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根 留 住
——访台湾老人高秉涵先生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士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大陆作家张慧敏的纪实小说《回家》,小说以台湾老兵高秉涵为原型记叙了他崎岖波折的人生经历,这也是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展现台湾老兵生存境况和难以化解的乡愁的长篇小说。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高秉涵老先生在他12岁那年,为了逃避战火离开了自己的山东老家菏泽,第二年随国民党部队去了台湾。像所有的台湾老兵一样,高秉涵经历了九死一生、颠沛困顿的人生。虽然他最终成为了一名颇有所成的律师,但是他对家乡的思念却从未间断过,“回家” 一直是高秉涵老先生梦寐以求的夙愿,因为,那里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亲人,更因为那里是自己的根之所在。
但是“回家”的路却是那么的漫长。两岸隔绝的状态维持了长达近四十载,直到1987年,台湾当局终于在大陆改革开放后的第九个年头,解除了台湾同胞回乡探亲的禁令。1991年5月1日,离开大陆整整43年的高秉涵老先生终于踏上了返乡的归程。那时候两岸的飞机还没有直航,要途径香港转机,几经辗转,高秉涵于当天傍晚乘车赶到家乡——山东菏泽。当推开车门,踏上生于斯、长于斯逾12年的故土时,老先生热血沸腾,抱头蹲在地上泪水直流……虽然未能与老母亲见上最后一面,但是还有亲姐弟在,与亲人的团聚让老先生的思乡之苦、思念之苦得以释怀,长久以来的“回家”夙愿得以偿还。但是,不是所有的台湾老兵能有此幸运。
在台湾老兵中,相当一部分是终身未娶的单身老人,如今他们都已到了风烛残年,却无法回到故土家园,但对故乡的思念却愈发炽烈。书中提到的一个细节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在老先生担任山东菏泽同乡会会长期间,有一次,一个由台湾移居阿根廷并持有阿国护照的菏泽籍同乡回大陆探亲,之后绕道台湾看望同乡,并将从菏泽带来的家乡特产:红枣、烧饼、胡辣汤和一袋家乡的泥土与众乡亲一起分享乡情。大家推举由高秉涵掌勺来给大家分发这袋乡土,三公斤的乡土,每家只能分得一汤勺。同乡们都小心翼翼地用纸张包裹起来,揣进怀中。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拿到泥土后,未及包裹完好,刚出门就被刮来的一阵风给吹跑了,眼看着这量虽微却饱含乡味、满载乡情的故土被吹散后,老先生一下子跪坐在地上,失声痛哭。见此情景,大家商量后决定从各自的份额中匀出一小部分补给老先生,以慰藉他的故土情结。而回家后的高秉涵将他分得的一勺泥土,一半用塑料袋包好放进地下室的保险柜,另一半用茶水冲了,品尝着,慢慢地喝了下去。要知道: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乡土是最珍贵的东西。在台湾老兵的心中,乡土代表着真正的故乡和家园,是根,是源!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情之基础!那些久离故土却无法“回家”的老兵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此生活着不能回去,死了也要魂归故里。身为同乡会会长和律师的高秉涵,自然就成了这些同乡们委托身后事宜的合适人选。
第一个委托高秉涵把骨灰带回来的是王先生。那天,高秉涵接到医生电话匆匆赶到医院时,王先生已经进入弥留之际,他是为了等高秉涵才坚持着没咽气。见到高秉涵后,王先生用微弱的声音说,“我要回家,请把我的骨灰带回老家去。”高秉涵含泪答应了王先生的请求,话音刚落,他就闭上了眼睛,似乎他已然知道,只要有了高先生的允诺,他就能够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还有一次,高秉涵受托去花莲领取一个同乡的骨灰,恰遇台风来袭,山洪爆发,把他一个人困在了山上。大雨狂泻、山风呼啸,他独自抱着同乡的骨灰罐在墓地里蹲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当一架搜救的直升机在山上找到他,飞行员看到他怀里的骨灰罐就问那是不是他父母的骨灰?当老先生回答说是大陆同乡的骨灰时,飞行员惊讶得难以置信。
又有一次,高秉涵护送一个同乡的骨灰回故乡,由于旅途疲惫,到了菏泽下车时脚一软,人踉跄了一下,骨灰罐随即掉在地上摔碎了。老先生连忙拖着疲弱老迈的身体奔过去对着地上的骨灰说:“对不起,对不起,到家了又让你摔了一跤,实在是对不起。”见到此情此景,死者的大陆亲属不仅没有责备他,反倒被感动的落下泪来。
就这样,高秉涵为了完成这些老兵们的生前嘱托一次次奔波往来在两岸之间。老先生几乎每次来大陆前都要提前几天去殡仪馆办理领取骨灰的手续。骨灰罐领出来没有地方放置,他就先存放在自己家里。一开始家人对老先生的做法不理解,觉得这样太不吉利,可老先生丝毫不觉得,他认为骨灰罐确实是没有生命的,但每一个骨灰罐都凝聚着一个凋谢在异乡的生命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他能够感受到那都是一个个活着的想要回家寻根的灵魂。就这样,这些年来已故同乡的骨灰罐成了高秉涵家中的常客,到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一共带回大陆60多位同乡的骨灰罐,让他们终得叶落归根,魂归故土家园,因为在那里有着中国人永远的根!
高秉涵老先生的崎岖波折的人生、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以及为实现老兵们魂归故里而千里迢迢的感人肺腑的壮举,都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我,更因此萌发了我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能有机会亲自去拜访这位传奇的老人。在一次赴台交流期间,我终于拨通了与老人联络的电话,虽然之前我们从未见过面,但见面后却大有一见如故之感。高秉涵老先生已经在台湾成家立业,在台湾的儿女都已成家,但一谈到这两年他多次奔波于两岸之间的感受时,老先生依然动情地说:“每次在大陆结束交流,登上返台航班时,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绪。台湾有我现在的家人,我必须回去,但大陆是我的根,我的根在大陆,两岸的亲情割舍不断,同样的血脉始终把我们紧紧地拴在一起,我们多么希望能盼到祖国的早日统一。”老先生说:“当年来台的许多老兵因为年龄的关系,已陆续离开了人间,最让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未曾看到祖国的统一,魂归故里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心愿。至今为止在我的家里还寄放着7、8个已故老兵的骨灰盒,按照他们生前的嘱托,我将尽最大的努力帮他们实现魂归故里的愿望,因为故土家园毕竟是我们中国人永远的根。”
在谈及当前台湾的年轻一代时,老先生的情绪似乎有些激动,他说:“现在的年轻一代,他们大多出生在台湾,对大陆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李登辉、陈水扁执政的20多年期间给青少年灌输‘台湾与大陆是两个不同国家’,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有的甚至敌视中国、警惕中国。”老先生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桩事情:“2004年11月13日台北举行关于历史科课纲的‘公听会’,一位小学老师说,10年前我问小朋友你们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大家都说是中国人,现在我再问,没有一个人讲是中国人了,统统说我们是台湾人。语文老师上课时说李白是我国的大诗人,有些学生不以为然,认为应该说是中国的大诗人。2010年8月有6位台湾小朋友到北京参加篮球比赛,他们入关时都往外国人通关口走,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外国人。比赛结束后,他们游览长城,爬得很累。有人说就爬一个中国长城都这么累,将来跟中国打仗怎么办。”高秉涵老人不无忧虑地表示:“台湾现在这一代青少年已经把祖国忘掉了,再下一代又会怎么样。”
老人的一番话和那深深的担忧牢牢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确实,两岸分隔了60多年,实现两岸三通后,很多台湾民众到大陆寻亲、祭祖,落叶归根,一解思乡之苦。但是这些民众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大都已过花甲,不少是耄耋之年,因为历史的渊源、亲情的纽带牵引着他们的回归之心。但现如今岛内的形势已然改变,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在台湾、长在台湾的新一代人已成为岛内的主要人群,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接触的事物、政策的引导使他们有更强烈的台湾意识,而非中国意识,据今年年初台湾报章报道说,各种民调显示,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不断下滑,两岸认同正在断裂。在身份认同上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在日渐式微,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则持续升高,创下有史以来新高,1992年为176%,到2010年已高达524%。这提醒我们如果失却了两岸间联系的血亲纽带,仅靠利益的驱动势必难以在岛内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心中形成中国和平统一的向心力。
为此我在认同高老先生观点的同时,更认为两岸在加强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两岸情感的维系和建设工作。虽然说两岸民众血浓于水,两岸人民本是同宗同祖同根生的一家人,但是,不能忽视长期隔离所造成的疏离,为此,我们应以青年一代为主要对象,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交流和沟通工作,多建立一些两岸情感交流的平台,让两岸的后代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振兴中华民族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追求和责任。
在与高秉涵老先生告别时,当我望着老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在一股悠然升起的敬意之中,耳边仿佛有童安格的歌声传来:
多少岁月
凝聚成这一刻
期待着旧梦重圆
万涓成水
终究汇流成河
像一首澎湃的歌
一年过了一年
啊……一生只为这一天
让血脉再相连
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
留住我们的根!
杂诗七首·其四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标签: 怀才不遇 感慨 怀人 诗 其他 情感
《杂诗七首·其四》译文在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若桃花般芳艳,如李花般清丽。
早晨她来到江北岸边游玩,夜晚她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
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
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
《杂诗七首·其四》注释①南国:古代泛指江南一带。容华:容貌。
②湘沚:湘水中的小洲。湘水在湖南,入洞庭湖。沚,水中小洲。朝游北岸,夕宿湘沚,是以湘水女神自喻,应取意于屈原《九歌》。此句一作“日夕宿湘沚”。
③薄朱颜:不重视美貌的人,这里指不重视有才德的人。
④发皓齿:指唱歌或说话,这里是指推荐、介绍。
⑤俯仰:低头扬头之间,极言时间之短。
⑥荣耀:花开绚艳的样子,这里指人的青春盛颜。久恃:久留,久待。
《杂诗七首·其四》赏析萧统《文选》选曹植《杂》六首,获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赏和肯定,是曹植诗歌中的著名篇章。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采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曹植不但文才很高,而且具有政治抱负,希求建功立业,垂名青史曹操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结果没有实现。曹 后,他因此备受其兄曹丕(魏文帝)、侄子曹叡(魏明帝)的猜忌和压抑,屡徙封地,连生活都很不安定,根本谈不上实现政治抱负。这首诗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时俗”二句,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赋。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二神,其游踪大致在沅、湘、长江一带,《湘夫人》篇中有“闻佳人兮召予”句,以佳人指湘夫人。曹植这首诗中的前四句,其构思用语,大约即从《湘君》、《湘夫人》篇生发而来。《离骚》云:“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曹诗末二句又是从它们脱胎而出。这种继承发展关系,可以帮助说明这首诗的主题是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元代刘履《文选诗补注》(卷二)释此篇题旨说:“此亦自言才美足以有用,今但游息闲散之地,不见顾重于当世,将恐时移岁改,功业未建,遂湮没而无闻焉。故借佳人为喻以自伤也。”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九)也说:“此诗伤己之徒抱奇才,仆仆移藩,无人调护君侧,而年将老也。通体以佳人作比,首二自矜,中四自惜,末二自慨,音促韵长。”刘、张两人的解释都是颇为中肯的。曹植在《求自试表》一文中,强烈地表现了他要求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愿望,文中后面部分有云:“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乾,而身名并灭。”这段话的意思与此篇“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二句的内容也是息息相通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的主题不是作者自伤,而是为曹彪鸣不平。“佳人”盖指彪,时为吴王也。《魏志》:彪于黄初三年,徙封吴王,五年改封寿春县,七年徙封白马。朝游夕宿,喻迁徙无定也。”(见黄节《曹子建诗注》卷一)曹彪是曹植的异母弟,曹植与曹彪同受朝廷猜忌压抑,有同病相怜之感,黄节的看法可备一说,但证据毕竟不足。徐公持同志说:“按曹彪虽膺过吴王的封爵,其封城却并不真在吴地。当时自江以南,全在孙氏控制之下,曹彪无由得至江南。他这个吴王封在寿春附近,此点曹植不会不知。所以诗写‘南国’‘佳人’,‘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等等,不可能是指曹彪,而是借用楚辞的意境和成语,来抒发自己对‘时俗薄朱颜’的感慨,其主旨是怀才不遇。”这样讲比较合乎情理。
这首诗与曹植的另一首名作《美女篇》主题相当,在艺术描写上却有丰腴与简约的区别,可进行一下比较。《美女篇》全诗较长,节录如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借问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独长叹。
《美女篇》的主题,过去不少评论者都指出它是曹植以美女自比,比喻他怀抱才能而不得施展。如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三)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美女篇》与《杂诗》“南国篇”的主题相同,又同用比喻手法,城南美女与南国佳人,都是曹植自比。《美女篇》“佳人慕高义”以下四句,说城南美女不为众人所理解,意思与“南国篇”的“时俗”二句相通,点明了“怀才不遇”的主旨。“盛年处房室’二句,也与“南国篇”的“俯仰”二句一样,在结尾表现了深沉的慨叹。上面《美女篇》的引文,在“攘袖”二句下省略了十句,这十句连同“攘袖”二句都是写城南女的姿态和装束,从各个方面来刻划她的美丽,而“南国”篇写佳人之美,仅用了“容华若挑李”一句,非常简括。《美女篇》在其他方面的描写也较“南国”篇丰腴,但写美女姿态装束的一段尤为突出。这两首诗同用比喻法写同一个主题,但使用了详略不同的写法,“南国”篇简练爽朗,《美女篇》华赡生动,在艺术上各擅胜场,用词造句毫无雷同之感,这里表现了曹植高超的写作才能。
钟嵘《诗品》评曹植诗云:“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这是对曹植诗歌很深刻的评语。“情兼雅怨”是论思想内容,指出曹植诗具有“小雅怨诽而不乱”的特色,曹植后期的不少诗作,倾吐牢愁,的确多近似小雅的怨诽之词,《杂诗》“南国篇”、《美女篇》都是其例。骨气即气骨,也就是风骨。骨气奇高,是赞美曹植诗富有风骨,即富有爽朗刚健的风貌。词采华茂,是赞美曹植诗语言华美丰富。钟嵘主张诗歌应当“干之以风力(即风骨),润之以丹采”(《诗品序》),即以爽朗刚健的风骨为骨干,再用华美的辞采加以润饰,二者结合起来,达到优美的艺术境界。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符合于他的艺术标准,所以获得极高评价。明胡应麟在评曹植《五游》、《升天行》诸诗时云:“词藻宏富,而气骨苍然。”(《诗薮》内编卷一)也是承袭了钟嵘的批评标准。
曹植的诗,总的说来是风骨、词采二者兼备,但仔细分析,不同的诗篇在某一方面往往有所侧重,有的风骨更遒劲一些,有的词采更宏富一些。他的部分诗篇,像《箜篌引》、《美女篇》、《白马篇》、《名都篇》等,大抵篇幅稍长,对偶句与铺陈语较多,其词采华茂的特色就显得更为突出,但也仍然具有风骨。另外有一部分诗,像《野田黄雀行》、《泰山梁甫行》、《杂诗六首》等,大抵篇幅稍短,描写较简练,对偶句与铺陈语少,这类诗篇更鲜明地显示出骨气奇高的特色,但也仍然具有词采王世贞评曹植诗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艺苑卮言》卷三)王世贞认为曹植诗成就低于曹操、曹丕,意见未必公允,但曹植诗在词采华茂这方面的确大大超过其父兄,特别如《箜篌引》、《美女篇》一类诗表现尤为突出。王世贞又说:“子桓之《杂诗》二首,子建之《杂诗》六首,可入《十九首》,不能辨也。”(同上)又从风格的质朴刚健方面对曹植的《杂诗》六首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可与汉代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并驾齐驱。王世贞不喜华丽文风,所以对曹植作出这样的评价,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曹植的不同诗篇,在风骨和词采二者的某一方面的确有所侧重。
《杂诗》“南国”篇这首诗,其中“时俗薄朱颜”二句,也是文采斐然;但大体说来,其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它虽然不像《美女篇》铺陈细致,词藻华美,但也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经得起吟咏咀嚼。
《杂诗七首·其四》作者曹植简介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在山东聊城市莘县人,一说生于山东菏泽市鄄城。191年(初平二年)曹操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今聊城市莘县朝城镇)眷属随之,192年曹植就出生在这里。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諡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的其它作品○ 七步诗
○ 洛神赋
○ 白马篇
○ 明月上高楼
○ 杂诗七首·其一
○ 曹植更多作品
我们都知道,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让我们感到非常惊讶地相信大家在网上也是看到了就是91岁痴呆妈妈收到洋娃娃笑成花的这件事情。所以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就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对于追我的人会打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是非常喜欢洋娃娃,同时也是体现出那种等老还童的感觉,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1 非常喜欢洋娃娃
我们都知道确实找不到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对于一些事情的发生真的是非常搞笑的,同时也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所以当我们在网上看到91岁痴呆妈妈收到洋娃娃笑成花的这件事情的时候,把这件事情被发布到网上,就引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议。我们都知道,其实只要他本身就是能够体现出他对我洋娃娃的一种喜爱。
2 返老还童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于有一些老人,他们在老年的时候,因为精神上面之下出现了一定的异常现象,所以这时候就有那种老年痴呆的现象,这种现在在我们的时长生活中还是非常普遍的。所以当我们在网上看到关于这位痴呆妈妈的,但这种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其实这是一种返老还童的一种表现。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要更多的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我们在年轻轻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好自己的一些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才能够让我们在老来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注意一下,比如说每天保持充足的运动,还有就是养成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