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满足了物质功能要求后,人们开始追求一种有活力、有情趣、物质与精神共繁荣的生活方式。情感化设计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人类的情感基本情绪有5种: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厌恶,除快乐之外,其余都是负面情绪。设计艺术中的情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设计师通过设计作品使人产生或兴奋或悲伤、或愉悦或恐惧的各种体验,依此发挥情绪的驱动、监察等作用,从而干预人的认知、行为和判断。
本质上情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自然选择所保存的性状,必定是对人类生存有利的性状。所有情绪都有其正面意义,因而负面情绪并不应被人类摒弃,是完全值得人类重视的。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能量,设计师只要善加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具感染力,更好地与受众交流。
悲哀是指所爱的人或事物的丧失或盼望的事物的幻灭,而引起的消极的情绪体验。悲伤的程度取决于失去事物的价值或原本期盼的热切程度。它是一种保护性的情绪,能促进深沉思考的反应,能更好地从失去中取得智慧,从而更珍惜目前所拥有的。
例如:公益广告《如果你不使用,请关掉它》反映了如果人类过度使用能源会引起自然灾害的问题。画面只有房间里在使用着的产品和有可能导致出现问题的画框,非常明确地告诉了受众是什么东西引起了什么问题。而预防这个问题发生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 -- 如果你不使用,请关掉它。
黯淡的色彩、灰暗的光线、空旷而无生命的画框、僵硬几乎无变化的线条和轮廓,以对这种结果的悲哀促进人们思考,使人类能更好地从失去中取得教训,从而更珍惜环境。
恐惧是指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恐惧在全部情绪中最具压抑作用,它会引起逃脱和退缩。从生理适应的角度看,它能保护人们逃避危险。它使人类获得本不能得到的信息,它使人类迅速作出反应,并在必要条件下选择逃避不甘愿付出本来自己认为需要自己付出或者觉得付出的大过得到的。它促使人类对所期望的东西重新进行评价及对实现期望采取的方法进行重新调整。
例如:安全行车公益广告,作品中使用真实的人造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并未把画面处理得很血腥。虽然并没有过于恐怖的画面出现,车如塑料般支离破碎的样子还是给人带了深刻的恐惧。
此作品正是希望以恐惧的情感提高可能潜在存在的危险,让人们对安全行车有个深刻印象,促使人们加深对不安全驾车行为的顾虑。
厌恶是一种反感的情绪。不仅味觉、嗅觉、触觉或者想象、耳闻、目睹会导致厌恶感,而且人的外表、行为甚至思想都会导致同样的结果。有些人类行为也让人无法忍受,你也许会因此而感到憎恶。
例如:生产皮草的过程是极其残忍的,但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华贵的皮草成品而没有机会知道惨绝人寰的生产过程。PETA正是针对这点,制作了这组反皮草运动的宣传广告,广告中动物都失去了光鲜的皮毛,惨不忍睹的肌肉裸露在外,促使人们直视这一残忍的实事。画面中的模特拒穿皮草,也是想说明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个问题,希望以此让人厌恶这种不人道的商业行为。
本文介绍了3种负面情感在公益广告中的应用,然而在更多的设计过程中,这些负面情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重叠的。正面情绪可以拓展思维的广度,提高创造性;负面情绪则会加深思维的深度,帮助人们集中精力在认知上,避免注意力分散。推荐阅读:公益广告注意事项!
正确合理地将其运用到设计中,能使作品自身的情感化语言更好地与受众交流沟通,用情感化的表现方式达到一种非生命的作品与受众的沟通,使平淡无奇的作品与受众之间产生一种极为微妙的情感,从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1、了解目标受众的情绪:广告商需要了解目标受众的情绪状态,以便制作出与受众情绪相符的广告。例如,在大众情绪低落时,广告商可以创造积极向上的广告来提升受众的情绪。
2、利用情境和背景:广告商可以通过利用情境和背景来创造与目标受众情绪一致的广告。例如,在一个幸福和温馨的家庭场景中,广告商可以制作家庭保险的广告来增强受众对家庭保险的认知和接受度。
3、利用音乐和色彩:广告商可以利用音乐和色彩来创造与受众情绪一致的广告。例如,在一个欢快的音乐和明亮的色彩下,广告商可以制作出一个欢快的广告来吸引年轻的观众。
4、利用名人和故事:广告商可以利用名人和故事来创造与目标受众情绪一致的广告。例如,在一个悲伤的场景中,广告商可以利用名人或者故事来创造一个感人的广告来传达品牌的情感价值。
情感广告的作用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商品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追求一种情感上的满足, 或自我形象的展现。当某种商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些心理需要或充分表现其自我形象时,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可能远远超出商品本身。也正因为这样,情感诉求广告在现代社会得以诞生,在今天更是得以蓬勃发展。因此,情感广告是诉诸于消费者的情绪或情感反应,传达商品带给他们的附加值或情绪上的满足, 使消费者形成积极的品牌态度。这种广告又叫做“情绪广告”或“感性广告”。
直接作用诉求方式
情感广告
情感影响态度的直接方式最容易发生在下述场合:人们较少了解对象和较少信息加工的机会。广告诉求的心理机制是经典条件作用和社会学习过程。其结果是形成“移情”,即将情感信息与特定的广告商品或服务信息意义联系起来。
间接作用诉求方式
间接作用诉求方式即情感通过对信息加工过程间接影响态度的变化。情感对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一种表现是当情感体验同显示的材料内容一致时,人们的回忆要比对不一致的材料回忆得更好。而且,在提取记忆的内容上,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情感体验会导致不同的倾向性,即各自倾向于不同性质的记忆内容。另一种表现是在信息加工程度上,对于令人振奋的说服信息,积极性情感体验者比消极性情感体验者了解得更多;而对于令人沮丧的说服信息则相反。这些都表明情感影响信息加工过程的认知反应,进而影响其态度变化。
“嘿,你的益达,不,这是你的益达”
句有趣的广告语相信大家都听过吧,当年一度成为网络上的流行语言,不少网友纷纷造梗。
这句广告语益达花费了巨额的推广费,虽然让很多人知道了益达,但是他的销量却没有提升,因为好的广告语不在于有趣,也不在于优美,而在于一个心理学的知识: 行动指令 。
后来益达的广告语改为:“吃完喝完嚼益达,要两粒一起嚼!”这个就叫做行动指令,目的明确,因此后来益达的销量剧增。
诸如行动指令心理暗示的经典广告语还有
这些都属于行动指令,你想让顾客怎么做,给他一个简单的指令,这个指令就会影响顾客,让他潜意识就会想起你的产品。
还有一个经典心理暗示的广告语:
美国有一个啤酒品牌舒丽兹,他的啤酒销量一直不太好,有一天在火车上,偶然遇到了广告大师霍普金斯。
霍普金斯就问他你的产品有什么卖点啊?
舒丽兹啤酒老板就说,我们的产品什么都好,就是没卖点
于是,老板就把啤酒生产的过程讲了一遍,到最后霍普金斯说找到卖点了,马上给老板写下这句广告语:
每一瓶舒丽兹啤酒在罐装之前,都要经过高温纯氧吹制,才能保证口感的清冽。
这句广告语跟“农夫山泉有点甜”有异曲同工之妙,“口感清冽,有点甜”用的非常好,不夸张,不虚伪,增加可信度,进一步强化心理印象,让消费者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理。该广告语简单明了,朗朗上口,也可以减轻消费者的记忆负担,更容易被记住。
通过合理运用广告心理学可以触碰消费者的内心,真切 情感 的传递产品的信息,也是对消费者的真诚体现。从心理 情感 上征服消费者,并最终刺激其购买商品,实现广告目的。
近两年,泰国的广告火爆网络,鬼畜般或者是感人至深的剧情式广告往往都会给人留下深刻体验,尤其是开头和中间你猜不出来是什么广告类型,结局却是一个大反转时,效果更加更佳。
所以,第一个要用到的心理学知识就是,能够触动 情感 或者情绪波动的内容往往对于人的“印刻作用”较强!
那么,心理学中的曝光效应便会在此应用。羊羊羊、旺旺、脑白金,这些看着有点幼稚甚至令人厌烦的广告却很难真正被你抗拒,而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你认可的一部分,无论是调侃还是赞同。
所以,这一类广告的特征就是简单暴力的表达,但是以高频次入侵我们的脑海中。
想一想,什么类型的广告会让你特别的信赖它?如果是可乐、零食的广告,肯定没有这个效用,但是,如果是牙膏广告告诉你用它能够口腔 健康 、口气清新,化妆品广告告诉你可以光彩照人,对皮肤没有伤害。
这些行业可以塑造出一个可能并不存在但是你却非常在意的内容,让你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自动化思维,那就是某种物品可以产生这种效用。而至于你选择哪一个公司的产品,就和这个公司投入的广告费用和出现频率就有很大的关系了。
在很多电视购物、保健品、医药行业的广告中,少有一上来就直接告诉你用他们产品就能产生的效果,而是通过先对问题进行阐述或者扩大因为这些问题而会导致的种种问题,之后,再通过产品能够起到的功效来推出功效。
这个过程中,就会有我们先紧后松的一个较为愉悦的感受,我们因为这些问题产生焦虑而又因为看到了解决的办法产生了放松的愉悦感。
所以,这种强化通常对于本身对此担忧的人群特别的有用,卖焦虑比直接卖产品要更深入人心。
你会更相信哪一种渠道得到的消息?
比起广告,你会认为亲近的人推荐的产品或者更多人使用过的产品更具信任。
所以,很多经典而又精简的广告词就会令人深刻,例如“一年卖出的奶茶能绕地球一圈”、“更多人喝的凉茶”、“十万妈妈的选择”等等。
这一类的广告词传递出了一个信息,当销量被具体化的时候,往往都会更具冲击力,这比很多,好多,这样的泛数量词汇更加有用。
当然,请名人做代言也会是一种增强广告可信度的方式。
虽然我不是营销界的一员,但是,作为消费者,通常我会考虑到某些广告对于我的影响,以及它们是如何不知不觉中让我记住并选择了它们。以上的这些广告和心理学的结合可能还不够全面,但是,我认为对于大多数的广告而言,这些要素就足够吸引了。
首先广告是一个直观信息原;就是为了传递某种信息或者某种内容。
一般我们看到市面的广告五花八门,无非就是应用到了以下主要的几种心理知识:
2、记忆心理学,广告得植入人心,得让消费者植入到了脑细胞,才是一个有价值的广告。
3、欲望心理学,广告的后价值就在于抓到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才是它的价值最终归宿。
4、需要心理学,广告得传递出消费者的需求要害,直取消费者心脏。
5、经济心理学,广告得引起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及匹配自己的角色( 社会 阶层),自己的购买能力与经济实力。
6、美观的心理学,要求商品外观,使人产生愉快或舒适感。
7、习惯心理学,能使的消费者长期使用,并对某种商品产生特殊好感及依赖,持续购买。
这些心理是广告得核心要素,缺一不可,才能对消费者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进行广告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其中,从而保障设计出的广告能够更加的与人们的心理活动相适应,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广告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到广告设计中,能够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有效的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以及探究了如何将广告心理学知识有效的应用到广告的设计中,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在广告的营销研究中,有一个非常基础且关键的概念,叫接触点(touchpoint)[1]。根据维基的解释,接触点指的是企业在与消费者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媒介在特定的时间点与客户进行交互,显示信息的各种方式。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无论是起床打开手机按停闹钟的APP界面给你推送电动牙刷,还是梳妆打理后神采奕奕出门在电梯里看到巨幅李现让你上京东购物,甚至是出租车上发现还有人教你如何挽救婚姻(这个校友梗真的过不去了)
这些零零碎碎的“抢占你的注意力”,“占据你的心智”的信息,就是商家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方式,也就是广告。其实,与其他信息类似的是,商家运用广告给消费者传达信息,运用的心理学知识,不外乎就是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把正确的信息传达给正确的人。
用类似的框架,或许能够将每天人们所接触到的社交、搜索、购物等不同场景中信息交流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
1)正确的时间。包含消费者在一天的什么时候,是早上,午后还是睡前接触到广告,又或者是一条广告能够获取消费者的注意力时长。以一天为例,人们的自控能力(self-regulation)、情绪唤起(arousal)等会随着一些生理性的指标在一天中高低起伏。利用生理性的指标,不仅能够预测人们的道德水平[2],对于减肥食物的偏好[3](对,想减肥的看过来),而且也能对人们对于产品以及广告的偏好进行预测。Gullo et al,[4] 的发现在清晨人们刚刚清醒的时候,情绪唤起很低,整个人昏昏沉沉的,这时候如果给你大量的购物选项,你可能只会选择其中很少的几样。
类似的,人们总觉得大晚上的时候食欲大增,自我控制的能力好像也没有白天好,容易剁手买买买。如果用自我控制的理论去解释,这是因为白天消耗了大量的脑力,大脑已经没有能力去控制你去进行冲动型的消费了。这时,如果再有一定的广告去“助推”你的冲动,那么完成转化的几率是不是就大得多呢。
从实践的角度看,对于时间点的选择被各种自媒体玩得很溜~我基本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都会看GQ(的广告),晚上睡前偶尔看看胡辛束,B站的UP主最后都会来一句“每周五更新”选择固定的广告投放时间也能够让消费者建立习惯化的行为[5](habitual behavior),就像进**院一定要吃爆米花一样。到了特定的时间点接受到特定的刺激,是大脑建立信息进而对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学机制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每年超级碗的天价广告大家都会抢着投,而瓜子二手车即便倒了人们也不会忘记它在春晚投的广告的原因。
关于择时这点,我觉得业界有不少报告也是做得不错的,例如全媒派的报道[6],Google Trend,Facebook Ads等通过海量数据得出的结论,或许也能给广告投放者提供实践层面的参考。
2)正确的方式。这里主要想讲讲广告媒介,也就是前面所述的接触点媒介:纸媒、电视、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户外等。如果用时兴用语来包装,就是我究竟要选择“公域流量”还是“私域流量”?同样一笔广告预算,我的投放究竟是要花在时代广场的广告牌还是让李佳琪在直播间劝**妹剁手呢?电商平台如果在线下投广告了,怎么把顾客“引流”到我的线上渠道购物呢?
这些与广告场景(situation/context specific)相关的问题,在心理学我觉得有几个大的原则可供借鉴:首先是匹配原则(match effect)。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不少人应该知道获得诺奖的卡尼曼有一本畅销书《思考,快与慢》[7]里面提到的人是有系统1 (依赖 情感 、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和系统2 (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人们对于不同广告媒介所采用的系统方式是不是会影响人们最终的决策呢?
基于现在人们每天暴露在不同的电子终端的现状,手机/电脑/iPad甚至是未来的VR/AR等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是现在比较热门的研究问题。例如,研究跨屏决策的学者发现人们在手机上(对比在电脑端)更注重社交属性的获取;人们在手机上也更愿意采用系统1进行直觉性的决策;另外人们对在手机上的自我袒露行为(self-disclosure)也会更高。这一个系列的研究都来自哥大 marketing 的毕业生 Shiri Melumad,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她的博士论文 The Distinct Psychology of Smartphone Usage[8]广告主在进行媒介选择的时候,也应注意广告投放场景与产品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匹配,最直接的你总不能让何同学去卖美妆产品,让小杨生煎去卖面膜吧。
广告与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则广告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能够引起消费者注意,然后使消费者产生兴趣,认识和了解商品,并在此基础上,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
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人头马一开,好运自然来、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 、这一杯谁不爱、想去哪拍就去哪拍
很多优秀的广告均包含着一个或多个心理学原理。比如,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从众理论等等。其实,连做广告本身,也可以用多种心理学知识解释。
知名脱口秀演员李诞,如何逼疯社畜?
铂爵旅拍,想去哪拍,就去哪拍。
看到这句话,你是否会惊讶于我为什么能发语音?作为一个每天上下班都要乘坐电梯的社畜,现在在我脑海浮现的,是李诞那双炯炯有神的小眼睛。
魔性洗脑的广告,十分常见。虽然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每年总有那么几支广告流传在大街小巷,每一个孩子的嘴里。想起我当年,很喜欢学电视里面的广告语,一遍遍的在我妈耳边重复(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可想而知,我挨过不少毒打。
有的广告,15秒内重复三遍。比如,恒源祥羊羊羊。比如,找工作跟老板谈跟老板谈跟老板谈。让人烦的印象深刻。
有的广告,持续数年重复无数遍。比如,JUST DO IT。比如,透心凉心飞扬。比如,去屑实力派当然海飞丝。有销量有口碑,品销合一。
我们总是说,广告需要重复。但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其实,一条广告内洗脑联播 和 同一消费主张连续多年投放 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让消费者记住,让消费者喜爱。但有的广告,貌似只做到了前者。
重复播放广告,是曝光效应的一种表现。曝光效应,又叫纯粹接触效应,是指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每一支广告,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复,才可能占领用户心智,成为用户的记忆。而不断曝光、不断重复是最基础的手段。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扎荣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证明只要让被试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们对该刺激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被试没有看到过的类似刺激。这就是曝光效应。
其中有一个实验是, 扎荣茨的团队让一群人观看某校的毕业纪念册,并且肯定受试者不认识毕业纪念册里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看完毕业纪念册之后再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相片,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他把这个现象称为“单纯曝光效果”。本实验显现,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通过后续研究发现:人们越多接触某物,越认为它是积极的,也越能让自己心情愉悦。重复曝光就能获得用户好感,听起来性价比极高,这也是甲方乙方都喜欢重复广告的原因之一。不过,后续也有研究证实, 当公司或产品还较新颖,消费者不熟悉时曝光才最可能有促进作用。
可口可乐每年花费数十亿美金,用来打水漂?
可口可乐、宝马、宝洁等国际大品牌每年都会花费数十亿进行广告投放。有人认为,可口可乐这样的知名公司不需要持续打广告,因为已经家喻户晓了。另一方面, 广告圈里有一句名言“ 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了”。一线品牌斥巨资进行广告投放背后,是否有心理学理论支撑呢?
说起可口可乐,你能想到什么?红色、热情和运动。
说起舒肤佳,你会想到什么?白色,卫生和 健康 。
说起德芙,你会想到什么?香甜、浪漫和恋爱。
通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广告投放,很多品牌已经将自己与某些普适的 情感 进行了紧密绑定,牢牢占据用户心智。消费者观看广告将产品与某些愉快 情感 进行了关联,通过重复观看加强了两者之间的绑定关系。这可以理解成一种经典条件发射,对通过重复影响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情况做出的一种“膝跳反射“。该理论最早由巴普洛夫提出,他通过狗的条件学习实验来解释该理论。巴普洛夫在摇铃之后迅速将肉放进狗嘴里,这种做法使狗分泌唾液。在多次重复之后,狗只要听到铃铛响声就会分泌唾液。
伟大的”奸商“们经过不断摸索,最终将巴普洛夫的理论应用到日常消费场景中。(暗示消费者是狗,举报了!)
例如,拥有 健康 的牙齿和良好的口腔卫生是人类本能的需要(无条件刺激)。佳洁士,通过50多年不计其数的重复广告营销,使消费者每当看到或听到“佳洁士”这一名字的时候,就会联想到他的护齿功效,保持消费者的口腔卫生和牙齿 健康 ,免于细菌或疾病的侵蚀。“佳洁士”就在重复之后,成为了一个条件反射刺激。而消费者形成的这种关联性就是一种条件反射。无论是这种条件反射刺激还是条件反射本身都是消费者一遍遍听到、看到佳洁士广告的结果,也就是不停地重复。因为,重复可以增强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并减缓记忆的衰退。
两大学习理论联手,叱咤广告界
既然说到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老师表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也想登台一展风姿。
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啦!孩子咳嗽老不好,多半是肺热。用葵花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吃多了,肚子胀,不消化。嚼一嚼江中牌健胃消食片。
以上两个广告的套路可以概括为:我遇到了不愉快的情境,使用了某某产品之后,情况可以得到明显改善。设想有一个小朋友咳嗽老不好而且讨厌吃药。他的妈妈看过小葵花妈妈课堂这一支广告,知道这可能是肺热。于是劝说小朋友喝下了小葵花口服液,孩子立马不咳嗽了(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消失)。那么小朋友下一次咳嗽的时候,很可能主动要求喝小葵花口服液。
医疗卫生领域的营销者会在广告中举例说明令人难受的各种症状并顺势引出自己的产品。这一类广告其实是在利用负强化原理。
最早提出强化机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斯金纳。
1938年,斯金纳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该实验使用小老鼠做被试,模拟了人类对行为-刺激产生强化用的心理机制。斯金纳发明了一个实验装置,后人称之为「斯金纳箱」。箱子外面有食物和水,箱子里则是饥饿的小鼠。当小鼠按下箱内的拉杆,食物就会掉入箱内的食物槽中。经过几次尝试之后,小鼠会迅速学会通过拉杆来获取食物。
斯金纳把影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强化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强化类型叫正强化,它是通过奖励某种特定的行为从而增强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另一种强化类型叫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某种令人不愉快的刺激而使得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强。医疗卫生类的产品经常使用负强化来设计广告。类似的广告中,消费者都被鼓励购买广告所宣传的产品,以避免广告所展示的糟糕情况或消除不愉快的刺激。
销量好不好,广告说了算?
“十万妈妈的选择”、“全国销量遥遥领先”
“杯子连起来可要地球一圈”、“更多人喝的红罐凉茶”
以上这些广告不单单是企业为了秀肌肉,也是为了营造一种产品畅销的氛围。比如看到某家餐厅门口在排长队,我觉得这家店饭菜的味道一定很棒,饥肠辘辘的我立马上前排了个号。打听之后才知道,这家店做饭太难吃,马上要倒闭了。员工是在排队离职、领工资。
产品不一定是真的火爆,销量不一定是领先全国。但是在广告法出台之前,很多商家善于在前期营造并炒作“热销”假象,而最终往往就会造成真正热销结果。这是商家在利用从众心理,让消费者采取和他们类似的大多数人的观点和行动。
心理学家,阿施曾做过一项研究。安排1位被试与其他6名演员坐在一起,当其余6位演员做出明显错误的判断后,这位可怜的被试大概率会做出和大家一样的错误选择。但是这名被试在单独一人做选择的情境下,极少会出现错误。阿施的实验向大众展示了个体是多么容易被所身处的团体影响,做出错误的选择。
从众心理目前已经被营销人员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广告当中。广告法颁布之后,对“第一”等字眼做了严格的限制。不过,即使没有具体数据或数字,广告还是可以通过在画面中呈现一群人同时使用某产品,来暗示产品的受欢迎程度。王老吉、可口可乐等很多品牌广告都长期使用这种表现手法。
广告设计中涉及到到很多有趣的心理学原理。了解这些,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性消费;也许依然躲不过“李佳琪的OMG”。但心理学知识是真的有趣,少年,不多了解一些嘛?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1、19、20~28、29岁,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影响他们的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这一年龄段的青年,一部分继续进入大学深造,另一部分则步入 社会 开始参加工作。他们开始逐步掌握自己的经济命脉。其中大学生和待业青年虽然在经济上仍然依赖于父母或家庭,但是他们对自己所需物品基本上拥有购买的决定权。
这一年龄段的多数青年,没有家庭负担,闲暇时间充裕, 社会 交往或网络活动多,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展基本成熟,人格和世界观也初步形成并趋于成熟。他们代表着新一代的 社会 风貌。
第一,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现为人们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去得到;越是不允许接触的东西,越想去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东西,越想方设法弄清楚;越是不允许干的事情,越想试一试。
第二,博得异性的好感。这一阶段的青年处于恋爱、婚姻阶段,在交往过程中,采用赠送对方喜爱的物品、自己外表服饰的装扮来提高自己的气质等方法博得异性的好感。
第三,冒险心理。青年人冒险心理表现为敢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观念,对于采取某种行为所导致的不利后果和获得的利益,他们更关心后者。
第四,好胜心理。争强斗胜是青年人的一大特点。好胜心有时表现为好虚荣、好攀比,它是人的自尊需要的表现。青年人一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智力、能力弱于别人。相反,每个人都企图表现出不亚于别人,甚至强于别人。在消费方面也是如此。
2、如果把18、19~28、29岁的年轻人称为感情冲突型的人,那么28、29~50岁的就应该成为理性务实型的人。
3、在商品消费方面,高收入者的心理特点包括:
按照某一特定 社会 的普通生活水准来衡量,高收入者的经济状况是经济收入扣除维持一般生活水准的支出外,还有相当的剩余。由于经济上的富足,他们不仅会选择较高的物质生活方式,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他们也会有较高的要求。在商品消费方面,他们突出的特点包括:
(1)逐名心理。高收入者的逐名心理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品牌选择过程中。对这类消费者来说,他们的购买决策比较简单,他们很少去考虑产品的品质,而是以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为依据。
(2)攀比心理。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因为实际需要才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但是,对于有些高收入者来说,商品有无实际用途、服务是否必要,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别人有了,我不能没有”、“别人见过的,我不能没见过”、“我买的东西档次不能比别人差”。
(3)冒险心理。以较为丰富的经济收入为后盾,高收入者不担心某种物品购买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因而勇于试用新产品。
(4)享乐心理。经济上的富有容易产生享乐的心理。
广告创意就是用最巧妙、最有新意和最有说服力的信息把产品概念传递到消费者脑海中,从而形成知名度,得到利益点,形成消费偏好,促成购买。而情感诉求恰恰是广告创意最具表现力的一个手法。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里,特定的道德价值观,决定了情感诉求在广告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广告创意诉求与表现类型
广告是企业或者社会成员利用媒介向公众传播信息,以达到自我表现或宣传目的的表现方式。广告创意就是有关广告传播活动的创造性的想法。“创意”从字面上理解是“创造意象”之意,从这一层面进行挖掘,则广告创意是介于广告策划与广告表现制作之间的艺术构思活动,根据广告主题,运用艺术手段,塑造意象的过程。简而言之,即广告主题意念的意象化。
所谓广告诉求就是从消费者的内心出发,将信息告知消费者,引起消费的兴趣。广告创意诉求方式大致为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两种形式:
1.理性诉求
理性诉求就是通过向消费者说明商品的特点,让消费者权衡利弊、作出判断,形成消费的诉求方式。高露洁牙膏广告说明牙膏中的双氟能防止儿童龋齿;力士洗发水广告强调它含有全新去屑配方OCTO,能有效去除头屑:这些广告都直接表明了产品的特点或优势,即通过讲道理来说服人。
2.情感诉求
情感诉求是指针对消费者的心理、社会地位或生活需求,表现与广告主体相关的情感和情绪,引起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产生购买欲望和引导消费行为。它采取“动之以情”的方式,冲击消费者心理,引发人们的某种感情、情绪,进而产生适当的反应,最终达到销售产品或服务的目的。因此,在广告创意中有效地运用情感诉求,不仅能够强化人们对产品的好感,而且更有助于人们建立对产品的忠诚度。
二、情感诉求广告创意有效运用的原则
情感诉求是基于人类复杂而又最易变的感情,要想在广告中有效使用情感诉求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广告创意中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真实情感的原则
说实话、抒真情。只有真实诚恳的诉求,才能使消费者向它靠近并产生好感,最后在情感上被征服。情感诉求广告的创作应以现实为基础,对照现实,不满足于现实而表达理想和激情,这种激情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诉求才能真正被消费者所接受。
2.谐趣幽默的原则
幽默是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喜剧因素,又有在艺术表达中再现喜剧因素的一种能力。它通过比喻、夸张、象征、寓意、双关、谐音、谐意等手法,运用机智、风趣、凝练的语言,使人在轻松的微笑中否定这些事物或现象。
3.理性浪漫的原则
日本广告艺术设计师松井桂三说过:情感经常是一种在广告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能够把观赏者的心吸引过来,让他们得到全新的感受。广告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创作,它的目的是促进消费。如果说自由艺术创作的情感可以是隐晦的、深奥的,广告则不能这样,它必须注重效应,因此要求它必须直观和外露,使人们在短时间内能够理解。因此在进行广告的创作过程中,我们鼓励宣泄激情,但必须在一定的理智控制之下进-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性浪漫”,这样才能把主体内在的浓烈的情感作为对象纳入一定的视觉形式之中,使之对象化和物态化。
4.艺术表现的原则
消费者要求在告之他们信息的同时,还要用艺术性和娱乐性来满足其心理上的审美需要。所以,没有艺术感染力的广告是很难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的。众多的广告活动表明,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表现力的广告总是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与兴趣。
三、广告创意中情感诉求有效运用的手法
1.爱情、亲情、友情的诉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深”才能“意切”。爱情、亲情、友情是情感诉求中使用最多的感情因素。
爱情一爱情是最为永恒的主题,是广告创意中屡试不爽的元素。香水引发爱的激情;钻石鉴证爱情……
亲情――亲情的诉求范围更广,是伴随人们一生的感情,可以是广告对任何年龄段的消费者的诉求重点。产品通过广告创意,表达出亲情所带来的温暖,关怀,牵挂……
友情――友情是人们生活中的必然需要,它是人们内心中的重要支持。让产品带有友情的烙印,它将会触动人们的感情。比如“德芙巧克力”的“与朋友分享”,“好丽友,好朋友”,这些都是以友情为诉求重点的。
2.观念上的诉求
个性――消费者重视人性化、追求个性化已经成为当代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暗示――在文案中出现一种高贵、优雅、成功……总之是令人向往的形象,消费者在阅读的同时自然会渴望自己是文中所描写的那样的优秀的形象,文案在其中起到了暗示的作用。
3.意识形态的影响
有的广告创意是对人们固有观念的颠覆,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用一种新奇的语言,一种诚恳的态度,告诉消费者新的观念,有时会让人大吃一惊。
四、广告创意情感诉求新思维
体现价值――人性的永恒主题
人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以人为主体的世界丰富多彩,人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主题,生命的新陈代谢、人的喜怒哀乐、感情的相互交流以及对生活的追求等都构成了生活中极为广泛的题材。 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始终是现代生活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这一点在中国就更显得突出,亲子情、手足情、夫妻情等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告以“家人团聚”为诉求,能表现弥漫家庭温暖的气氛,慰抚了人们寂寞的心灵,把他们重新带回健康的感情世界。
自然浪漫――现代人的“逍遥梦”
我们正处于一个高科技的时代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为了舒缓疲惫的身心,躲避城市的喧嚣和污染,起来越多的都市人希望能逃离城市,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实现现代人的“逍遥梦”。例如EBEL手表广告,在皎洁的月光下,古老的独木舟载着豪华轿车,伴着岸边的古老的金字塔在水中荡漾,把手表处于这种远古与现代结合的环境,充满着浪漫的情趣,营造出一种浪漫又神秘的时间新境界,让消费者为之心动。
情调设计――身临其境的心灵对话
所谓情调,即基于主题意念而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感情色彩和审美抒情,将审美抒情性融于创意表现之中。情调设计经常用说故事的方式来表达信息与人的关系,以卓越的创意、动人的形象、诱人的情趣、变换多样的艺术处理手法表达广告内容,从而使消费者产生身临其境并与之心灵对话的境界,进而唤起消费者潜意识的欲求。国外的很多酒、化妆品等广告也多采用情调设计的手法并获得了成功。
六、广告创意情感诉求的展望
在我国这个具有几千年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社会中,消费者的个性特征普遍表现为重感情,注重家庭温馨和谐、亲朋友好,人与人之间都很讲究一个“情”字,情无时无刻不存在人们的生活中,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选择。随着消费群体逐渐从理性世界走上感性消费时代的到来,情感更日益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制约其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情感诉求在以后的广告创意会中越来越变得更加重要。
责任编辑:文 键
1、感性诉求
采用感性说服方法的形式,又称情感诉求。它通过诉求消费者的感情或情绪来达到宣传商品和促进的目的,也可以叫作兴趣或诱导性。感性诉求的不作功能、价格等理性化指标的介绍,而是把商品的特点、能给消费者提供的利益点,用富有情感的语言、画面、音乐等手段表现出来。
2、理性诉求
采用理性说服方法的形式,通过诉求消费者的理智来传达内容,从而达到促进的目的,也称说明性。这种说理性强,常常利用可靠的论证数据揭示商品的特点,以获得消费者理性的承认。它既能给消费者传授一定的商品知识,提高其判断商品的能力,又会激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从而提高活动的经济效益。
亲情、爱情、友情是永恒的话题,所以无论是哪种产品,都希望能够通过情感广告来激起消费者的怀旧或向往的情感共鸣,从而能诱发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动机。
有一类用的是普世的,最细节、最普遍的情感因素,比如说和父母子女的平时聊天吃饭问候之类的
有一类是利用特殊的文化因素,比如说特别的事件:春节、社会事件
有一类是升级到国家间、地区间爱国之情,非常大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