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咨询,和妻子闪婚,双方婚前了解不深,因为妻子怀孕,认识的第一个月就领结婚证了。怀孕期间,妻子情绪时好时坏,以为是怀孕的正常反应。孩子出生之后,妻子情绪失常的情况加剧,还疑神疑鬼,暴力殴打他。经朋友提醒,孩子满月后,带妻子去看精神科,妻子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现咨询的是,能否以妻子患精神病为由撤销婚姻?
先看法律规定,《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三条规定,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那么,如何定义“重大疾病”呢?
现行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参考《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下发关于在民事审判中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暂时行意见》第12条规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8条、第9条、第10条、第38条之规定确定:①法律规定的禁止结婚的严重遗传性疾病;②指定传染病,即艾滋病、淋病、梅毒、麻风病及医学上认为影响结婚和生育的传染病;③有关精神病,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及其他重型精神病。
再结合本咨询,双相情感障碍是否属于重型精神病呢?百度输入查询“双相情感障碍”,显示:“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是指患者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心境障碍)。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病率1%~3%,发病年龄高峰期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常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好像并没有明确双相情感障碍是否属于重型精神病。接下来再查查公开的裁判网。
确实有支持的案例,案号:(2022)鲁0812民初380号,摘抄本院认为部分:
本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三条规定:“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民法典将“重大疾病”列为可撤销婚姻的情形之一,是否撤销婚姻,可由当事人自由决定,现原告范某以被告王某结婚登记前隐瞒不宜结婚的重大疾病、未如实告知为由,起诉要求撤销二人的婚姻,本院依法受理。本案中,被告在婚前明知自己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和复发性抑郁障碍”等精神类疾病,但却在结婚时,没有将患病情况如实告知原告,致使原告在婚后才知晓被告患病情况,事实清楚,被告的行为侵害了 原告的知情权。被告王某婚前患有精神疾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护法》的规定,该疾病符合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三条规定的“重大疾病”情形。现原、被告结婚尚不足一年,故原告在知晓撤销事由的一年内向法院提出撤销婚姻的诉讼,要求撤销其与被告的婚姻关系具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予以支持。被告王某经本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视为自动放弃诉讼权利,由其自行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也有不不支持的案例,案号:(2017)冀05民终1489号,摘抄本院认为的说理部分。
本院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赵某主张自己与胡某双方之间的婚姻系无效婚姻。赵某负有举证证明胡某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举证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禁止结婚的疾病没有作具体的列举性规定,而是以“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进行了概括性的规定。具体哪些疾病属于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最终要由医学鉴定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赵某就自己主张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医学鉴定。在一、二审审理过程中,赵某均未提出医学鉴定,由其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对赵某主张自己与胡某系无效婚姻的主张,不予支持。
似乎不支持的案例更多一些,案号:(2021)闽0305民初6116号。继续原文摘抄本院部分。
本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关于重大疾病的具体范围,民法典并无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八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婚前医学检查包括对下列疾病的检查:(三)有关××。”第九条规定“经婚前医学检查,对患指定××在传染期内或者有关××在发病期内的,医师应当提出医学意见;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暂缓结婚。”第三十八条第三款规定“有关××,是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以及其他重型××。”本案中,首先,唐某在与陈某结婚前,曾于2019年8月9日至2019年10月31日间到莆田市秀屿区××防治院治疗,出院诊断为:双相障碍-目前为有××性症状躁狂发作。结合陈某的身体状况、双方经媒人介绍认识并同居一段时日才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等事实与因素,陈某对唐某的精神状态应有一定程度预期,现陈某提交的证据亦不足以证明唐某在双方结婚登记时属于精神疾病的发病期。其次,唐某婚后曾怀有身孕,可见双方已建立一定感情,另结合唐某的婚育史,唐某的病情经过诊疗后并未对其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可见其疾病并不属于上述法律规定关于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综上,陈某主张唐某在婚前患有重大疾病未向其如实告知,并诉请撤销婚姻,证据不足,不予支持。
所以,结论是不确定。需要再结合案情,查找是否如实告知,论证什么是重大疾病,如何严重,现实表现是怎样的?因为实务中,法院一定会重点审查是否婚前告知,民法典实施后,重大疾病是否影响婚姻效力,一来取决于患病一方婚前是否如实告知,二来取决于不知情一方的选择。所以,告知与否,是法院重点审查的情形。原告需要证明,在结婚之前被告就明知存在这样的疾病。被告如果主张已经告知,或原告明知,需要提出充分证据证明。
那么,双向情感障碍,有可能会被认定为可撤销婚姻情形中的“重大疾病”,视严重程度而定。
还写过《微笑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及番外《年轻时的齐志国》等故事。
内容简介
(疯人说)是医生穆戈所写,记录她在一家精神病院工作时遭遇的人和事。希望能打破患者被妖魔化的固有印象,让大众了解、正视精神疾病。
作者简介
穆戈,毕业于国内某著名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曾在精神卫生中心工作,性格敏感,常自嘲不够专业。
身材娇小,肥宅少女,标准的饭圈社畜,没事喜欢窝在家追热血动漫,最大的业余爱好是追星和写剧本,没用的乌托邦主义者。
开有(疯人说)专栏,记录她在一家精神病院工作时遭遇的人和事。旨在将被大众所忽视、实际上很普遍的精神病症带入到大家的视线;希望能打破患者被妖魔化的固有印象,让大众了解、正视精神疾病。
目录
大提琴家
躁狂症
噩梦者
双重人格
犯罪妄想
钟情妄想
阿尔兹海默症
戏剧治疗
猫女
红色恐怖症
强迫症
纵火
木偶师
齐素
齐素(下)
精彩书摘
午休完回去,见三两个护士推推搡搡地往康复科走。
擦身而过时,我听到她们在说:“开始了开始了,他又开始了。”
她们脸上透着兴奋,从样子我知道了她们干什么去的,去看一位病人,一位应当是在整个医院最受喜爱的病人。
我走了两步,没按耐住,也跟着去了。
康复科来了位特殊的患者,一位大提琴家。
说他特殊不是因为职业,而是因为病类,他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即在抑郁和躁狂之间来回交替的精神疾病,从他的状态来看,其实不算特别严重,许多程度和他差不多的双相或抑郁患者都会选择自主用药物干预,而不是住院。
他却是自己主动要求被住院看管的,不符合重症,又拒绝去心身科,只得把他安排在不上不下的康复科。
我还记得他来门诊的那天,我跟着主任旁听,他显然清醒极了,他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该怎么办,但那场门诊我没能听完,他礼貌地要求清场,我被清了出去,只有主任和他聊了许久。
我等在候诊室外,想着他优雅得体的形貌,艺术家气质很浓厚。
他出来后还和我歉意地笑了一下,我有些堂皇,清场和隐私管理是病人问诊的权利,他完全不需要对我歉意,该是我唐突了才对。
他说:“介意送我出去吗?”
我摇头,立刻给他带路,先去药房,然后出院,其实没多少路,是他在照顾我的尴尬,总算能做点什么。
到门口,天下起了雨,是急雨,歪歪斜斜地打进来,被什么吸引了一般。
我看他好像没带伞:“您要打个车吗?”
他任雨斜在身上,望了会儿,笑道:“不用,谢谢你,麻烦。”
然后他走出去了,直挺挺地走进雨里,雨更大了些,像因融入了同类而壮大。因为清场了,我不知道他是要住院的,他的样子太清醒了,又是演奏家这样需要个人空间的艺术职业,我没想过他愿意住院,去和人共享病房。
所以一周后我在康复科见到他时,以为是看错了,可确确实实是他,他身边围着护士,她们在说笑,我远远看了一眼,没有过去打招呼。
我去确认了一下他的病例,问主任他为什么需要住院。
主任是重症临床一科的一把手,年过半百的小老头,总是一副严肃样,经常接诊VIP号,就是他把这位演奏家安排在康复科的。
主任抬了下眼皮:“你打听这个干什么?”
我觉得奇怪,我是个实习生,不懂就问很正常,主任怎么好像有点防备?于是又想到那日的清场,或许是涉及病人隐私,我不该过问。
我没继续问,倒是他提了一句:“你别离他太近。”
我:“……为什么?”
主任没再说什么,把我赶去看病历了。
没多久,我明白了主任的意思。
别离他太近,别对他好奇,你不知道你在凝视深渊。
我跟着护士们走到熟悉的病房,还没到,远远就听到里面慷慨激昂的声音。
果然是又开始了,这位双相患者进入了躁狂状态。
如往常一样,他的房间聚了三五个护士,都在“各司其职”,有些在病房外频繁路过,其他则慢条斯理地照料着房内其他病人,名正言顺看检他的护士就自在得多,听他滔滔不绝地讲,表情生动激昂。
她们用目光表达着迷恋,这不是秘密,整个康复科都喜欢他,如果人类有个穴位是专司喜欢的,那他一定不偏不倚地长在那里头。
但她们的迷恋里似乎又藏着别的什么,恐惧?抗拒?我不确定。
最近断断续续读完了一本时下很火的传记文学著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之所以个人会阅读这本书,一来是这本书在读书专题里被人反复提及,二来是自己对本书作者的经历也颇为感兴趣,一个号称在十七岁前从来没上过学的人,居然考上了大学?而且是一路高歌猛进,从杨百翰大学顺利跃迁至剑桥与哈佛,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此成功之事迹怎能不吸引人?
更有意思的则是她的家庭环境,暂且不说她的父亲是以去废料场贩铁为主营生计,最为奇怪的是他父亲居然很反对自己的孩子去上大学以及去医院?这让我不由得对本书产生了好奇。
在我看到本书的前言部分,就很惊叹于作者的文采,想来不愧是获得过文学学士的人,极善于将人物心境与周遭景物勾连在一起,引人入胜。但在阅读本书的第一部分时,我对每一小章节之间的内容联系都是比较的迷糊,搞不清楚这二者的内在联系?同时,我也无法弄清楚作者人物自传的叙事逻辑是按自己成长的时间?还是按自己家庭的人?正因为这一点,让我看着看着差点弃书。
不过,进入本书的第二部分倒是好多了,不仅叙事逻辑清晰,而且书中也有很多片段激起了个人的情绪与感慨,这就让自己开始慢慢的沉浸在作者所构建的成长世界中,在不知不觉中,就阅读完了本书。因此,根据这个情况,我也针对本书作者描述的诸多故事细节,有意识的选择出来一些,与诸位来探讨一二。
本书的第一部分,其实就是在谈论自己在未上大学之前的故事。作者在书中交待了自己的出生环境,家庭情况,家里发生的故事,家里人的性格特点,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等情况。
可能是由于作者本人之前从没上过学以及自己在未上大学前,对自己的出生时间都不清楚,所以这部分的叙述内容,每一章看起来倒像是独立的记忆碎片堆砌而成,对于此,我想针对这一部分如此之多的记忆碎片,梳理一条主线出来,并且将这一条主线贯通全文。
那对我而言,这一部分的主线是什么呢?根据作者全书以教育二字结尾,以及对我而言,读完全书最有触动点的地方就在于教育这一主题,于是我便选择教育为这本书三大部分一以贯之的主线,那么,由此观之,在书中的第一部分,就是提到她在未上大学之前的教育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个阶段里,自然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家庭教育。而她在其所处的家庭环境里,又是七个孩子里面年龄最小的那一个,那么对于她而言,除却自我教育与探索之外,家里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给予她某种程度上的教育影响。那么根据这个逻辑,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她的自我教育以及家庭教育。
在她的这段时间里,父亲应该是对她的教育影响程度最深远的。她的父亲据书中简要的描述,从童年开始可能就一直在山上经营农场,长大成人后在没和她母亲结婚前,是一个身上有股超越同龄人的严肃认真劲儿,身体健壮,富有主见,遗世独立,无忧无虑的人,而在结婚后,尤其是作者出生记事起却已经成了一个疲惫不堪,整日忧心忡忡,担惊受怕,忙于囤积粮食和d药对抗zf的人。
这其中的变化之因,直到作者上大学后才可能理解到是他的父亲患上了某种精神疾病,双相情感障碍,或者叫躁郁症。而这个躁郁症,据书中某教授表述一般在25岁左右发作,此前都比较的正常。
而据网上资料显示,它的表现形式大概有三类,第一,情绪高涨,就是易于情绪化,很开心快乐无忧无虑,但与此同时也很容易发脾气,听不得一丝反对意见;第二,思维奔放,就是说起话来根本停不下来,而且注意力很不集中,很容易被外界刺激牵着走。第三,活动增多,就是常常忙忙碌碌,管闲事,但做事情却往往虎头蛇尾。
而且他的父亲还是一个虔诚的摩门教教徒,摩门教其实也就是基督教演化而来,他们秉承原教旨主义,认为自己才是最原始的基督徒,有着一套自己的教会组织,文本,信仰仪式。那么,对她而言,这个患有躁郁症的宗教kr的父亲,给予了她那些教育呢?
第一,经常宣扬摩门教里的圣经教义与故事。比如,圣经说不能喝牛奶,他就不准家里面放牛奶,也不允许家里人喝牛奶。
第二,不准去依靠联邦zf,也不能接受zf提供的公共教育以及医疗服务。在书中,他的父亲非常详细的举了一个他家不远处一户家庭兰迪·韦弗被美国联邦zf如何解决了的故事,以此告诫家里人,这就是美国联邦zf针对不上学孩子家庭的作为。于是他的父亲自己囤积jh,粮食来以防万一。
而家里人生病了,他非常则坚决不允许去医院,只让她的妻子用草药配合祈祷治疗。在面对他的岳母,既选择需要她妻子的草药治疗,又选择去医院的行为,会感到非常暴躁与愤怒。
对于他的三哥泰勒,选择想要去上大学的行为感到无法理解,认为大学是给那些愚蠢的人开设的,那些大学教授都是说谎话的人,靠书本是养活不了他的家庭的,自己的家庭教育培养才是最正确的。
第四,也算是对作者父亲教育的一个总结,他总是把自己信仰的教义,确定的道理,施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不容驳斥。前面提到的,就不在多加赘述,书中还提到的比如:为了实现自己的自力更生计划,让她的妻子被迫做助产士,她妻子不想干了,结果他就很不高兴,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不遵守,会遭受报应。
自己的女儿穿衣服,他认为正派的女人永远都不能露出脚踝以上的任何部位,有一次自己的女儿穿着裙子去跳舞,结果被他发现了,他就非常愤怒,大喊大叫。
再有,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垃圾废料场工作时,绝大部分真的是完全罔顾自己孩子的感受以及身体,书中描写,有一次去工作时,作者的父亲不知道站在废料场的什么地方,然后就直接随便扔捡出来废铁之类的东西,刚好作者就在不远处,所以这一不小心就扔中作者的腰部。
后来,作者发现她父亲又继续扔,所以作者躲过来,又躲过去,在躲避的过程中不小心被其它地方划破了手指,血流到了牛仔裤上,于是作者哇哇大叫提醒父亲,这时她父亲才意识到出现了问题,才出来看看自己孩子的情况,但她的父亲见到孩子流血这一幕,居然只是对她的女儿说:“上帝与天使一直守护在你身边,你不会受到伤害的。”
其实,她的父亲不如此,他还会在发现自己的孩子想看书学习的时候,就想着法子叫他们去进行比较危险的劳动,面对可能做这些事,会遇到各种严重的受伤情况,有时候真的是丝毫不顾及。
谈完父亲,再来谈谈她母亲对她教育的影响。她母亲是在城镇里长大,一次偶然的机会碰见了她的父亲,被她父亲年轻时候的气质所吸引,于是两个人就结婚了。对于母亲的描写,作者花费笔墨不多,但是在书中,专门有一章,描述她母亲做助产士工作的点点滴滴。
这份工作,她最初是不愿意做的,而且在做的过程中都选择过想要放弃,但最终都被她的父亲给怼回去了,于是不得已,她还是选择一直做了下去。
不过,她的母亲毕竟是城镇出身,还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她曾为教导四儿子卢克识字算数,在地下室摆放了一些书籍,有草药类的书籍,还有一些科学图册,数学书,美国历史之类的书籍。
只不过,当她教导了卢克许久,发现自己的孩子卢克还是学不会数学时,就选择了放弃,从而附和和顺从他丈夫的意见,她也觉得,除了识字,其它的都是废话和洗脑而已。
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母亲就是会在做出一点尝试与努力后,发现没有办法改变现状与他人,就会选择附和与顺从,同时,书中仅有的几本书籍,也可以看到作者原生家庭的文化教育之一丝光亮。
当看完父母的教育影响以后,再把目光投向作者的哥哥姐姐们。在这里,只重点谈论一下,她的三哥泰勒与二哥肖恩。她的三哥泰勒很有意思,跟其它哥哥姐姐,在童年时的表现似乎不大一样,他听着莫扎特,肖恩的CD,渴望着父亲禁止的“书本知识”,跟父亲央求要去学校上学。
结果,他父亲还真让他去上了一年,后来发生了前文提到的兰迪·韦弗事件后,他父亲就不让他上学了,以及此后,家里所有的孩子都不允许去上学了。
但他仍旧不死心,自己去学校找老师要本代数的书自学,明确地跟父亲说自己要去上大学,于是,最终还是选择独自离开家去上大学。不过,在此期间,他给作者开辟了一片知识的世界,告诉他的妹妹,也就是作者,你要去上大学,甚至不遗余力的帮助作者如何买书,补习,通过考试等等,正是在他哥哥的推动与帮助下,她才多了几分勇气与信心去选择大学之路。
她的二哥肖恩,则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偏执狂。他在跟一个名叫赛迪的女生谈恋爱时,就直接表现出来了。他让这歌女生去买士力架,结果,别人屁颠屁颠的买回来了。
买回来以后,他却不要了,说自己要的是银河牛奶巧克力,于是这女生又去买银河牛奶巧克力去了,在这途中,这女生就把士力架送出去了,买回银河牛奶巧克力时,肖恩又不要了,说自己要的是士力架,这女生告诉肖恩已经送人了,结果他居然让这女生去要回来。
更严重的事情还在后面,当肖恩后来发现这女孩子跟别的男同学有说有笑时,他就实施一种冷暴力方式,那个女生给他打电话也不接,就是用不理她的方式来惩罚她。
而他二哥的这种强大的控制欲,有时也发作在作者身上,有一次他叫作者给他倒水,作者不去,结果他就发飙了,直接一把抓住作者的头发,拖到厕所,把他的头按到马桶里,逼迫作者向他道歉,后来又把作者的手指与手掌拧成螺旋状,一直拧,直到作者承受不住疼痛,说出道歉,他才罢休。其实,事后过了几个小时,他的二哥也会来道歉,但是这种道歉真的有意义么?
此后,他的二哥肖恩又觉得作者涂口红是个j女,但作者不听,于是他又抓住作者的头发,又想用之前的方式逼迫作者承认这一现实,这回得亏母亲以及三哥泰勒在旁边,才没有达成他的目的。
从他二哥对待她的暴力与控制方式,其实不难看出作者之后内心想要迫切逃离的东西,但其实在她逃离之前,还有过一段痛苦的挣扎,这当然是后话了。
当我们把父母以及哥哥的教育影响梳理完了以后,就直接来看看作者本人的自我教育是怎样的。作者从小就是一个想象力极为奇特的人,许多事情,都会在脑海里虚构出一些故事出来,比如:想象自己逃出家庭控制的景象,也同样是一个渴望冒险的人,当她爸爸跟她说联邦zf有可能会来攻打她家时,她就会幻想真的来了的时候的场景。
她对未知的事物也充满着好奇与探索的意识,比如:她会和三哥泰勒一起去听莫扎特的音乐,对书本知识抱有憧憬与神往之情,愿意去了解与吸收不一样的事物与观点。
她有对既有环境的厌倦以及对新世界的憧憬,同时也学三哥泰勒一般认真去阅读那些看起来可能比较枯燥的历史书籍。在一次参加剧场演出时,她发现父亲视为禁区的事物,比如:露出大腿,以及涂口红,却是别人欣赏与赞叹的事物。于是,这些事实似乎都在不停地撞击着她父亲灌输给她的观念。
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跟父亲说自己要上大学,但他的父亲却坚定的否决了她的意愿,甚至说只要你上大学就不能住在这里了。这对于她而言,是个莫大的打击,她甚至觉得自己不该这样想,但是她的母亲却支持她,让她选择去读大学,于是她就去报考了杨百翰大学。结果,很有意思的是她居然考上了。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围绕着家庭教育以及自我教育,就暂时提炼出这一些故事细节,以作分析,而全书的第二以及第三部分就是在谈论作者如何一步一步的在学校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挣扎与斗争中,从病态且畸形的原生三观中解放出来,实现了自我救赎,因此关于全书后两部分,我们还是紧扣教育这一主题线索来抽取一些故事细节,一起看讨论一二。
在她幸运的考上了杨百翰大学后,她在校园里发现自己似乎有点格格不入。别人自如的穿着打扮,在她的脑海观念里却成了不可接触之人,这是童年时候,她父亲给她灌输的信念。
她对大学的诸多课程以及常识也非常欠缺,以至于在课堂上还出过丑。别人可以很轻松的星期天去看**,可她由于以前从来不在这一天去看**,于是选择了拒绝。 这些都似乎导致她很少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与此同时,她读大学的资金也岌岌可危,因为她上大学的钱,一部分来自以前干活时,父亲发的钱,一部分来自于自己打工,本来还能考虑奖学金,但由于学业难以跟上,于是乎,这似乎无法考虑。
不过后来,她主动请教同学,发现学习方法上的问题,才突然跟进了上去,而特别有意思的是作者在那个时候,考试差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作者觉得学习,就只是看图就行了,而不要看课本,当她听从同学建议学会读课本以后,成绩居然冲上去了。按作者自己的想法,保持这种水平,至少能拿到一半奖学金。
就这样到了暑假,她又得回到她那个老家去了。在这个时候,作者的自我意识特别强烈,她似乎更加的厌倦这里的一切,因为她的父亲告诉她,暑假必须回到家里来帮我干活,你属于这个地方,即便你上了大学,也不行。于是她又开始了以前重复的劳作生活,每天搬运废铁,周而复始,但她晚上却似乎有着另一片天空。
她以前在剧场演出认识的小伙伴查尔斯会找她一起玩,去各种商店,谈论音乐,乐队,甚至去**院等等,对作者而言,这与白天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而且对于作者而言,她似乎也有能完全生活在这样世界的可能。
不久后,她的大学成绩出来后,按照她的成绩是可以拿到一半的奖学金,于是,她还是选择继续去上学。在上学期间,她听到了理查德·金伯尔博士关于美国历史的讲座,里面提到了奴隶如何走向自由,黑色如何走向平等的故事,她似乎觉醒了某种什么意识,但这种意识是什么,我并没有从书中得到某种确定性的答案,只是认为跟作者看待自己的父亲与哥哥的认识有关。
在这一年临近感恩节之际,作者突然患上了胃溃疡。舍友詹妮与罗宾一直劝作者去医院,她却死活不去,原因一,在于父亲的给予她的信念,不能去医院,二,在她自己认为,感恩节到了可以回家,只要回到家,她母亲也能治好她。
可这次感恩节回家却又重现了作者童年时的景象。她在没到家时,也邀请了她的好朋友,也算是她可能暗恋的对象查尔斯,帮她解决代数的问题,于是,查尔斯就来到了她家,而这时她二哥肖恩也在家。
于是,在她家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她端盘子经过她二哥身边时,她二哥狠狠捅了她一下,结果盘子没拿稳,摔碎了。于是,她二哥又让作者道歉,她担心被查尔斯看见,便小声说了一句,但他二哥没听见,于是之前童年时的一幕再度出现,她的头又被二哥强力拖到马桶里,威胁强迫她道歉,这一幕被查尔斯看见了。作者这时,想伪装出来这一幕是开个玩笑,查尔斯也没有戳破。
可在此后的日子里,作者把对父亲以及二哥肖恩的怨气都发泄在查尔斯身上,甚至对查尔斯说不想见到他,可有一天在作者反悔时,却发现为时已晚。查尔斯对她说,他爱作者,但这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只有作者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而这些,也影响了她在大学里学习的状态,不过,她也会不断开始自我觉察,发现自己与父亲以及二哥之间的问题。她也有意识,开始慢慢向他人求助,比如:她去见了当地不远处摩门教教会会的主教,向主教倾述自己心声。
与此同时,她的学费又出现了问题,甚至连本子都买不起了。主教让她申请救助金,最开始她死活不肯,后来舍友帮她拿了申请单来,而她也确实需要这笔钱,于是还是选择了申请,最终,经历一些周折,还是拿到助学金了。这个时候,她再一次亲身验证了父亲说过的某些看起来真理的话,很可能是自己的固执己见。
而在不久后,作者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再次听到有人谈起父亲曾经对她讲述过的兰迪·韦弗故事,她自己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原来这件事情的真相,不是父亲认为的联邦zf要对付那些他家上学的孩子,而只是白人至上主义引起的。这无疑又再一次冲击了她父亲灌输给她脑海的观念。
而后,她又根据躁郁症的情况去研究父亲的症状,并且写了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里,作者提到父亲将信念置于安全之前,而且认为自己的观念很正确,让亲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是瘀青、擦伤、就是脑震荡、腿着火之类的,这些行为都让她很愤怒。
于是乎,这一次回家,她跟父亲就因为某件事,果断选择了有勇气对抗,对抗之后,就干脆离开了家,打算重新生活,在重新生活的时候,她遇见了一个吸引她的男生尼克,两人准备开始交往。
有一次,她生病了,尼克让她去医院,可她还是有点排斥,但也没拒绝,医生检查了以后,给她开了青霉素。可在她的认知观念里,母亲或者父亲又教育她这个东西不能吃,会不孕不育以及导致婴儿缺陷。
但她最终还是吃完了药,但与此同时,她又和妈妈说,结果她妈又给她寄来了草药,认为吃了这些草药,能够把青霉素清除了。不久后,她家里又发生大事了,父亲被烧伤了,而且很严重。
作者回到家中,发现父亲烧的快不行了,她母亲想送他去医院,他宁死不去,想给他买药,他倒好,说这是上帝的痛苦,他全要感受到,也拒绝。
而作者在照顾父亲时,也与尼克出现了感情危机,以至于在他们两人甚至都已选择结婚,以及都已是结婚一周后的时间下,她都选择了分手。理由是她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与控制,以及她也从没有跟尼克说过她过往的生活经历及家庭情况。
在父亲差不多能行走时,她又回到了大学学习。这时她有幸认识教一位历史博士克里先生,克里先生觉得她天赋不错,有意让她去剑桥进修。他刚好在那里有个项目,就把作者推荐过去了。作者去了剑桥后,带她的导师曾经是剑桥大学的副校长,dts方面知名研究学者乔纳森·斯坦伯格教授,在跟随这位教授学习的阶段,她写出了一篇让这位教授觉得是自己三十年来任教,看过的最好的论文之一,建议她去哈佛访学。
在面对这个评价以及建议时,作者不是惊喜,而是害怕,这是因为在她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原生家庭塑造的自我,那个自我,是曾经被批为yd的j女的自我,是曾经被按住在马桶里的自我,与剑桥毕业的高材生,哈佛读书的精英们的身份不配。
不过,教授后来发现了这个情况,引用《茶花女》的故事告诉她:“她只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时,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
此后不久,乔纳森·斯坦伯格教授给她申请了盖茨助学金,她也在舍友罗宾的帮助下去参加了面试审核,最终成功通过,于是她去往了哈佛。
在哈佛上学期间,她听到了以赛亚·伯林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概念,也听到了一句歌词,将自己从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于是她意识到,自己尽管已弃绝了父亲的世界,却从未寻找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勇气。
而此后她二哥肖恩,在很多时候对待她妻子艾米莉,跟对她童年时的样子居然相似时,她意识到自己在那个时候应该鼓起勇气,采取行动,蔑视顺从,艾米莉也应该如此。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她慢慢去多接触曾经自己父亲视为禁区的事情,比如:有自己的小圈子社交,穿着修身的衣服,喝咖啡之类的,当自己一一发现与体验这些事情,才知道这并不是父亲想象的那样,这时,她才意识到活成正常人的真实状态是怎样的。
而此后与母亲的一番对话,也让她变成了一个真正相信自己属于剑桥的人,让她对家庭长久以来的羞耻感,几乎在一夜之间蒸发了,她可以坦然的面对过往,与朋友谈起自己的家庭情况。
在信中,作者母亲坦诚父亲确实患有了精神疾病,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对作者说:“你是我的孩子,我本该好好保护你。”而正是因为这句话,触动到了作者内心,也让作者释怀了。
可事情到这就结束了么,这个家庭圆满了嘛?并没有。当她有一次回家,得知哥哥肖恩有想用qs 姐姐奥黛丽的冲动时,她告诉了父亲。在作者看来,就是因为姐姐奥黛丽曾经与她二哥肖恩对质过,他二哥就想如此之做。可她父亲却不相信,不仅索问她证据,而且还认为她成心想把她哥哥送监狱以及要破坏这个家庭。
其实作者希望的是父母能够对他二哥的b力行为加以控制与干预,毕竟他们也多次见到过二哥的这一行为,可父母无动于衷,不仅如此,她父亲还把他二哥肖恩叫来了。她二哥一来,就把一把带x的小d放在作者手心,让作者自行了断,不得已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撒了谎,说根本没有跟父亲提起过这件事,才让他二哥没有计较这件事。
就在这件事发生的第二天凌晨,作者赶紧驾车逃离这里,在路上发现了一条si狗,而这条狗本来是二哥肖恩养的心爱之物,如今却时在了小d之下。而这把小d就是他二哥肖恩,放到作者手中那把带x的小d。
这时作者才意识到,母亲从来没有对质过父亲,父亲也从来没有对质过肖恩。至于那天晚上,母亲对作者说的话,有可能只是对她的附和罢了。
没过多久,一件令作者意想不到也差点陷入疯狂的事情发生了,父亲认为二哥肖恩接收了上帝的旨意,已经变成了一个新人,根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了,而且还跟她作者的哥哥姐姐说,是作者在破坏家庭和睦,有问题,不信仰上帝,信仰撒旦去了,尤其是作者还担心与关心的奥黛丽,这位姐姐写信给作者,指责作者煽风点火,破坏家庭和睦与团结。
这个时候,作者面临众叛亲离,她又开始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认为自己疯了,都是自己的错,但与此同时,她又开时找自己理智的证据,找她二哥肖恩曾经的女儿诉说情况,发现与她设想一致,可她又不相信,觉得她受到了心理创伤,自然会如此说她二哥,可真实情况是什么呢?
作者并没有交待她找到了什么证明自己理智的证据,也没有交待自己如何度过的?
不过,在这不久之后,就是她父母来哈佛看她了,她父亲要给她赐福,表面是赐福,实际上是屈服,让作者放弃自己的自我思想,只相信父亲遵循的那一套真理。可作者觉得,自己这么努力学习,不就是为了去借由多种真理,角度,思想从而构建自己的思想么?于是她选择了拒绝,而父亲也被气走了。
在那以后,作者又开始陷入到了一种颓废过程中,原来上课,聚会,画画都不参与了,整天抱着电视看,当课业落了很多之后,她就觉得自己反正考不了博士了,这一次,就顺从,屈服吧,她无法放弃自己来的家人,于是她就打算回家,接受父亲的祝福。
可她一回家,看见母亲发给肖恩女友艾琳的消息以及艾琳回的消息后,才意识到自己回到这里,只不过是想带走的曾经记忆罢了。
在母亲的信中以及艾琳的信中双方达成了共识,就是认为肖恩已经获得赎罪已经净化,而指责作者是背叛了信仰,投靠了撒旦,是个wx人物。当作者看到这一切,也就意识到自己真的不属于这里,于是再一次选择了告别。
在此后,作者的父母甚至威胁她的三哥泰勒,就是让他也认为肖恩已经接受了上帝的旨意,完成了救赎,然后一致对外,认为作者是个wx分子,是因为恐惧投靠了撒旦,如果泰勒不答应,那么她家里就打算跟泰勒也断绝关系,而这个情况,作者也知道了,她原以为三哥泰勒也会来指责自己。
但没想到,她的三哥是这样说的:“我们的父母被一连n待、操纵和控制所束缚……他们视变化为危险,不管谁要求改变,都会遭到驱逐。这是一种扭曲的家庭忠诚观念……他们称其为信仰,但这不是福音所教导的,保重,我们爱你”。
对于作者而言,最大的福音莫过于此,就像作者所言:“当你决定不再挣扎,任凭自己下沉时,正是他抓住你的手,将你拽上了岸。这一切,没有语言能够形容。”
最终,作者成功考上了剑桥的博士,也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在这期间,她也曾想再见母亲一面,可母亲却一再认为,如果作者不见父亲,她便选择永远不与作者相见。
其实对于作者而言,她反反复复花了很长时间,去找到自己做这一决定的理由,对她而言,之所以做这个离家的决定,不是父亲罪有应得,而是自己需要,同时这也是她爱父亲的唯一方式,而赋予她拥有做这一决定理由与能力的就是她所接受与发展的教育。
全书后两部分内容,详细的讨论自己超越原生家庭,重新构建自我的艰辛历程,似乎在这两部分里面,学校教育鲜有提及,更多的是讨论做者内在的自我破碎与重建,因此,可以视为作者在不断自我教育的过程中终于破茧成蝶。
读完全书,其实可以发现的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以及自己超越原生家庭桎梏的艰辛路程,但透过作者亲身例子可以证明的是透过自我教育,也就是透过去学习,阅读,就能自己酝酿出自己的独立思想,与此同时,我们也或许应该对那些曾经遭受过家庭b力的人多一份关爱与支持,帮助他们完成一场自我救赎。
躁郁症
到底是
怎么一回事
根据NAMI(国家精神疾病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一亿人口罹患躁郁症,那你对此了解多少?你也许像大多数人一样会对这个疾病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或者你已经了解过或者听说一些名人也承认他们患此疾病。“躁郁症”是比抑郁症更为危险的精神杀手。它时而让人亢奋躁狂,时而让人萎靡不振,大起大落之间带来无尽痛苦。究竟什么是躁郁症,它的危害有多大,和抑郁症的区别又是什么?本文将带你走进躁郁症患者的世界。
什么是躁郁症
躁郁症,顾名思义,就是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表现的一种疾病。患者情绪如同坐过山车一般,时而热情高涨、精力充沛、思如泉涌、疯狂采购、彻夜狂欢,宛若遨游天际;时而焦虑恐慌、坐立不安、暴躁易怒、情绪低落、反应迟缓、犹堕深渊地狱。它像是一面放大镜,发作时,所有的情绪不论欢喜还是悲伤,都被无限放大。躁郁症还有一个专业的学术名字,叫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障碍)。
躁与郁的两极表现
躁狂典型临床表现是三高症状,即思维奔逸、心境高涨、活动增多。同时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高、容易发火、自我夸大、言语速度和语量增加、精力充沛、整天忙忙碌碌,但虎头蛇尾、一事无成,过于慷慨大方、任意挥霍钱财、不计后果、行为轻浮等。躯体症状有睡眠减少、体重减轻、性欲亢进等等。在严重躁狂时,患者会出现兴奋躁动、短暂性的幻觉,行为紊乱,失去自控能力。而轻躁狂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基本无影响。
抑郁发作的典型症状是三低,即兴趣和愉悦感减少、心境低落、精神运动性迟滞。此外还伴有自我评价低、精力减退、无价值感、反应变慢、力不从心等。躯体表现有食欲减退、多种形式的睡眠障碍、疼痛、性欲减退等症状。典型抑郁心境有早晨抑郁发作情况相对严重,下午、晚上发作减轻的特点。
“天才病”的悲剧
心境障碍和艺术天赋之间似乎总有着令人惊异的关联。它仿佛一颗甜蜜的毒药,赋予世人无双的魅力才智、不竭的灵感源泉,却也送来毁灭性的心灵痛苦。
美国总统林肯、罗斯福,音乐家、贝多芬,舒曼作家狄更斯、海明威,物理学家牛顿等,都曾患有躁郁症。就在2014年,美国著名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也因躁郁症自杀,他具有疯狂而幽默的舞台风格,受大众喜爱和崇拜,然而台上、台下的他几乎判若两人。台下的他自我封闭、沮丧悲观、拒绝与人交流。这些陨落的明星往往被人们定义为“不堪承受社会现实而自杀”,但事实上,却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夺取了他们的生命力。
一个躁郁症患者的自白
未经治疗的躁郁症就像一颗随时要爆炸的炸弹。不管是躁狂症带来的兴奋感,还是使人陷入情绪低落时的失落感,这些都不是个人可以自我调节的情绪,这不是目标设定、正能量思考或休息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有15%~17%未经治疗的躁郁症患者最终都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只是数字可以量化的痛苦而已,更不用提那些因此而陷入毒品、酒精、性等深渊里的人。他们不知道是脑化学的产物导致他们如此,以为通过这些方式就可以缓解心中的痛苦。但这样做只会让他们失去工作、婚姻破裂、家庭破碎、遭受来自各方的指责,好像他们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一样。
我的哥哥虽然早在高中时就已经确诊,并接受过电击疗法和药物治疗,可最终他还是自杀了。而且那时人们根本不明白得了这个病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丹得了躁郁症,却没有与他一起抗击疾病的侵袭。我是在他得病不久后知道他确诊躁郁症,但那时我十分年幼,不知道这个病意味着什么。当他的病处于最严重时期时,对家庭造成的伤害也最大,那时我只是不断地抱怨他,在心里叫他疯子,希望他能马上自己争点气好起来,这样母亲就不会总是哭了。回首往事,我羞愧于自己的无知,也悔恨自己当时没有跟现在一样有那么多关于躁郁症的认识。但我还是能从往事中学到很多经验,只是带有苦涩的味道。
选自 《走出疯狂:田径女星的躁郁自救之路》
每个人都应该熟悉曹格。作为一名台湾省歌手,他创作了许多喜欢的歌曲,并获得了“金曲之王”奖。他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个家庭中,曹格和妻子吴速玲11年的婚姻也令人羡慕。他们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可以说事业家庭双丰收。
2014年,曹格带着两个可爱的孩子参加了《爸爸去哪儿》。除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观众还羡慕曹格和妻子吴速玲的爱情。然而,三年前,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却频频传出婚变的消息,让人十分困惑。发生了什么事?
最近在曹格的一次采访中,他放松了,做出了回应。都是他自己的错。因为曹格前年被确诊为躁郁症,整个人变得沉默寡言,不爱说话,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他们经常无缘无故陷入极度悲伤,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情绪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
曹格,起初,我以为是抑郁症。我不知道如何告诉我的妻子。不过还好家里的狗和孩子能把他从这种悲伤的情绪中拉出来,让他不会太坏。后来,曹格觉得自己的病确实给家里的妻儿带来了太多的麻烦,他也需要一些私人空间。于是,他搬出了房子,暂时住在母亲家。直到那时,两个人才改变了他们的婚姻。
2017年被确诊为yes双相情感障碍后,开始接受治疗,因此症状有所好转。虽然无法治愈双相情感障碍,但他找到了与病魔相处的节奏。此外,他还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妻子在他最困难、最脆弱的时候没有离开他、放弃他表示了极大的感谢。这件事发生后,他也觉得和妻子的关系比以前越来越深了。
边肖认为,作为一个明星,确实有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我们真的需要注意我们的精神。还好我有这么好的老婆,让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希望他以后能为大家做出更好的音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