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氓》

高二语文教案:《氓》,第1张

教学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 ”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身量苗条,体格 ”“卖弄 ”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羣要有领头的羊, 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四、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五、研读全文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氓》是《诗经·卫风》中的一篇,描写了一个女子对氓的背叛行为,并通过女子的叙述和感慨,展现了她的感情变化和心理状态。在诗歌中,女主人公的抒情特征可以归纳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以下是具体表现:

1 表达自我感受,表达爱情与背叛的痛苦:在诗歌中,女主人公叙述了自己的恋爱经历和被氓背叛的痛苦,她并没有直接对氓进行责备或谩骂,而是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来传达内心的怨恨和悲哀。

2 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内心痛苦:女主人公在诗歌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痛苦,如用桑树、斑鸠等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和感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形象来比喻自己的苦闷和无法解脱。

3 表现出一定的理智和坚强:女主人公在叙述自己的遭遇时,虽然表达了怨恨和悲哀,但也表现出一定的理智和坚强。她没有沉溺于愤怒和悲伤之中,而是在反思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思考如何走出困境。

4 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女主人公在诗歌中的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表达,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变化。

综上所述,《氓》中的女主人公通过表达自我感受、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出一定的理智和坚强、以及平实自然的情感表达等方式,展现出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这种抒情特征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理性的视角去思考和探讨诗歌中所反映的婚姻爱情问题。

  学习《氓》,学生首先遇到的是文字关。

 汉字是以形表意的文字,依据《说文解字》和《汉语大字典》,从分析最初造字的字形入手,找出汉字形与意的联系,应是掌握汉字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单纯掌握汉字,难免有割裂诗歌内容之嫌。再者,不分主次又容易偏离学习目标。所以,要精选汉字,并以此为线索,联系课文,分析人物,挖掘根源,进行思想教育,实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标。

 重点汉字有:氓、蚩、愆、耽、筮、咎、咥、爱。

 氓,《说文》:“氓,民也。”民,“众萌也。”萌,同“氓”。“氓”“民”互训。民,甲骨文作“ ”。郭沫若《甲骨文研究》说,“周代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周人初以敌囚为平民,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由此可知,氓是奴隶,是庶民。

 因此,氓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经济条件是恶劣的。这样的家庭条件,曾经与氓有着“总角之宴的女主人公不可能不了解,未来艰难的家庭生活,即使在氓的信誓旦旦中而耽兮的她不可能不有所预料,然而,她仍然痴心不改。——多么善良、多么单纯的姑娘啊!然而,就是这样的姑娘,竟然遭到了氓的遗弃!”氓啊,你这个可鄙可憎的小人!

 那么,这个小人是如何得逞的呢?我们来看:

 “蚩”。《说文》“蚩,虫也。”虫,古代是对一切动物的通称。人像虫一样,比喻义为“忠厚老实”。“蚩蚩”,写出了氓的忠厚老实。——氓在和我谈恋爱的时候,是那么的傻得可爱呀!正是他的忠厚之貌,使我引为终身的依靠。造成我终身的痛苦。这就告戒年轻的人们,要睁开你的慧眼呀,婚姻大事,不可草率呀!

 就女主人公而言,是不是只有氓的忠厚之貌蒙蔽了她呢?

 “愆”《说文》:“愆,过也。”甲骨文字型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交覆深屋下,躲在草丛中,把良心踩在了脚下。——这难道不是天大的罪过吗?犯了错就要失掉、错过一些好机会,故可引申为“失掉错过”,错过了就要再等一等,所以又可引申为“拖延”。愆期,即拖延时间。但她陷得太深了,在爱河中,她迷失了自己了!这就是“耽”。

 “耽”。《说文》:“耳大垂也。”大耳垂肩,肩承受着两耳,所以引申为“承受|担负”;两个耳朵又是何其逍遥快乐呀,所以又引申为快乐;过于快乐就乐不思蜀了,所以又引申为“沉溺,迷恋”。——女主人公沉溺在“氓”的“信誓旦旦”中“不可说也”。况且,我怎么就相信了那个女巫的鬼话了呢?

 “筮”和“咎”。“筮”《一切经音义》中说,“筮者,揲蓍取卦,折竹为爻。”甲骨文取一女巫拿竹两袖展开成舞形,很显然是占卜问卦。“咎”,《说文》:“灾也。”甲骨文字型取“人各行其是”之意。人各行其是,非灾而何?联系起来,可以想见,氓请来一个女巫,锣鼓声中跳起了大神,一番祷告之后,求得大吉大利的上上签,巧舌如簧之下,“以耳车来,以我贿迁”,诱使我上了当,——是女巫与氓合伙把我骗了呀,至此,除去女主人公自身的原因外,造成悲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受到氓这个感情骗子的蒙蔽;二是女巫的推波助澜,为虎作伥。

 女主人公相信了,她的生活就陷入了痛苦之中,离婚以后也受到了兄弟们的'“咥”笑。

 “咥”,大笑也。口大得到了不能再张的程度,笑得是多么欢畅啊!“我”遭遗弃之后,整天生活在兄弟们的咥笑之中。这一切,都是那个负心汉造成的。顺便问一句,你们知道那个氓姓什么吗?我敢说,他姓陈,要不后世怎么有了陈世美了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我又何必为你痛苦呢?“亦以焉哉”还是算了吧!

 “爱”就要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从“爱”到“爱”的形体演变,就传达出一种正确的爱情观。

 爱,从字型上看,是一只手伸过去,把覆盖物拿去,然后取走心。爱一个人,不就是相当于自己的心被别人拿走了吗?但这种拿,有两种可能,一是一个人伸出手来,强行把对方的心拿走,占有对方的爱;一是一个人主动把自己的心捧出来,奉上自己的爱,不管对方接受不接受。两种爱都不是健康的。前者是剥削阶级的爱,后者是带有一点自虐性质的爱,即常说的“单相思”。应破除旧“爱”,树立新“爱”。去掉“心”而改为“一”。一即“专一纯正”。就爱而言,如果用手掀开重重覆盖之后,得到的是纯正专一的感情,这不正是真爱的应有之意吗?——从感情风波中走出来的我将勇敢地面对新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爱。

 借助字型分析,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字意。在讲解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很好地再现了诗歌的原貌,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老师有诲人不倦之风,一举而数得,何乐而不为?

 一、说教材

 《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关照女性命运”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诗经》,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我想借助这一文本让学生了解女性的处境和心声,通过对这首诗的诠释,完成对女性命运的初步关注。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依据此要求,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领会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三、说教法

 1、运用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问题法、讨论法

 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明确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及诗歌的比兴手法。

 3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容量,加强直观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说学法

 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教学要继续提高学生的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让课文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在语文的诗歌学习中,应注重诵、读、记、析、探等具体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约2分钟)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书写爱情。《上邪》中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二) 预习内容的设计及反馈(约5分钟)

 1基于对文本的分析,我预设了如下的预习内容:

 (1)  易读错和需要重点掌握的字音的落实,扫清诵读障碍

 (2)  掌握《诗经》的地位、起止年代、文学传统、内容及表现手法

 (3)  结合课下注释,掌握重点的实词及“之”、“其”、“以”的用法,理解全诗的内容。

 (4)  理清文章的结构

 2.通过批阅学生上交的预习学案,在预习反馈中需订正的问题是:

 (1)字音

 愆(qiān)期     自我徂(cú)尔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靡(mǐ)室劳矣

 (2)言既遂矣/静言思之中的“言”都是助词,没有实义。

 以尔车来的“以”是介词,用

 总角之宴的“之”是助词,的

 (3)课文结构 :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三)课中改进(约28分钟)

 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我在课中改进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2  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  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相关诗句,进而能深刻体会比兴手法能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使形象更鲜明的作用。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设计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分析把握诗歌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生活的强烈对比,及其面对生活中被抛弃这一重大的人生变故所表现出来的处变不惊,坚强面对的探究,挖掘出女主人公身上存在的“正能量”,更全面透彻的理解这一典型人物。

 设计第三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真正对学生有所触动,明白女性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重要意义。

 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我的做法是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小组内合作探究。具体实施方案是:第一小组讨论比兴手法;第二小组探讨文本中还有其他地方采用比兴手法吗?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举出其他比兴手法的例子。第三四小组讨论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第五小组讨论氓的形象,第六小组讨论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各小组中心发言人展示组内的讨论成果,教师对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不足之处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完善。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桑未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

 ②比喻恋爱及新婚的甜美

 桑之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

 ②比喻男子的始乱终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借斑鸠贪食桑葚比喻女子沉溺于爱情

 2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5)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6)吃苦耐劳——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7)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

 3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1)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

 (2)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四)拓展:女主人公对这一悲剧有无责任?对我们有什么警示意义?

 初恋时:过于主动、过于热情;

 热恋时:过于投入、过于痴情,忘记自我、放弃自我;

 钱钟书《管锥编》云:“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正如《简爱》中说“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女子自尊才可以换来尊重!

 (五)限时作业(约10分钟)

 1默写

 ①氓之蚩蚩,                 。                 ,来即我谋。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③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

 ④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阅读鉴赏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板书设计:

 恋爱--------------------婚变--------------决绝

 (1、2章)       ( 3、4、5章)     ( 6章)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哉

 《氓》说课稿《氓》说课稿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课后作业:

 1完成《非常学案》相关内容

 2背诵《氓》

#高一# 导语进入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 高一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年级语文《氓》说课稿》希望大家能谨记呦!!

 篇一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卫风·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叙事诗,它运用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女子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氓》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体诗、五言诗的节奏”。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首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加强诗歌鉴赏的指导,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这对学生今后鉴赏诗歌起着引领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学习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3.了解《诗经》中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单元和课文内容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味“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因此,我将选用诵读法、提问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教学中我将进行以下学法的指导:

 默读感知法、答问法、质疑法、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主要分为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本课是一首弃妇诗,所以我以爱情为切入点,结合本文的故事情节,情境导入,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积累文学常识的重点。学生对1

 《诗经》知之甚少,介绍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能很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对学习本课也不无裨益。

 (三)检查预习情况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先让学生把不能明确的读音和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教师再进行解答。通过预习和释疑,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古代文学的学习,特别是诗歌的学习,不读难成其学,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主要手段,所以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个别朗读等方式,旨在让学生了解四言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弄清诗歌的故事情节,使学生逐步养成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五)研读诗歌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设计品读讨论活动,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指导学生研讨诗歌内容,分段解读诗歌,学生参与交流讨论,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个性评价,分析诗中比兴手法,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六)探究写法

 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氓的薄情寡义和女子的坚贞忠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对比手法进行探究,完成教学目标。

 (七)体验拓展

 在这个环节,我组织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同学们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培养学生善思、善言的能力,让同学对诗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有更深、更广的认识,拓展学生思维。

 (八)课堂小结

 我将以主旨解读作为本课的小结,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借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九)作业布置

 背诵全篇,积累诗歌。

 (十)板书设计

 (情节)(章句)(手法)(基调)恋爱(1—2章)赋热情、幸福氓婚变(3—5章)比、兴怨恨、沉痛决绝(6章)赋比兴、对比清醒、刚烈此板书直观明了,既展示了诗歌的内容要点,也展示了诗歌的最主要的写法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篇二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本课指导学生了解《诗经》,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的节奏。

 二、说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从《诗经》中选了三首诗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其中《氓》是一首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b、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c、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b、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三、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说学法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

 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2、学习《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a、“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b、“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c、“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a、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b、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d、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并称“风”,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4、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答: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5、课文重点:(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6、思考问题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7、作业:1、翻译诗歌第六章

 2、以书面表达形式完成思考题3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的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重点内容,概括诗歌每段的内容,展现人物形象。体现了概括性、简洁性。

 安静地淌着,秋风把深秋最后的几朵花打落,花瓣浮散在水面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668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