坚信不疑,并衷心拥护。他将民众的反抗与呐喊比喻成“青天里一个霹雳”既呼应“火”的意象,显示出无穷的威力,又是一种盛赞的口吻“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的两次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此诗语言平易,形式上整齐匀称,又自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一句话 - 作者简介
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中国***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下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1]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刚到昆明的闻一多一心研究《诗经》、古代神话,不问时事,被人戏称为“何妨一下楼先生”。日本军队攻陷郑州长沙后,继续攻打贵阳,昆明形势十分危急,闻一多对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十分不满,开始参加学生组织的讲演会,十分善于演讲的闻一多颇受学生拥戴,并且极大鼓励了昆明的抗日热潮,闻一多也加入了改造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民主运动,极受国民党忌恨,但因云南省主席龙云支持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也奈何不得闻一多等人。
1945年日本投降,北大、清华、南开复员北上,已经参加民主同盟的闻一多被选为昆明支部宣传部长,并主持《民主周刊》。国民党政府趁日本军队受降之机,调龙云的部队到越南河内,龙云不知有诈,国民党第五军和杜聿明的部队开进昆明,包围了省政府,逼迫龙云北上重庆调任闲职。国民党军统特务控制昆明,开始迫害要求民主的进步知名人士。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三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有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其中《澳门》、《香港》二首诗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二南》及《释朱》等,并有《闻一多全集》出版。
现代诗:在这个青葱的岁月里,我们因文学而相约,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倾梦,我们为之洒下汗水与夜色;倾梦,我们为之绘出青春的斑斓;倾梦,是一方理想,更是一道接连着未来的虹桥!
古诗:浮华轻弹十八载,生逢青葱岂可裁倾绝笔墨山川里,梦醒挑灯赋闲情。
关于板块:1、初夏莲台(青涩初恋板块);2、漠上足迹(成长经历板块);3、浮生一笑(轻松驿站板块);4、寒夜荒斋(灵异12点板块);5、江湖遍闻(生活常识板块)6、占星一卦(运势测试板块)
愿所有的承诺都作数,
愿所有的付出都不被辜负,
愿所有的深情有人眷顾,
愿从今往后不再迷茫无助,
愿此刻将我的真心交付,
愿回头不再有相思入骨。
“ 愿所有的深情都不被辜负 。”突然间想起这句话,在网上这么一搜,竟发现这句话还能衍生出这么多的句子。其实挺喜欢小玉和在云台的昵称的:薄少爷相思入骨情深不知。相思入骨情深不知,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牡丹亭》的“ 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之后才是温庭筠的名句“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关于星月,关于文学,我想我是真的热爱的。上次的会刊发布会,我就说过:文字本来就不具备蕴含感情的意义,而我们对文字进行推敲,对每一篇文章的每一道工序,反复推敲、打磨、淬火,不厌其烦,只为让每一个字符平仄押韵,熬过光阴,酿出韵味。
把自己的期待与愿景凝结在一字一句间,每一角偏旁部首都有血有肉,每一段字词句符都蕴含生命的律动。是的,文字不具备蕴含感情的意义,而我们却能把感情附予文字之上。
我记得这两段话,我是借以“我在朋友的文章中看到”来进行描述的,那时我的想法就是让发言稿更具有说服力,其实,那个我所谓的“朋友”,就是我自己。人啊,总是不相信自己,总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那怕是自己所说的,也还是不相信。除了跟小花和锦丽学姐说过之外,我不知道,那天的会刊发布会他人听到这两段话,会想到它就是出于我口?
说出来还挺好笑的,我们总是劝说着自己、劝说着他人,要相信自己,有时候说出来,连自己也不相信吧,相信自己,真的相信自己吗?有人说“所谓坚强,不过是无可奈何时自我安慰”,太过于悲观因而不敢苟同,但也不可否认,隐约之中,甚至还产生了不少的情感共鸣。不敢苟同却产生了共鸣,还是挺矛盾的,可的的确确它就发生在我的身上了。在物理学中,共鸣的产生条件是震动频率接近或相同。其实吧,情感共鸣又何尝不是呢?人都是需要别人肯定的。
关于文学社,我想我是真的想让它更好。
还是会刊发布会我说的话:
当然,我仍然还是存在着一些私心的,我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衍生,让更多的人看见,不是为了出名,而是让更多人看见我的故事,希望自己的故事可以分享给更多的人。
我不知道听到我说这些话的人有什么感觉,或许只是当一次演讲,过了就过了;或许是觉得有些道理…无所谓了,你们都不是我,自然不懂我。会刊发布会,我从来没有当我的发言是上去演讲。
17年的3月14日,距高考85天,我从《高考蝶变》中抄过一段话: 道理我们都懂,但该怨的还是会怨,该骂的还是会骂,该哭的也还是会哭,毕竟心里的难受不是道理所能释怀的。
如果可以重新再来一次,你最想做什么?2017年10月12日,我写下:我不想写故事了,我怕你看透我的心思。我不知道,那时的我经历了什么,才会那么那么累,甚至要放弃了。唔…大概是,那时候所有的信念,不见了啊。
可怕的是,现在又有了这个感觉了。
“你还记得她吗?”
“哈哈哈我早忘了”
“可我还没说是谁……” (2016年11月1日写)
如果可以重新再来一次,你最想做什么?这是17年1月11日在V+问的问题,那时我的回答是:
嗯,我喜欢过去的我,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太过于伤感。但也不愿重来一次。
和轻辞聊天时,轻辞叫我离开她、忘了她。就像我的说说,“我会忘了你,然后爱别人。”有好多人过来问我咋了,我默默回答…这只是歌词。
忘了一个人一件事、突然要放弃一直热爱一直坚持的事,可能吗?
对轻辞的回答是: 经历过再离开和从未拥有过结果都是没有,一样吗?
沐天师父有言:
偶然地·
我又碰到我曾经以为的方舟·
只是时过境迁它早已变了模样·
亦不能载着我和我的梦想去远航·
我也不再是以前的沐天了。
2017年10月30日,我写过:
突然觉得,喜欢就不一定要拥有。
有人反驳我说, 不,喜欢就想拥有。
2018年1月10日,我写过:你有没有那种在某一个时刻感觉被全世界抛弃了,窗外家家户户的灯光很热闹,电视里的综艺节目很热闹,微博上很热闹,聊天群组不停的提示新消息,但是你感觉被排除在这些热闹之外,你很想参与进去,手机打了几个字又逐个删掉,想想算了,拉上窗帘,关掉电视。
2018年2月15日,我写过: 若说这一年有什么改变,那就是以前做不好的事情,现在已经不强迫自己去做好了,开始学着接受有遗憾、有缺陷、有无能为力,开始接受自己的缺陷,不也是一种成长么?
回到文学社,关于慕语,我说,慕语会走出医学院,走出广科大,走出柳州,走出广西。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我们都懂。凡事不可一蹴而就,我们也懂。
关于走出广西,难吗?
我不知道。
第三期会刊《慕语》是我的亲儿子,星月文学社的掌阅号也一样是我的亲儿子。关于星月,关于文学,关于掌阅号,还是那句话,我想我是真的热爱的,我想我是真的想让它更好,当然,我更不想我的热爱被辜负。
很久很久之前,和学姐聊天时,她和我说,所谓初心,无始无终。说真的,挺刺痛我的心的。是啊,以前年轻气盛,后来心累了,退隐江湖不问世事,对什么事都无所谓了,总是初心埋于心底,最后,消失殆尽。
关于沐天的座右铭: 以心交心,方得人心,愿得人心。 去鹿山学院前的一晚,我一晚没睡。(多半是脑抽)
然后我突然就联想到人需要什么心,不需要什么心。卧槽!??我丫的就想了一晚上???
我跟锦丽学姐说了这事,学姐的回答是需要初心、本心。
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一个人需要什么心,不需要什么心,到底还是归为初心。
我的《走走停停,勿忘初心》里这样评价我自己:
我性格酒脱,崇尚自由,向往远方。可是啊,一个写手,一个情感写手,注定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独,经得起离别和冷嘲热讽,这些啊,皆与我的性格相悖。
我们初心,是什么,这个一样研究过。
还是近日,突然想起,高中时曾写过一篇叫做《无为,方得坦然》的文章,或许,庄周的“无为”就是我的初心吧。
诸子百家之中,儒家思想的标志是“仁义”,是做人的第一准则,而道家思想的精华则是“道德”。庄子的“道”即是天道,无为多半就是我一直要寻找的初心了吧。
如果连执着的心都放下了,那一定是伤得彻底了。
还有,为什么存在着想多的情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