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
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中心思想是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其中诗的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春望》、《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一、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 首先是表现在他所具有的那种一贯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他的诗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各种压迫和苦难。 1、揭露出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如《岁晏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朽现象加以多方面的抨击,如《丽人行》、《枯棕》、《洗兵马》、《草堂》、《潼关吏》、《诸将五首》、《释闷》等诗。 3、他总是怀着满腔热情去歌颂人民、赞美人民,对人民表现着无微不至的关怀,如《负薪行》、《又呈吴郎》。 4、控诉封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如《前出塞》、《兵车行》。 5、统治阶级的腐败所引起的各种内乱外患,造成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惨状,如《征夫》 、《垂老别》。 6、诗人不单单是反映了战乱给社会所带来的残破景象,而且更表现出阶级矛盾因此变得更加尖锐。这一切都反映在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中,尤其在《石壕吏》这首诗。 7、地方军阀的叛乱,吐蕃、回纥的入侵,这许多战乱给人民所带来的灾害,“官军”和敌军一样地残害人民,如《三绝句》之三。 8、不断地喊出了这个代表着当时人民愿望的呼声:如《洗兵马》、《昼梦》)。 9、诗人并不是一味反对战争。他又怀着沉痛的矛盾心情,在《新婚别》等诗中,劝人民去从军,平息这一给国家民族带来极大祸害的叛乱。 10、认为只要减少对人民的剥削,实行良好的政治,天下就能安宁;所谓“盗贼”,其实是逼得无路可走的人民,如《有感五首》。 二、反映时事的诗,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还有另一类诗就是反映时事的诗,在诗人的作品中,一贯地表现着对政治的深切关怀。 1、还在安史之乱前夕,当诗人看到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阶级日益走向腐化时,就为国家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忧虑了,如《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2、诗,在杜甫的手里,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的手段,如《塞芦子》、《悲青坂》。 3、对祖国爱得深,当国家残破时也就痛得深,如《春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自然界的花飞雨落也无不挑动诗人的爱国感情如《对雨》、《登楼》。 三、其它方面的诗 除写了很多表现重大社会主题的诗之外,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诗。在这些诗中,或感怀、或赠送、或咏物、或题画、或登临、或怀古,都写得非常好,并且闪动诗人自己所独具的风采,同时又能变态万千,不拘一格。如他的怀念李白的诗《不见》。善于描写大自然,这也是杜甫诗歌的突出成就。他有许多山水诗、田园诗或通过写景来抒情的诗,都写得非常精绝,并且自成家数,如《水槛遣心》 、《秋兴八首》其一 等。
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说的“移情论”。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在思想内容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核心是关注人民疾苦,主题是忠君、爱国、爱民 (一)关注民生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内容 (二)忠君、爱国、爱民的儒家思想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主题 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重在抒写现实人生,感事与写意有机结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