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人机对话

心理测试人机对话,第1张

心理测试人机对话

心理测试人机对话

 一、人机对话:人才测评领域中的新变革

 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它带来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的改变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转换。因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往的产物。”信息社会、网络社会、虚拟空间的兴起,加强了人们之间多方面的交往,促进了人们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对于人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信息化创造的“虚拟实在”环境为人们的角色实践提供了绝好场所,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角色换位”,把自己假定成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并按自己理解的角色规范进行角色实践,并通过网络社会的信息反馈验证自己的角色行为,把握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扮演各种角色的尺度。概言之,信息化带来交往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为人格、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也带来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范式的重大转换。

 信息化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就是HR流程的“e”化。各类人才测评软件的开发与运用,是其中的一道道风景线。这些建构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高级程序语言、多媒体技术等基础之上的测评工具,不仅将一般的测评手段“e”化,更使之得以建筑在强大的技术平台之上,大大提升了一般人才测评方法的应用范围。直截地说,人机对话就是一般人才测评的理论与方法在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实现,这一再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信息技术取代人的操作时,它使测评任务或流程自动化;当信息技术拓展人的工作时,它使测评任务或流程信息化;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重组时,它使测评任务或流程发生根本变化。

 一般的人才测评,需要在一种真实、身临其境的刺激-反应条件下实现。然而,在实际的人才测评中,这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因为现实中的许多情景可遇而不可求。比如地震、山洪暴发等突发事件对个人应急能力的考验,就具有不可预料性。有些情景即使能够刻意制造,也代价甚高且会对测试双方构成威胁,比如针对飞行员的培训和测试。这些局限性在其他领域中同样存在,并促使人们发展现实模拟情景的新途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历程能够在虚拟空间大行其道。人机对话测评,正是对信息化对测评传统理论与方法挑战的响应。它不仅能够使得受测对象获得自我认知,还可以使之在对话过程当中获得学习经验;它不仅仅是一个测评的过程,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由于人机对话具备众多其它测评方式所难以具备的优点,故而获得了各方面的普遍认同。这从网络测评的风行可以窥出,它折射了大众对人机对话测评的认同和参与。近年来,人才测评界推出了众多针对不同测评对象的测评软件。测评技术中的心理测验、专业笔试、系统仿真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都在人机对话中得到初步实现。所有这些,都昭示着人机对话在测评中运用的广泛前景。

 二、人机对话:对一般人才测评方法的提升

 一个常有的误解是:人机对话不过是把人才测评的方法搬到计算机上罢了,看起来似乎和一般人才测评方法的运用(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基础)没有什么不同。的确,以往人才测评各方法的运用,多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为基础,即使是纸笔测评等貌似间接互动的测评,也不过是借助一种或几种中介物来进行“刺激-反应”式测评。这种测评的直接互动基础从哲学的角度——尤其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广义划分类型看,是有其局限性的。因为传统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为基础,在这种社会,通过直接的人——人互动的镜子,确实能够较准确地反映“镜中之我”。但在信息化时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本质特征转化为以人对物的依赖为基础。在这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以物——人——物的互动为基础。从表面看它反映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但其实更深刻地折射出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在信息社会,这面镜子就是“虚拟实在”(钱学森称之为一面“灵镜”)。表现在测评手段的变化上,就是以网络化、信息化为基础的人机对话测评方式的崛起。不过在人机对话的背后,人机关系的背后,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作祟,只是这种社会关系通过虚拟空间表现出来而已。

 无论是从设计过程、运作程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测评结果解释、解释的话语系统等外在方面进行比较,或是从测评的理论依据与技术基础审视,不难看出:相对于一般的人才测评方法,“人机对话”方法并不是一种特定的测评方法,而是诸多人才测评方法在计算机上的再现。它能够实现对一般人才测评方法的综合,并为之提供更广阔的施展舞台。这种再现凭籍的并非纯粹的技术,而是出于对新的社会互动基础趋势的把握,出于对一般测评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在信息时代应有的改造。一般的测评方法如面试、公文处理等,固然各有相对的优势和适用的领域,但也有着共同的缺点,而人机对话,则正好能够从各个方面对之予以提升:

 其一,经济上的制约。有些测评方法之所以被认为是适用于“高级人才”测评,不仅仅在于它是多么科学、典雅、可靠,而常常出于一个很现实的考虑:经济原因。例如,评价中心技术集无小组讨论、公文处理、结构化面试等测评方法于一体,整个实施过程要耗费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且对施测方的要求很高。简言之,经济因素决定了许多人才测评方法实施的难度,制约了其适用的范围。而人机对话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化解类似的窘况。人机对话测评系统由于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情景模拟能力,能够模拟现实中的诸多测评方法,使测评能够随时随地大规模进行。规模效应首先带来的是测评经济成本的节约和机会成本的降低。

 其二,人为因素的干扰。人才测评的`客观性、科学性,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测评方法的适当选择及正确运用。不过,有些人为因素的干扰和方法本身无关,却只和方法所运作的技术平台相关联。譬如,人才测评追求信度、效度的努力一直都在进行。如何在测评中最大限度地做到价值中立、过程客观、程序公平,往往令人头疼。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高考录取。其间的制度措施不可谓不多,但往往难尽人意。自实行网络远程录取和网上录取公示制度后,那些曾经伤心的故事就很少发生了。人机对话对许多测评方法的境界提升,就表现在这里。它能够在事先充分考虑人为因素的干扰,采取技术手段予以屏蔽和排除,并“逼迫”整个测评的理念与制度发生变革;而另一个关键好处是:它即使不能够完全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至少也能够明确测评的信度与效度究竟如何,该怎样不断改进。一句话,在不可避免的谬误面前,人机对话能够使我们比较容易地明白:错误的幅度有多大,犯错误的概率有多大,规避的关键措施在那里。而这些,都曾不同程度地困扰着一般人才测评方法。

 其三,作坊式运作的尴尬。一般的人才测评,即使是对众多测评方法的组合运用,往往摆脱不了作坊气息。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一般的人才测评方法无法不建立在经验、直觉的判断基础之上。经验和直觉是很重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譬如,一个老农民通过嘴巴品尝出哪种玉米是土玉米哪种玉米是杂交玉米,和一个研究者通过基因测试对这两种玉米品种的鉴别,结果似乎是差不多,他们都鉴别出了玉米的品种,前者的过程或许还更快更直接。但其中科技含量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测评基本上不能够获得准确而详尽的数据,更不用说建立测评研究的数据库了。这就决定了传统测评的实施不能够循序渐进,测评各方法之间的组合常常貌合神离,难以获得整体合力。表现在测评领域,就是测评各行业间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各类人才测评的常模难以建立;种种测评获得的宝贵数据闲置而不能够共享;人才测评在各性别、各年龄、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缺乏定量比较……。由于没有强大的人才测评数据平台的支持,作坊式测评年复一日,难以和国际接轨,不能和国际交流、竞争。譬如,几个著名的西方测评咨询机构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很大程度在于其实践的背后各有长期积累的数据平台的支撑。而反观国内,分割式测评、单一化测评、游戏式测评,比比皆是。这种现状制约了测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机对话”测评方式的运用则可能逐步摆脱这种伤感的局面。因为它能够不断地收集测评数据,形成强大的测评数据库;它能够实现网上测评数据的交换,为测评提供数据支撑,使测评从间断流程转换为连续流程……。一言以蔽之,人机对话是使作坊式测评迈向数字测评时代的前奏。

 其四,应对时代召唤的困惑。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人才测评提出了新视角、新思维,也带来了测评方法的新问题、新思考。例如,网上办公的流行,数字化社区的建成,信息化政府的建设等,已经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它呼唤着测评方法、内容、形式的新发展。人机对话则为响应这一挑战提供了新思路。一般的人才测评方法,尤其是心理测验的方法,在人机对话中的运用是很广泛的。这不仅是因为心理测验的量表比较容易实现人机对话,还在于心理变迁作为现代社会高速变迁的折射,常常在人自己身上反映得更深刻。 在一个转型的社会,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人的变化。人才测评要抓住根本,就要看到:人的根本就是人自身。信息社会的人才测评需要适应人自身的深刻变化,就必须对测评的动态性、追踪性、人性化、服务性、便捷性、简捷性、长期性、指导性等作出响应。而这诸多的新要求,恰恰是一般测评方法捉襟见肘,难以应对的。人机对话及其技术的发展,则为测评领域中这些难题的解决提供了部分答案。网络交往的动态性、人机对话的交互性、人机界面的日渐人性化、计算机数据处理及仿真模拟能力的日益强大等,使得一般的测评方法在人机对话中不断获得新内涵、新形式。譬如,针对***才素质测评而运用的公文处理测验,就应该而且可以在网上实现。因为许多政府机关已经实行了无纸化办公,它和传统的公文处理有很多不同之处。从长远看,这就不仅仅是改变测评内容所能够胜任的了,它必须转向人机对话这种测评方式。

 三、人机对话:理论依据及其特点

 人机对话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表现,它同样有自己发展中的理论依据。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正确认识人机对话测评的相对优势及其可能的缺点,不无裨益。在一般人才测评方法的理论假设之外,人机对话所凭籍的理论依据还包括:

 认识心理学理论。认识主义心理学靠造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起家,带来了心理测验理论的新发展。 它使心理学和计算机结合,产生人工智能这一全新的领域;它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较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假设已经是大大前进了一步,使测评的假设由“刺激反应式”转化为“产生式”;它借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仿生学等新兴学科的理论,将人才测评置于更前沿、更科学的领域;它使心理测验回归到被遗忘的语义阐释的传统当中,重新审视传统的测评观点并将其在计算机上“复活”……。认识心理学理论在人机对话测评中的应用,拓宽了测评的视界,更新了测评的方式,是对实证主义测评范式的扬弃。所有这些,使人机对话作为一种测评方式的转向,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非智力理论。人才测评发展的新趋势是越来越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测评。实践智力概念的提出,就是显例。按照斯腾伯格提出的三种类型的智力理论,人的智力有三种类型,即:①合成智力。即在一个有结构的和定义完好的上下文中解释信息的能力;②经验智力。即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变化的情景中解释信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情景智力。即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及操纵谈判系统的能力。 非智力理论为人机对话的运用提供的理论支持在于:一般的测评方法只能够在简单的文字、上假设情景,局限于合成智力及经验智力的测评,而人机对话则使非智力因素的再现和测试成为可能,使得人才测评具备更广的维度,更富层次性,更有针对性。

 项目反应理论。为实现最优测评设计,项目反应理论的做法和经典测量理论是不同的。 它能够事先估计好所测能力范围内的估计标准误和拟编测验的信息函数,然后从题库中选择所测能力水平的题目。这为人机对话实现测评的个性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计算机替代手工自动控制测评的测验精度,平衡题目内容和题目类型,调整测验篇幅,实现题目的自动选择;人机对话能够快捷地达到测评的最优化目标:测验篇幅最短;测验信息函数最大;测验离差最小;测验时间最短;测验信度最高;实得分数分布与目标分数的分布的拟合度最好。人机对话的许多优点奠定在项目反应理论之上。譬如,它能够实现计算机化的适应性测评,随时使得后面的测评题目的呈现依据前面答题的反应情况来决定(传统的适应性测验的做法是改变起止点,极其笨拙);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评对象确立不同的常模等等。项目反应理论使得人机对话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人机交互作用理论。人机对话中的测评主体和客体能够相互学习,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机交互作用。人机对话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人机交互作用的沉浸性,根据测评客体的反应不断学习和选择不同的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施加测试项目。仿真、实时、主动型的计算机三维动态图像、声音使得测试成为动态的交互作用,给予测评客体逼真的效果;测评能够实现自助,实时监控,适应自助式开放训练教室的要求,自行选择时间进行自助训练,消除测评客体的精神负担,提高测评质量。人机交互作用理论消解了那种认为只有直接的面对面的测评才是可靠和可信的偏见,为人机对话的合法性提供了新依据与新辩护。

 人机对话所依赖的技术特点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测评的特点。不过,人机对话的特点远远超越了纯粹技术的范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机对话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测评理论和技术的进步正朝着情景化的方向发展,有着浓厚的现实导向和实践导向,力图测评人在真实环境中的面貌。人机对话的特点,也围绕这个方向展开。具体来说,人机对话测评方式的特点表现为:

 (1)测评的形象性。专家人工智能装置、模拟系统的运用使得人机对话测评生动、直观,提高了人才参加测评、考核的兴趣和热情,克服了因测评主体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2)测评的简易性。人机对话测评可以提炼出最简捷的测评项目,最大限度地涵盖测评要素,特别是仿真模拟装置可以将复杂的测评要素、项目经过科学提炼、归纳,使之简单化、科学化,更容易操作化和评价,实现测评设计的复杂性与测评结果的简洁性的统一。(3)测评的安全性。人机对话测评的量表、测评的项目建立在大量的题库之上,测评的数据具有层级的保密性;测评能够加入测谎内容,并注明测评结果的适用范围和应当注意的事项;(4)测评的科学性。人机对话测评,能够随时检测测评的信度和效度,确保测评数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可以排除人为因素,使测评成绩真实可靠,作到公开、公正、公平,提高测评和诊断的质量。人机对话获得的大量数据,为以后测评的不断完善打下基础,使测评保持连续性。(5)测评的经济性。人机对话测评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节约培训时间,降低成本。(6)测评的实效性。人机对话测评能够在人机的互动中实现双方的学习。它既可以集测评与评价与一体,在测评之后能够马上打印测评结果;又能够实现测评与评价的分离,将测评结果交于专家进行点评,保证测评结果的合理合法运用。

 四、人机对话:应当注意的问题

 人机对话不是万能的。人机对话本身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的不完善、人机对话测评的局限性、人机模拟与实践的差异、人机系统中人的因素依然占主导地位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人机对话还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信息化是一面双面刃。首先,计算机自适应测验虽然使测评过程化繁为简,化重为轻,化多为少,却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作转化为数字化、符号化的选择与圈点。测评越来越变成对图表等符号的解读和解释,测评的世界越来越为这些物化的数字符号所制约、消融,测评双方的互动隐退于这些数字符号背后,所有这些很可能造成对测评主体的语言能力、思维创造能力乃至道德判断与选择力等不同程度的误读。此外,在自由的电子网络空间中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的不一致,在同一电子网络空间中这种人格和那种人格的不一致,这种人格的“自我同一性”在人机对话测评中可能被打破、被分裂、被扭曲的现实,可能引发测评中的多重人格和人格分裂现象,导致测评的紊乱。

 其二,信息淹没和排挤测评。人机对话能够产生大量的数据。倘若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娴熟的专业处理,往往会产生信息迷乱。表现在人机对话中,就是过度的测评信息淹没和排挤测评主体与客体,测评的手段消解了测评目的。用罗斯扎克的话说,就是:“信息,到处是信息,唯独没有思考的头脑……信息太多,反而会排挤思想,使人在空洞零散的一堆事实面前眼花缭乱、六神无主、无所适从”。 这时,信息“拜物教”、电脑“拜物教”产生了,信息作为主体异己力量与主体对立起来。信息化测评很容易使人们过于沉溺于测评的技术,忽略、回避测评双方在生活世界的感受与交流,混淆“人机关系”和“人际关系”,混同“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两种不同的检验标准,造成测评目的与手段的二律背反。

 鉴于人机对话在应用中存在一些误区,端正对人机对话的态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一,要重视测评软件本身可能表现出来的问题。人机对话测评离不开测验软件的运用。软件的设计成熟与否决定了人机对话的成熟度。当前很多测评软件尤其是心理测评软件是从西方引进的,其理论和方法大都以西方心理学为中心。问题是,连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史家G。墨菲也不得不承认:西方心理学的大多数问题只有在西方历史西方地理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的背景的范围内才是有意义的问题。据统计,西方人才测评软件的多达15000种之多。如果不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就直接运用,往往会出现问题。即使是自主开发的测评软件,也因为测试的原因,往往存在不好用、格式不统一等问题;至于设计思路上的问题,更会在人机对话中间接表现出来。据调查,现有各单位开发的测评软件在即时帮助、个人答题系统、团体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筛选系统等软件易用性的条目上,大多未能完全实现,测评报告不完善、功能模块不完整、保密性不强等问题,亟待解决。

 其二,要防止过分迷信测评软件的倾向。任何测评软件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论架构和特定的技术,不可能至善至美。所谓“智者溺于所闻”,人机对话在对“传统”测评方法予以超越的同时,也就埋下了局限的种子。如:忽略对面对面互动种种细节和处世态度的把握;迷信软件的程序而忽视测评主体和客体双方能动性的刻板思维;跨越了纸笔测验中的“语言陷阱”却有陷入“人机关系”陷阱的危险;网络模拟的沉浸性使得测评双方可能“梦里不知身是客,错把他乡作故乡”;偏信计算机得出的测评结果,执著于人机对话得出的数据而置测评常识于不顾……。所有这些倾向,都是值得警惕的。

 其三,要防范过度的商业化取向。人机对话系统开发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人机对话的实施回报率很低,测验制作者或修订者得不到合理的经济利益,版权往往也受到很大程度上的侵害,得不到必要的法律保护。这样,不得不过度依赖人机对话软件及其测评来赢利,这却会吞噬其科学性与信誉,使人机对话测评急功近利,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难以引导测评工作朝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化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过度的商业化倾向在给人机对话带来过多利润的同时,也为它蒙上了太多的耻辱。如何在人机对话的专业性、易用性、规范性及商业性方面谋求平衡,尚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

(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内,瓶内空气逐步被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由此可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2)探究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时,把钢尺按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拨动钢尺,听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改变振幅,多做几组实验得出结论,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故答案为:(1)小;推理;真空;(2)振幅;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控制变量.

在末日拾荒者中可以找到许多旧报纸,报纸有游戏里发生的新闻,但是很多玩家看不懂,所以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末日拾荒者全报纸收集及中文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雄蜂的游戏”

为了适应在美军体系中日益发展的无人机作战系统,格雷宁营地将对其无人机维修体系和无人机操作设施进行增设与扩张。

计划中的项目如下:

-三座全新的机库

-有着八个着陆点的新平台

-新的燃料供应管道

以上设施都会经由较短的人行通道进行链接。另外,项目中还包括用于私人的无人机的设施。

当地的工程公司“斯坦斯德自动化公司”已与军方签约,将为无人机体系加装光学与无线电注册系统以加强安保。

此外,加装了该系统的陆空无人机将成为第一批不需要人类帮助便可自动操作配套设施的无人机。

2、“在新墨西哥的美国狼人”

自从去年秋天的那次公告开始,帕布洛岩石赌场便一直受到各方争议的困扰。

这家赌场先是很大可能上用铀污染了土地,接着又把临近的古墓当成了他们的垃圾掩埋场。在他们盛大的开幕典礼举行一周后,当局就无限期叫停了他们的生意,因为有客人在他们的楼里面发现了一具支离破碎的尸体。在此尸体被发现后就有许多员工辞职了,他们声称自己在赌场中里目睹过恐怖的“皮行者”(Skinwalker,一种都市传说中的怪物)。在调查继续进行的同时,新墨西哥当局已经封锁了该赌场的入口。

3、新动向

在一年的暴动之后,叛军组织终于控制了伽利略联盟。一个叛军团控制了欧罗巴的太空港,另一个则把甘尼梅德的殖民地变成了他们自己的小王国。他们袭击了星球的表面与轨道,他们将居住地改造成了临时的监狱。据说在这些监狱里面拷打和折磨已经变成了家常便饭。

4、浩劫降临

健康局于周三发出公告,一种类似天花的病毒在查尔斯顿(弗吉尼亚首府)爆发,28人受感染,4名感染者已经死亡。目前尚缺少针对这种烈性传染病的疫苗,该疾病将在未来造成更多的伤亡。

科学家们对天花病毒的复活表示极大的震惊,这种病毒本应在1980年便被根除了。更令人疑惑的是,爆发疫情的城市似乎都是临海城市。

5、鸟类大量死亡

不久前,大约500只鸟死在了波因库辟教区,集体坠落到了路易斯安那一号高速公路上一段不超过十英里长的区域,生物学家们正对此展开调查。当局宣称,这些鸟都是死于自发的血凝症。在该时间发生前仅仅三天,阿肯萨州的彼波地区也发生了类似事件,3000只乌鸦在该地集体坠亡。我们尚不知晓两次事件发生的原因。

6、夜幕中的明灯

在大黑沼泽居民大撤离的过程中,每天都上演着无数妻离子散,家毁人亡的惨剧,令人痛心不已。但如今,两位姐妹却又重新燃起了人们心中渺茫的希望。

在大撤离中,喀珊德拉和维罗尼卡两姐妹被迫背井离乡,并很快失去了联系。但最终她们重聚了,这得多亏她们对天文的热爱。她们俩每晚都会用手电筒照星星,有一天晚上,她们都发现了来自另一个难民营的光束。“我们一看到救济物资里的手电筒,我们就知道我们有机会重聚了。”她们笑道。

7、航空管制

在上周,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丹佛都爆发了天花疫情。疫情的爆发将推动全国民航管制计划的启用。与此同时,天花病毒依然在全球范围内肆虐。英国健康防护局教授加里-巴迪表示,全球疫情的爆发并非在预料之外。

通过数据模拟,巴迪得出结论,进行交通管制将收效甚微。他说,就算是拿出最为万全的方案,我们也仅仅能将疫情的爆发推迟几周。

“就算是99、9%的旅客都因管制计划取消行程,”他说,“如你所见,我们只能将爆发时间往后拖延那么一点儿。就算是最为强硬有效的管制计划都是没用的。”

8、底特律将筑起城墙

底特律的治安现状越发棘手了。为城市筑起一道防线的项目已经被提上议程。该项目被称为“底特律巨城计划”,它将是历史上最浩大的公共工程之一。当局已为该项目招纳了数十位承包商和百万计的工人。

9、毒品市场

现今,露天的毒品市场已经成为了常态。在官方的打压管制减弱之后,这些在废墟和废弃地区中进行的毒品生意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些市场有着军事化的武装,我们尚不知晓到底是谁在经营着这里的生意。

10、I69大道被腰斩

I69大道成为第二条被腰斩的洲际高速公路,其行程将被缩减至密歇根洲,成为“公路预算回收计划”的牺牲品。随着美国三分之二的交通动脉惨遭折断,人们怀疑美国将分崩离析。

11、又失效了!

一名与国际和平行动有关联的抗议者在周四被捕,被捕时他正藏身于一个油罐之中,并已经成功绕过了格雷宁营地的ADS防护系统。

杰克哈利,43岁,格雷宁工作人员,该人曾因非法入侵政府财产被军情局怀疑。他在跑过一条过道时被安保部队发现,此时他正穿着铝箔制成的反射服。正是这件反射服让他能够毫发无损的绕过ADS的安检。

当问及到ADS安检系统是如何被破解时,军方发言人回应到:“系统出现了一个缺口,我们已经上报了,所有人都安全撤离了。我不觉得这次事件会造成任何麻烦。”

12、格雷宁周边地区将竖起防御网

施工队们已经在格雷宁营地周遭施工三天了,据透露,该项目(即“通电边界”)将成为ADS防御系统的一部分。

在运转时,ADS防御系统将发射出特定频率的微波,该微波足以烧焦目标的皮肤。据实验报告,ADS防御系统发射的微波可以造成二到三级的烧伤,尽管并未被证实,但据说该系统的攻击是足以致命的。这令反对者诟病不已。

这项所谓“非致命性节点防御武器”的项目发言人日前说道:“该项目是完全合法的,各项条约都完全符合法律要求。”

13、“韩先开的枪!”(星战梗,不懂可以百度一下)

在代号“不朽捍卫者”的超级士兵项目揭晓的前夕,接连而起的暴动已然动摇了工业巨商们的根基。尽管中国的官方新闻系统仍未公开关于该活动的任何信息,但市民们在接二连三发起的小型暴动中奋勇的表现似乎已经表明,一场受人民拥护的全面政变即将爆发。

14、饥饿如狼

北美已成为“超级狼群”重灾区。通常而言,一个狼群大概由六到七只狼组成,这种规模的狼群在人烟稀少之地并非奇观,但最近的调查表明,这种“超级狼群”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四百只之多。

自然学家们正犹豫是否将一显然的结果公之于众:很多现象表明,自然环境的失衡将迫使狼群向人口更多的地方迁徙,以寻求食物。牧民们表示,他们的牲畜损失众多,其数字令人担心不已。这很可能便是狼群迁徙的结果。事态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升级,政府已经开始担心狼群会不会袭击人类。

15 、生命如沙滩,你已被晒干(死于天花)

查尔斯顿健康局表示,于周二展开的调查发现了十二例新的天花疫情。其中一例疫情已被查明,其来自于一个由大西洋驶来的私人游船,该船在查尔斯顿紧急停泊。其中多项疫情中都有前往南卡罗莱纳沙滩的游客。

桑尔瑞迪博士,南卡罗莱纳健康部高级医疗主任,已对所有南卡罗来纳沙滩下达了一般级的宵禁令,该宵禁将一直持续到疫情得到控制。

16、熄灯!

巴特克里市的居民宣称,市议会那饱受争议的街道熄灯计划已经让他们成为了被锁在家中的囚犯。预算削减计划已然使这座被围困的城市的犯罪率一路飙升。

所谓被围困我觉得有两种可能。第一,或许与预算削减计划有关,之前的削减计划已经使全美国的交通陷入了瘫痪的境遇,这令巴特克里市成为了完全被孤立起来的城市。第二,则可能是因为天花。

(1)在探究频率与音调关系的实验中,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最终可得出结论:物体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

(2)①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要遵循“三心同高”,即烛焰焰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所以要让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②图中b点:f<ub<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a点:ua<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时眼睛应在光屏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像的大小和倒正.

(3)由图象可知,晶体的BC段温度不变,该温度是晶体的熔点,由图知:熔点是45℃;

该物质在BC段需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物质吸收的热量无法直接测得,可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说明,这里运用的是转换法.

故答案为:(1)快慢;相同;快;

(2)①烛焰;同一高度;

②b; a;凸透镜;

(3)45;吸热;不变;转换.

示波器与声速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专业学科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本次实验我们使用了示波器和测量声速的方法,旨在通过实验的方式加深对物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本文将介绍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分析,以及对实验的总结和开展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实验步骤

实验前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包括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路板以及电路线等。在实验时,我们首先根据实验要求,将需要测量的电路按照图纸连接,并与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相连。然后,我们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相应频率的信号,通过电路板中的电阻电容等元件,将信号通过电路板传输到示波器上。接着,我们对示波器进行调节,使其满足我们实验的测量要求。最后,我们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到需要的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和分析

我们测量的第一个实验是使用示波器进行电路测量。在实验中,我们通过示波器观察到了实验电路的波形变化,并记录下了数据。通过数据的分析与计算,我们得到了该电路的相关参数,如电路频率、电压、电流等。这些参数可以进一步用于分析电路的特性和性能。

我们测量的第二个实验是测量声速。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将两个或多个测距器间隔一定距离并以一定时间间隔发声,从而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我们通过对时间、声波频率以及距离的测量和计算,得到了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这个实验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在需要对声速进行测量和分析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实验总结和建议

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使用示波器和测量声速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相对简单,但需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原理。通过实验,我们增强了对物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技能。

对于以后的实验,我们建议在实验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从而更好的理解实验原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更加先进的仪器和方法,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研究物理学的领域。

总之,本次实验成果丰硕,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交流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

 全节共分两个部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具有如下特点:

 1)重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应用的联系。

 2)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3)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重视内容呈现的多样化。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和他人合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数学、自然科学、生活阅历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物理素材和学习能力,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动手实验的能力比较强,易于接受物理这门学科。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在教过程中有意识培养。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采取分组实验及演示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具体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气球,蜡烛,录音机,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小球。

 学具:橡皮筋,小鼓,钢尺,纸。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音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真空铃实验”,“声波的形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运用学生分组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声音产生实验,归纳“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结论。在探究中,适时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气球、火焰在音箱旁的振动,体会放大微小振动的实验方法。

 3、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声音的传播。

 首先,结合固体能否传声实验,指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然后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尝试探究液体是否传声实验,教师适时指导,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渐渐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

 4、通过声音的发生、传播事例交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平时收集资料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最后,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本节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多引导,渐渐形成各方面的能力。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2

 教材分析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

 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

 1.我等上课铃响后,边敲锣边走进教室。

 2.利用PPT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这里可以在PPT中的录制旁白里面把把这些声音录下来。(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

 ·实验1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2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

(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实验3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

 吹瓶子口,听声音。

 问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问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

 问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4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问:去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放映水波的传播。

 我现在拿一张纸,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

 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

 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问:水滴使水面振动,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形式传播呢?

 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问: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提示:有几种介质)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总结: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通过对声速的学习,评议刚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进一步问:3次敲击声分别是沿着什么物质传来的?

 (四)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

 老师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使原来的声音得到了加强),这种现象叫回声。

 五、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1.声音的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

 关键词:振动、介质、340m/s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意识。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实验报告单是一张表格,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所需器材,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在quot;实验器材“里填写”音叉、水潮、小铁棍(敲击用),“实验目的”填写:了解、认识声音传播途径。“实验过程”填写:敲击音叉看到水波蔓延。“实验结果”填写:直观,容易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856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